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三章血液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动脉血呈鲜红色;静脉血呈暗红色。
2.比重:全血比重:主要取决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比重:主要取决血浆蛋白的含量;
红细胞比重:与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成 正比。
3.粘滞度:
全血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比容 血浆的粘滞度: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滞性是形gren) 男子为0~15mm/h, 女子为0~20mm/h。
意义:血沉越快,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越小
(主要为NaCl) (主要为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
压力 大(300mmol/L或770KPa) 小(1.3mmol/L或3.3KPa)
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
临床应用:
①胶体渗透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 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 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
(一) 血细胞 blood cells
红细胞red blood cell, RBC 数
量最多,占99%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 血小板platelet 最少
(1)概念
指血液凝固后所析出来的清澈的淡黄色的液体。
(2)与血浆的区别
一无一多一少:
✓ 无纤维蛋白原(主要); ✓ 多了一些血小板释放物质;
✓ 少了一些凝血因子。
抗凝
加
剂
不加
全血
血浆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第三章 血液
(五)造血干细胞的生成调节 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旁分泌 细胞因子的局部调节。
促进增殖(+) :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 1、3、6,干细胞因子等 抑制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
26
二、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内含血红蛋白(Hb),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 形态: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 m。
3.参与生理止血
20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
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一)造血:血细胞(红、白、板)由造血干细胞生 成的过程。 (二) 造血器官 1. 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黄囊。以后转移 到肝、脾,再逐渐转移到骨髓。 2. 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 血需求增加时,肝,脾才参加造血。 3. 成年后则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长骨近端骨 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则属异常。
第三章
血液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1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细胞的生理 • 血型与输血原则 •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2
血液是一种存在于心血管系 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悬 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在心 脏舒缩活动的推动下,在体内 不断循环,发挥运输物质和沟 通各部分组织液的功能。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算一算你的血量有多少。。。
11
小结:血液与体液
细胞内液 (40%)
体液
(体重的60%)
细胞外液 (20%)
血浆(4%) 管内液 脑脊液 淋巴
管外液:组织间液(15%)
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
(体重的7~8%)
12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激活 (粘附、聚集、释放)
血小板止血栓
凝血系统 激活
纤维蛋白 形成
血凝块形成
二、血液凝固
(blood coagulation)
血液凝固 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
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特点: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
性纤维蛋白,形成血凝块。
白蛋白、卵磷脂 ---ESR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 --- ESR
男性: 0~15mm/h;
女性: 0~20mm/h
⑶ 红细胞渗透脆性
(osmotic fragility)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 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可用于表示红细胞 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
1 渗透脆性∝ —————
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40~48g/L 15~30g/L
血 液
(二)血细胞
血浆蛋白: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
功能: 1.营养功能 2.运输功能 3.维持某些激素较长的半衰期 4.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5.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
血细胞比容 (hematocrit)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
露血管壁胶原,胶原 纤维与血浆中vWF结合 并导致vWF变构,然后 变构的vWF与血小板膜 糖蛋白结合而引发粘附
2.释放:
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贮存在致密体、α-颗粒 或溶酶体内的许多物质排出的现象。 主要是一些生理性致聚剂:
致密体释放(ADP、ATP、5-HT和Ca+等) α-颗粒释放(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
第三章 血液
血液在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运输功能 缓冲功能(酸碱平衡) 吸收热量(水的比热高,恒定体温) 生理性止血和防御功能 当血液总量或组织、器官血供不足时,可导 致组织损坏,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而很多疾病均 可引起血液成分或性质的特殊变化,这将为临床 诊断疾病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课件
生成调节物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
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
