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

合集下载

钱学森演讲稿三分钟一等奖(3篇)

钱学森演讲稿三分钟一等奖(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感悟和思考。

在此,我要感谢主办方给了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发表演讲。

首先,我想谈谈关于梦想的话题。

梦想是人生的动力源泉,是我们追求卓越的信念。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梦想是让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正是因为他怀揣着梦想,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先生曾说:“一个人的事业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的信念和毅力。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梦想。

接下来,我想谈谈关于创新的话题。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杰出代表,他提倡“以人为本,科技创新”的理念,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钱学森先生曾说:“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实践。

”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

此外,我想谈谈关于团队协作的话题。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钱学森先生的带领下,我国航天队伍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钱学森先生曾说:“团结就是力量,团队协作是成功的关键。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的力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有团结一心,我们才能共同实现梦想。

最后,我想谈谈关于责任的话题。

钱学森先生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科技事业默默奉献,他的高尚品质和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牢记自己的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此,我要向钱学森先生表示崇高的敬意!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

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钱学森教育案例:培养创新精神,成就未来科技

钱学森教育案例:培养创新精神,成就未来科技

钱学森教育案例:培养创新精神,成就未来科技。

一、钱学森的教育思想钱学森的教育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

同时,他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认为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此外,他还注重学生的国际化教育,提倡多语言学习和国际交流。

二、以贡献导向的教学模式钱学森主张以贡献导向的教学模式。

他认为学校应该与社会相结合,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进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的实际应用,真正地服务社会。

这一教学模式凸显了实用性和社会参与性,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刻的学习体验。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钱学森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采用了多种方法。

1.开展科研竞赛钱学森开展了许多的科研竞赛,鼓励学生参与。

这些科研竞赛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钱学森认为,科研竞赛能够让学生了解各种现代科技的应用,吸收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素质水平。

2.激发学生的兴趣钱学森注重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他认为,科学是一门充满创造力的学科,只有对科学充满热爱和热情,才能有更多的想法和思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科技文化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的奥秘。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钱学森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自主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并积极寻找学习资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新探索。

因此,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自学材料和指导,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四、国际化教育钱学森主张国际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国际科技的前沿和发展方向。

他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科技都各具特色,学生应该接触到不同文化、不同技术的交流和融合,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广泛和深刻。

因此,他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和研究合作,让学生了解国际科技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
引言概述: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和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展开汇报,分别从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国家发展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科技创新
1.1 钱学森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1.2 他提倡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1.3 钱学森主张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
二、教育理念
2.1 钱学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2.2 他主张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钱学森强调教育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
3.1 钱学森提倡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3.2 他认为人才培养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
3.3 钱学森强调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四、国家发展
4.1 钱学森认为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
4.2 他主张要加强国家科技实力的建设
4.3 钱学森强调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社会责任
5.1 钱学森强调科学家要担负社会责任
5.2 他主张科学家要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5.3 钱学森认为科学家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结语:
钱学森的精神思想是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思想,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汇报,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钱学森的思想,激励我们在科技和教育领域不断前行。

钱学森之问-创新型人才培养

钱学森之问-创新型人才培养

“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创新型人才培养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的疑问,不仅反映出了中国杰出人才培养乏力的问题,更对整个社会和教育界提出了反思和改革的要求。

本文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入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国家政策引导,加强人文教育,激发学生和大学的创造激情,培养人才要有多样化的模式四个层面提出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钱学森之问;反思;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两院院士钱学森先生时,他曾感慨说: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先生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 “钱学森之问”振聋发聩,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满足虚假的数字繁荣中惊醒过来,促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教育发展、考察人才培养。

面对“钱学森之问”,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去寻找方案,这样很可能会抓错药方,而是应静心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原因找到了,破解之道自然而然就会出来。

一、“钱学森之问”的思考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任何一个单位发展的原动力。

我觉得我们要讨论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候,首先要解决一个标准问题,即什么才算是创新型人才。

香港城市大学的原校长张信刚教授对创新下了一个定义,他说创新是发现自然和社会现象,并且认识其重要性,这就叫创新。

由此来推论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即能够发现自然和社会现象,并且能够认识到这个重要性的就是创新型人才。

