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论语》中孔子的人格形象
孔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却在他的知识论说,哲学观点和人格素质方面取得了可歌可泣的成就,其思想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文化。

《论语》的著名记载了孔子给人们留下的思想与道德精神。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伟大人格。

孔子是一个谦逊博学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一个谦卑、勤奋学习的形象,孔子曾经说过:“在学习时,就像在拾草一样,人觉得自己无以及众,而不断努力学习,求知若渴,以求
获取真理。

”孔子教育下的学生,用敦厚的习惯、智慧睿智的原则来对待学问,求知若渴,坚持不懈的追求,这让我们佩服不已。

孔子非常重视人的本质,他也说过:“一个自然是潜在的天赋,我们要给它充分的发挥机会。

”孔子提出的绝不依赖遗传的理论,充分发挥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宣传性格形成的正
面价值观,让人们不断对自己要求提高,勇于接受挑战,积极进取,终获成功。

孔子丰富多彩的人格,也增添了他的崇高地位。

他负责任,仁爱,仁慈,以平等心态对待学生,追求完美,拥有传播正义、献身国家、替天行道之勇气。

孔子将知识、真理和理性的思想融入到中国的道德中,对中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人格是一个多元的全面体系,他的人格的完整让人敬仰,离开世俗的诱惑,执著地追求道德精神,为人民群众服务,带给我们智慧和慈爱。

孔子让我们相信,一个胸怀忠心,毫无私心,知识丰富,认识深刻的人,能够做到爱惜知识、爱护社会,实践传统美德,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

总结孔子个人思想特点孔子个人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教育理论、政治观点、人生观等方面。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以仁为核心: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将其作为人类的最高道德价值。

他认为仁者能够以爱心对待他人,以仁德之心来行善,以仁爱之行来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只有具备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君子,而君子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过失,以实际行动来表现仁德。

二、注重教育和修身:孔子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并持续终身。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君子应该不断自我超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传统和孝道:孔子崇尚传统文化,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的核心。

他强调子女应该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是履行人的基本义务。

孔子提倡家族道德,认为家庭和睦、守规矩以及传承先祖的精神是家族兴旺的基础。

四、提倡中庸之道: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克制的、不极端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和谐平衡,避免过分的偏见和极端观点。

他主张在各种情况下,找到一种中庸之道,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安宁。

五、强调礼仪和修养:孔子认为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很多关于礼仪的观点和理论,并将其作为塑造人的品质和内在修养的手段。

他认为逐渐培养恰当的礼仪习惯,可以使人变得有修养有品位,并且可以促进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孔子个人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仁爱、教育、传统、中庸、礼仪等方面的关注和强调。

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孔子性格

孔子性格

孔子性格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严循东 2021年4月30日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君子要“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孔子的理想世界孔子的理想世界是一个个体与群体和谐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个人追求理想人生,可以达成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技术与经济停滞的时代,一九七二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顾志耐称之为“传统停滞时代”(traditional stagnation epoch)。

传统停滞时代并非没有技术进步,而是没有长期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

偶发一次性的技术进步,使劳动生产力提高,社会的总产值,即GDP增加,人均产值因而增加,生活改善,然而人口随之增加,使人均产值重回原来的水准。

所以传统停滞时代只有GDP增加,没有人均GDP增加。

因此孔子的理想世界,不追求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只追求社会和谐,让人民在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过幸福的日子。

十八世纪后半,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展开,技术进步在科技研发和资主义制度支持下,取得长期持续不断的性质,带领世界进入顾志耐的现代成长时代(modern growth epoch),理想世界就必须在社会和谐之外,加上经济进步或经济成长。

2、伦理优先的价值观孔子的理想人生最根本的部分,是伦理优先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就是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需要,让我们感到幸福的东西,主要为伦理、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与名声;由于可以直接满足我们内心的需要,所以叫作“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也是人生追求的“最终目的”(ultimate end )。

伦理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的关系。

伦理的实践是道德,道德表现在行为之上为品德,具有品德之人为君子。

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型。

孔子的理想人生包括三个阶段,代表三种不断提升的境界,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3、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修养,首先要从儒家思想体系出发。

孔子提出了“德行天下”的理念,他认为人应当遵从礼义,完善自己,以期在人伦中谋得尊重,使之成为一个大君主,并以此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实现正义的道路是让人们学习道德礼仪,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以“仁、礼、义、智”为核心的人格,即“仁者无不义,义者无不仁,礼者无不智,智者无不礼”。

