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合集下载

浅谈环境法理、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浅谈环境法理、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维普资讯
第 2 3卷 第 3期 20 0 6年 6月
邢 台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 i g a o y e h i C t e e o r a o X n t i P t t c n c o t g
V t2 N . o.3 o3
J n 2 0 u. 0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浅谈环境法理、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程永 高,谷群广,吴艳青
( 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 台 04 3 ) 邢 5 05
摘 要:人与 自 然的和谐是人类文明得 以延续和发展 的载体 ,只有 当我们在 内心深处树立 了尊重 自然、 自然和谐相处的伦理观 , 与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执行保 护环境的法律 。 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 , 要 我们 不仅需要有非常完善的环境法规 ,而且还需要环境法理补充环境法规的不足,进而全 面推进 和谐社会的构建。



收 稿 日期 :2 0_ 0 — 2 O6_2 1
作 者 简介 :程 永 高 (9 0 _ ,安徽 六安人 ,邢 台职 业技 术 学 院环 保 系 ,助 教 。 18 唧 )
44
维普资讯
邢 台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20 06年 第 3期
关键 词 :环境 法理 ;环境 伦 理 ;人 与 自然的和 谐 ;和谐 社会 中图分 类号 :D926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6 2 2 0 ) 3 04 -3 0 8- 19(06 O —0 4_ 0
人与环境 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 ,人类文 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 阶段 ,即原始文 明、农业文 明和 工业 文 明。在 工业 文 明时代 ,人 类 文 明取得 了辉煌 的成就 。人类 的生产 能力得 到 了空前 的提 高 ,人们 的 物质和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改善。借助于强大 的科技力量 ,人类不仅使 自己的足迹撒遍了地 球 的每 一个 角落 ,还 把 探索 的计划 延 伸到 了太 空 。然 而 ,到 了 2 世 纪 下 半 叶,工业 文 明 向 自然吹 响 的进 O 军号角 ,却变成 了向人类文 明敲响的警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第一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 机。 面 对危机 ,人类 开始 了深刻 的反省 和艰 难 的探索 。17 9 2年 召开 的联合 国人类 环境会 议 唤起 了各 国政 府对 环 境 问题 的关注 。 19 9 2年 在 巴西 里 约热 内卢 召开 的联 合 国环境 与 发 展大会 ,不仅 使可 持续 发展 思想 在全球范围内得到 了最广泛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 ,而且使可持续发展思想 由理论变成 了各 国人民的行 动纲领和计划 ,为生态文 明社会的建设提供 了重要的制度保障。2 O世纪后半叶以来,保护环境,走可持 续 发展 之路 ,实现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已经 成 为全 人类 的共 识 。从 掠 夺 型 、征 服 型和 污染 型 的工业 文 明走 向协 调 型 、恢复 型和 建设 型 的生态 文 明 ,促使和 谐 社会 的构 建 ,是 人类 历 史 发展 的必 由之 路 。 中国共产 党十 六 届 四中全会 《 中共 中央关 于加 强 党 的执政 能力 建 设 的决 定 》 中提 出了建设 社会 主义 “ 和谐社会” 的战略 目 。本文只谈论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和谐社会 即人与 自然和谐 。人与 自然和谐是人类 标 文明得 以延续和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减少或消除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导致的各种社会矛盾, 更 重要 的是 ,要 实现 人与 自然 和 谐 ,就 必须大 力 加 强环 境保 护 、正 确 处 理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环 境保 护和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能够促使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促进经济繁荣和持续发展 。 环境法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律保障 环境法 原理的源头是环境法的概念 ,而概念只能在它所为之服 务的对象和 目的确定以后才能科学地 产生 。故环境法的概念可 以确定为,环境法是协调人与人关于环境的关系和人与环境的关系,由国家制 定或认可,旨在确认、保护、限制和制裁人们开发、利用、保护和 改善环境 的行为的法律规范 的总称。【 1 J 要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我们就必须选择污染少、能耗低 的经济发展模式 ;制定更加完善 的环境保护法 规 ,来 调整 人与 人 的关 系 、人与 环 境 的关 系 。这是 因为在 环 境资源 工作 或 环 境保 护 活动 中 人与 人 的关系 和 人与 环境 的这 种 关系 并不 是 水火 不相 容 、有 你无 我 的关 系 ,而 是 一种 共 存 、互 容 、密 不 可分 的关 系 , 即凡 是 对环 境 有影 响 的人 为活 动都 可 能 同时产 生这 两种 关 系 。例 如 ,在 没有 制 定环 境法 之前 ,排污 者 向 森 林 排 放污 染 物会 破坏 森林 生 态系 统 和森 林周 围居 民的生 活 舒适 度 ,这 时排 污者 与 森 林 ( 即人 与 自然 ) 和排 污 者 与森 林周 围居 民 ( 即人 与人 )的关系 是一 种损 害 或 对立 的关 系 ;在 制 定环 境法 之 后 ,排 污 者依 法停 止 向森 林 排放 污 染物 ,这 时排 污 者与 森林 ( 即人 与 自然 )和 排 污 者 与森 林 周 围居 民 ( 即人 与人 )是 种 无 害或 和 谐共 处 的关 系 ;显然 ,环境 法 同时调 整 、改变 了排 污 者 与 森林 ( 人与森 林 )和排 污 者 与 即 森林 周 围居 民 ( 即人 与人 )的关系 。因此 ,环 境法 在 调整 人 与人 的关 系 和 人与 自然 的关系 时 ,不 仅制 定