3我认为他的这个定义是有启发的。

创新型人才同高分生、优秀生不是一个概念。

因为优秀是一个综合标准,有方方面面的要素,创新人才可能是优秀的,但优秀的未必是创新的。

钱学森-创新人才培养

钱学森-创新人才培养

从1955年11月起,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领导组 建了力学研究所 1956年1月,钱学森同志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 究所所长 同年2月,起草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书》,参与筹备组建我国导弹航空科学研究领导 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0月,钱学森同志任国防部五局第一副局长、总 工程师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后又兼任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院长,担负起新中国导弹航 天事业技术领导工作的重任
党和国家都很重视科技创新问题,投了不少钱搞什么 “创新工程”、“创新计划”等等,这是必要的。但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思想的人才。 问题在于,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 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 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 响,一直是这个样子。
1938年7月至1955年8月,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 院航空系助教、讲师、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航 空系副教授、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和 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等职,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 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 1948年,为了准备回国,退出美国空军科学顾问 团,辞去海军军械研究所顾问职务(麦卡锡主义) 1950年夏,为了顺利返回祖国,向加州理工学院 提出回国探亲,但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 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 1955年10月回到祖国,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 的热潮中 1958年10月,钱学森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忧虑: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
钱学森生平
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 1923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1929年9月,抱着科学救国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 想,以优异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 1934年6月大学毕业,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 1935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此前到杭州笕桥飞机场和南京、南昌飞机修理厂 实习1年 1936年9月,转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在 世界著名力学大师冯· 卡门教授指导下,从事航空 工程理论和应用力学的学习研究,先后获航空工 程硕士学位,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

对钱学森之问的理解和解释“钱学森之问”是指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2005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对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环境提出的尖锐问题。

他问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个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

要理解和解释“钱学森之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教育体系的问题钱学森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

首先,中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和考试,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中国的教育体系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学生缺乏自由度和自主性,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1.科研环境的问题除了教育体系的问题,钱学森还指出了中国科研环境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的科研环境过于追求短期成果和量化指标,而忽略了长远发展和质量提升。

这种科研环境导致了科研人员的思维局限和急功近利,缺乏对重大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探索。

此外,中国的科研环境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的问题,如科研资金分配不公、科研人员评价机制不合理等,这些也制约了科技创新的发展。

1.社会文化的问题“钱学森之问”也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些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服从、遵守规矩,而创新和独立思考则被视为离经叛道。

这种社会文化氛围限制了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得培养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更加困难。

此外,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也存在一些浮躁和功利的心态,这也影响了人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和投入。

为了解答“钱学森之问”,我们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反思和改革。

以下是一些建议:1.改革教育体系首先,我们需要改革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包括改变过分注重分数和考试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其次,我们需要推行个性化的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自主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这需要教育机构减少对教育的限制和干预,增加学生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2024年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及当代启示》范文

《2024年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及当代启示》范文

《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及当代启示》篇一一、引言钱学森,我国著名的科学家、航天技术专家和科技管理学者,他以独特的视角将艺术与科技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观点不仅对当时的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旨在探讨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并分析其当代启示。

二、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观钱学森认为,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融入艺术元素,以创造更具美感和感染力的科技成果。

2. 科技创新的审美追求钱学森强调科技创新的美学价值,认为科技创新不仅要满足实用性和功能性,还要追求艺术性和审美性。

这种审美追求为科技产品带来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内涵。

3. 艺术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钱学森倡导在科技创新中运用艺术思维,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想象力来推动科技进步。

他认为,艺术思维能够激发科技创新的灵感和创造力。

三、钱学森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的实践应用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实践应用。

例如,在航天领域,钱学森倡导的“总体设计部”思想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实现了航天器的优化设计和高效制造。

此外,在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影视艺术等领域,钱学森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四、当代启示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1. 强化跨界合作钱学森的思想强调不同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这种合作有助于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推动科技进步。

当今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加深,跨界合作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

2. 注重审美价值钱学森强调科技创新的审美价值,这要求我们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注重产品的美学设计和人文内涵。

