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拉卡托斯

合集下载

波普尔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对比评述

波普尔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对比评述

波普尔和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对比评述科学发展模式是关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主要特征和内在机理的概括和描述。

20世纪以来,对于科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一直是西方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先后主要有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积微渐进模式、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库恩的“范式”革命模式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本文就波普尔和其学生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思想进行比较述评。

1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波普尔(K. R. Popper, 1902 - 1989),英籍奥地利人,当代着名的哲学家,代表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测与反驳》等,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在波普尔之前,科学发展的模式结构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主流,代表人物是以石里克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

在科学方法上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归纳方法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是一种逐渐累积的模式,只有当知识通过纯粹累积的经验和获取科学理论的形式时,才可以谈论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科学发展的过程, 首先是感觉经验,之后通过归纳先形成假说,假说通过观察和实验形成科学理论。

对于经验是否具有真理的内容,是否有意义,他们推崇“意义标准”和“可证实原则”。

凡是能被经验所证实的,是有意义的,即是科学的,反之属于非科学。

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观主要是来自对牛顿以来的自然科学,其中机械论占统治地位。

20世纪初,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代表的新科学理论, 开始与牛顿力学所包含的机械论相冲突。

着名英国科学家爱丁顿设计的日蚀观测实验彻底震惊了波普尔。

牛顿理论曾被无数次地证实过,但在这一次重要的反驳中失败了。

波普尔通过对科学在动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知识的猜测性、否定性和假说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科学发展模式的“证伪”原则。

他认为科学是通过不断猜测、不断否证、不断推翻旧理论建立新理论的突变方式向前发展的。

科学中不存在证实为真的理论,只存在可以否证,可以反驳和可以推翻的猜测和假设,整个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一系列的猜测、反驳,再猜测再反驳的过程。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第五讲 科学的目标

第五讲 科学的目标

第五讲科学的目标林定夷序言“科学的目标”,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科学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科学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常常都要以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为前提。

我们知道科学研究始于问题,甚至科学中关于如何提出问题的理解也离不开对科学目标的讨论。

我们曾经在2006年出版的《问题与科学研究——问题学之探究》一书以及在《科学哲学——以问题为导向的科学方法论导论》一书中都讨论了“问题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

如果接受我们在“问题学”中关于“问题”、“科学问题”等概念的分析,同意我们关于“问题”的定义,即:问题 =df 给定智能活动过程中的当前状态与智能主体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的差距。

那就意味着,当我们谈及“问题”时,总是预设了智能主体的某种目标状态的。

当我们强调“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并且问题指导研究,推动研究,科学的历史就是它所研究的问题不断展开和深化的历史”的时候,就是预设了科学活动总是目标导向的。

在这个方向上继续深追下去,就不可避免地要问及科学的总目标...是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科学家,对于科学的这个“总目标”的理解可能各不一样,甚至未曾去深入思考这个“总目标”究竟是什么,但在他们实际的科学活动中,却要以这些目标作为潜在的预设,从分析他们所处的各该时代的具体的科学背景知识中提出他们的具体的问题(指科学探索性问题。

下同。

),在他们所提出的具体问题中设定了他们所要求达到的具体目标。

而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就成了科学向着其总目标前进之路上留下的无数脚印和大大小小的里程碑,从而推动了或实现了科学的进步。

所以,从“问题学”的角度上,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要探求“科学目标”这个问题。

因为当我们探问何谓“科学问题”,科学中为什么会产生“问题”,以及科学中在什么条件下会产生“问题”等等的时候,都不得不去追问科学中关于“目标”的预设。

在更一般的意义上,“科学目标”可以说是科学哲学(不仅是“问题学”,“问题学”只是科学哲学中一个较新的分支)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基本概念。

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科学发展模式理论

科学发展模式理论1. 1逻辑实证主义理论若干事实→归并出经验定律→归并出高层次的定律→归并出理论19世纪惠威尔把科学的进化发展比作支流汇合成江河形式,即科学是通过归并而进化的。

这种归并是指把过去的成果归并到现在的理论中。

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例子:伽利略力学研究成果;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惠更斯圆周运动研究成果;胡克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成果;牛顿经典力学问题:科学发展,并不全是渐进,而是存在间断。

新理论并非旧理论的逻辑扩展,而是包含有内容突变。

归纳累进模式:科学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因此,科学发展是一个渐进积累的直线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

观察事实越多,越深入,通过归纳得出的科学定律或理论越被高频率的经验所证实,那它就越普遍,解释力和预见力越强,所包括的非科学的错误成分越少。

科学进步是先前的理论归并到后一个更大的理论中。

(中国套箱模式)合理性: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图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

