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人观的四重内涵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与其他儒家学派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对其内涵、特点以及对后世影响进行了分析。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荀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人应当顺应天命,与天地万物保持和谐的关系。
在荀子看来,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应当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当尊重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节奏。
这种观点与其他儒家学派强调人的主导地位有所不同,荀子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
他主张人应当遵循天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不是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个人的欲望。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幸福。
其次,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也涉及到人与社会的关系。
荀子认为,人应当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与他人和谐相处。
他认为,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礼、义、廉、耻的标准,这样才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荀子主张人应当以道义为准绳,以仁爱为核心,通过自律和修身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此外,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还涉及到人的修养与境界的提升。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
荀子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通过不断的修炼和努力,使自己的心灵与天地相通,与天人合一。
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后来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总结而言,荀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当顺应天命,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为生态伦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认为天和人是相互关联的。
天是大自然的力量和规律,是宇宙的根源,也是人类生命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命运。
荀子认为人应该顺应天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和道德的实践,以达
到与天相通、与自然协调的境界。
荀子认为,人与天的关系是一种主客关系,人是天的客体,天是
人的主体。
人类必须接受天的支配,顺应天命。
天给予人以万物生长
的力量和智慧,不仅是人类理性和情感之源,也是人类生命之源。
荀子的天人观强调人类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认为,只有通
过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才能够与天相通,才能够顺应天的规律和力量。
荀子主张,人类应该借鉴自然万物的普遍规律,摒弃私欲和兽性,坚持行善和道德的实践,以获得天的庇佑。
总之,荀子的天人观强调了天与人的互动关系,强调人类应该在
道德和行为方面追求完美,以实现与天的和谐相处。
荀子的天然观 PPT
3、天人之分
荀子天人关系论建立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石上。所 谓“分”,指的是职分、功能, 内含差别、界分的意义。天人 相分是说,天与人、自然与社会是有分别的两种存在,两个 世界,天人各有其存在运行的法则 ,天不干 涉人事,人无力 改变天道,天人只能在各自 的范围内运行和活动。对于自 然来说,“天行 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 应 之以乱则凶”(《天论》),天的运行法则有 其客观必然性 , 不受人事左右。又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 之恶辽远也, 辍广。”(《天论》)天地并不因人的主观意愿 感情而有变化。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治乱天邪?曰:日月星 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 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社 会治乱原因在于社会内部 ,与自然天象无涉。处理人事应 当尽其所能,不依赖于天,“强本而 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 而动时,则天不能 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只要尽 了人的职分,说是天时不利也无大害。
荀子的天人相分 , 一方面天是客观 自然的存在,人是主观社会的存在,天人 差别对 立的实质内容是主观与客观,自 然与社会的 差别对立。另一方面天包 罗宇宙间一切存在 物,是客观世界总体, 人仅为万物之一,是有限的存在,天人之 分立又是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普遍 与特殊的分立 , 这两方面的意义显然不 同,却又相通,前者包含在后者之中。
荀子所说的“人”当有两层涵义: 一是自然的人 ,作为万物的一部分 ,与其 他物 种并无二致, 二是社会的人,作为为人所独有的群体组织 — —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又有了本质 上的区别。列宁曾说 :“ 本能的人 ,即野蛮人没 有把 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 , 自觉的人则区 分开来了。”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 就 是从思想层面把人作为“自觉的人”看待,即 意识到了不同于自然界的人类社 会之存在的 意义。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
荀子天论思想中的"天人之分"指的是天与人各自的职分、名分,并不含有"天人相分"之义.在荀子的理论体系中,天虽然并没有绝对摒弃自然属性,但是这种自然属性却淹没在它的神的属性之中.荀子正是利用了关于天的粗糙表象阐述天的神秘属性的.荀子虽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他又对"制"的范围做了很多限制,像孙悟空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一样,荀子的天道观也没有摆脱天命论的羁绊.他所说的"制天命而用之"并不能引申出"人定胜天"的意蕴.
