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015年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九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完美版)(最全的纲要复习资料,涵盖本科目所有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总复习提纲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1、[单选]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2、[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3、[单选]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最先发表于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4、[单选]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5、[单选]在中共八大上陈支提出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
6、[单选]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7、[单选]中国八大坚持的我国经济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8、[单选]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9、[单选]1957年春夏一蔬菜的整风运动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0、[单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1、[单选]八届九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正式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2、[单选]毛泽东在国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一年是1961年。
13、[单选]中国同印度、缅甸等国共同倡导的处理国与国关系公认的国际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单选]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国家。
15、[多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1)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民菜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6、[多选]中共八大提出的政治建设方针有(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4)建立健全法制17、[多选]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1)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18、[多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提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有民主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第九章
第九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和发展一、选择题(一)单选题1、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的题目是(C)。
A.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实现四化,永不称霸》2、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的重要会议是(A)。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3、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决定予以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D)。
A、彭德怀B、邓小平C、薄一波D、刘少奇4、1979年4月5日至28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的方针是(A)。
A、“调整、改革、整顿、提高”B、“改革、稳定、充实、完善”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D、“改革、发展、创新、提高”5、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议是(C)。
A、《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B、《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D、《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6、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明确提出的重大命题是(C)。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7、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被概括为(A)。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B、“一化三改”C、“一体两翼”D、“三步走”8、1992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的讲话,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是(B)。
A、创新的关键在人才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充分保证人民依法享受人权D、“高增长,低通胀”9、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的在全党具有指导地位的理论是(A)。
(完整版)《近现代史纲要》目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目录开篇的话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陈金龙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二、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21四、基本历史线索:1840—1919年的中国第一章外国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刘苍劲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二、政治控制三、经济掠夺四、文化渗透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二、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孟庆顺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73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周 云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87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91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二、中华民国的建立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共和制蜕变为封建军阀专制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综述天翻地覆的三十年 陈金龙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二、三座大山的重压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四、基本历史线索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吴九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二、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二、实行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吴 炜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84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二、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潘利红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三、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二、从片面抗战到消极抗战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林雄辉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二、人民政协与临时宪法——《共同纲领》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281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49— )综述辉煌的历史进程 陈金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完善和发展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跨越四、基本历史线索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谭 毅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二、确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四、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周全华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349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355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三、艰难的探索,深刻的教训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基本建立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王丽荣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一、解放思想,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二、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三、为全面打开新局面创造条件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起步二、改革开放的初步展开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继续前进简短的结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近代史第九章
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 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 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 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 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历史背景
■ 国际上,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 “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 否定斯大林。同年6月、10月,波兰、匈牙利 工人罢工游行骚乱。 ■ 国内,1956年冬到1957年春,全国先后有一万 多工人罢工,一万多学生罢课,还有几十个地 方农民闹退社、闹缺粮事件。
4.历史过程
1966年8月18日,号召造反的
“文革”动员大会。有上百万人
参加,毛主席穿上军装,戴上了 “红卫兵”的袖章。毛泽东的政
治行为使红卫兵正式走上政治舞
台。会后,红卫兵运动风起云涌, 遍及全国城乡。全国大串联,大 搞破“四旧”。 (观看意大利导演贝托里奇的电影 《巴黎梦想家》的片段,看看世 界各国人民对文革红卫兵的看
3.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
■ 全国划定的右派分子达55万人,其中99%属于错划。 致使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受到长期压抑 和打击,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既是 个人损失与不幸,也是党和国家的损失与不幸。 ■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在理论上集中表现为 修改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从 而中断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使党和国家长期陷入阶 级斗争扩大化的迷误,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958年工业“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
“全民大炼钢铁”浪潮中 建立起来的土高炉群 。
北京市居民把家里的 铁制用具送去炼钢铁
3. “大跃进”的危害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第九章
6、简述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
(1)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对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归祖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香港、澳门的回归,使“一国两制”从科学构想变为现实,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又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发展集体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农业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从长远的观点看,必然产生第二个飞跃,即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和集约化。仅靠双手劳动,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1)同周边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巩固。
(2)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中美关系总体保持稳定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继续深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不断充实。
(3)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大力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第九章
本帖被 自考人 执行取消锁定操作(2008-12-19)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线及其意义是什么?
