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基础护理学》第四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 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 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 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 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更换 ➢ 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病人使用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
(一)使用无菌持物钳法 (二)使用无菌容器法 (三)使用无菌包法 (四)无菌区域准备法 (五)倒取无菌溶液法 (六)戴、脱无菌手套法
5.盖瓶塞 倒好后立即塞好瓶塞 6.记录 在瓶签上注明开瓶日期及时间并签名 7.处理
(五)倒取无菌溶液法
注意事项
➢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 不可将物品伸入无菌溶液瓶内蘸取溶液;倾倒液体时不可
直接接触无菌溶液瓶口 ➢ 已倒出的溶液不可再倒回瓶内,以免污染剩余溶液 ➢ 已开启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24小时内有效,余液只作
➢ 取物:将包内物品放在备好的无菌区内 ➢ 处理:将包布折叠放妥
(三)使用无菌包法
使用无菌包法
(三)使用无菌包法
注意事项
➢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 打开无菌包时手只能接触包布四角的外面,不可触及包布
内面,不可跨越无菌区 ➢ 包内物品未用完,应按原折痕包好,注明开包日期及时间,
限24小时内使用 ➢ 如包内物品超过有效期、被污染或包布受潮,则需重新灭
➢ 使用有序:按失效期先后顺序摆放取用 ➢ 储存有效期:根据存放环境和包装材料不同,必须在有效
期内使用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 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 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 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 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 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 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初级护师考试辅导:基础护理学之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医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病人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感染症状;但不包括入院前已经感染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
(一)形成条件:1.感染源感染源指感染的来源。
即病原微生物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者宿主。
医院感染中主要的感染源有:(1)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已感染的病人是最重要的感染源,因已感染病人的体内排出病原微生物较多,且病原微生物常具有耐药性,极易在此外易感宿主体内定植。
病原携带者由于病原微生物不断生长繁殖并时常排出体外,故也是主要感染源。
(2)病人自身正常菌群:病人的口腔黏膜、皮肤、肠道、上呼吸道及泌尿繁殖道等寄居者人体正常菌群或者来自环境并定植在这些部位上的微生物,在机体反抗力低下或者一定条件下即可引起自身或者传播感染。
(3)动物感染源:各种动物均可成为动物感染源。
如:鼠类既是沙门氏菌的宿主,又是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等传染病的感染源。
(4)医院环境:医院环境极易受病原微生物污染而成为感染源。
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病原微生物从感染源传播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
医院环境中主要的传播途径有:(1)接触传播: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之间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而传播的方式。
1)直接接触传播:感染源与易感宿主之间在身体上有直接的接触,如母婴间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柯萨奇病毒传播等。
2)间接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通过媒介传递给易感宿主,如医护人员的手为媒介、介入性操作等。
(2)空气传播:空气传播是以空气为媒介,空气中悬浮着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随气流流动,引起的感染传播。
1)飞沫传播:感染源排出的飞沫液滴较大,在空气中悬浮的时间短,易感宿主在1m 内可能发生感染。
2)飞沫核传播:感染源排出的飞沫在降落前,表层水分蒸发,形成含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能长时间地游动,长距离传播。
3)菌尘传播:物体表面的传染性物质干燥后形成带菌尘埃,通过降落在伤口上或者被吸入呼吸道,引起直接或者间接传播。
05-基础护理学1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的感染
目录1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医院内感染的概述 (2)1.1.1医院感染的概念 (2)1.1.2医院感染的形成条件 (6)1.1.3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9)1.2清洁、消毒、灭菌 (10)1.2.1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10)1.2.2消毒、灭菌的方法 (11)1.3手卫生 (20)1.3.1WHO手卫生的5个时刻 (20)1.3.2手卫生定义 (20)1.3.3手卫生的场景 (20)1.3.4手卫生方法 (21)1.3.5手卫生注意事项 (21)1.4无菌技术 (21)1.4.1无菌技术的概念 (22)1.4.2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 (22)1.4.3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法 (23)1.5隔离技术 (26)1.5.1隔离的概念 (26)1.5.2隔离病区的管理 (26)1.5.3隔离原则与隔离种类 (27)1.5.4隔离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30)1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目标:掌握医院感染、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掌握医院感染的形成及预防措施熟悉常见的物理、化学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隔离的种类和措施了解控制医院感染的意义和管理了解供应室的的工作程序能力目标:能熟练掌握无菌技术、隔离技术、手卫生操作素质目标:培养消毒隔离的护理职业观念教学重点:医院感染、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医院感染的形成及预防措施常见的物理、化学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无菌技术、隔离技术、手卫生操作教学难点:常见的物理、化学消毒方法及注意事项无菌技术、隔离技术、手卫生操作课时:8时教学方法:讲授【导入】医院感染事件1955年春天,美国Cutter实验室制备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在用福尔马林灭活病毒时不够彻底,导致接种该疫苗的12万名儿童中4万名染病,56名儿童患上麻痹型脊髓灰质炎,使得这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再幼儿中再次传播,最终导致113人终生瘫痪,5人死亡。
基础护理学之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目录
• 医院感染概述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 • 基础护理学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
的应用 •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分享
01
医院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01
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 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和院内获
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根据感染来源,医院感染可分为 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03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三
某大型综合医院通过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 ,有效降低了手术室和新生儿病房的感染 率。
某传染病专科医院采用空气净化技术和独 立通风系统,显著减少了呼吸道和接触性 感染的发生。
某儿童医院通过推行预防接种计划,有效 控制了儿科病房的疫苗可预防性疾病的传 播。
医院感染暴发的应对措施
01
02
03
措施一
建立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 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协 调机制。
措施二
加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的 快速识别与控制,及时隔 离患者和疑似感染者。
措施三
强化医护人员防护意识, 提供充足的防护用品,确 保个人防护措施到位。
护理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角色与责任
01
02
03
04
角色定位
护理人员是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的主要执行者,需具备高度的
医疗废物处理
总结词
医疗废物处理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合理、安全、环保的方式处理医疗废物,降低其对环 境和公众健康的危害。
详细描述
医院应制定严格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和处理流程,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理等环节进行规 范管理。同时,应加强医疗废物处理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医护人员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医院感染和预防的控制ppt课件
否
达到灭菌温度
灭菌效果不可靠 灭菌效果可靠
化学监测法
原理:指示管内的化学物质(指示卡)在一定的 温度下,持续一定的时间将会变色。
放于物品包中央 灭 菌
取出指示管(卡)
判断是否达到灭菌
生物测试法
特点:为最可靠的监测法
原理:利用对热耐受力较 强的非致病性嗜热脂肪杆 菌芽孢作为指示剂,制成 菌纸片及芽孢指示管。
施 • 未做好清洁、消毒、灭菌----严格按照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医院感染 清洁、消毒、灭菌 无菌技术 隔离技术
第一节 医院感染
一、概述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促发因素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一、概述
医院内感染 • HAI--医院获得性感染
• 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在医院内 获得感染并出现症状。
类型
按照目的
传染性隔 离
对象
保护性隔 离
目的
传染性 传染患者和带菌者 保护性 免疫力极低的人群
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 会,便于污染物的集 中消毒和处理 隔绝病原微生物与病 人接触使其免受感染
(二)隔离区域的划分
1.与普通病区分开并远离食堂、水源和 其他公共场所
2.距相邻病区约30m,侧面防护距离10m
第三节 无菌技术
一、概述 二、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法
一、概述
无菌技术:是指在医疗、护 理操作中,防止一切微生物 侵入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 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无菌物品:通过物理或化学 方法灭菌后未被污染的物品。
一、概述
无菌区:是经灭菌处理 后未被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指未经过灭 菌处理,或经过灭菌 处理后被污染的区域。
基础护理学-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之医院感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 医院感染的概念、诊断标准和分类。 • 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建立管理体系、健全规章制度、落实管理措施和加 强医院感染教育等。