作者:晁福林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5 刊名:管子学刊CSSCI 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年,卷(期):2001 ""(2) 分类号:B222.6 关键词:天论天人之分制天命。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
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
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
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
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
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
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
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
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精简版)
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关于荀子的“天人之分”说及其现实意义201X-1-29更多2016年最新创业项目请访问:2016年最新创业项目论文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论文摘要:荀子独特的“天人之分”说主要包括“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
思想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意义在于,人应而地认识自然规律,进而自然规律,继而遵循自然规律办事,既不要超过自然规律“与天争职”,也违反自然规律“倍道妄行”。
苟子,又名苟况、苟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是与孟子齐名的儒学大师。
自少年开始,多次游学于齐,在稷下学官“三为祭酒”,有的声望。
一度应聘到秦国,又曾在赵国“议兵”。
后任楚国兰陵令。
晚年定居兰陵,专心著述。
荀子对儒家的《诗》、《书》、《礼》、《乐》、《易》、《春秋》都很有,善于吸收和批判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从而自成高格,是先秦集大成型的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苟子》大是苟子的自撰,少出自f-1人的记录,是苟子的材料。
著作开创了儒家学派中个人著作体的先河。
一、天人关系的演化早就开始对“天”是的问题思考。
最初认识的“天”主要在两个。
客观物质自然界,如季节、气候、日月星辰等,意义上的“天”是物质的“天”.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制约人们的活动,表明人们在农耕时代起来的与外部世界的物质性关系:于人们意识中的、超越人力控制的意志性力量。
意义上的“天”等同于现代西方宗教中的“上帝”,拥有无上的地位和权力.表明了人们在其蒙昧时代与外界的精神性关系。
早期的人们对自然力量顶礼膜拜,“天”被笼罩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早期人类所谓的‘天’,上是超越性的控制力量,其意志决定着自然界与人事的面貌,也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命’总是与‘天’相连。
”西周末年。
历史事变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了理性的思考,从而逐渐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摆脱,此时,天人关系先秦诸子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百家各有其思考,但在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天人合一”思想。
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
资源·环境-26-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1期(总第501期)从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看其所蕴涵的生态思想白雪晴(沈阳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0)[摘要]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令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荀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以其独具特色的天人关系思想吸引了广大学者的关注,其中所蕴涵的生态内涵也值得挖掘。
在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天人相分”明确了“天”与“人”不同的职责;“制天命而用之”说明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为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传统思想支撑。
[关键词]荀子;天人关系;生态[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1 荀子的天人关系思想1.1 荀子的“天”荀子对“天”的理解是荀子天人关系思想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荀子和其他思想家的区别。
在《荀子》中,他阐述了“天”的涵义。
第一,自然之天,即“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眼中,“天”代表了一切自然现象,比如日月、四时、阴阳等。
且其进一步认为,作为自然界代表的“天”没有自己的意识,自然变化、万物生长都是自然发生的,即“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谓之天职”。
此外,这种变化具有客观性,不受制于人的主观意志。
第二,人的自然禀赋,包括人的形体、感官等。
“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这里的“天情”、“天官”、“天养”、“天政”分别指人的性格、人的感觉器官、自然供应给人的生活资料以及自然对人的制约,荀子认为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
1.2 荀子的“人”在荀子眼中,人具有思维,不是被动地接受“天”的意志和思想。
荀子“明于天人
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双层意蕴天人关系问题是先秦时期天人观的一个基本问题,就儒家的观念而言,“天人合一”是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
时至荀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成为第一个对天人关系给予自然的解释的哲学家。
