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自白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

这 种 思 想 无法 认 同 . 无法 接 受 , 所以 “ 我 不想 跟 随 你 了 , 我不愿住 ” 。 “ 我” 备受压抑 , 苦闷彷徨 , 甚 至感到扭 曲。 于是. 抽 象 的 思 想超 脱 了具 象 之 形 . 异化为“ 影” 而 向 生 命 之 实体 — — “ 形” 告别 。 这 里 的“ 形” 不是泛指 , 而 应 该
迅全集》 第三卷 4 9页 ) 。 鲁迅 所 言 “ 执着现在 , 执 着地 上
的人 们 居 住 的 ” . 就 是 要 摒 弃 虚 幻 的理 想 . 执 着 地 改 变
人 的现 实 的 生 存环 境 鲁迅借“ 影” 之 口对 存在 于 人 们— — 包 括 青 年— —
。
弗 洛伊 德 精 神 分 析 认 为 。 人 在 深 度 睡 眠 的状 态 下 ,
就 会 产 生 梦境 或 意 识 的分 裂 .在 梦 境 中产 生虚 幻 的 意
识——影 子 : 其二。 当 一 个 人 思 想 陷 入 极 端 困惑 , 专 注
思 想 上 对现 实 和理 想 的错 误 思 想 和 认 识 予 以批 判 和 否
定。 所 以, 诗 的 第一 节 里 “ 影” 所象征的 , 是鲁 迅 “ 清 醒 的 现实主义” 思想 . 没 有虚 无和 幻 想 。 不 含 消极 和贬 义 。 这
会 有 影 来 告别 .说 出那 些话 — — ” 。包 含 两 层 含 义 : 其
一
对于 ‘ 现在 ’ 这个题 目。 都缴了 自卷 . 因为谁也开不出药
方。 所 有最 好 的药 方 , 即 所谓 ‘ 希望将来 ’ 即是。 ” ( 《 两 地 书 四》 ) “ 所谓 ‘ 希 望将 来 ’ 不 过 是 自慰— — 或 者 简 直 是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提要】通过对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分析,首先谈鲁迅先生“从‘我’做起”的写作特点: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同时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和判断。
鲁迅从“自白”的自我剖析的形式开始,直截了当地切入了当时问题的最根本处,这样的写作也才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写作。
其次,从压迫者、革命者、帮闲、意志消沉的知识分子、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者、旧知识分子、善良人等7个方面举例分析鲁迅先生笔下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一、鲁迅小说的出发点鲁迅先生一生著作很多,但是具体到小说上的数量却有限,《呐喊》、《彷徨》加上荒诞小说《故事新编》不过三部,二十来篇小说,而且都很薄,字数加起来还不如眼下的一部中等长度的长篇小说。
鲁迅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形象却不少。
说到底,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度。
古今中外的好小说,一般都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支撑。
读者可以不注意一部小说的大段描写和议论,却可以印象深刻地记住某一个小说人物的特点。
一个成功的小说人物,可以穿透时空,从很远的地方走到我们面前。
这样的人物,甚至会掩盖小说人物的原型.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因为塑造得生动成功,从而遮蔽了历史上的人物.《三国演义》的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属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中的一个大门派“讲史”的一类,“讲史”的特点不是凭空去杜撰一个人物,而是拿历史上真有的人来说事。
小说的《三国演义》里,根据作者的谋篇布局的需要和故事叙述的进展,把《三国志》里的人物都加以了发挥,最典型的是奸雄“曹操”.我个人认为,作者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奸雄”,真正的目的是通过曹操来映衬“忠厚”的刘备。
他们是一矛一盾,谁也离不开谁。
鲁迅对这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很早就说过:“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朝花夕拾人物动作描写片段摘抄

朝花夕拾人物动作描写片段摘抄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鲁迅笔下的人物描写和动作片段。
本文以《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动作描写片段为主题,将对其中的几个经典片段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旨在展示鲁迅先生细腻入微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物行为的敏锐观察。
通过这些片段的引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笔触和他对人物行为的深刻理解。
一、《自白》中的宝玉行为描写 “斯文板板地描着一个谱子,一两百字,丝竹世家的敲击安妥整齐,温清丽如瑟瑟秋风。
”这是鲁迅先生在《自白》一文中对宝玉的行为描写。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的举止优雅、端庄,他描绘谱子的动作温柔而准确,仿佛秋风轻拂一般优美。
通过细腻的描写,鲁迅先生成功地将宝玉的外貌与动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了他的文雅与高贵。
二、《写给刘二的信》中的刘二扳手胳膊的描写 “他犯了罪,吝惜力气,用尽全身的力量,将刚坚的臂腕扳住了。
”这是鲁迅先生在《写给刘二的信》一文中对刘二扳手胳膊的描写。
这段描述中充满了力量感,刘二用尽全身的力量扳住臂腕的动作表达出他的决心和不屈的精神。
这一描写不仅展示了刘二的行为方式,还暗示了他的坚韧和不畏艰险的性格特点。
三、《眼睛》中的眼镜店老板动作描写 “一面,慢慢展开一卷暗黄的大布帘,抖起尘来。
