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个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定位明确目标错位发展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分析

曹村六小李冬个案1:

小柴是一位年轻的小学数学教师,虽然从教只有四年,但她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人。为了搞好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她做了大量的艰苦而繁琐的研究。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她阅读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对小学课程标准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大量的针对训练成就了她的数运算教学效果: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经她的手,短时间就能变个样,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就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同样,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她每教一个班级,都要相应研究课程标准,了解学生情况,然后,按照自己的研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要求学生过关。相应地,教学耗费的时间就多,常常是加班加点地干。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四年来她所任班级的数学成绩年年进步,但学校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她所做的是典型的“时间+汗水”,技术含量不高,不值得一学。

个案2:

小卢是一位小学英语教师,研究生的学历,贤淑恬静,温文尔雅。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她爱好阅读,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她阅读了大量的有关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书籍,极具“高大尚”的气质。事实的确如此。她的英语课上得过程流畅活脱,条理清晰。就是这样的一位教师,四年来她所任班级的英语成绩始终不在人前、不落人后,学校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她的教学是花拳绣腿,好看不实用,缺乏说服力,属于“纯表演”。

分析

应该说,这两位青年教师的情况在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界是很具有代表性的。许多一线工作的教师,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辞劳苦,加班加点,做了大量的学习和研究。但是,由于她们秉持的教育教学理念不同,学习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他们的努力往往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

结果。这是为什么呢?

记得,当代著名教学与培训专家马杰曾经表达过这样的一个意思:你想到哪里去?你怎样到那里去?你是否到了那里?对于教学,这实际上可以解释为:把学生引领到哪里去?怎样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如何判断学生到达了想去的地方?“把学生引领到哪里去”就是教学的目标(任务),“怎样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就是教学的策略(活动、方法、媒体),“如何判断学生到达了想去的地方”就是教学的评估。这三个问题是最重要、最简明的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如果按照这样的基点分析这两个个案,我们就能比较清晰地揭示柴、卢两位教师专业发展停滞在哪里,缺失在何处,进而为我们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有效的校本途径。

一、个案1中的青年教师小柴之所以对课程标准进行准确的研究,就是为了切实把握自己“教学的目标(任务)”,切实把握自己到底该“把学生引领到哪里去”,切实把握自己到底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一个教师,只有确定好了教学任务、选择好了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目标,她才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她才有条件选择评估的标准与手段,她的教学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合适的“教学的目标(任务)”,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柴老师的做法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但是,“教学的目标(任务)”绝不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学评估的标准也绝不是“考什么”。新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教学的目标(任务)”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而且还有“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而“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正是我们传统教学所忽视、所缺失的内容。

同时,明确“教学的目标(任务)”只是教学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教学的目标(任务)”还必须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相结合,还必须转化为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的目标(任务)”。这个结合、转化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以促进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并适时调整之,这

也是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具体体现。新课程改革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平等中的首席”、“教育教学的研究者”等,其目的就是为了强化教师这方面专业水平的提升。显然,小柴老师恰恰忽视了对这个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她的专业发展便停滞在对“教学目标(任务)”和“教学评估”的把握上,缺失在对“教学的策略(活动、方法、媒体)”的研究上。

像柴老师的情况不是个别现象。由于忽视甚至漠视对“教学的策略(活动、方法、媒体)”的研究,这类教师一般都不重视对性格各异、不断变化的学生的研究,不重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因此,他们有学习,但他们学习的不是教育教学理论,而是教辅、教参;他们有反思,但他们反思的不是如何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是哪个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哪个知识点学生还没掌握;他们有研究,但他们研究的不是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而是练习、考题。

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种普遍现象:教学成绩优秀的教师一般都对“考什么”(教学目标(任务),或者说实际上的“教什么”)的认识和理解十分清楚,一般都表现得非常敬业、任劳任怨,他们的学生的学业负担一般都比较重,因而他们一般都显得“匠气”十足。

二、个案2中的小卢老师之所以阅读大量的英语名著,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底蕴;她之所以阅读大量的有关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书籍,其目的是为了切实掌握“怎样引领学生到达想去的地方”的策略和方法。

从教师的知识素养来说,教师不仅需要本体性知识,而且需要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是在丰富和提高本体性知识;阅读相应的教学理论,熟悉相应的教学经验,是为了丰富和提高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因此,就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卢老师的做法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值得提倡的。

事实上,综观世界教育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可以发现,卢老师的做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理智取向做法。这种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提升的基本途径就是向专家学习某一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

但是,教学是情境性的活动。教师的知识只有与具体的对象(学生)、内容(教材)相契合,成为情境性的知识,才能发生实际的效力。教学不仅是一个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