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大众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讲义》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
05 程与系统结构[视频 讲...
06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 际传播[视频讲解]
目录
07 第六章 群体传章 大众传播[视 频讲解]
09 第八章 媒介技术与媒 介组织[视频讲解]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
010 介规范理论[视频讲 解...
011
13.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 要学派[视频讲...
14.2 重难点解 读
14.1 知识框架 图与重点导读
14.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 法[视频讲解]
15.2 重难点解 读
15.1 知识框架 图与重点导读
15.3 考研真题 与典型题
谢谢观看
第十章 社会转型与受 众变迁[视频讲解]
012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 究[视频讲解]
目录
013 第十二章 几种主要的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视...
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
015 史和主要学派[视频 讲...
014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 全球传播[视频讲解]
016
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 研究方法[视频讲解]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图书,本书是一种包含高清视频课程的可互动学习的“图书”,是用“高清视频”和 “传统电子书”两种方式结合精讲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电子书【电子书+高清视频课程 (20小时)】。本书提供视频课程(教材和考研真题解析)的讲义内容,同时也提供教材的高清视频讲解。本书 每章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图勾勒本章所有知识点的结构脉络,本章重 点则指出本章的重难点及出题点,帮助考生更好地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脉络。第二部分为本章要点详解【20小时视 频讲解】,完整讲述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15章内容。该部分精讲详析本章重要知识点,介绍复习方法,透 析核心考点。第三部分为配套考研真题解析,精选指定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为考研参考书目的名校考研真 题,并提供详尽答案,帮助考生强化训练以巩固本章知识点并学会灵活运用。并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理了典 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答:信宿即受传者。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视频讲解]14.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二、传播学的主要流派14.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传播学的形成(1)传播学形成的原因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①传播媒介的发展。
由于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媒介增加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②历史社会环境。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③社会科学的发展。
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2)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①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②在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2.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1)欧洲源流①塔尔德塔尔德是法国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在于:a.模仿理论。
塔尔德认为,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发生的,因此传播也就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
塔尔德的模仿理论,对后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在很多创新与扩散的研究中,也能看到塔尔德的学术身影。
b.对舆论的分析。
塔尔德在1901年出版的《舆论与群集》一书中,对舆论的结构及其形成、运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的概念作出了严格界定,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课后题答案.doc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整体”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
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
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乂是-•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
它乂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木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4)口我创造,口我完善的系统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Z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二、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三、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1.定义传播学:一门“泛化”的科学交叉学(与各学科之间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
(1)国外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库利(社会学角度):传播是指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
【评价】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作是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②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传播即观念或意义(精神内容)的传递过程。
【评价】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③施拉姆: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④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评价】人和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与物质统一体的“信息”。
信息科学的引入,扩大了传播学的视野:传播并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而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现象(比如动物之间也会存在传播行为,动物的吠叫声就是一种信息)。
⑤戈德的“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⑥格伯纳的“互动关系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⑦贝雷尔森和塞纳的“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⑧霍夫兰的“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2)国内主要学者对传播的定义①郭庆光(本书观点):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邵培仁: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视频讲解]12.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二、“沉默的螺旋”理论三、“培养”理论四、新闻框架与框架效果五、“知沟”理论六、“第三人效果”12.2 重难点解读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理论概要及特点(1)理论概要“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深入研究(1)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①初期的研究只是显示了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高度相关,并没有证明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②1972年麦库姆斯和肖证实了媒介议程形成受众的议程,媒介报道在先,受众认知在后的时间顺序。
③1973年冯克豪瑟对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做了更全面的检验。
(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①“0/1”效果或“知觉模式”:大众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
②“0/1/2”效果或“显著性模式”:即媒介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会引起公众对这些议题的突出重视。
③“0/1/2……/N”效果或“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对一系列议题按照一定的优先顺序给予不同程度的报道,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的重要性顺序所做的判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读书笔记
非新传专业写课程论文需要一些传播学方面的理论知识郭庆光老师的《传播学教程》还行没基础看着也不吃 力**读书上只有这个复习版本的有些内容重复了不过还是有用的。
精彩摘录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 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 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 传播隔阂是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特定利益、意识 形态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社会发展的信息需求是媒介进化的基本动力。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8.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8.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9.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9.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10.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0.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14.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15.3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
15.4考研真题与典 型题详解
作者介绍
感谢观看
4.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4.4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5.3考研真题与典型 题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及考研真题-第11~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1)传播效果的类型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但与此 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和信息传播的日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 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视频讲解]
13.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 【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1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2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sub-national groups)——如政党、工会以及各种利益集团。 在许多场合,这些团体、组织或集团直接或间接对国家对外政策以及各种国际问题产生重要 的影响。
⑦个人——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 领袖。
13.2 重难点解读