生态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生态自然观: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生 态 自然 观 : 环 境伦 理 学 的 哲 学基 础
萧 玲

要: 环境伦理 学的产生展现 了伦 理 学研 究的新视 域 , 实现 了伦理 学从 人 际伦理 学向 自然伦 理
学的重大拓展 。但 当前环境伦理学研 究的一个薄弱环 节是 缺乏 深厚 的哲 学基础 性思考 , 有 必要 从哲 学
萧玲 : 生 态 自然观 : 环 境 伦 理 学 的哲 学基 础
出 发 点 和逻 辑 起 点 是人 , 环 境伦 理 学 的出 发点
和逻 辑起 点 是 自然 。
何 种变 革 , 都永 远 具 有 自然 生 存 的 因 素 。只 是
在 不 同 的生 存 方 式 中 , 人类 对 自然 的 依赖 有 所 不 同而 已 。或者 换 言之 , 在不 同的生存 方式 中 ,
环境伦理学应该为人类活动作用于自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然环境及其产生的有关社会问题潜在的影响确实是伦理学观念的一次重大拓展但首先必和价值组成间相互关系提供相应的伦理学原则须从哲学上来阐述这种拓展的可能性和合理和理论
D O I : 1 0 . 1 3 7 9 6 / j . e n k i . 1 0 0 1— 5 0 1 9 . 2 0 1 5 . 0 2 . 0 0 4
怎 么看 自然 , 即形 成 自然 观 , 而怎 么对 待 自
然, 正是 环境 伦 理学 的研 究对 象 。 因为 , 伦 理 学
就 是研 究道 德行 为规 范 的领 域 。环境 伦理 学从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不 同 。人 类 正是从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中来认 识 自然 的 ,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不 同 , 人 对 自然 的认 识 也 就 不 同。 因此 , 人 类 在 不 同 的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不 断提 高 , 与 自然的 关系经 历 了一 个 由和 偕到 失衡 , 人 由失衡到 新 的和 谐的 发展过 程 :
次 这样 的胜利 , 自然界 都要 对 我们进 行报 复 …… 因此我们 必
须在 每一 步都 要记 住 : 我们 统治 自然 界 , 不像 征服者统 治 异族 绝 人那 样 , 决不 同于站 在 自然 界 以外 的某 一个 人 , 相反 . 们连 同 我 肉 、 和脑都 是属 于 自然 界并存 在于其 中的 … …” 血 纵观人 与 自然关 系的 发展 过程 , 中央提 出的 “ 与 自然 和 党 人 谐相 处” 的理 念 , 经 济社 会不 断发 展 的必然 结果 , 人类文 明 是 是 发展 的必然 要求 :因此 ,我 们必 须大 力营造 人与 自然 和谐 的环 境 , 现人与 自然 的 和谐相处 。 实
人类一 经产 生 , 形成 了人 与 自然的对 象性 关 系 , 就 包括认 识
二、 认真 审视 自然 对人 的价值 . 形成 新的生态 伦理观
在 原始文 明阶段 , 由于 生产 力水 平极 低 . 人类 只能被 动地适
应 自然 , 人类 对 自然界 的影 响还 很小 , 与 自然 的关 系处 于一种 人
原 始的 和谐状 态 。 了农 业文 明阶段 , 到 社会 生 产力水平 虽然有 了 很 大的 提高 ,但人 们基 本上 是维 持一 种 自给 自足 的生 产和生 活 方 式 在 这一 阶段也 曾有 过局部 的过 度 垦 和乱砍乱 伐 , 出现 也
写道 :我们 不要 过 分 陶醉 于我们 人类 对 自然界 的胜利 ,对 于每 “

的需要 , 断地探 索 自然改 造 自然 , 不 以获 取衣食 住行 等物 质生 活
资料 。随着 人类 社会 的发 展 , 类 对 自然 的认识 不断深 化 , 自 人 对

环境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环境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理 自然 、 态关 系 中 去 ,所 以它是 关 于人 和 自然 环 生 境关 系 的道德学 说 。在这 之前 ,道德 调整 的只是人 与人 的关 系 ,现在 要把人 类伦 理 行为 扩大 到 自然环
恒的内在价值 , 然成 了人随意索取的客体 , 自 人与 自
然 的关 系 日益走 向分 离 , 人类 对 自然 均 衡 状 态 的破 坏达 到 了相 当严 重 的 程度 , 与 自然 的 不 和谐 与 对 人 立程 度不 断加 剧 。 当今 面临 的全球 变 暖 、 氧 层 破 臭
中图分类号 : 6 6 1 1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 6 12 o 13 0 5 3 10 4 4 (o 9o —0 0 —0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民主法 是 治 , 平 正 义 , 信友 爱 , 满 活力 , 定有 序 , 与 公 诚 充 安 人 自然 和谐 相处 的社 会 。为此 , 我们 要 构建 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会 , 就需 要特 别重视 环境 伦理 , 自觉协 调人 与
能力 , 人与 自然之间总体上仍维持着大体的平衡 , 人
与 自然 是相对 亲 近 、 和谐 相 处 的。随 着 近代 工业 文 明 的兴 起 , 人类 科学 技 术水 平 得 到 了很 大发 展 , 人 类认 识 自然 、 造 自然 的能 力 大 大提 高 ,人 类 实 践 改
中平等的成员 , 应将人类伦理学的范围覆盖到包括 土地、 、 水 植物和动物在 内的大地 , 主张把道德对象
现 代环境 伦理 思想 的兴起 和演 进
人类 只注 重 自然 资 源 的 使用 价 值 , 忽 略 了 自然 永 而
现 代 环 境 伦 理 思 想 , 学术 界 又称 为 “ 境 哲 在 环 学 ”“ 态伦 理” 从 它 创立 伊始 ,就 主 张把 道德 行 、生 , 为 的领域从 人 与人 、 与社 会 领域 扩 大 到人 与 自然 人 之 间 ,要求人 类将 善 良、 正义 、 务 等观 点应 用 到处 义