这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竞争力,还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3. 培养复合型人才钱学森的艺术与科技结合思想要求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如何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2009年10月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

一代科学巨星的陨落,除了给国人留下无尽的缅怀之外,同时也留下了待解的“钱学森之问”:到底是哪些因素成就了这样一位科学大师?我们究竟该如何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其实,从钱学森的人才培养观、教育思想观,以及钱学森自身成长成才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隐隐找到解开这一难题的钥匙。

兴趣广泛喜欢阅读——打开视野之门据钱学森的弟子涂元季介绍,钱学森兴趣爱好十分广泛,音乐、绘画、摄影、文学等都喜欢,阅读面非常宽广,前沿科学、文学艺术,连菜谱也买来看。

涂元季介绍道:“我给他当了20多年的秘书,可以说一句不夸张的话:恐怕很少有人比他买的书多。

”新华书店专门给钱学森留一个格子,出了什么新书就给他留着,包括当时最尖端的外文科学书籍、杂志。

一次,看书店送来的书里还有一本菜谱,涂元季还以为是厨师“搭车”买的,一问才知,原来这也是钱老的读物。

钱学森不是一个藏书家,而是一个看书家。

他看书的效率很高,哪些章节废话多,哪些章节有内容,他一浏览就知道了,并且把精彩的章节推荐给别人。

钱老96岁高龄还在家翻看报纸,家里的书架书柜,摆满了他阅读过的书籍和资料。

不管是报纸还是资料上,凡有用的东西钱老都剪下来,用档案袋装起来,一共有600多个档案袋,可见钱学森博览群书、博闻强识。

【启示】阅读开阔视野,知识增长智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注重学习,博览群书,从浩瀚书海中吸取精神养料。

马克思喜爱读书,每天都到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去翻阅书刊,前后翻阅1500多种书籍,座位下的地板都被踩凹下去,最终写成《资本论》。

毛泽东一生热爱读书,即使在战乱时,还坚持学习,读哲学、历史、军事书籍。

视野决定高度,胸怀影响成败,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言:“积学以储宝,酌思以富才,研阅以穷照。

”创新需要广博的知识和大量的信息,这是思维发展和跨越的基础。

钱学森班培养方案

钱学森班培养方案

钱学森班培养方案钱学森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主创设的一项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项目,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领导者为目标。

该方案旨在通过全面、系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一、培养目标钱学森班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科技领军人才。

学生在系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内容1.学科知识:学生在钱学森班的培养过程中,将接受全面的学科知识培训。

不仅要学习基础课程,还要学习前沿科技领域的知识,了解最新的科研进展。

学生将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科研项目:学生将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深入了解科研的整个过程。

学生将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锻炼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将学习如何撰写科研论文和科研报告,培养科学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学生将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学术交流、实地考察、企业实习等。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将加深对实际问题的了解,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三、培养方法1.导师制度:学生在钱学森班将有专门的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2.团队合作:学生将参与各种团队合作活动,与其他同学一起解决科研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将学会与他人合作、相互支持,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创新实践:学生将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包括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

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将锻炼创新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成果钱学森班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领导者。

经过培养,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科学素养:学生将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钱学森中学贯通计划

钱学森中学贯通计划

钱学森中学贯通计划钱学森中学贯通计划是我国为培养青少年科技人才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计划的背景、目标、实施方法以及预期效果,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项目。

一、背景与目标钱学森中学贯通计划得名于我国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创者钱学森先生。

该计划旨在发掘和培养中学生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兴趣和潜能,通过贯通中学阶段与大学阶段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计划目标:1.提高中学生对科技领域的认识和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助力国家科技创新。

3.搭建中学与大学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二、实施方法1.课程设置:钱学森中学贯通计划将增设科技特色课程,如人工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等,以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实验研究、社会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双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导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规划成长路径。

4.选拔机制:通过选拔,选拔出具有科技潜力的学生,为其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

5.合作交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平台。

三、预期效果1.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科技人才。

2.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拓宽成长路径。

3.促进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提高教育质量。

4.助力国家科技创新,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储备优秀人才。

总结:钱学森中学贯通计划是一项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项目,旨在培养中学生在科技领域的兴趣和潜能。