白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leukocyte
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有核,正常年人:(4.0~ 10)×109/L。
白细胞的形态
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和吞噬
白细胞
%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内源性途径对凝血反应开始后的维持和巩固 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血液凝固的调控
1.细胞抗凝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
⑴屏障作用 ⑵抗凝和抗血栓
✓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
2.纤维蛋白吸附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 (Ⅱa Ⅸa Ⅹa Ⅺa Ⅻa)
⑵肝素 ⑶蛋白酶C系统: Ⅷa、Ⅴa ⑷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FⅦa-Ⅲ复合物
X→Xa
⑵凝血酶原被激活成凝血酶 Ⅱ → Ⅱa
⑶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 Ⅰ→Ⅰa
外源性凝血途径
组织损伤 Ⅲ
内源性凝血途径
表 面
PK
K,胶原,异物
激 活
Ⅻa
Ⅻ
Ⅶa/Ⅲ
Ca2+
Ⅺa
Ⅶ
Ⅸa
Ⅸ
Ca2+ PL
Ⅷa
HK Ⅺ
Ⅷ
①凝
血酶原 酶复合 物形成
Ⅹ
Ⅹa
Ⅹ
磷 脂
Ca2+ PL
Va
V
表
面
Ⅱ
Ⅱa
阶
②凝
血酶原 的激活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红细胞生理
Physiology of Erythrocyte
㈠数量和形态:
⒈形态:成熟RBC无核,双凹圆盘状,周边稍厚
⒉数量:正常成人
第三章 血液
体液: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占 体 重
60%
细胞内液
体 液
40%
血 细胞外液
20%
浆 5%
组织液 15%
血液,淋巴液,脑脊液
体液的组成
注:膀胱内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液 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 液体, 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与O2结合较多,呈现鲜红色-------动脉血 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现暗红色----静脉血
血浆颜色:含胆色素,呈现淡黄色,空腹呈现清澈透明。
临床血液成分检测:空腹采血,避免食物影像。
二、血液比重
相对密度, 全血比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红细胞数目越多,全 血比重 越大。
血浆比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含量越多
渗 透 压 实 验
渗透与扩散
渗透:水分子 扩散:溶质颗粒
• 渗透动力—渗透压:
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 通过半透膜的力量。
• 渗透压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而与溶质颗粒的大小、种类、化学性质无 关。
(五)血浆的酸碱度(pH)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铁 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成人每日需20- 30mg的铁。
95%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其他为食物供应。
缺铁,使合成血红蛋白不足,
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叶酸参与DNA的生物合成,维生素B12可促进叶酸的活化利用。 缺乏:影响红细胞的发育成熟----巨幼红细胞贫血。
第三章 血液
吞噬:白细胞可对细菌等异物进行吞噬, 进而将其消化杀灭。 吞噬具有选择性。 分泌:白细胞可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 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多 种细胞因子,通过自分泌、旁分泌作用 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
(三)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 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 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 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单核 - 巨噬细胞还 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3.功能特性
干 细 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BFU-E) 爆式促进因子→↓ 晚期红系祖细胞 (CFU-E) ↓ 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 网幼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肾成纤维、内皮细胞(主) 肝细胞(次) ↓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激素、T3、生长素
骨
髓
PO2↓ RBC↓ Hb↓
(四)血浆渗透压 ★概念:血浆中的溶质吸引水分子透过半 透膜的力称血浆渗透压力。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
目的多少呈正变,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
的大小无关。 ★正常值:300mmol/L (300mOsm/kg.H2O)
★分类:
晶体渗透压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主要为NaCl) 胶体渗透压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主要为白蛋白)
(三)、血液粘度 液体粘度:来源于液体内部分子或颗粒间的 摩擦。 全血的相对粘度:4-5,主要决定于血细胞 比容的高低与血流切率呈反变关系。 血浆的相对粘度:1.6-2.4(37℃),决定 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血液的粘度是形成血流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发生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时,血液的粘 度常升高。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血液
最重要‐‐‐‐抗凝血酶 其次‐‐‐‐肝素辅因子 II (2)蛋白质 C 系统: 作用‐‐‐‐灭活 FVIIIa 和 FVa 组成‐‐‐‐蛋白质 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 S 和蛋白质 C 的抑制物。 #蛋白质 C 来源‐‐‐‐肝 合成‐‐‐‐维生素 K 激活‐‐‐‐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来源‐‐‐‐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4) 肝素: 成分‐‐‐‐酸性黏多糖 来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制‐‐‐‐增强抗凝血酶活性;促进 TFPI 释放 止血策略 (1)加温:温热盐水纱布 (2)异物:纱布是异物,可激活 FXII 和血小板 抗凝方法 (1)降低温度 (2)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 (3)去除血浆中的 Ca2+: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 (4)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 (5)肝素
