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合集下载

当代翻译理论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

在这四个方面中,“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但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

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常用翻译研究理论及视角

1.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学派:
a.文本类型:Reiss将待翻译分为四类:信息型informative、表达型
expressive,操作型operative,视听型audiomedial。

将文本归类,可由此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同时便于评估翻译质量是否达到原文本类别的要求。

b.目的论:Skopos theory
2.20世纪80年代初Peter Newmark(纽马克):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语义翻译注重对原文语义的重视传达,并常在形式上尽量与原文一直交际翻译注重交际的顺畅,可为交际转换语言形式
3.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理论应用于翻译
韩礼德、Juliane House
从语言学语篇角度诠释翻译
4.Itamar Even-Zohar and Toury多元系统理论:
目的语文化决定作品是否翻译,同时规范遣词用语。

翻译要看目的语文化强势还是弱势。

注重翻译中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5.manipulation school操纵学派翻译观
6.译者主体性:20世纪70-80年代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不再处于隐形地位,在文本选择、审美态度、翻译策略使用等方面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重要内容可参看查明建和田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文章。

7.女性主义翻译观
8.殖民主义翻译观
8.George Steiner 阐释学翻译观
9.认知视角翻译观
10.互文性
11.接受美学视角
等等。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

《普通翻译理论原理》1、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2、认知负荷模型理论: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先提出,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为基础。

3、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4、信达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通俗的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机器翻译的质量要达到“信、达、雅”的程度依然艰难;机译质量是机译系统成败的关键。

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曾在论文《机器翻译五十年》中指出:要提高机译的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本身问题而不是程序设计问题;单靠若干程序来做机译系统,肯定是无法提高机译质量的;另外,在人类尚未明了人脑是如何进行语言的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的情况下,机译要想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

这些都是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的瓶颈。

1、释意理论:就是提出三角形翻译过程的假设,认为翻译对象应该是源语信息的意义而不是语言外壳。

2、认知负荷模型理论: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于1988年首先提出,它以Miller等人早期的研究为基础。

3、思维适应控制模式理论:任何熟练行为都要求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

4、信达雅:“信”“达”“雅”它是由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提出的,通俗的讲,译文要符合汉语言的特点,注重一句话的完整性,即内容、结构、文采,也就是内容的准确性,语法结构的顺畅,语言载体的文采文学性。

机器翻译面临的问题机器翻译的质量要达到“信、达、雅”的程度依然艰难;机译质量是机译系统成败的关键。

中国数学家、语言学家周海中曾在论文《机器翻译五十年》中指出:要提高机译的质量,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本身问题而不是程序设计问题;单靠若干程序来做机译系统,肯定是无法提高机译质量的;另外,在人类尚未明了人脑是如何进行语言的模糊识别和逻辑判断的情况下,机译要想达到“信、达、雅”的程度是不可能的。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翻译“第一国手”, 信、达、雅——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信“Faithfulness”——忠实原文,达“Expressiveness”——语言通顺畅达,雅“Elegance”——文字古雅.信为本,雅为表,达是两者的纽带林纾翻译理论:1、“存旨”论:“神会、步境、怡神”; 2、“文心”论:要讲究“文之枢纽”文章的“纲领”文章的“开场、伏脉、接笋、结穴”; 3、“支点”论:在翻译某个作家的作品的时候,总是努力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寻找与之对应的作家; 4、“足音”论:虽不审西文,然日闻其口译,却能区别其文章之流派,如辨家人只足音。

近代西学翻译思想(1)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代表人物:徐光启,李之藻翻译特点:翻译方式为外国人主译,华士润色;或中外合译;少见国人主译之书籍(2)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高潮A. 洋务时期的翻译贡献:科学技术术语的统一贡献:①译名的统一;②东学西渐代表人物:马建忠梁启超严复林纾马建忠:杰出的语言学家,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评论家,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有《马氏文通》贡献:“善译”说梁启超: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著名史学家,被中国学术界奉为“鸿儒”,他的翻译思想:A “翻译强国”思想译书三义:择当译之本,定公译之例,养能译之才;B “翻译文体革命思想”:提倡“通俗语体”; C翻译小说理论的影响D 翻译文学与佛典的关系,科学地提出了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瞿秋白:佛经的翻译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己最简单的言语去翻译印度日耳曼族之中最复杂的一种言语——梵文。

