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PPT
合集下载
构造地质学ppt课件
*
二、构造尺度 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 本教材分六级: 1. 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2. 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 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 (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4. 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 微型构造(显微构造) :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
*
*
一般分三级: 1. 大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1:20万比例尺图幅的范围) 2. 小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3. 显微构造: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构造尺度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手段与方法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
*
三、构造变形场 1. 构造应力场: 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 (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 2. 构造变形场: 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 (1)伸展构造: 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 下形成的构造。 (裂谷、盆地、地堑-地垒、盆-岭构造等) (2)压缩构造: 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 (褶皱、逆冲断层)
*
3. 倾角: 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 表示方法:倾向∠倾角, 如:66º∠ 50º(常用) 走向/倾向∠倾角,如:156º/66º∠ 50º 方向定量:规定N为0(或360º); E为90º; S为180º; W为270º
*
(2)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①缺失地层的年代 ②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 ③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 ④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 ⑤古风化壳的年代 (3)不整合的空间展布和变化 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强度、性质均有变化, 综合考虑区域多种因素
二、构造尺度 大至全球性,小至纳米级 本教材分六级: 1. 巨型构造:山系、区域性地貌的构造单元。 如喜马拉雅山造山带、秦岭—大别造山带 2. 大型构造:区域性构造单元中的次级构造单元 如背斜、向斜、大型断裂等 3. 中型构造:一个地段上的褶皱、断层; (1:5万比例尺的图上,可见全貌,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4. 小型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小褶皱、断层、节理、面理、线理,本课程研究的重点) 5. 微型构造(显微构造) :手标本、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6. 超显微构造:电子显微镜下研究的构造 (位错)
*
*
一般分三级: 1. 大构造-区域构造、大地构造 (1:20万比例尺图幅的范围) 2. 小构造:露头上、手标本上的构造 3. 显微构造:显微镜下可见的构造 构造尺度不同,研究目的不同,手段与方法不同,侧重的内容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
*
三、构造变形场 1. 构造应力场: 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空间内组成的总和 (挤压应力场、拉张应立场、剪切应立场) 2. 构造变形场: 主导构造应力均匀作用的空间及其形成的构造域 (1)伸展构造: 水平拉伸应力或垂向隆升导致的水平拉伸应力 下形成的构造。 (裂谷、盆地、地堑-地垒、盆-岭构造等) (2)压缩构造: 水平挤压应力下形成的构造 (褶皱、逆冲断层)
*
3. 倾角: 倾斜线与水平面的交角(最大交角) 表示方法:倾向∠倾角, 如:66º∠ 50º(常用) 走向/倾向∠倾角,如:156º/66º∠ 50º 方向定量:规定N为0(或360º); E为90º; S为180º; W为270º
*
(2)不整合时代的确定: ①缺失地层的年代 ②下伏最新地层之后;上覆最老地层之前 ③侵入的岩浆时代之前;剥蚀的岩浆时代之后 ④被截切断层之后;贯穿上下两套地层的断层之前 ⑤古风化壳的年代 (3)不整合的空间展布和变化 不同地段、不同部位强度、性质均有变化, 综合考虑区域多种因素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沉积岩ppt课件
• 含有机质组分 • 出现粘土、碳酸盐、
石膏等矿物 • 石英、白云母含量高 • 不含橄榄石、辉石和
角闪石 反映表生条件的特点
.
第三节 沉积岩的构造
.
一 沉积岩的结构
碎屑结构 泥质结构 晶粒结构 生物结构
由碎屑物和胶结物组成。 由泥质组成。 由结晶矿物组成。 由生物遗体组成。
.
墨西哥湾形成的沉积岩层 ( 利用反剖面法研.究原地表物质 )
第二节 沉积岩的成分
一. 化学成分 二. 矿物成分
.
一. 化学成分 (与岩浆岩比较)
• SiO2和Al2O3为主 • Fe2O3的含量高于
FeO • K2O的含量多于
Na2O • 富含H2O和CO2
沉积岩形成干表 生条件下的反映
.
二. 矿物成分
鲕状灰岩手标本 (鲕状结构)
.
生 物 结 构
.
二 沉积岩的构造
层面
1.层理
构造
2.层面 构造
层理
.
