我国农牧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是由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在其中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碳循环是指碳在地球系统中的转移过程,包括碳的固定、储存和释放。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与土壤有机质的形成、农作物生长和土壤呼吸等过程密切相关。
因此,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固定和储存是碳循环的关键环节。
农田土壤是一个重要的碳库,其中的有机碳含量直接影响着土壤质量和肥力。
通过研究农田土壤的碳储量和碳分布,可以评估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固定和储存的影响,为实施有效的碳汇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的碳循环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碳。
研究农作物的碳捕获能力和碳排放水平,可以评估农田生态系统中农作物对碳循环的贡献,并为种植结构调整和农田管理提供科学建议。
此外,土壤呼吸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土壤呼吸释放的CO2来自微生物呼吸、根系呼吸和有机物分解等过程。
通过测量和分析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量和相关环境因素,可以揭示土壤呼吸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减少土壤呼吸释放的碳提供科学参考。
此外,土壤有机质的管理也是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
有机质的施用和保持可以增加土壤碳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
研究不同有机质管理措施对土壤碳储存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可以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调控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最后,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还需要考虑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都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因此,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并探索适应性管理措施,以减缓碳排放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于增加碳汇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农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实施可持续的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研究
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研究草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碳储存库之一,其中碳循环及土壤有机质分解是该生态系统中关键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机制以及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机制草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同时释放氧气。
这一过程被称为碳固定。
草地植物一部分有机碳通过地下根系转运到土壤中,并在土壤中储存形成土壤有机质。
另一部分有机碳在植物死亡后腐烂分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此外,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动物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这些过程构成了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键过程土壤有机质分解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土壤中的有机质由植物残体、根系、微生物以及动物粪便所贡献,它们通过微生物的活动被分解成较小的有机分子,并最终释放成二氧化碳。
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和真菌,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质分解成能量和废物。
分解废物中的一部分被微生物再次利用,另一部分则被释放到土壤中。
三、碳循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系碳循环和土壤有机质分解密切相关。
土壤中的有机质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关键储存库之一,而土壤有机质分解则是将这一有机质释放成二氧化碳的过程。
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水平、温度、湿度以及土壤氧含量等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速率。
此外,土壤中的根系活动和土壤动物的参与也对有机质分解过程有一定的影响。
四、研究进展与挑战近年来,对于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以及模型模拟等手段揭示了碳循环机制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键因素。
然而,尚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
例如,如何准确估算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以及如何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等。
五、未来的研究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索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机制和过程。
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研究
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研究稻田是中国重要的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其中,稻田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很多的研究和纠正。
本文将主要就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与氮素利用展开研究。
一、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碳的来源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碳主要来源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机质、秸秆等。
其中,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占到了稻田土壤碳库的80%以上。
另外,有机质和秸秆的分解也会产生一部分的碳。
2.碳的汇稻田生态系统中,碳主要被土壤吸收,并被转移至深层土壤中。
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吸附在粘性粒子表面上的土壤有机碳(SAMOC),另一类是存在于土壤微生物体内,如微生物有机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I)。
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也能够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还原,从而提高土壤的碳储量。
3.碳排放和交换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而农业生产也会带来一些化肥和渗漏过程中的氧化性碳排放。
同时,稻田生态系统的空气中也会有氧化性和还原性碳的交换。
二、稻田生态系统的氮素利用1.氮素的来源氮素是水稻生长的必要元素之一,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主要来源于化肥、土壤有机质等。
其中,化肥是稻田生产中重要的氮素来源,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会导致土壤酸化和营养失衡等问题。
2.氮素的转化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素的主要转化形式包括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铵化作用。
其中,硝化作用指的是将氨气或铵化氮转化为硝化态氮,而反硝化作用则是指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或其他形式的氮素。
铵化作用指氨气还原为铵态氮。
3.氮素的吸收和利用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氮素的吸收主要在生长初期和中期进行,而形成籽粒期后,氮的吸收与需要基本相等。
同时,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对氮元素的利用效率较低,仅为50%左右。
因此,稻田生态系统中对氮素的利用和管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研究。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碳循环对于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全球变暖和碳排放增加的情况下,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增加农田土壤肥力和提高农田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进行概述,包括模型的基本原理、关键过程、影响因素及研究现状。
一、基本原理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是通过对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输入、输出和转化过程进行定量描述和模拟,从而揭示农田土壤碳循环的动态过程。
模型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碳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平衡,通过研究不同形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的转化、释放和储存过程,以及受到影响的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和预测碳的循环过程。
二、关键过程1. 碳的输入过程:农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主要来自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包括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根系死亡等。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秸秆还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
2. 碳的转化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经历微生物分解、酶的作用和化学转化等过程,其中微生物分解是有机碳在土壤中转化的主要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有机物中的碳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也有部分碳被微生物转化为稳定的有机质,长期固定在土壤中。
3. 碳的输出过程:土壤中的有机碳通过土壤通气孔、根系呼吸、土壤呼吸、微生物代谢等途径释放到大气中,成为土壤有机碳的输出。
三、影响因素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类型、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通气性、植被类型、作物种类、施肥措施等。
这些因素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影响有机碳的输入速率、转化速率和输出速率等。
四、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获取了大量的土壤有机碳的数据,用于验证和修正碳循环模型的参数和结构。