事实上开创了白话的运用。

胡适:开创一种文学新体;解放了最缺乏想象力的中国古文学;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受其影响;佛经往往带着小说或戏曲的形成。

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ies(1)The Confucianism(儒学) is obvious(2) It puts emphasis on practice skills(3)It closely relates with classical Chinese esthetics.鲁迅的“易解,丰姿”双标准论,即“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个方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丰姿”,和“翻译与创作并重”的思想。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四)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点

1.归化(domesticating method)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2.异化(foreignizing method)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3.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指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活动,如把汉语文本译文英语文本。

4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指同一语言的各个语言变体之间的翻译,如把方言译成民族共同语,把古代语译成现代语。

5 连续传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又称即席翻译,用于会议发言、宴会致辞、商务谈判、学术研讨等场合,发言人讲完全部或部分内容之后,由口译人员进行翻译。

6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通常用于大型正式会议上,要求译员利用专门设备,不间断的进行边听边译。

7 信达雅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8 可译性指一种语言中的某个词、短语、小句或语篇可以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性程度。

9.形合(hypotaxis)指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要一种语言形式手段(如连词或关联词)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10.意合(parataxis) 之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11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即直接翻译,指译文基本上按原文的形式和结构进行翻译,但也并非是死扣原文,字字翻译12 意译(free translation)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按译文的习惯将原文意义表达出来。

