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与人口结构变化

大学生就业与人口结构变化

大学生就业与人口结构变化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就业问题与人口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相对于过去,现在的企业更加注重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许多大学生只拥有纸上的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就业结构不匹配。

过去学校培养的主要是工科人才,而如今社会对经管、文科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导致了大学生专业结构与就业需求之间的不协调。

二、人口结构变化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机遇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此变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首先,劳动力短缺使得企业更加愿意接纳大学生,并提供更多的岗位和培训机会。

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学生凭借其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具备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为了更好地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机遇,大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就业问题。

首先,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经验。

其次,关注社会热点和行业发展趋势,选择就业热点和发展前景好的行业。

此外,积极参与各类培训和认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四、人口结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启示人口结构变化不仅带来了就业机遇,也给大学生就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技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创新意识,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和挑战。

此外,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与人口结构变化密切相关。

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挑战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近年来,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就业压力随着中国社会发展和医疗条件改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大量的老年人进入退休年龄,而相对较少的年轻人进入劳动市场,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就业市场面临巨大的压力。

首先,老年人口增加,对医疗、养老等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

这为相关行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为这些行业对专业技能和人员培训有较高的要求。

其次,老年人口的增多也给家庭造成了经济负担,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支持。

这对家庭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给年轻人就业带来了机会,但同样也增加了竞争的压力。

二、就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不断调整,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需求下降,而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和服务业的需求增加。

这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高技术行业和服务业的需求量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

这对教育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同时,就业者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能,以适应新的就业市场需求。

其次,经济结构调整也使得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

这将对一些低技能劳动者造成一定的就业困难,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政府应当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培训和再就业扶持,确保其就业机会。

三、人才流失与创新引进之间的平衡中国目前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一些高科技人才和优秀的年轻人选择出国发展,给国内的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同时,中国也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

对于人才流失问题,政府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的力度,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此外,政府还应当加强对优秀留学生的回国引进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

同时,中国也需要加强创新引进,吸引更多的国际创新人才来华工作。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简析中国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进行简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的总量在近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增长。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在1949年建国时约为5.5亿人,到2024年已经增长到14亿人以上。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一直在逐渐放缓。

这主要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生育率下降,而城市化进程则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这些因素导致了人口增长的减速,甚至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的情况。

其次,中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99年的10.9%增加到2024年的18.1%。

人口老龄化不仅对社会养老和医疗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人口发展还存在地区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的发达地区人口较为密集,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相对较少,但人口增长速度较快。

这种地区差异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的不同所致。

政府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地区间的人口均衡发展,避免资源和环境的过度集中。

未来,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根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4.9%左右。

这意味着中国将面临更大的养老和医疗压力,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并制定更加全面的老龄政策。

其次,人口净增长呈现负增长趋势。

中国的人口净增长已经出现负值,这意味着人口出生率已经低于死亡率。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执行,人口规模或将进一步缩小。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人口增长,合理安排生育政策。

最后,人口结构优化将成为重要任务。

人口结构变化会对就业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会对就业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人口结构变化会对就业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在当今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这种变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并对就业市场产生着深远而多面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人口结构变化。

简单来说,它涵盖了人口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城乡分布、教育水平等方面的转变。

而这些变化会通过多种途径作用于就业市场。

从年龄结构的角度来看,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是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挑战。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劳动力市场中的年轻劳动力相对减少。

这可能导致劳动力供应不足,特别是在一些需要高强度体力和精力的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等。

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会带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等行业的需求增长,从而创造出更多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岗位往往对专业技能和知识有较高的要求。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人口的教育结构。

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拥有高学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

这一方面提升了整体劳动力素质,为创新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一般性劳动岗位的竞争加剧,因为高学历者可能会在就业选择上更倾向于高端职位,从而造成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再看性别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参与度逐渐提高。

这为就业市场带来了更丰富的人力资源,但同时也可能引发一些竞争和就业机会分配的问题。

例如,在某些传统上以男性为主导的行业,女性的进入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障碍;而在一些女性占比较高的行业,如教育、护理等,男性的就业机会可能相对较少。