结合GIS技术、数学建模和模拟仿真等方法,实现了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定量描述和模拟预测,为减缓气候变化、提高农田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最新进展
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最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凸显,生态学领域对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的研究也越发重要。
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不仅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调节者。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
首先,我们从陆地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
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呼吸和腐殖质分解。
最新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产生了显著影响。
随着气温升高,植物的生长季节延长,植物呼吸增加,导致植物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减少。
同时,全球变暖还加剧了地表土壤的碳分解速率,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释放到大气中增加。
此外,研究还发现,植被类型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森林砍伐和土地利用变化导致土壤有机碳的丧失,进一步增加了碳排放。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也备受关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通过吸收和贮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来调节全球气候。
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不利影响。
海洋温度上升和酸化加剧导致浮游植物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从而减少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此外,海洋生态系统中藻类和浮游动物的死亡会导致大量有机碳向海底沉积,并在长时间尺度上固定碳。
然而,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等人类活动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利于碳循环过程的顺利进行。
除了以上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采取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通过利用遥感数据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追踪植被变化和植物碳吸收量,可以更准确地估计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和年碳汇。
此外,引入基因测序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过程进行研究。
同样地,利用海洋观测站点和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吸收和释放。
总结起来,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草地是地球上最广泛分布的生态系统之一,其在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草地生态系统通过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壤呼吸过程,将大量的碳固定在植物体内,并进一步储存在土壤中。
因此,对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对于了解碳循环的全球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关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分别包括碳固定和碳释放两个方面。
首先,碳固定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草地的生物团丰富多样,其中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草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将其转化为有机碳,并将其储存在地下和地上的生物体中。
研究表明,草地植物的NPP对于碳固定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类型的草地植物具有不同的光合作用效率和生物量积累速率,从而导致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固定的差异。
此外,草地的火灾和动物移动等因素也会对碳固定过程产生影响。
因此,深入研究草地植物的光合特性和草地生态系统中碳固定的机制对于准确评估碳储存能力至关重要。
其次,碳释放是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碳释放过程包括土壤呼吸和植物呼吸两个部分。
土壤呼吸是指土壤中微生物和其他有机体通过分解有机物质释放的CO2。
研究发现,草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而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也会对碳释放产生影响。
植物呼吸是指植物通过光呼吸将植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碳释放成CO2。
草地植物呼吸的速率受到气温、光照强度和植被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植物的呼吸过程对于准确估计碳释放速率和了解其驱动因素至关重要。
最后,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全球碳循环的机制,还能提供科学依据来改善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
在草地生态系统中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如优化放牧制度、合理施肥和植被恢复等,可以增加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减少碳释放速率,并改善土壤质量。
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研究
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研究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排放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问题。
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部门,对全球碳排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的重要性农田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其碳排放与收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田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一定的碳储存和释放能力。
其次,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微生物会影响土壤中碳的转化和流动过程。
最后,农田作为一个重要的粮食生产领域,其碳排放与减排对饮食结构和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的主要内容1. 农田碳循环技术(1)种植系统优化。
通过合理的种植轮作和间作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促进有机质的积累,提高土壤碳储存能力。
(2)有机肥料的利用。
有机肥料的使用可以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增加土壤肥力。
同时,有机肥料中的有机质可以作为微生物的营养源,促进土壤中有机碳的形成和转化。
(3)绿色农田建设。
通过种植多年生作物和植物植被,可以增加土壤碳固定的能力,减少农田土壤的腐殖质分解速率,从而增加土壤碳储存量。
2. 农田碳减排技术(1)合理施肥。
通过精确测定土壤养分的含量,合理施肥可以减少没有必要的施肥,减少碳排放。
(2)绿色种植技术。
推广精细化农业,如种植针叶林、旱作农田的降蒸发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可以减少农田排放的温室气体。
(3)有机农业的发展。
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田土壤的碳排放。
有机农业的发展还可以提高农田的碳固定能力,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四、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1. 推广应用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减少农田的碳排放,提高农田的碳储存能力,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农田碳循环与减排技术可以改善农田土壤的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与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农田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碳氮循环与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着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发育。
本文将探讨农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的机制,并分析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
1.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和氮元素是相互关联的,它们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进行循环。
首先,农田生态系统通过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吸收土壤中的氮营养。
这些有机物和氮营养随着植物死亡和有机肥料的施用进入土壤,随后被微生物分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氨气。
土壤中的氨气通过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供植物再次吸收利用。
同时,部分有机物可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吸附和固定,形成稳定的有机质,并在土壤中长期储存碳和氮元素。
2. 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农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
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利用,并能够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是农作物根系的发育和分布。
发达的根系可以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另外,灌溉和施肥管理也对资源利用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适量的灌溉可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而科学合理的施肥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的污染。
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为了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是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植物需求,科学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适量施用,并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式。