“他剥掉了从外面强加给天的神秘外衣,否定了从外面强赋予天的神灵本质,把天从一个虚幻不实的神秘世界,拉回到客观实在的物质自然界来了。
”[ 1]荀子的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他“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提出。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论争“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是荀子哲学的重要观点,他突破了前期儒家“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2]的天人合一传统观念,荀子则以经验的进路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
他在《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 应之以乱则凶……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3]“明于天人之分”的内涵引起了学界的不少争论。
如方立天教授认为:“荀子‘天人之分'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区别”[ 4],方克立教授认为“荀子的天人观是一种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前提的‘天人合一'”[ 5]等等。
黄忠晶先生和晁福林先生之间的论战颇具有代表性,晁福林认为:荀子只说过“天人之分” , 他自己并没有说过“天人相分” , 天人之分是要弄明白天和人各自的名分、职分;而天人相分是指两者的区分、划分,所谓“明于天人之分” 意即明白天、人两者的名分、职分而不可僭越。
[6]黄忠晶先生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荀子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以及人类社会的问题要靠人自己去解决;解决得好坏与否, 是治还是乱,也取决于人, 而天在这里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
”黄先生还认为“天人相分”有两个层次关系。
一个是将天理解为万物的本原和根据,那么人的确是天的产物,所以也可以说人受命于天、依属于天;另一个层次是,将天解成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现象,那么就不能这样说了,而只能说“天人相分”。
[7]本文认为荀子并没有受命于天、依属于天的本意,只有敬天之心,荀子说“君子大心则敬天而道,小心则畏义而节”。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
读书心得——《荀子》天人观述评不同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荀子天人观的立脚点在于“天人相分”。
但与西方哲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明显不同,荀子在强调“明于天人之分”的同时也强调“与天地参”。
虽然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荀子》中的天是指自然之天,《荀子》中的人是指现实之人。
但对于荀子天人观最终指向“天人合一”还是“天人二分”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
有关荀子天人思想的研究成果非常多,这些研究成果在材料与内容上有很多重复的地方。
对这些已有成果的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荀子天人观。
一、《荀子》天人之内涵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着多重含义。
朱熹就曾指出,“经传中天字”,“有说苍苍者,也有说主宰者,也有单训理时”。
可见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至少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义理之天”三种含义。
近代学者也对“天”的含义作了归纳,主要代表有季羡林的“一义说”、王明的“二义说”、张岱年的“三义说”、康中干的“四义说”与冯友兰的“五义说”。
荀子天人思想主要集中在《荀子》天论篇中,其天人观中的天主要是指自然之天。
廖名春紧密结合《荀子》文本,从荀子哲学思想本身的内容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在《荀子新探》一书中指出,荀子所指的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唯一实在的物质世界。
其天虽然与意志之天有所交涉,却从来不是荀子语意的重心。
赵法生在《荀子天论与先秦天人观的转折》一文中从中国哲学天人观发展历程出发分析了荀子之天,他认为荀子将天定义为自然之天,消解了天在传统儒学中的超越性和神圣性,将天道从天命中解放了出来,也将天道与人道区别开来,从而瓦解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根基。
因此,其关于天的论说只是就各种自然现象而言。
总而言之,荀子所讲的天是一客观存在的天。
而荀子所谈的人,则是指现实的人,是“自然之天”下的一种具体存在。
周芬、陈虎腾在《论荀子天人观的人之存在》一文中提到,荀子通过“天人之分”来凸现人的自然存在,又通过“制天命而用之”凸现人的实践存在,而且通过“天人合一,礼法合一”表露人的文化存在。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荀子》一书内容丰富,体系庞杂,涉及天人关系、阐发荀子天人观的文字见于许多篇目,如:“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由天决定的;“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指出天和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君子理天地”(《王制》),指出君子能够统率天地万物,使之各安其位,等等。
其中,《天论》一篇独立成文,是《荀子》中较为系统地论述天人关系的篇目,全篇层次分明,深入浅出,说理精密,提出了“天行有常”、“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等一系列精辟的论断。
本文以该篇的解读为主,其他篇目为辅,力图对荀子天人观的内部逻辑结构作一具体阐释。
荀子所说的“天”是指自然之天,意即自然界本身。
这里有两重内涵,首先,它是唯一实在的不能附加以任何精神意志属性的物质世界。
1“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富国》),在荀子看来,天不是虚幻不实的神灵世界,而是由一系列自然现象综合构成的物质世界,万物得到自然的协调作用而生长,这就是所谓的“造化”。
其次,天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天论》开篇即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其后又言“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指出自然运行有其规律,并且这种规律是客观的,不因人事的变化和人的好恶而改变。