(1)路线:大会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目标1.1.2 技能目标1.1.3 情感目标1.2 教学内容1.2.1 鸦片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1.2.2 晚清社会的变革与特点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1.3.2 案例分析法1.3.3 小组讨论法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新课1.4.2 主体讲授1.4.3 案例分析与讨论1.4.4 总结与反思1.5 教学评价1.5.1 平时成绩评价1.5.2 课堂参与评价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目标2.1.2 技能目标2.1.3 情感目标2.2 教学内容2.2.1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2.2.2 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2.3.2 图片展示法2.3.3 小组讨论法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新课2.4.2 主体讲授2.4.3 图片展示与讨论2.4.4 总结与反思2.5 教学评价2.5.1 平时成绩评价2.5.2 课堂参与评价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三章:五四运动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3.1.1 知识目标3.1.2 技能目标3.1.3 情感目标3.2 教学内容3.2.1 五四运动的背景及其意义3.2.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与过程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3.3.2 视频观看法3.3.3 小组讨论法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新课3.4.2 主体讲授3.4.3 视频观看与讨论3.4.4 总结与反思3.5 教学评价3.5.1 平时成绩评价3.5.2 课堂参与评价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四章:抗日战争与中国战时社会变革4.1 教学目标4.1.2 技能目标4.1.3 情感目标4.2 教学内容4.2.1 抗日战争的背景及其影响4.2.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与特点4.3 教学方法4.3.1 讲授法4.3.2 图片展示法4.3.3 小组讨论法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新课4.4.2 主体讲授4.4.3 图片展示与讨论4.4.4 总结与反思4.5 教学评价4.5.1 平时成绩评价4.5.2 课堂参与评价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五章: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5.1 教学目标5.1.1 知识目标5.1.3 情感目标5.2 教学内容5.2.1 解放战争的背景及其意义5.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5.3 教学方法5.3.1 讲授法5.3.2 视频观看法5.3.3 小组讨论法5.4 教学步骤5.4.1 导入新课5.4.2 主体讲授5.4.3 视频观看与讨论5.4.4 总结与反思5.5 教学评价5.5.1 平时成绩评价5.5.2 课堂参与评价5.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六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探索6.1 教学目标6.1.1 知识目标6.1.2 技能目标6.2 教学内容6.2.1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6.2.2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3 教学方法6.3.1 讲授法6.3.2 对比分析法6.3.3 小组讨论法6.4 教学步骤6.4.1 导入新课6.4.2 主体讲授6.4.3 对比分析与讨论6.4.4 总结与反思6.5 教学评价6.5.1 平时成绩评价6.5.2 课堂参与评价6.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七章:文化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7.1 教学目标7.1.1 知识目标7.1.2 技能目标7.1.3 情感目标7.2 教学内容7.2.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及其影响7.2.2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发展7.3 教学方法7.3.1 讲授法7.3.2 历史资料分析法7.3.3 小组讨论法7.4 教学步骤7.4.1 导入新课7.4.2 主体讲授7.4.3 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7.4.4 总结与反思7.5 教学评价7.5.1 平时成绩评价7.5.2 课堂参与评价7.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八章: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8.1 教学目标8.1.1 知识目标8.1.2 技能目标8.1.3 情感目标8.2 教学内容8.2.1 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意义8.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成就8.3 教学方法8.3.1 讲授法8.3.2 实例分析法8.3.3 小组讨论法8.4 教学步骤8.4.1 导入新课8.4.2 主体讲授8.4.3 实例分析与讨论8.4.4 总结与反思8.5 教学评价8.5.1 平时成绩评价8.5.2 课堂参与评价8.5.3 课后作业评价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1 教学目标9.1.1 知识目标9.1.2 技能目标9.1.3 情感目标9.2 教学内容9.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9.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9.3 教学方法9.3.1 讲授法9.3.2 案例分析法9.3.3 小组讨论法9.4 教学步骤9.4.1 导入新课9.4.2 主体讲授9.4.3 案例分析与讨论9.4.4 总结与反思9.5 教学评价9.5.1 平时成绩评价9.5.2 课堂参与评价9.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0.1 教学目标10.1.1 知识目标10.1.2 技能目标10.1.3 情感目标10.2 教学内容10.2.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10.2.2 实现中国梦的路径与挑战10.3 教学方法10.3.1 讲授法10.3.2 小组讨论法10.3.3 情景模拟法10.4 教学步骤10.4.1 导入新课10.4.2 主体讲授10.4.3 小组讨论与情景模拟10.4.4 总结与反思10.5 教学评价10.5.1 平时成绩评价10.5.2 课堂参与评价10.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一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史11.1 教学目标11.1.1 知识目标11.1.2 技能目标11.1.3 情感目标11.2 教学内容11.2.1 中国近现代史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11.2.2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近现代史发展11.3 教学方法11.3.1 讲授法11.3.2 比较分析法11.3.3 小组讨论法11.4 教学步骤11.4.1 导入新课11.4.2 主体讲授11.4.3 比较分析与讨论11.4.4 总结与反思11.5 教学评价11.5.1 平时成绩评价11.5.2 课堂参与评价11.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二章: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与思考12.1 教学目标12.1.1 知识目标12.1.2 技能目标12.1.3 情感目标12.2 教学内容12.2.1 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启示12.2.2 对近现代史的思考与反思12.3 教学方法12.3.1 讲授法12.3.3 反思写作法12.4 教学步骤12.4.1 导入新课12.4.2 主体讲授12.4.3 小组讨论与反思写作12.4.4 总结与反思12.5 教学评价12.5.1 平时成绩评价12.5.2 课堂参与评价12.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三章:口述历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3.1 教学目标13.1.1 知识目标13.1.2 技能目标13.1.3 情感目标13.2 教学内容13.2.1 口述历史的概念及其价值13.2.2 口述历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3.3 教学方法13.3.1 讲授法13.3.2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法13.4 教学步骤13.4.1 导入新课13.4.2 主体讲授13.4.3 口述历史资料分析与讨论13.4.4 总结与反思13.5 教学评价13.5.1 平时成绩评价13.5.2 课堂参与评价13.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四章:数字时代的中国近现代史教育14.1 教学目标14.1.1 知识目标14.1.2 技能目标14.1.3 情感目标14.2 教学内容14.2.1 数字时代对近现代史教育的影响14.2.2 数字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应用14.3 教学方法14.3.1 讲授法14.3.2 数字资源展示法14.3.3 小组讨论法14.4 教学步骤14.4.1 导入新课14.4.2 主体讲授14.4.3 数字资源展示与讨论14.4.4 总结与反思14.5 教学评价14.5.1 平时成绩评价14.5.2 课堂参与评价14.5.3 课后作业评价第十五章: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15.1 教学目标15.1.1 知识目标15.1.2 技能目标15.1.3 情感目标15.2 教学内容15.2.1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5.2.2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15.3 教学方法15.3.1 讲授法15.3.2 案例分析法15.3.3 小组讨论法15.4 教学步骤15.4.1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一门名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教案,共包含十五个章节。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笔记(9)