试答“钱学森之问”——如何缔造一流大学,如何培养一流科技人才

试答“钱学森之问”——如何缔造一流大学,如何培养一流科技人才

2009年10月31日是个悲痛难忘的日子,钱学森老师走了。

次日凌晨,京城已是银装素裹,吾次子驱车,一路缓行至先生居所,在灵堂和先生告别,从此天上人间。

时仅隔二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发表了“钱学森最后一次系统谈话——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现将要点摘录于下:先生说:“中国还没有大学能够按照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受封建思想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别人说过的才说,没说过的就不敢说”;“你是不是真正的创新,或者敢不敢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而不是别人说过的我们知道,没有说过的东西我们就不知道。

”“所谓优秀的学生就是要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我今年九十多岁了,想到了中国长远发展的东西,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朋友,先生对中国科教现状的忧虑和期盼你深有同感吗?这份在保险柜里沉默了四年的人间留言,充满了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它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

我们该怎么办?马克思说:“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公平、公正回顾这60年的过去,不要把极左思潮和1957-1976年文化专制主义和在这一历史时期广大优秀的共产党员奋斗牺牲、建设新中国的贡献等同起来;不要把当今部份官员腐败和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官僚体制与党中央领导的开放改革励精图治等同起来;不要把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历史挫折和人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等同起来。

在次贷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列强对我周边围堵,对出口搞经济制裁,中国的知识分子除了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旗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奋发图强,走钱学森毕生走过的强国之路,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应该本着一个向前看的心态,共赴时艰,来迎接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光辉前景。

一、建国60年吾国科技政策的变迁据于光远在科学时报上批露,在全面向苏联学习的50年代,毛主席不同意在苏联执行的“院士治院,教授治校”这一通行世界的管理办法,决定仍用管理政府机关的方法来管理科学事业,管理大学。

钱学森说的最经典的话

钱学森说的最经典的话

钱学森说的最经典的话钱学森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他的言论具有深刻的见解和启发性的思考。

以下是钱学森说的一些经典话语,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1.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只有通过科学的探索和创新,我们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2.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体系,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和创新者。

"3.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4. "科学研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5. "科学家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不仅要专攻自己的领域,还要对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更全面的视野和思考。

"6. "科学家应该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保持创造力和创新力。

"7. "科学研究需要团队合作,只有通过与其他科学家的合作,才能共同攻克难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8. "科学研究不仅要关注理论,更要注重实践,只有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9. "科学家应该追求真理和客观性,不受个人偏见和利益驱使,只有如此,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10. "科学家应该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只有克服了困难,才能取得重大的突破和进步。

"钱学森的这些经典话语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对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和学生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的话语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科学研究,注重团队合作和实践应用,同时强调科学家应保持谦逊、开放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这些话语无论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引导作用。

通过遵循钱学森的这些原则和指导,我们相信,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更多的突破和进步,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习钱学森精神,争做创新型人才

学习钱学森精神,争做创新型人才

学习钱学森精神,争做创新型人才在现代中国科学界中,钱老堪称科学贡献最为突出,学术思想最有远见,性格最富个性,人生经历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科学家。

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爱国、奉献、创新精神永远激励我们。

一、学习钱学森精神1、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钱老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新旧激荡的时代,在钱均夫先生的精心引导下,他系统地接受了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新式教育,逐步形成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人生取向。

192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铁道机械专业。

他刻苦攻读,成绩出众。

其间,他目睹了“一二八”事件中日寇的轰炸机给上海造成的巨大损失,意识到空中力量在现代战争中抵抗侵略、保卫领土安全的巨大意义。

为国发愤读书的钱老果断将个人兴趣转向了航空,将富余时间花在研读航空技术知识上。

1934年他投考清华大学庚款留美考试的专业为航空工程。

1935年8月钱老带着“航空救国”的使命东渡北美。

他不仅师从冯·卡门专攻航空工程,且以余力旁及其它学科,曾从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爱波斯坦学过统计物理,从化学家鲍林学过结构化学,甚至从摩尔根学过基因遗传学。