其次是精确灌溉。
根据作物需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采取精确灌溉技术,如滴灌、喷灌等,减少水分的浪费。
另外,适当轮作和间作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壤养分的损失和病虫害的发生。
此外,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如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的制备利用,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和资源利用效率密切相关。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足迹分析作为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工具,受到了广泛关注。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其碳足迹分析对于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进行全面分析,探讨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碳汇及其动态变化,评估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碳排放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并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介绍了碳足迹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阐述了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后,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在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区域的选择、数据收集和处理、碳足迹分析模型的构建等。
接下来,文章将对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和碳汇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收集农田生态系统的相关数据,文章将评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排放量,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以及农田土壤和植被的碳吸收量。
同时,文章还将分析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碳足迹的影响。
在评估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后,文章将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和政策建议。
这些措施和建议旨在通过优化农业管理措施、推广低碳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等方式,降低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量,增加碳吸收量,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文章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强调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的重要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理论框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分析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过程,它涉及到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输出、转化和储存等多个环节。
为了全面而准确地评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足迹,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理论框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和依据。
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
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对于地球的碳循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气候变化也正在对这个过程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其研究进展。
一、碳循环和土地利用碳循环是地球生物圈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植物、土壤、大气等多个方面。
生态系统碳储量除了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人类的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导致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显著变化。
例如,森林覆盖下的土壤和生物体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碳库;而人类对于土地的开垦和利用则会导致碳库的破坏和碳排放的增加。
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一方面,碳循环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碳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着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对碳循环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温的不断上升,导致了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释放增加,生态系统的吸碳能力和碳储量都出现了下降。
三、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关注到了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碳储量、碳循环过程和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定量研究。
大量的实验和模型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循环过程受到的气候变化影响具有不同的品种和程度,同时各种因素之间也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
综合来看,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待探索的问题。
未来,科学家需要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确切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有效地减缓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保障地球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
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与调控
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与调控摘要:一、引言二、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概述1.碳输入2.碳转化3.碳输出三、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调控1.植物生长调控2.土壤微生物调控3.农业管理措施调控四、我国农田碳循环现状与挑战1.农田碳汇能力下降2.碳减排压力增大3.生态环境恶化五、农田碳循环调控策略与实践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2.推广低碳农业技术3.加强农田土壤健康管理六、结论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农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循环过程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碳作为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基础元素,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输入、转化和输出。
本文将从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入手,探讨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调控,分析我国农田碳循环现状与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调控策略与实践。
二、典型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概述1.碳输入农田生态系统的碳输入主要来源于植物光合作用。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存储在植物体内。
此外,农田土壤中的有机质也是碳的重要来源。
2.碳转化碳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转化主要发生在植物和土壤中。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土壤微生物则将土壤有机质分解为无机物质,释放出碳。
3.碳输出碳输出主要途径有植物呼吸、土壤呼吸和农田火灾等。
植物呼吸将生物质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土壤呼吸也将土壤中的碳释放到大气中。
农田火灾会导致碳的燃烧,增加碳输出。
三、碳循环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调控1.植物生长调控通过选用高碳汇能力的作物种类、合理布局种植模式、提高作物栽培技术等手段,促进植物生长,提高农田碳汇能力。
2.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微生物是农田碳循环的关键因素。
通过调控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促进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碳转化过程。
3.农业管理措施调控采取低碳农业技术、减少农田化肥用量、加强农田土壤健康管理等农业管理措施,降低农田碳排放,提高农田碳汇能力。