中西翻译理论汇总

中西翻译理论汇总

翻译理论整理汇总翻译腔translationeses是在译文中留有源语言特征等翻译痕迹的现象,严重的翻译腔使译文读起来不够通顺.出现翻译腔有时是很难免的.形成翻译腔有以下几个原因:1英汉语言本身的不同,包括句型结构等,在翻译时如果不能做到自由转换就会有种不是地道目标语的感觉.2英汉文化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单词或习语有时会出现偏差甚至零对等zero-correspondence.有时只讲词对词的反应就会出现翻译腔.3译者自身水平.奈达的功能对等就要求译者注重译文对读者的影响,好的译文让读者感觉是母语的写作、实现功能的对等.Venuti主张同化和异化的结合,通过同化让读者获得相识的反应,通过异化使读者领略异国语言和文化.译者应该提高自己翻译水平,在翻译策略上实现功能对等,从而尽量避免翻译腔的出现.1.中国的翻译理论家严复、茅盾、鲁迅、朱光潜、傅雷、钱钟书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gracefulness2)茅盾他也主张“直译”,反对“意译”,他认为汉语确实存在语言组织上欠严密的不足,有必要吸引印欧语系的句法形态.但是矛盾与鲁迅观点同中有异,他认为“直译”并不是“字对字”,一个不多,一个不少.因为中西文法结构截然不同,纯粹的“字对字”是不可能的. 3)鲁迅鲁迅的“宁信而不顺”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是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风姿”,这是鲁迅的基本思想.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梁秋实,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他还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必须强调的是,鲁迅其实是主张翻译要通顺,又要忠实的.只是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宁信而不顺”.4)林语堂他是在中国议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理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了解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5)朱光潜他的翻译标准是:第一,不违背作者的意思;第二,要使读者在肯用心了解时能够了解. 6)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傅雷对翻译有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该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7)钱钟书的“化境”说sublimation所谓“化境”sublimation,是指原作在译文中就像“投胎转世”,躯体换了一个,但精魄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绝不会读起来想翻译出的东西的:“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2.国外的翻译理论家1)John DrydenMetaphrase逐词译, turning an author word by word, and line by line,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Paraphrase释译, or translation with latitude, where the author's words are not so strictly followed but his sense.Imitation拟议, where the translation assumes the liberty, bot only to vary fro the words and the sense, but to forsake them both as he sees occasion.2)Alexander Fraser Tytlera.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original work.b.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of the original.c.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3)Eugene A. Nida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所谓翻译,就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Reproducing the message;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A natural equivalent; The closest equivalent; The style;Dynamic equivalence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This type of definition contains three essential terms: 1 equivalent, which points toward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2 natural, which points roward the receptor language, and 3closest, which binds the two orientations together on the basis of the highest degree of approximation.4)Peter Newmark1.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personal and individual follows the thought processes of the author, tends to over-translate, pursues nuances of meaning, yetaims at concision in order to reproduce pragmatic impact", expressive literary texts tend more toward the semantic method of translation.语义性翻译:屈从原语文化和原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属超额翻译.2.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ttempts to render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Informative and non-literary texts requir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交际性翻译: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首先终于译语和译文读者,即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难懂之处,属欠额翻译.5)Skopostheory 德国目的论1. Translation Studies returns the attention to the Receptor side. Skopostheory begins by seeing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on", which lead to "a result, a new situation, and possibly to a 'new' object". The aim of the translational action and the way in which it is realized is not random, but must be "negotiated with the client who commissions the action". The ends justify the means.2. As Vermeer insists: "if therefore follows that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may diverge from each other quite considerably not only in the for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content but also as regards the goals which are set for each". 6)HolmesHe divides Translation Studies into two major branches, "Pure" and "Applied", and then sun-divides the " Pure" into two further sub-branches: "Theoretical" and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Translation Methods:1.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This is often demonstrated as interlinear translation, with the TL immediately below the SL words. The SL word-order is preserved and the words translated singly by their most common meanings, out of context. Cultural words are translated literally. The main use of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is eith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c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of to construe a difficult text as a pre-translation process.2.Literal translationThe SL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re converted to their nearest TL equivalents but the lexical words are again translated singly, out of context. As apre-translation process, this indicates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3.Faithful translationA faithful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produce the precise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within the constraints of the TL grammatical structures. It "transfers" cultural words and preserves the degree of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abnormality"deviation from SL and norms in the translation. It attempts to be completely faithful to the intentions and the text-realization of the SL write.4.Semantic translationSemantic translation differs from "faithful translation" only in as far as it must take more account of the aesthetic value that is, the beautiful and natural sound of the SL text, compromising on "meaning" where appropriate so that no assonance, word-play or repetition jars in the finished version. Further, it may translate less important cultural words by culturally neutral third or functional terms but not by cultural equivalents and it may make other small concessions tothe readership.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aithful" and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that the first is uncompromising and dogmatic, while the second is more flexible, admits the creative exception to 100% fidelity and allows for the translator's intuitive empathy with the original.5.AdaptationThis tis the "freest" from of translation. It is used mainly for plays comedies and poetry; the themes, characters, plots are usually preserved, the SL culture converted to the TL culture and the text rewritten. The deplorable of having a play or poem literally translated and then rewritten by an established dramatist or poet has produced many poor adaptations, but other adaptations have "rescued" period plays.6.Free translationFree translation reproduces the matter without the manner, or the content withour the form of the original. Usually it is a paraphrasesmunicate translation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in such a way that both content and language are readily acceptable and comprehensible to the readership.。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1罗曼·雅科布逊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5 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1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2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3凯瑟琳娜·莱丝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4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5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12 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13 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14 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5 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16 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17 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18 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19 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28.盖亚特里·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29.埃尔斯·维埃拉解放卡利班们——论食人说与哈罗德·德·坎波斯的超越/越界性创造诗学第八章苏东学派翻译理论30.安德烈·费奥多罗夫翻译理论的任务31.吉维·加切奇拉泽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原则32.吉里·列维翻译是一个作选择的过程33.安娜·丽洛娃翻译研究的范畴6Roman Jakobson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On Linguistic Aspectsof Translation”布拉格语言学派创始人罗曼·雅科布逊1959年发表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首先将语言学、符号学引进了翻译学,他把语言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三分法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 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DOC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中西方翻译理论简介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为《语言分析与翻译》(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弗斯着重谈到三个方面:(1)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2)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3)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一种语言的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另一种语言。