本章重点
1、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思路和正确的理论判断(八大路线、毛泽东两篇重要文章)。
2、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实践上的“左”的偏误以及在实践中的一系列纠偏努力。
3、社会主义时期所犯错误的性质、主客观原因及其评价。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贡献和意义。
2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提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本章提示
正确分析和看待文化大革命。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内容:阐述了经济政治十方面关系,指
出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成为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2、怎样科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
在1956年到1976年,中国共产党所犯的错误,需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1)中国共产党在犯严重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宗旨都没有改变。· 在“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时期,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依然具有巨大凝聚力。·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保持着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经济建设仍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9章简答题和论述题
③《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④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答:基本内容:
①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新方针。
②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肃反中坚持“一个不杀,大部不捉”。
③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双百”方针。
④基本方针: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⑤《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⑥进行整风运动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2、《论十大关系》的基本内容和意义?P171-172
意义: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经济、政治各方面建设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3、“文化大革命”发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P189
答:①我们党在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阶段之后,对于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教学目标:1. 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国际环境。
2. 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过程。
3.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5. 晚清社会变革对中国近代史的意义。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鸦片战争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二章:太平天国运动教学目标:1.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1. 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与背景。
2.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与主要事迹。
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4.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2. 小组研究的成果展示。
第三章: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 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动机。
2. 洋务运动的过程与主要成就。
3.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4.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5. 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 采用多媒体演示,展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
2. 引导学生讨论洋务运动的过程及其失败的原因。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探讨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表现。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
“文革‛十年
由于全党和广大干部群 众的共同斗争,使‚文化 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 定程度的限制。国民经济 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 取得了进展。人民解放军 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 安全。对外工作打开了新 局面。
三、严重的曲折
深刻的教训
1、错误的性质
2、犯错误的原因
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1、错误的性质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左‛倾错 误,在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中尚未得到彻底 纠正,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还有发展。 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把社会主义 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和绝对化。
3、 对‚文化大革命‛前十年的评价
虽然遭到过严 重挫折,但仍取得 了很大成就。取得 的成就和经验是这 个时期党的工作的 主导方面。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 中共中央下发《关于 整风运动的指示》, 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 官僚主义、宗派主义 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 动。
人们提出各种意见, 绝大多数是诚恳的,当 时确实有极少数资产阶 级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 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 动进攻。对极少数右派 分子的进攻实行坚决反 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 的,但是反右派斗争被 严重地扩大化了。导致 中共八届三中全会改变 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 盾的正确判断。
‚大跃进‛的发 动表明,中国共产 党力图抓住20世纪 50年代中期出现的 有利于国内和平建 设的不可多得的历 史机遇,在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上开创 一个跨越式发展的 局面。
但是忽视 了客观规律, 轻率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 人民公社化运 动,结果使得 以高指标、瞎 指挥、浮夸风 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 ‚左‛倾错误 严重地泛滥开 来。
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
中国近代史纲要
②从民权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带领人民完成的。中国带领 人 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得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从根本上确保了国 家 权利掌握在中国人民手中,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③从民生主义来看,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中国带领人民完成的。中国 带 领人民走入中国特色伟大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 总之,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改变旧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民族独立、人 民解放的历史任务,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 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历史充分证 明,中国人是孙中山先生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
(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011真题再现