”这是鲁迅先生在《眼睛》一文中对眼镜店老板动作的描写。
这段描述中,眼镜店老板展开布帘的动作缓慢而细腻,尽显他的细心和谨慎。
同时,抖起尘来的描写也暗示着店内布帘已经很久没有展开过,带有一种荒废和陈旧的感觉。
通过这一描写,鲁迅先生成功地刻画出了眼镜店老板的细致与敬业。
四、《记忆》中老师病弱的行动描写 “拉短粉笔,拒一粒井盖,倚一壁课本,拄一杖凳,劳一条脚。
”这是鲁迅先生在《记忆》一文中对老师病弱的行动描写。
这段描述中,鲁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老师病弱的状态。
拉短粉笔、拒井盖、倚课本、拄凳子、劳脚的连续动作所展现出的无助和艰辛,让人对老师的命运产生共鸣和同情。
怀鲁迅原文及赏析

怀鲁迅原文及赏析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的作品中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他的文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感慨。
下面我们来看一篇鲁迅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赏析。
原文如下:“我终于忍不住要抒发一点感慨。
这些年来,我在文学上所以受到痛苦,就是因为感到自己的力量太小,不能造成什么效果。
我所写的东西,不是因为我认为它们有什么了不起的价值,而是因为我不能不写。
我写得不好,但是我写得诚恳,我写得是我自己。
我不是要以我的文字来感动别人,而是要以我的文字来表现我的感动。
我写的东西,是我自己的血泪,我要它们成为我的纪念碑,我要它们成为我的遗言。
我要死了,我的文字还在,我的文字要和我一起死。
”。
这段文字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中的一段自白,其中透露出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取得什么显著的成就,但他却坚持认为自己的文字是真诚的,是他自己的血泪,是他的纪念碑和遗言。
这种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对自己文字的珍视,展现了鲁迅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文学的理解和对自己文学创作的态度。
他并不追求以自己的文字感动别人,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表现自己的感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的文字是真诚的,是他自己的血泪,他希望这些文字能成为他的纪念碑和遗言,与他一同永存。
这种对文学创作的执着和对文字的珍视,展现了鲁迅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
鲁迅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切感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更蕴含着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和对生命的珍视。
正是这种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视,使得鲁迅的作品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鲁迅讽刺的经典语句

鲁迅讽刺的经典语句范文1: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鲁迅先生的讽刺经典语句。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富有深刻的思想和辛辣的批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先生的讽刺语句有很多,但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狂人日记》中的“我只懂得一个‘士’字。
”这句话出自狂人的自白,狂人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士人,他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士”,但却不知道什么是“士”。
这句话在形式上很简单,但它所包含的深意却很深刻。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虚伪与无知,同时也表现出鲁迅先生对于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
另外一句经典的鲁迅讽刺语句是来自《阿Q正传》中的“人人都要被阿Q骂,阿Q却不知道自己被谁骂了。
”这句话突出了阿Q这一人物的无知和自我感觉过高的特点。
阿Q在别人面前总是喜欢出风头,但他其实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这句话也暗示了中国社会中许多人口头上喊着要做出伟大成就,实际上却一事无成,这种现象至今仍然存在。
写作重点:文章中应首先简单介绍鲁迅先生及其主要作品,然后结合两句经典语句分析其深意和时代背景。
分析时应注意用例证,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解读来展现语句的内涵。
同时,文章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生动,让读者对鲁迅先生的讽刺思想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词分析:在本文中,可以使用一些与鲁迅先生相关的文学术语,如讽刺、批判等,以突出鲁迅的思想特点。
同时,也可以适当使用一些造型生动、深度解释的语言来展示讽刺语句的内涵,如反映、表现、暗示等。
范文2: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鲁迅先生的讽刺经典语句。
鲁迅先生的作品深入挖掘社会现实,揭示人性的弱点和丑陋,其中很多章节被广泛引用,并成为了大众常用的经典语句。
首先,我要介绍的是《呐喊》中的“故乡的井,小河的污泥,到了北京,便成了‘中国的古迹’。
”这句话描述的是当时北京各种“古迹”的来源,反映了当时中国文化的虚假性和虚荣心。
这句话同时也突出了时代的矛盾。
在当时,故乡的井,小河的污泥被看作是不值一提的东西,但一旦到了北京,则被发扬光大,成为房屋、公园等的装饰物。
鲁迅全集读书心得5篇