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1.国际传播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国际传播领域扮演的重要角色:①它执行对内报道的功能,不断地 将国际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传达给本国社会。②它执行对外报道的功能,担负着宣传本国 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对外方针和立场的重要任务。 (1)概念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 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 (2)国际传播的主体 ①国家——国家是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 ②国际机构(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以国家为单位建立的政府间常设机构, 如联合国等。 ③超国家机构(supra-national organizations)——指其决定在某种程度上或范围内 对成员国政府拥有拘束力的国际机构,如欧盟、世界贸易组织等。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alliances and regional blocs)——制度化程度不如前二者高, 主要以条约或共同声明形式结成的、具有期限性的联盟组织,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前华沙 条约组织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等。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trans-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movements)——非政府的 跨国组织或团体,如教会、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世界环保组织、世界妇女大会等。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七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要点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要点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视频讲解]11.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三、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1.2 重难点解读一、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认知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②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3)大众传播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包括: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2.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1)传播效果的类型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指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2)传播效果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①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②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③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④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⑤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理论意义通过对各类传播效果的性质、产生过程和制约因素的考察,来把握传播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加深对人类传播行为的科学认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媒介规范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传播制度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2.媒介控制的方式(见表9-1)表9-1 媒介控制的方式控制主体主要内容考点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见表9-2)表9-2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见表9-3)表9-3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2)社会责任理论(见表9-4)表9-4 社会责任理论(3)民主参与理论(见表9-5)表9-5 民主参与理论要点具体内容3.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见表9-6)表9-6 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的媒介规范理论9.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传播制度?为什么说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答:(1)传播制度的含义传播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
(2)传播制度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其主要原因有:①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反映。
社会制度是一个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围绕着一定目标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它体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表1-1 传播的定义要点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表1-2 信息要点定义2.社会信息(见表1-3)表1-3 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表1-4 社会信息系统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人内传播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传播与⼈际传播)【圣才出品】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类传播与⼈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内传播、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内传播★★★★1.⼈内传播(见表5-1)表5-1 ⼈内传播2.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际传播(见表5-5)★★★★表5-5 ⼈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内传播?如何理解⼈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内传播的含义⼈内传播,⼜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是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内传播虽然是⼈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个个体系统,它的输⼊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的环境,既包括⾃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内传播虽然与⼈体内部的⽣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的社会实践,⼈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简单“复制”,⽽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教材精讲+考研真题解析】-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圣才出品)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视频讲解]8.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本章要点】一、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二、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8.2 重难点解读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1)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2)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媒介组织)这两种含义的媒介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一、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1.技术的定义和本质(1)技术与传播技术媒介技术又称传播技术,是指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①技术“善”论。
主要代表是欧洲思想史上的合理主义和功利主义,认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
②技术“恶”论。
主要代表是法国学者卢梭和对技术资本的剥削性进行分析批判的社会主义思想家,认为技术是万恶之源。
③技术“中性”论。
以梅赛尼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a.技术本身是工具和手段,不承载特殊的伦理和道义问题;b.使技术成为“善”和“恶”的,是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c.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但技术也在解决社会问题,而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能力。
(3)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①技术决定论。
技术是一种按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技术的后果内在于技术而不取决于人的意志。
②社会决定论。
技术起源于社会生活,产生于人的特定的价值的需求。
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则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最终的决定作用。
③技术与社会互动论。
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是相互区分而又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关系;科技作为生产力对社会政治具有推动和决定作用,而社会需要是技术的源泉与动力,政治和经济制度也反过来制约和决定技术。
2.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八~九章【圣才出品】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媒介技术、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
本章的重点包括: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依存症”、媒介技术的“4C”趋势、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把关人”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媒介技术(见表8-1)★★★★★表8-1 媒介技术考点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见表8-2)表8-2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见表8-3)表8-3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考点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1.“电视人”(见表8-4)表8-4 “电视人”2.“容器人”(见表8-5)表8-5 “容器人”3.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日本学者佐藤毅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因此存在阶层或收入差别的不同群体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从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
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4.“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见表8-6)表8-6 “媒介依存症”和网瘾症5.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1)当代新媒介技术(见表8-7)表8-7 当代新媒介技术(2)“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这一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从而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的自由市场”。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1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两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学与调查研究、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本章的重点包括: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多级抽样、内容分析法。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学与调查研究(见表15-1)★★表15-1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考点二:抽样调查法★★★1.抽样方法(见表15-2)表15-2 抽样方法2.问卷设计(见表15-3)表15-3 问卷设计考点三:内容分析法(见表15-4)★★★表15-4 内容分析法考点四:控制实验法(见表15-5)★★表15-5 控制实验法15.2 课后习题详解1.谈谈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传播学研究中的调查是指一种为获得关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科学知识,通过一定的客观程序进行数据或资料的收集、记录、统计、分析,以探索和揭示其现状、过程、构成要素或运动变化规律为目的的研究活动。