他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科学知识和素养,而且学到了大师们的研究方法。

当然,他用力最勤,获益最丰的是应用力学。

经过 15 年的努力拼搏,钱老由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变成了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家,他在美国获得的地位与荣誉正是许多追求“美国梦”的人所梦寐以求的目标。

就在此时,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觉得报效祖国的时机已到,毅然决定回国。

正当他紧锣密鼓地准备回国事宜,麦卡锡主义在美国泛滥成灾,大批科学家受到株连,钱老遭到逮捕并被拘留15天,后来又受到长达5年的监视。

但他虽遭百挫而不挠,即使是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他始终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心,没有丧失对人生的信念,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继续与美方反动势力抗争下去。

为了减少美方对其回国的阻挠,并备日后国家建设之需,他忍痛割爱,将自己的研究重点从已经得心应手的国防科技项目转向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理论研究,在逆境中创造了新的辉煌。

解读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

解读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

解读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我国老一辈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学习研究好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军事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意义深远。

●钱学森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钱学森从一个热爱祖国的有志青年,成长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经历了漫长的求索过程。

其科技创新思想的形成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1923年至1935年)。

这一时期,钱学森在国内求学。

面对国家积贫积弱、民族生存危亡,钱学森很早就树立科技救国的理想。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培育了他对多学科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打下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

他较早接触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学说,逐步接受唯物主义世界观。

这期间,钱学森发表了《气船与飞机之比较及气船将来发展之途径》《火箭》等文章,开启了从事科学技术研究与实践的起点。

2.形成阶段(1935年至1955年)。

这一时期,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工作。

他在世界一流大学学习深造,并参与世界尖端科学技术研究,开创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两门新兴学科,初步形成了系统科学思想。

这期间,他撰写发表《喷气推动》《工程与工程科学》《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等著作。

其中,《工程控制论》的发表,标志着他的科技创新思想基本形成。

3.成熟阶段(1955年至1982年)。

这一时期,钱学森回国担任国防科技战线重要领导职务。

他全面系统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科研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并将系统科学思想运用到重大国防工程的组织实施中,为新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这期间,他发表了《论技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论系统工程》等著作,还在多学科研究发展方面,提出许多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

其中,《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的发表,标志着钱学森的科技创新思想进入成熟阶段。

4.发展阶段(1982年至2009年)。

这一时期,钱学森离开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

钱学森精神思想汇报引言概述:钱学森(1911-2022)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精神思想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和国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钱学森的精神思想,包括追求卓越、勇于创新、服务国家、培养人材。

一、追求卓越1.1 严谨的科学态度钱学森在科学研究中向来秉持着严谨的态度,他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理论的严密性。

他坚信惟独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才干取得真正的突破和进步。

1.2 持之以恒的毅力钱学森面对科学研究中的难点和挫折从不气馁,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

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难点,取得成功。

1.3 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钱学森始终将科学事业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他深知科学的力量和意义,始终将自己的一辈子奉献给国家和人民,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勇于创新2.1 开辟进取的精神钱学森向来秉持着开辟进取的精神,他勇于面对未知和挑战,不断探索和创新。

他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束缚,寻求新的科学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2 敢于冒险和试错钱学森在科学研究中敢于冒险和试错,他相信惟独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才干找到最优解和最佳方案。

他的勇于创新精神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带来了许多重大突破。

2.3 鼓励和支持创新钱学森在培养人材和指导学生时,始终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他相信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源泉,惟独培养和支持创新人材,才干推动科技事业的进步。

三、服务国家3.1 忠诚的爱国情怀钱学森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忠诚的爱国情怀。

他始终将国家的利益置于首位,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 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钱学森在科技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知识,他时常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出科技发展的战略和建议,为国家的科技事业指明了方向。

3.3 传承和宏扬国家精神钱学森向来致力于传承和宏扬中国的科学精神和国家精神。

他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激励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青年学生,推动了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

