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保护性耕作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我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历史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科技工作者进行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但由于偏重农艺技术研究,忽视农机具研发,推广应用面积不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部将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引进项目,根据我国广大农村地块小、拖拉机动力小、经济购买力弱等有别于美、加、澳等的国情,积极开展了适合旱作地区的轻型免耕播种机、深松机、浅松机和适合一年两熟高产地区的免耕播种机创新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得以体现,应用面积快速增长。尤其是2002年以来,国家奖保护性耕作技术列入农业部示范项目,累积投入上亿元资金,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步伐明显加快。
二、近年来我国在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上开展的重点工作
在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以及各级农机部门从借鉴国外发展保护性耕作先进经验开始,积极探索符合各地种植制度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开展机具研究开发,进行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相机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推动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
一是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借鉴国外经验,进行了免耕、深松、覆盖等单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验和研究,在麦地免耕留茬、机械深松和玉米整秆半覆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1992年,中国农业大学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在山西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引入澳大利亚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系统实验,在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国产化上进行了成功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年一熟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开发了多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型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以系统科学的数据证明这种耕作模式在我国北方是可行和适用的。
二是努力开展试验示范。从2002年开始,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技术的实验推广力度。截至2007年底,北方15省(区、市)已建成部级项目县173个,省级项目县328个,实施保护性耕作3000多万亩(全茬作物实现少免耕播种),免耕播种面积1.38亿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到3.27亿亩。各类免耕播种机保有量达33.62万台其他配套农机具26.6万台(套)。在农业部和省级示范县的带动下,各地发展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示范力度明显加大,
一些省市区也设立的财政专项资金,增加了对保护性耕作的投入。为探索整体推进保护性耕作的方法和路子,2006年农业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启动了“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项目”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在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实现秸秆的全面还田和利用。
2008年6月22日,农业部和北京市在顺义区共同举办了北京市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现场观摩活动。大家认为,项目实施顺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全国首个已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省(区、市),北京市为各地规模化推进保护性耕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
活动期间,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副部长张宝文、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现场观摩了“秸秆粉碎还田”和“秸秆捡拾打捆”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孙政才部长表示:“北京全面实施保护性耕作,标志着我国保护性耕作规模化推进取得新突破,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对促进全国保护性耕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要求在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中把握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胜负扶持,农民自愿;强化合作,共同促进和突出创新,监理机制五项原则。
三是加强技术指导与创新研究。保护性耕作是涉及工程技术、农艺技术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大技术指导,发挥农机农艺多部门的积极性。农业部成立了由工程、土肥、植保、栽培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的部级保护性耕作专家组,各地也纷纷成立省级、县级保护性耕作专家队伍,加强对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相关技术发展情况的研究分析,结合农时季节深入项目实施县、乡、村,对农户和机手开展农机操作、病虫草防治、良种选用、播量确定等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保护性耕作的示范推广。为了熟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探讨项目运行长效机制,开展了不同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目前适应各地农业生产条件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已趋于成熟,各种有效运行机制也得到了既是的总结和推广。
四是认真组织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为做好保护性耕作项目管理工作,农业部制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要点》、《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规范》、《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监测规程》等技术文件和管理规范。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高度重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各地的推广应用。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北京市、辽宁省等以政府名义印发了发展保护性耕作的意见,加大了推广实施力度。为让农民用上放心机具,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机具试验选型,向农民公布了保护性耕作推荐
机具,为保护性耕作项目示范区和广大农民选购机具提供了重要参考。
五是加强宣传培训。组织编写制作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教材》、《保护性耕作机具参考目录》和《保护性耕作宣传片》等资料。各级政府农机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刊杂志,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利用现场会、展览会等形式,对农民和基层技术骨干进行培训,为提高农民的认识程度、确保项目实施效果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实施保护性耕作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002年设立保护性耕作专项以来,农业部在旱作地区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夏玉米已普遍实行免耕播种,春播和秋播作物的免耕作业面积不断扩大,建立了501个部省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减少了翻耕、重耙、轻耙碎土、镇压、施底肥等工序,采用机械化复式作业,一季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降低作业综合成本30%左右,可有效提高农民种田效益。2007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2041千公顷(3062万亩),共节省用工1.2亿个,节约生产成本9亿元,节本增收总效益15亿元。同时保护性耕作实现了作物的稳产增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农业部监理的10个检测点的14种作物产量数据中,有13种表现出了增产效果。其中,玉米增产4.1%,小麦增产7.3%,小杂粮增产11.2%,大豆增产32%。在一年两熟区,保护性耕作节本增产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为101元/亩,一年一熟区为43.5元/亩。
(二)生态效益。秸秆覆盖还田和免耕播种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了水分蒸发,增强蓄水保墒保肥能力,可以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内蒙古武川、松山和河北丰宁等地的田间检测和风洞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分别减少农田扬尘60%、54.4%、和48%,大面积实施可以有效抑制“沙尘暴”。秸秆覆盖还可增加土壤蓄水量16%~19%,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对于一年两熟地区,全程采用保护性耕作后,每季作物可以少灌水100m³/亩。以北京市为例,100多万亩作物全部实施保护性耕作,每年至少可节约灌溉用水一亿m³,相当于整个怀柔水库的蓄水量。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肥力,麦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01%~0.03%,玉米田年可增加0.02%~0.06%。此外,由于秸秆还田,有效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减少了CO²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减缓温室效应。
(三)社会效益。保护性耕作的全面实施,改善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