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城市就业市场的压力增大,尤其是在低技能劳动领域。

但从长远来看,农村人口的转移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服务业等行业的繁荣。

人口结构变化还会对就业市场的薪酬水平产生影响。

当劳动力供应相对紧张时,企业为了吸引人才,可能会提高薪酬待遇;反之,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薪酬水平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

中国劳动力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特别是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也变得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人口结构、就业趋势、职业需求以及劳动年龄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当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从整体上看,中国的人口呈现出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89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3.5%;而15岁至64岁的人口则为9.97亿,占比71.2%。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人口逐渐向老龄化、劳动力减少的方向发展。

二、就业趋势中国当前就业市场呈现出供需失衡的局面。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的出现推动了就业市场的变化。

但就业市场的扩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方面,受制于经济结构和就业条件等因素,一些人失去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人力资源市场的供应也相应越来越紧张。

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常常让求职者艰难地在职业市场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

三、职业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职业需求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在,富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互联网、移动通信、新能源汽车、智慧城市等。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一些新的职业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如人工智能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等。

这种职业需求的变革,不断提醒人们需要勇于改变和适应,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劳动年龄中国的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劳动年龄偏低。

尽管中国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随着培训机会的增加和新的生产工艺的应用,年轻人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据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16岁至59岁人口占比达78.1%,是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群体。

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增加,也意味着他们的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于就业前景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调整,人口结构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趋势。

首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增长,导致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据统计,截至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8%,进一步加剧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这对于就业前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就业和就业困难。

其次,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减少。

中国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较低的出生率,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

加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城市劳动力的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劳动力供给。

这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华东的护士、证券从业者和医生的人口密度在一些小镇上达到了顶峰,这一现象代表了劳动力稀缺的一个例子。

同时,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由于工业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增加。

这对于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有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一部分劳动者带来了就业前景。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就业问题。

首先,政府鼓励创业和自主创新,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其次,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满足新兴产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此外,鼓励企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度,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以缓解就业压力。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对就业前景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减少使得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机会有限。

然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应对这一问题,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就业结构的变化也给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提出较高要求,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前景。

就业市场的结构和变化

就业市场的结构和变化

就业市场的结构和变化近年来,就业市场的结构和变化备受瞩目。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职业需求和人力资源供应的格局正在发生着改变。

本文将从各行业的就业状况、职业招聘需求和就业趋势三个角度来剖析目前的就业市场情况。

一、各行业的就业状况据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就业市场中,有较大的行业就业热点,如金融、信息技术、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等领域。

这些行业的职业前景较好,薪资待遇高,往往受到求职者的追捧。

另一方面,部分传统行业的就业形势相对较为严峻。

如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领域,产业结构缺乏转型升级,产能过剩,加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些领域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减少。

二、职业招聘需求职业招聘需求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所制定的用工计划。

当前,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招聘需求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招聘,如各大招聘网站、微信公众号招聘、用人单位官网招聘等。

这种方式可以方便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了求职效率和就业率。

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部分企业开始使用人工智能招聘工具来筛选简历和面试候选人,这样可以省去大量人力物力,提高招聘效率。

但同时也引发一些争议,例如是否会将招聘过程中的人性化因素减少到最低,引发就业歧视等问题。

三、就业趋势就业趋势是指在当前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各种社会力量对就业的预测和努力。

当前,我国就业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互联网技术和政府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创业,这也成为了当前就业市场的一个趋势。

2.蓝领转型白领。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一些原本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正在逐渐转型成为白领。

例如在制造业,一些技术含量高、新兴并且具有创新性的领域(如机器视觉、大数据、IoT等)需要更加高级的专业人才,而这些人才含金量也更高。

3. 跨界、流动性更高。

当前的就业市场中,由于信息全球化以及诸多经济结构上的变化,人们的就业也更加跨界、流动性更高。

人口变化趋势如何影响就业市场

人口变化趋势如何影响就业市场

人口变化趋势如何影响就业市场人口的变化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现象,它对就业市场产生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的规模、结构、流动以及素质等方面的变化,都在不断重塑着就业市场的格局和需求。