局限性:偏重于归纳,忽视了科学发展中的飞跃和革命,不能解释人们怎样提出逻辑上和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的新理论。

起源于20 世纪20 年代的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第一个科学发展模式———科学发展的线性积累模式,即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加。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发展的过程如下:感觉经验→归纳→假说→(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1. 2证伪主义的理论与“证实”相对。

如果科学陈述或科学理论所排斥、否定的东西被经验证实,即其被证伪。

如“凡金属都导电”。

P1 → TT → EE → P2P1:问题TT:(tentative theory)试探性理论EE:(elimination of error)用证伪排除错误P2:下一个新问题评价(1)科学始于问题(日心说恒星视差)(2)提出试探性理论(开普勒)(3)各种理论间激烈竞争,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 (如布鲁诺伽利略)(4)新的问题,开始科学的下一个发展过程。

工商管理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工商管理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工商管理攻读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202:工商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一、学科概况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以社会微观经济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其管理活动及决策的一般方法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由于工商管理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微观经济组织,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工商管理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同时具有人文属性与科学属性。

从学科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来看,工商管理学科是以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等为理论基础,以统计学、运筹学等数理分析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为分析手段,以企业的公司治理、生产运营、物流配送、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财务与会计、市场营销与品牌创建、管理信息系统与互联网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与管理、战略管理、服务管理等职能管理为主要研究领域,探讨和研究企业内部产品或服务设计、采购、生产、运营、投资、理财、营销、战略发展等管理决策的形成过程、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从中归纳和总结出旨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社会效益的管理原理、管理规律以及管理方法和技术。

二、培养目标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博士生是扎实系统地掌握工商管理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高级人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扎实、深厚和系统的管理学科理论基础,并了解国内外工商管理学科的学术研究范式和前沿研究动态;二是不仅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而且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提炼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的学科研究和创新性研究;三是了解工商管理学科的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能独立承担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促进管理学教育和实践的发展。

因此,工商管理学博士生应具备如下基本知识结构:(1)掌握工商管理学各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前沿研究的动态和主要研究范式,包括公司治理、生产与运营、物流与配送、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会计与审计、财务与税收、资本市场与投资、企业战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互联网、商业伦理与商法等,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发现、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某一或某些专业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随堂课件】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随堂课件】14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思考探究
本文是怎样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 程的?
作者从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争论,引出“浑盖之争”,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以时间先后为序,首先介绍了“天圆地方”说、宣夜说、 盖天说,绘制了中国古代前期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清晰脉络; 然后以“浑盖之争”为核心,介绍了盖天说与浑天说持续一千三四 百年的学术争论;最后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构学说
“盖天说”的特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特点: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 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太阳依附在天壳 上运行的轨道可分为七衡六间,每衡每间的距离,都可以用立竿测影的方法, 运用勾股定理和其他数学方法推算出来。
作用与意义: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 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 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 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 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 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思考探究
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说:“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 的,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拉卡托斯的话体现的是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联系。“没有科学 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是指哲学离不开具体科学,具体科学是哲 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没有科学哲学的科 学史是盲目的”是指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为具体科 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方面的指导。
思考探究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浑盖之争”的本质
是什么。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1)研究对象:自然界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学科技术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2)基本内容:①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

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包括: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自然界的演化发展规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②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义:使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

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3)学科性质:①哲学的分支: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辨证法与历史唯物论相并列。

(属于哲学门类:科学技术哲学,一门关于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学科)②中间层次:在科学与哲学认识的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处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和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之间的位置上,是联系两者的纽带和桥梁,是具有中介学科特点的一个哲学学科。

③交叉学科:自然辩证法的地位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反映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

④综合性和开放性第一章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形成了系统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1)系统自然观:①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②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③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1自然辩证法概论概述

1自然辩证法概论概述

三、数学与系统方法
1、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 空间-数量关系、建模-统计-实验、抽象化-形式化-模型化; • 定性与定量 2、系统方法及其作用 • 系统分析-系统综合、信息-反馈-控制、同步进行-相互关联; • 软系统论与非系统论 3、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 • 定性-定量、微观-宏观、还原-整体、科学-哲学; • 自组织-多样性--融贯性-整体性; • 复杂性与复杂性丛林
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
义?
谢 谢!
思考题(四)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 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
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发明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课堂简答题:(请写明姓名、学号;10分钟) 观察是否渗透信念?为什么?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是怎样一门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二、为什么学习自然辩证法
感悟人与自然的辩证法 促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社会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教学大纲仰和芝李耀锋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研究方法课程性质: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程主讲教师:仰和芝、李耀锋教学时数:54课时学分:3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研究方法论知识,并将具备以下能力:撰写符合学术标准的研究选题论证报告;设计规范的社会调查问卷并开展较复杂的随机抽样调查;学会调查问卷数据的输入和统计分析方法;撰写规范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