卡特福德(John Catford)是该学派中比较系统提出翻译理论的学者。

任教于爱丁堡大学的卡特福德1965年发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为翻译理论研究开拓新的途径,引起巨大反响。

卡特福德称其理论为“描写性”翻译理论。

他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阐述“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1)翻译的性质。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字材料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2)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言,可分为“全文翻译”(full translation)和“部分翻译”(pa rtial translation);就其语言层次而论,可分为“完全翻译”(total translation)和“有限翻译”(restricted translation);就语言结构的登记来说,可分为“级受限”翻译和“级无限”翻译,即传统意义上的“逐字译”和“意译”,而“直译”介于两者之间。

(3)翻译的对等问题。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基于对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另一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译文和原文是否具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4)翻译转换,是指把原文变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应。

翻译转换主要分为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其中范畴转换又可分为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单位转换和系统内部转换四种。

(5)翻译的限度,是指不可译性问题。

翻译中有两类不可译。

一是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意语法结构;二是文化方面的不可译性是由于不同的社会风俗、不同的时代背境等非语言因素引起的。

(完整版)翻译理论

(完整版)翻译理论

《翻译》课程理论汇编(基本概念)1.1 翻译的概念一般地,我们将翻译定义为:将一种语言(口语或笔语形式)(译出语)转换或创造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

翻译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人类高级语言活动,这种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很难以图示、语言等其他方式阐释清楚的。

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学者对翻译有着不同的定义。

1.1.1 语言学家对翻译的定义语言学家将翻译视为一种语言活动,同时认为,翻译理论属于语言学的一个部分,即研究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转换关系。

解释如下:(1)Catford(1965:20)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的文本等效转换。

(2)Nida 和Taber(1969:12)认为,翻译是译出语和译入语间意义和形式上的最紧密联系转换。

(3)Newmark(1982/1988:5)认为,翻译理论源自于比较语言学,属于语义学的一部分,而所有语义学的研究课题都与翻译理论息息相关。

1.1.2 文化角度对翻译的定义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是文化的交流,尤其是“文化间交流”。

通常我们把这一术语又改称为“文化间合作”或“跨文化交际”等。

Shuttleworth 和Cowie(1997:35)认为,与其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不如说是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的转换。

译者在处理涉及语言文化方面的译务工作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中都饱含着其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比如:语言中的问候语、固定搭配等),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同时,由于各语言所代表的多元文化差异很大,语言间的转化和创造性生成模式千变万化。

Nida 认为,对于一个成功的翻译工作者而言,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语言中的词汇只有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才能具有正确的、合乎文化背景的义项。

王佐良先生指出(1989),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

译者不仅要了解外国的文化,还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

不仅如此,还要不断的将两种文化加以比较,因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符号学翻译观索绪尔——欧洲符号学创始人主要贡献:对符号概念和符号结构的解释→对语言产生影响→对一般人文科学产生影响→催生了结构主义诗学、结构主义社会和结构主义人类学主要观点:1.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特殊符号系统(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社会性和心理性)。

2.强调语言在符号学中的主导地位,语言的主要问题就是符号问题。

意义:提出的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区分,促进了他对语言本质的把握、概念的区分和语言学系统的建构,同时也阐明了语言符号的本质,规定了语言学研究的范围和任务。

皮尔斯——美国逻辑学家、符号学家主要观点:提出符号“三位一体”说,认为任何符号都是由媒介、指涉和解释构成根据“三位一体”的普遍原则,符号的每一要素又分为3个范畴,形成9种下位符号A比较的三合一关系(1)性质符号(2)个体符号(3)法则符号B表演的三合一关系(4)象似符号(5)索引符号(6)象征符号C思想的三合一关系(7)意元符号(8)命题符号(9)论证符号莫里斯将符号过程纳入人的行为-环境系统中去考察,并将符号学划分为语用关系、语义关系、句法关系三个分支翻译符号学的发展史1.雅各布森——翻译三分法(语内、语际、符际)——翻译符号学的肇始2.20世纪80年代,奈达提出社会符号学应该是比语文学、语言学和交际学更全面的翻译研究途径,认为符号学关注意义的情感和情绪因素。