1. 层理构造
• 岩石在原始沉积面的垂直方向上,由 于成分、颜色、结构等差异表现出的 成层性特征。
• 分为:水平层理 波状层理 斜层理 递变层理 块状层理
• 反映搬运介质动力强度和环境
.
水平层理 斜层理
•
水平面层.理和斜层理
波状层理
水平层理
.
风成砂丘交错层理
.
细
粒 度 渐
冲刷 面
递变. 层理
风成(A.B)和水成(C.D)斜层理的形成过程
.
2. 层面构造
• 层面构造是沉积物表面上由于流水、 风、生物活动、阳光曝晒等作用所留 下的痕迹。 常见的有 : 波痕、干裂、雨痕、痕迹化石等。
石膏等矿物 • 石英、白云母含量高 • 不含橄榄石、辉石和
角闪石 反映表生条件的特点
.
第三节 沉积岩的构造
.
一 沉积岩的结构
碎屑结构 泥质结构 晶粒结构 生物结构
由碎屑物和胶结物组成。 由泥质组成。 由结晶矿物组成。 由生物遗体组成。
.
墨西哥湾形成的沉积岩层 ( 利用反剖面法研.究原地表物质 )
第二节 沉积岩的成分
一. 化学成分 二. 矿物成分
.
一. 化学成分 (与岩浆岩比较)
• SiO2和Al2O3为主 • Fe2O3的含量高于
FeO • K2O的含量多于
Na2O • 富含H2O和CO2
沉积岩形成干表 生条件下的反映
.
二. 矿物成分
鲕状灰岩手标本 (鲕状结构)
.
生 物 结 构
.
二 沉积岩的构造
层面
1.层理
构造
2.层面 构造
层理
.
1. 层理构造
• 岩石在原始沉积面的垂直方向上,由 于成分、颜色、结构等差异表现出的 成层性特征。
• 分为:水平层理 波状层理 斜层理 递变层理 块状层理
• 反映搬运介质动力强度和环境
.
水平层理 斜层理
•
水平面层.理和斜层理
波状层理
水平层理
.
风成砂丘交错层理
.
细
粒 度 渐
冲刷 面
递变. 层理
风成(A.B)和水成(C.D)斜层理的形成过程
.
2. 层面构造
• 层面构造是沉积物表面上由于流水、 风、生物活动、阳光曝晒等作用所留 下的痕迹。 常见的有 : 波痕、干裂、雨痕、痕迹化石等。
地层接触关系 ppt课件
整合接触反映该地区在此沉积时期内地壳升 降与沉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PPT课件
33
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 层的缺失;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性和岩相常常有 很大差异;
生物演化具有不连续性;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沉积间断或从未沉积,或 沉积后剥蚀;
不整合面上常常有因长期风化形成的底砾岩和 一些特殊的矿产(铝土矿等)
说明水平岩层、倾斜岩层(“V”字型法则) 和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特点?
说明地层不整合的类型和地质意义? 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识别角度不整合? 岩层与岩体有几种接触关系?具有什么特点?
PPT课件
49
E
E(90)
S??W
S??E
PPT课件
10
S
线状构造产状要素
倾伏
侧伏
PPT课件
11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倾伏:
倾伏向+倾伏角, 如:330 °∠ 20 °或 N30°W,20°
侧伏:
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 如: 20°S/N30°E,45 °SE
PPT课件
12
2 水平岩层
Grand Canyon of Arizona
PPT课件
38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P
M
P
M
P
M
M
P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P
M
M
PPT课件
39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 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PPT课件
40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PPT课件
41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PPT课件
33
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接触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造成地 层的缺失;上下两套地层的岩性和岩相常常有 很大差异;
生物演化具有不连续性;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沉积间断或从未沉积,或 沉积后剥蚀;
不整合面上常常有因长期风化形成的底砾岩和 一些特殊的矿产(铝土矿等)
说明水平岩层、倾斜岩层(“V”字型法则) 和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特点?
说明地层不整合的类型和地质意义? 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识别角度不整合? 岩层与岩体有几种接触关系?具有什么特点?