荀子所说的“人”当有两层涵义,一是自然的人,作为万物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并无二致,二是社会的人,作为为人所独有的群体组织——人类社会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又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列宁曾说:“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
”2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就是从思想层面把人作为“自觉的人”看待,即意识到了不同于自然界的人类社会之存在的意义。
基于对自然客观规律和人的存在状态的认识,荀子提出的“明于天人之分”亦有两重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阐释如下——其一,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进行各种活动时要顺应自然规律才可能存活,如果违背自然法则就会招致祸患,即“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天人合一的四重内涵——从天人同构到天人和谐(一)
天人合一的四重内涵——从天人同构到天人和谐(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命题之一,也是中西文化差异之焦点。
这个命题学界议论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直接反对天人合一观的,他们认为:天人合一只是一套维护礼教、巩固皇权的教化理论,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并没有多大关系,和如今人们提倡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也风马牛不相及,当然更不能用于医学上了。
有赞成天人合一观的,他们认为:天人合一是传统的世界观,是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有完整的技术操作系统,有现代价值,应该深入研究和挖掘。
持天人合一观的学者,对天人合一的理解、阐发,也有分歧。
辩论的焦点有三个方面:其一,“天”是什么天?如冯友兰先生认为先哲所说的“天”主要有五种不同含义:第一种是“物质之天”,指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苍苍者,与地相对的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天空。
第二种是“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就是指宗教中所说有人格、有意志的“至上神”。
第三种是“命运之天”,就是指旧社会中所谓运气。
第四种是“自然之天”,就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家所谓自然。
第五种是“义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就是指唯心主义哲学家所虚构的宇宙的道德法则。
这五种含义中最基本的不外乎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天”和精神领域的“天”。
前者是基础,对后者起决定作用,但是后者(精神领域的“天”)一旦生成又可对前者进行意义建构,使自然的无生命无情感的“天”获得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这里的“天”实际上就是“人”,是“人”的一种外在化或对象化形式。
其二,“人”是什么人,因为人也包括身心灵。
天人合一的人,具体指哪个意义上的“人”?其三,“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张岱年先生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哲学中所谓天人合一,有二意谓:一天人本来合一,二天人应归合一。
”“关于天人本来合一,有二说:一天人相通,二天人相类。
所谓天人相通,如解析之,其意义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意义,是认为天和人不是相对待之二物,而乃一息息相通之整体,其间实无判隔。
简述荀子的天人观
简述荀子的天人观荀子的天人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著作,它的思想深刻影响了许多后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在这个作品中,荀子提出了一种特殊的“天人观”,其基本思想是“人道至上”、“天道至上”,将道德和社会规范放在政治理论的重要位置。
他认为,人要追随天道,就要遵循人道,兼顾天道和人道,这样才能让社会和谐稳定,人们可以安居乐业、团结和睦、克己复礼、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荀子的天人观与其他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不同,他把道德放在政治理论的首位,认为政治理论必须从道德和社会规范出发,人们在实践政治时必须坚持道德原则,努力实现道德完善。
例如,他认为,在管理国家时,要“敬事而礼,以谋全身”,重视礼义,“官以刑罚,善以劝学”,以尊重士大夫的礼义作为政治的基础。
荀子的天人观还强调,不管是君主还是臣民,都应遵循天道,尊重神灵,保持敬畏之心。
他赞扬君王有“民心之师”的能力,把之称为“圣王”,认为君王应当以“大臣为师,臣民为贤”,尊重社会礼仪,尊重圣洁的正义,不能放纵自己的欲望,不能以牺牲社会公正为代价,而要以建立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以追求世间之大同为目标。
荀子在天人观中提出的思想至今仍然是世界思想发展的一部分,其影响力不仅仅限于中国,也为世界各国的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在《荀子》中提出的比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依然被视为一种道德原则,被广泛引用全世界,正是凭借着这一原则,坚定的人们的道德准则和礼义规范,才能建立起真正公正的社会制度。
总而言之,荀子的天人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影响了后人对德行和道德原则的认识。
他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比喻,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家,为古代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使后人在政治的实践中,更加真诚地追随天道,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爱民如子”,为建设“天下大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于天人关系以及身心调养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
在我的研究中,我深入探讨了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他认为人类与天地万物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人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修身养性,可以使自己与天地万物相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他主张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使自己的欲望与天地之道相一致,从而实现内外的和谐与统一。