钱学森教育教案: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

钱学森教育教案: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

钱学森教育教案: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钱学森教育教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珍贵物品,它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导师钱学森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思考总结出来的教育教案。

在这份教案中,钱学森将其对于教学的心得和理解,以及对于未来教育的思考,全面地呈现出来。

教案准确地指出了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的方向,更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份教案。

一、教学方法的创新钱学森的教学法十分独特,他的重点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根本无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因此,他创新了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设计,强调贴近实践、强化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所长,避免了教育的浪费。

此外,钱学森还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运用互联网和电子媒体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他强调需要加强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调查和研究,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价值观的引领钱学森在教育实践中十分注重价值观的引领,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不仅是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正确的价值观灌输到学生的心中,让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他强调教育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出发,鼓励学生培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自尊和他人尊重,强调创新和协作的意识。

同时,钱学森也鼓励学生要勇于拥抱变化,积极面对挑战,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

他认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念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而这正是以科技创新引导未来教育的价值所在。

三、科技创新的引领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是无可置疑的。

在教育教案中,他不仅强调了科技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更表达出了对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美好愿景和未来展望。

答“钱学森问”议人才培养

答“钱学森问”议人才培养

答“钱学森问”议人才培养作者: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11年第01期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里,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的一句振聋发聩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成为教育界、知识界和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近日,由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专家学者们围绕“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的论坛主题,针对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杰出人才培养要从“去行政化”开始朱清时南方科大的定位是以理工学科为主,同时兼有独具特色的人文学科、经济管理学科。

我们的目标就是一步到位办成一所研究型大学,培养多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我是1998年出任中科大校长的,在此之前的10余年间,我在英国、美国、法国都工作过。

我深深感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甚大,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一定要改变。

学校的社会定位应该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机构,管理体制应该应“学术优先,学者主导”,但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在于管教育的人并不见得真正懂教育。

因此,我的根本观点就是中国教育一定要改革,而大学的改革要从“去行政化”开始。

在这里我解释一下“去行政化”的含义:依法治校,不是因人而治校,由教授组成委员会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然后授权行政管理人员照章来管理学校,为教授服务,而不是完全不要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

要想贯彻“去行政化”办学理念,首先必须厘清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和互动模式。

我们知道,政府现在管理学校的模式就是谁官大谁说了算,我当校长这么多年对此深有体会。

为了彻底杜绝这种现象,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经向南方科大承诺,运用深圳特区地方立法权,制定《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条例》,明确界定政府、学校、社会、学生、行政、学术的权界,作为学校依法治校的法律保障。

以后不管市长、书记怎么换,大家都依法治校。

但我们知道立法是非常严肃、非常慎重的事情,条例制定得不好以后会限制学校自身的发展,漏掉了一条以后补上也不容易。

学习钱学森教育创新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钱学森教育创新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钱学森教育创新思想心得体会钱学森先生,是中国著名航天科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

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不亚于他在科技领域的成就。

他提出了不少创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于现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了解了钱学森先生的教育创新思想后,我深深地被他那种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所感染,从而产生了以下的心得和体会。

钱学森提倡育人为本钱学森先生认为,教育不应该是为了单纯地追求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应该是更加全面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

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钱学森看来,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

这样的人才才能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钱学森注重课程创新钱学森先生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注重课程创新,这也是他教育创新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课程教学应该紧贴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注重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重视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他强调课程应该包括更加全面和实用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他还强调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注重引入新的科技和思想成果,更新现有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以适应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

钱学森推崇顶尖学府钱学森先生非常推崇顶尖学府,认为好的学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钱学森曾在哈佛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等知名的高等学府学习和工作,深受这些学府的教育和熏陶。

他认为,优秀的学府充满了各种机会和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在这样的学府里,学生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理论和思想成果,可以结交到各方面优秀的人才,可以参加各种实践和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

钱学森强调教育创业钱学森先生非常关注教育创业,在他看来,教育创业是教育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他认为,教育创业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流动,增加教育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教育如何解决“钱学森难题”

教育如何解决“钱学森难题”