首先,人口规模的变化是影响就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人口规模增长时,劳动力供给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就业竞争加剧。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够优化的地区,新增劳动力可能难以找到与之匹配的就业岗位,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失业。

反之,如果人口规模缩小,劳动力供给减少,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可能会面临招工难的问题,从而影响产业的发展和扩张。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同样显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

这意味着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与老年人相关的行业将会有更大的需求,从而创造出大量的就业机会,比如护工、康复治疗师、老年心理咨询师等。

而对于一些传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可能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

人口的城乡流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就业机会。

这一方面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压力,如就业岗位的竞争加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负担加重等。

同时,农村地区由于劳动力的外流,可能会出现农业劳动力短缺的情况,这对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人口素质的变化也在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

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这使得一些高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能够获得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和升级。

例如,信息技术、金融、科研等领域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对于一些低技能、低学历的劳动者来说,如果不能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可能会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就业困难和收入水平较低的问题。

中国人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人口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占全球总人口的近20%。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人口现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却在减少。

这种老龄化趋势给社会养老、医疗等方面带来了压力,同时也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构成挑战。

因此,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其次,中国的人口流动也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形成了庞大的城市流动人口。

这种人口流动给城市管理、社会稳定等带来了一定压力,同时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因此,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有序进行,成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中国的人口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人口政策,包括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推动生育政策多元化等措施,旨在促进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同时,在人口科技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中国也正在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人口管理体系,提高人口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健康和幸福。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在未来,中国需要继续优化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实现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应对人口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中国人口现状分析
中国本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24年有1.4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8.5%。

2024年,中国人口突破13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质量一直在提高,城镇化率也不断提高,比一开始就比较高。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中国人口也向城镇迁移,城镇居民人口大大增加,而农村人口则减少,城镇居民的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59.6%。

城镇化率提高,表明中国的经济正在向产业化和服务业化过渡。

在人口结构上,中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十分明显,老龄化的速度快于经济发展。

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7%,这是古代中国从未有过的现象。

老龄化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负担,而且也可能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

由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出生率有所改善。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2024年中国出生率达到1.44%,略高于2005年的水平,但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城市的出生率,全面二孩政策效果也有待观察。

未来,中国人口将继续增长,但全球人口占比将不断下降。

根据UN 报告,由于预计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下降到1.36亿,这将使中国的全球人口占比从2024年的18.5%下降至17.2%。

中国人口面临着很多问题,不仅有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还有人口质量方面的问题。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

中国人口形势报告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形势一直备受关注。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人口形势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了解当前的人口状况和未来的趋势。

一、人口总量和增长趋势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约为14亿。

尽管中国自1979年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庞大的基数,仍然保持着较高的人口增长。

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可能达到14.5亿左右。

二、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医疗卫生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数据显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

老龄化问题带来的挑战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压力增加。

同时,老年人口的增加也意味着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的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也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据统计,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8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60%。

人口流动带来的挑战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压力。

同时,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对农村经济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制约。

四、人口政策和发展前景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人口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措施。

从计划生育政策到现在的全面两孩政策,中国政府致力于实现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合理调控。

同时,政府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如促进就业、改善人口福利等,以应对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

未来,中国的人口形势依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老龄化问题、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等都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同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应对人口问题的关键。

中国的人口形势报告显示,中国的人口总量庞大、老龄化问题突出、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与就业前景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就是相对价格较低的劳动力要素。

丰富的人力资源来源于庞大的人口总量,因此21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人力资源利用水平。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备和失真、以户籍制度为特征的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和转型时期就业政策滞后效应等客观因素,中国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着大量的扭曲现象,人力资源利用水平和就业效率低下。

此外,一方面中国总体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却出现了“教育深化”的现象,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