其次,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强调了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他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是相互关联的,只有身心平衡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荀子主张通过养性来调养身心,他认为人应当追求内在的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心灵达到高尚的境界。
他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当今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其次,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对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各种压力,身心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修身养性来调节身心,保持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此外,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也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才能实现稳定与繁荣。
同时,荀子的身心调养思想也提醒我们要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荀子的天人合一观与身心调养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启示。
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
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荀子,这位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家,对于天人关系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咱先来说说啥是天人关系。
这就好比你和你的好朋友,相互影响,又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天人关系也是这样,天有天的运行规则,人有人的行为方式。
荀子可不认为天是啥神秘莫测、决定一切的主宰。
他觉得天就是自然存在的,像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转,那都是自然而然的事儿,没啥神秘的。
这就好比太阳每天升起落下,难道是因为谁的指使吗?不是呀!荀子强调,人不能只是傻傻地等着天的恩赐或者惩罚。
人得主动去认识天,了解它的规律。
就像农民种地,得知道啥时候播种,啥时候收获,这可不是老天告诉你的,是农民自己摸索出来的。
要是人啥都不干,光指望老天保佑,能有好收成吗?那肯定不行啊!而且,荀子还觉得,人有能力去改造自然。
这可不得了!他不是让咱们胡来,而是说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智慧和力量。
比如说修水利灌溉农田,这就是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造福。
这不就像咱们学会了骑自行车,不是去对抗车子的结构,而是顺应它的原理,让它带着咱们跑得更快更远吗?荀子也指出,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瞎折腾。
要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过度开垦、破坏环境,那最后倒霉的还是人类自己。
这就好比你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还天天熬,最后身体垮了,能怪谁呢?想想看,要是咱们都按照荀子的想法来对待天人关系,那世界会变成啥样?肯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既能享受自然的恩赐,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咱们不会因为惧怕自然而缩手缩脚,也不会因为狂妄自大而破坏自然。
总之,荀子对于天人关系的看法,放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咱们得尊重自然、认识自然,还要勇敢地去改造自然,让天和人成为和谐共处的好伙伴,这样咱们的日子才能越过越美,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荀子天人关系主要观点
荀子天人关系主要观点
天人相分论,亦即认为“天”与“人”是两个互相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客观运行的规律,但无法互相干涉。
荀子肯定“天”是自然的天。
自然界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不受人的意志支配。
同时天也管不了人事
天人关系是传统儒学的重要议题。
这里的天有两种意义:
一是指大自然,
另一是指人从大自然领悟出的一些规律与道理,即所谓“天道”。
前者指大自然本身,后者指大自然的精神。
当谈到天人关系时,“天”有时指前者,有时指后者,有时两者混用,不分彼此,视其内容而定。
例如周易中的天乾地坤:天、地是大自然,乾、坤是其精神,乾道是刚与健,坤道是柔与顺。
扩展资料
中国的“世界观”又称“宇宙观”,宇宙万物乃天地自然“大用流行”演化而来,宇宙(天)与人(物)合二为一。
“中国的“人生观”也指“心”性,《礼记·礼运篇》云,“人者,天地之心”,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人与天地之间,存在着血脉亲缘的伦理涵摄关系。
宇宙富含着天命、天理、天良、天网、天帝,“心”包括有心性、良心、心眼、心知、心意、心神,“天理”与“心性”,相互鱼贯,融通为一。
中国人讲“良心发现”,并非果真“发现”什么外在客观的“天理”,而是指“天理”原本存在于“良心”之中,“天理”与“良知”相互启示,彼此“发明”。
中国式的“天地良心”,所昭示的“宇宙与人生和谐如一”,从另一维度,表现了“世界观与人生观的统一性”。
因是之故,立于宇宙天地之间的人,可以以其自主的积极性,一方面赋予自然进化的世界以“道德意义”,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自己的生命,参与自然演进,纵浪大化。
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美学价值
面, 即从 批判 “ 于天 而 不 知人 ” “ 于 天 人 之分 ” 蔽 、明
部 分” 主 张 , 些 都 是 误 读 和 曲解 。荀 子 不 是 等 这 个 简单 的唯 物主 义者 可 以盖棺 定论 的。与先 秦诸
冯友 兰先 生 认 为 : 苟 子 所 言 之 天 , 为 自然 之 天 , “ 则
流, 甚至 被斥 为 “ 不醇 之 儒 ” 。与孟 王 理 路 的备 受 推
崇相比, 苟子 的 生态 美学 思想 常 为 人 所 忽 视 。荀 子 的天人 观 的基本 理 念 与 生 态学 具 有 同构 性 , 中蕴 其