这个理想的人格,是建立在道德礼仪的基础上的,它说明了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和关爱,并且要求人们要按照礼法办事,不能随意改变,而要以智慧去服从自然规律。

孔子的理想修养,是依据这种理想人格的基本原则而追求的,即要谦虚,要学习,要控制情感,要控制言辞,要尊重礼仪,要履行义务,要尊重上帝,要重视和谐。

因此,孔子强调,要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为原则,不断地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达到兼收并蓄的效果。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Ab s t r a c t :P e r s o n a l i t y i s a n i n d i v i d u a l h u ma n n e s s s t a n d a r d .Ea c h p h i l o s o p h e r ' s t h o u g h t s y s t e m h a s i t s o wn s e t o f 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mo d e S O d i d Co n f u c i u s wh o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s e t o f 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s y s t e m b a s e d o n” b e n e v o l e n c e ”a n d” c e r e mo n y ” ,i n c l u d i n g g e n t l e ma n,p a t r i o t a n d s a i n t . Amo n g t h e m ,t h e mo s t b a s i c p e r s o n a l i t y i s e mb o d i e d b y t h e g e n t l e ma n r e a l m ma i n l y b a s e d o n” wi s d o m”
c o u n t r y ”a n d t h e s a i n t r e a l m i S t h e e mb o d i me n t o f t h e d o c t r i n e o f t h e me a n p e r s o n a l i t y b a s e d o n t h e” wo r l d ” .W i t h t h e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o f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e r s o f r e c e n t h i s t o r y i n Ch i n a ,t h e t h e o r y o f Co n f u c i u s " 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h a s a p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 o n t o d a y ' s p e r s o n a l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 Ke y w o r d s :Co n f u c i u s ;i d e a l p e r s o n a l i t y ;g e n t l e ma n ;p a t r i o t ;s a i n t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一、引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闻名于世。

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孔子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理想人格,分析其特点及教育观,并探讨其现代价值与启示。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被称作“君子”,这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君子注重仁爱、正义、礼遇、智慧和诚信等美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们以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的行为方式来展现这些美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三、孔子的教育观与理想人格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途径。

他的教育观注重全面发展,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丰富知识的君子。

四、现代价值与启示孔子的理想人格和现代教育观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道德和精神追求。

孔子的理想人格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等美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孔子的教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五、结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体现了儒家高尚的道德追求,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要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孔子的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语人物分析

论语人物分析

论语人物分析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论语》的主要人物之一。

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人们,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符号。

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对于人生、教育和社会伦理的重要观点。

一、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的思想观点围绕着“仁”的概念展开。

他认为“仁”是人类的核心美德,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鼓励人们从自我修养做起,以身作则,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二、孔子的性格特点孔子是一位谦和而坚定的人物。

他对待人际关系时始终保持着礼仪和谦虚的态度,同时他对自己的学问也很有自信。

孔子勤奋好学,对于自己的教育追求永不停息。

他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实践和行动,这是他在当时得到众多学生追随的重要原因。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学以致用”。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孔子主张实践教学,注重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倡学生们主动思考和实践。

他特别注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倡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四、孔子对社会伦理的贡献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家庭的和谐,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孔子提出了“五常”的概念,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五、孔子的影响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教育家和思想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孔子的学说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成为人们共同认同的精神纽带。

结论通过对孔子的人物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思想观点,性格特点,教育思想以及他对社会伦理的贡献。

孔子的思想价值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建立起道德伦理的基石,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

浅析孔子君子人格的标准及其塑造——以《论语》为文本蔡振磊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摘要]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君子人格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君子,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理想人格,成为了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君子的标准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君子,一直为人们所希望了解。

以《论语》为文本,在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孔子的君子人格进行一番阐述和解读。

[关键词] 孔子君子标准塑造一提到“君子”,对中国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会在脑海当中浮现出一个品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具有远大抱负和理想,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人物形象。

而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同诞生于春秋时代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孔子将君子作为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式首先提了出来,并大力倡导君子之风。

[1]孔子的君子人格,经过后世儒家学者地传承和完善,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两千多年来,做一名真正的君子,成为了每一个志士仁人追求的人生目标。

时至今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君子人格,仍然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格修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语》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文献。

从《论语》入手,通过对书中关于君子内容地整理和分析,进而真正理解、把握孔子的君子人格。

一、君子释义“君子”一词并非孔子首创,在孔子之前的典籍中便已出现。

例如《尚书》中出现8次,《诗经》中出现186次,《周易》中出现20次。

①在这些典籍中,虽然“君子”的含义并不固定,但从总体上看,“君子”一词主要是指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与庶人百姓相对的贵族在位者。