浅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浅析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设和谐社会首先要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 它是社会和谐 的基础 条件,也是人 自身发展 的重要前提 。 会的和谐 、 的全面 社 人 发展都必须在人与 自然的协调 与和谐 中得以实现。 它是和谐 社会 中最重要的关系 , 这种和谐是一种载体 , 没有它 , 人与 人之 间、人与 自身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持久的和谐,没有 它 ,我们将逐渐失去家 园,中华民族将失去生存的空 间,其 他 一 切 和 谐— — 民 主法 治 、 平 正 义 、 信 友 爱 、 满 活 力 、 公 诚 充
利 益过 度 受损 。
强调当代人利益与强势主体利益和在 自然界面前强调人 的利益的原因是 相同的。 过于强调当代强势主体利益会加大 了当代强势者机 会主义行为的发生率 , 使得完全处于弱势的 后代人利益遭到损害 。 这种损害大多以过 度透在一定的限度内 , 它可以通过 自 然界的 自然再生能力与人类的技术进步去弥补 , 但可能 已经
会 的建设。这就要 求我们在 发展经济的 同时,正确认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 系,坚持 可持 续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 ,采
取 积极 有 效 的途 径 实现 人 与 自然 和 谐 。
关键词 :人 与 自然和 谐 和谐社会 构建 途径
与 自然如何和谐相处 , 是人类长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 如今 , 在人 与 自然关系成为当代理论热点的背景下 , 我 国明确提出要 “ 树立 科学发展观 ,要求统筹好 人与 自然关 系” 并指出 “ 。 构建社 会主 义和谐社会一大要义就是人与 自然 和 谐 ” 。
浅析 以人与 自然的和谐为基础构建和谐社会
王 文 建
( 南京 晓庄学院 江 苏南京 2 l7 ) l 11
摘 要:人 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方面, 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前提和动 力。但是 ,随着经济和社会 的进

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

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由于我国学者最早的文献源自苏联,因此,我 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在早期沿用苏联的用法而 叫生态伦理学,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使 用环境伦理学概念的论著逐渐多了起来。不过, 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领域至今仍然在并列地 使用环境伦理学和生态学概念。
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二)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关于环境问题的哲学探讨主要 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由于人们已 经认识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过度干预自 然的结果,这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 关系、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我们对自 然界的行为等问题,其结果必然深入到对自然 界是否具有价值、人类是否要对自然界讲道德 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最后引起了学术界“走 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大讨论。
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从20世纪初叶起,由于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引起 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道德 问题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 1962年,一位名叫蕾切尔· 卡逊的美国生物学 家,出版了《寂静的春天》这本书。在这部著 作里,她向当时还没有心理准备的公众讲述了 DDT等杀虫剂对生物、人和环境的危害。蕾切 尔· 卡逊的著作对西方环境伦理学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二、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把道德关怀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了动物,如动物 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把道德关怀的对象延伸到有感 觉能力的高等动物是动物解放论和动物权利论的基本 要求。 动物解放论者辛格指出,把动物排除在道德考虑之外 与把黑人和妇女排除在外如出一辙。他从功利主义伦 理原则出发,论证了有感觉能力动物的道德地位。而 动物权利论者汤姆· 雷根则在批判功利主义的基础上, 发展了义务论传统,他以“生命主体——固有价值— —权利”为基点,提出了动物天赋地拥有道德权利的 观点。这两种学说立论根据不同,但主旨都是为动物 福利辩护,因此又称为动物福利论。

环境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环境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世界 环境 伦 理思想 的先河 。
大 限度地 使人类 适应 地球 , 以道 德 的方 式 去 适 并 应 , 既是激 进 的 也 是革 命 的” 它 。环 境 伦 理 思 想
的兴 起是 人们 重 新 审 视 人 与 自然 关 系 的理 性 选
择 , 引发 了人们许 多新 的思 考。 它
哲学 家 A・ 韦 兹 、 国生 态学 家 莱 奥 波 德先 后 施 美

环境 伦理 思想的 由来 与发展
在 人类 发展 的 历史长 河 中, 人们 对 生态 环境
提 出“ 敬畏 生命 ” “ 、 大地 伦 理 ” 的思 想 , 传统 伦 把 理道 德研 究 的对 象扩 大 到 自然 界 , 开始 研究 自然 的价值 、 人与 自然 的关 系以及人 类 对 自然 的道 德 问题 , 出人 应 该 转变 对 自然 环 境 的 态 度 , 道 指 在 德意义 上 建 立 人 与 环境 的 关 系 。 到 2 0世 纪 7 0 年代 以后环境 伦 理学有 了很 大 的发展 。 境 伦理 环 的突 出功能 在 于 调节 人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关 系 , 最 “
弃物 造成生 态 破 坏 、 境 污 染 的 行 为 , 损 害 了 环 既
谐 的基 石 , 康 、 健 稳定 而平 衡 的生 态 环境 , 构建 是
和 谐社 会 的物 质 基 础 。为 此 我 们 要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就需 要 特 别 注 意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问题 , 境 环