此盖亦 由于《 》 老 庄之 影 响也 。 _冯 先 生认 为 , 子 ”2 苟
之天 区别 于孔孟 的“ 主宰 之天 ” “ 和 义理 之 天 ” 而 是 ,
“自然 之天 ” 即指 形 而 下 的 自然 界 , 如果 把 荀 子 , 但
涵着 与孟 王 一 系 的 内在 超 越 精 神 迥 然 不 同 的 讲 明
人之 分” 进 而“ , 制天命 而用之”, 最终 归 旨于“ 子者 , 君 天地之参 ” 。荀子对先秦诸 子 的天人思 想进 行 了批 判 总结, 并 融合创 新 , 中国 自然观 的主体结构和格局 奠定理论 基础 。苟子 天人 观 的生 态关学的基本 内涵主要 体现在 天、 为 地、
人 三位一体的生 态整体观 , 礼” 天地 的生态伦理观 , “ 事 “以时禁发” “ 、 强本节用” 的生 态资源利 用观 。荀子独特 而又
荀子天人观浅析
苟子 天人观 浅析
张伟 ( 河北 大学政 法学院中国哲学 0 10 7 0 0)
“ ”在 这 里是 职 分之 意 , “ 分 明于天 人 之分 ”就是 要 明确 划 分 天 职 与人 职 。天职 是 指 没有 加 以主 观努 力 或者 根 本无 法 加 以主 观 影 响 的事 物或 事情 的结 果 ,非 人力 所 能及 的 ;人职 是相 对天 职 而 言 的 ,是 指人 自身努 力 可 以得 来或 做 到 的结果 ,是 自己能够 控 制 的 因 素 。天和 人各 有 自己 的职 分和 规律 ,两者 不 能相 互代 替 , 天 为 人类 世 界提 供物 质 基础 ,有 “ ” “ ”之 功 ;人 在天 造物 生 养 的基 础 上 ,在 不 触 犯 自然 规 律 的前 提 下 ,对 自然 界 进 行 加 工 改 造 “ ”之功 。 “ 辨 治 明于天 人 之 分 ” 思想 有 两方 面 的意 思 :一 是承 认 自然 界 的变 化有 其 客观 的规 律 性 ,其 次 又承 认人 有 主观 能 动 作用 。要 充 分尊 重 自然 界 生养 规 律 , 同时充 分发 挥 人 的主观 能动 性 ,实现 人 与 自然 和谐 进 步 。 天 人相 参 是在 明于 天人 之分 的基础 上 , 处理 天人 关 系 时在 实 践 中 的做法 。对 于 “ ”的态 度包 含 着 “ ”和 “ 求知 ” 。 天 知 不 荀 子 主 张 对 “ ”只 能做 到 了解 其 “ ” , 生养 之 功 ,不 天 成 能 把怪 异之 象 当成 是 上 天对 人 的警 告和 责 罚 ,也 不 能把天 当作价 值之 源 。 “ 星 随旋 , 日月 递照 ,四 时代 御 ,阴 阳大 化 ,风 雨博 列 施 ,万 物 各得 其 和 以生 ,各 得其 养 以成 ,不 见其 事 ,而 见其 功 , 夫 是之 谓神 。 皆知其 所 以成 ,莫 知其 无 形 ,夫 是 之谓 天功 。唯圣 人 不求 知天 。” (《 天论 》 )这 是对 天 和 自然 规律 的尊重 ,正是 这种 尊 重才 能促 进 人 与 自然 的和 谐 。所 以对 天 的一 些 基本 规 律还 是应 该 有所 了解 , 以便 于遵 循规 律行 动 ,便 是 知 天 。 “ 天 ”又 知 “ 求 知 天 ” 很 明 显 是 一 种辩 证 关 系 , 也就 是天 人 相 参 的观 点 不 “ 有 其 时 ,地 有其 财 ,人 有 其 治 ,夫 是之 谓 能参 。舍 其 所 以 天 参 ,而愿 其所 参 ,则 惑矣 。 ” (《 天论 》 )
荀子天人观及生态美学思想
荀子的天人观及其生态美学价值张宏亮(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荀子的天人观思想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从批判“蔽于天而不知人”、到“明于天人之分”,进而“制天命而用之”,最终归旨于“君子者,天地之参”。
荀子对先秦诸子的天人思想既有批判总结,又有融合创新,它为中国自然观的主体结构和格局奠定了理论基础。
荀子的天人观的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生态整体观,“礼”事天地的生态伦理观,“以时禁发”“强本节用”的生态资源利用观。
荀子独特而又辩证的生态思想和实践操作理念对于当下的生态美学建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天人观;生态美学;价值中图分类号:B83-069 文献标识码:A儒家生态美学思想常常为人所忽视,这是单面化的儒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误区。
荀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另一理路的代表,其思想在儒家中也并非主流,甚至被斥为“不醇之儒”。
与孟王理路的备受推崇相比,其生态美学思想常为人所忽视,尤其“人定胜天”思想在今天学界很有些“不合时宜”。
事实上,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荀子的天人观的基本理念本身就与生态学具有同构性,其中蕴涵着与孟王一系的内在超越精神迥然不同的讲明分、重实效的内在趋向。
在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形势下,有必要重新审视荀子的生态美学思想,认真发掘这一资源,为儒家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融合找到更切近的基础,为我们的生态美学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现实路径。
荀子虽师承儒学,但并不拘守孔子训示,提出了独特辩证的生态思想和实践操作理念。
一、荀子之天的内涵:自然之天与形上之天长期以来我们对荀子的研究在哲学史中的两军对战的框架中进行的,认为其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等等。
称荀子为唯物主义者,常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1],“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明于天人之分”等思想,却忽视了荀子强调道或神即终结之天创造成物的思想,忘记了荀子“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2] “人是天的一部分”的主张,这些都是误读和曲解。
荀子:天人相分
荀子的“天人相分”思想及其意义【摘要】本文首先对荀子及其他一些先贤的天人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通过比较,充分体现出天人相分观的的价值与意义,而后从现在生态失衡的现实出发,提出荀子理论的一些现实意义。
【关键词】荀子、天人观、天人相分、生态、现实意义【正文】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议题。
这里的天有两种意义:一是指大自然,另一是指人从大自然领悟出的一些规律与道理,即所谓“天道”。
前者指大自然本身,后者指大自然的精神。
当谈到天人关系时,“天”有时指前者,有时指后者,有时两者混用,不分彼此,视其内容而定。
例如周易中的天乾地坤:天、地是大自然,乾、坤是其精神,乾道是刚与健,坤道是柔与顺。
(一)荀子之外,先贤的天人观上古先民,为维护部落秩序,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常以神道设教,部族之长,即为宗教首领,此时为天人不分或天人合一的时代。
中国文明到了殷商时期,仍处于宗教迷信时代,鬼神祭祀活动是政治大事。
西周的周公提出“天不可信”的命题,开创了中国文明史上天人相分的新局面。
尚书周书大诰:“天棐忱”,康诰:“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君奭:“天命不易,天难谌”,“天不可信,我迪惟宁王德延,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
