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集体备课
《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爱这土地》师生共用教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垃圾分类,环保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与我们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家园——祖国息息相关。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呢?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份《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意义,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2. 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以及发展情况,增强爱国情怀。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周围环境进行保护与改善。
4. 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判断能力,对于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意识到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了解我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现状;3、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环保问题。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判断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将黑板上的“我爱这土地”悬挂起来。
(2)整合资料,准备好图片、视频、文献等相关的资料。
2. 导入环节(1)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一幅名为《一年级放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对这幅图进行观察。
(2)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这幅图中有哪些特别之处?它是用来表达什么的?这是否与我们现在的主题有关?(3)具体落实环节:让学生们从生活中寻找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的例子,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们说说做到了哪些,还有什么新的想法。
3. 阅读分析(1)教师配发课本,让学生们查看该部分的标题,写下提问。
(2)让学生们阅读文本,了解更多与祖国有关的知识。
(3)教师对文章进行解读,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4. 讨论环节(1)教师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我们国家有哪些特别之处?这是否和我们的爱国情感有关?(2)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成果,对问题进行解答,也可以借助相关的科技手段,进行搜索、整理。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最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标。
激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1.2 教学内容:引入《我爱这土地》的主题,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的重要性,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
1.3 教学方法:采用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看法和感受。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土地的重要性和现状,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第二章:土地的美丽与多样性2.1 教学目标:了解土地的美丽和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对土地的珍视。
2.2 教学内容:介绍不同类型的土地,如森林、草原、沙漠等,并展示它们的美丽景色。
引导学生欣赏土地的多样性,并思考不同土地的特点和价值。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地,引发学生的欣赏和思考。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不同土地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章: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3.1 教学目标: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3.2 教学内容:介绍土地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包括水源保护、土壤肥力和农业等方面。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破坏的原因和后果,并提出保护土地的措施。
3.3 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探讨土地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第四章: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意识。
4.2 教学内容:介绍土地利用的类型和方式,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等。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利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第五章:土地保护的行动和参与5.1 教学目标:了解土地保护的行动和参与方式。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行动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案: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体验对自己国家和土地的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热身活动:请学生集体朗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并请学生谈论他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土地和国家?请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他们的想法。
3.分享讨论结果: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将他们的思考结果分享给全班,并请其他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补充和讨论。
4.观看影片:播放一段关于本国风景和文化的短片,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短片中所展示的内容。
5.思考写作: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对本土文化和国家的爱的短文,可以包括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愿景。
6.交流分享:请学生将自己的短文和同桌分享,并邀请一些学生上台读出自己的作品,鼓励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和讨论。
7.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与自己国家和土地相关的照
片、书籍或其他文物,带到学校与同学们分享。
8.总结讨论: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通过这堂课,你们对自己国家和土地的爱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们觉得如何表达对国家和土地的爱?