要: 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进行思考 , 阐述 了环境伦理的由来与发展, 出要构建和谐社会, 指 就
需要 特别 注意人 与 自然和谐 的 问题 。提 出要 加 强环境 伦理 教 育 , 立科 学 的环境伦 理观 ; 树 注重

坚持生态伦理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生态伦理 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生态伦理构建和谐社会作者:张亚琴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03期【内容提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人与人的关系是在自然生态环境的依托前提下的关系,所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其中最主要的方面。

环境问题本身是伦理学的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也就是生态伦理。

【关键词】生态伦理和谐环境资源【作者简介】张亚琴,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03-0011-02生态环境问题本身是伦理学的问题,人类社会不可能离开自然环境而存在,人与人的关系是以依托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关系,人类社会本身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人类的伦理关系。

生态伦理也叫环境伦理,是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所作的研究,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道德学说。

生态伦理需要人类改变过去破坏环境、向自然过度索取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加强生态伦理,并且把这一理念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始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环节。

一、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 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在充分利用自然的同时,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异化。

现代工业文明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源,雾霾、沙尘暴、酸雨、气候变暖、废水废气等各种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掠夺造成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逐渐波及到人类自身。

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意味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

自然界和人的关系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系统论上来讲,人和环境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成员是一个整体内部的两个子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地球生态系统的维持,就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讲,自然和人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精品管理资料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精品管理资料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观点及其意义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凭借其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及科学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对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的人道关注,到中晚期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经济学考察和哲学反思,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其深层原因,探索了其解决途径,并展望了人与自然真正统一的未来美好社会,形成了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建构为核心内容的生态理论.深入挖掘和系统阐述这一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反思人与自然关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实践首先使自然界人化。

自然界的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然对象化过程。

以一种物质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改造自然界,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占有自然界的过程,其结果则产生了获得人的本质的自然界。

这种获得了人的主观性、人的本质的自然界,就是所谓的“人化自然”,从外延上来说,就是纳入人类社会活动、纳人人的文化或文明之中的自然界,这种自然当然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它充分表明了人的主观性的超越性本质。

于是,自然界本身则成为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对象.“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的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实践不仅是自然界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人的自然化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人类实践中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两个过程,它们在实践中的统一就是社会历史。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来的盲目性和反自然性,主要体现在对待外部自然界和人自身的自然上。

就前一方面而言,人们对自然的无限制的开发,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环境伦理学是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的研究领域。

它探讨了人类在与自然环境互动过程中的伦理行为和责任。

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性和互动性。

首先,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在于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紧密关系。

人类不能独立于自然环境生存和繁荣。

我们依赖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如空气、水、食物等。

同时,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自然环境,如过度开发、污染等。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责任。

其次,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还在于对自然环境价值的思考。

传统的伦理学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

环境伦理学强调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

自然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而存在,它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权益。

我们应当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而不是将其作为人类的工具或资源。

此外,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还体现在对未来世代的关注。

我们应该考虑到我们的行为对未来世代造成的影响。

环境问题不仅仅是当下的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跨世代的问题。

我们要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这就需要我们在现在的行动中考虑到未来世代的利益,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保护环境。

在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中,还存在一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关注。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资源,是地球生命系统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环境伦理学强调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我们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性,并采取行动来保护它们。

最后,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还在于一个全球性的视角。

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涉及到全人类的利益。

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自己所在的地区或国家的环境问题,而忽视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环境问题。

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合作和共同努力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全球性的合作,才能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生态”之维及现实回应

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生态”之维及现实回应
满 境界 , 从而体现 出对 人的价值 和人格 的尊重 。
社会 和 谐 内 蕴 着 与 生 俱 来 的 人 文 价 值 底 蕴 。 “ 人文” 是一种 无 限可 能 的 意义 世 界 生 成 , 对 自我 是
通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生互动、 自我生长过程 , 应 当进行“ 伦理一经济生态” “ 、伦理一社会生态” 的人 文建构, 确立伦理一经济一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机人文
逐“ 和谐 ” 的奋 斗 史 。然 而 , 论 如 何 ,和 谐 ” 并且 无 “ , 惟有 “ 和谐” 才是生 态伦理 精神 或者 生态社 会 的价值
“ 基地” 与价值“ 标” 和谐社会” 目 。“ 并非传统社会中 原生 自 发的和谐有序, 而是历经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 会的转型后加 以反思并 内化 的社会 全面 发展 的和谐 ,
长 的过 程 , 行 “ 理一 经 济 生 态 ” “ 理一 社 会 生 态” 进 伦 、伦 的人 文 建 构 , “ 使 义一 利 ” 融、 德一 相 “ 得” 相通 , 确立伦 理一 经济一 社会 三位一体 的 有机人 文精神 系统 。
[ 关键 词 ]和谐社 会 ; 文价值 ; 理一 经济 生 态; 理一 社会 生 态 人 伦 伦
第2 N . 12 o 4
和谐 社 会建 设 的“ 理 一 生态 ” 维及 伦 之 现 实 回应
牛 庆 燕
( 南京林业大学 社科 系, 江苏 南京 2 0 3 ) 10 7
[ 摘 要] "前物质财富迅猛增长的同时, 在3 - 也伴随着人文精神 衰微 的时代 困惑。新 时期 推进 和谐社会 建设 , 需要 以人 文价值 的 生态文化 理念 贯通 于经 济 、 社会 发展 的共 生 互动 、 自我 生
展滞后 、 资源环境压力加重、 区域差距拉大等难题 ) 。 为此 , 时期 , 在新 应有效落 实科学发 展观 、 积极 推进 和 谐社会 的建 设 。在 理论 研究 中 , 经济 、 社会 与伦 理 似

