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背景
• 上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兴起,这次运动的目的旨在打破社会中 性别歧视、男性占主导,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二战的 发展,除了英国的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外,此时兴起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 女性主义等主要一些流派。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 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 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 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 运而生。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二)翻译目的 简言之,女性主义翻译目的是让语言为女性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 之中,延展女性的话语权。她们提倡通过操纵译文而彰显女性。魁北 克女性主义翻译者B.Godard(1990)公然提倡操纵—“女性主义译者 肯定其关键作用,以没完没了的反复阅读和反复写作为乐,炫耀她对 文本操纵的迹象。”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三)原文与译文的关系 传统译论将原作和译作看作对立的两元,认为原作占主导地位,译作 是派生的,处于从属地位。然而,女性主义翻译者认为,译文与原文 是平等互补的共生关系,译文与原文享有同等的地位。典型的说法是 译文是原文的后起生命(afterlife),使原作的生命得以延续。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五)女性主义翻译实践 20 世纪上半叶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由女性翻译的。俄罗斯文学中的经 典著作最初主要是由女性翻译家嘎尔奈特翻译成英语的,她60 卷的翻 译著作包括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和果戈理 的作品。德国的情况也相似,主要的文学著作也是由女性来翻译的。 此外,《很悲伤的老虎》(Tres Tristes Tigres)的译者、女性主义者勒 雯与作者安方特紧密合作,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作品。在自己的女 性主义项目中,勒雯对安方特德作品进行了改写、操纵和“叛逆”。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忠实
忠实既不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 对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作者和 译者都必须承认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双方合 力挖掘原文的意义,将其以全新的面貌在目的 语文化中创作出来,延续原作的生命力。 翻译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无限的文 本链和话语链中的意义的不断延伸。这样,翻 译就如同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的写作行为,是特 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改写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2.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突破性与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运动 是如何产生的?
女性主义运动为什 么介入翻译研究的?
该书立足于北美翻译界, 探究了 20世纪后 30年代中,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文 化语境之下, 性别研究对翻译实践与翻译 理论的影响。
翻译的政治(翻译的实质)
女性主义运动 政治目的:男女平等
政治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意图的学术研究;女性译者从一开始 就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并未完全遵循世俗和传统对于译者的要求——忠实,而是通 过翻译这一媒介改变文本的原有意义,加入个人的政治宣言。(Flotow, 1997)
男性 女性
父权制的社会等级
写作 翻译
父权文化的文学等级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化 专 家 , 执 教 于 加 拿 大 康 考 迪 亚 大 学 (Concordia University),任法语系教授。《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 份和 传播的政治 》(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1996)是她的 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 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ⅱ. Criticism What such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equivalency ignores is the extreme difficulty in translating meaning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co-textual (formal) and contextual( 上 下 文 ) relationships.
Here, translation theory rejoins feminist textual theory( 女 性 主 义 文 本 理 论 ) in emphasizing the polyphony(多音) of the translated text in that it foregrounds the self-reflexive elements( 自 省 元 素 ) of the translator’s/rewriter’s discourse and flaunts its work, its texuality(文本性).
Quotation The repetition of the words of others, quotation can only be the simulacraphantasm(幻象) in the Platonic system of mimesis (模仿), the impure form(不纯形式) and not the icon-copy(图像拷贝), or the pure form, a resemblance and not the truth(1979: 125).
Ⅲ. Feminist Translation
ⅰ.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In translation theory, pragmatics understands the translator to be an active reader first before becoming a writer. ⅱ.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The result, according to Octavio Paz, is ‘translations of translations of translations…Every translation, up to a certain point, is an invention and as such it constitutes a unique text’ (Bassnett-McGuire, 1980: 38) …It is not transparent with respect to the original’ but as ‘transformation’ works upon the original to decentre it (Meschonnic, 1973: 307; my translation).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西克苏的两极对立(两元对立)
Main Points
翻译和女性从传统上看,都处于弱势和低等位置, 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是男人的侍女。潮的关联。
女性差异的三个阶段:
①本质主义阶段:在本质上存在“女性的现实 性”,与父权相对
②差异的存在是历史上通过语言和文化环境形成 的建构主义模式,女性的现实性通过社会产生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 1996)是她的重要译学理论
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主义视角下 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语言的交流》、《分裂 城市中的间奏曲:翻译蒙特利尔》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文学研究,探讨作为政治与文学运 动的女性主义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3)advocates that translation is not only a problem of skills and transfer, but also a problem of politics, culture, ideology, etc. 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 “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
立场) 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 (性别与翻译的
隐喻) Luise von Flotow路易斯·冯·弗罗托(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批评)
Sherry Simon雪莉·西蒙
执教于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翻译理论家,文化 专家
Works: 《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份和传播的政治》
“女”字甲骨文
(委、安、婉、奴)
Feminist translation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弗洛图总结了女性翻译家常用的三 种翻译策略: • 增补(supplementing) • 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劫持 (hijacking)。
1.增补或者补偿
表现了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 为,一般的翻译者也常使用,但 女性主义译者更注重于补偿原文 表述性别意义,如HuMan 中用大 写的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 主义;《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的前面补上Sisters,即 属“增补” 。
• 为什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会如此 兴盛? • 为什么对传统翻译观造成了巨大 冲击与挑战呢?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质又是什 么呢?
