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现代文阅读考试情况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高考语文研讨会资料

近年非选择题中现代文阅读考试情况分析及对策

主讲:华南师大文学院陈少华教授

2007年1月13日

近年(2004-2006年)广东高考试卷非选择题中现代文的阅读,一直是考文学类文本中的当代散文阅读,分别是吴冠中《说树》(2004)、肖铁《壶口的黄河》(2005)、冯骥才《夕阳透入书房》(2006),分值从2004年的18分提升为21分。在2007年的高考中,散文被列入选考的内容之一,下面结合上述几年对散文阅读鉴赏的要求以及考生答题的实际做一简要分析,以利2007年备考散文的选考。

一、考查对散文结构安排作用上的理

这是一个厘清作品结构,进一步把

握作品主题所要求的能力,在能力层级上为“分析综合”,从近年的情况看,对散文结构的理解并没有简单要求回答,却经常要通过借助回答别的问题如写作手法等问题来回答。如2005年考题: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昧”,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答出对比或层递,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给2分。)

我们的给分中也看的出来侧重点在于结构安排上的考虑,但是本题确实有相当难度,因为在提干中并未明确要求考生回答写作手法。不过为了说情这个问题,就要涉及艺术手法的问题。多数考生都

能意识到“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的作用,多数考生也能体会到要从手法的使用入手回答问题,但是敏感度不一样,有的考生能概括出对比或层递,有的则不能明确说出这两点,但传达出关于对比或层递的意思,一样可以得分。

问题与情况分析:其一是完全未涉及使用手法;其二是回答第二个给分点时不完整或浮泛。

关于第一个问题主要是理解与回答上的准确与否。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只是笼统讲如此安排的作用,例如,回答“可为下文内容铺垫。起到总起的作用”,或只是“突显主题”等,都是不完整的,只能给1分。浮泛就是什么都说了一样,其实什么都没说上。如。“先从整体到局部描写,先给读者一个大致的轮廓,再具体细致的描写,可以使文章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活泼”。

再如2006年考题:

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书房中的一些常见和熟悉的事物在夕阳的照射下所产生的不同寻常的景象。(2分)如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分外美丽”;空气中游曳的尘埃被照得极亮极美,“无比神奇”,等等。(只要举出l例即给1分)二是由夕照下这些不同寻常的景象所引发的作者的奇思妙想。(2分)如由《傅雷文集》、苏格拉底雕像、大公鸡等引发的思考。

(只要举出l例即给1分)

这里的问题,要求能够概括出来两个层面的现象,去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实际上也不能脱离“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这样的理解定势,本题问的这句话,置于文章的开头,就文意来说,“神奇”是对整个文章在思想与情感上的主题总括,因此,这个问题放在最后一道题来问,答案应该说也不难给出。

问题与情况分析:不注意对二是由夕照下这些不同寻常的景象所引发的作者的奇思妙想的概括。如果加强文本结

构的意识,是不难看到这一方面内容的安排的。至于浮泛的回答,随意联想,不着边际,这是通病,如:“这种神奇,可以使作者分辨是非,使作者感受到黄金的有限,知识无底边,在这种环境下,作者真正体会到知识学问如巨人,只有哲学才能体会到时代的存在。”如果多一

层作者在结构上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这样一种意识,那也许可以避免这样的回答。

二、考查对散文艺术手法的理解分析

表现手法是2005年考题的一个难点,这方面的内容在2004、2006年中没有考,不过,2007年还是要在这方面有所准备。在能力层级上为“分析综合”。考题: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是绐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

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这道题比较困难,主要是关于“表现手法”的内涵不是很固定,参考答案规

定的是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但实际的回答中却很少人能够这样

回答,大多数的考生选择用修辞手法来回答,我们认为,回答修辞手法不违背本题的考核要求,因此。凡能够全面、正确回答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拟人等),并能相关手法的好处回答出来即可。如“运用了烘托、比拟、夸张的手法、运用人在壶口的黄河的感受反衬出那儿的黄河水的气势猛烈、用比拟,即把黄河水比作浊酒,山谷似壶嘴,即生动形象地为描绘出画面,且在许多描写上用了夸张,即让人体会到黄河的浩壮、波澜壮阔”。不论是将答题得分点分开答、还是混合答,只要答对,都可给分。

问题与情况分析:其一是有的考生

对修辞手法的概括不完整,只回答出一种手法,如“夸张”或“比喻”,所以尽管能够将这样写的好处说出,也不能得满分;其二是笼统回答,没有针对性,如:“描写。这样写能够突出黄河的特点,使读者有丰富的想象,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三、考查对散文文意的理解与概括

对散文文意的理解,既有分析综合的能力要求,也有鉴赏评价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要求。分别有难易程度不同的考核方式。例如

2004年的考题:

1 8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4 分)

19 .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4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