考察社会现象离不开调查,调查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在传播学研究中的作用①调查是获得经验资料的基本方法,通过调查可以了解现实的传播环境、传播关系、传播效果,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科学数据和材料。
②调查所获得的经验资料是形成理论或假说的基础。
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的应用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它涵盖了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的所有领域。
2.传播学的调查研究大致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答:(1)传播学调查研究的过程,同其他社会科学调查一样,大致上可分为“准备阶段”“实查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三个阶段。
(2)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①确定调查课题,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课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理论研究型的,例如“报纸和电视的议程设置功能比较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人员根据科研需要自行确定的;另一类是实务型的,例如“电视台文艺节目收视状况及评价调查”“家电类广告的促销效果调查”等,这一类调查大多是调研专家或机构接受媒体、企业或团体的委托进行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传播效果研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1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效果研究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五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效果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本章的重点包括:“子弹论”“传播流”研究、“有限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休眠”效果。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效果研究★1.传播效果研究(见表11-1)表11-1 传播效果研究要点具体内容2.D. 麦奎尔的三种理论(见表11-2)表11-2 D. 麦奎尔的三种理论考点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1.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见表11-3)表11-3 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要点具体内容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1)伊里县调查(见表11-4)表11-4 伊里县调查(2)创新与扩散理论(见表11-5)表11-5 创新与扩散理论(3)大众传播效果类型①无变化。
②小变化。
③强化或“补强”效果。
“补强”即大众传播对受众的既有态度的巩固和加强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由于“既有倾向”和“选择性接触”机制的作用,大众传播最明显的效果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原有态度的强化。
“补强”论是有限效果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④结晶。
是指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⑤改变。
是指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转性变化的效果。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认为这种效果是不常见的。
(4)“有限效果论”(见表11-6)表11-6 “有限效果论”要点具体内容理论3.“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①“说服性传播”的效果,又称传播的说服效果,是指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它是一种“纯效果”。
②霍夫兰的心理实验——考察说服效果产生的条件效果的形成并不简单地取决于传播者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到传播主体、信息内容、说服方法、受众属性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4.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1)进入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以及“编码与释码”研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大众传播[视频讲解]
7.1 知识框架图与重点导读【知识框架】
【本章要点】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7.2 重难点解读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定义
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提出了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这三项功能是一切社会传播形态的基本功能,大众传播不仅具备这些功能,而且起着重要的作用。
(2)赖特的“四功能说”
赖特在1959年发表的《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在继承拉斯韦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四种社会功能:①环境监视功能;②解释与规定功能;③社会化功能;
④提供娱乐功能。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施拉姆在1982年出版的《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中,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概括。
施拉姆的贡献是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采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在1948年发表的《大众传播、通俗口味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特别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下述三项功能: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1)廉价报纸的特点
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诞生为标志。
大众报刊也称为便士报、廉价报纸。
它与此前的政党报刊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价格低廉,一般人都有能力购买;②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人的生活;③发行量大;
④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广泛的大众;⑤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2)从政党报刊到大众报刊,报纸的两个转变
从政党报刊到大众报刊,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
二是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报纸才成了“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1)电报诞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
电报本身虽然不是大众传媒,但它为大众传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信手段,并推动了通讯社的诞生。
(2)电影出现于19世纪末,从一开始就属于传播大众文化的媒介。
二次大战后,电影很快发展成为包括生产、发行和放映在内,融艺术、娱乐、大商业和现代技术于一体的大规模产业。
(3)广播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了商业化进程,成为大众化传媒。
二次大战后,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收音机越来越趋于小型化、便携化,价格越来越低廉,成为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便利媒介。
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
(1)电视媒介的产生发展
电视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实验播放阶段,40年代出现商业电视。
二次大战后电视得到迅速发展和普及,成为现代最主要的大众传媒。
电视媒介的发展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由信号模拟到数字化的变革。
(2)电视媒介的媒介特性
①电视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音声、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受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
②它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3)电视媒介的新发展
①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进入多频道化时代,电视媒体的内容更丰富,选择性更强;
②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更高;
③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④卫星传输技术的普遍采用使电视传播进入了一个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的时代。
4.互联网与大众传播的新革命
(1)互联网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的用于军事目的的“阿帕网”,现在它已经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全球信息系统。
互联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传播平台,它既是个人信息处理的工具,也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手段,而大众传播也是它的一个基本功能。
(2)互联网传播的特点
①传播速度的实时性——网络传播的介质是数字的“比特”而非物质的“原子”,其传输速率接近于实时。
②信息内容的海量性。
③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网络传播的信息形态包括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几乎所有的符号形式,并且能够实现这些符号形式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
④信息检索的便利性。
⑤传播过程的交互性——网络的双向渠道性质,决定了传受双方的互动是网络传播的突出特点之一,这种互动是多方面的,不但表现为时间上的实时互动,而且表现为数量和空间上的大规模和大面积互动。
⑥传播范围的全球性——互联网连着全世界。
(3)通过网络参与大众娱乐和获得新闻信息,依然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两种主要目的,
而最重要的依然是对网络的大众传播功能的利用。
(4)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传统大众传媒带来了强大的挑战,也为它们未来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与互联网传播融合,实现自身全面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了传统大众传媒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
大众传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1)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新闻、信息和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
(2)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关于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
(3)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4)大众传播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基于乐观主义期待的肯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