一、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 性别角度: • 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化中的 女性形象一直被扭曲被歧视。 可以说,在男女两性的阶层 中,女性一直是被动服从的, 是应该依附于男人,忠实于 男人的。
• 3、女性主义翻译打破传统的“作 者原文一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 式,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和原文共生共荣。原文 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话,译 文也不再是机械的摹仿和拷贝,而 是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它得以在 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 者群体,为原文开启了一个更加广 阔的,料想不到的存续空间。
• 翻译角度
• 长久以来,翻译一直处于受歧视的地位。 无论译者在传译的过程中多么努力接近 原文,与原文“等同”仍然是一种理想, 翻译由此被认为是必然存有缺陷,要么 不及要么则过。翻译与原文相比,地位 也一直处于第二等,是拷贝的拷贝,不似 的模仿。
• 联系: 翻译的这一处境与“女性”在 自身等级结构中的地位形成了 某种同构。两者在各自的从属 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 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则低于 男人。翻译话语中的性别隐喻 更加促使女性与翻译结下了不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处于一种附属的位置。
但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女性运动才开始具有社会性质。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柯德教授的研究表明,1880年法国女子奥克雷建立的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是直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才被各派争取女权运动者所认同。
随着女性运动的普遍开展,其涉及社会活动各种领域,因为语言在社会性别发展史中维系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女性主义者便把目光转向语言,投向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最先出现在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实践中,代表人物有谢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福露窦(Loius Flotow),以及巴贝拉·戈达尔德(Babara Godard)等。
1 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形成的促进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 theo-ry)为基石,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要领,性别差异论认为是两性的社会差异而不是两性的生理差异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认为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而语言是文化身份重要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之中,语言随父权、夫权地位的建立而成为一种“他/男人”的语言。
自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为争取解放提出了“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的口号。
翻译是重要的语言活动,批评家们认为翻译在父权意识形态下被贬低到从属地位,原作者、原文是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翻译者是女性、阴性、被动的,这使翻译和翻译工作者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
女性主义者用犀利的视角观察,用特有的文风表达,在翻译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女性主义的贡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各种观点都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阐发,为女性服务,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彰显女性主义各种主张,凸现女性主义思想,有很强的政治性,为女性主义开辟了新的战场。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共90页文档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END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地位日益凸显。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旨在揭示翻译过程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的女性声音,推动翻译实践中的性别平等。
本文旨在探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西方语境下的发展、影响及挑战,以期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贡献新的视角。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西方的发展脉络,梳理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包括雪莉·西蒙、路易斯·冯·弗洛图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包括其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贡献和所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比中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本文揭示了两者在理论建构、实践应用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意义和价值,包括促进性别平等、推动跨文化交流以及丰富翻译理论体系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西方话语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为翻译研究的多元化和跨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概述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翻译理论视角,其核心在于挑战传统翻译理论中的权力结构,尤其是那些反映了性别不平等和性别歧视的观念。
该理论主张,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和权力的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对原文进行再创造,以打破原有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权力结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开始挑战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开始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实践,它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性别关系的构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反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忠实原文”的观念;提倡在翻译中引入女性的视角和经验,以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关注翻译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尤其是那些反映了性别不平等和歧视的差异;强调翻译的社会和政治功能,认为翻译应该服务于社会公正和平等。