环境伦理学试题答案

环境伦理学试题答案

环境伦理学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个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B. 社会结构与环境的关系C.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D. 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答案:D2. 下列哪位哲学家是环境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A. 庄子B. 康德C. 约翰·杜威D. 奥尔多·利奥波德答案:D3. 环境伦理学中的“大地伦理”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霍金B. 爱因斯坦C. 詹姆斯·洛夫洛克D. 阿诺德·汤因比答案:C4. 在环境伦理学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公平性原则B. 持续性原则C. 效率性原则D. 预防性原则答案:C5. 环境伦理学中的“深层生态学”主张人类与自然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A. 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B. 伙伴关系C. 竞争关系D. 无关紧要的关系答案:B二、填空题1.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________之间道德关系的学科。

答案:自然2. 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是探讨人类对________的责任。

答案:环境3. “环境正义”是指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不同群体应享有________的权利和承担________的责任。

答案:平等、平等4.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服务。

答案:支持、调节、文化5.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________的认识和保护。

答案:生物多样性三、简答题1. 简述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环境伦理学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包括人类对环境的责任和义务、环境的价值和权利、以及环境问题背后的伦理原则。

它探讨如何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 阐述深层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

答:深层生态学的基本原则包括生态中心主义原则、基本生态经济原则、社会与生态过程协调原则等。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是经济发展与社 会发展不和谐
(1)经济发展与 社会事业发展 不和谐
(2)经济增长 与就业增长 不协调
(3)经济发展 与人的发展 不和谐
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 ——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 ——政协抨击假大空现象
“不要再玩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大树特树诚信 不要再玩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大树特树诚信 之风。 之风。” 在北京举行的政协十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会议 200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纷纷 上,200多位全国政协常委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纷纷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一些常委们将矛头直指和谐社会的不和谐之 ——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 假大空”现象。碘超标奶粉、 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 音——社会经济领域存在的“假大空”现象。碘超标奶粉、 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当前 当前, 疫苗造假、毒大米、假种子、假农药、劣质化肥……当前, 假冒伪劣产品泛滥, 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公害。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城市尤其是乡村, 的公害。各种各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城市尤其是乡村, 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 不仅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 。(摘自 光明网》 摘自《 康。(摘自《光明网》)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
疯牛病
爆发疯牛病的原因是,在英国和欧美 爆发疯牛病的原因是, 许多国家的一些饲料加工厂, 许多国家的一些饲料加工厂,把羊等 动物的内脏和骨头加工成动物饲料, 动物的内脏和骨头加工成动物饲料, 使得牛致病, 使得牛致病,人感染后会出现痴呆或神
第四,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化,以 第四,地区发展失衡导致的地区差距扩大化, 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之间的冲突。 及由此而带来的地区之间的冲突。 (1)经济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总量的差距越拉越大。 (2)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 人均GDP的差距越拉越大。 GDP的差距越拉越大 (3)人均GDP的相对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人均GDP的相对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GDP的相对差距也是越拉越大

哲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哲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应用

哲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应用伦理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人类行为与价值的关系,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并探讨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道德行为的普遍性、人的尊严和自由、公正与公平、责任与义务等。

这些原则构成了伦理学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准则。

1. 道德行为的普遍性伦理学认为,道德行为是普遍适用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都应该遵循某种共同的道德标准。

这一原则强调了道德的普世性,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2. 人的尊严和自由伦理学将人的尊严和自由视为核心价值。

人的尊严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被平等尊重和对待,不论其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或个人能力。

人的自由则是指每个人都有权利享有自主选择和决定自己行为的自由。

这一原则保障了人权和个人发展的权利。

3. 公正与公平公正与公平是伦理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公正强调在分配资源和机会时要依据道德原则而非歧视性标准进行。

公平则强调在处理纠纷和冲突时要诚实、公开和公正地对待各方。

公正与公平的原则使我们能够在社会交往中维护公正秩序。

4. 责任与义务伦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履行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

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应基于道德原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

这一原则强调了个人责任感和社会参与的重要性,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伦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伦理学不仅是一门学科理论,更是指导我们行为和决策的实践工具。

以下是伦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示例:1. 职业道德伦理学为不同职业提供了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的指导。

医生、律师、教师等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伦理准则,要求从业者为人民服务、尊重患者或客户的权益,并遵守职业道德的规范。

2. 商业伦理商业伦理研究商业行为和商业道德的关系,指导企业和从业者在商业活动中遵循道德原则。

合规经营、诚信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都是商业伦理的重要内容。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反思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反思