如“呜呼!我西土君子。

”[2](《尚书·周书·泰誓下》)“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3](《诗·魏风·伐檀》)“君子豹变。

”[4](《周易·革·上六》)到了孔子那里,他赋予了“君子”更多道德品质的内涵,使“君子”一词更多地被用来指代一个人品格的高尚。

孔子的仁义礼智与人格塑造

孔子的仁义礼智与人格塑造

孔子的仁义礼智与人格塑造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字叫做孔丘,出生在鲁国。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理念,对于人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观。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善待他人。

仁爱之心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团队合作和友好互助的前提。

孔子强调了家庭伦理中的亲子关系,认为父母应该尽孝养责任,儿女则要尽孝道。

这种“孝”和“悌”的传统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在孔子看来,只有具备了仁爱之心,才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连接,从而塑造出高尚的人格。

义,是指一个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孔子注重个人的自律和自制,他认为,人应该遵循天道和伦理道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正直无私。

这种行为准则不仅在个人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对整个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坚持认为,只有遵循义的准则,人才能够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孔子认为,礼义的存在可以维系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了人们在言谈举止中应该讲究礼仪和礼节,以及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和关心。

孔子通过规定礼仪的形式和内容,意在教导人们以一种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并通过行为上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质。

智,在孔子思想中是人的才智和智慧的体现。

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智慧和学识,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他注重教育和培养人们的智力能力,认为智慧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做出正确判断,并在实践中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学习,人们才能够发展自己的智慧,不断进步。

孔子的仁义礼智思想对于人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追求仁爱之心,人们可以培养出关爱他人的情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遵循义的准则,使人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

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强调道德、人格、修养等,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广受赞赏和借鉴。

本文将分别从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两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孔子的人格特征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可谓是一个千古传颂的伟人。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改变了当时混乱不堪的局面。

他的人格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1. 修德孔子强调一个人的修养,认为只有内在的修养才能带来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他鼓励人们天天勤奋修行,向更高的品德积极追求,建立道德的根基。

2. 宽容孔子认为宽容是人们相处必备的品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和缺点,只有在容忍和包容中,人与人之间才能相互理解、协调与支持。

他经常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时,要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执着。

3. 忠诚孔子是一个忠诚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向自己的“国君”或者是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他总是表现出了多么忠诚的态度。

在他看来,忠诚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品德。

4. 学习孔子是一个永远保持学习之心的人。

他认为自己虽已蓄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但仍不足以了解天下万物。

他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明了自己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使自己能够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二、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品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他的思想与道德哲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以下是孔子思想的几个主要方面:1. 仁爱孔子认为人们应该成为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而解析所有社会问题。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注和互相尊重,这些都是关于如何获得和保持尊重和互相关注的道德需要。

2. 福利孔子的思想强调个体处于社会的角色,他认为个体可以成为整个社会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因此,在他的许多思想中,健全社会机制和公平分配财富就非常重要,这样才可以达到福利的目的。

3. 教育孔子认为教育是提高个体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最好途径。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 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 自孔子始才 赋予其道德含义, 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 的称谓。
二、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
(一)仁爱的广阔胸怀
孔子的仁爱强调的是“己”与 “他人”关系的和谐,这一特征主要 体现在“爱人”和“忠恕”两个方面。
(二)中庸的处事准则
“`中庸' 是儒家推崇的应对社会问题的原 则。”即以中正之道作为处事的根本准则。 《论语· 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 人同而不和。' ”
孔子的理想人格观
小组成员:崔婷婷、李婷婷、郑美玲、徐龙慧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一)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 的产物, 从先秦的时事看, 理想人格正 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 整合。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 君子、成人、贤人、善人、有恒者等。“君子”是孔子 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 是比较现实 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
(五)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
孔子的“义”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要求人们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正义和道德规 范, 它是实现“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孔子 认为“义”是君子第一位的价值准绳, “君 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贫 乐道 , 二是自强不息。 安贫乐道体现了孔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值观。 自强不息思想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意志力, 其心理结构涉及 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价值目标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 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格——君子。孔子设定的成为 “君子”的过程是“修己—济众—民兴于仁” , 足见 孔子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是行“内圣外王”之道, 所体 现的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及坚韧不拔的昂扬进取 精神。