四、我国农田碳循环现状与挑战1.农田碳汇能力下降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国农田碳汇能力逐渐下降,碳循环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第34卷第1期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4 No.1 2004年3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Mar.2004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赵荣钦1,黄爱民1,秦明周1,杨浩2(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摘 要:从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因素出发,概括总结了我国有关的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提出了对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进行效益评价的方法,指出了当前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增汇/减排;效益评价中图分类号:S154.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978(2004)01-0060-06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f T echniques of Adding C arbon Sinksand R educing C arbon Emissions in Agroecosystems of ChinaZHAO Rong2qin1,HUAN G Ai2min1,Q IN Ming2zhou1,YAN G Hao2(1.Colla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 niversity,Henan Kaif eng475001,China;2.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Jiangsu N anjing210008,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carbon cycle in agroecosystems,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lated techniques of adding carbon sinks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agroecosystems of China,it worked out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benefits of the techniques of adding carbon sinks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in agroecosystems,pointed out the problems,deficiencie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field.K ey w ords:agroecosystem;carbon cycle;add carbon sinks an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benefits evaluation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且各种温室气体的浓度呈显著增加的趋势.早在1991年,全球大气中仅CO2浓度就达到355×10-6[1],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近25%,而且高于16万年以来任何时期的值[2].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1997年签订的京都协议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年排放限量和具体时间表做出了规定,并对发展中国家做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以及需要履行的义务[3].之后,各国进一步加强了对碳循环和碳收支问题的研究,碳循环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碳失汇[4]最有可能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5-6],但有关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问题只是在个别文献[6-8]中提到,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尤为薄弱.目前对农田碳循环的研究多集中在稻田甲烷[9-11]、土壤碳[12-14]等方面.由于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其子系统之间各种形式的物质循环和迁移,因而,对碳增汇/减排技术的探索有助于我们了解农田碳循环的作用机理和内部机制.1 农田生态系统碳库及碳增汇/减排的影响因素1.1 农田生态系统碳库及碳循环现状农业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据估计,农业源排放的CO2和CH4分别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1%~25%和57%[15].农田生态系统碳库是全球碳库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农业土壤碳储量占全球碳储存总量的8%~10%.在人类耕种、施肥、灌溉等管理活动影响下,农业土壤中碳库的质和量迅速变化.碳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受多种因素控制,从而构成了一个非线性复 收稿日期:200320921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01-17) 作者简介:赵荣钦(1978-),男,河南省孟津县人,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杂系统[16].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可分为对碳的吸收、固定、排放和转移四个部分.对碳的吸收主要包括农作物等从大气及土壤中吸收的碳;固定是指当年固定在系统内暂时储备或未被消耗或分解的碳;碳排放主要是指生产性和生活性农产品所相当的碳量;转移是指当年出口的农产品及其制成品所相当的碳量.根据以上所建立的各子系统相互关系模型,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进行估算的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弱碳汇[2].但由于各地区生产布局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具有地域差异,尽管大部分地区为碳汇区,仍然也有部分地区为农业碳源,如京、津、沪、广东及云、贵、川等地[17].而且由于施肥和田间管理不当等原因,我国农业土壤的碳库处于负平衡状态,即有机碳储量以每年7.38×1013g 的速率逐年减少[16].这种现状将会对我国农业发展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造成长期不良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需求合理的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措施,这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农田土壤有机质、维护农田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图1 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的影响因素框图1.2 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的影响因素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深入地了解碳循环的影响因素,才能对各种因子作用力的大小和形式作出评估,从而提出适合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措施.图1中将农田碳增汇/减排的影响因素分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气候因子、农业生产方式水平和结构、土壤条件、作物品种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等六个方面.实际上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但它渗透在各种影响因素之中.例如,目前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每年向大气排放1.6×1015g ,是仅次于化石燃料燃烧的第二大来源[18].人类活动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农业土地整治措施以及土壤的呼吸和理化性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田碳循环的形式和速率.所以,我们可以从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着手,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物生长条件来探索碳增汇/减排技术,来达到固碳增汇的目的.2 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碳增汇与减排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从“汇”的角度来考虑,而后者是以“源”作为出发点,即所谓的“减源增汇”,其实质是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将更多的碳固定于农田生态系统中.各国已对碳增汇/减排技术做出过一些有益的探索[19-20],我国部分学者也对该技术做过一些总结[17,21-22],归纳起来,有关的技术措施多是针对工业及能源消费,部分对农业的研究也仅限于稻田甲烷排放方面,对气体减排的研究较多,但对如何增汇及相应的经济与生态效益的研究较少.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减源增汇”,才能进一步掌握其碳循环的规律,为建立农田生态系统CO 2清单和更大尺度上的碳通量研究提供科学依据.(1)调整耕作制度.耕作制度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储量有较大影响,全球每年因耕作损失的碳为8×1014赵荣钦,等: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61 g [13].农田土壤碳排放是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土壤动物等呼吸排放的共同产物.农田有植被生长的土地,CO 2排放通量高于退化草地或撂荒地[23],因此免耕法和发展生态农业是增加碳汇的有效途径.免耕法是一种对土壤扰动最小的耕作方式,能非常有效的提高农田土壤有机碳[13,24].近年来,农业土地的闲置计划已经在北美和欧洲实施[25],据估算,美国普遍采用免耕技术后,在30年里能截留2.8×1014~4.5×1014gC [26].英国还规定休耕的土地必须占耕地总数的15%~18%[19].长期免耕能增加表土层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通过陆地生物及落叶的转化,有机碳蓄积量能够增加,这使免耕土壤比传统耕作管理措施的土壤有机碳平均水平高.我国人多地少,在部分地区实行免耕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这也是一项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碳汇的重要措施.另外,对稻田来说,可实行合理的生产方式和耕作制度来减少碳排放,如采取水旱轮作,可以明显降低稻田甲烷排放,其中早晚稻间水旱轮作效果更好[27].半旱式垄作也可降低冬水田甲烷排放通量[28].总的来说,从森林变为农田的过程会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减少,但我们可以加以人为的调节来适度地改变这一过程.我国的耕作制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在改变耕作制度提高农业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需结合不同的农田生态系统类型自身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耕作方式,以达到增加碳汇的目的.(2)改变水分类型.改变水肥条件是人类改变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其组成的主要途径,农田的水分状况是农田土壤排放或吸收大气温室气体的决定因素之一.淹水土壤向大气排放CH 4,而排水良好的农田土壤氧化大气CH 4;土壤的N 2O 排放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水分状况和及其变化频率;土壤水分状况也是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和CO 2排放量的重要因素[29].一般土壤含水量在持水量的15%~40%时具有最强的氧化能力.稻田土壤氧化的主要是土壤中生成的CH 4,因此CH 4排放量的大小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稻田土壤排放出的温室气体(CO 2、CH 4等)组成及总量受土壤水分类型的影响,并且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速率随培育时间的变化有显著差别,据研究,长期淹水的土壤CO 2排放速率逐渐上升,而好气土壤CO 2的排放速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25,30].为减少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可实施间歇性灌溉,这是减少水田CH 4排放的有效措施.另外,在适当生长期改善地下水位也有利于稻田甲烷的减排[31].日本1991年的实验证明,在分蘖期和抽穗期各排水10天,可使生长季甲烷排放总量减少一半[15],充分表明了人为改变土壤的水分类型可以改变土壤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总量、组成及其产生的潜在温室效应.(3)改善施肥方式.施肥对农田土壤碳、氮含量与可矿化量以及微生物活性都具有重要影响.施用不同的肥料对农田碳循环的影响差异显著.长期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可提高作物产量,而使用化学肥料能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25].水稻生长发育期间,施用肥料的种类,施肥量及施用有机肥的不同对甲烷排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单纯施用有机肥可以导致甲烷排放量的增加,而先进行发酵再施用于稻田则有较好的效果[32].