三、教学方式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学生研究设计等相结合(修习本课程的同学每次分别负责阅读与报告不同议题的文献。

所有同学均应依进度研习教材,积极参与讨论,并进行研究设计)。

四、考核方式考勤(10%)+课堂参与(25%)+研究设计(25%)+调查研究报告(30%)+成果汇报(10%)考核需要提交资料:课堂汇报PPT、设计的研究方案(包括问卷)、调查报告、期终汇报PPT五、主要教材艾尔·巴比著,《社会研究方法》(第 11 版),邱泽奇译,北京:华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袁方、王汉生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劳伦斯·纽曼,《社会研究方法:定性和定量的取向》(第 5 版),郝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 月。

六、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讲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学生全面理解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的哲学基础。

教学重点:影响社会研究方法论哲学基础的的主要流派与思潮。

教学难点:当代哲学思潮对社会研究方法的影响。

教学时数:3课时主要内容:19 世纪对社会学方法论有重要影响的两个主要流派,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哲学新发展中的主要流派。

思考题:1.主流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是什么?2.当代哲学思潮对社会研究方法有哪些影响阅读书目: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986,上海译文出版社。

夏佩尔,《理由与求知》,1990,上海译文出版社。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1999, 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五讲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

第五讲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认识
10
历史主义标准(相对标准)
历史主义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又分为两派,一派以库 恩、拉卡托斯等为代表,承认科学与非科学、伪科 学划界的必要性,坚持一种历史的、发展的和相对 的,渗透着社会和心理因素的科学划界标准。他们 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的区分就在于是否在范 式或科学纲领的指导下从事解决疑难的活动。 另一派则以费耶阿本德为代表,否认科学划界的必 要性,认为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不存 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的一成不变的界限,因而主张 科学与非科学不可划分,也不应该划分。这是历史 主义走向极端的典型表现。
11
科学的形象和特征
12
科学的各种形象
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产生知识的实践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是一种方法; 科学是一种生产力; 科学是一种文化。
13
科学的基本涵义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 理论化知识。 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生产知识 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社会化事业。
可行性原则 选择课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 条件,根据实际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条件来确 定课题。
20
科学事实及其获取的途径
21
科学事实——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
客观事实 客观世界存在的事物或现象本身,不
包含人的主观认识因素,它是人类认识的本原,属 于本体论范畴。
经验事实 用语言文字对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所做
卡尔纳普( Carnap 1891~1970) 美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
7
可证伪标准(绝对标准)
内容 波普尔认为,科学 的理论或命题具有普遍性, 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 能被经验证伪。可被证伪 的理论或命题才是科学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 意义 改变了人们对科学 具有终极真理的绝对主义 的看法,肯定了人类知识 的相对性。 缺陷 忽视了存在命题。

经济学方法论-教学大纲

经济学方法论-教学大纲

《经济学方法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56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0学分:2适用对象:经济学、经济学(实验班)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流派等一、教学目标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对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学习,都必须要首先掌握其方法论,经济学也似如此。

《经济学方法论》这一课程,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体系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论体系,从而使其在经济学各具体学科的学习中能够遵循现代学术研究规范,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理论体系。

目标1:掌握科学的思维体系目标2: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目标3:探索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论目标4:为其他经济类课程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重点在于方法,因而重点章节如《经济学中的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何撰写经济学论文》应着重讲述,其余内容可以粗讲或选讲。

对各章重点内容,教师应阐述清楚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以一些浅显易懂的案例增进学生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采取教师讲授的方式授课,任课教师应以多媒体教学为基本授课方式,也可以采取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等其他教学手段。

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布置一些较深入的问题供学生探讨,学生须做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经济学方法论为其他经济类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将来在政府机构、经济部门、新闻出版行业、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工作、管理工作和经济政策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导论经济学与经济学方法论一、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二、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三、如何学习和掌握经济学方法论教学重点、难点: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对象,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意义。

自然辩证法之 第四讲·科学技术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之 第四讲·科学技术方法论

西方科技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方法主要内容⏹西方科技哲学思想逻辑实证主义波普的证伪主义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库恩的历史主义⏹现代科学方法数学方法系统科学方法【本章要点】在了解目前西方关于科学发展的主要哲学流派的基础上,简要介绍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两个现代科学方法。