以上说的都是天不可信的意思。
孔子继承周公志业,创立了只言人事不言鬼神,只言人道不言天道,只言人理不言物理,只言生前不言死后的儒家学派。
但孔子并没有明确天人关系。
孔学是人生之学,是纯粹的人理学。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孔子把人摆放在一个特殊的位置,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把目光全部投注在人身上,包括个人和社会群体,构建了一个专谈人事,不谈大自然也不谈“天道”的纯人理学。
欧阳修对此深有体会:“圣人,急于人事者也,天人之际罕言焉”,“圣人,人也,知人而已”。
孔子心无旁鹜的关怀人世,建立一个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人理学体系,无暇顾及天地自然之理。
而与孔子同时的老子,是典型的天人合一论者,天道与人道并论。
阴阳五行家更将天人合一观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有的高度。
一、天生万物、天道奇妙
中国先民往往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于天地的奇妙作 用 ,荀 子 亦 然 。 他 在 《礼 论 》中 云 :“天 地 者 ,生 之 本 也 。”
收 稿 日 期 :2011-12-08; 修 回 日 期 :2012-03-14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秦 汉 荀 学 研 究 ”(10XZX0005);西 华 师 范 大 学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项 目 :“荀 子 接 受 史 论 (秦 汉 至 两 宋 )”(10B019) 作者简介:强中华(1978-),男,四川南江人,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 士 后 研 究 人 员,主 要 从 事 先 秦 两 汉 学 术 思 想 史 研 究 ;曹 嘉 玲 (1988-),女,
二、天道自然、天人相分
天生万物实在奇 妙,但 荀 子 并 未 把 神 奇 的 天 道 视 为人格意志的“主宰 之 天”,而 是 认 为 天 道 乃 是 自 然 而 然的现象,且天道归 天 道,人 事 归 人 事,天 道 非 人 力 所 能 改 变 ,人 事 非 天 道 所 安 排 。 所 以 ,《天 论 》云 :“天 不 为 人之恶寒也辍冬,地 不 为 人 之 恶 辽 远 也 辍 广”,天 道 不 以 人 的 主 观 愿 望 而 转 移 ;“天 行 有 常 ,不 为 尧 存 ,不 为 桀
Key words:Xunzi;separation of nature and human;know nature;do not seek to know nature
人类一旦产生自 我 意 识,就 必 然 思 考 自 身 和 世 界 万 物 之 间 的 关 系 。 远 古 先 民 智 慧 初 启 ,深 感 天 道 伟 大 , 自身渺小。随 着 文 明 的 演 进,人 类 认 识 自 然、改 造 自 然,及认识自我、改造 自 我 的 能 力 不 断 提 高,对 天 道 不 再一味无所适从。战 国 以 降,人 类 的 自 我 力 量 发 展 到 一个新阶段,特别是 荀 子 对 天 人 关 系 的 认 识 达 到 前 所
亡”,天道没有赏善罚 恶 的 主 观 意 志,更 不 会 依 据 人 间 的 善 恶 发 生 改 变 。 日 月 星 辰 等 天 象 ,春 生 夏 长 、秋 收 冬 藏等季节时令对于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人类遵循天道 则 生 生 不 息 ,反 之 则 死 路 一 条 。 大 禹 存 而 天 下 治 ,夏 桀 存 而 天 下 乱 ,“非 天 ”、“非 时 ”、“非 地 ”之 力 ,而 是 因 为 他 们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导致了迥然相异的社会后果。 正 因 为 天 道 非 人 力 所 能 改 变 ,所 以 圣 人 “不 求 知 天 ”,天 道 “虽 深 ,其 人 不 加 虑 焉 ;虽 大 ,不 加 能 焉 ;虽 精 ,不 加 察 焉 ”。 荀 子 又 在 《君 道 》中 说 ,圣 人 “其 于 天 地 万 物 也 ,不 务说其所以然而致 善 用 其 材”。 所 谓 “不 求 知 天”、“不 务 说 其 所 以 然 ”,并 非 对 天 道 漠 不 关 心 ,而 是 “不 加 虑 ”、 “不 加 能 ”、“不 加 察 ”,也 就 是 说 ,面 临 神 奇 的 天 道 ,不 必 费尽心思,解释天 道 为 何 如 此。 人 类 应 该 转 而 充 分 认 识 并 发 挥 人 类 的 自 我 力 量 ,积 极 做 好 自 身 的 事 情 。
(1.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2.上海外国语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
摘 要: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 来,天 生 万 物、天 道 奇 妙,但 天 道 自 然,并 无 人 格 意 志。 而 且 天 道 与
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 辩 证 统 一:一 方 面,人 类 缺 乏 足 够 能 力,亦 无 必 要,汲 汲 于 解 释
QIANG Zhong-hua1, CAO Jia-ling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 200083 )
Abstract:In Xunzi’s theory,nature refers to the laws of nature.All creatures and objects are created by na- ture,rather than human beings.The laws of nature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laws of human beings.Human beings should know about nature,but not necessarily seek to know nature.On one hand,human beings are not capable enough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how nature evolves.On the other hand,for their own well-beings,human beings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understand the laws of nature and apply them.Xunzi demonstrated the legality of socia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laws of nature.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ritual,he even argues that perfect ritual can affect the evolution of na- ture,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his thought that nature and human beings should be separated.