对农业源温室气体源与汇的研究表明,减少氨肥、增施农家肥能够减少旱田甲烷排放,而缓释肥和尿素复合肥的施用能显著减少农田土壤NO 2的排放[33].将有机肥料改为无机肥料,施用沼渣、硫铵和硝铵、包被复合肥以及氧化硅粉等技术措施可有效减少甲烷排放通量[34],但施尿素则会增加稻田甲烷的排放[15],而且稻田甲烷排放通量与水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说明控制田间甲烷排放总量与增加水稻产量的目标是一致的[35],正因此,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善施肥条件来达到减排的目的.但施肥对农田碳增汇的影响需要建立在大量长期的定位实验上,应该对不同地域和作物采用各自不同的实验方法,才能达到不同的施肥固碳效应.(4)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作物残留物返还量呈线性关系,因此作物残留物是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子之一,对于增加农田碳汇来说,秸秆还田这是一项重要而又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当前的耕种制度下,最经济而且易于推广.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主要通过作物植株传输、农田土壤呼吸和水层扩散等途径[36],而秸秆还田有利于抑制温室气体的扩散,它能够培育土壤肥力,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而且熟料麦秸比生料麦桔的效果更好[37].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该提倡非经济产量的资源化利用[17],推行过腹还田、发展沼气;直接还田的秸秆要在粉碎、沤制后施用,严禁就地焚烧.(5)其他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碳增汇/减排还有其他诸多方式,如改良作物品种[17,38],有计划地抓紧培育具有对高温、干旱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有抗性的品种,确保在新的生态环境中农牧产量不断提高,扩大碳的吸收存储.据研究,通过选择合适的水稻栽培品种可减排甲烷达20%~30%.采用甲烷抑制剂[11,38]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研制AM1,AM2两种甲烷抑制剂,其主要原料为腐殖酸,它可以将有机质转化为腐殖质,在增加稻谷产量的同时,也减少了甲烷形成的基质.另外,也62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4卷第1期可以采取措施改变地表径流、改良土壤,扩大人工草地等,来间接增加农田的碳汇功能.总之,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具有双重作用,它即是碳“汇”又是碳“源”,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使农田和农业生产由碳“源”变为碳“汇”[39],但减少农田碳排放也面临着种种困难,包括人口增长的压力,技术细节的限制、土地使用权的转变,以及社会政治影响等.也有一些具有双赢效果的技术措施,如使用有机肥、改善耕作制度等.我们在探索碳增汇技术的同时,也应该兼顾由此产生的影响,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3 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选择的准则和效益评价在以上提及的技术措施当中,免耕法既能有效地减排农田温室气体,又具有经济可行性.并且在国外得到了成功实施.免耕法在美国的实施增加了玉米、小麦和大豆的生产,1992年免耕种植的作物产量占这些作物总产量的10%~14%,实践证明该措施是一种成功的非强迫的减缓措施的典型[24].另外,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40]在我国部分省区的大面积推广也证明了其经济可行性和减排效果.这两种措施得以成功推广,而有些措施却未必能够付之实践并发挥其应有的效益,这是由于增汇技术的实施受经济水平、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生产技术以及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实际上,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并不像工业减排温室气体一样可能会带来经济的衰退.寻求合适的技术,并进行效益分析,来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完全可能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增汇/减排技术进行必要的效益分析和评价.3.1 增汇/减排技术选择的准则在选取增汇/减排技术时,应遵循以下准则:①符合并支持国家环境与发展优先领域和战略;②具有较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并能带来长期的、实际的可测量的减排量;③应选择有明显增量成本的技术,④具有明显的区域环境效益;⑤具有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可获得所需的资源与投资[41].3.2 技术措施的效益评价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措施的选取,应根据不同的地域进行分析.对有些措施来说,增汇/减排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其生态效益也具有跨地域性.因此需要进行环境影响分析、风险分析及负面效应分析等.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包括技术进步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自然活动因素、农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附加效益分析目前在国际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但从长远来说,对采取的措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是必要的[42].(1)成本效果法.对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评价中,宜采用成本效果法.将效益定为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以成本效果比为评价指标,如下式[43]: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效果比=项目减排成本/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该方法用于对某一区域或减排措施的成本和效果做出定量比较,但只是从成本出发,而没有综合考虑减排措施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动态综合评估模型.由法国科学家M.Ha -Duong 和英国科学家M.J.Grubb 等人提出的动态综合评估模型[44],主要用于确定CO 2限量排放的经济代价,也可以确定在经济代价最小时的最佳CO 2排放方案,但对于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措施的评估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模型如下:C (s ,t )=C a (D )(1+r )t 0-tE ref (t )E ref (t 0)[x (s ,t )2+D 2A (s ,t )2].式中,C (s ,t )为经济代价,D 为能源系统时间特征(20年或50年);C a (D )为经济代价规模(C a (50)=1.36,C a (20)=3.18);r 为技术进步率(1%);E ref (t )为未来碳年排放量;E ref (t 0)为当前碳年排放量;x (s ,t )为碳减少规模;A (s ,t )为碳减少速度[A (s ,t )=x (s ,t )-x (s ,t -1)].很显然,该评估模型最初是针对工业源温室气体排放而建立的.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方法,适当改变其中一些参数,如把D 及r 变为D a -农业系统时间特征和r a -农业技术进步率,使之适合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的评估,为选取合理的增汇/减排措施提供依据.4 当前该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1)研究的深度不够.过去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的研究,多局限在部分农田类型,而没有对不同地赵荣钦,等: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63 域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观测.对稻田的观测较多,而对其他农业类型的研究较少.而且对农田的观测只是建立在少数观测站点的基础上,对碳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也只是通过对改变施肥条件和作物生长条件等,采集不同条件下的数据来对整个农田类型进行和分析预测,得出的结论却未必能推广到整个地区.(2)没有对各种增汇/减排技术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效益评价.过去的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并且分析了不少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但能否根据所研究的成果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增汇和减排却不得而知.(3)目前研究的出发点多是建立在如何增加农田生物量的基础上.大多数农业活动考虑的是提高NPP ,重点放在增加收获量而不是作物残留物之上.增加农田生物量也是增加碳汇的主要形式,但农业产品多输出于农田生态系统之外,最终结果并没有增加农田的固碳功能.我们应该基于农田土壤的碳增汇潜力进行研究.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深入探讨农田特别是农田土壤碳循环的机理,对不同地域农田生态系统进行长期定位观测,评价不同条件和可能因素对碳增汇/减排的影响,并逐步提高估算的精度.②加强遥感技术在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以求在大范围内对农田碳循环进行分析.③引进工业领域对碳减排技术的效益评价模式,为我国采取合适的减排技术提供必要的决策.1998年5月,我国在《京都协定》上签约,该协定规定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每年减排5%[4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面临着耕地不足的压力,加强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技术研究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参考文献:[1]HOU GHTON J T ,CALL ENDER B A ,VARN EY S K.IPCC Climate Change 1992:The Supplementary Report to the IPCCScientific Assessment [R ].U 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2]刘允芬.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1995,11(1):1-8.[3]方精云.全球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46-257.[4]方精云,朴世龙,赵淑清.CO 2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J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5):594-602.[5]FOOD Y G M ,PALUBINSK AS G ,LUCAS R M ,et al.Identifying Terrestrial Carbon sinks :Classification of SuccessionalStages in Regenerating Tropical Forest from Landsat TM Data [J ].Remote Sens.Environ ,1996,55:205-216.[6]王效科,白艳莹,欧阳志云,等.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的原因[J ].生态学报,2002,22(1):94-103.[7]WAN G X ,ZHUAN G Y ,FEN G Z.Carbon dioxide release due to change in land use in China mainland [J ].J.EnvironmentScience ,1994,6(3):287-295.[8]WAN G X ,FEN G Z.Atmosphric Carbon Squestration through Agroforestry in China [J ].Energy ,1995,20(2):117-121.