• 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及医院工作人员中, 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师生互动
• 2.该案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包括: •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 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和敏感性不强。 • 医院感染管理不科学、不规范,未能及时发现重点区域、重点人员、重
师生互动
•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 •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预案。 • 做好医院感染的预防、日常管理和处理工作,及时上报和协助调查感染
病例。
师生互动
• 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并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切断感染链: • 确保医院环境布局合理,二级以上医院建立规范合格的感染性疾病科。 • 加强重点部门的消毒隔离工作。 • 做好清洁、消毒、灭菌及其效果监测。 •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 • 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监测管理。 • 开展无菌技术、手卫生、隔离技术的监督和监测。 • 加强重点环节的监测,严格探视与陪护制度,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性隔离,加强主要感染部位的感染
• 2. 诊断标准: •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 •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 • 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他部位新的感染(慢性感染的迁徙病灶除外),或
《基础护理学》课件:第四章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第5版
一、概述
基本概念
1.手卫生(hand hygiene):是医务人员洗手、 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 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 的过程。 将手涂满肥皂并对其所有表面进行强而有 力的短暂的摩擦,产生大量泡沫,然后用 流动水冲洗的过程。 ——(CDC)
油、膜粉的、医膏疗等用首品选必干须热消灭毒菌。;
不耐热但耐潮湿的物品选用化
根据物品污染后学的灭危菌险法;性选择 根据微生物污染的的空动种气态类消净毒化和处处数理理量应方首法选选。用过方滤除法菌
和使用剂量
根据消毒物品的对环性非境致的质病处选性理择微可生采物用轻清度洁污的染器物具湿品式及 严格遵守消毒程清序扫、擦拭、清洗、自然通风净化
是指一切在医院内活动的人群 在医院内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起的 任何诊断明确的感染或疾病。
包括 • 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 • 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不包括 • 入院前已开始 • 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同种同源感染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属于医院感染的有: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 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 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手消毒方法:
• 快速手消毒剂(美逸柔)揉搓双手15s以上 • 用消毒剂(如0.5%碘伏)浸泡双手
第四节 无菌技术
1. 无菌技术 (aseptic technique) *
指在执行医疗、护理技术过程中, 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机体和保持无菌 物品及无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术 和管理方法。
2.无菌物品 (aseptic supply)
微生物
部分含氯类
低效消毒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基础护理课件)
三、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
(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三)医院建筑布局合理,设施有利于消毒隔离 (四)加强人员监测 (五)合理使用抗生素 (六)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
(一)建立三级监控体系
❖ 一级管理——病区护士长和兼职监控护士 ❖ 二级管理——专科科护士长 ❖ 三级管理——护理部副主任
沸 3~5min取出,空腔导管应在腔内充满水; ⑥海拔高度每增高300m,需延长煮沸时间2min,或用加压煮锅。
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压力蒸汽灭菌法
原理:利用高压下的高温饱和蒸汽杀灭所有微生物及其芽胞。
特点:灭菌效果可靠,临床应用广泛,为医院首选的灭菌方法。 应用:用于耐高温、耐高压、耐潮湿的物品的灭菌 灭菌器种类
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低温蒸汽消毒法
➢ 方法:
控制温度在73℃~80℃,维持10~15min ➢ 效果:
可杀灭大多数致病微生物 ➢ 应用:
用于不耐高温的物品的消毒
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流通蒸汽消毒法
➢ 方法:
在1个大气压下,用100℃左右的水蒸汽进行消毒,消毒 时间10~15min ❖ 效果:
下排气压力蒸汽灭菌器
手提式 卧式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压力蒸汽灭菌法
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手提压力蒸汽灭菌器
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压力蒸汽灭菌法
灭菌要求: 卧式压力蒸汽灭菌器
压力: 103~137.30kpa 时间: 15~30min
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
压力: 205kpa
特点
简单、迅速、彻底
适用范围 方法 禁忌
注意事项