PPT课件
49
E
E(90)
S??W
S??E
PPT课件
10
S
线状构造产状要素
倾伏
侧伏
PPT课件
11
线状构造的产状要素
倾伏:
倾伏向+倾伏角, 如:330 °∠ 20 °或 N30°W,20°
侧伏:
侧伏角+侧伏向/构造面产状, 如: 20°S/N30°E,45 °SE
PPT课件
12
2 水平岩层
Grand Canyon of Arizona
PPT课件
38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P
M
P
M
P
M
M
P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P
P
M
M
PPT课件
39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 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PPT课件
40
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PPT课件
41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
《岩石地层学》地层的接触关系 ppt课件
ppt课件
11
三 、小间断的识别标志
在陆源碎屑沉积地层中暴露构造如雨痕,冰雹痕, 干裂等,是指示器顶面曾经发生过小间断的良好标 志,饵冲刷构造如槽铸形(象形印模)和冲淤构造 等,则是指示下届面曾经发生小间断的标志。在生 物成因才沉积构造中,足迹以及某些爬迹,停息迹 可作为综合分析小间断面的依据,而在地层记录中, 显示生物潜穴被截切的部分,往往指示该处有一个 小间断,植物的根痕亦可以用来引导我们注意观察 可能即将发现的小间断,某些特殊的自身矿物,如 盐类,石膏假晶有时也可以用来协助找寻小间断, 最后在陆源碎屑沉积层中,各种层理构造的变化顺 序和彼此交切关系,亦可以被用来揭示小间断。
ppt课件
13
识别要点:
岩性与产状的一致性
古风化壳
底砾岩
ppt课件
2
瓦尔特相律与地层整合接触的讨论
瓦尔特相律:
只有那些连续的,今天能够看见本来就彼此紧邻的相和相 区,才能原生地叠覆在一起。
ppt课件
3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ppt课件
6
一、 整合接触关系的新认识
整合:只要没有一定广度的陆上剥蚀作用导致地层的
岩石地层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讲 地层整合接触关系的讨论
ppt课件
1
历史大地构学定义的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非整合
目的在于揭示地层记录中隐含的 的地壳运动和时间的间断
整合接触的定义:
只要没有一定广度的陆上剥蚀作用导致地层的广泛缺失, 则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仍可以认为是连续的。
广泛缺失,则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仍可以认为是连续的
连续沉积 无沉积阶 小间断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
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
3、古生物不连续;
4、岩性、岩相突变;
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
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续;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特
征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
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
3、古生物不连续;
4、岩性、岩相突变;
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
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念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续;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特
征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第三章沉积岩、变质岩详细图解课件
296-39
摩氏硬度计
滑石 石膏 1 2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6 7 8
9
方解石 3
萤石 4
磷灰石 5
金刚石 10
296-40
低碳钢小刀硬度
指甲硬度
5.25~5.50°
2.0~2.5°
玻璃片硬度
5.50~6.50°
296-41
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规则破裂的性 质,叫做解理。 根据矿物产生解理性能强弱程度的不同, 一般将解理分为:
第三章 矿物和岩石
概 述 第一节 主要造岩矿物 第二节 岩浆岩 第三节 沉积岩 第四节 变质岩 第五节 岩石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分类 第六节 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概
述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296-2
地核 地幔 地壳