两者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而且适用于技术研究,具有通用性和综合性。

本讲探讨数学方法的基本特征、科研功能和数学模型方法,考察系统科学方法的产生,以及几种重要的系统科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控制方法、黑箱方法、功能模拟方法。

一、西方科学哲学思想1.逻辑实证主义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主要学派和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表明科学哲学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转变,由科学结构的逻辑模型到科学发展的历史模型的转变。

逻辑实证主义是科技哲学的一个派别,又是现代分析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

它发源于中欧,后来逐渐扩展到英美,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思潮,维也纳学派是逻辑实征主义的主体。

他们以科学为旗帜,以新逻辑为武器,以传统思辨哲学为对手,以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为先导,旨在力图把经验传统尤其是实证传统和逻辑传统结合起来,把哲学的任务归纳为对科学语言进行逻辑分析。

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罗素最先提出逻辑是科学的本质.意思是把哲学同逻辑等同,把科学哲学逻辑化。

他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描述、整理经验现象,把经验材料化繁为简、系统化。

科学家的任务在于对科学的陈述进行逻辑分析,目的是检查它们在化繁为简的逻辑系统化过程中是否完全符合逻辑规则,有无因违反逻辑规则而混乱,以确保科学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及内容正确性。

维特根斯坦是罗素的学生,他前期主张逻辑原子主义,后期主张日常语言分析。

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的基本观点和老师一致,认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的批判。

德国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读过罗素的一本著作,受到罗素的巨大影响。

他说:“对逻辑的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课题:逻辑为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正像数学为物理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一样。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PPT
技术科学:将基础科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得中间 环节;其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技术水平。
工程科学:其发展得状况反映着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 得水平。
基础科学得发展,出现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 科。
自然科学得活动结构
科学得活动结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目得在于分析事物得
(2)充分条件:该陈述必须提供超量经 验内容,即与过去同类陈述相比有超 过背景知识得内容。
自然科学得知识构成
1、科学事实 2、科学概念与科学定律 3、科、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组 成得三足鼎立结构。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共同得理论基础,其 发展水平反映着一个国家得科学水平。
1、自然科学得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科学否证发展模式、科学得社
会历史发展模式。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得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得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得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得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
新问题
库恩得科学范式发展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 反常 危机
革命 新得常规科学
新得危机
拉卡托斯得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得进化阶段 退化阶段 证伪、取代阶段 新得研究纲领进化阶段
2、技术得发展模式 技术体系更替模式: 蒸汽时代技术体系——电力时代技术体系 ——微电子、计算机时代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社会中所有技术类型按照一定技术
第三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二、科学技术得本质与结构
1、科学得本质与结构 在12世纪时才有科学得定义,科学被瞧成一种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科学观
派为代表的科学哲学学派。它提出了 科学发展的直线式积累模式,即认为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 在这个模式中,科学知识的增长被看 成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它否认科学发 展中的质变和飞跃。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3.2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
P1 —— TT —— EE —— P2
problem 1 — tentative theory — elimination of error — problem 2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一、科学的本质
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三、科学的发展模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一、科学的本质
1.1 科学的涵义 1.2 科学的特征 1.3 科学、非科学、伪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1.1 科学的涵义
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文化精神:怀疑、探索、实证、理性
观点百家争鸣,互相竞争,但是没有一种得到公认。在常规
科学时期,范式已经形成,并在科学共同体中得到公认,科
学共同体在这种范式的指导下,进行常规的科学研究,解决
范式提出的疑难问题。在科学革命时期,范式面临一系列反
常现象的挑战而陷入危机,这使得科学家对范式产生动摇,
科学共同体因而产生分化和新组合,有人抛弃旧范式,提出
现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科研选题
科研选题原则: ① 需要性原则 ② 创新性原则 ③ 科学性原则 ④ 可行性原则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
★ 研究生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社会学方法论[整理版]

社会学方法论[整理版]

社会学方法论课第一讲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一、社会研究包括学科研究和非学科、非专业的实践研究。

后现代主义强调非专业的实践研究。

学科研究广义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如社会学研究、民俗学研究。

1.社会与自然界的区别:社会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社会世界,有意识、精神。

2.研究的主体与客体:研究者的多重身份。

客体-社会本体论3.研究目的:专业与非专业研究的目的不同。

基础理论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也不同。

二、方法论早期从自然科学中移入,关于对自然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如何研究的理论、逻辑、假定、预设、原则。

