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三)俗语谚语包涵的哲学思想教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二)八字成语、俗语中包涵的丰富哲理教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二)八字成语、俗语中包涵的丰富哲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45bf876a20029bd642dda.png)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二)八字成语、俗语中包涵的丰富哲理教案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2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4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5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8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0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11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同属此类。
12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
1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1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5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1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7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性部分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
又如,“木桶原理”,“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1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四)古诗词中包涵的哲学思想教案
![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四)古诗词中包涵的哲学思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a0588402768e9950e738a1.png)
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四)古诗词中包涵的哲学思想教案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
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也说明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亦属此类。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8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牵牛要牵牛鼻子”同理。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0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高考 政治 哲学和文化
![高考 政治 哲学和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c6d571d52d380eb62946d13.png)
名言谚语蕴含的哲理。
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2、泾溪石险人谨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还指: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6、看得太远,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哦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8、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9、如果你爱她,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会很快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10、10、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不学,则易者亦难矣1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12、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13、当你以为自己愈来愈高时,其实你已经开始走下坡了14、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15、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还指:解决问题时要分清主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16、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17、失败是成功之母18、居安思危19、拥抱真是一个奇怪的东西,明明靠的那么近,却远的看不到彼此的脸20、在人生的道路上,帮助你的有两个:你的朋友搀扶你,你的对手激励你21、月满则亏,水满则溢22、万分之一的错案,对当事人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
法官要换位思考,努力实现司法公正,是因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3、乱生于治,怯生于勇24、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二、量变与质变:1、奢靡之始,未亡之渐2、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3、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4、千里之提,溃于蚁穴5、枉教一室尘如积,天下何曾扫得来6、自古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8、精诚所至,金石为开9、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抓住时机,促成飞跃三、矛盾双方相互依赖1、软硬之道,在乎相互倚重2、自己是对方的对方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四、矛盾双方对立统一1、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2、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3、最美的葡萄酒也带有木桶的味道,太阳里也能看到黑子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5、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注意:高富帅————只看到外表,要全面看待五、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六、实践决定认识1、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2、知旱涝者莫如农,至水草者莫如马3、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4、百闻不如一见5、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注意: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经三折肱/三折肱,知为良医(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七、要从自身实际出发1、鱼儿一旦想变成蝶,它便苦恼2、是骆驼就不要去喝苍鹰的歌3、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着才知道注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绝对意识,而否认了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政治教学案
![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政治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fce26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4b.png)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1)本专题的知识复习分为三部分,哲学的基本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
从宏观上把握“一个基本问题〞、“两条线索〞、“三个意义〞、“四对概念〞、“五大关系〞。
(2)一个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两条线索: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按客观规律办事;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个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四对概念:哲学和世界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
五大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哲学及其基本派别1.哲学的内涵内涵注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日常生活中零散的世界观并不是哲学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并非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几组概念的比较(1)哲学与世界观联系:①二者对象相同,即都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②二者属于意识X畴,都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都对人们的行动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
而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世界观与方法论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达世界观。
区别:世界观主要说明世界是什么,方法论那么是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角度思考问题。
(3)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物质区别:二者具有物质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联系: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所以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4)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区别:客观实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存在着,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7.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958eb51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33.png)
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回顾旧知:文化的功能。
(二)学生讨论学生对照学案进行分组讨论,并同时进行板书。
(三)聚焦展示一区:最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奇迹”的人,是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
1978一次来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禁赞叹:“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世在观赏后惊叹:“铜车马比我们宫廷的车马还要好!”约旦前国王侯赛因称:“时任卢森堡首相的皮埃尔留言:“谢谢你们给我看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精品。
”曾三次参观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他赞叹:“未来。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老的文化之一。
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探究任务]1. 中华传统文化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中华文化能够延续至今从未中断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什么特点?二区: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随之而来的则是精神生活的匮乏。