孔子的理想人格及评析

孔子的理想人格及评析

#$ 宪问 %& 和 ! 见得思义 "#$ 季氏 %&’ 在义利关系上 ( 认为 ! 君子 义以为上 "( 应把义放在首位 ( 将利益放在第二 位 ’ $ 述 而 % 中 说 ! 不义而富且贵 ( 于我如浮云 ’ " 从这一原则出发 ( 孔子又进 &( 认 为 君 子 之 所 以 为 君 子 ( 而 提 出 ! 君 子 义 以 为 质 "#! "#$ 在于行义 ’ 又把 ! 义 " 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 (! 君子 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 "#% &! 君子上达 ( 小人下达 ’ " 这里 &’$ 上 达 指 思 义 ( 下 达 则 思 利 ’ 为 了 实 现 ! 仁 " 和 ! 义 "( 甚 至 要 求 ! 志士仁人 ( 无求生以害仁 ( 有杀身以成仁 ’ "
不 思 则 罔 (思 而 不 学 则 殆 ’ "孔 子 提 倡 !学 "的 内 容 主 要 是 指 诗 ) 书 ) 礼 ) 乐 ( 学的目的是 ! 君子学道则爱人 "G ’ 即使 H "FI * 外在的 ! 道 " 转化为内心的 ! 德 "( 而 这 一 过 程 的 关 键 在 于 ! 思 "’ ! 思 " 是道德修养中重要的一环 ( 包 括 对 所 学 内 容 的 伦 理思考和对自己言行的自我反省 ’ 曾子曰 *! 吾 日 三 省 吾 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 " 通过反省 自己来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 ’ 子曰 *! 见贤思 齐 ( 见 不 贤 而 内 自 省 也 "#$ &’$ * J!学 "与 !思 "的 结 合 (体 现 了 !仁 )智 "统 一 的 理 性 主 义 特 点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反 映 了 认 识 的内在规律 (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另外 ( 孔子还十分重视道德的实践 ( 即所谓 ! 行 "’ ! 行 " 是 孔 子 教 育 学 生 的 基 本 内 容 之 一 ’ !子 以 四 教 (文 )行 )忠 )信 " #% &’ 孔 子 要 求 ! 君 子 欲 讷 其 言 而 敏 于 行 " #% 4KLI 4K LI * M 还要求他的学生要言行一致 (! 始 吾 于 人 也 ( 听 其 言 而 信其行 ( 今吾于人也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

浅论孔子理想人格思想

浅论孔子理想人格思想

05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孔子的理想人格思想产生于春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我国古代社会转型期的文化产物。

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民族性格的重要成分。

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对于解决当下问题、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孔子; 理想人格;基本内涵; 当代价值浅论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张媛媛《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巩固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1]和谐社会的实现依靠社会成员的人格完善,而个体人格形成离不开成长的环境,更离不开历史文化环境。

两千多年来,先秦儒家理想人格持续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理想追求。

因此,探究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和特征,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一、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源起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社会动荡、战乱不断;另一方面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充满了活力和创新力。

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大多产生于此时期,重大的思想文化也大都源起于这个历史阶段,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影响深远。

“人格”一词是现代心理学概念,人格的形成受到个体家庭、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

理想人格是个体所在的社会倡导的、要求的道德观、价值观等。

两千多年前的儒家虽然没有使用“理想人格”的术语,但是实际上却以“君子”概括了理想人格的内涵。

先秦理想人格的集中概括是“君子”,而非“圣人”或者其他宗教人物。

孔子解释“圣人”的人格内涵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

“圣人”是能够济民,使百姓生活幸福安逸的人。

这样的人非常少见,即使是上古杰出的帝王“尧舜”都达不到圣人的标准,“尧舜其犹病诸”。

那么,谁能够担任起恢复社会秩序的重任?在孔子看来只有当时社会的精英层——氏族贵族子弟,即君子。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对于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君子儒的人格标准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孔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塑造。

本文将从君子儒的定义、内涵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阐述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

一、君子儒的定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君子儒是指具备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和优雅风度的理想人格。

君子儒这一称谓,既包含了君子的品德,又体现了儒者的学识。

孔子认为,君子儒应该具备仁爱、忠诚、礼敬、智慧、勇敢等品质,同时还应拥有博古通今、明理尚德的知识结构。

二、君子儒的内涵1.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君子儒首先要具备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生命,以慈悲为怀,以仁爱为本。

仁爱之心是君子儒的核心品质,也是其人格魅力的源泉。

2.忠诚守信:君子儒应忠诚于国家、民族和朋友,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忠诚守信是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君子儒的基本道德准则。