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间的一个巨厚圈层。 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296-49
序 名称及 解理与 形状 颜色 硬度 鉴定特征 号 化学成分 断口
4 白云母 片状 无色 单向极 2.5~ 无色,白色 白 完全 3 薄片有弹性
图片
5
黑云母
深色,薄片 黑 单向极 2.5~ 有弹性,一 片状 3 组极完全解 棕黑 完全 理 深绿 长柱 两组完 至黑 状 全 色 短柱 绿黑 状 至黑 两组完 全 粒状 色
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
296-65
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作用
结晶作用:热量传给围岩,自身温度降低, 引起矿物的结晶
同化作用:高温熔化围岩,将其改造为自身 的一部分 混染作用:围岩融入岩浆,使得岩浆自身成 分发生改变
结晶分异作用:温度降低,冷凝过程中,按 矿物熔点高低,比重大小先后析出不同的矿物 。
摩氏硬度计
滑石 石膏 1 2 正长石 石英 黄玉
刚玉
6 7 8
9
方解石 3
萤石 4
磷灰石 5
金刚石 10
296-40
低碳钢小刀硬度
指甲硬度
5.25~5.50°
2.0~2.5°
玻璃片硬度
5.50~6.50°
296-41
矿物被敲打后,沿一定方向规则破裂的性 质,叫做解理。 根据矿物产生解理性能强弱程度的不同, 一般将解理分为:
第三章 矿物和岩石
概 述 第一节 主要造岩矿物 第二节 岩浆岩 第三节 沉积岩 第四节 变质岩 第五节 岩石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分类 第六节 特殊土的工程性质
概
述
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旋转椭球体。
296-2
地核 地幔 地壳
古登堡面以下地心的一个球体。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间的一个巨厚圈层。 是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
296-49
序 名称及 解理与 形状 颜色 硬度 鉴定特征 号 化学成分 断口
4 白云母 片状 无色 单向极 2.5~ 无色,白色 白 完全 3 薄片有弹性
图片
5
黑云母
深色,薄片 黑 单向极 2.5~ 有弹性,一 片状 3 组极完全解 棕黑 完全 理 深绿 长柱 两组完 至黑 状 全 色 短柱 绿黑 状 至黑 两组完 全 粒状 色
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
296-65
岩浆岩在形成过程中的几个作用
结晶作用:热量传给围岩,自身温度降低, 引起矿物的结晶
同化作用:高温熔化围岩,将其改造为自身 的一部分 混染作用:围岩融入岩浆,使得岩浆自身成 分发生改变
结晶分异作用:温度降低,冷凝过程中,按 矿物熔点高低,比重大小先后析出不同的矿物 。
沉积岩PPT课件
带不同电荷的胶体相互混合,电解质的加入及胶体溶液 的浓缩等原因,来自可以引起胶体物质的凝聚和沉淀。
3.生物搬运
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生物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 意义愈来愈大,它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 对化学元素、有机或无机的各种成矿物质进行分解与化 合、分散与聚集以及迁移等作用,并在多种适宜的水体 中沉淀,形成有关的岩石和矿床。
层的尖灭
(4)层面
分隔不同性质岩层的分界面,可以是平面,但大多是曲 面。层面的形成标志着沉积作用的短暂停顿或间断。层面往 往分布有少量的粘土物质或白云母等碎片,因而岩体容易沿 层面劈开,构成了岩体在强度上的软弱面。
(5)层的厚度
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层的真厚度,斜交的称为视 厚度。层的厚度是重要的描述标志,也是沉积过程稳定程度 的间接标志。
质。
遇冷HCl不 易起泡, 滴Mg试剂 由紫变蓝
序 号
岩石 名称
结构
构造
主要矿物 成分
鉴定特征
3
泥 灰 岩
点稀HCl起 化学 块状 方解石、 泡后,表面
结构 构造 粘土矿物 残留下粘土
根据沉积岩的成因,物质成分和结构等特征,可将 沉积岩分为三大类:
(一)碎屑岩类
碎屑岩由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组成。碎屑岩的名称 一般前面为胶结物成分,后面是碎屑的大小和形状,如 硅质粗砂岩、铁质细砂岩。
1.根据碎屑颗粒的大小,可把碎屑岩分为: (1)角砾岩和砾岩; (2)砂岩
(1)角砾岩和 砾岩。
在描述时, 必须注意碎屑由 何种岩石或矿物 组成,碎屑的大 小、形状、圆度 及胶结物的成分 等。因为这类岩 石的强度及工程 性能是由碎屑及 胶结物的成分而 定的。
岩
图片
(二)粘土岩类
3.生物搬运
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生物在沉积岩形成过程中的 意义愈来愈大,它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 对化学元素、有机或无机的各种成矿物质进行分解与化 合、分散与聚集以及迁移等作用,并在多种适宜的水体 中沉淀,形成有关的岩石和矿床。
层的尖灭
(4)层面
分隔不同性质岩层的分界面,可以是平面,但大多是曲 面。层面的形成标志着沉积作用的短暂停顿或间断。层面往 往分布有少量的粘土物质或白云母等碎片,因而岩体容易沿 层面劈开,构成了岩体在强度上的软弱面。
(5)层的厚度
上下层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层的真厚度,斜交的称为视 厚度。层的厚度是重要的描述标志,也是沉积过程稳定程度 的间接标志。
