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完美版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立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假设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1)推行均田令,将土地实行分配,使受田农民服徭役和兵役。

(2)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推行“三长制”。

(3)提倡学习汉族文化和与汉族通婚,用汉姓、穿汉服、说汉语。

2、具体内容:
(1)在经济方面,推行均田令。

就是国家给无地或少地农民分配土地,但农民需要向国家交租,并且土地是不可以买卖的。

这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国家的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在政治方面,迁都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一管理。

三长制的推行,更利于国家对地区的控制和征收兵役赋税。

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管理。

(3)在文化方面,与汉联姻政策,有效的促进了两族文化融合,使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换。

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具体措施北魏文帝,字太宗,生於公元386年,是北魏历史上唯一一位政治改革者,也是北魏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一位君主。

他在位期间,继续着其祖先的政治改革,改革了北魏的政治制度。

其具体改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司法改革、官制、税收改革等。

其一,军事改革。

孝文帝除了继续改革其祖先的政治体系外,还大量整顿军事体系,改革以警卫军为主的部队编制,取消熟知军统一标准的百家官军,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为主,并重新编排军籍的大小,以支持中央政府的军事政策。

其二,教育改革。

孝文帝除了采取与其祖先相同的教育改革政策外,还改革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现实、开拓思维,以满足新时代的教育需求,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宗教思想,以及改善教学和考试制度,使其成为政治家和官员的培养基地。

其三,司法改革。

孝文帝改革了司法制度,分离司法行政,并设立礼部、刑部等各部门,试行内部审查作为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让百姓有了司法的保护,使政府司法机关更加努力地调解各种矛盾,从而保障民众的正当权益。

其四,官制改革。

孝文帝改革了官制,取消百家官和官府,重新设立相、长、翰三级职官体系,把职官的称号从原来的“司马”、“卿”、“百官”改为“相”、“中郎将”、“翰”等,对任免官员进行新的审查,根据官员的素质,任免合适的官员。

最后,税收改革。

孝文帝改革了原有的司法制度,取消开路费、关税等,设立税关,调整财政税种,把原来的定税改为财政和地方一般税务,还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实际,增加渔猎税、环科税等新的税务,以便吸引外资参与经济建设,维护财政收支平衡,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经过孝文帝朝的政治改革,北魏在体制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为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改革,无疑给中国的历史进程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步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是一位比较有魄力的君王,在自己当政的时候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而影响了之后的时代格局。

那么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具体的措施有哪些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欢迎大家阅读。

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当时的局势是比交复杂的,吏治混乱,朝廷的财政支出也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经常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在这样的局势中孝文帝选择了汉化改革。

主要的内容主要是:首先需要改革吏治,通俗点说就是制定一系列的俸禄的管理办法,这样是能够从根本上面改变贪污的现象的。

因为在改革之前,所有的官吏朝廷是不会发俸禄给他们的,那么他们主要是从当地的百姓中进行剥夺和搜刮。

所以朝廷能够定时的发俸禄给他们,那么有些官吏就不会剥夺百姓的,百姓的生活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的。

其次,当时的百姓都是靠着土地农活生活的,所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有一项是均田制,就是暗按照既定的人口进行分配土地,这样一方面既能够帮助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另外一方面就是能够定时的向朝廷提供一定的赋税,所谓是一举两得的政策。

最后,孝文帝迁都洛阳,这样的目的就是能够加强对于中原的控制,之前他们生活的环境是比较恶劣的,不利于农作物的存活,迁都洛阳这边的环境是比较湿润的,不像山西那边干燥。

上面就是有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具体内容了,从上面的任何一项措施都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魄力,正是因为这些措施才能够奠定之后的繁荣的盛况。