特殊感染的敷料; 无保留金价属值器的械污可染在废火弃焰物上品烧;灼20s; 微生物容实器验类室可接倒种入环95、%的的消乙毒醇灭,菌点;火燃烧3min; 耐高温接的种金环属、器试械管急口用及时塞。子在火焰上旋转烧灼2~3次;
基础护理学--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ppt课件
1、热力消毒灭菌法:
干热法: 燃烧、干烤
湿热法
煮沸消毒法 压力蒸汽灭菌 低温蒸汽消毒 流通蒸汽消毒
30
(1)干热灭菌法
1)燃烧 适用于: •无需保存的物品:焚烧 •接种环:火焰烧灼 •急用的器械: •金属:火焰烧灼 •搪瓷:酒精燃烧
31
注意事项
贵重器械及锐利刀剪,禁用燃烧法。 酒精燃烧法中,不可在火焰未熄灭前加酒精,以免引起烧伤或火灾。
外源性感染
5、患者自身正常菌群
内源性感染
18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最常见)
直接接触:如母婴传播 间接接触:有媒介参与
(如医护人员的手、未严格灭菌的医疗仪器设备)
19
(二)传播途径
2、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
以空气为媒介,如流感、肺结核
3、飞沫传播(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 内)
32
2)干烤:
利用特制烤箱进行灭菌,灭菌效果可靠 适用于:耐高温物品 灭菌温度:从达到灭菌温度时算起,中途不可放入新的物品
33
(2)湿热法
煮沸消毒法 压力蒸气灭菌法 低温蒸气消毒法 流通蒸气消毒法
34
1)煮沸消毒法
简便经济,适用于耐湿、耐高温的物品。
煮沸消毒锅
35
方法:
洗刷干净→加热煮沸 不同物品放置方法与放置时间不同 计时:水沸后开始计时,若加入新物品,则从第二次水沸时重新计时。 煮沸时间:
卧式 39
40
分类:--预真空式
41
分类:--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42
压力蒸汽灭菌
43
快速压力蒸汽灭菌
*注意:物品尽快使用,不能储存,无有效期
基础护理学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清洁与消毒
总结词
清洁与消毒是基础护理学中重要的感染控制手段,通过对环境、物品和医疗器 械的清洁和消毒,减少病菌滋生和传播。
详细描述
医院应定期对病房、治疗室等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同时 ,对医疗器械和物品也应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消毒程序,确保其无菌状态。
隔离与防护
总结词
隔离与防护是基础护理学中用于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的 措施,通过将感染源与易感人群进行隔离,降低感染传播的 风险。
详细描述
对于确诊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设 置隔离病房、使用防护服、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同时,医 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职业 暴露的风险。
医疗废物的处理
总结词
医疗废物处理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分类、处置和管理医疗废物 ,降低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
案例一:某医院新生儿病房爆发感染事件
80%
事件描述
某医院新生儿病房发生爆发感染 事件,多名新生儿出现发热、咳 嗽等症状。经调查发现,病房空 气污染严重,细菌超标。
100%
感染源分析
病房通风不良,空气不流通,导 致细菌在室内滋生。新生儿免疫 力低下,易受感染。
80%
防控措施
加强病房通风,定期清洁消毒病 房环境,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意 识,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制度。
卫生监测和报告制度。
05
总结与展望
当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挑战与问题
抗生素滥用问题
过度或不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 ,使医院感染更难控制。
手卫生执行不力
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低,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 险。
医疗废物处理不当
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和处置不规范,可能造成 环境污染和疾病传播。
基础护理学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一节医院感染infections)医院感染(nosocomial-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判断医院感染的原则小时住院日>潜伏期。
无潜伏期的: >48-时间:有潜伏期的: -部位:不同部位-病原体:新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机体内在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心理因素、医院环境、医院经管机制机体外在因素:诊疗活动(侵入性诊疗机会、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二)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是导致感染的来源◆感染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易感宿主: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建立医院感染经管机构,加强三级监控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经管医院感染落实医院感染经管措施,阻断感染链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采取行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清洁(cleaning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其目的是使消毒的对象达到无害化消毒(disinfection) ,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干热:燃烧、干烤湿热:压力蒸汽、低温蒸汽、流通蒸汽辐射消毒法日光曝晒紫外线消毒法臭氧灭菌灯消毒法电离辐射灭菌法微波消毒灭菌法机械除菌法化学消毒灭菌法:浸泡法、喷雾法、擦拭法、熏蒸法—紫外线消毒法—-设备:低压汞石英灯管—-杀菌波长:250~270nm—-用途:空气、物品表面、液体消毒2 用一盏30w10m1 —()空气:每灯1 / 5—有效距离不超过2m,消毒时间为30~60min(2)物表:30w、25~60cm、—20~30min,物品应摊开(3—)液体:水内照射法/水外照射法,水层厚度应小于—2cm,并根据紫外光源的强度确定水流速度。