鲁迅全集读书心得5篇鲁迅全集读书心得(精选篇1)最近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
看得有些懵懂,并不是全都能懂,因为鲁迅的想法总是拐弯抹角让人不胜费解,原以为他对某件事持着中立的态度,没想到最后反而充当起怜悯的角色。
但也并非全看不懂,他的真实思想倒是略微窥见了一二。
这令我获得了些许欣慰,至少不至于什么都不懂。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散文,原名为《旧事重提》。
这两个名字都透露着古色古香的气息。
《朝花夕拾》的封面是鲁迅在观赏花木,手里拿着一根烟斗。
有种傲然挺立的气节。
我知道鲁迅的真实写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当然这都是世人对他的评价。
在鲁迅的自白里,他可是承认了自己的胆小,在混乱的年代,他确实在东躲西藏。
这件事倒是真的,但是这是常人之举嘛!谁不希望在世上多存活一会。
在这件事上,鲁迅看起来是比较诚实的,他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缺点,将其公之于众。
不只是这些,鲁迅将自己从小到大的有趣之举或是记忆深刻的事情一一抖落了出来。
他让我看到了鲁迅到底是怎样的。
鲁迅小时候并不是乖巧的,他也会调皮,也会觉得念书索然无味。
我在这里存有一些小小的私心——看呀,连传说中的伟人小时候都这么顽皮,我的顽皮霎时间又算不上什么了!但是这只是聊以自慰的手段罢了。
我觉得鲁迅小时候骨子里是较为顺从的。
从他的字里行间,感觉他比较温和,且身子较为虚弱,因为他不会凫水。
出去玩还要经过大人的千叮咛万嘱咐,还务必有同龄的活泼孩子们保驾护航。
我都快有些鄙夷了,他怎么可以如此娇气?就算他是只弱小的雏鸟,父母仍是要他学会坚强的。
但是他仍保有小孩子的纯真,不会有早熟的症状。
我以为名人都是从小就十分与众不同,要么就是过早的表现成熟,表现出对事情的深思熟虑;要么就是表现出过于幼稚的一面。
但是鲁迅看起来挺平常,只是书生气更多一些。
长大后的鲁迅似乎更有主见。
他会毫不留情的批判他所厌恶的事物,不留一丝情面;他也会毫不介意的夸赞谁的优秀的品质和秉性。
但是他的批判我很多看得十分云里雾里。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优秀7篇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优秀7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整编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优秀7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篇一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回味着自己童年时的点点滴滴,想必那味道定会是别有一番之风味吧?犹如清晨的鲜花在阳光的点缀下悄然声息的绽放着它绚丽无比的美,待到夕阳时分去摘取,花亦那花,但却失去了晨时的艳丽与芬芳。
夕阳便赋予它一种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力量。
这部作品中主要是描述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他所见到的人和事所发的感慨与怀念,内容上是真挚感人的,从文章的结构上是绵密细腻的,不管哪个角度来评论这部作品都是让人赞不绝口的。
虽然知识浅薄的我并不是特别能理解到鲁迅写作上的特点与那些陌生而富有内涵的词语,但是我能读懂鲁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以及对往事的怀念的心情。
读完这本书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很多,其中印象较深的就是那篇“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看完后,我能感受到鲁迅的痛苦与懊悔,由于太爱父亲,本想让他减少点痛苦,可是由于庸医误人却换来了一个错误,这可让鲁迅一辈子都要后悔。
其次带我的许多感受的是“狗,猫,鼠”这篇散文,它记述的是鲁迅小时侯仇猫的故事,写出了鲁迅童年的幼稚与无知,因为一只心爱的隐鼠而憎恨起猫来,其实那只鼠并不为猫所吃,而是被长妈妈给踏死的,实在是作者给自己开了一个伤心的玩笑。
往事的回忆并不都是美好,它也有美中不足的,虽然童年的记忆给鲁迅在现实的世界中有一丝小小的安慰,可是再美好的东西也有残缺的一部分,悲惨的结局也并不是在文章中找不到的,中国的教育腐败落后至使鲁迅成为了封建教育的受害者,一直待在鲁迅身边的长妈妈早早的离开了人世,因为要生活,鲁迅心爱的百草园和绣像摹本也被卖来换钱了,就连应激人奋进的“二十四孝图”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阴谋,实在是让人深感痛疾。
读完鲁迅的童年回忆,是那么的天真烂漫,富有童真童趣,不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的我和鲁迅一样是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所以什么也不用想,只知道天天跟着自己的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耍嬉戏,有时候我还因为玩的太晚而被爸爸妈妈教训了一顿,我当时特别的不服气,性子又倔,所以挨的打还真不少,玩归玩,学习也还是要学习的,虽然我没有上过学前班,但是爸爸就是我的人生中一个老师,他教我认字读书,背唐诗,小时侯我特别喜欢唱儿歌,爸爸就教我把古诗唱成儿歌来背,这样我轻而易举的就背熟了,每逢年过节的,我总会拿出来向我的亲戚们显摆,那时我就特别的开心,有时候我还吵着要爸爸为我讲故事,这些故事是对我一身都有益,虽然它并不是一些深奥的知识,但它却比知识更重要,它是做人的道理,是一个从善的基础。
解读鲁迅的《风筝》

鲁迅作品赏评解剖内心情操的自白——《风筝》的写作意蕴解读姓名:陈美瑜学号:200842302109《野草》是鲁迅写的唯一一部散文诗集,创作于“五四”后期。
在《野草》题辞中鲁迅说道“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个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1)鲁迅不仅毫无情面地解剖自己思想黑暗的阴影,也不加藻饰地抒写自己高尚的情操。
读着关于鲁迅的那些内心自白,会深深地为鲁迅心灵的高尚情操的魅力所折服。
这方面在《风筝》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
这一天是中国旧历的正月初一。
