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效果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效果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11-23T13:27:33.520Z 来源:《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8期作者:陈璇

[导读] 目的:总结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湖南长沙 410016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时间在2015.6-2018.2,研究对象为80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回顾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视力>0.3患者有68例,所占比例为85.00%,治疗前后视力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00%。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

【关键词】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治疗;临床效果

现代临床研究指出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白内障患者发病率有所提升,关于单纯白内障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较多,但是对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早期临床报道指出,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手术治疗不仅难度大,而且预后差,造成部分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一直无法得到有效治疗[1]。白内障手术方法的发展以及应用经验积累,为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治疗奠定了基础。我院2015.6-2018.2期间对80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在2015.6-2018.2,研究对象为80例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范围在58~79岁,平均年龄是(65.89±4.53)岁;所有患者均明确诊断为白内障,不存在视网膜裂孔。就诊时患者存在明显的晶状体浑浊,完全玻璃体浑浊患者38例。所有患者同意手术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所有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具体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治疗方法如下:术前30min常规散瞳处理三次,具体采用复方托品酰胺滴眼剂。对结膜囊使用0.3%的氧氟沙星滴眼液实施冲洗。眼球表面麻醉采用4g/L盐酸奥布卡因,基底为眼球上方穹窿部,眼球结膜切开方位在11:30-12:30方位。找到眼角膜边缘后1mm位置,在这一位置做一1800反眉状1/2板层巩膜切口;切口弦长3.0mm,到达透明角膜内部大约1.5mm,刺入前房中选择3.0mm穿刺刀,上述操作能够形成内切口瓣膜状且具备自闭功能。在9:00方位使用150穿刺刀在眼角膜边缘作一个侧切口,将黏性弹剂注入到前房内,将皮质和核分离,依据不同患者核硬度使用不同破核方法,原位快速破裂法用于Ⅰ-Ⅲ级;拦截劈裂法用于Ⅳ-Ⅴ级。吸除硬核后,继续将黏性弹剂注入,在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术后常规治疗,包括妥布霉素滴眼液、地塞米松眼液以及托吡卡胺滴眼液[2]。

术后常规护理,告知患者注意事项,并在术后随访(6.0±0.1)个月,了解患者的视力恢复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1)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变化;(2)随访期间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视力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属于术前数资料,表示为(),差异性使用2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

2、结果

2.1治疗前后视力分布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治疗后有85.00%患者其视力超过0.3,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分布情况[(%)]

2.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术后随访(6.0±0.1)个月,随访期间晶状体脱位1例、眼压升高1例、双眼后囊膜破裂2例患者,共有4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所占比例为5.00%。

3、讨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兼顾白内障以及屈光问题,实际处理中既需要考虑到白内障问题,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高度近视问题,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相对单一的白内障或者高度近视手术,其手术治疗风险较大,术后容易出现各类并发症。临床文献报道指出高度近视与后囊膜下白内障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3]。

结合国内文献资料报道,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存在较多并发症,如RD、PCO、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眼压升高、术后视觉漂移。鉴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病风险较大,因而长期以来,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手术治疗研究较少,各类眼科材料以及手术经验积累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研究中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关于白内障使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研究较多,结合已有文献报道,超声乳化方法在白内障治疗中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手术效果好、术后视力恢复快等优点,并逐渐在我国较

多地区得到应用[4]。整个操作过程中通过角膜或巩膜切口,使用超声乳化仪粉碎晶状体核,然后将其吸出,保留晶状体后囊膜,之后植入人工晶状体,通过上述操作帮助白内障患者改善视力状况,进而恢复光明。与上述相关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实施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经过治疗,患者中有85.00%患者视力超过0.3,而治疗前视力均不足0.3,有效的促进了患者视力改善。术后随访半年,短期内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较早期文献报道的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保证了较好的手术安全性。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在应用手术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常规检查比如:视功能(光觉、光定位、色觉),明确患者是否合并其他眼底病变。对于特殊患者则需要进行更多检查,比如患者血压、血糖等[5]。对患者手术治疗风险进行评估,根据人工晶体测算结果结合患者高度近视的视力变化,合理选择晶状体。对于患者眼轴长度超过29mm患者可借助于SRK-T公式进行人工晶体屈光度计算。对于患者术中或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均需要做出风险预测。根据不同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个体差异确定出个性化的手术治疗方案。在人工晶状体计算过程中,应重复性进行眼轴长度的计算,保证晶状体度数确定的准确性。碎核期间采用劈核技术能够缩短超乳时间,降低对囊膜以及悬韧带的损伤,相应的降低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6]。

综上所述,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应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汭澧,缪娜,范玮.高度近视微切口白内障术后远期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5):96-101.

[2]冯江虹.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79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5):4958-4959.

[3]章旭峰,杨卫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视觉相关生活质量评估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2):53-56.

[4]叶子,李朝辉,何守志,等.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手术预留近视度数计算方法探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6,37(10):1072-1074.

[5]赵莉莉,沈蕾.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应用改良性超声乳化手术的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0):57-58.

[6]周成.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手术中应用人工晶状体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9):47-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