9.课堂延伸:鼓励学生组织一次班级爱国主题的展览或演出,展示他们对国家和土地的理解和热爱。
评估:
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小组讨论的质量、个人短文的表达和拓展活动的实施情况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课堂目标。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2.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文学形式。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曾经听说过诗歌吗?诗歌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形式呢?2. 讲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韵律、节奏、意象等。
3. 分享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第二章:探索诗歌的主题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诗歌主题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理解其主题和情感。
2. 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主题和情感。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受,鼓励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和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1. 讲解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选择主题、构建意象、运用修辞手法等。
2.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练习,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技巧和方法。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朗诵与表演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朗诵和表演的兴趣和能力。
2. 帮助学生通过朗诵和表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诗歌。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诗歌朗诵和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 鼓励学生通过朗诵和表演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活动:1. 讲解诗歌朗诵和表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如语音语调、表情动作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1《我爱这土地》集体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三、教学步骤:(一)导入: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件悍然入侵中国。
这就是著名的七·七卢沟桥事变。
从此,中国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抗战。
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在中国的土地上留下了累累血债!让学生观看“哭泣的中华,侵华日军暴行实录”,配以低沉的音乐,让学生融情入境。
(二)简介写作背景及作者:《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出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的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我爱这土地》2. 相关背景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让学生静心聆听,感受祖国的美丽。
2. 朗读诗文:让学生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3. 讲解诗文: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热爱之情。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交流的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体会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诗歌的魅力。
2. 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爱国诗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建议。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九、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针对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十、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思考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十一、单元总结1.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回顾并总结《我爱这土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最新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乔拉克铁热克镇寄宿制初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情感吗?明确:作者所表达的主题是热爱中华民族,热爱自己的家国。
因此,选用“土地”意象象征自己的家国最为适宜。
“河流”“风”“黎明”等景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已有动荡之势的大地的画卷,再配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饰语,它们便更加鲜活地组织在一起,具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也可以尝试用其他的意象,如“那滂沱不绝的沉重雨滴”等。
【学法指导】学生可大胆尝试,模仿艾青的写诗手法,自选景象作为表达情感的意象。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何要将自己假设为鸟?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明确:这是一只愿意将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的鸟。
作者将自己假设为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浑然一体。
而假设为鸟后,一开篇便说“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本来,鸟声是优美清脆的,不存在“嘶哑”的声音,但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作者特殊的个性与气质以及作者特殊的表达需要,共同作用于鸟儿,使其变成了以嘶哑喉咙歌唱的悲凉意象,以此表现出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如此执着、坚贞和顽强。
目标导学四:赏析作品,把握诗歌艺术特色1.这首诗在结构上共分两节,请简要说说两节诗歌各有什么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明确:诗的第一节是从虚拟的视角,即从鸟儿的视角去想象,去表现鸟儿对土地的忠诚与挚爱,显得形象含蓄;第二节却换成实写的视角,即从作者自我的视角去实写自己“常含泪水的眼睛”,倾诉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是直抒胸臆。
这样,虚境和实境的结合与对应,构筑了全诗内在完整的艺术空间;结果与原因的关联与对照,又构成了支撑全诗的内在逻辑结构。
此外,从手法特点上看,第一节用的是比,是想象的境界;第二节则是直抒胸臆的写实。
全诗由前面蒙太奇镜头式的画面暗示转到了后面作者的直接指点,以一个强有力的情感抒发结束了全篇,从而把注意力引到一个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再一次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艾青的诗歌作品深入解读《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文本解析诗歌表达技巧分析相关延伸阅读1.3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节奏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学材料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原文相关艾青的介绍资料诗歌鉴赏指导资料2.2 教学设施投影仪或白板教学PPT或教案手册音响设备(如有需要)2.3 教学前的预习让学生预习诗歌原文引导学生查阅艾青的背景资料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艾青的录音或朗读诗歌,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2 文本解析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隐喻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方式3.3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土地的深厚爱意3.4 表达技巧鉴赏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词汇的选择、句式的构造等讨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表达技巧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堂作业根据课堂讨论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和感悟4.2 课后作业阅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收集有关土地主题的诗歌,进行拓展阅读第五章:教学反思与评价5.1 教学效果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收阅学生的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5.3 学生评价鼓励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升第六章:课堂讨论与互动6.1 讨论与互动目的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深化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6.2 讨论与互动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歌中的特定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小组分享:每组选择代表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他人的疑惑6.3 教师指导提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尊重他人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讨论和分享第七章:诗歌创作与展示7.1 诗歌创作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加深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7.2 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土地为主题的诗歌鼓励学生运用艾青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提高写作能力7.3 诗歌展示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的作品,或者将作品展示在班级上鼓励学生分享创作灵感和思考过程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鼓励第八章:延伸阅读与讨论8.1 延伸阅读目的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土地主题在文学中的多样表现8.2 延伸阅读材料选择与《我爱这土地》相关的其他诗歌或文学作品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8.3 延伸阅读讨论让学生阅读延伸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和感悟,进行全班的交流和探讨第九章:课程总结与回顾9.1 课程总结目的回顾和梳理整个教案的学习内容加深对《我爱这土地》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9.2 课程总结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总结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特点9.3 课程回顾与反馈教师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第十章:教学评估与改进10.1 教学评估目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教学的改进和提升10.2 教学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收阅学生的诗歌创作和阅读感悟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10.3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第十一章:多元化评价方式11.1 