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反思环境伦理,就是指人类处理自身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哲学观点和价值观念。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怎样认识环境问题,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环境问题;二是人类在改造环境时,应以何种方式,怎样对待自然。

环境伦理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准则,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

生态学作为科学,要求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自然,并将其规律化,以便能够利用这些规律去影响甚至改造自然。

因此,生态学也要求我们在生态系统中,要遵循“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即:人类是目的,其他所有的物种都是手段,任何人类的行为都应该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服务的。

生态学也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提倡“生物中心主义”,认为在生态系统中,除了人类以外,没有任何一个物种是目的,每一个物种都是目的,其他物种都是手段。

但是,“生物中心主义”的“生物中心”也有自己特定的含义,这就是:不管是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还是从属于生态系统,人类自身都应该视为目的,也只有人类才是生态系统中最高级的层次,其他所有的物种都是其构成部分。

生态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组成。

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三大类成分,即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和生产者、消费者。

“生物成分”指直接参与或制约其他生物成分的种类和数量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非生物成分”是生物体以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产者”是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中的营养级;“消费者”指非生物成分被利用后变为非生物成分或生产者的物质。

可见,生态系统中的三大成分之间是相互依赖,共同存在的,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成分,生态系统都不能正常运行。

1、对人的尊重生命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一个基本条件,是自然界赋予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界中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必须对生命加以尊重。

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恶性事件,一定要严格追究责任。

论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

论环境伦理的哲学基础

环境伦理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哲学分支。

其哲学基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哲学基础:
1. 生态学观点:环境伦理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生态学观点。

生态学强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
关系,认为人类只是生物圈中的一部分,并且与其他物种和自然环境共享资源和生态系统。

基于此观点,环境伦理主张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以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2. 伦理普遍主义:另一个哲学基础是伦理普遍主义,即认为伦理原则具有普遍适用性和优先性。

根据这个观点,道德原则不仅适用于人类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伦理主张我们应该对所有生命和自然环境展示同样的尊重和关怀。

3. 功利主义:一些环境伦理观点以功利主义为基础。

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化利益和幸福感,认为我
们的行动应该产生最大的有利结果。

在环境伦理中,功利主义可以解释为追求整体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福祉。

4. 美学观点:一些环境伦理观点参考美学观点,认为自然环境拥有内在的价值和美。

基于这种观
点,环境伦理强调我们应该保护和维护自然环境的美好与完整性。

5. 规则倫理学:规则倫理学认為道德判断应基于普遍适用的规则或原则。

在环境伦理中,规则倫
理学强调我们应该遵守保护环境的规则和原则,如不造成无必要的破坏、减少浪费和污染等。

这些只是环境伦理哲学基础的一些常见观点,不同的学派和哲学家可能会强调不同的理论。

此外,还存在着其他的哲学基础来支持环境伦理,如权利论、关怀伦理等。

环境伦理与哲学

环境伦理与哲学

环境伦理与哲学在当今时代,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

从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到生物多样性锐减,从资源的过度开发到污染的肆意排放,无一不在警示着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而环境伦理与哲学,正是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领域。

环境伦理,简单来说,就是关于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

它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应当如何在自然界中行动,以及如何对待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

传统的伦理观念往往只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环境伦理则将伦理的范畴扩大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环境伦理呢?首先,从现实层面看,环境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直接威胁。

如果我们继续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享受,那么最终遭殃的将是人类自己。

比如,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道疾病增多,水污染影响饮用水安全,土壤污染威胁粮食生产等。

这些问题都迫使我们思考,我们对环境的行为是否道德,是否可持续。

其次,从哲学层面看,环境伦理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角色。

长期以来,人类往往自认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随意地征服和利用自然。

但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实际上,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相互依存。

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的支持,而自然界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不应该仅仅被视为人类的工具。

在环境伦理的哲学思考中,有几个重要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种观点是“人类中心主义”。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价值都应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只关注环境对人类的直接用途,而忽视了环境本身的价值。

例如,为了开垦农田而砍伐森林,为了获取矿产资源而破坏山体,都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然而,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人类中心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与之相对的是“非人类中心主义”。

这一观点认为,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和生态系统也具有内在价值,不应该仅仅因为它们对人类没有直接用途就被忽视或破坏。

继续教育作业生态文明建设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继续教育作业生态文明建设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到,辩证自然观认为物质具有运动性和主体性。

(填空)2. 生态补偿是维护生态利益平衡的最后一道防线。

(填空)3. 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填空)4.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使其自身很难排除他人染指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效益,这就使得公共产品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两个问题:公地的悲剧和搭便车问题。

5.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

6.公民环境权是指公民享有的在不被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中生存及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

(填空 )7.生态平衡最明显表现就是系统中的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相对平稳。

(填空 )8.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填空 )9. 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替代10.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流动,促进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填空 )11.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保护的灵魂,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

12.生态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类文明的生态化过程。

13.生态补偿是维护生态利益平衡的最后一道防线。

14.公共产品的两个基本特征使其自身很难排除他人染指其产生的不可分割的效益,这就使得公共产品使用过生态文化的研究对象是人与自然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所有文化现象。

(填空 )15.生态,亦即自然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

(填空 )16.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使燃料燃烧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增加,造成能源供应紧张以及温室效应的产生。

(填空 )17.生态农业开发和利用对象是自然生态资源。

(填空 )18.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挑战,更加需要倡导和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文明,从根本上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填空 )19.生活垃圾指人们在日常生活过程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