女性主义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女性主义翻译观及其翻译实践
女性主义者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派理论中借鉴了一些有 的成分,但她们致力于重新审视传统的政治、宗教、文化、语言、艺 术等价值体系。其主要目标是让语为妇女说话,使女性显现于语言之 中。女性主义翻译观主要代表人物有:L. Flowtow, S. Simon, G. Spivak, L. Chamberlain,B. Godard, S. Lotbiniere-Hawood,她们对一系列翻译理论 基本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
1. 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 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 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强调译文/译 者对原作/作者的绝对忠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她们认为,语言 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马丽娜, 2012, p.127)。 因 此,在翻译中,她们要“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 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 前者更注重文学批评,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后者将视线投射在语言 学、符号学、心理分析等理论方面。
• 法国新女性主义批评借鉴解构主义理论,将妇女问题的症结归结于语言。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形成
• 自从1968年“五月风暴”开始,西方女性主义明显分成了英美女性主义学派和法国新 女性主义学派两个学派。新女性主义,也称为后现代女性主义,借鉴吸收了法国结构 主义翻译三大代表德里达格洛斯中心主义批判、福柯的权利话语秩序学说和巴尔特的 “原作者死了”的理念。借助德里达的二元对立逻辑批判,新女性主义对父权话语体 系进行了挑战和质疑。通过使用父权或菲勒斯中心主义(phallogocentrism)话语体系书 写女性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女性文学,只能是从另一方面巩固了并维护了男性中心 主义的观点,因此,新女性主义必须建立起能够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语言符号系统来 书写。从翻译理论的大背景以及翻译与性别的内在联系来说,女性主义必然触发翻译 研究的反思。西蒙(Sherry Simon) 这样说道:“妇女的解放首先是从语言中获得解放。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女性主义学者的论著中出现了这样一个观点,既她们清楚地意 识到语言是意义争斗的场所,是做题在此证明自我的角斗场。因此,毫不奇怪,翻译 研究会受到女性主义思想的滋养。”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1.引言: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5.结论: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为女性主义思潮在翻译领域的延伸,旨在揭示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性别、文化和权力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创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女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关注翻译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的概念。
3.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性别意识: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应引起重视,翻译作品应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差异:强调翻译应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将一种文化观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
3.权力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权力关系,女性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权力压迫,因此需要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和权力。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英语专业】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4、女性主义翻译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 所导致的对原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并由 此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使性别分析范 畴在翻译领域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她们 认为,女性特有的语言感知力、经验和内 心情感有时不是男性能够觉察到的,或是 根本不想察觉,或是潜意识中不知不觉陷 人了男性中心的思维陷阱中,从而对女性 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 释,所以应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 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了新的 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 及相关问题
• 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 女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 女性主义翻译观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质
引言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蓬
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
面。翻译研究逐渐自成体系,成为一门具
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学科在众多的翻译理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 论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 者争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 极广的概念。
• 现代女性主义源于美国,经历了两大高潮(刘 军平,2004):
• 第一个高潮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这 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从法律上为女性争取财产 权、选举权以及受教育权。
女性与翻译的共性:
• 女性和翻译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被 边缘化和受冷遇的地位。翻译被视 为非创作性的次等品具有了衍生的、 女性的特征。一些人士索性将评判 女性的标准和翻译标准结合起来。
译者在传统女性角色中获得 • 结了果自:己的印镜,而女性也在译者
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喻像,两者互 相纠结,有了难以分割的关系, 同时也使两者后来结合并形成女 性主义翻译理论成为可能。
代表人物:路易斯·梵·弗洛图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即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的分支。
它将女权主义观念引入翻译研究,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性别、权力、文化等多元维度的问题。
一、feminism与翻译研究的关联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运动。
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翻译实践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从而将feminism引入翻译研究,以期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
二、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文化意识。
学者们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意识形态的传递。
因此,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关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克服性别、种族、阶级等歧视,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女性主义翻译实践的应用在女性主义翻译实践中,译者致力于消除原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关注女性形象的重塑,以及女性声音的再现。
这种翻译实践在文学、影视、广告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
例如,译者在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时,会特别关注她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独特视角和女性主义观念,以期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性别平等。
四、对传统翻译观念的挑战与突破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对传统翻译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传统观念中,翻译被视为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忽略了翻译过程中的意识形态问题。
而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则强调翻译的政治性和文化属性,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五、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未来,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将继续关注性别、文化、权力等多元维度,推动翻译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也将与其他翻译理论相结合,形成更为丰富和多元的翻译理论体系。
总之,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为翻译领域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通过关注性别、文化、权力等问题,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旨在实现真正的性别平等,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一、导言1.介绍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二、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女性主义理论2.翻译理论3.性别研究理论三、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1.女性译者的主体性2.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3.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4.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四、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实践应用1.女性主义翻译案例分析2.女性主义翻译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3.女性主义翻译理念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五、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对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影响2.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对话与融合3.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以及性别研究理论为基础,关注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探讨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分析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翻译作品进行批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和性别研究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与权利,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翻译理论则关注翻译的规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性别研究理论则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性别观念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翻译批评。
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强调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女性身份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关注女性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女性主义价值观,以及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探讨女性译者如何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体现女性身份,以及女性身份如何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则关注女性主义价值观在翻译评价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翻译作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字甲骨文