[9]SASS R L ,FISHER F M ,WAN G Y B ,et al.Mathane Emission from Rice Fields :The E ffect of Floodwater management [J ].G lobal.Biogeochem Cycles ,1992,6:249-262.[10]徐华,蔡祖聪,李小平.种稻土壤CH 4排放规律的研究[J ].土壤与环境,1999,8(3):193-197.[11]林而达,李玉娥,饶敏杰.稻田甲烷排放量估算和减缓技术选择[J ].农村生态环境,1994,10(4):55-58.[12]CHICHESTER F W ,CHAISON R F.Analysis of Carbon in Calcareous S oil using a Two Temperature Dry CombustionInfrared Instrumental Process [J ].S oil Science ,1992,153(3):237-242.[13]金峰,杨浩,赵其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土壤.2000.32(1):11-17.[14]汪业勖,赵士洞,牛栋.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J ].生态学杂志,1999,18(5):29-35.[15]林而达.气候变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1-32.[16]李长生.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忧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J ].第四纪研究,2000,20(4):345-349.[17]刘允芬.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功能[J ].农业环境保护,1998,17(5):197-202.[18]KEITH Paustian ,V ERNON Cole.CO 2Mitigation by Agriculture :An Overview [J ].Climate Change ,1998,40:135-162.[19]杨书润,张树森.对我国控制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建议———借鉴几个发达国家的做法[J ].农业环境与发展,1997,53(3):16-19[20]王玲.日本减排二氧化碳的举措[J ].全球科技经济 望,2002,196(4):53.[21]李晶,王明星,陈德章.水稻田甲烷的减排方法研究[J ].中国农业气象,1997,18(6):9-14.[22]张厚.农业减排温室气体的技术措施[J ].农业环境与发展,1998,55(1):17-22.[23]刘允芬,欧阳华,曹广民.青藏高原东部生态系统土壤碳排放[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52-160.64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4卷第1期[24]张厚 ,李玉娥.减缓农业生产中温室气体排放的对策及其经济可行性初探[J ].中国农业气象,1996,17(5):7-11.[25]王绍强,刘纪远.土壤碳蓄积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4):528-534.[26]李玉宁,王关玉,李伟.土壤呼吸作用与全球碳循环[J ].地学前缘,2002,9(2):351-357.[27]卢维盛,廖宗文,张建国,等.不同水旱轮作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影响的研究[J ].农业环境保护,1999,18(5):200-202.[28]黄勤,魏朝富,谢德体,等.不同耕作制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8(5):436-439.[29]蔡祖聪,ARIVN R Mosier.土壤水分状况对CH 4氧化、N 2O 和CO 2排放的影响[J ].土壤,1999,31(6):289-298.[30]蔡祖聪.水分类型对土壤排放温室气体组成和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J ].土壤学报,1999,36(4):484-490.[31]荣湘民,袁正平,胡瑞芝,等.地下水位与有机肥及水分管理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7(5):346-349.[32]谢小立,王卫东,上官行健,等.施肥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 ].农村生态环境,1995,11(1):10-14.[33]张秀君.温室气体及其排放的研究[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1(2):103-108.[34]陶战(85环能-03-07)课题研究总结报告.我国不同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量及控制措施研究[J ].农业环境保护,1998,17(1):1-7.[35]林匡飞,项雅玲,姜达炳,等.湖北地区稻田甲烷排放量及控制措施的研究[J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5):267-270.[36]陈苇,卢婉芳,段彬伍.稻草还田对晚稻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J ].土壤学报,2002,39(2):170-176.[37]毕君,夏光利,张萍,等.小麦秸秆生料和熟料还田效果简报[J ].土壤通报2002,34(4):318-319.[38]李玉娥,林而达.减缓稻田甲烷排放的技术研究[J ].农业环境和发展,1995,44(2):38-40.[39]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20-429.[40]周毅,陶战,杜道灯.控制稻田甲烷排放的农业技术选择[J ].农村生态环境,1994,20(3):6-8.[41]何建坤,陈文颖.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评价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2):24-27.[42]阚海东,陈秉衡.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及其附加效应[J ].环境与健康杂志,2001,18(5):316-318.[43]谭彦,何建坤.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评估方法探讨[J ].重庆环境科学,1999,21(2):21-26.[44]HA 2DUON G M ,GRUBB M J ,HOURCADE J C.Influence of S ocioeconomic Inertia and Uncertainty on Optimal CO 2Emission Abatement [J ].NA TURE ,1997,390(20):270-273.[45]董朝华,王钫.国际减排问题研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5,5:85-86.赵荣钦,等: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65。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变化及其效益研究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变化及其效益研究摘要:众所周知,多元化的人类活动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日渐严重的温室效应,这种异常的气候变化影响的不是某一两个国家,而是全球性的。
故此,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其的影响。
该系统既能借助光合作用下的农作物对碳进行有效吸收,也能借助不断呼吸的农作物或者是土壤去释放碳。
本文围绕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先概述估算其时空变化的方法,而后探究提升其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碳循环;农田生态系统;时空变化;效益提升引言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农田生态系统,像是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农业废水等等,其中影响较大的莫过于温室效应,它影响的不仅仅是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还会带来很多棘手的病虫害,这无疑会大大增加农业发展的各方面投入。
众所周知,农业化学化、加速的城市化以及迅猛发展的工业化,都在打破原本相对平衡的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如何让农田固碳减排,如何让其实现效益最大化意义深远。
一、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时空变化的方法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不光涉及到光合作用下的碳吸收,而且还涉及到呼吸作用下的碳释放,进而既要估算其碳吸收,也要估算其碳排放。
农田生态系统当中的碳吸收大多是由光合作用之下的农作物带来的,尽管人类生产活动当中也会投入一些碳,但这个量相对较小,进而一般会将其忽略不计,如图1所示。
在对某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进行估算时,会综合考量其碳吸收率、历年农作物产量和各个农作物经济系数,简单来说农作物碳吸收量(单位:吨)=某种农作物之和×(作物合成有机质的碳吸收率×生物产量),其中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现如今,农田生态系统当中的碳排放既有呼吸作用下的农作物带来的,也有人类生产活动带来的,两者相比,后者所带来的碳排放更大一些,譬如机械化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使用等等,如图2所示。
简单来说农作物碳排放量(单位:吨)=农田使用化肥的碳排放量+使用农业机械的碳排放量+农田灌溉时的碳排放量,其中农田使用化肥的碳排放量=化肥施用量×(857.54kg/t÷1000),使用农业机械的碳排放量=[农作物种植面积×(16.47kg/hm2÷1000)]+[农业机械总动力×(0.18kg/kw÷1000)],农田灌溉时的碳排放量=灌溉面积×(266.48kg/hm2÷1000)。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概述:农田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元,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碳循环模型的概念、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性、现有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碳循环模型的概念碳循环模型是指对于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储存、释放和转化过程进行量化和模拟的研究方法。
碳是生物体的基本构成元素,也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在大气、土壤、植被和水体中进行循环。
通过建立碳循环模型,可以揭示碳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规律,为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农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支撑。
二、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性农田生态系统是碳的重要储存库和转化地,其碳循环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地球气候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农田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农田土壤中的有机碳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和释放,成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动态变化对于评估气候变化和土壤碳储量、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和实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现有研究进展针对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植被生态学角度:通过对不同农田植被种类、数量和覆盖度等因素的研究,揭示植被对碳的吸收、储存和释放过程的影响机制。
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人员可以对不同类型农田植被的生长速率、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速率等进行监测和分析,从而探讨植被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和农田碳循环的动态变化。