36
#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 激活 FX 激活 FIX →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 #凝血酶还激活 FV、FVIII、FXI 和 FXIII →正反馈 #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种类:14 种 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12 种 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等 (3)特点 ①成分: 除 FIV 是 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②功能 丝氨酸蛋白酶‐‐‐‐FII、FVII、FIX、FX、FXI、FXII 和前激肽释放酶;
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
在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8
2.血液的黏度: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 白含量的多少。
第三章 血液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肾小管、集合管产生,在组织 修复、伤口愈合过程中,血管 外促进纤溶。
42
三、血液凝固的控制
1.血管内皮抗凝作用
2. 血液的稀释、纤维蛋白吸附及单核巨嗜 细胞的吞噬作用 3.生理性抗凝物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蛋白质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肝素
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25
1. 粘附
血管破裂,暴露出胶原蛋白 ADP、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
2.释放:
3.聚集: 血小板血栓形成 4. 收缩 5. 吸附
血管收缩
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 使血凝块回缩,止血更牢固 将凝血因子吸附于其表面
26
27
(三)生理功能
参与止血
参与凝血
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早期红系祖细胞---------红系前体细胞
雄激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晚期红系祖细胞--------原红细胞------幼红细胞 增值
破坏
肝、脾(90%) 部位 血管内(10%) 对象:衰老或损坏的RBC
22
二、白细胞生理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分类 无粒细胞 正常值: 功 嗜酸粒细胞 50—70% 0.5—4%
第三章
跃的部分。
血 液(blood)
血液是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着的液体,是内环境中最活
1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红细胞(RBC) ——运输气体 白细胞(WBC) ——防御功能 血小板(Platelet) — 止血
血浆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免疫功能 纤维蛋白原 电解质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胶体渗透压 运输 缓冲 营养 G、AA 代谢产物
• 单位:渗透克分子(Osm)
生理学 第三章血液
血小板聚集
生理性止血
第三步:血液凝固,形成坚实止血拴:启动血液凝固过程,形成的
纤维蛋白加入到松软止血栓内,形成牢固止血栓,达到有效的二期止血。 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并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过程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人民卫生出版社
章目录
1 2 3 4 5
概
述
血
浆
血 细 胞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血量与血型
重点与难点
重点
血细胞比容、等渗溶液、血浆、血清的概念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血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血液凝固的概念及基本步骤 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及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
难点
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调节 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3.悬浮稳定性
悬浮稳定性是指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可以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血沉 管内抗凝血中红细胞在血浆中第一小时末沉降的距离。 正常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血沉为0~20mm/h。红细胞沉降 率越大,表示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越小。
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渗透压 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某些物质透过,而不允许另一些物质透过的薄膜。 上面实验中的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蔗糖分子却不能透过。细胞 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人工制造的火 棉胶膜、玻璃纸等也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渗透现象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 两侧必须是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
生理学中职课件第三章血液
2024/1/25
23
贫血类型及发生机制
01
02
03
04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 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 致DNA合成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 血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贫血 。
2024/1/25
24
白血病发生原因和分类
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 液循环,主要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具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参与血液和组织液的回流,以及维持 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22
05
血液疾病生理基础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 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糖类
以葡萄糖为主,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 质之一。
2024/1/25
脂类
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 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无机盐