选择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探索+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 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 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沉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 不断的向前发展,由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 各种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 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 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 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可能 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 列宁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的伟大胜利。 (2) 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说明“主义”和“信仰”是怎样成为“力量”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探索+改革开放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农 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抗战时期,毛泽东阐释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 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达 到成熟。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结 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历史。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完成了对农业、 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③虽然历经“大跃进”、“十年文革”的波折,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在 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 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的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九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 B3. C4. D5. D6.C7. C8.D9. B 10. C11.C 12. D 13.C 14. A 15. B 16.B 17. C 18.B 19.C 20.A二、多项选择题1、ABD2、CD3、AD4、ABD5、ABC6、ABCD7、ABCD8、AB9、ABCD 10、AB三、简答题1、简述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思想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1956年4月初,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简述《论十大关系》从1956年初开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十大关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一、教案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本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五个章节,涵盖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
二、第五章:辛亥革命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3)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modern China 的历史启示。
2.教学内容(1)背景:清朝的衰落,民众反抗斗争的兴起。
(2)过程: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3)影响:民主思想传播,社会变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历史意义:推翻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时代。
3.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案例分析法:分析辛亥革命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启示。
4.教学资源(1)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章节。
(2)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历史文献:为学生提供辛亥革命的第一手资料。
5.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提问的积极性。
(3)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知识的掌握。
三、第六章:北洋军阀统治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培养学生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评价。
(3)引导学生思考北洋军阀统治对modern China 的历史影响。
2.教学内容(1)政治状况:军阀割据,政权更迭。
(2)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经济侵略。
(3)文化状况: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传播。
(4)历史影响:社会动荡,民众疾苦。
3.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北洋军阀统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2)案例分析法:分析北洋军阀统治中的典型事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练习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练习18.【单选题】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A.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B. “攀登科学技术高峰”C. “向科学进军”D. “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答案:C解析: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
P19121.【单选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是 (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D.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在讨论《论十大关系》报告的过程中,还提出了“双百”方针这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方针。
即毛泽东提出的:“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故本题选A。
P19122.【单选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A. 加强团结,共同发展B.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C. 和平共处,同舟共济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论十大关系》报告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提出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要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P19100.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献是()A.1956年4月毛泽东所作的《论十大关系》报告B.1957年2月毛泽东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C.1956年9月刘少奇所作的《八大政治报告》D.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P19144.【单选题】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报告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A. 独立自主,艰苦创业B.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C.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D.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论十大关系》的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第一章:鸦片战争与晚清社会变革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晚清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
4. 晚清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和晚清社会变革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二章: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原因和过程。
2.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华民国的建立过程及其政治制度。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检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第三章: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状况。
2. 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特点。
3. 北洋政府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进攻