教育如何解决“钱学森难题”钱学森难题是指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需要。

面对这一难题,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钱学森难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核心要素。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化课程设置:学校要根据国家需求和科技创新趋势,合理设置课程,教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创新教育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学校还应尝试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如项目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

这些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实践实习:学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习项目。

这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 鼓励师生互动:学校应鼓励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鼓励学生向教师请教、与同学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人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

教育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德育教育:学校要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信、勤奋、团结等。

这些品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更能在面对挑战时坚定信念、积极应对。

2. 注重人文关怀: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帮助他们面对困难和挑战。

同时,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在关爱中获得成长。

3.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要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科学家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钱老虽逝,仍旧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

在众多的怀想和反思中,“钱学森之问”因其关系着教育,关系着未来,备受人关注。

我们推出此版,算作对钱老的纪念和对钱老精神的践行。

——编者集大成得智慧——钱学森关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教育构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让“钱学森之问”成为舆论焦点的,是2009年11月11日,钱老逝世11天后,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的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之问”早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时,就已经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并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专家和有关教育部门的思考。

2005年3月29日,已经94岁高龄的钱学森,在解放军总医院的病房里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作了一次长谈,重点就是培养创新人才。

他说:“回国以后,我觉得国家对我很重视,但是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钱学森,国家才会有大发展。

我今年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忧虑的就是这一点。

”我们当然不会误解为,钱老希望整个教育都要培养拔尖人才,毕竟,教育还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使命。

只是,在提大众化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忘记英才教育;在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不要忘记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钱学森之问”到底揭示了一个怎样的教育问题?钱老自己是怎样回答的呢?钱学森之答一般来说,钱学森一旦提出一个问题,心里就已经有自己的见解了。

他的一位学生曾说:“无论多么难的问题,钱老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现在,回答“钱问”的切入点,是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钱学森在讲话中曾经说,现存的传统教育模式成了制约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瓶颈或关节点。

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钱学森关于教育的构想逐渐形成了,这就是“大成智慧教育构想”,它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通才教育模式,回答了在当前条件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

这一构想,是钱学森晚年教育思想的概括,也可以看作钱学森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它为社会各界共同应对“钱学森之问”增添了丰富的营养。

钱学森的这些思想散落在他的讲话、文章和书信中。

综观这些史料,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构想之一: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培养和教育学生钱学森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想说的不是一般人才的培养问题,而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

”20世纪80年代初,钱学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综合体系,这是他提出的全新的科学技术观。

他把这个体系称作“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这个体系的对象只有一个,那就是整个客观世界,学科的不同只是人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而已。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第一个构想,也是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来培养和教育学生。

今天,中国大学生当然要有专业,否则毕不了业,但是首先他们要对整个的科学知识体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知道他所学的专业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相互联系。

钱学森把人类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所有知识分为4个层次、11大门类,这一体系从横向上看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等11个科学技术部门。

从纵向上看有4个层次,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通过11架“桥梁”与11大科学技术部门连在一起。

其中每一个科学技术部门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3个层次(文艺理论的层次略有不同)。

与11大科学技术部门相对应,过渡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唯物史观、数学哲学、系统论、认识论、人天观、军事哲学、人学、地理哲学、建筑哲学、美学等。

钱学森曾说:“我想我们宣传的‘大成智慧’……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而是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结合起来。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的构想,教育是没有专业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可能用一门或几门知识去迎接挑战,而是要用整个知识体系去应对。

这是一种睿智的发现和大胆的教育想象。

西安交通大学实践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已经3年了,“钱学森实验班”(以下简称“钱班”)目前已招生3年,共招收了180多名学生。

教务处副处长邱捷说:“‘钱班’的所有学生都是工科学生,基本都是本、硕连读,前3年不分专业集中授课。

”“钱班”所依据的理念是,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是开拓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个班的学生不但要上工科的基础课,还要上一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哲学、社会学、音乐、美术、文学、建筑学和经济管理等。