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液的酸 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激素和酶
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2024/1/25
27
06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 应用
2024/1/25
28
常见实验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血液常规检查
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计 数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血 液的基本情况。
2024/1/25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ppt)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 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 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 体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1,颜色 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 2,比重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3,黏滞性 全血—红细胞 血浆---血浆蛋白 4,血浆渗透压 正常值:300mOsm 5,酸碱度 正常值:7.35-7.45
酸中毒 碱中毒
第二节 血 浆
成分
水(91%-92%)
血浆
溶质(8%-9%)
无机盐 功能:形成和维持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 平衡、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 血浆蛋白 正常含量60-80g/L
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其他
(1)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2)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与数值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主要是 Na+,Cl-)所形成的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蛋白质(主要是清蛋 白)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ppt)
(优选)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 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细胞比容:
概 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为40~50%,女性为37~ 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 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血量:约占体重的7~8%
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反馈环 BFU-E :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CFU-E :红系集落形成单位 +: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α1-、α2、β1-、γ1-球蛋白。
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5~30 g/L。
3. 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1.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
红细胞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生理学课件_血液
2、第二个阶段是定向祖细胞阶段,处 于这个 阶段的造血细胞,进一步分化方向已经限定, 它们可以区分为:红系祖细胞,即红系集落形 成细胞(CFU-E),粒-单核系祖细胞(CFU-GM) , 巨核系祖细胞( CFU-MK)和 TB淋巴系祖细胞 (CFU-TB);
3、第三个阶段是形态可辩认的前体细胞 (precursors)阶段,此时造血细胞已经发育成 形态上可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这些细胞进一 步分别成熟为具有特殊细胞功能的各类终末血 细胞,然后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血浆胶体渗透压(plasma 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三)血浆渗透压
等渗溶液(如0.85%NaCl): 渗透压与血浆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等张溶液: 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等渗溶液 ≠ 等张溶液
1.1.9% 尿素是等渗溶液,但红细胞置于其中即溶血,因 此其不是等张溶液。
临床上可用切脾治疗以减轻贫血。、白细胞生理1、数量:正常成年人 白细胞总数是400010000/μ1。
当每微升超过10000个白细胞时,称为白 细胞增多,而每微升少于4000个白细胞 时,称为白细胞减少。 机体有炎症时常出现白细胞增多。 2、分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二)生理特性和功能
第三章 血
液
概述
1、概念及临床意义。 2、进化过程。 3、作用。 4、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基本组成和血量
血浆
1、血液
血细胞
2、血细胞比容:细胞在血中所占容积百分比。 3、血量:相当于体重的7%~8%。
◆循环血量(circulationg blood): 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
第三章 血液
2 动物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百分之( )
A 4-6% B 5-9% C 8-10% D 10-12%
思考题:*1 简述血液的基本功能。
2 血液是如何维持其酸碱平衡的? 3* 简述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2
血细胞
血液抹片
许多红细胞
中 性 粒 细 胞 单 核 细 胞
循环血量 贮备血量
贮备库:“滞留”肝、肺、脾、腹腔静脉及皮 下动脉,流动较慢。
失血达总量10%、20%、30%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
(二)气味
(三)比重 1.040—1.075 RBC﹥WBC﹥血浆 *(四)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99.5%):由血液中的晶体物质(如钠和氯 占80%、K+、Ca2+等和葡萄糖、尿素等)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正常体积
④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2)Fe2+---------->Fe3+,
高铁血红蛋白 与O2结合 牢固,引起组织细胞严重缺O2。 (3) 硝化细菌 硝酸盐--------------------->亚硝酸盐 Fe2+ -----------> Fe3+
氧化剂
(4)CO中毒:
(5)携带CO2
RBC溶血 及 皱缩
溶血:RBC 在低渗溶液
中,水分会
渗入胞内, 发生膨胀、 破裂,并释 放出血红蛋
白的生理现
象称为~。
*3.悬浮稳定性和沉降率
RBC稳定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其大 小用血沉表示。通常以第 1 小时末RBC沉降距离来表示 RBC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 (erythrocyte sedimen- tation rate,ESR)。