质。
遇冷HCl不 易起泡, 滴Mg试剂 由紫变蓝
序 号
岩石 名称
结构
构造
主要矿物 成分
鉴定特征
3
泥 灰 岩
点稀HCl起 化学 块状 方解石、 泡后,表面
结构 构造 粘土矿物 残留下粘土
根据沉积岩的成因,物质成分和结构等特征,可将 沉积岩分为三大类:
(一)碎屑岩类
碎屑岩由碎屑和胶结物两部分组成。碎屑岩的名称 一般前面为胶结物成分,后面是碎屑的大小和形状,如 硅质粗砂岩、铁质细砂岩。
1.根据碎屑颗粒的大小,可把碎屑岩分为: (1)角砾岩和砾岩; (2)砂岩
(1)角砾岩和 砾岩。
在描述时, 必须注意碎屑由 何种岩石或矿物 组成,碎屑的大 小、形状、圆度 及胶结物的成分 等。因为这类岩 石的强度及工程 性能是由碎屑及 胶结物的成分而 定的。
岩
图片
(二)粘土岩类
沉积岩构造 ppt课件
✓ 特点:波峰尖锐、波谷圆滑、形状对称, RSI≈1,RI=4~13(多为6~7)。
浪成波痕
• Wave Ripples: showing bidirectional cross laminae indicative of a wave origin
• 风成波浪 (aeolian ripple)
冲刷痕 (scour mark)
• 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流动时冲刷出来的 痕迹称为冲刷痕。
• 形成于泥质沉积物表面上的冲刷痕,通常 以上覆砂质层底面上的铸型形式保在下来
• 槽痕(flute marks) mark)
✓ 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 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 凹坑最深可达几厘米,长从几厘米到 几十厘米。其上游端陡而深,向下游 变宽变浅,逐渐与沉积物表面齐平。
层面构造
• 介质流动或沉积物暴露形成 • 岩层顶面构造:波痕、剥离线理、
雨痕等 • 岩层底面构造:铸模(槽模、沟
模)
• 波痕(ripple mark)
• 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 物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 层面上位波痕,层内为层理 • 一般采用波长、波高、波痕指数和不对称
沉积岩构造 (sedimentary structure)
一、物理成因构造
• 在搬运和沉积时,或者沉积之后 不久,在流体流动、重力等物理 因素作用下产生
• 流动成因构造、同生变形构造、 暴露成因构造
1. 流动构造:
• 由于介质的流动,在沉积物的内部以 及表面形成 的构造
• 包括: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叠瓦状
不同水深和流速下的流水波痕的波脊形态
• 舌状波痕(Linguloid Ripples): These mud-draped ripples are linguloid in form, indicating shallow, rapid flow
浪成波痕
• Wave Ripples: showing bidirectional cross laminae indicative of a wave origin
• 风成波浪 (aeolian ripple)
冲刷痕 (scour mark)
• 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流动时冲刷出来的 痕迹称为冲刷痕。
• 形成于泥质沉积物表面上的冲刷痕,通常 以上覆砂质层底面上的铸型形式保在下来
• 槽痕(flute marks) mark)
✓ 水流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 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 凹坑最深可达几厘米,长从几厘米到 几十厘米。其上游端陡而深,向下游 变宽变浅,逐渐与沉积物表面齐平。
层面构造
• 介质流动或沉积物暴露形成 • 岩层顶面构造:波痕、剥离线理、
雨痕等 • 岩层底面构造:铸模(槽模、沟
模)
• 波痕(ripple mark)
• 风、水流、或波浪等介质的运动,在沉积 物表面形成的一种波状起伏的层面构造
• 层面上位波痕,层内为层理 • 一般采用波长、波高、波痕指数和不对称
沉积岩构造 (sedimentary structure)
一、物理成因构造
• 在搬运和沉积时,或者沉积之后 不久,在流体流动、重力等物理 因素作用下产生
• 流动成因构造、同生变形构造、 暴露成因构造
1. 流动构造:
• 由于介质的流动,在沉积物的内部以 及表面形成 的构造
• 包括:层面构造、层理构造、叠瓦状
不同水深和流速下的流水波痕的波脊形态
• 舌状波痕(Linguloid Ripples): These mud-draped ripples are linguloid in form, indicating shallow, rapid flow
沉积岩结构构造ppt课件
1. 沉积岩中Fe2O3>FeO,而岩浆岩中Fe2O3<FeO。 2. 碱土金属含量,沉积岩<岩浆岩, CaO例外,在沉积岩中高,与生物、生物化学作用有关 3. K2O与Na2O含量,沉积岩中K2O>Na2O,岩浆岩中 K2O<Na2O 原因是:粘土矿物吸附K, 含K矿物,如白云母,水云母在地表稳定, 而Na进入海水,不易形成沉积矿物
脉状层理(Flaser bedding) 透镜状层理(Lenticular bedding)
与潮汐作用有关的层理——羽状交错层理
层系互相叠置,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正好相反,呈羽毛状或人 字型,层系间常夹杂薄的水平层。一般出现于潮间带的下部及 潮间通道中。
Curtis Formation, Jurassic, Utah.