网络的发展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化不能成为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
在这个时候,《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具备正能量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节目应运而生。
传统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正以其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在全国形成了以古诗词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
在这一文化潮流中,令人欣喜的是,青少年逐渐成为中流砥柱,在掀起一波波“诗词学习热”的同时,又掀起一波波“诗词创作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写作传统诗词的现象。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e5537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01.png)
高中政治哲学教案恰当地挑选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落后生,使全部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中政治哲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浏览,期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政治哲学教案1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说教材:本框题是第七课第二节第二框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家庭消费的内容》这一框知识的延伸,同时又为讲授《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另外,该课题与高一新教材《经济生活》的第一课《生活与消费》密切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修内容。
教材环绕为何建立正确的消费观以及怎样建立正确消费观念顺次展开,介绍了五点:不抑制消费;不超前消费;重视精神消费;科学消费;发扬艰苦奋斗、节俭节省精神。
教材第一从提倡适度消费入手,适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指明了消费主要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消费。
其次提出要重视精神消费,提出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家庭消费只重视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文化消费这种不安稳、不和谐的消费现象,指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必须和谐发展,不可一轻一重。
接着要求要提高消费的科学性,科学消费是正确的消费观念的重要内容,教材主要提到在现实生活中,落后、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仍旧大量存在,因此要求要改变这些落后的消费习惯。
最后,教材提出要发扬艰苦奋壮斗、节俭节省精神。
这一点实际是对“建立正确消费观”这一问题的归纳和总结,也是正确的消费观的本质和中心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运用如何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2.进程与方法:在分析建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问题时,采取问题解答法,情境导入法等。
同时能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公道、不科学的消费现象,使学生认清其危害,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向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节俭节省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分析、注视自己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动,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己、修正自己,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
高考政治——150条成语中的哲学思维
![高考政治——150条成语中的哲学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5b43495233687e21af45a927.png)
高考政治——150条成语中的哲学思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三)俗语谚语包涵的哲学思想教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三)俗语谚语包涵的哲学思想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35a699c8bd63186bcebbcfd.png)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三)俗语谚语包涵的哲学思想教案1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3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4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5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6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
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8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高考政治《哲学价值的实现》的教案设计
![高考政治《哲学价值的实现》的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19e6f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7.png)
高考政治《哲学价值的实现》的教案设计高考政治《哲学价值的实现》的教案设计考点突破1.人生价值的实现(1)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一定条件的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
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
因此,一个社会有着怎样的生产力水平,便制约着这个社会人们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水平。
人生价值的实现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外,还要以一定社会的生产力为基础。
同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程度也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二,实现人生价值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
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培养、利用和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即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等。
历史上的许多有志之士,虽有非凡的才能,但终因社会条件的限制,缺乏客观条件而含恨终生。
当代青年生活、成长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实施,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但是,客观条件的有利与不利,不是个人成长、人生价值实现的决定因素,它们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提示:怎样全面、正确地认识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生存条件、工作条件等。
(2)要正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
第一,要全面看条件。
社会条件包括各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影响个人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但又各有特点,个人可以有意识地进行选择和利用。
第二,既要看到物质条件,又要看到精神条件。
有的人往往只看到国家的经济状况和个人待遇,而忽视社会主义制度、精神文明的发展,怨天尤人,悲观失望,结果妨碍了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三,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总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1328d94a7302768f9939bd.png)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2019)7.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认同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文化自信(2)科学精神:辩证看待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3)公共参与:主动学习、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难点】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知识梳理区】知识点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必须按照_______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_________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__________的新内涵和新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_________相协调。
2.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必须按照_______社会生活和________的进步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_____、拓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________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知识点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表现:(1)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团结统一、__________、勤劳勇敢、___________的伟大民族精神。
(2)核心:________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体现着________这个主题。
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__________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__________。
(2)表现:伟大创造精神、伟大____________、伟大团结精神、伟大________。
2.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1)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_______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四字成语包涵的丰富哲理教案
![2019-2020年高考政治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四字成语包涵的丰富哲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1f88d94693daef5ef73dda.png)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四字成语包涵的丰富哲理教案1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2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3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
4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