2. 土壤生态学角度:土壤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重要储存库,对土壤中有机碳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研究可以揭示土壤碳储量的动态变化和调控机制。
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
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新进展二氧化碳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气体,但它的排放和浓度却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二氧化碳的排放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生态系统碳循环是指生物体和大气之间二氧化碳转化过程、碳储存、自然释放和吸收等;它是全球生物系统和碳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随着技术的进步,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一、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因素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气候、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气候是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加剧,如果再加之于其他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状况将变得更为复杂。
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生态系统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二是影响生态系统的碳贮藏和运输。
1、影响生态系统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吸收和释放二氧化碳有着复杂的影响。
在气温升高的情况下,陆地生态系统释放二氧化碳的速度会加快,而水产品则会减缓。
如果在气温升高同时也出现了干旱,降水不足等情况,陆地生态系统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二氧化碳释放会更加增加。
2、影响生态系统的碳贮藏和运输全球气候变化给生态系统的碳贮藏和运输带来了不可我们忽视的影响。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碳贮藏和运输的过程,如果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和森林的健康,也会导致地表水的酸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三、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反馈机制。
二氧化碳是一个温室气体,在大气中会引发全球气温的上升。
但是,气温升高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碳循环,如果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释放速度大于吸收速度,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将呈现更为可怕的趋势。
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动态研究
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动态研究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占据着我国的广阔土地,具有很重要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
其中,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是其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
因此,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深入研究与探究也变得尤为重要。
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基础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基础可以分为两部分:碳循环和氮循环。
1.碳循环碳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其循环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碳输入、储存和输出。
碳输入是指有机物形式的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草地生态系统的过程。
草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从而形成碳输入。
储存是指草地生态系统中碳的积累与储存,包括有机碳的长期存储和短期贮存。
输出是指草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通过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微生物降解后最终输出到环境中。
2.氮循环氮是草地生态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
其循环过程可以分为生产、转化、固定、释放和损失五个环节。
氮生产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氮成分生产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草地植物的生长以及微生物分解等方式得到。
转化是指草地生态系统中不同形式的氮之间的相互转化。
固定则是指氮在生态系统中被转化为有机氮的过程。
释放是指氮从各种形式释放到生态系统中的过程。
而损失则是指氮从生态系统中转移或被转化为形式不可利用的氮。
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动态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对于草地健康发展以及环境的改善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立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动态研究体系也变得至关重要。
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动态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草地生态系统中碳氮流通的特征草地生态系统碳氮流通的特征主要包括了草地生态系统中碳与氮的输入、循环和输出等过程及其规律。
这项研究旨在深入探究草地生态系统中碳氮的传输与循环特征及其影响机理,以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和理论。
2.草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库容的变化草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库容的变化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活动变化的集中表现。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评述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评述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备受关注。
陆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之一,其对全球碳循环的调节至关重要。
本文将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评述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
一、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过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主要由净初级生产力(NPP)、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土壤呼吸组成。
NPP是陆地生态系统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的速率,它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汇的重要指标。
土壤有机碳储量则代表着陆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碳储存能力。
二、全球变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全球变暖带来了气温的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气温升高可能导致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提高,从而增加NPP。
然而,高温也可能影响植物的呼吸速率,增加了土壤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
另外,变化的降水模式对植物生长也有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干旱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减弱,导致NPP的下降。
此外,干旱还容易导致土壤碳的氧化分解加速,从而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三、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干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人类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利用也日益加剧。
森林砍伐、农田开垦等活动导致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丧失,释放大量的碳进入大气。
此外,大规模的化肥施用和畜禽养殖释放了大量的氧化亚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然而,人类也可以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来减轻这些负面影响。
例如,森林的再造和保护可以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并且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此外,推广环保农业和减少化肥施用,也有助于减缓土壤氮的排放。
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意义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仍然有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生态系统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可能导致不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有所不同,因此深入探索这种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
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是保持环境和生物平衡的一个关键要素。
因此,了解
其碳氮循环的特征和机理对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碳氮循环主要通过ARM交换,植物和动物的生物监视以及海洋物质循环来控制
物质体积。
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农业生态系统作为主要的碳汇,碳氮循环在抵偿、累积和存储碳汇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近期的营养研究,植物营养的变化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可能会导致碳挥发、碳通量和生物量变化。
农田是一个复杂的碳氮循环体系,研究表明,农田土壤中碳氮循环机制可以影
响碳汇,这取决于植物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学角色群体在碳氮循环中的贡献。
农田中细菌碳氮循环机制主要是微生物利用氮转化为氨,形成碳被传递源,是碳汇变化的重要机制。
此外,植物对碳氮循环也起着重要作用,植物的生长可以抵制土壤挥发,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且利用大气中的CO2进行光合作用,形成碳汇。