(4)层系组: 也称为层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成分、 结构)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成 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其中间无明显
的不连续。是相同沉积环境、相似条件下形
成的。
如何判断细层、层系、层系组
如何测定层的厚度?
上下层面之间的距离,代表的是单 位地质时间间隔内的沉积速率。
如何测定层理的厚度?
4. 沉积岩中富H2O、CO2、有机质,原因是:地表条件,生物参与, 水圈,大气圈
一.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矿物成分特征
1 、沉积岩中常见矿物
目前已发现沉积岩中矿物160多种,常见的仅为20多种, 一种沉积岩中主要矿物1-3种,不超过5-6种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黄铁矿、白钛 矿、海绿石、菱铁矿、方解石、白云 石、石膏、硬石膏、Fe/Mn/Al的氧 化物和氢氧化物,粘土矿物,等。
研究意义
沉积构造是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最常见而又 最容易直接观察到的主要特征之一。无论是研 究沉积物或沉积岩本身 ,还是解释沉积环境,都 必然要涉及到沉积构造。
脉状层理(Flaser bedding) 透镜状层理(Lenticular bedding)
与潮汐作用有关的层理——羽状交错层理
层系互相叠置,相邻层系的细层倾向正好相反,呈羽毛状或人 字型,层系间常夹杂薄的水平层。一般出现于潮间带的下部及 潮间通道中。
Curtis Formation, Jurassic, Utah.
(4)层系组: 也称为层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岩性(成分、 结构)基本一致的相似层系或性质不同但成 因上有联系的层系叠覆组成,其中间无明显
的不连续。是相同沉积环境、相似条件下形
成的。
如何判断细层、层系、层系组
如何测定层的厚度?
上下层面之间的距离,代表的是单 位地质时间间隔内的沉积速率。
如何测定层理的厚度?
4. 沉积岩中富H2O、CO2、有机质,原因是:地表条件,生物参与, 水圈,大气圈
一.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矿物成分特征
1 、沉积岩中常见矿物
目前已发现沉积岩中矿物160多种,常见的仅为20多种, 一种沉积岩中主要矿物1-3种,不超过5-6种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黄铁矿、白钛 矿、海绿石、菱铁矿、方解石、白云 石、石膏、硬石膏、Fe/Mn/Al的氧 化物和氢氧化物,粘土矿物,等。
研究意义
沉积构造是沉积物和沉积岩中最常见而又 最容易直接观察到的主要特征之一。无论是研 究沉积物或沉积岩本身 ,还是解释沉积环境,都 必然要涉及到沉积构造。
沉积岩特征及主要岩石类型ppt课件
异性。
磷酸盐矿物
硫酸盐矿物
有机质
沉积岩 (%)
岩浆岩(%)
(含量不 2.65
是绝对的,12.9
随岩性而 变)
1.6
3.86
9.8
34.8
20.4
4Hale Waihona Puke 5525.615.11
3.85
0.03
1.45
0.07
3.15
14.51
4.25
9.07
0.97
0.15 7
0.73
3. 沉积岩的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指组成物质的颗粒性质(粒度、表面 特征)、形状、大小及相互关系等。沉积岩的结构 类型及其特点取决于岩石的形成作用,是沉积岩 的几个主要坚定特征(成分、结构、构造、颜色)之 一。主要结构类型有:
碎屑的物质成分
碎屑结构
主要岩石类型
砾岩/角砾岩
砂岩
粉砂岩
粘土岩
45
陆源沉积岩分为两大类:碎屑岩和粘土岩。 碎屑岩,为母岩风化后的各种机械破碎的固体碎
屑组成,包括砾岩、砂岩、粉砂岩; 粘土岩(泥质岩) ,为粒径小于0.005毫米的细粒粘
土矿物组成。
46
一般特征
1. 碎屑岩的基本组成部分
碎屑颗粒:破碎的固体碎屑,占岩石组分的50%以上, 如砾岩中的砾石,砂岩中的砂。
杂基:碎屑颗粒之间的机械混入物,又称基质,常见为 粘土、粉砂等。杂基与砾石、砂等碎屑颗粒同时沉积 同时形成。
胶结物:充填于碎屑颗粒孔隙内的化学物质(钙、硅、铁 质等),使岩石更坚硬。
孔隙:碎屑之间未被其它物质占具的空间,可以是原生 也可以是次生。
47
一般特征
1. 碎屑岩的基本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上都表现为: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界线在较大区 域内呈平行展布,产状也基本一致,但其 间却缺失部分地层。
岩层接触关系
二、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是由于地 壳在一段时期处于上升,而在上 升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明显褶皱 或倾斜,只是露出水面发生沉积 间断和遭受剥蚀。经过一段时期 后,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地层之间缺失了一 部分地层,但彼此的产状却是基 本干行的。
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 和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
岩层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主 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 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 化壳、古土壤层等。上覆的较新 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 平行,而下伏的老地层与不整合 面则相截交。
再次下降、再沉积。
因此角度不整合的存在反映 了该地区在上覆地层沉积之 前曾发生过褶皱等重要构造 事件。
岩层接触关系