当时鲁迅居住在北京,“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2),而出现于远处有一二风筝在浮动,使鲁迅感到“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就是这般情景触动了鲁迅那一段关于“风筝”的记忆,内心充满“惊异和悲哀”。
就这样,鲁迅把那段悔恨的往事的画面慢慢展开,抒发了浓浓的手足之情,贯穿着自我批判的意向,同时也包含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
我的论文就是围绕着鲁迅这篇文章的写作意蕴来解读其真诚的心灵世界,解剖其高尚的内心情操。
一、手足之情文章说的是小时候因为“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于是就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而且还亲手当着小兄弟的面将他偷偷做的风筝给弄坏了。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在“长幼有序”的家庭生活中,他以一个封建家长的资格,来管束比自己年幼的弟弟。
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
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
有人说:《风筝》中的“我”,“决不是鲁迅自己”。
在我看来一般抒情诗中的“我”,多是作者自己,所抒之情,也应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此外,鲁迅在写作这篇《风筝》的五年多前,还写过一篇《我的兄弟》散文诗,发表在1919年9月9日的《国民公报》上。
鲁迅自传原文

鲁迅自传原文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鲁迅,字石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我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富裕家庭,家境相对宽裕。
自小就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但我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及沉重的历史负担产生了深深的痛恨。
我曾在杭州上学,受到了进步教育的影响,懂得了人要有骨气,要有敢于批判现状的精神。
后来,我去了日本留学,准备学医。
但在留学期间,我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对文学的兴趣渐渐增加。
我开始发表一些文学评论和小说,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我的创作多以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为主题,对社会不公和人的苦难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我最早以《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小说,开创了白话文小说的先河。
这种新的文体让我能更贴近普通人,更生动地描写中国社会的矛盾与冲突。
我的作品多以现实题材为基础,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展现出现实中的残酷和丑恶。
这使得我的作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但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支持。
我还曾经写了《阿Q正传》,以质朴诙谐的笔触,讽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小人物,通过人物的思想、言行和遭遇,揭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中的悲苦和无奈。
这部小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文学创作,我还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我认为文学和革命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通过文学的呼喊和揭露,才能唤醒人们的觉悟和力量,推动社会的变革。
我投身于革命斗争,发表了许多具有强烈革命色彩的文章,鼓舞了无数人的斗志和决心。
然而,由于我的作品和言论激起了当时统治者和保守势力的强烈不满,我遭到了严厉的打压和迫害。
我被迫流亡海外,终身未能回到祖国。
流亡期间,我继续坚守着我的信念,为中国的民主进步事业奋斗。
我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演讲,向世界呼吁,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与悲惨。
我在思想上持续发展,从社会主义思想到无政府主义,再到更加激进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
再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

2012年第08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8,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8期)Total No .308收稿日期:2012—04—02作者简介:张诗悦(1990—),女,吉林长春人。
吉林大学文学院在读本科生。
再读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张诗悦(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的自白书,鲁迅曾说过:“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
”本文作者拟通过对《野草》中部分篇章细致的解读,并与写作时代背景结合,旨在探讨鲁迅先生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