3.1984年英国弗劳利提出翻译是符号过程的根本问题。

4.1994年戈尔莱出版《符号学与翻译问题》符号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1.翻译即符号阐释过程2.戈尔莱提出指称对等、质量对等、含义对等。

指称对等:符号第二项对象的对等。

质量对等:符号本身与其阐释符号之间的对等含义对等:符号第三项阐释符号的对等。

3.根据皮尔斯的观点,翻译研究是探讨逻辑功能和推理规程,即人类心灵的行为方式,也就是研究某一特定符号与其阐释符号或翻译符号之间的逻辑关系。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翻译理论是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翻译的原则、方法、技能以及对翻译现象和过程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翻译理论名词的解释:1.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与原文意义等效,也可以是达到接受目标语读者的特定需求和期望。

翻译目的论关注译文的功能和使用情境,并根据具体目的确定翻译策略,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2. 等同译法(Equivalent Effect)等同译法认为翻译要在保持与源语言文本等效的前提下传达译文的意义。

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观点、感情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与源语言的读者有类似的阅读体验。

3. 文化转移(Cultural Transfer)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移。

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需要转移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以保持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

4.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直译强调以原文字面意义为依据进行翻译,注重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的传达。

意译则更加注重把握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弹性地运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翻译中,直译和意译往往是结合使用的,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文本和翻译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5.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追求与源语文本相同的效果和反应,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层面的等效翻译。

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的文化和语境中呈现出与源语文本相似的意义和效果。

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西方翻译理论发轫于公元前1世纪,以古罗马帝国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Cicero,前106—43)发表的《论演说术》x标志。

2.中世纪时期从西罗马帝国崩溃起(476年)至15世纪文艺复兴止。

代表人物曼里乌?波伊提乌。

3.文艺复兴时期从14世纪末起至17世纪初止,代表人物: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马丁?路德和乔治?查普曼。

4.近代时期从17世纪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黄金时代)。

代表人物:约翰?德莱顿,夏尔?巴托,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莱尔马赫,施雷格尔(AugustSxhlegel,1767--1815)和洪堡。

5.现当代翻译理论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至今。

“翻译范围之广,形式之多,规模之大,成果之丰,是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能比拟的”(谭载喜?《西方翻译史》1991),四大学派:a、布拉格学派: 创始人是马西休斯,特鲁贝茨考伊和雅可布逊. 代表人物有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乔治?穆南、冉佩尔特、维内. 主要论点是:(一)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二)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及文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b、伦敦派: 创始人是弗斯. 代表人物弗斯、卡特福德、萨瓦里和纽马克. 主要论点是: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c、美国结构派;d、交际理论派。

6. 柯平在《西方翻译理论浅析》介绍有六大学派:a、语言学派:代表安德烈?费道罗夫和巴尔胡达罗夫。

b、交际学派:现于7、80年代,代表奈达和雷伯恩。

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c、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d、文学—文化学派;e、结构学派;f、社会符号学派。

7.布拉格学派:创始人是马西休斯(Vilem Mathesius,1882—1938)和两名俄国移民特鲁贝茨考伊(Nikolay S·Trubetskoy,1890--1938)和雅可布逊(Roman Jakobson, 1896--1982)。

主要代表人物有解渴的雅可布逊和吉里·列维(Jiri Levy)、法国的乔治·穆南(George Mounin)、德国的冉佩尔特(R·Jumpelt)、加拿大的维内(Jean-Paul Vinay),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罗曼·雅可布逊和列维。

翻译有哪些理论

翻译有哪些理论

翻译有哪些理论翻译学中的理论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理论:1.等效理论(Equivalence Theory):由Eugene Nida和Charles Taber于1960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传达与源文本相等或相似的意义。

它强调翻译的等级和程度,分为准确传递(充分等效)、部分传递(偏远等效)和恢复信息(零等效)。

2.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Christiane Nord于199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读者需求,在功能上等效于源文本。