四、平面变化
当不整合面被剥蚀得局部起伏不平时,后来新的造岩 物质堆积、充填在低凹部位,因而在不整合面的局部 会产生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均与不整合面呈交截 的现象。这种新沉积物充填于侵蚀凹地之中,如同新 地层嵌于下伏地层中的现象,叫嵌入不整合接触。不 整合面起伏不平引起局部新岩层在横向上与不整合面 呈截切的现象,叫毗连不整合接。
岩层接触关系
一、基本类型
整合与不整合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 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 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 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地层的整合接触反映了在形成这两套地层 的地质时期该地区地壳处于持续地缓慢下降状 态,或虽有短期上升,但是沉积作用从未间断, 或者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沉积物一层层地连续沉积。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 上均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 套地层的产状有较明显的差异, 其间又缺失一部分地层。上覆较 新地层的底面(即不整合线)与下伏 较老的不同层位的地层相交截。
岩层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 以概括为:
下降、接受沉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 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 等)、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岩层接触关系
四、平面变化
从局部地区的表征来看是平行不整合接触,而从较大区域来看却 是角度不整合接触.这种不整合称为地理不整合或区域不整合。 沉积岩与变质(岩浆)岩之间的不整合称异岩不整合。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岩层接触关系 五不整合研究意义
1 重要的地质界面; 2 划分构造层的主要标志; 3 反映构造变形的过程及沉积环 境变化过程; 4 重要的成矿构造;
岩层接触关系
二、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表现为上、下两 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 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在这段时 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 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有沉积的侵 蚀时期。不整合面也就是古剥蚀面,在这 个面上常有底砾岩(其砾石为下伏地层的岩 石碎块),有时还保存着古风化壳或古土壤 层。不整合面有平整的,也有高低起伏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
岩层接触关系 八 不整合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
➢同一个不整合面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时
间差异;
➢同一不整合面在横向的特征可有变化; ➢多次构造运动可能在一个地区形成多个
不整合面;多个不整合面可能在一个地点 表现为一个时间跨度更大的一个不整合。
岩层接触关系 六不整合确定标志
1 地层古生物标志: 地层角度相交、剖面上岩石学特征及生物化石的 连续性等; 2 沉积方面的标志: 主要是上下岩石存在底砾岩或风化壳等; 3 构造标志: 其上下层的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差异明显,构 造的方向差异等; 4 岩浆活动及变质方面的差异。
岩层接触关系 七不整合形成时代确定
岩层接触关系
一、基本类型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如果有了间断,即先 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 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的时期, 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 层之间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在上、下地 层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面,叫不整合面。不整 合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叫不整合线。
下伏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覆的最老地层形成 之前。也就是存在缺失的那些地层的形成时间。
“缺”和“失” 在目前的剖面 上的效果和表 现是一致的, 但是代表的地 壳演化过程确 实完全差异的。
岩层接触关系 八 不整合的研究
1. 对该面上下地层和古生物标志等进行系 统观察和分析; 2. 对该面上下构造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和对 比; 3.对该面本身进行系统观察和追踪(底砾岩 或风化壳); 4对横向变化(在不同区域及构造部位)。
岩层接触关系
二、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是由于地 壳在一段时期处于上升,而在上 升过程中地层又未发生明显褶皱 或倾斜,只是露出水面发生沉积 间断和遭受剥蚀。经过一段时期 后,又再次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从而使上、下地层之间缺失了一 部分地层,但彼此的产状却是基 本干行的。