关键词:鲁迅;《野草》;象征手法;散文诗中图分类号:I2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8—0147—02鲁迅先生是20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但创作了第一篇新型的现代白话小说,同时也创作并发表了多种开创性体裁的现代散文及散文诗,对中国现代散文体裁的多样性的发展及其创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鲁迅散文中现代性的思想通过散文形式上的焕然一新体现出来。
无论是“独语体”散文诗集《野草》,还是有着“闲话风”传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散文一直都是中国近散文史上的一面旗帜。
一、《野草》的写作背景《野草》所收的23篇散文诗,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均写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当时,中国革命的大好形势在南方,而鲁迅所处的北京,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重压之下。
政治的沉闷,文艺的喑哑,思想的彷徨,及当时女师大风潮的斗争,使鲁迅深感黑暗的重压,他积极地思索着未来,但又有着看不清前路的茫然,时时都有着一种孤军奋战的感觉。
随着军阀政府压迫加剧,新文化阵营内部中的战友“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鲁迅经历着一种“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彷徨境地,《野草》中的散文诗就是他当时的内心表白。
《狂人日记》的感悟和启示

《狂人日记》的感悟和启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自述和自白,展现了那个时代社会的黑暗和荒谬。
小说中所反映的主题和情节引发了我许多深思,使我对人性、现实和社会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以下是关于《狂人日记》的一些感悟和启示。
狂人的日记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丑陋。
小说中的主人公狂人始终感到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他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虚伪、冷漠和无情。
他看到了人们的面具下隐藏的真实面貌,看透了人们的自私和虚伪。
他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感到自己像个疯子一样。
通过狂人眼中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潜藏的丑恶,也能够体会到主人公所经历的痛苦和绝望。
这使我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层次的动机。
小说中对传统和现实的批判提醒我们思考社会问题。
狂人对传统的态度充满了不满和反抗。
他指责传统文化的束缚和阻碍,认为这些束缚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自由。
他还对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合理提出了质疑,认为社会制度和人们的境遇都让人不快和不满足。
通过小说的描写和狂人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于现实和传统的种种不满和批判,这激发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改变的欲望。
小说中对知识和科学的推崇给我们以启示。
虽然狂人在行为和言辞上有些乖张和疯狂,但他对科学和知识的追求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肯定的。
他相信科学能够解放人类,能够让人们摆脱无知和愚昧。
他渴望获取知识,渴望与知识共舞。
小说中的这种追求让我思考到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人生境界。
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追求,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改变这个世界。
小说中所展示的黑暗和荒谬的社会现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和思考。
小说中充满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背离道德价值的景象,使人不禁要反思社会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狂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抗引发了我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思考,使我更加关注社会的不平等、不公和不公正。
这也提醒着我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保持对生活的感恩和热爱。
《鲁迅自传》原文全文阅读

《鲁迅自传》原文全文阅读《鲁迅自传》原文全文阅读鲁迅的母亲姓鲁名瑞。
她生于咸丰年间。
受封建社会影响,她没有上过学,凭着自己的毅力,自修到能够读书的程度小编带来的《鲁迅自传》原文全文阅读。
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
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2〕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3〕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意义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意义鲁迅(1881-1936)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的小说家,他的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描写和对人性的探索而著称。