(委、安、婉、奴)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西方女性主义在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 后分化成两派:英美女性主义AngloAmerican Feminism和法国新女性主义 French New Feminism。前者更注重文学 批评,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颠覆;后者 将视线投射在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分 析等理论方面。 法国新女性主义批评借鉴解构主义理论, 将妇女问题的症结归结于语言。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传统译论中,原作与原作 者在创作方面是独立的、主动的、自由的。译 作和译者依赖于原作和原作者,在翻译中不能 发挥,因而是依赖的,被动的。 女性主义翻译观:超越作者和译者的生理性别,男 女应赋予同样地创造力,淡化男女身份有利于男女 的平等身份。女人可以成功的诠释、翻译男性的作 品,男人同样可以采纳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点。
Feminist translation theory
Representatives Sherry Simon雪莉· 西蒙 (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 立场) Lori Chamberlain劳丽· 钱伯伦 (性别与翻译的 隐喻) Luise von Flotow路易斯· 冯· 弗罗托(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批评)
Main points
劳丽· 钱伯伦认为,17世纪法语中的“不 忠的美人”这句关于翻译的隐喻表明, 正如父权体制下身居社会等级底层的女 性,翻译在文学等级秩序中也备受歧视。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忠实是翻译的第一 要旨。但是,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背离 原作的行为却屡屡发生。钱伯伦认为, 对文学等级中原作身份和原创性的争夺 制约了翻译的忠实性。
Sherry Simon雪莉· 西蒙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用大写的 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
《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 的前面补 上
Sisters,即属“增补”。
2.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加写前言与注脚在弗洛图看来是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
操作,这一技巧包括解释原文的背景、作者的意图,勾
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旨在凸显译者的
从而对女性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应
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
了新的元素和角度。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主要致力于:
l)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2)从语言上对原文本进行解构,消除男性主义中心。消除翻译研 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 3)分析翻译作品中不同性别的语言的处理及其意识形态。
苏 姗 妮
·
德
·
洛
特
宾
尼
尔
·
哈
伍
德
Susanne·De·Lotbiniere · Harwood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激进派代表人
物,拒绝翻译男性作者作品,如若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也会将
其中的阳性词汇主观地改为女性主义词汇。代表作有《双语人》
The Body Bilingual.提出:“要使翻译实践深受女性主义意识的影
女人身份,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女性主义身份及其在意义
的创造中作为一个积极参与者的作用。
3.劫持(hijacking)
女性主义译者往往对本身并不一定具有女性主义意 图的文本进行挪用。比如在原文采用全称阳性词的 地方,在译文中却变成了包含阳性和阴性一起的词。
如 hystory 从希腊语词根 hyst“子宫” +story 创造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欧洲,女性的翻译活动为她们从 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她们获得 了对自身全新的认识并产生了文学 创作的兴趣和信心,为自己的文学 创作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实践经验。 同时,她们在翻译事业中的成绩与 贡献为男性接受女性从事文学创作 做了铺垫,他们发现并承认了女性 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二)翻译成为当代女性争取 社会地位的工具
五、女性主义翻译本质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特定历史条件、历史时期 的产物,其本质是女性主义者的一种言语行为 和政治抗争。 • 借以翻译为由,旨在颠覆男权社会至主无上的 统治地位,从而改变了翻译的本质属性,偏离 了翻译的正确方向。 •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传达、交际的沟通,也是 文化、政治、历史、意义等各种差异剧烈碰撞 和交锋的场所。女性主义翻译正是这一特定历 史时期政治文化交锋的产物。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主要内容: 5.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 5.2 代表人物路易斯· 梵· 弗洛图
5.3 代表人物雪莉· 西蒙
5.4 代表人物芭芭拉· 戈达德
5.5 女性主义翻译影响研究
一、女性主义思潮简评 • 女性主义 (feminism),亦称女权主义。 西方人称为女性主义,日文称为女权主 义。我国也曾用‚女权主义‛一词,但 是现在都改为‚更合适宜‛的‚女性主 义‛,这是因为:综观当代西方妇女运 动已经从争取男女平等的阶段转向了强 调尊重和顺应女性的差异性、强调女性 主体意识的新阶段(蒋骁华,2004) 。 • feminism是后结构主义思潮和后现代理 论的一部分,是解构一切中心、为边缘 者争取权力的思想运动,是一个涵盖面 极广的概念。
• 2、在她们看来,翻译就是一个创作过程。是跨文 化、跨语际的“违犯 ”( transgression)过程,是 译者传达、重写并操纵一个文本使它适用于第二 语言的公众的过程,其过程贯穿了种种意识形态 和权力关系的纷争,文化张力尽显其中。她们的 这种主张显然是源于一种文化研究对翻译现象的 关注,而不是在讨论文本内部的翻译问题。其最 终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评判译文的标准和规则。而 是通过译文,在传播和转移知识的过程中建构女 性主体的身份诗学。她们就这样试图通过提高翻 译地位来提高女性自身地位。
• 4、女性主义翻译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 所导致的对原文本意义阐释的不同,并由 此提出“性别译者’的概念使性别分析范 畴在翻译领域里也占有了一席之地。她们 认为,女性特有的语言感知力、经验和内 心情感有时不是男性能够觉察到的,或是 根本不想察觉,或是潜意识中不知不觉陷 人了男性中心的思维陷阱中,从而对女性 作品或女性主义作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阐 释,所以应该有女性来翻译这类作品。这 种理论主张无疑也给翻译领域注入了新的 元素和角度。
《翻译和性别:“女性时代”的翻 译》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宣传一门位于性别研究 和翻译研究之间的年轻学科,作者想面对的是 大西洋岸的读者,书中的举例大多来自于北美 和西欧。内容简洁精练,作者力图向我们展现 在过去三十年里性别问题对翻译实践、翻译历 史和翻译理论所带来的革命性冲击。在她看来, 对女性翻译有利的文化环境在20世纪70年代 的妇女运动时即已产生,这一运动使得性别问 题进入到了学术讨论的领域,并作为一个有力 的政治工具对语言进行了重新的界定。