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5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6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7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8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9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10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1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12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
13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14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15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16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1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18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19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0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新人教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dec43420bd64783e09122b6a.png)
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我们的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生活与哲学》中的好多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有些又过于抽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目的;为此把人们比较喜闻乐见、通俗易懂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中,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关键词】:俗语 哲学 教学 运用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但哲学的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去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识记。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把俗语引入到《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
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不少通俗易懂、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且富有哲理的俗语。
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近几年的文综高考政治题中,用一些常用俗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
因此,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常用俗语的收集和整理并予以运用,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把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常用的俗语做了一下整理,盼有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教与学:一、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中可选用以下俗语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我思故我在;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主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取薪救火;画蛇添足;邯郸学步;郑人买履;按图索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之哲学生活: 谚语典故 哲理(精心整理)
![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之哲学生活: 谚语典故 哲理(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6b154eef561252d381eb6e87.png)
谚语典故话哲理:唯物论部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4.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5.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6.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7.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8.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9.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12.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4.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5.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16.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7.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18.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谚语典故话哲理:认识论部分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
2.放之四海而皆准——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
3.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分类讲解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分类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b4beb22a76e58fafab003ea.png)
高中政治格言名句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分类讲解一、哲学基本常识1.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5.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
6.神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物是观念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
7.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唯心。
二、唯物论1.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8.9.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0.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1.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2.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考政治哲学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回复精选(持续更新中)
![高考政治哲学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回复精选(持续更新中)](https://img.taocdn.com/s3/m/79d98266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1.png)
高考政治哲学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回复精选(持续更新中)古诗词、名言、俗语的哲理回复精选(持续更新中)1、342: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1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我选c 答案a)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人1次也不能踏进同1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1种观点林老师回复:苏轼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从它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天地间没有1样事物是相同的,1瞬间都没有保持过原状;如果从它不变化的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同我都1样无穷无尽”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有a符合.而bc只强调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形而上学的运动观;d是唯心主义的运动观.2、kathlee: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3、见风使舵4、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杯春露冷如水5、.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6.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老师,各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1、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抓主要矛盾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见下面第6题)5、联系6、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见下面第8题)3、网易博友10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老师,这两句各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教材中的例子,用于讲联系的普遍性的“坐地日行8万里,巡天遥看1千河”这是毛泽东的诗了,1般的老师在讲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时候都可能会讲到这个例子的,表明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4、网易博友10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这是王充在《论衡》的话,他指出:“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精神不能离开人的形体而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死人的灵魂.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5、海:“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是因为事物的矛盾有主要方面也有次要方面. 怎样理解林老师回复:对于同1个决策议题,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是正常的,“赞同”和“反对”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如果只听到赞同的声音,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就意味着决策会片面性,没有全面的思考决策议题的科学性.6、网易博友243:林老师好,请教1下“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1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的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谢谢林老师回复:因为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止(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客观的),望见逝川东去、白云归山的景象,不免令人感慨,中心怅恨,无时或已.由系日无绳之慨,到水去云回之恨,感情沉降到最低点,似乎已经山穷水尽,诗人却由“恨”忽生奇想,转出1片柳暗花明的新镜.“欲就麻姑买沧海.”