本文从人口转变的背景出发,对中国人力资源、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就业效率进行了简略分析,对未来如何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

一人口转变的历史与现状1世界人口转变状况及其主要特征发达国家(这里主要是指西欧各国以及主要由欧洲移民定居而逐渐形成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人口转变最早始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的西欧,但主要发生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即在上述各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过程之中完成。

工业革命的浪潮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各国改善营养状况,改进社会医疗卫生设施和相关条件,使历史上长期威胁人类社会的高死亡率显著下降,而出生率则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在某些时期内甚至得以提高。

这样,原先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之间的自然平衡被打破,二者之间的“生死距差”(demographicgap)不断扩大,从而使这些国家由过去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人口变动的第一阶段,过渡到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日益加速的人口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早期。

1870年以后,欧洲各国中的生育决策发生了较大转变,生育率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死亡率继续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的生死距差逐渐缩小,西方各国进入了低出生率、继续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渐减速的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转变第二阶段晚期。

人口变动第二阶段同第一阶段相比,是人口迅速增长的阶段,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150-200年左右。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各国进入了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变动的第三阶段,基本实现了向现代人口均衡的转变。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经出现短暂的“婴儿潮”(babybooming)现象,但人口变动之总格局基本确定。

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普遍下降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除现代医药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之外,战后国家的独立、社会经济的进步、教育的普及提高、生活的改善等对这些国家死亡率的降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出生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已经凸现的生死距差进一步扩大,人口规模急剧膨胀。

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认识到人口膨胀的严重性,并相继实施控制人口的政策。

从七十年代起,除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之外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下降,陆续从五六十年代的高出生率、迅速下降的死亡率和急剧提高的增长率阶段,向以开始下降的出生率、继续下降的死亡率和逐渐减速的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变动第二阶段晚期转变。

在此转变过程中,各国进展不一,措施各异。

迄今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尚未完成,现代人口变动新的均衡状态尚未确立。

2.建国以来中国人口变化及其特征从1953年到1990年,中国人口总数由5.8亿增至11.6亿,年均增长1.81%。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率相差甚大。

从1953年到1964年,平均每年增长1.57%,1964-1982年则高达2.10%,其间的1964-1973年是中国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而在计划生育和城市独生子女政策普遍得到贯彻实施的1982-1990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到1.50%。

从1949到1992年,中国的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在波动中明显下降,从36%降至18.24%。

死亡率除1959-1961三年以外一直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

1949年全国人口死亡率为20%,70年代以后降到8%以内,1977年以后死亡率持续降至7%以下;1981到1989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由67.69岁进一步提高到69.7岁,死亡水平仍在进一步下降。

1949年以来,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很大。

1952-1957年是建国后第一个增长高峰,人口年自然增长率平均略高于20‰。

1958-1961年因自然灾害和大饥荒而出现一个明显的低谷,1960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1961年也只有3.78‰。

1962-1973年,伴随着生活状况的封闭型稳定状态,自然增长率出现第二个高峰期,人口年自然增长率达20‰以上。

从1974年开始,自然增长率降到20‰以下,1979年达到11.61‰的低增长水平。

1980年以后由于出生率的波动,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过两次波动小高峰,峰值分别位于1982和1987年,而1990年的自然增长率则为14.39‰。

建国以来,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从年轻型人口转变为中年型人口的过程。

1990年,0-14岁人口比例下降到27.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上升到5.57%,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5.25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生育水平的下降,特别是1972年以来连续十几年的大幅度下降。

生育水平迅速而持续的下降使中国人口中少儿比例不断减小,成年及老年人相对增多。

死亡水平的下降和预期寿命的提高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也有重要的影响,但相对于生育水平的变动,其作用则是次要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最大特征之一是其巨大的波动性,这种波动性可以从历次人口普查得到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型图中得到反映。

同时,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动,进而引发人口年龄结构的传递性波动。

这种波动对社会经济生活及人口再生产本身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作为一个地理和人文状况均存在显著区域性差别的大国,中国人口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同样体现在不同区域的人口特征和人口变化之中。