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 在整风运动中人们提出的各种意见,绝大多 数是诚恳的。 数是诚恳的。但确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 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 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发动进攻。他们把 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 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攻击为“党 天下” 要求“轮流坐庄” 天下”,要求“轮流坐庄”;他们竭力抹煞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绩, 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绩,根本否认社会主义的优 越性; 越性;他们还把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说成是产生主 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根源。 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根源。有的人甚 至散布煽动性言论, 至散布煽动性言论,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上街 闹事。 闹事。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分析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 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还必须为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 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 消灭剥削制度和继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 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 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 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 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 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 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四)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整风运动的形式
这场运动 采取开门整风 的形式。 的形式。
1957年:整风运动,干部下放 年 整风运动,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6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
1957年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 毛泽东发表《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 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 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 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 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 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不能 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 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 团结——批 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 批 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团结”的方法去解决。 团结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作出科学分析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 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 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 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 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 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开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首先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 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的关于实行马克思主 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 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 年 月 日 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中共八大的召开 1956年9月15日 1956年9月15日,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 党第八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致开幕词。 大会上致开幕词。
2010-112010-11-27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反右派”的 年 反右斗争扩大化。 反右派” 标语赫然出现在1957年国庆游行的队伍中 标语赫然出现在 年国庆游行的队伍中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到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全国划定 1958年夏季运动结束时, 年夏季运动结束时 的右派分子达552877 552877人 的右派分子达552877人,其中绝大多数属 于错划。 于错划。许多党的干部和有才华的知识分 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 子由此受到长期压抑和打击。
1956年1月25日,陈云同荣毅仁 年 月 日 ),胡厥文 胡厥文( 交谈。 (左),胡厥文(中)交谈。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 的问题》的发表
毛主席在最高國務 會議第十一次(擴大) 會議第十一次(擴大) 會議上作《 會議上作《關於正確 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 問題》的講話。( 。(一 問題》的講話。(一 九五七年) 九五七年)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重工业和轻工业、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家、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 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010-112010-11-27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反右派运动的全面展开及扩大化 6月 8日 , 中 央发出组织力量 反击右派分子进 攻的党内指示, 攻的党内指示,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发 表题为《 表题为《这是为 什么? 的社论。 什么?》的社论。 一场全国规摸的 群众性反右派运 动全面展开。 动全面展开。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 年 月 日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讲 话,号召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 进水平而奋斗。 进水平而奋斗。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论十大关系》
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Page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宏伟蓝图的设计师——毛泽东 毛泽东 社会主义建设宏伟蓝图的设计师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1956年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 识分子问题会议, 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党和全 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向 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知识分子“ 现代科学进军” 于同年10 10月制 现代科学进军”。于同年10月制 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 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 展远景规划纲要》 展远景规划纲要》。这个规划的 实施, 实施,填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诸 多空白,奠定了中国在自然科学 多空白, 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基础。 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重要基础。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1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4.对适合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 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 的思想, 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 经营是主体, 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 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 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 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 这个思想为大会所采纳,并写入决 成为突破传统观念、 议,成为突破传统观念、探索适合 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中国特点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步骤。
2010-112010-11-27 广东商学院思教部 主讲:王衡军 4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