在鲁迅的小说作品中,死亡是一个常常出现的主题,对于这一主题的描写,不仅在揭示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同时也在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及其意义出发,探讨鲁迅在小说中对死亡的表达方式和所蕴含的意义。
鲁迅在其小说中常常通过对死亡的描写来展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
《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徐祥云因为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无法忍受黑暗的世界,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一描写不仅对于旧中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同时也对于人性的悲观和对生命的绝望进行了揭示。
在《呐喊》中,《药》的主人公杨森也因为生活的艰难和绝望而寻求死亡。
鲁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死亡描写,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悲观态度。
鲁迅在小说中的死亡描写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狂人日记》中,徐祥云的自杀虽然是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生的悲观,但也反映了对生命的珍惜。
通过对徐祥云自杀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和珍惜。
在《呐喊》中,《自白》的主人公也曾面对生活的艰难和绝望,但最终他选择了生存,这种选择体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存的意义。
鲁迅通过对人物的积极的生命态度来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呼吁人们要珍惜每一个生命,不要轻言放弃。
鲁迅在其小说中对死亡的描写既反映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露,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惜。
鲁迅通过对死亡的描写来展现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悲哀,同时也呼吁人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鲁迅小说中的死亡描写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意义,对于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对于深刻地反思和思考人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语文孤独者的灵魂自白解读鲁迅《野草影的告别》素材

孤独者的灵魂自白——鲁迅《野草·影的告别》文本解读《影的告别》写于1924年9月24日,发表于12月8日《语丝》周刊第四期,同期《语丝》还登载了《野草》中的《求乞者》和《我的失恋》。
在鲁迅的《野草》中,除《题辞》外,笔者以为唯有《影的告别》更像诗,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诗。
许多人虽觉得它“离奇诡谲”,“晦涩难懂”,但仍对它极尽喜爱,其原因就在于《影的告别》“有所隐喻或象征,寄托了作者的深刻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思想感情。
”(李何林《鲁迅<野草>注解》)《影的告别》的起句“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佛洛依德精神分析认为,人在深度睡眠的状态下,就会产生梦境或意识的分裂,在梦境中产生虚幻的意识——影子;其二,当一个人思想陷入极端困惑,专注于某个问题的思考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思想上就会产生惊疑、焦虑的情绪,无法摆脱,从而萌生出一种超常态的意识或情绪,而思维主体在一种超现实状态下借幻化的影子来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以求得对问题的解答。
诗中的影子就兼具以上两个特征。
除去起首句,全诗共五节,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影”的清醒告别。
要理解诗的蕴含,首先要对“影”在本节诗中的含义作一界定。
有人据鲁迅在写作本诗同一天《给李秉中的信》的话,将“影”解释为鲁迅思想上的“毒气和鬼气”。
这有点武断。
其实,“影”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含义也是复杂多向的,而且在诗的首节我们看不出有何贬义。
从诗的三个“不愿意去”的对象——“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看,本节中的“影”没有丝毫的消极思想或情绪,更多的是对现实和理想中的消极思想和行为的否定,表现为一种对现实的理性和清醒的思考。
“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都是作者批判或反对的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形而上的“未来观”,特别是“将来的黄金世界”,更是作者论述的着力点。
从《影的告别》看鲁迅的灵魂自白

从《影的告别》看鲁迅的灵魂自白作者:王珂来源:《卷宗》2019年第19期摘要:《影的告别》是一首极为抽象朦胧的散文诗,它包含了鲁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生命体悟,对《影的告别》的理解也是打开鲁迅内心世界之门的钥匙。
诗中“影”徘徊于光明与黑暗、死亡与新生的边缘,但最终通过否定来超越自我迎来新我,展现了鲁迅的生命价值。
关键词:鲁迅;灵魂自白研究综述:对于《影的告别》学界主要存在内心解剖说、形影象征说、爱情隐喻说、黑暗社会反映说以及文化原型论这五种解释,其中被较为广泛接受的是内心解剖说。
比如,内心解剖说的代表人物李和林认为作者借“影”向“人”的告别来解剖自己思想上的彷徨和苦闷,最后摆脱彷徨和苦闷,也就是说“影”告别了烦恼的彷徨和苦闷。