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正面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高二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重用儒学家
选拔重用儒学家,让他们担任官职,推动儒家思想在政治、社会上 的影响力。
推崇儒家经典
要求各级官员学习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以儒家价 值观来引导社会风气。
兴办教育
01
02
03
设立国子学
在洛阳设立国子学,作为 最高学府,培养皇族和高 级官员的子弟。
重视教育普及
鼓励民间设立私学,推广 教育,提高民众的文化素 质。
06
影响及意义
对北魏政权的积极影响
促进政治稳定
孝文帝通过改革,加强了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 权,提高了政治稳定性,减少了
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
推动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 发展,为北魏政权提供了更多的财 政收入,增强了国力。
促进民族融合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不同 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北 魏政权的民族凝聚力。
02
北魏初期,政治体制比较落后, 官场腐败,民生困苦,阶级矛盾 尖锐。
目的
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北魏的统治地位。
促进民族融合,推动 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提高北魏的实力和稳 定性。
02
措施一:政治改革
中央官制改革
减少官员数量,提高官员素质
通过精简机构和裁撤冗员,提高官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使政府更高效地运转 。
要点一
总结词
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北魏孝文帝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完善的社 会福利体系,包括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他规定每个 家庭必须赡养孤寡老人,提供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此外 ,他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来管理社会福利事务,确保弱势群 体的权益得到保障。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措施
北魏孝文帝在统治孝文帝国期间,推行了大量的汉化改革,包括:
1、坚持汉字文字改革,将少数民族文字改为汉字,并且在汉字文
字编撰规则方面建立详细规范;
2、统一货币、度量单位,国家统一使用汉族货币、制度;
3、注重文化教育,提倡统一的伦理道德和世俗文明,改革当时的
社会习俗;
4、发展科技文明,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支持科学技术;
5、坚持汉化政策,加强少数民族的国民教育,尊重少数民族的宗
教信仰,拉近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之间的距离等。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完整版课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完整版课件
一、卓有成效的新制 特 点: 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度 措 施: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改革前
俸禄制 官吏……
改革后
官吏……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改革 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均田制
改革前提: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 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后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同 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鲜卑、汉 族互为姻亲。
同时规定迁至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 阳为原籍。
小结: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1.特点: 由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⑴易服装
⑵讲汉话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⑷通婚姻 ⑸改籍贯
面对众多守旧反迁都的势力,请你设计 一下孝文帝会用什么更高明的手段达到其 迁都的目的?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都到洛阳。
迁都目的: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三、改革后期——孝文帝的移风易俗
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 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 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一、改革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
⑵推行均田制 ⑶设立三长制
配合
⑷推行租调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北魏平城遗址
平城
洛阳
各抒己见: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1.孝文帝自身的原因。
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教养之下,深受汉族文化影响,认为鲜卑族必须学习汉族 文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本文是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拓拔(皇族)→元姓、独孤→刘姓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後,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又给予孔子後裔土地与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伟大的祖先。

北孝文帝的改革概述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1、推行均田制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士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设立三长制:这是北魏基层的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徨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取代了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推行“均田制”,把国家控制的土地(露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让他们种植谷物,另外还分给桑地。

农民必须向官府交租、服役。

农民死了,除桑田外,都要归还官府。

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5a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5a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推崇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提倡忠君爱国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等儒家伦理道德。
推崇儒学,使得儒学成为北魏王朝的正统思想,为后来的文化
03
繁荣奠定了基础。
兴办学校
01 兴办太学,设立国子监,选拔优秀学生入学,培 养官吏和士人。
02 兴办地方学校,推广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03
兴办少数民族学校,促进民族融合和团结。
倡导服饰礼仪
除了规定服饰标准外,孝文帝还注 重服饰礼仪的推广,让鲜卑族人了 解和遵循汉族的服饰礼仪文化。
改说汉语
推广汉语教育
为了提高鲜卑族人的汉语水平,孝文帝大力推行汉语教育 ,设立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汉语言学习的资源和师资。
制定语言政策
为了确保鲜卑族人能够顺利地学习和使用汉语,孝文帝还 制定了相关的语言政策,规范汉语的使用和教学。
发展科举制度
01
设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打破门阀世族对官场的 垄断。
02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扩大选拔范围,让更多人有机 会进入官场。
03
规范科举考试程序,确保公平公正,提高人才选拔 质量。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迁都的影响
01
02
03
加强了中央集权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得以 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 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 行政效率。
促进了经济发展
洛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基础雄厚,迁都后为 北魏的农业和商业发展提 供了更好的条件。
推动了文化交流
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积极 推动文化交流,吸收中原 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 民族融合和文化发展。
【5a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措施
汇报人: 2024-01-09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一、政治:1.实行士族政策:孝文帝重用士族,通过选拔人才来担任政府职务,弱化封建地主势力的影响。

2.实行土地平均制度: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孝文帝将地主大量的土地收归国有,并将土地重新平均分配给农民。

3.官制和官僚机构:孝文帝简化官僚机构,减少官僚层级,提高效率。

他还建立了中书省和门下省,来管理政务。

4.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孝文帝建立了州县的地方政府机构,提升地方行政管理能力,同时激励地方官员办事效率和廉洁。

二、经济:1.增加农田产量: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鼓励农民增加农田耕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减免赋税、消除农业劳役等。

2.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孝文帝鼓励手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和土地,降低商业税收,大力发展丝织、纺织、铁器等产业,促进经济繁荣。