第三章血液
(二)造血过程 1.造血干细胞阶段:
自我复制及向定向祖细胞分化。 2.定向祖细胞阶段:
可区分为红系祖细胞、粒-单核系祖细胞、 巨核系祖细胞、TB淋巴系祖细胞。 3.前体细胞阶段: 形态可辨认的各系幼稚细胞 4.各类终末血细胞
二.红细胞(RBC)
(一) 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 形 态:无核、双凹圆碟形 红细胞数量: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血红蛋白(Hb):男:120-160g/L 女:110-150g/L 贫血: RBC数量和 Hb浓度低于正常
一、血液的组成 二、血量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男:40%-50%
女:37%-48%
血浆蛋白的功能:
白蛋白:胶体渗透压;运输;酸碱缓冲;营养。
球蛋白:参与机体免疫反应。
纤维蛋白原:参与生理止血。
男:0-15mm/h;女:0-20mm/h
悬浮稳定性的原因: (1)表面积/体积比值较大 (2)与血浆成分有关 血沉加快原因: 红细胞叠连 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增多可 加速红细胞叠连和沉降
2.红细胞的功能 (1) 运输(O2、CO2):主要由血红蛋白
完成 (2) 缓冲酸缄度
(三)红细胞的生成及调节
(一)颜色 取决于血红蛋白(Hb)的颜色 氧和Hb:鲜红 还原Hb:暗红
(二)比重 全 血:1.050-1.060g/cm3—红细胞数 血 浆:1.025-1.030g/cm3—血浆蛋白
(三)粘滞性 全血——取决于红细胞数 血浆——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四)渗透压(Plasma osmotic pressure) 1.渗透压: 溶液中溶质隔着半透膜吸引水分子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血液一、选择题:A1型题1、血液的组成包括:A.血清和血浆B.血清和血细胞C.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D.血浆和血细胞E.蛋白质、水和血细胞2、能比较迅速反映内环境变化状况的体液是:A.淋巴液B.血浆C.细胞内液D.脑脊液E.尿液3、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4、下列蛋白中与凝血有关的是:A.白蛋白B.球蛋白C.珠蛋白D.纤维蛋白原E.转运蛋白5、溶液渗透压的高低主要取决于:A.溶质的种类B.溶质的性质C.溶质颗粒的大小D.溶质颗粒的形状E.溶质颗粒的数目6、构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A. NaClB. KClC. CaCl2D. NaHCO3E. KHCO37、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 NaClB.葡萄糖C.白蛋白D.球蛋白E.血红蛋白8、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是:A. KHCO3 / H2CO3B. NaHCO3 / H2CO3C. Na2HPO4/ NaH2PO4D. K2HPO4/ KH2PO4E. 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9、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作用是:A.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B.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C.调节体内外水的平衡D.维持细胞正常功能E.决定血浆总渗透压10、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A.蛋白含量低B.不含血细胞C. Na+含量高D. K+含量高E. Cl-含量高11、下列哪项为既是等渗溶液,又是等张溶液:A. 0.9% NaCl 溶液B. 50% NaCl 溶液C. 10%葡萄糖溶液D. 0.9%葡萄糖溶液E. 1.9%尿素溶液12、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A.运输O2B.运输H+C.运输NaClD.运输营养物质E.运输各种离子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容易发生:A.溶血B.凝集C.凝固D.血沉加快E.出血时间延长14、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雌激素B.雄激素C.肾素D.生长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15、成人红细胞的主要生成部位是:A.肝脏B.脾脏C.淋巴结D.肾脏E.红骨髓16、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A.蛋白质氯化钠B.蛋白质叶酸C.蛋白质内因子D.内因子铁E.蛋白质铁17、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引起的贫血是: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幼红细胞贫血D. ß-型地中海贫血E.溶血性贫血18、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原因是:A.缺乏Fe2+B.缺乏叶酸C.内因子缺乏D.骨髓破坏E.严重肾疾病19、下列哪一种血细胞参与免疫抗体形成过程: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单核-巨噬细胞E.淋巴细胞20、主要吞噬化脓性细菌的白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B.嗜酸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E.单核-巨噬细胞21、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百分率增加明显的是:A.单核细胞B.中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淋巴细胞22、关于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A.黏着与聚集作用B.释放作用C.血块回缩作用D.吸附作用E.吞噬作用23、参与生理性止血的血细胞主要是:A.红细胞B.血小板C.淋巴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单核细胞24、生理性止血后期血凝块回缩是因为:A.纤维蛋白收缩B.红细胞叠连C.白细胞变形运动D.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E.血小板聚集25、某患者未受明显创伤皮肤却经常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可能是:A.红细胞减少B.中性粒细胞减少C.淋巴细胞减少D.凝血因子缺乏E.血小板减少26、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缺乏:A.纤维蛋白B.纤维蛋白原C.凝血因子D.血小板E. Ca2+27、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A.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B.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C.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D.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E.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形成28、血液凝固的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的主要区别在于:A.凝血酶原激活物的激活过程B.凝血酶的激活过程C.纤维蛋白形成过程D.有无Ca2+参与E.有无血小板参与29、内源性凝血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IIB.因子VIIC.因子XIID.因子IIIE.因子XIII30、外源性凝血的始动因子是:A.因子IB.组织因子(TF)C.