3.礼敬谦和:君子儒应懂得礼数,尊重传统,谦和待人。

礼敬谦和体现了君子儒的修养和风度,也是其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

4.智慧明理:君子儒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智慧,明辨是非,洞察人心。

智慧明理是君子儒的学识基础,也是其应对复杂社会环境的必备能力。

5.勇敢果断:君子儒应勇敢面对困难,果断决策,敢于担当。

勇敢果断是君子儒的意志品质,也是其在逆境中展现价值的关键。

三、君子儒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孔子君子儒的人格标准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君子儒的人格标准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其次,君子儒的知识结构和智慧明理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力。

再次,君子儒的礼敬谦和与勇敢果断的品质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君子儒的人格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解读和实践。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

试论孔子塑造理想人格的思想一、儒家理想人格概论儒家理想人格是从孔子发端,并初步构建。

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对前人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建立了内容丰富的仁学体系。

可以说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从“仁”开始,后来经过一代代儒家学者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儒家的理想人格逐渐完备、成熟。

成为人们追求向往的人生目标,也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理论。

“儒家对理想人格有多种说法,如圣人、贤人、仁人、志士、君子等”。

简言之,儒家的理想人格为圣贤。

“圣”人格是儒家理想人格至善至美的最高典范,是儒家理想人格中最高的道德境界。

“圣”不仅具有高尚的个人道德品质,而且泛爱天下的百姓,功绩显赫。

圣有圣王、圣人之分。

历史上可以被称为圣的人寥寥无几,仅有八圣。

圣王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而能被称为圣人的仅有孔子一人。

然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孟子,也只能被称为亚圣,介于圣和贤之间的层次。

圣王要具有崇高的德性,克己复礼,博施济众,安邦兴国,实现大一统。

“圣人,人伦之至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所以,在儒家看来,圣人就是这种“仁德”的体现者。

“他们爱人以德,立人达人,忠信孝义,智勇刚朴,心胸坦荡,达到了人格修养的尽善尽美的极境”正是因为“圣”人格一般人不易达到,所以普通老百姓或士大夫之类的知识分子便以贤为目标。

“贤”人格亦是指君子人格,属于儒家理想人格中,普通人最容易达到的人格典范,同时也是最为儒家学者所重视的理想人格。

和“无为”道家不同,儒家提倡的是以积极入世为归宿的圣贤。

儒家所确立的理想人格可以说是分内外两个方面的,也就是“内圣外王”。

“一方面是内圣,是指人的主体心性修养方面的要求,以达到“仁”、“圣”境界为极限;另一方面则是外王,是指把人的主体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层面,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仁知统一的理想人格在《论语》中,孔子往往把“仁”与“知”,二者并举。

概述孔子的人物形象介绍

概述孔子的人物形象介绍

概述孔子的人物形象介绍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圣人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想知道可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小编我一起来了解吧!人物形象首先,孔子具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思想见解、坚持自己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知识分子。

他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所以他提倡宗法、礼乐制度,恢复社会等级秩序,并在现实中艰苦实践;他反对诸侯争霸战争,提倡休养生息,提倡读书人入仕做官,造福百姓。

其次,孔子具有作为师者的形象。

他是一个严于律己、推行教化、以传播祖先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的师者。

他本人有着严于律己的人生哲学。

他自己刻苦好学,并且学为所用;他遵守世俗礼法,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为人称颂,更值得学习。

他推行教化,普度众生,并以此为目的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

最后,孔子具有君子的形象。

孔子是一个体道悟道、追求内心解放、天人合一、带领大众走上觉悟之路的君子。

孔子倡导和树立“修身心,济俗世”的理念。

在战乱不断与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他仍然不对追求内心觉悟,希望通过思想理论的创立与形成,为社会人生找到一条出路。

