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叙事——师生共读-乐在其中

生命叙事——师生共读-乐在其中
生命叙事——师生共读-乐在其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师生共读,乐在其中

中心小学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韩愈以“业精于勤”、“师意不师辞”为宗旨,著《师说》,驳“道统”;还有柏拉图用“音乐是求心灵的美善”的教育思想,写了著名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从“理论理性”的学说出发,提出了“文雅”之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而杜威的学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更加前卫;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更是“心灵的艺术”。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每当接到学生的喜报时,或者看到学生的进步时,我就有一种收获硕果的快慰。虽然现在的我还如此渺小,缺乏陶行知先生那种拼命的工作热情,没有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种敏锐的眼光,更没有孔子的聪慧心智,但我已尝到了教书育人工作中的甜头,生活中以获得了充实与满足。我想,我会让这份快乐延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教师的崇高,来自学生。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的师德,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自己也才能从中体会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由此看来,我作为教师想到了学生的向师性,这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特别是在学习了魏书生老师的教育理论后,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规矩”:凡是老师或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就要当场表演一个节目,没想到这一举措竟然让我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我也自觉“遵规守章”,每次都认真的为学生唱一首歌。这样的“惩罚”却博得了学生的欢心,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也许,这正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时,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师德!这就是师魂!

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

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

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我又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民主与教育》,体会特别深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自己不想干的事,也别强求别人;叶圣陶先生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我们自己不学习,却硬要学生学习,那是为难”;所以我说,要想让孩子愿意读书,喜欢读书,爱上读书,乐于读书,作为老师必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正所谓: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真情系教育,心有千千结,不行春风,难得秋雨。不爱读书的老师,怎么能教出爱读书的学生呢?

那么,作为小学启蒙老师,我们该如何引领孩子读书呢?师生共读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一、师生共读,能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

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特点就是“向师性”强。而这个“榜样”如果是学生本身就有些崇拜的老师,那么其魅力必更强。难怪苏霍姆林斯基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籍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何种地位。”

在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学生上三年级。正是知识与技能,行为与习惯,情感与态度等各方面的能力,如学习能力,接受能力,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最强也最旺盛的时期。于是一开学,我就有意在教室里,在学生面前捧起一本书认真地阅读。早读时,学生读背语文课文,我也跟着大声朗读一些诗歌、散文;有时候中午来得早,学生做作业,我默读儿童小说;课外活动时,我对学生津津乐道地讲书中有趣的故事,令人感动的情节;外出回来,我特地买来一两本书,兴奋地告诉大家,我又买了新书……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在我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学生抽屉里、课桌上的书渐渐丰富起来,由此也拉开了我们师生共读的序幕。杨红缨的马小跳系列小说,托马斯·布热齐纳的冒险小虎队侦探小说,秦文君、曾金豪、金波等一些著名儿童文学家的书籍深深虏获、占据了学生的心。同学们常在课间、茶余饭后谈论天真可爱又调皮的马小跳,勇敢机智又无畏的三只小虎,一说起来就滔滔不绝……

二、师生共读,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个不读书的语文教师,仅凭声色俱厉,口若悬河,是不能征服

学生的。相反如果腹有诗书,就会气韵俱生,神采飞扬,不仅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酷”一簇,同时也为打开学生的阅读兴趣之门做好了准备。事实证明:师生共读好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在不知不觉中唤醒学生心中好学的天性,使学生读书的兴致悄然萌芽。一个喜欢阅读的老师更容易带出一批喜欢阅读的孩子。

学期初我们制定师生共读计划,互为老师,监督检查,共同成长。为让学生能静下心来专心阅读,早读时间,我还会手捧心爱的书坚持与学生一起朗读。让自己的朗读产生“磁场”,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力,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

课堂上,我旁征博引,出口成章,各类经典名著,如数家珍,随口就能娓娓道来,让学生真正佩服老师的博学多才,从老师身上也真正认识到读书的价值。

“亲其师,信其道”,那么接下来我便顺理成章地诱惑学生去多读,多知,自然而然也就激发了他们的读书兴趣。

三、师生共读,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趣,也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将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和高雅的精神需求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在情趣健康中就有了自制力。而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健康情趣。从阅读伊始就进行美文的熏陶是最佳渠道。

因此,我精心挑选了一批美文,努力琢磨作品的感情,把握朗读的基调。利用早读或午读10分钟左右的时间读给学生听。朗读前布置倾听要求——你知道什么?你感受了什么?朗读时力求声情并茂。朗读后交流中,哪怕学生说出知道了一个词,欣赏了一句优美句子,知道了一个情节,得到一份感动,我都予以鼓励和赞赏,从中促进合作,

分享愉快。渐渐地,学生读书有了兴趣。每每读到精彩之处,或叹或诧,或喜或忧,情跃于表,动情之处潸然泪下,喜悦之时欢呼雀跃……

当交流之时,学生们竟能有理有据,滔滔不绝,这绝对是课内阅读所达不到的。

四、师生共读,能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

本学期我们通过师生共读,我由扶到放,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自己寻找书文,引导读书方法,给予展示机遇,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努力让每个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同时结合实际,我们共同总结出文章四读法:初读,解决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细读,边读边记,好词佳句,日积月累,在自己的习作的中适时引用;精读,抓住重点的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学习表达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学会应用;品读,逐字逐句,精推细敲,发挥想象,升华情感。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样的师生共读,“师”是“生”阅读的拐杖,“生”是“师”读书的动力,老师用自己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走进生活,爱上阅读;学生用自己阅读的激情感染老师,发展老师的专业素质,奠定老师终身的幸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