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对论述、表述和信息的期望,并做出相应调整。

3.文化翻译理论(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由AndréLefevere于199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间的传递和变革过程,强调翻译的文化因素对于意义的建构和解读至关重要。

它探讨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译者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

4.再现理论(Relevance Theory):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传递有效沟通所需的信息,并尽可能减少读者的认知努力。

它强调翻译要遵循言语交际原则,提供最相关和最明确的信息,以确保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5.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源于歧义和误会的语言干扰现象。

干扰理论认为翻译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进行的,源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干扰理论研究译者如何解决干扰问题,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6.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由Lev Vygotsky于20世纪初提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实践,翻译活动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它研究翻译与社会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译者的角色和社会文化认知对翻译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几种翻译理论概述摘要:当今世界有许多著名的翻译家。

随着翻译文化的发展,各种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在国际译学界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在我国,翻译研究者不乏其人,例如:严复在翻译上主张的“信、达、雅”;傅雷所主张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论”。

与此同时,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例如:以奈达主张的“翻译必须以读者为服务的对象”的翻译思想,以及卡特福德所主张的“描写性”翻译理论。

关键词:信达雅翻译标准重神似不重形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艺术修养化为我有化境理论原则翻译的性质功能语义分析程序描写性翻译转换翻译限度特征严复及“信达雅”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了。

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在翻译理论方面,严复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在《天演论·译例言》中,将三国时支谦《法句经序》中提到过的“信”、“达”、“雅”三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排列组合,明确地将其作为“译事楷模”,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

“信达雅”说“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世翻译学说之先河(罗新璋,1984:6)。

”“信达雅”标准的提出,把我国历史上零散的翻译观点从理论上加以扼要、中肯、鲜明、概括的综合,为后世从事翻译的人提出了明确可信、具体切实的翻译标准,使我国的翻译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高惠群、乌传衮,1992:85)。

严复的翻译理论不仅反映在他为多种译作所写的“译例言”、“译凡例”或者“译序”中,也体现在他的部分书信和有关翻译的几篇专文中。

除了“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刚刚提到的内容以外,严复的翻译思想至少还应包括他对可译性、翻译版权和翻译管理等方面的认识。

这些虽非其理论核心,但是其完整翻译思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当代翻译理论建设和翻译实践也不乏借鉴作用。

严复的翻译“隔尘”观。

可译性是翻译本体论的重要内容,但在不同论述中有不同的解释。

有时指的是从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原则上是可能的,是针对整个话语而言;在另外一些场合,则仅指某些成份的传译而已。

关于前者,一般认为,各种语言文化间的共性远大于其差异性,翻译在本质上是可能的。

但持悲观论调的不乏其人,严复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翻译“隔尘观”和他对转译的态度就是很好的说明。

“翻译隔尘观”一方面反映了严复对语言、文化和翻译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对翻译事业是有负面影响的,与他的翻译实践也是相矛盾的,另一方面,这也体现了他对翻译质量的严格要求,同时包含着鼓励国人学习外语的良苦用心。

总的说来,“信达雅”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也是严复翻译理论的核心,但并非严复翻译思想的全部。

比如,在《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的“严复的翻译思想”一节中,除了这著名的翻译“三字经”外,王秉钦教授(2004:52-72)还提到,严复是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翻译家;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从根本上彻底改造中国,是严复翻译思想的灵魂;“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傅雷与“传神论”与严复所不同的是:傅雷先生不仅仅作翻译,他还是中国翻译理论的积极建设者。

多年的翻译实践,使他在翻译理论与观点上颇有思想和创见。

归纳总结其翻译思想,主要有以下四点:1.“重神似不重形似”傅雷在《高老头》的重译本序言里提出:“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翻译思想。

他指出,做翻译如同临画一般,应着力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

领悟是一回事,用中文表达又是另外一事。

东方人与西方人在思想方式上有分歧,在翻译中就应当将重点放在“神似”上,而非“形似”,当然这里重视“神”的作用,并不等于忽视“形”的作用。

只是当二者非要取其中一个时,“神”的分量重一些罢了。

笔者认为,这一点可以看作翻译的标准。

我们做翻译的时候,最关键的在于读懂原文,理解原文。

领会原文的精神和深层含义,找出精神这条主线,才能很好的做好两种语言的翻译转换工作。

使译文读起来不至于有支离破碎,甚至自相矛盾的感觉。

2.“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在译笔上,傅雷力求达到“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的境界。