基础护理学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非无菌区(non-aseptic area):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ies):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非无菌物品(non-aseptic supplies):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基础护理学)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 作者:
———————————————————————————————— 日期: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第一节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nosocomialinfections)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过氧化氢、过氧乙酸、部分含氯类
中效消毒剂
杀灭细菌繁殖体、真菌、病毒等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其他微生物
乙醇、碘伏、部分含氯类
低效消毒剂
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亲脂病毒和某些真菌
新洁尔灭、氯己定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浸泡法(immersion):大多数物品
-擦拭法(rubbing):物品表面、皮肤的消毒
-喷雾法(nebulization):空气、物表的消毒
注意调节合适的水温、水流,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⑷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认真洗手
1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2同一个患者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
3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5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后
6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7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卫生手消毒【注意事项】
消毒前先洗手并保持手的干燥,遵循洗手的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一节医院感染infections)医院感染(nosocomial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判断医院感染的原则小时住院日>潜伏期。
无潜伏期的: >48-时间:有潜伏期的: -部位:不同部位-病原体:新的病原体-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一)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机体内在因素: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心理因素、医院环境、医院经管机制机体外在因素:诊疗活动(侵入性诊疗机会、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二)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是导致感染的来源◆感染源:指病原微生物自然生存、繁殖及排出的场所或宿主(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微生物从感染源传到易感宿主的途径和方式◆易感宿主:是指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三)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建立医院感染经管机构,加强三级监控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经管医院感染落实医院感染经管措施,阻断感染链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采取行动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第二节清洁、消毒、灭菌):是指用物理方法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其目的是去除和减少微生物而非杀灭微生物清洁(cleaning :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除或杀灭芽孢以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其目的是使消毒的对象达到无害化消毒(disinfection) ,包括致病和非致病微生物以及细菌芽孢灭菌(sterilization):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全部微生物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干热:燃烧、干烤湿热:压力蒸汽、低温蒸汽、流通蒸汽
辐射消毒法日光曝晒
紫外线消毒法
臭氧灭菌灯消毒法
电离辐射灭菌法
微波消毒灭菌法
机械除菌法
化学消毒灭菌法:浸泡法、喷雾法、擦拭法、熏蒸法
—紫外线消毒法
—-设备:低压汞石英灯管
—-杀菌波长:250~270nm
—-用途:空气、物品表面、液体消毒
2 用一盏30w10m1 —()空气:每灯
1 / 5
—有效距离不超过2m,消毒时间为30~60min
(2)物表:30w、25~60cm、—20~30min,物品应摊开(3—)液体:水内照射法/水外照射法,水层厚度应小于—2cm,并根据紫外光源的强度确定水流速度。
—紫外线消毒法注意事项
—-保持灯管清洁:定期擦拭以除去灰尘和污垢
—-消毒条件:温度20~40℃,湿度40%~60%
—-消毒时间:从灯亮5~7 分钟后开始计时
—-作好记录:使用时间不超过1000h
—-加强防护:保护眼和皮肤,照射后应通风
2。
-定期监测灭菌效果:强度>70μw/cm—
—方法:紫外线强度仪、化学测试法、
—生物学测定: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
——化学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浸泡法(immersion) :大多数物品
—-擦拭法(rubbing) :物品表面、皮肤的消毒
—-喷雾法(nebulization):空气、物表的消毒
—-熏蒸法(fumigation):空气、物表、精密贵重仪器和不能蒸煮、浸泡物品的消毒
第三节手卫生
手卫生(hand hygiene)是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洗手(hand washing)指医务人员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