因子IVD.因子XIIE.因子XIII31、柠檬酸钠抗凝的原理是:A.去掉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愿B.与血浆中Ca2+结合形成络合物C.去除血浆中的凝血酶原D.抑制凝血酶活性E.加强血浆中凝血酶作用32、体内重要的抗凝剂为:A.肝素 Ca2+B.肝素抗凝血酶C.肝素纤溶酶D.抗凝血酶纤溶酶E.抗凝血酶 Ca2+33、肝素抗凝的主要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B.促进纤维蛋白溶解C.抑制血小板聚集D.增强抗凝血酶III活性E.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34、肝功能严重障碍的患者,往往出现出血倾向,主要是因为:A.纤溶酶增多B.缺乏凝血因子C.血液中抗凝物质增多D.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E.缺乏维生素K35、某患者甲状腺术后伤口不断渗血,考虑可能是:A.缺乏Fe2+B.缺乏因子ⅧC.缺乏因子ⅢD.纤溶活跃E.抗纤溶活跃36、使纤维蛋白分解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是:A.肝素B.凝血酶C.纤溶酶D.纤溶酶原E.抗凝血酶Ⅲ37、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A.红细胞膜上受体的类型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E.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38、ABO血型的凝集素是一种天然抗体,它主要是:A. IgAB. IgDC. IgMD. Ig EE. IgG39、Rh血型抗体是后天产生的,其本质是:A. IgAB. IgDC. IgGD. IgME. Ig E40、Rh阳性是指红细胞上含有:A. C抗原B. D抗原C. E抗原D. B抗原E. A抗原41、输血时下列哪一种血型的人不易找到合适的供血者:A. O型、Rh阳性B. A型、Rh阴性C. B型、Rh阳性D. AB型、Rh阴性E. AB型、Rh阳性42、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血细胞不凝集,此人血型是:A. A型B. B型C. O型D. AB型E. Rh阳性43、输血时主要考虑:A.受血者的红细胞不与供血者的血浆发生凝集反应B.供血者的红细胞不与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集反应C.供血者的血浆不使受血者的血浆发生凝固D.必须少量E.必须同型间输血44、Rh血型不合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常发生于:A. Rh阳性母亲所生的第二胎Rh阴性的婴儿B. Rh阳性母亲所生的第二胎Rh阳性的婴儿C. Rh阴性母亲所生的第二胎Rh阴性的婴儿D. Rh阴性母亲所生的第二胎Rh阳性的婴儿E. Rh阴性母亲所生的第一胎Rh阳性的婴儿45、关于Rh血型系统描述哪一项不正确:A. Rh抗原首先在恒河猴红细胞表面发现B. Rh血型系统包括多种抗原,其中最重要的是D抗原C.红细胞表面存在D抗原者为Rh阳性D.我国汉族人大部分为Rh阳性E.人的血浆中存在Rh抗原的天然抗体A2型题46、一孕妇,26岁,妊娠7个月,贫血、头昏、无力、食欲缺乏,Hb 45g/L,RBC 2.5×1012/L,血常规提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其贫血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失血性贫血C.缺铁性贫血D.维生素B12缺乏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47、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发生凝集,分析此人的血型为A.A 型B. B型C.O型D. AB型E.Rh型48、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A.增快B.下降C.正常D.无变化E.无法判断49、某患者在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是对哪项物质吸收障碍A.蛋白质B.维生素B12C.铁D.叶酸E.脂肪50、献血者为A型血,经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受血者的血型为A.B型B.AB型C.A型D.O型E.A型或B型A3/ A4型题(51~52题共用题干)男,50岁。
头晕、乏力、心悸2个月。
查体:贫血貌,皮肤干燥,指甲脆裂。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不大。
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0 g/L ,网织红细胞比例0.005,血片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改变,血清铁 6.2 mol/L ,总铁结合力 92 mol/L,粪便检查钩虫卵(+)。
51、该病病因治疗最主要的措施应是A.驱钩虫B.口服维生素CC.口服铁剂D.注射铁剂E.进食含铁量最高的饮食52、该患者采用铁剂治疗,显示疗效最早的指标是A.血红蛋白上升B.红细胞计数升高C.网织红细胞增高D.血清铁上升E. 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二、填空题:1、离心后的抗凝血,上层是,下层是。
血浆,红细胞2、正常成人红细胞数目男性为,女性为,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女性。
(4.5-5.5)×1012/L ,(3.5-5.0)×1012/L,120-160g/L,110-150g/L3、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和,促进成熟的因素是和,调节红细胞生成的因素有和。
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4、正常白细胞数目为,血小板数目为。
(4.0-10.0)×109/L ,(100-300)×109/L5、白细胞中吞噬能力最强的是,能释放组织胺和肝素的是,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的是。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6、启动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是,启动外源性凝血的因子是。
因子Ⅻ,因子Ⅲ7、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包括、、三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8、凝血因子中除外,其余均为蛋白质,存在于血管外组织中的是,大多数凝血因子是在合成,其中因子、、和的合成需维生素K 参与。
因子Ⅳ,因子Ⅲ,肝脏,Ⅱ,Ⅶ,Ⅸ,Ⅹ9、某人的血清中无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则其血型是;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其血型可能是或。
O型,A型,AB型三、名词解释:1、红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2、红细胞沉降率:单位时间内(通常指1小时末)红细胞沉降的距离。
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用渗透脆性来表示。
4、溶血:红细胞膨胀、破裂,血红蛋白逸出,这种现象称溶血。
5、血浆:抗凝血经离心沉淀后,在上层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6、血清:血液凝固后凝血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与血浆相比不含纤维蛋白原7、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凝集原的类型8、等渗溶液: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9、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0、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四、问答题:1、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