评价目的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11.2 评价活动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同伴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和提供反馈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和指导11.3 评价标准设定明确、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标准考虑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第十二章:课堂管理策略12.1 管理目的维护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12.2 管理方法明确课堂规则和expectations鼓励学生的参与和提问及时反馈和处理学生的问题和纠纷12.3 应对挑战准备应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行为问题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生、家长沟通和合作,解决问题和困难第十三章:家庭作业与辅导13.1 家庭作业目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拓展机会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13.2 家庭作业设计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多样性的作业任务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提供清晰的作业指导和评价标准13.3 辅导与支持提供额外的辅导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和寻求帮助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给予个别指导第十四章:课程延伸活动14.1 延伸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视野14.2 延伸活动建议组织诗歌朗诵比赛或写作工作坊参观文学展览或与作家交流开展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活动14.3 活动组织与实施策划和组织延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评估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反思和改进第十五章:教学持续改进15.1 持续改进目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变化适应教育的发展和趋势15.2 教师专业发展参与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研究诗歌教育和教学方法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15.3 教学研究与创新关注诗歌教育和文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反思和评估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欣赏艾青的诗歌作品,深入解读《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我爱这土地 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案主题:我爱这土地教学对象:小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我国的土地资源和特色;2. 培养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3. 学习表达自己对土地的喜爱和珍惜。
教学准备:1. PPT 或图片资料2. 彩色纸、颜料、画笔等绘画工具3. 地图等相关教具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1. 通过播放《我爱这土地》的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情感;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爱这土地?活动二:认识祖国土地1. 展示一张地图,让学生观察并告诉他们这是我们的国家地图;2. 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的形状、地理位置,以及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名称;3. 让学生交流并分享自己生活所在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和特色。
活动三:了解祖国的土地资源1.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我国的河流、湖泊、山脉、平原、高原等自然地理特色;2. 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土地资源对我们生活的意义;3. 让学生画出自己印象中的祖国土地,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进行绘画创作。
活动四:珍惜土地,保护环境1.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生活资源?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土地?2. 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土地;3. 让学生画出自己保护土地的画,表达自己的心愿。
活动五:分享和总结1. 学生展示自己的土地绘画作品,并分享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之情;2. 总结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了解和认识祖国土地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对土地的誓言,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行动。
教学延伸:1. 带学生参观当地的自然景点,增加对土地的实际感知;2. 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 鼓励学生写一篇小短文,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达情况;2. 评价学生的绘画作品和写作内容。
我爱这土地 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主题:我爱这土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我爱这土地的内容和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发展爱国主义情操。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我爱这土地的内涵。
2. 能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爱国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情感。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我们要热爱祖国。
步骤二:展示与引导(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展示《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读出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感。
2. 教师讲解诗歌中词语的意义,辅助学生理解。
3. 与学生一起解读诗歌中的经典词句,例如“我爱这土地”、“看那脚下这土地五岭神州”等。
步骤三:学习与实践(2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与爱国主题相关的诗歌或歌曲,进行文艺创作或改编。
2.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
3. 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
步骤四:总结与展示(5分钟)1. 教师让学生总结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学生互相欣赏和学习优秀作品。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自行查找相关的爱国诗歌或歌曲,进行创作或改编,并在下节课分享。
2.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题的历史文化景点或进行实地参观,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五、板书设计:我爱这土地看那脚下这土地五岭神州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学习和展示,培养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爱国主义情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创作,加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作能力。
在下节课中可以进一步延伸学生对爱国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预习《我爱这土地》,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
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品词析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土地”、“河流”、“风”、“黎明”等,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4. 深入探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诗人为什么说“我爱这土地”?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情感升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6. 小结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意义。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利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主题。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3. 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开展“我爱这土地”主题征文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
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
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欣赏祖国的自然风光。
2. 分享各地的特色文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文化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祖国的自然美景。
2. 分享法: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教学步骤:1. 展示一组祖国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想。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让其他学生了解并欣赏。
3. 总结本次课程的内容,强调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第二章:诗歌欣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通过诗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学习一首表达对祖国热爱的诗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让学生自由发表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三章:故事分享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培养学生学习榜样,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二、教学内容:1. 分享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通过讲述故事,让学生了解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四、教学步骤:1. 讲述一个为祖国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并敬佩。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力量,讨论如何向榜样学习,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决心。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理解并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2.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文中的深层含义。
2. 学会鉴赏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文《我爱这土地》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 体会情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文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学会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祖国。