他树立“君子”理想,力图使所有觉悟之人走向人生正途。

因此,他身体力行,亲身体悟大道,并且,他提倡仁爱思想及其作用。

旅游观念【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论孔子“君子”人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论孔子“君子”人格的结构及其特征
须有忠信 , 是君 子必 不可 缺 少 的人 格要 素 , 忠信 因此
“ 与“ 都是 君子 人格不 可 缺少 的要素 。通过 对 义” 信”
基 金项 目 : 徽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规 划 项 目《 震 心 理 学 思想 研究 》 AH K0 ~1D1 1 ; 育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规划 项 目《 师 发 展 的 人 文 关 安 戴 ( S 9 0 0 )教 教
在确定孔子 君子人格结构要 素时 , 丁祯彦 和臧宏 认为“ ” 仁 ” 勇 ” 知 “ “ 是一 个仁 者 ( 想人 格 ) 备 的 品 理 必
收 稿 日期 :0 0—0 21 9—1 0
而》孔子又说 :人 而无 信 , 知 其 可 也。大 车无 蚬 , ) “ 不 小车无轨 , 以行 之哉? (论语 ・ 政》可 见 , 其何 ”《 为 ) 君子
子 的人格 因素就 只有 “ ” 仁” 礼 ” 而 通过 对 《 知 “ “ 。 论 语》 研究发现 ,义 ” 孔子 思想的 主要组 成部 分。《 “ 是 论
语》 十 篇 , 子 直 接 言“ ” 二 孔 义 者有 十 四篇 , 共二 十余 次 。 孔子认 为“ ” J 义 是人 的本质 。孔 子 说 : 主忠 信 , “
“ 君子 ” 是孔子理想人格最重 要 的部 分 , 则 他认 为 ,君 “
子之于天下也 , 无适 也 , 无莫 也 , 之与 比……君子 喻 义
“ “ “ , 还 包括 “ “ ” 艺 ” 乐” , 通 仁” 知” 礼” 它 文” 质 “ “ 等 但
过对这些要 素的关 系进行论述后 , 景怀斌 认为构 成君
与共 的命 脉 , 所 有人 乃 至整 个 社会 有 着深 厚 的关 对 怀 。 士” 仅是 通 向儒家 理想 人 格 的一个 层 次。 L 而“ 仅 2 J

孔子理想人格

孔子理想人格

孔子眼中的“理想人格”说起孔子设计的理想人格学说,到底定义是如何,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想法,没有标准的衡量范式。

一般看来,将孔子的“理想人格”定义为以下几个版本:第一种,最普遍的版本说法。

孔子的理想人格就是“内仁外礼”的“仁一礼”人格。

之所以感觉上最为普遍,是因为其言简意赅,简单一句话,就将其重点突出,主旨鲜明,令人很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

第二种,比较详尽版本。

此版本为第一版本的扩展说,讲具体的“内仁外礼”扩展说明了一下,如下:孔子的理想人格是以“仁”“礼”统一的伦路到的为基础,以“圣人”和“君子”为主要模式,包含对“仁”“义”“礼”“智”“信”的综合要求,表现为“内圣外王”的人世型人格。

第三种,从较深入的精神层面上阐述的版本。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内涵、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和理想人格的层次等方面的内容。

孔子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中,提出了立志、学习、克己和修己、内省等几种途径。

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对其概念上定义的版本,我自己就只写了这简单三个版本,而对其深刻的含义剖析,孔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详细含义的简单概述如下。

孔子对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格,包含着对人的“仁义礼智信”的全面要求。

我简单的概括这五方面的要点来说明:⑴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论语中,孔子以一个圣哲胸怀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仁”在他的理想人格里包含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第一,孔子认为天地万物人为贵。

孔子认为仁之方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主张人与人相处要互相尊重和同情。

第二,仁本身包含有义。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在理想人格中要求中“仁”最为重要,它不是一个道德的重点,而是一个理想的境界:人的理想人格不是在生命的某一时刻能得到最终实现,而是在对“仁”的终生追求中完成的。

⑵义而对于“义”,孔子在义利关系上,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应把义放在首位,将利益放在第二位。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_李梦雅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当代价值_李梦雅