从人口增长情况来看,1953-1990年,增长最快的是天津、新疆、黑龙江及内蒙古,增长最慢的是上海、河北、山东和江苏。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虽然已很低,但地区间差异很大,同时年龄结构的地区性差异也是十分显著的。

上海、天津和北京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其中上海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人口年龄中位数达到33.91。

另外,有关研究也表明,省际人口迁移具有鲜明的年龄选择性,对迁入和迁出地的人口年龄结构具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截止到1999年底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7‰,人口总数约为125909万人,其中男性约64189万人,女性约61720万人;市镇总人口约38892万人,乡村总人口约87017万人。

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所作的人口动态预测,在中等生育率和中等死亡率条件下,全国总人口将在2040年左右达到最高峰,人口总数将达15.7亿以上,若按照中等生育率和低死亡率模式增长,我国人口增长的势头将持续到2050年,届时人口总量将突破16亿。

根据联合国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定义,即65岁以上老人比例大于7%的人口为老年型人口,4%-7%为中年型人口,低于4%的为年轻型人口,我国人口总体上仍属于中年型人口,除少数省市已进入或接近老年型及少数属年轻型的省区以外,大多数仍属中年型。

鉴于我国进行了较长时期的人口控制,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在21世纪上半叶将日趋严重。

3中国人口控制实践及其效果建国以来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从根本上讲是死亡率快速下降而引起的。

在人口过快增长,人口与经济矛盾愈加尖锐的背景下,中国在70年代初开始全面实施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政策。

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全国计划生育网络,其人口控制的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首先,它有效地控制了中国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

发达国家在1955年之前基本上完成了生育率的转变。

但是从发达国家生育率转变的历史考察,率先完成生育率转变的法国,粗出生率由30降至20用了77年,瑞士和瑞典都用了44年,比利时用了38年,美国(白人)、荷兰及英国分别用了32年、29年和27年,生育率转变非常快的日本也用了17年。

而中国粗出生率由1972年的29.92%降至1977年的19.91%仅用了短短4年时间。

这充分说明计划生育的人口控制政策在中国人口转变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据估计,从1971到1990年,我国共计少生了3.8亿人。

其次,它促进人口变动方式正在朝着低生育、低死亡的现代人口均衡迈进,在中国城镇和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尤其如此。

根据联合国1990年出版的《世界人口监测》提供的划分方法,中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

在低生育率国家中,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城市化水平仅高于泰国,也处于低水平阶段。

与60年代后期同中国生育率水平相近的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是生育率下降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1990年,虽然中国生育率水平比亚洲(3.3%)、拉丁美洲(3.5%)和非洲(6.1%)都低,但同欧洲(1.7%)和北美(2.01%)相比仍然较高。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尽管总和生育率已降至2%的低水平(1992年),但每年人口仍净增近2000万,人口低生育率和高增长数量之间的矛盾,是中国这一人口大国最根本的特征之一。

如此庞大的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量,无疑给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世界范围内人口控制的实践已使人们形成某种共识,即人口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我国制定人口与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然而处理人口与发展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现实方面是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它不仅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而且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变化市场需求与人口规模有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紧密程度受市场供应弹性的影响,即市场供给弹性较小时,人口规模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该商品的需求,反之市场供给弹性大,人口规模的影响就小;同时人口规模的影响还与人口平均工资的高低和工资构成有关。

消费群体对市场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现期市场需求的影响是前期市场需求对人口规模的反映,而现今的人口规模会由消费价格通过供应弹性影响未来的市场需求。

由于人口变化的较大惯性,这种影响也不是短期内表现出来的。

中国是一个总体消费水平不高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同时又是近年来消费水平提高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这具体表现在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方面,1978年至1994年,按当年价格计算乡村居民人均家庭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1221.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由316元增加到3179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增长355.5%和273.7%。

与此同时,农民人均消费由138元增加到1087元,非农业居民由405元增加到3956元,按可比价格分别增长285.2%和28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