5. 实践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与诗文主题相关的写作话题,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写作练习。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给出改进建议。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与诗文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爱国诗歌,进行朗诵表演,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 组织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后实践成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2.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对学生的爱国情感进行肯定和鼓励。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诗文《我爱这土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我爱着土地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第七步:背诵全诗。
四、品读
(一)、揣摩诗意,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二)、边读边思;
诗歌常常要用到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株洲市七中九年级语文学科集体备课电子教案
主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集体备课时间:
课时
编号
本课
课题
1、我爱这土地
本课
课时
一课时
主备内容
个性化修改记录
教学
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ຫໍສະໝຸດ 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
《我爱这土地》教案范本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程的主题和目的,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教学内容:1. 介绍课程主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认知和感受。
2. 分享一些关于土地的诗歌、故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关于土地的诗歌、故事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土地的认知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土地的看法和感受,进行互动交流。
第二章:我们的土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土地特点和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土地的利用和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土地特点和资源,展示相关地图或图片。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分享一些环保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学生所在地区的土地特点和资源,展示相关地图或图片。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土地利用和保护的看法和经验,进行互动交流。
第三章:土地的利用与保护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培养学生的土地利用观念。
2. 引导学生关注土地的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如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的保护问题,分享一些环保的方法和经验。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土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展示相关图片或案例。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土地保护的看法和经验,进行互动交流。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2. 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学生的规划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分享一些关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案例或方法。
教学活动:1. 教师介绍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关于《我爱这土地》教案三篇
关于《我爱这土地》教案三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体会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2. 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2.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学会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我爱这土地》的课件或黑板报。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对祖国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学习诗文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b. 学生自读诗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c. 教师讲解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d. 学生齐读诗文,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3. 感悟情感a. 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诗文的理解。
c.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情感。
4. 朗读展示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指导。
5. 小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家乡、关注土地,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进行朗读展示。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朗读展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对诗歌情感表达的掌握。
七、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
2. 对于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提供个别辅导和指导。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对于学生在诗歌理解上的障碍,可以增加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九、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我爱这土地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我爱这土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它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开展了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展示、课后反思等环节,提升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对“我爱这土地”课文的理解深度。
2. 通过课堂展示,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
3. 通过课后反思,促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和改进。
三、活动过程1. 集体备课(1)确定备课主题:围绕“我爱这土地”这一主题,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激发爱国情感。
(2)分析教材:教师们共同分析了课文的结构、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3)制定教学方案: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教师们共同制定了详细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2. 课堂展示(1)教师A执教《我爱这土地》教师A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通过朗读、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气氛活跃。
(2)教师B执教《我爱这土地》教师B采用情景教学法,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3. 课后反思(1)教师A反思:在课堂展示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意象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课文意象的解读,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师B反思:情景教学法在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活动总结1.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我爱这土地”这一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2. 集体备课环节使教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 课堂展示环节为教师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学习他人的平台。
4. 课后反思环节有助于教师们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
《我爱这土地》集体备课
《我爱这土地》集体备课《我爱这土地》集体备课活动组织:时间:2018年9月5日-6日主持人:谢先怀成员:严俊、冯志良、潘龙志、谢先怀、刘恒西1、要求设计合理,正确的反映新诗学习的特点。
2、简化程序,便于掌握。
设计浏览章节名称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年级学科九主讲人潘龙志授课时数1 备注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从整体把握本节课内容)《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著名诗人艾青所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假如是自己想象成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本节课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情感基调。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学习现代诗的步骤:抓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情。
再加上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沁园春.雪》,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应该难度不大。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编号达标要求具体描述语句1 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做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读准节奏停顿、重音,读出感情。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的热爱和甘于为之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和难点项目内容解决措施重点1、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朗读及品读语言难点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及学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我也爱我们的祖国,那你平时有机会大声的说,我爱我的祖国吗?可能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机会来了,你愿意大声地说,我爱我的祖国吗?谁愿意说?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激情的说!2、师适时解说: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及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爱我们的祖国吗?