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 和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
岩层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主 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 缺失部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 化壳、古土壤层等。上覆的较新 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本 平行,而下伏的老地层与不整合 面则相截交。
再次下降、再沉积。
因此角度不整合的存在反映 了该地区在上覆地层沉积之 前曾发生过褶皱等重要构造 事件。
岩层接触关系
四、平面变化
当不整合面被剥蚀得局部起伏不平时,后来新的造岩 物质堆积、充填在低凹部位,因而在不整合面的局部 会产生上覆新地层和下伏老地层均与不整合面呈交截 的现象。这种新沉积物充填于侵蚀凹地之中,如同新 地层嵌于下伏地层中的现象,叫嵌入不整合接触。不 整合面起伏不平引起局部新岩层在横向上与不整合面 呈截切的现象,叫毗连不整合接。
岩层接触关系
一、基本类型
整合与不整合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 或所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 一致,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 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地层的整合接触反映了在形成这两套地层 的地质时期该地区地壳处于持续地缓慢下降状 态,或虽有短期上升,但是沉积作用从未间断, 或者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沉积物一层层地连续沉积。
角度不整合在平面上和剖面 上均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 套地层的产状有较明显的差异, 其间又缺失一部分地层。上覆较 新地层的底面(即不整合线)与下伏 较老的不同层位的地层相交截。
岩层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 以概括为:
下降、接受沉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褶皱上升(常伴有断裂变 动、岩浆活动、区域变质 等)、沉积间断、遭受剥蚀
岩层接触关系
四、平面变化
从局部地区的表征来看是平行不整合接触,而从较大区域来看却 是角度不整合接触.这种不整合称为地理不整合或区域不整合。 沉积岩与变质(岩浆)岩之间的不整合称异岩不整合。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岩层接触关系 五不整合研究意义
1 重要的地质界面; 2 划分构造层的主要标志; 3 反映构造变形的过程及沉积环 境变化过程; 4 重要的成矿构造;
岩层接触关系
二、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表现为上、下两 套地层的产状彼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 间缺失了一些时代的地层,表明在这段时 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 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有沉积的侵 蚀时期。不整合面也就是古剥蚀面,在这 个面上常有底砾岩(其砾石为下伏地层的岩 石碎块),有时还保存着古风化壳或古土壤 层。不整合面有平整的,也有高低起伏的, 它反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
岩层接触关系 八 不整合的研究
需要注意的是:
➢同一个不整合面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时
间差异;
➢同一不整合面在横向的特征可有变化; ➢多次构造运动可能在一个地区形成多个
不整合面;多个不整合面可能在一个地点 表现为一个时间跨度更大的一个不整合。
岩层接触关系 六不整合确定标志
1 地层古生物标志: 地层角度相交、剖面上岩石学特征及生物化石的 连续性等; 2 沉积方面的标志: 主要是上下岩石存在底砾岩或风化壳等; 3 构造标志: 其上下层的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差异明显,构 造的方向差异等; 4 岩浆活动及变质方面的差异。
岩层接触关系 七不整合形成时代确定
岩层接触关系
一、基本类型
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如果有了间断,即先 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沉 积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沉积作用的时期, 也可能代表以前沉积的岩石被侵蚀的时期。地 层之间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在上、下地 层之间有一个沉积间断面,叫不整合面。不整 合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叫不整合线。
下伏的最新地层形成之后;上覆的最老地层形成 之前。也就是存在缺失的那些地层的形成时间。
“缺”和“失” 在目前的剖面 上的效果和表 现是一致的, 但是代表的地 壳演化过程确 实完全差异的。
岩层接触关系 八 不整合的研究
1. 对该面上下地层和古生物标志等进行系 统观察和分析; 2. 对该面上下构造特征进行系统观察和对 比; 3.对该面本身进行系统观察和追踪(底砾岩 或风化壳); 4对横向变化(在不同区域及构造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