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一第一个问题:人类对自然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在我国学术界的争论中,一方主张人类对自然界应保持“敬畏”态度,另一方则认为应当持“征服”态度。

我觉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又过分极端。

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它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从“敬畏”到“征服”,再从“征服”到构建“和谐”。

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前进过程。

在古代原始时期,人与人的关系完全是一种极其狭窄的、自然形成的血缘关系。

人与自然处于混沌不分、浑然一体的状态,还没有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区分。

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生存以采集、狩猎为生,完全顺从于大自然的恩赐。

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

[1]虽然,随着人类学会“刀耕火种”,“环境问题”便开始产生。

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后来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

但是,这种情况在以“人的依赖关系”为根本特征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并不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意义。

因为,“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的狭隘关系”。

[2]人类对自然界的完全依赖,造成人们将自然界视为神灵而加以虔诚地崇拜和敬畏。

这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第一种基本形态。

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社会的最初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3]这就是资本主义时代。

资本增殖的逻辑是无节制利润追求,是“尽可能地成倍地增加劳动的使用价值或生产部门,以致资本的生产会不断地和必然地一方面造成劳动生产力强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劳动部门的无限多样化,也就是说, 会使生产具有包罗万象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使自然的所有各方面都受生产的支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伦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邝福光广西钦州学院(535000)1、和谐社会的二元结构特征和谐社会的哲学内涵具有深刻的二重性,这是由社会这个概念所具有的自然和社会(狭义的)双重属性决定的。

狭义的人类行为外化的社会环境,是建基在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

因为人类的诞生,包括他的一切行为,本来就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

因此,从哲学高度理解,人类社会的所有现象,其实也都是自然现象。

不过长期以来,这二者的关系被人为地割裂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只是一个运动过程。

没有运动便没有一切。

而任何事物都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与众多相关因素紧密联系着,相互作用着的有机综合体(系统)的一个部分。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在自身运动发展过程中,在特定历史阶段上自身运动、发展、进化的产物,他和地表上所有无机物质世界和所有有机属种的产生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此也不具有任何特出的地位和权利。

但这只是从发生学最表面的层次上来说的。

其实,人类和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存在着巨大的本质性差异。

一是人类不是以往任何一个物种基因的再现和重复,他是自然界进化历史上最新的、最高级的产物。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生命属种,能和与此众多的有机和无机物质世界,发生密切的相关关系。

所以人类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自然环境而独立存在的最高级生物属种。

这是一个连任何宗教信徒也否定不了的事实。

差别是唯物论者认为自然界是从“无”到“有”的自然进化过程。

这个“无”,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者称为“虚空”,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称为“元、气、无、混沌”等。

有神论的宗教教徒则假设了一个万能的先在神——“上帝”和“安拉”等等作为万物诞生的原动力。

但不管差异如何,任何宗教,也没有达到完全否定现世存在的客观事实。

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物质世界而存在。

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

这是人类认识和处理自身和自然环境关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这正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最深厚的哲学根据,或说是归宿。

因此说到和谐,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这个自然界进化最后阶段(指到目前为止)的产物,在本质上和以前的任何无机物质及有机属种又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人类是自然进化史上自然界在由量变到质变拐点上所产生的最重要的载体和表征。

人类与世界万物的根本性差别,就是人类具有主观(主动的意思)能动的思维能力和情感因素。

因此,自身生物学特征相对柔弱的人类,凭借能动的思维和感情因素,从原始种群开始,便逐渐形成了群体生活方式。

后来在这基础上发展演变成为各种形态的人类社会。

自从人类经过漫长的自然发展阶段,进入社会发展阶段以后,作为个体的人类,从她出生那一刻起,首先就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

社会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客观存在。

以后人类与自然环境间所发生的种种行为、矛盾、冲突,也都是通过社会环境这个中介实现的。

因此,从外在的关系层次上看,社会是人类自身行为外化的独立存在,但从内在关系上看,因为人类自身本来就是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分子,所以人类的一切行为也可以理解为是自然环境自身演化的一种表现。

社会存在本身也是自然环境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运动形式。

在逻辑上它和自然环境间就构成了完全的同一。

也就是说,人类天然地就是同时生活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的。

因此说到和谐社会,就天然地包括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和谐。

这二者是既不分彼此,也不分先后的。

这就是和谐社会哲学内涵中所包融的深刻的二元结构特征,或称二重性的表现。

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同时实现社会环境的和谐和自然环境的和谐。

2、和谐社会:人类生存发展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广义的)存在整体特征的认定。

它是由人类相互间行为(狭义社会)本身的运行机制,及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关系的运行机制是否和谐决定的。

只有这两种运行机制都是和谐的社会,才能称为和谐社会。

人需要在什么样的社会(狭义的)状态中生存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运行机制才是和谐的呢?这是一个困绕了人类几千年,耗费了多少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政治家心血,为之思考、试验,甚至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至今未解之谜。

阶段性成果倒是不少。

什么民主社会、专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又众说纷云地说已经出现(发展到)了什么后工业化社会和信息社会,等等,等等。

但不管什么社会,因为都是人们为了共同生活的一种组织、管理与相互协调形式,最终是要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社会进化的具体体现)决定的。