: A b s t r a c t P e r s o n a l i t i s a n i n d i v i d u a l h u m a n n e s s s t a n d a r d . E a c h h i l o s o h e r ' s t h o u h t s s t e m h a s y p p g y o w n s e t o f i d e a l e r s o n a l i t m o d e s o d i d C o n f u c i u s w h o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s e t o f i d e a l e r s o n a l i t i t s p y p y " a ", , b a s e d o n" b e n e v o l e n c e n d" c e r e m o n i n c l u d i n a n d s a i n t . Am o n s s t e m e n t l e m a n a t r i o t y g g y g p t h e m, t h e m o s t b a s i c i s e m b o d i e d b t h e r e a l m m a i n l b a s e d o n" w i s d o m" e r s o n a l i t e n t l e m a n y y p y g " w "T " a a n d" c o u r a e h i l e t h e r e a l m e m b o d i e s t h e a r r o a n t b a s e d o n t h e a o n d" a t r i o t e r s o n a l i t g g p p y " a c o u n t r n d t h e s a i n t r e a l m i s t h e e m b o d i m e n t o f t h e d o c t r i n e o f t h e m e a n e r s o n a l i t b a s e d o n y p y " .W , o r l d i t h t h e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s o f t h e o f r e c e n t h i s t o r i n C h i n a t h e t h e o r t h e" w h i l o s o h e r s p y y p p o f C o n f u c i u s ' i d e a l e r s o n a l i t h a s a r o f o u n d i n f l u e n c e o n t o d a ' s e r s o n a l i t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y p y p y : ; ; ; ; e r s o n a l i t e n t l e m a n a t r i o t K e w o r d s C o n f u c i u s i d e a l s a i n t p y g p y 指人 在 世 界 中 的 格 位 , 是人之所以为 所谓人格 , 1] 。 人格即 人的格式和标准 , 是人生形象的综合描述 [ 人性 、 品格 , 历史上的 许 多 哲 学 家 穷 其 一 生 来 追 寻 一 种理想人 格 , 即为“ 人 性” 寻求一种合乎标准的规定 而这个标准既是 自 然 界 和 人 类 社 会 的 , 又是人自 性, 身的 。 拥有理想人格 的 人 能 够 顺 应 自 然 和 社 会 的 规 律以求与其和睦而居 , 能够达到身心的统一与精神境 界的完满 。 换句话 说 , 理 想 人 格 是 人 之 为 人 最 恰 当、 最完美的标准 。 孔子作为对中国 历 史 影 响 最 为 深 远 的 儒 家 学 派 为表征 , 从低到高划分为君子 、 志士和圣人三重境界 , 成为中国历代各阶层人士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8205216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魏光峰 摘要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是一种大众化的理想人格,它在中华民族思想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功不可没,他对“君子”和“仁”的阐释,有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继承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思想,对于今天的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孔子 理想人格 君子 仁 东方传统文化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占社会主流的理想人格。

两千多年来,儒家倡导的以“仁”为核心和基石的“君子”人格,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精神偶像。

在形成这一理想人格的历史进程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分析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君子”是孔子为世人设计的大众化的理想人格传统儒学的人生理想认为,人的一生应当以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和致力于道德实践为全部内涵,走从“修身”开始,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之路。

他们把成圣成王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提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

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

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荀子・解蔽篇》)然而,作为人伦道德的楷模,事功政治的极致,圣王在常人的心目中,仰之弥高,难以企及,只可顶礼膜拜,心向往之,缺乏实际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于是,在中国的传统人生理论中就出现了另一个世俗化的,易于为大众所接受的理想人格,这就是《论语》中先后出现频率高达107次的“君子”。

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代称,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俗的人。

这一概念产生于先秦,到汉代其含义便得以确定。

在孔子时代,君子的概念已基本明确。

具体说来,第一,君子就是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动摇。

什么是信念?信念就是“义”,就是“道”,就是“礼”,“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君子孜孜以求的不是物质利益,而是时刻在为自己的理想信念的实现而生活、而奋斗。

第二,孔子等人认为,君子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信念而不惜付出艰苦努力的强者。

他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坚守义是君子的本质特色,按礼的规范去行动,就可以谦虚有分寸地把这种特色表现出来,坚信这一点,就可以成为君子。

《大学》《中庸》重视君子内在的精神修养,以德的培养为实现理想的手段,提出“君子必慎其独也,”89殷都学刊 1998年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大学》)“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中庸》)认为通过修身使自己具有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之后,其它的品质和能力也就可以具备了。

第三,君子有其特定的行为方式、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这在《论语》中就有详尽的描述。

比如,君子对待君臣关系的原则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对待他人的态度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不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里仁》)君子对命运的态度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也》)等等论述,使人们对君子有了一个立体的了解。

《论语》通篇充满了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的阐释,一部《论语》堪称“君子之学”。

二、“仁”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和基石在《论语》中,与“君子”出现频度相当的另外一个词是“仁”。

它与君子一样,都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

孔子认为,君子与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君子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离不开仁德,离开仁德的君子,就不成其为君子了。

孔子给“仁”下的定义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立,也要使别人立;自己要达,也要使别人达。

办事不能太自私,要有福同享。

与此相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这两句话可以从积极和消极方面理解为“与人为善”和“害人之心不可有”,其基础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论语・颜渊》),即爱亲为中心,推及爱身、爱民、爱物。

在这里,“仁”是孔子的一个宏大而切近的生活准则,又是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核心内容。

为了实践他的理想人格,使人人都成为谦谦君子,最终达到“天下归仁”(《论语・颜渊》),孔子号召人们去“求仁”,就是使仁这一道德标准内化为君子的内在品格。

如何求仁呢?孔子提出要“克己复礼”(《论语・颜渊》)。

在孔子心目中,礼是仁得以实现的方式和得以表现的手段。

一方面,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的过程中,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仁的思想,实现理想人格。