如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

1.世界观与方法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交叉2.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而理论是对实际现象的观点和系统认识。

方法论不涉及具体现象,学科理论称为现象理论,而方法论是工具理论3.方法论与具体方法:方法论是在思维层次上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考察、接近哲学层次。

具体方法是在操作层次上具体技术的运用,靠近经验层次。

4.方法论的一元性与多元性20世纪60、70年代以前方法论是统一的、一元的方法论,以自然科学为楷模。

60年代以后人们认为对不同现象或同一现象有不同的方法论,形成多元方法论。

5.方法论的主要问题:(1)研究逻辑(2)对人及行为的假设:人的定义、人的本质。

人的行为受何因素的影响。

(3)对社会整体及社会现象的认识途径:有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认识。

多种具体方法的竞争。

(4)真理性和客观性:方法论和知识论交叉(5)规律性:社会现象有无规律性。

(6)价值(个人主观意识)在研究中作用。

三、社会学方法论的发展19世纪初受自然科学影响。

孔德《实证哲学》观点:①社会科学要研究现实问题②研究应是有用的,能解答实际问题。

③应是可靠的。

④应是确切的。

⑤肯定的、能够证实的。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有机体,社会各部分有特定功能。

19世纪后期人文学科研究、文化研究中提出质疑:①自然与社会有本质区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拉卡托斯还批判了库恩关于在常态 科学时期(相当于科学研究纲领进化时期)
只有一个范式垄断整个科学领域,而不会 有其它竞争者的观点。
5、科学研究纲领不是永远进步的,当 它进化到一定时期,就必然转入退化阶段。 因而历史上任何科学纲领的成功都只是暂 时的成功。
托勒密地心说
牛顿理论
6、更进步的研究纲领证伪处于退化阶段 的研究纲领
对四部分的阐明:
(1)硬核就是科学研究纲领的基础理 论部分或核心部分,其中包括形而上学的内 容或奎因所说的“本体论承诺”。
(2)拉卡托斯所说的“保护带”,就 是科学理论系统的核心的保护带。它是由
许多辅助性假设组成的,因而有时他又称 之为“辅助假说保护带”。
(3)“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
“反面启示法” 在本质上是一种禁令, 禁止科学家们把反驳的矛头指向硬核,而 要科学家们将矛头引向保护带,并以修改、 调整保护带的办法,保护硬核。
“正面启示法”是一种积极的鼓励性的 方法论规定。它鼓励并提倡科学家们通过 增加、精简、修改或完善辅助性假设等办 法,以发展整个科学研究纲领。
评论:
“科学研究纲领”与“范式”比较
清除了库恩的心理主义的影响,把 “科学研究纲领”归结为对客观世界的认 识或猜测,而且具体地探讨了科学理论的 内在结构。
四、科学发展动态模式
1、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与退化的互相 更替。
2、如何判定一个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 与退化呢?
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如果经过调整辅
助性假设后,它的经验内容增加了,或者 说它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 那么它就是一个进化(进步)的研究纲领; 否则就是一个退步(退化)的研究纲领。
3、关于反常。

一个科学研究纲领当处于进步阶段时,
并不地被反常所否定。因为发现一个反
常。至多只是给理论提出一个问题,并不 表现这个理论已经失败。
但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 科学研究纲领
“科学研究纲领”就是一组具有严密内在结 构的科学理论系统。它由四个部分组成:
(1)由最基本的理论、观点构成的“硬核”; (2)由许多辅助假设构成的“保护带”; (3)消极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即“方
面启发法”;
(4)积极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 即“正面启示法”。
第五讲 拉卡托斯的历史主义 科学哲学

伊姆雷·拉卡托斯 (Imre Lakatos,1922-1974)
英籍匈牙利人
一、彻底的可错主义

波普证伪主义——可错主义 拉卡托斯精致证伪主义——彻底的可错主义
二、经验不能证伪理论

(1)经验中渗透着理论;
(2)从整体主义观点出发,当实验事实与 理论不一致时,是理论错了,还是背景知识 有问题无法确定。
拉卡托斯的结论:

一部科学史就是互相竞争的科学研究纲 领的斗争史。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科学研 究纲领的退化阶段——新的研究纲领证伪 并取代退化的研究纲领——新的研究纲领 的进化阶段……
评论:
该模式不同于波普的不断革命的模式。 既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质变,也体现了量变。
该模式也不同于库恩的模式,这主要在 于库恩把科学的发展归结为非理性的信念 的变换,从而否定了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及 其发展的继承性和进步性,拉卡托斯清除 了这种心理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