而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到人类自然生存本能的制约。

也就是说,这些运行机制的产生和界定,都是人为的,是属人性的。

人类的自然本性,在不同的人类社会形态中,往往起到很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的自然本性是什么?就是适者生存,弱肉强食。

这是由生物遗传基因决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始终杀戮不止,战争不息的根本原因。

但人毕竟是人,因为人类具有任何生物所不具备的独立思维能力,特别是深厚的情感因素,所以才能异化成为相对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高踞在万物之上的群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血与火的教育,人类的自然属性终于开始逐渐弱化,人的社会属性开始得到逐渐提升。

人们开始明白,人类首先只有实现共存才能达到共荣。

中国传统文化中“性本善”的观点,就是人类社会性逐渐增强后的一种良好愿望的语景表达。

朴素的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古已有之的。

最古老的和谐社会的理念,应追溯到我们汉民族最浓厚的文化底蕴中的“大同社会”的观念。

近代的,当以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为集大成者。

现代的,则以1992年里约宣言提出的:“他们(人类)有权同大自然协调一致从事健康的、创造财富的生活。

”“有权同大自然协调一致”指的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健康的、创造财富的”是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

这个概念与以往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它把人类相互间及与自然环境间的和谐,当成了人类应有的权利来看待。

对于社会现实存在性质的认定,对其是否和谐,人们的认识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因为各种概念对事象认识判断的切入点和视角并不完全相同。

有从生产力发展状况切入的,有从管理形式(社会制度)角度切入的,也有从伦理道德角度切入的,因此不仅表述不同,内涵中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但总的来说,判定一个社会结构形态是否和谐,最终的判断应该视其对该群体的存在和发展,是否达到和实现了共生、共存、共荣的最终目的。

因为,和谐社会,这不仅是人类共同生存的目的,也是人类实现共生、共存、共荣的最根本的手段之一。

在这里,目的和手段已完全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如果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割裂开来,只谈目的,不谈手段,那是一种镜花水月;如果只谈手段,不谈目的,那也是一种空中楼阁。

如果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归根到底,这就是一个“为己”还是“为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方式方法论问题。

站在这个高度上去认识和谐社会问题,环境伦理道德问题便自然而然地突显出来了。

因此研究和谐社会问题时,必须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高度统一起来进行研究。

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目的和愿望,便无由产生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手段、方法和途径,和谐社会的构建当然也就只是一种糊弄弱势群体的纸上谈兵。

3、和谐社会桥梁的裂痕:人工环境营造的异化人必需要依赖自然环境而生存,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运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内在因素。

但人类不象植物或低等动物那样,被动地接受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

由于思维能力和情感的作用,人类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不是被动的,从属的,而是主动的,和有选择性的。

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己主动地向大自然索取和营造的。

索取和营造的结果,在具体物质形态上,便形成了今天人类所拥有并生活于其中的人造(工)环境。

从人工环境的产生过程来说,逻辑上它是应该纳入社会环境范畴的,因为它是人类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自然界的衍生物,和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精神领域的产物,是属于同一性质的。

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和非物质形态的精神产物——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典章制度等等有着原则性的区别。

具体表现为:①一切人工物质产品都是人类精神产品的物(异)化,占有一定的空间场所和具有实用价值和应用性。

②众多的人造物质,最后构成了相互间有着紧密联系的物质环境系统——人工环境,这个环境可以和任何人(群体)发生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③一切人工环境的构筑,都必须取材于(缘于)自然环境,因此便成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产生正负反馈作用和同构关系的具体载体和桥梁。

④一切人工环境的构筑,都是以人类个体或集团的目的性和利益为转移的,完全是属人性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目的为中心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类的生物学本性——贪欲,已受到社会属性——财富观的严重扭曲和制约。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口总量的增加,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在构筑人工环境质和量两方面,都日益陷入了深不见底的螺旋,正在发生严重的异化。

人类构筑人工环境已经超越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变成了向自然环境索取和积聚财富的疯狂行为。

人类相互间及和自然环境间的矛盾,也因此日益加剧。

也就是说,人类构筑的自身和生存环境发生关系的桥梁——人工环境已经开始发生不可持续的裂痕。

具体表现为:①在社会环境方面。

由于人类贪欲和占有本能导致的财富积累和分配不公,已使社会不同群体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和谐度正在大大下降。

公平与正义,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在当前的中国,由于市场经济和商品大潮导致的失业、升学、就医、养老和居住问题,已差不多达到了社会容忍度的阈值。

胡锦涛主席最近提出的和谐社会的六项指标的前五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就都是针对当前的社会现实说的。

当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平正义”一条。

其他四条基本上都是手段,是措施,是表征,公平正义不仅是手段,而且也是达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

人类企图构筑和谐社会的目的和手段在这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如果说社会群体关系可能发生断裂的话,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无论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早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教导。

社会的动乱和裂变,不完全是由于绝对贫困引起的,更多的是由于两极分化导致产生尖锐矛盾时发生的。

就中国和世界范围来说,人类今天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总量,比过去增长何止十百千倍,但社会和谐度是不因此同步增加了呢?没有,这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事实。

因此消灭贫困仍然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头号问题。

②在自然环境方面。

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作用,人类借助高科技手段所达到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也已经快要接近自然界的容忍极限了。

人类在营造人工环境时对自然物质的大量需求,和无节制掠夺所产生的负能流;在消费和享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无效能量,已严重干扰和破坏了自然界各圈层的运行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