我也爱我们的祖国,那你平时有机会大声的说,我爱我的祖国吗?
可能平时我们很少有机会表达我们的这种情感,那么今天我们机会来了,你愿意大声地说,我爱我的祖国吗?谁愿意说?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激情的说!
那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屈辱史,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给我们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民族之痛。请同学们再看一组图片。
六、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的学习这首诗,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朗读诗歌,先自主思考,如果有疑难就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请说说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是渗透了诗人的情感的具体形象)
《我爱这土地》集体备课
活动组织:
时间:2018年9月5日-6日
主持人:谢先怀
成员:严俊、冯志良、潘龙志、谢先怀、刘恒西
1、要求设计合理,正确的反映新诗学习的特点。
2、简化程序,便于掌握。
设计浏览
章节名称
第一单元:《我爱这土地》
年级学科
九
主讲人
潘龙志
授课时数
1
备注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从整体把握本节课内容)
让学生读准节奏停顿、重音,读出感情。
2
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
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语言的赏析,体会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的热爱和甘于为之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重点
1、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3、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初读感知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敲门砖”。首先,我们进入本课学习的第一环节:初读感知(屏显:整首诗)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用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并用心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开始吧!
2、指生朗读,指生评价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5、熟读成诵
五、品读悟情
其实,要想通过朗读把听众带进诗歌的意境中去,必须真正的理解诗歌。我们说:“作诗本乎情”,情感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我们就进入第二环节:品读悟情(屏显)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他以前是学画画的,后来被捕了,在狱中他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与闻一多、郭沫若齐名。
三、出示目标
1、了解艾青,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象征的表现手法,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著名诗人艾青所作的一首抒情诗。诗人采用象征的手法,假如是自己想象成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处于苦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本节课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情感基调。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明确:意象
(屏显)生死眷恋土地的鸟----对祖国挚爱的诗人
•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河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风——中国人民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明确:这只鸟生命耗尽,将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寄寓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
5、“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情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学习现代诗的步骤:抓住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感情。再加上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沁园春.雪》,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应该难度不大。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编号
达标要求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要求学生在本节课做到熟读成诵
2、诗中哪两句诗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课文最后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3、谈谈第二节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主题升华,感情深化,呼应标题。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练和升华,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对祖国爱的深切。
二、认识作者
说一下你对艾青的了解。
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艹”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为了报复蒋介石,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乂”,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海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之后“艾青”这个名字轰动全国,家喻户晓,然而他的真名倒是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6、评说诗中鸟的形象,这是一只的鸟?
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与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2、师适时解说:
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她是我们的母亲。回眸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但是我们也无法忘记那曾经的血雨腥风,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历史图片)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伟大的诗人艾青写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板书:标题作者)聆听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七、仿写诗歌
那假如你也是一只小鸟,你会对繁荣昌盛的祖国歌唱些什。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图片希望能激发你的灵感。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第一节: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意象朴实
河流、风-----抗争精神 象征深远 热爱祖国
诗歌是诗人在特定背景下情感的流露。我们说:知人论世,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知人论世:早在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四个月内,黑、吉、辽三省全部沦陷!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的轰然炮响,日本帝国主义掀起了妄图灭我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他们所到之处疯狂肆虐,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黎明----胜利的曙光 至死不渝
第二节: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爱得深沉 热情澎湃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的学习现代诗的学习方法:意象--意境--情感,能够在读中品、在品中悟,真正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对意象的把握还不够准确,不能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