这里即因此而认定沧海归属于麻姑,并想到要向麻姑买下整个沧海.1杯春露冷如冰.1个“冷”字,揭示出时间的无情、自然规律的冰冷无情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失望情绪.选c7、网易博友197:请问如何理解“不折腾”?林老师回复: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搞什么形象工程或什么运动,瞎折腾.8、网易博友2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下列名句中与之蕴涵相同哲理的是a.溪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b.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d.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请林老师分析1下这道题,好吗林老师回复:“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体现的是联系的观点,只有a 是联系的观点.b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体现的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d"4: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意思是自己画了40年竹子,白天作画,晚上思考,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才能在:分的熟练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风貌.从冗繁到清瘦,可以看出板桥对画竹领悟的过程.可以想象,刚开始画竹,他是把竹枝的1枝1叶都要画出来的,所谓“1枝1叶总关情”.但这样的表现只能是自然的忠实的复制和描摹,最高境界只是逼真而已.而非能表现竹子的精神,表现作者对竹子意义的独特理解,从而达到艺术化的境界.“清瘦”可以说是板桥对竹子意义特有的发现,这种发现的表现就成了1种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既有属于竹子的天然素质,有倾注了作者的情思.也许清瘦的竹子不那么像自然界的竹子,画着画着,对过去的纯描摹而言似乎是“生”了,但这却是1个更高的创新的“熟”的境界.可不可以这样说,艺术的创造只有当我们在1个阶段以后感觉到了“生”,才能进入另1个“熟”的天地.生,其实是对当前自我的否定,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不断否定自己,不断上升,以臻完美.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辩证的否定观.9、网易博友20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请问老师:这句话体现了什么哲理?林老师回复:联系的观点10、网易博友206:2008江苏政治卷28).“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 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 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1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答案是d.不懂啊.为什么不是a.呢?林老师回复:率皆有法,就是它们的变化都是有规律的,d最符合.11、网易博友246:“万物必有成衰,万事必有张弛”.下列与这句话所反映的原理1致的有bda.天将与之,必先苦之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c.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d.有时1扇门虽然关上了,其余的门却是敞开的请老师解释,谢谢林老师回复:成衰和张弛,都是矛盾,万事万物都有,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只有bd 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12、网易博友107:有人引英国作家卡莱尔的话评价电影《梅兰芳》“写的完美的传记跟活得完美的人生1样罕见”,这句话体现了a.矛盾具有特殊性b.事物的矛盾是客观的c.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1的为什么要选c呢?林老师回复:材料浓缩成1句就是“完美的事物是很罕见的”,即事物都是有矛盾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是这个道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13、kathleen:5-29 19:30以下分别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1、吃1堑,长1智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3、月满则亏,水满则溢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5、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1毛轻.向来枉费推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荐有新生者,:丈龙孙绕凤池.7、万山不许1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林老师回复:1、吃1堑,长1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矛盾双方在1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5、昨夜江边春水生,猛冲巨舰1毛轻.向来枉费推动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荐有新生者,:丈龙孙绕凤池.:辩证的否定7、万山不许1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4、网易博友11: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政治教案
![高考政治二轮专题突破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政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80d4c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03.png)
专题10 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一、考情分析考点考题分布 考情分析 物质运动的规律 2016·全国甲卷,22 2014·全国Ⅱ,21 从命题内容上看,考查的重点有: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真理的特点、认识的发展过程。
从考查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
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1)通过引文、漫画的形式考查对上述知识的理解。
(2)本专题内容可依托的热点材料有: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出台(如高考改革新方案、“单独二孩”政策)、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人类重大科技新发现、新成果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016·全国甲卷,23 2016·全国丙卷,232015·全国Ⅰ,21 2015·全国Ⅱ,39(1)2014·全国Ⅰ,39(2) 2014·全国Ⅱ,20 2013·全国Ⅰ,21 2013·全国Ⅱ, 23 2012·全国,39(3) 实践与认识2015·全国Ⅱ,23 2014·全国Ⅱ,39(2) 真理 2016·全国乙卷,20 2013·全国Ⅰ,39(3)2012·全国,22 认识的过程2016·全国丙卷,39(1) 2015·全国Ⅰ,39(2) 2014·全国Ⅰ,22 2013·全国Ⅰ,39(2) 2013·全国Ⅱ,20 2012·全国,22 二、体系构建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授课过程考点精析考点一哲学及其基本派别1.哲学与实践、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主义是错误的,这里一定要注意是“从根本观点上看”。
②既不能对所有的唯物主义一律提倡,也不能对所有的唯心主义全盘否定。
③不能把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把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a7404710a6f524ccbf85a9.png)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
2.科学精神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当代价值,增强文化X信。
3.公共参与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发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价值。
2.教学难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在学习文化知识,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价值认识不够。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观点,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
师: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是什么?在当代有何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阅读与思考一(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三)俗语谚语包涵的哲学思想
1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3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
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4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
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5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
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
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
6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
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
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
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8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又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9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
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1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
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11万变不离其宗。
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12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骨。
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13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
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14事实胜于雄辩。
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15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16众人是圣人。
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
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17活到老,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1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20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亦属此类。
21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
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2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
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23失群孤雁终难行。
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