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副本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
其 次 , “ 千 里跃 进大别 山” 这种 战略进攻 的方式 , 顾 名 思 义 , 具 有 “ 跃进 ” 的特点 : 在进 军途 中 , 后 有二 十万 敌 军紧紧追赶 , 有 时相距 仅 五 里 , 真是 马头追着 马 尾 , 后 卫部队不断 与敌人 接火 ; 前 方有黄泛 区和六 、 七条河 流 阻隔 , 还有敌 人的 拦截 ; 上 面 有敌 机 的轰炸 , 稍一迟延 , 就可能 陷入敌人的重兵 包围之 中 。 所 以部 队非以 跃 进 姿 态奋勇前 进不 可。
虽然种种因素不利于刘邓大军 作战,但为实现扭转全国战局 的战略目标, 迫使进攻陕北的 国民党军队回援, 刘邓野战军 在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严重不 足的情况下, 遵照中央军委的 命令, 决然南征, 这是具有高 度政治觉悟高度组织纪律性的 表现。刘邓部队在大别山地区 历尽艰辛, 作出重大牺牲, 其 大义凛然的无畏精神是永远值 得称颂的, 他们为人民解放战 争立下的丰功伟绩也彪炳青史。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
三个 特点 , 是我军 远离后方 , 实行无后方作战。刘邓 大军是 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军 队 , 有高度 的 政治 觉悟 不 怕一切艰难 困苦的光荣革命传统 ,, 有吃苦耐劳 ,他 们有勇气克 服在 没有 后 方的情 况下所 遇到 的 种 种 困难 。 此外 , 刘 邓大 军 “ 孤 军 ” 不孤 , 有其他 友 军 的有力配 合 。 而且 解放 战争 的战局 发展非常迅 速 , 只要坚 持 一定的时间 ,整 个局 面就会改观。
刘邓大军横渡黄河
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的分析
刘邓大军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 其根本原因在于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 等方面实事求是地分析,大别山地区当时都 不适合于我强大正规兵团在此建立巩固的根 据地。其原因有四。当然这些观点并不一定 全正确,在此仅向大家来交流探讨。
第一: 大别山的地形特点,不适合于 我大部队运动作战。
第四:刘邓大军远离后方 , 实行无后方 作战
孤军深入 , 远离后 方 , 实行无后 方作战 , 历来 为兵家 所 忌 。 而 千里跃进 大别 山 , 却正是把大后方丢 在 千 里之 外 , 深 入敌 占区的腹地 , 实行无后 方作战 。 为什 么党中央要 出 此 险 着呢?因此时党中央在陕北 处境十分艰险, 急需南线我军有大的战略举动以迫使 陕北敌人回援。在此情况下, 刘邓为解中央燃眉之急, 决定不顾艰难,千里跃进大别山。这就是说, 刘邓所 部之所以最终决定南进大别山, 主要原因乃是为了迅 速掣肘陕北敌人, 以改善中央的困难处境。
第二: 大别山地区当时的群众基础实际 上并不适合于我在此建立根据地
大别山地区的确是老革命根据地,但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 后接着又进行转移, 我军每次撤走后, 国民党都卷土重来, 对根据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反攻倒算, 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 尤其是土改积极分子和革命军人家属更遭到疯狂的屠杀, 革命 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 一般老百姓也被国民怕了。 另一方 面, 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 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 础, 实行保甲联防、 “ 五家联坐”, 还有各级民团组织。 特 别是反动地主、乡保长和革命叛徒指挥的被称作 “ 小保队”的 保安队, 更是一支死心踏地的反革命武装, 他们不但熟悉当地 的风俗民情, 且熟悉我军的一整套游击战术, 比起国民党正规 军来, 对人民的危害更大、更残酷。
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的背景
1947年6月30号,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 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正在刘邓大军鏖战鲁西南,捷报连连的时候,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 刘邓大军只有迅速直插大别山地区,直逼南京、武汉,才能全面打乱蒋 介石的战略部署。于是, 7月23日 ,毛泽东致电刘邓:“下决心不 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 29日,毛泽东又亲自起草了 一份标有三个"A"字的加急绝密电报:"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庚、谢富 治及刘伯承、邓小平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军一 部”,"陕北不能支持”. 这个时候,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已经 极度疲劳,而且伤亡较重,亟需休整补充。但刘伯承、邓小平看完标有 3个“A”字的电报后,简单商量了一下,马上复电中央——完全服从中 央决定,半个月后行动。邓小平明白:三个“A”字是当时中央约定的表 示最紧急和极秘密的电报等级。实际上根本不到半月,收到电报后的第 9天,也就是 1947年8月7日 的黄昏,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就在100 多里宽的地面上,悄悄的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
第三: 大别山的气候和经济条件也不适 合刘邓大军在此立足。
位于淮河以南的大别山地区, 在地理位置上已属我国南方地区。 刘邓大军长期在北方作战, 除部分上层领导外, 广大指战员都 是北方人, 有着能适应北方气候的丰富的作战经验, 对大别山 的生活环境却很不适应。 大别山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 有时部 队有钱也买不到粮食, 战士饿着肚子行军作战是经常的事。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晋冀鲁豫野战军总兵力为28万, 数全军第一。 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 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 一年前的 103万发展到 149万, 而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 人。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除刘邓野战军有两个纵队 和一个军转 为地方武装外, 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
刘邓大军越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一 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 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 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 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威胁南 京和武汉,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 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 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大别山区位于鄂、 豫、 皖三省交界地带, 是淮河与 长江的分水岭,大别山区, “ 山脉重叠、绵亘,部队 通视与运动均困难”,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战争而 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后, 由于山路崎岖, 部队运动遇到很大困难。部队上山, 大炮、辎重都要战士抬着走, 行军速度大大减慢。 而 国民党却利用大别山周围交通便利的优点, 极易调集 兵力。
二 奠定了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
尽管一代伟人邓小平在此之前做过大量的革命工作,但是真正确 立其在中国现代史上历史地位的,首推和刘伯承共同率军挺进大别 山的历史壮举。
参考文献: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决策探讨— — —兼以
纪念解放战争胜利 55 周年》 -------------------李百齐 《浅析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马 同 增
刘 邓大军千里 跃进 大别 山 , 居高临下 , 俯瞰长 江 , 威慑江南 , 像一把利剑刺 向国民党反动派的 心脏 , 从而 开始了人 民解放战争 的战略大反攻 。 具有重 大历 史意义 的千里 跃进大别 山 , 有 什么 历 史特点呢 ?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历史特点
首先 , 这 个 战略 反攻是在我军数量仍居劣势的条件下 进行的.一 九四 七 年六 月三十 日夜 , 我晋冀鲁豫野 战军 主力 十二万人 , 在 刘 伯承司令 员 和邓 小平政委率领 下 ,奏响了千 里跃 进大 别 山的序曲 。而蒋介石错误 地 认为 : 他 以 大 军 压 境 , 我军 既不能北渡 ( 当时 连 日暴雨 , 黄河水势很猛 ) , 又不 敢和 他们 再 战 。 于 是提 出 “ 共军 溃不成 军 , 向南流窜 ” 的梦想 。 他急忙调动二 十万大 军 紧紧追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