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五百余万言,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

寻梦书库2743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傅雷用极为严肃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

作翻译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恒心,那种追求一劳永逸的做法事不可取的。

由此,我想到了历史上贾岛的“推敲故事”,为了追求只字的艺术感觉,古人不厌其烦,反复推敲,并且乐在其中。

当今许多的翻译人员对待翻译工作缺乏足够的认真和严谨的作风,对译文的质量要求不高。

在这一点上,面对前辈们,我们是不是应该底下高昂的头颅呢?3.“以艺术修养为根本”傅雷说:“译事……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譬如,巴尔扎克在环境描写上是不惜笔墨的,对他那个时代的建筑、室内陈设、人物服饰都作了极其细腻的描写。

事过境迁,相隔一个世纪,一个东方人来翻译这些西方的古董确实不易。

傅雷在译这方面的段落时,俨然就是个考古学家。

的确,译者应尽可能多方面涉猎各类学问、各门学科,因为文艺作品的题材是多样的,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尤其在我们现代社会,各方面、各行业的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艺术内涵和雄厚知识为前提的话,其翻译作品的水准可想而知。

一个在音乐方面一无所知的外行人,是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好《贝多芬传》的。

4.“化为我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客观的反映原文,是翻译工作的首要的追求目标。

在这方面,傅累极力倡导在翻译之前“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

从傅雷的译作来看,我们发现,他“直译”、“意译”两者兼而用之,解正确,误解甚少、译文忠实、贴切,又不拘一格,基本上做到原文的内容、意思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笔者认为,理想的翻译作品就是“直译”、“意译”兼而用之,忠于原文,是译文神形兼备。

?“神似”与“形似”和谐体现中西美学之精髓。

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西方人所谓的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

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意。

一个人的成就源于一个人的努力,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依旧如此学习和推崇傅雷,我想这与他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对真实完美的不懈追求十分不开的。

傅雷,作为老一辈的翻译家,无论在人格方面,还是在文格方面,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钱钟书与“化境论”同时值得一提的是:钱钟书在《七缀集·林纾的翻译》中首次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钱先生的“化”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二是化的时候不能任意地化,也就是说,虽然“躯壳换了一个”,还得“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显然,这里的“风味”,“姿致”不是指意,而指形式,风格与神韵。

钱先生把本来属于我国古典美学的“境界”这一概念,引用到翻译领域,指出“境界”是各门学科的一个共性,诗心、文心和译学相通,。

他把文学翻译理论划为人文艺美学范畴,这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化境”说从渊源上讲与中国传统文论一脉相承。

“化境”原指艺术造诣达到精妙的境界,在翻译中,指原作的“投胎转世,脱去凡胎,换成仙体”。

同时,他还肯定了译者的创造性。

因此,“化”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

作为最高理想和境界的“化境”,追求的是一种忘我的审美愉悦境界。

钱钟书先生从汉代文学家许慎《说文解字》里的一段训诂引伸出文学翻译的性质、功用、理想和境界:《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

从‘口’,‘化’声。

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引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鸟兽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

“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manifold 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钱钟书先生所标举的“译笔正无妨出原作头地”,流露出鲜明的创新意识。

但“化境”说的创新意识,则首先表现在钱钟书先生对翻译的性质与任务的严格限定,它规定了翻译与“借体寄生”的写作之间的界线,其次是肯定译者的创造性,以“笔补造化”“得意忘言”来揭示文学翻译的艺术规律。

从翻译实践的角度看,译作在语言上的超越,标志着译者的艺术再创造的显现,同时又容易给人造成背离原文的感觉。

于是,“信”与“美”的矛盾凸显出来,引发翻译理论界无穷的论争。

西方翻译理论二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

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

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

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奈达和卡特福德的翻译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