3.推行节约政策:孝文帝推行节约政策,减少奢侈浪费,遏制贪污腐败,提高财政收入。

三、军事:1.建立募兵制度:孝文帝取消原来的徭役制度,建立了募兵制度,选拔士兵,并提供农田分配给军队,增加军队的实力。

2.加强边防和军事组织:孝文帝加强边防,修建边墙,设立边疆要塞,增加军队驻守。

他还军事组织,强化指挥体系,提高作战能力。

3.推行军功奖励制度:孝文帝通过设立军功制度,奖励战功卓著的将士,激励士兵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色。

四、文化:1.强调儒家思想:孝文帝重视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学习儒家经典,并提拔儒学士君子担任政府官职。

2.奖励文化艺术:孝文帝注重发展文化艺术,奖励才子佳人,支持文学创作和艺术表演,使北魏文化繁荣发展。

3.进行历史编纂工作:孝文帝下令编纂历史著作,如《魏书》、《北史》等,以总结历史,宣扬北魏的功绩。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的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实行士族政策、土地平均制度、官制和官僚机构、加强地方行政管理、增加农田产量、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推行节约政策、建立募兵制度、加强边防和军事组织、推行军功奖励制度、强调儒家思想、奖励文化艺术以及进行历史编纂工作等,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北魏孝文帝是北魏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北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列举一些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一、改革官制孝文帝在位期间,对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废除了原有的九品官制,建立了以文武双方面能力为标准的考试制度,即科举制度。

这一改革打破了官僚家族的垄断,使人才得以选拔,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

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唐朝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推行均田制北魏孝文帝实行了均田制,即将大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以实现土地的均分。

这一措施有效地调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生产力。

均田制为后来的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加强军事力量孝文帝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建设,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修筑了大量的边墙和军事设施。

此外,孝文帝还注重训练士兵,改革军制,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这些举措有效地保护了北魏的国土安全,并为后来的北魏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四、推行佛教北魏孝文帝推行佛教,他亲自信奉佛教,并将佛教推广到全国范围。

他修建了大量的佛教寺庙,培养了大量的僧侣。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北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改革税制孝文帝在税制方面进行了改革,取消了原有的苛捐杂税,推行了统一的赋税制度。

这一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孝文帝还推行了减免税收的政策,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六、加强教育孝文帝非常重视教育,他下令设立学校,推广儒家经典的学习。

他还聘请了许多知名的儒学学者为官员讲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这一举措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总结起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多个领域,对北魏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改革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孝文帝的改革不仅对北魏朝有重要意义,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

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

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於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

」这样一来便可绝代人故土之恋;反之,若不如此,鲜卑终无法成为中原士族。

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而须改说单音节的汉语,《魏书?咸阳王禧传》记载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族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整顿吏治。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方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结,对中国起了重要的作用。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推行均田制。

设立三长制: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

推行新的租调制。

2、巧设计迁都洛阳3、移风易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一、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卓有成效的新制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问题探究材料分析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巧设计迁都洛阳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迁都洛阳的原因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情景教学对比分析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问题探究教师点拨综合分析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教材分析与建议课时安排1课时。

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

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

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

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一目是“卓有成效的新制”教材首先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措施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是孝文帝改革前期的重点内容,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具体内容如下:(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实行俸禄制。

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

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

”(《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

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

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

(2)推行均田制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

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教学建议:均田制的推行是各项新制中的重点内容和中心内容,建议教师结合教材【历史纵横】中的史料,让学生首先了解均田制的具体内容,继而分析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3)设立三长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

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

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

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

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项新制实施的影响,把握各项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第二目“巧设计迁都洛阳”教材首先指出,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

接下来教材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迁都洛阳的原因并介绍了孝文帝巧设计迁都洛阳的过程。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建议教师:一、结合《洛阳平面图》和【学思之窗】中所给史料,对比旧都平城和新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一统中原的政治需求,探究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历史地理的综合认识;二、对孝文帝巧设计迁都的过程不必翔实描述,着重说明孝文帝设计迁都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也体现了一代明君的大略。

三,结合孝文帝迁都洛阳,说明改革的成功不仅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为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目“雷厉风行,移风易俗”教材指出,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具体措施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五个方面。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

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

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主要措施有:易服装。

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北魏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两幅图片,让学生对比指出鲜卑族服装款式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意义?使学生从鲜卑族服装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而形成对孝文帝“易服装”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意义的理性认识。

讲汉话。

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

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

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

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

”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

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

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

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建议教师结合【学思之窗】的史料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孝文帝在改汉姓的同时又采用汉族的门阀制度对鲜卑族所起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婚姻。

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

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汉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进而认识“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改籍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