卫生手消毒(antiseptic hand rubbing)指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外科手消毒(surgical hand antiseptic)指外科手术前医务人员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
洗手【注意事项】
⑴血液或肉眼可见污染时,用清洁剂和流动水洗手:
未有血液或肉眼可见污染时,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⑵洗手方法正确,手的各个部位都需洗到、冲净。
⑶注意调节合适的水温、水流,避免污染周围环境。
⑷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认真洗手
① 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
② 同一个患者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
③ 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
④ 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⑤ 穿脱隔离衣前后,脱手套后
⑥ 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⑦ 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卫生手消毒【注意事项】
⑴消毒前先洗手并保持手的干燥,遵循洗手的注意事项
⑵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时方法正确,注意手的各个部位都应该揉搓到
⑶卫生手消毒指征:①接触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
②接触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③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
④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
⑴原则:①先洗手,后消毒②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⑵洗手之前摘除手部饰物,指甲长度不能超过指尖
⑶手消毒过程中,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涂抹消毒剂、揉搓、流水清洗、擦干,顺序手部→前臂→上臂下1∕3
⑷用后的清洁用具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每人使用后消毒或一次性使用
⑸术后摘除外科手套之后,用肥皂清洁双手
第四节无菌技术
一、概念
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人体或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无菌区(aseptic area):指经灭菌处理且未必污染的区域
非无菌区(non-aseptic area):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但又被污染的区域
无菌物品(aseptic supplies):指通过灭菌处理后保持无菌状态的物品
非无菌物品(non-aseptic supplies):指未经灭菌处理,或虽经灭菌处理后又被污染的物品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操作环境清洁、宽敞
-操作环境应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操作台清洁、干燥、平坦、物品布局合理;
-无菌操作前半小时停止清扫工作、减少走动
2、工作人员仪表符合要求
-无菌操作前,工作人员应戴好帽子和口罩;
-修剪指甲并洗手;
-必要时穿无菌衣、戴无菌手套
3、无菌物品经管有序规范
-存放环境
-标识清楚:无菌包外需标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
-使用有序
-储存有效期
4、操作过程中加强无菌观念
⑴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⑵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⑶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⑷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⑸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
⑹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
⑺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⑻如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应予更换并重新灭菌
⑼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患者使用
三、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方法
3 / 5
(1)无菌持物钳的使用
(2)无菌容器的使用
(3)无菌包的使用
(4)铺无菌盘
(5)取用无菌溶液
(6)戴、脱无菌手套
无菌持物钳【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②取放时,应闭合钳端,不可触及容器口缘及液面以上的容器内壁;
③使用时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就地使用,到远处取物时,应将持物钳和容器一起移
至操作处
④不可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油纱布;不可用无菌持物钳换药或消毒皮肤
⑤无菌持物钳一旦污染或可疑污染应重新灭菌
⑥干燥保存法,4~8h 更换一次
⑦湿式保存法:容器深度与钳长度比例适合,消毒液面浸没轴节以上2~3cm 或镊子长度的1/2 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容器每周消毒一次,同时更换消毒液;
使用频率较高的部门应每天清洁、灭菌;
放入无菌持物钳时需松开轴节有利于钳与消毒液充分接触
无菌容器【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②移动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容器底部,手指不可触及无菌容器的内面与边缘
③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
④避免容器的无菌物品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⑤无菌容器应定期消毒灭菌,一旦打开,使用时间<24h
无菌包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②无菌包包布通常选用质厚、致密、未脱脂的双层棉布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