孙玉石在《研究》中则指出它主要是剖析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和阴影,是向虚无和失望的阴影告别。
汪晖在《论鲁迅的》一文中通过与《工人绥惠略夫》的联系比较来探析内核,他认为“影”是作者内在思想情绪的体现,“影”与“形”的关系是诗人内心世界不同侧面对立统一的关系。
“影”是以生命的毁灭去进行绝望的抗争,反映了鲁迅从否定中获得肯定的思维方式。
以上不同的研究路向拓宽了我们对鲁迅此文的认知视野,深化了我们理解鲁迅的可能性。
《影的告别》这篇散文诗以隐喻性的思想和含蓄性的语言传达着他的哲学思考和生命感悟,同时隐晦抽象的表达也给我们留下了理解的困惑。
“影”这个意象也被赋予了丰富内蕴,在全诗中是一个变化的多层面的意象,下文将围绕这一意象来体味《影的告别》所蕴含的生命哲学。
第一部分(1、2节):散文诗的首句是一句引文点出了主题是影在一个颇有意味的模糊时间来告别,睡梦中的影可以看作是一种潜意识的流露。
下面诗人连用四个“我不乐意”六个“我不愿”来拒绝“天堂里”、“地狱里”、“将来的黄金世界里”,结合“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对于现在这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
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即是。
演讲稿--鲁迅是在黑暗中高擎真理之灯的人

演讲稿--鲁迅是在黑暗中高擎真理之灯的人站在这讲台上,我知道也许我会语塞。
因为我面对的是一位巨人,一位站在黑暗之中却高擎着真理之灯的人,一位其对于中国几代人的影响至今仍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文化的巨人。
是的,他是鲁迅。
他早已离我们而去。
然而,难道您不觉得,先生他并没有走,仍然用那深邃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这位毕生致力于拯救民族的真的猛士,从来便关注着代表民族希望的青年的成*。
他曾为青年的消沉而痛心,更为青年的觉醒而欣慰。
他说过:“从有着很古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预告这古国将要复活。
”这些话曾多少次激励过暗夜里艰难前行的青年!鲁迅,这位在我们生命的幼年便走入我们的课本,也走入我们心灵的擎灯人,还会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漫漫征途。
曾经很多次,当内心迷惘时,读罢先生那力扛九鼎的激扬文字,领受到那种火一样的热情包裹在冰一样的冷静中的美学风格,总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血脉受到重重的撞击,那无形的力使人想呐喊、想呼嚎、想奔跑,哪怕只是轻轻地对先生说一句:“谢谢您!”然而,我知道,这谢意远不足以回报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诚的赋予。
即便是今日,每当捧起先生的着作,总会感到一种真切的希冀扑面而来,仿佛看到先生那神情庄重而伟俊的脸上写着的对于后辈的期待。
从鲁迅身上发散出一种独行特立的人格魅力,它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个青年的心。
于是,我们常常在先生独特的爱和恨里,尽情领略先生的嬉笑怒骂,同他一道去“深味那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鲁迅的一生都是在无边的暗夜中踽踽独行。
是恨,才使他爱得这样深。
早在“五·四”运动前夕,面对着人吃人的世界,他曾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他坚定的认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
尽管以后无数次淋漓的鲜血告诉他,这结论并非绝对正确,简单的生物进化论取代不了社会斗争的规律,但他一刻也不曾怀疑:“我们一定有悠久的将来,而且一定是光明的将来。
”他指出,这将来便是青年,国家的绝续全在他们身上。
回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的态度三件事

回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的态度三件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回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的态度三件事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回忆鲁迅先生对青年人写信的态度三件事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先驱,他对青年人的态度一直备受关注。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一些回忆性的文章和散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他的成长经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研究与评述。
本篇读书笔记选取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摘抄和个人感悟,以供参考。
一、文章摘抄1. “人吃五谷而成长,但人为了五谷倒毙,也不足为奇。
” (《阿Q正传》)2. “无端的恶意纵然不能使我怨恨;痛苦入骨的境遇却使我壮烈”,(《阿Q正传》)3. “要给我灵感,我早已作了驴子:我生是驴子,灵感就是我的副业”。
(《自白》)4. “只有母亲是没有穿衣服给我看过的,她站在车外面,双手扶着车窗口说话。
” (《故事的开始》)5. “汽笛响了起来,我满盛冰淇淋和声光影像,却不过是兜兜一下,而也就此经过了。
” (《一件小事》)二、个人感悟1. 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他通过描写“阿Q”的形象,表达了对于平庸和庸俗的批判。
他认为社会上的不公和伪善是造成个体失败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人性的脆弱和可悲。