荀 子 认 为 ,人 类 与 天 道 的 关 联 有 四 。 首 先 ,《天 论 》 中说,“人之命在天”,意 即 人 的 生 命 由 天 赋 予,生 命 的 长短不可能突破天 的 大 限。 其 次,人 的 各 种 感 觉 功 能 以 及 感 觉 器 官 产 生 的 欲 望 均 由 天 决 定 。 《天 论 》云 :“形 具 而 神 生 ,好 恶 、喜 怒 、哀 乐 臧 焉 ,夫 是 之 谓 天 情 。”“形 ” 为 感 觉 器 官 ,“神 ”为 感 觉 功 能 ,感 觉 器 官 与 感 觉 功 能 天 生具有,故称为“天 情”。 荀 子 有 时 把 这 种 生 而 具 有 的 感 觉 功 能 称 为 “性 ”。 《性 恶 》云 :“凡 性 者 ,天 之 就 也 ,不 可 学 ,不 可 事 ”,“今 人 之 性 ,目 可 以 见 ,耳 可 以 听 。 夫 可 以见之明不离目,可 以 听 之 聪 不 离 耳,目 明 而 耳 聪,不 可 学 明 矣 。”同 时 ,感 觉 器 官 必 然 生 发 出 各 种 欲 望 ,这 也 出 于 天 然 ,故 《正 名 》云 :“欲 不 待 可 得 ,所 受 乎 天 也 。”再 次 ,不 同 的 感 觉 器 官 具 有 不 同 的 感 觉 能 力 ,而 心 则 居 于 统帅地位,这 也 是 天 生 的,故 《天 论 》云:“耳 目 鼻 口 形 能 ,各 有 接 而 不 相 能 也 ,夫 是 之 谓 天 官 。 心 居 中 虚 以 治 五官,夫是之谓天 君。”最 后,天 地 之 间,各 种 各 样 的 事 物与人的感觉器官并 非 同 一 类 事 物,但 这 些 不 同 的 事 物 可 以 满 足 各 种 感 觉 器 官 的 不 同 需 求 ,即 《天 论 》所 说 : “财 非 其 类 ,以 养 其 类 ,夫 是 之 谓 天 养 。”
另 一 方 面 ,荀 子 认 为 ,人 类 企 图 通 过 自 身 活 动 干 预 天道也是 妄 想。 《天 论 》云:“雩 而 雨,何 也? 曰:无 何 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 月 食 而 救 之,天 旱 而 雩,卜 筮 然 后决大事,非以为 得 求 也,以 文 之 也。 故 君 子 以 为 文, 而百姓以为神。以 为 文 则 吉,以 为 神 则 凶 也。”雩 祭 求 雨,通过各 种 仪 式 避 免 日 食 月 食,以 及 以 卜 筮 预 测 未 来,实乃中 国 古 代 普 遍 流 行 的 现 象。 然 而,在 荀 子 看 来 ,这 些 举 动 对 于 改 变 天 道 、预 测 天 道 毫 无 作 用 。 难 能 可 贵 的 是 ,荀 子 没 有 简 单 否 定 这 些 活 动 ,而 是 认 识 到 它 们 所 蕴 含 的 人 文 价 值 ——— 善 于 治 理 国 家 的 “君 子 ”为 了 满 足 人 们 某 种 心 理 需 求 ,通 过 各 种 仪 式 性 活 动 ,达 到 化 成天下的目的。利用 这 些 仪 式 性 活 动 教 化 天 下,乃 是 吉事。对此仪式深信 不 疑,企 图 依 靠 这 些 仪 式 预 测 或 干 预 天 道 ,则 是 人 事 之 凶 。
关 键 词 :荀 子 ;天 人 相 分 ;知 天 ;不 求 知 天
中 图 分 类 号 :B22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8-407X(2012)04-0107-04
The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 ,上 海 外 国 语 大 学 国 际 文 化 交 流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研 究 方 向 为 语 言 学 及 应 用 语 言 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