将“漂亮”与“忠实”对立起来的 思维模式使人们也将性别化的译文 标准“忠实”与“优美”对立起来。 于是,翻译成为了女性反抗岐视、 争取地位的工具。她们“使用了所 有的翻译策略,要使女性在翻译中 清晰可见。”其中有三种最主要翻 译策略,即增补 ( supplementing)、加写前言与 注脚(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
译者在传统女性角色中获得 结果: 了自己的印镜,而女性也在译者 那里获得了自己的喻像,两者互 相纠结,有了难以分割的关系, 同时也使两者后来结合并形成女 性主义翻译理论成为可能。
二、女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一)翻译是早期女性进入 文学世界的手段
• 在早期翻译创作时,女性译者并未完全按照 世俗和传统对译者的要求———“忠实”地 对宗教文本进行翻译,而是通过翻译这一媒介 暗中改变了宗教文献中的某些原意“加入了 个人的政治宣言”,这是那时的女性除翻译这 一途径外,别无他法可以做到的。也就是说, 女性在受到严格限制不能自由发表见解和发 挥才能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在狭小空间的积极 选择做着最大程度的反抗,表达了女性对生活、 对社会、对爱情、对政治的看法。
• 翻译角度:
• 从翻译史来看,理论和实践长久以 来都过分强调原文和原作者的合法 性和权威性,强调译者的被动性和 消极性。原文原作者与译文译者之 间是主动与被动、支配与被支配的 主仆关系。
女性与翻译的共性:
• 女性和翻译在各自的领域都处于被 边缘化和受冷遇的地位。翻译被视 为非创作性的次等品具有了衍生的、 女性的特征。一些人士索性将评判 女性的标准和翻译标准结合起来。
• 女性角度:
• 在西方,女性主义阵营内部对语言和女性问题一般分 为两派。 • 女性主义激进派认为,语言是造成女性被歧视的根本 原因;而女性主义改良派也认为,语言至少反映了女 性受歧视的社会现实。 • 女性主义者认为,性别歧视不仅是意识形态问题,也 是语言问题。由此女性主义的口号之一便是“妇女 通过语言获得解放”。20世纪70年代一个耳熟能详 的呼起就是: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 必须先从语言着手。
不忠的美人
• 不但译者,原作和译作也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在了 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 是低级的派生的女性翻译活动被比喻成一桩婚姻,忠 贞(忠实)是后代(译文)唯一合法的保证(廖七一, 2002)。 • 梅纳日(Gilles Menage) ‚les belles infidèles ”,即‚不忠的美人‛:女人忠实的不漂 亮,漂亮的不忠实 。 • 佛经翻译:忠言不美,美言不信。 • 郭沫若:翻译是‚媒婆‛; • 钱钟书:翻译是‚诱‛、‚媒‛、‚讹‛、‚化‛。 其中,‚诱‛有女性‚引诱‛(seduce)的联想。 • 译者被看成一个仆人,一只看不见的手,机械地把一 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作也被认为是一个摹本, 而不是创造性的话语。
代表人物:路易斯· 梵· 弗洛图 (Luise von Flotow)
本人简介
主要作品简介 主要贡献
路易斯· 梵· 弗洛图
路易斯· 梵· 弗洛图是加拿大著名文学翻译家、 加 拿大文学翻译者协会(Literary 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anada)会员、翻译总督奖 (Governor General’s Award)评委,主要从事 法德文学作品的英译,同时也从事新闻和教学 工作。她曾经在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大学里 任教,后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翻译学院任翻译 研究教授。1992年,其译著《致命嗜好》 (Deathly Delights)获总督奖提名。《翻译和 性别:“女性时代”的翻译》是其女性主义翻 译研究的结晶。
四、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颠覆传统的“忠实于原 文本”,的观念,主张“忠实”不是忠实于原文作 者,也不是忠实于接受语言文化的读者,而是忠实 于自己的阅读。解构了忠实的观念,女性主义译者 就不再对原来居于权威地位的作者俯首帖耳、唯命 是从了,而是以积极的姿态介人到文本中,按照自 己的阅读和理解对文本进行挪用、操控甚至重写。 在她们看来,文本意义的阐释权完全掌握在译者手 中,原文作者则隐退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倡导 的这种“译者主体性’,对传统的翻译标准带来了 巨大的冲击,极大地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三、女性主义翻译观
• 它以争取女性的尊严与平等为由,否定传统的模仿论或 “忠实”论,否定传统观念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女性主义翻译者从性别出发,试图揭示翻译领域中的 “性别歧视现象”,以通过解放翻译的方式来解放妇女。 她们认为翻译界中流行“不忠的美人”之类的性别歧 视隐喻是对翻译和妇女的歧视,并且发现了翻译研究中 诸多与性别等级相关的对翻译的比喻,如:女性主义者张 伯伦认为,“翻译和婚姻的忠实之间存在着文化上的共 谋关系,即翻译的忠实一直被性别和性来定义”,换言之,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作/译者和原作/作者的关系就如同婚 姻中女性对男性忠贞不二的关系一样。
• 为什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会如此 兴盛? • 为什么对传统翻译观造成了巨大 冲击与挑战呢? •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本质又是什 么呢?
一、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 性别角度: • 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化中的 女性形象一直被扭曲被歧视。 可以说,在男女两性的阶层 中,女性一直是被动服从的, 是应该依附于男人,忠实于 男人的。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 及相关问题
• • • • •
女性和翻译在西方历史上的地位 女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 女性主义翻译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主张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本质
引言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蓬 勃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 面。翻译研究逐渐自成体系,成为一门具 有自己理论体系的学科。在众多的翻译理 论中,出现在加拿大文化领域的女性主义 翻译成为一支独树一帜耐人寻味而又颇有 争议的译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盛, 对传统的翻译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 弗洛图总结了女性翻译家常用的三 种翻译策略: • 增补(supplementing) • 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and footnoting) • 劫持 (hijacking)。
1.增补或者补偿
表现了译者主动介入文本的行 为,一般的翻译者也常使用,但 女性主义译者更注重于补偿原文 表述性别意义,如HuMan 中用大 写的M 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 主义;《圣经》翻译中在呼语 Brothers的前面补上Sisters,即 属“增补” 。
• 3、女性主义翻译打破传统的“作 者原文一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 式,认为译文是原文的后续的生命 (afterlife),和原文共生共荣。原文 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神话,译 文也不再是机械的摹仿和拷贝,而 是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它得以在 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 者群体,为原文开启了一个更加广 阔的,料想不到的存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