这给我启示,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不公时,我们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盲目迎合他人,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2. 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述说了许多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他将文学看作是一种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方式,但他并不满足于表述现实,而是追求真理和人性的探索。
他认为文学应该有力量,能够唤醒人们的思考和觉醒。
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在写作中,我们应该注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思想,同时要追求真理和人性的深度探索。
3. 对于母爱的感悟鲁迅对于母爱的描写是《朝花夕拾》中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他通过对自己童年时光的回忆,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母亲对于孩子的深深爱意。
他说“只有母亲是没有穿衣服给我看过的”,这句话表达了母亲的辛劳和付出,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这段描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的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自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字词;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体会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自传”的文体特征,学习自传的写法;体会文章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4、了解鲁迅成长、奋斗的历程和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鲁迅自传》是鲁迅为自己写的传文。
“自传”是作者叙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或书籍。
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省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等。
3、写作背景: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
1930年5月16日,鲁迅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
传》。
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
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
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
4、学习生字:
浙.江(zhè)筹.办(chóu)衰.落(shuāi)其.实(qí)学籍.(jí)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4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3):写个人生活、求学、工作的经历。
第二部分(4):作者从“留学时候”写起,写自己的创作和著述成果。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鲁迅创作范围之广泛,成果之卓著。
鲁迅先生的主要人生经历:
1、一八八一年出生;
2、十三岁时辍学回家,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家庭状况)
3、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
4、大约过了半年,改进矿路学堂;
5、毕业之后,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6、待到在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决意学医,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7、两年后,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汁划,提倡新文艺。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在日俄战争中)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动;(求学过程)
8、二十九岁回国,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9、(刚),回国在浙江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10、第二年(1911),到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11、绍兴光复后(1912),做绍兴师范学校的校长;12、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到北京教育部当做
部员、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13、一九二六年,做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14、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二七年四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工作简历)
15、一九二七年九月出广东,定居在上海。
16、一九一八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
(主要著作)四、教师小结:
在这篇短小的自传中,作者不仅清楚地叙述了自己近50年的经历,而且直接间接地表露出为国为民、积极正直的人生态度和思想品格。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