总之,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应该引起高度
重视。
从植物和微生物的角度来看,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机制,发挥其碳汇核算、保护和增加的功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及大气污染做出贡献,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概述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研究是指对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来源、转化和迁移过程进行模拟和模型构建的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机制,为农田碳管理和温室气体排放减量提供科学依据。
农田生态系统是由农田土壤、作物植被以及微生物等组成的一个复杂生物系统。
它的碳循环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土壤有机质的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农田管理措施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
研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任务。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研究表明,农田生态系统在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农田管理措施如施肥、灌溉和耕作也会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这些影响因素对碳循环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模拟模型两种。
实验研究主要是通过野外观测和实验室分析,收集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相关数据,并分析和统计这些数据,以探究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规律。
模拟模型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学和物理模型,模拟和预测碳循环的过程和结果。
这种方法可以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模拟,为农田碳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当前,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难度较大。
缺乏丰富的数据和长期的观测资料,限制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变化,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模型。
未来,应加强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研究,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预测能力。
加强数据采集和观测,建立完整和长期的观测网络,为模型验证和参数估计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碳循环的影响,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管理和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
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碳循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碳库农田生态系统包含多个碳库。
土壤是其中最大的碳库,它储存着大量的有机碳。
这些有机碳来源广泛,包括农作物残茬、根系分泌物以及有机肥等。
土壤中的有机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例如腐殖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等。
腐殖质结构复杂,能在土壤中长期稳定存在,它的形成与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作用密切相关。
微生物生物量碳虽然在土壤碳库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却是最为活跃的部分,它参与土壤中众多的生物化学过程。
农作物也是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碳库。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转化为有机物质。
作物中的碳含量会随着生长阶段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生长初期,作物生物量较小,碳固定量有限;而到了生长旺盛期,光合作用增强,大量的二氧化碳被固定在作物的茎、叶、果实等部位。
二、农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作物光合作用作物光合作用是农田生态系统碳输入的主要途径。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葡萄糖等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不同的作物由于其生理特性的差异,光合作用的效率有所不同。
例如,C4植物(如玉米、高粱等)相较于C3植物(如小麦、水稻等)在高温、强光等条件下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
这是因为C4植物具有特殊的光合碳同化途径,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二氧化碳。
有机肥的施用有机肥的施用也是碳输入的重要方式。
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堆肥等。
当这些有机肥施入农田后,其中的有机碳就被带入到农田生态系统中。
有机肥中的有机碳一部分会被土壤微生物快速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另一部分则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土壤有机碳,增加土壤碳库的储量。
三、农田生态系统碳的输出土壤呼吸土壤呼吸是农田生态系统碳输出的主要方式之一。
土壤呼吸包括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植物根系呼吸。
土壤微生物呼吸是指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
微生物分解的底物包括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以及土壤有机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碳 温室气体也在逐年增加 。这使得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原
有 的碳平衡被打破 , 直接的后果是严重 的温室效应 , 引发全球
温暖化 、 海平面上升等 一系列 重大 环境 问题 J 。要 消除这
一
围内, 对 草地 生产力和植被盖度无明显影响 , 就不会造成土壤 碳 的损失 , 同时由于家畜排 泄物 的输入使 碳周转周 期缩短 而
提高 了土壤碳的截存 ; 如果 放牧强度过 大而引起植 被盖度和 初级生产力严重下降 , 土壤 侵蚀和矿化 就会损失掉 大量草场
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 , 必 须深入认识 造成 以上 问题 的
根源并寻求相 应 的解决 方法 J 。碳循 环是 地球 上最大 的生
物地 球化 学循环 , 其研 究是 了解生 物圈 的重要途 径 , 对估计 C O 及 其他 含碳 温室气体含量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具有
的热 点 。 ’
放牧土地是陆地土地资 源的一个 重要组成 部分 , 对 陆地
草地是全球 分布最广的生态 系统类型之一 , 在全球 碳循
碳截存 以及碳循环研究起 着极为重 要 的作用 。近年来 , 放
牧土地的碳储量 、 放牧管 理对碳循 环及生态 过程 的效应 研究
环和气候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川 。草地中储存 的碳总量 占陆 地生态系统的 1 2 . 7 %, 其中 9 0 %存 在土壤 中 1 2 ] 。草地 生态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4年第 4 2卷第 2期
- - — —Leabharlann 0 7. . — — 谭 外球 , 王荣 富, 闫晓明, 等.我国农牧生态系统碳循 环研 究进展 [ J ] .江苏农业科学, 2 0 1 4 , 4 2 ( 2 ) : 3 0 7— 3 0 9
我 国农 牧生态系统碳循 环研 究进 展
3 结 论
的有 机质 和作 物生 长所必 需 的各 种矿质 营养元 素如 氮、 磷、 硫、 钙等 , 是一种完全肥料 , 它不仅是作物养分的直接来 源 , 还 可活化土壤中潜 在的养分 , 增强土壤生物学活性 , 促进物质转 化, 改善 土壤物理化学 性质 , 促进 土壤 团粒结构 的形成 , 提高
系统的碳循 环是 陆地生态 系统 的基 本机制之一 , 也是 维持陆 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和发展 的重要 因素 。 草地生态系统碳循 环 已有不少 研究 , 有 的研究针对 草地 生态系统碳评估 的方法及意义” , 有 的研究 围绕气候 变暖对
收稿 日期 : 2 0 1 3 3— 0 6—2 0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编号 : 2 0 1 2 B A D1 4 B 1 3—3 ) 。 作者简介 : 谭外球 ( 1 9 8 8 一) , 男, 湖南 郴州人 , 硕士研究 生 , 研究 方向 为林牧生态系统碳循环。E—m a i l : s w 0 7 4 1 t a n w a i q i u @1 2 6 . c o n。 r
草地生态系统初级 生产力 、 土壤 呼吸 、 凋落物输入与分解 、 土
壤碳库 的影 响等 内容 , 但更多 的研究集 中在草牧 复合生态
通信作者 : 王荣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E— m a i l : r f w 5 4 @1 6 3 . t o m 。
长健壮 , 使生长量增 大 , 分蘖 多 , 成穗 多 , 后期灌 浆充足 , 籽粒
谭外球 , 王荣富 ,闫晓明 , 何成芳 , 朱鸿杰 , 张正旺
( 1 . 安徽农 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 院, 安徽合肥 2 3 0 0 3 6 ; 2 . 安徽 省农业科 学院农 产品加工研究所 , 安徽合肥 2 3 0 0 3 1 )
摘要: 在分析 当前我 国农牧 生态系统碳循环研 究 内容 、 基 本特征 的基础 上 , 阐述农 牧碳循环在全球碳 循环及气候 变化研究 中的重要地 位和作用 , 并指 出农牧生 态系统碳 循环研究的基本方法 、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 : 农牧生态系统 ; 放牧土地 ; 碳循环 ; 碳储量
不可取代 的作用 。随着 国 际社 会对 全 球气 候 变 化 的重 视 ,
土壤有机碳 , 其 中相 当一部分贡献于大气 c O : 的升高 ” ] 。
1 草 牧 生 态 系统 碳 循 环
1 . 1 草 牧 生 态 系统 碳 循 环
C O : 作 为最重要 的一种温 室气体 , 其源 与汇 已成 为全球 关注
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因此 , 对土质 、 肥力水平较差的沙土增 施农杂肥 , 一方面可给作物 比较全面的养分供应 , 促进作物正 常生长发育 , 提高作物产 量 ; 另一 方面可改 良土壤 结构 , 使 养
平衡施肥能提高土壤养分 的全面供 应能力 , 改善土壤结
构, 提高肥料经济 效益 , 因而增产 效果 显著 。要进 行合 理施 肥, 就要遵循营养元 素 的同等 重要和不 可代替规律 。土壤 缺 钾, 必须增 施钾 肥 , 才有利于农作物产量 的提高 。
中图分 类号 : ¥ 1 8 1 .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4 ) 0 2—0 3 0 7— 0 3
工业革命 以来 , 人 类生 产力水平大 幅度上升 , 排人 大气 的
受到 了土壤 、 环境 、 全球环境变化 、 生态学 等研究领域 的广泛 关注 。 由于放牧 土地 的分 布具有广 泛性 和复杂性 , 相关 研究暂无 明确的定论 , 但有研究表明 , 只要放牧强度在一定范
饱满 , 不孕小穗减少 , 产量 增加 。
率, 且土壤 中氮 、 磷充足会增强作物对钾的吸收利用 ; 其次 , 化
学肥料与农杂肥 、 秸秆进行 配施 , 则可缓速 相济 , 充分发 挥肥
2 . 3 . 2 增施农杂肥 , 提高秸秆还 田数量
农杂肥 中含 有丰富
效, 使土壤营养充足 , 保证作物稳产 、 高产 , 提高肥料的经济效 益。肥 料的利用率提高 , 有利 于粮食产量 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