俗话说,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礼”就是社会的规矩,是通过外在力量促使社会成员人人遵守的规范。

他要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提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主张用礼教达到“齐之以礼”的和谐社会。

在这里,孔子强调了作为外在伦理规范的礼在人们塑造理想人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求仁的过程又是一个“克己”的过程,即通过内省而克制自己的言行,力求达到仁的精神境界。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认为礼的核心是仁,只要达到了仁的思想境界,才会真正地实践作为行为规范的礼。

实践理想人格要靠自觉,靠个人修养,这是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而非“由人”(《论语・颜渊》)的本意。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强调外在的道德规范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才能转化为人的良好个性品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三、孔子理想人格的东方传统文化特点作为在两千余年占据中国伦理思想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创始者,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论述中,体现了鲜明的东方传统文化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在孔子所处的时代留下了思想的印痕,而且,在孔子身后两千余年的中国思想史上始终一脉相承,不断发扬光大,至今仍然在东方国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发挥着作用。

99第4期 魏光峰 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及其特点Edited by Foxit Reader Copyright(C) by Foxit Software Company,2005-2006For Evaluation Only.001殷都学刊 1998年首先,孔子的理想人格偏重于社会的群体意识,具有浓厚的利他思想。

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核心观念,是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论。

这既是西方近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在一段历史时期内高度发达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又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逐渐暴露的全球问题、人类困境的思想根源和文化根源。

西方的法制手段虽然强制性地缓解了这些矛盾,但却难以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与西方的人本位观念、个人中心论不同的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认可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下太平”、“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孔子在论述理想人格时,强调的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为主体性和群体意识。

他极少谈论个人感情欲望的合理性,当他谈到“己欲”和“己所不欲”的时候,都是为了用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方法,确定应如何对待别人和不应该如何对待别人。

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要求人们时时事事都为他人着想,一言一行都以他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这里体现的是突出的利他精神。

这就形成了高度重视族类而忽视个体的传统,有时为了族类甚至可以牺牲个体。

与此相反,西方的“基督徒为了个体而牺牲类”(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17章)。

尽管西方的个人本位不排斥同情和利他,但说到底,这种利他只不过是达到利己的手段而已。

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利他观念,或许正是我们今天抵御西方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的一剂良药。

其次,孔子强调实践理想人格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即要靠理性自觉。

虽然中国和西方的传统伦理学都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当是自觉和自愿原则的统一,但是,自觉是理性的品格,自愿是意志的品格,二者是有区别的。

西方近现代伦理学强调自愿原则和意志自由,邓斯・斯各脱等人就认为,人凭借自己的意志选择从善从恶,人也能依靠意志自由来获救,即使没有上帝的恩赐,意志也能按照自然的道德去行动。

这种观点的过分强调,就成了以叔本华、尼采为代表的唯意志论。

与西方传统不同的是,孔子反对受本能欲望的盲目驱使,也反对被动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是主张道德的行为应出于理性的自觉。

孔子认为仁和智是统一的,智是仁的必要条件,“未知,焉得仁?”(《论语・公治长》)认为对伦理关系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有自觉的仁德。

他重视的理性是道德理性,他的理性原则,不仅与他的仁道原则联系在一起,而且渗透在仁道原则之中。

从而他强调道德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肯定了道德的自觉原则。

从这一认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应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中来培养理想人格,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德性。

当然,孔子在强调自觉原则的同时,却忽视了自愿原则,这种束缚或忽视个性的缺陷,无疑是造成中国人传统性格中那种听天由命、仰仗权威心理的因素之一。

再次,孔子的理想人格重命运,轻鬼神,是一种入世的积极有为人格。

在孔子伦理思想中,对鬼神,采取的是存而不论并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天道,点到为止,就连他的门生子贡都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治长》)他重视的是现世的人伦道德,重视的是理想人格的普及,理想社会的实现。

与此相反,他倒是多次提到另外一个概念,即“命”或“天命”。

与君子这个理想人格有关的是他提出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也》)并且他自己也是“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在这里,命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小到个人的成败,大到国家的治乱,都是由命决定的。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名何!”(《论语・宪问》)认为个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

所以,人要取得活动的成功,所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较成败。

这样做,就是“知命”。

要做君子,“知命”是一(下转129页)有专人负责乡镇企业的环境监督和管理;配置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

第三、严格执法。

乡镇企业在新建、扩建、改建时,必须按有关环保法律基本制度执行;在建设对环境有影响项目时,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在生产经营中不得采用或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不得生产和经营严重污染的产品;排放污染物超标的,严重污染环境的,要限期治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