“钱班”伦理与人生课教师卢黎歌教授说:“‘钱班’学生对未来充满期待,以钱老的做人、做事为榜样,对自己要求严,把对问题的思考当作一种享受。

杨叔子院士和大连理工大学校长欧进萍都来听过课,对这种模式给予肯定。

”目前,第一届“钱班”已分流31人,第二届“钱班”已分流10多人。

构想之二:让大学生懂得系统科学钱学森说,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来看,一方面已有学科不断分化,越分越细,新学科、新领域不断产生,呈现出高度分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结合与融合,向综合性、整体化的方向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

系统科学就是这后一发展趋势中最具有基础性的学问。

二战后,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系统科学也随着得到了发展,目前,人们已经能够把客观世界分为三类不同的系统: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和复杂巨系统。

要认识不同的系统,就要用不同的方法论。

简单系统对应的方法论是还原论,就是它抛开研究对象与周围世界的联系,把研究对象不断进行分解,直到可以认识它为止。

这是文艺复兴的最主要成果之一。

到了20世纪,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系统——简单巨系统,还原论已不适于这个系统,外国学者在20世纪下半叶提出了自组织理论,对于解决简单巨系统非常有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发现了一类新的系统,还原论和自组织理论已经失效。

钱学森的贡献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并提出,对应着这类系统的是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的方法论。

这是全新的发现,标志着系统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钱学森的学生戴汝为曾著文指出,钱学森对“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作了这样的解释:其实质是把各方面有关专家的知识及才能、各种类型的信息及数据与计算机的软、硬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

这个方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发挥这个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为综合使用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钱学森是公认的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号召学者们一起参与系统科学的研究,他说:“我们若是把这件事做成了,将会是震动世界的,在科学史上的意义将不亚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的第二个构想便是,用系统科学的知识培养和教育学生。

一定要让学生上系统科学的课程,把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教给学生。

让学生对客观世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于不同类别的系统,知道用哪一类方法论去面对。

构想之三:让科学和艺术“联姻”1991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授奖仪式的即兴演讲中,钱学森专门提到他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他说:“44年来,蒋英给我介绍了音乐艺术……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

”他还曾说:“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钱学森大成教育智慧的第三个构想是,大力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是钱学森创立的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1980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发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文提出,思维科学包括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其他各种思维过程。

他在1984年举行的全国思维科学会议上提出,思维科学研究的突破口在于形象思维的研究。

大学怎样进行形象行思维训练,形象思维到底能对科学创新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也没有展开论述。

但钱学森通过自己对思维的研究,以及从自己的科研实践中,切实感受到了形象思维对于科学创新的力量。

钱学森晚年曾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系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我已90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其中包括如何使我们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的标准。

”钱学森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鼓励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

钱学森当年所在的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一位抽象派画家。

钱学森的导师冯·卡门教授周末经常与好莱坞明星聚会。

通过和艺术界的交往,冯·卡门得到了一种形象思维的再训练。

冯·卡门、钱学森到了高龄,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与他们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有关。

西安交大“钱班”72班班长魏笠被文学欣赏、陶艺制作、建筑等课深深吸引,他说:“我们体验到艺术的美和社科类学科的吸引力。

许多同学都觉得在艺术类课程和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兴趣、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像被唤醒了一般。

”可见,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把握住了人类思维的特点,符合思维规律。

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思维非常重要。

钱学森曾说:“连思维都不科学,哪还有什么科学?构想之四:改革数学课程钱学森大成教育智慧的第四个构想是,改革数学课程。

钱学森明确提出,对数学课的课时数作一定的调整,将数学课教授的重点转移到利用计算机求解和理解计算机给出的答案。

数学课的改革要面对人机结合这种科研方式。

但是,部分高校依然沿用着传统的模式,教人怎么去算,这样一来,浪费了很多时间。

从大成智慧教育构想的几个方面看,它切近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把握住了科技发展的规律和拔尖人才培养的规律。

从国内来看,在高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模式中,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构想可以说是最新的一种,是最靠近21世纪中国先进教育理念的一种教育构想和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变化的。

农业经济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才模式”。

19世纪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才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一生中会多次转行,专才教育已经不能为他的转行提供一种很好的保障。

教育又开始向通才教育转化。

当然,这个时候的教育,已经和以前的通才教育不同了。

进入21世纪,通才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