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奥斯维辛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31张ppt)
•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 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 通过对比,凸显眼前奥斯维辛的和平与安 宁。
• 制造出悬念,引导人们跟着作者的笔触进 入作者的视角和思考。
• 凸显和平之可贵,提醒人们不应该忘记人 类自己制造的苦难和创伤。
深度解读之二:细节
•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 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 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说说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有什么?
和平的阳光,安宁的世界 游客对历史的重温与反刍 作者对和平的祈祷与欣慰
深度解读之一:对比
• 文中有几处使用对比,请找出来,体会这 样写的好处。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 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 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 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 请思考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又在想什 么呢?
• 当时:渴望和平,相信和平一定会到来。
• 现在:提请眼前的人们不忘历史捍卫和平。
3、指出首尾段的作用
• 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字更加完整。 • 反复展示今天的奥斯维辛安宁和秀丽,凸
显本文的主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 加珍惜和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 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自然》2017年12月)
•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 。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 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 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 美元。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课件: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共73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 课件: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共73张PPT)
门上的格言非常著名:“劳动意味着自 由” 。 这里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 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 可以自己触动电网。”头头们在囚犯到来 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这里进得 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 去。”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原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只 有4万多居民的普通小镇,因为奥斯维 辛集中营,这座小镇闻名于世。奥斯 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 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 大的一座,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
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 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计划 地残杀了,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奥斯 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历史见证。 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 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同年6月14日,728 名波兰人被关押进来,这是奥斯维辛的第 一批犯人。随后犹太人、吉卜赛人、捷克 人、匈牙利人、苏联人、法国人等总共30 多个国家的大批囚犯源源不断地运到这里 来。
纪念馆里陈列的毒气罐
焚尸房Biblioteka 焚尸炉焚尸炉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关押的囚犯都过着非人 的生活,他们每天要做繁重的体力劳动,却得不 到充足的食物。饥饿和病痛折磨着他们,谁要是 在劳动中偷懒或是病倒将会被“拉走”。在营 里不会有人呆的很长久,看一看纳粹的“犯人档 案”就清楚了,在死难者照片展厅内挂有许多死 难者的相片。相片下是德国纳粹给他们记录的 入营时间和死亡时间. 从纳粹做的记录来看,许多“犯人”来到这里 后几个月内都死去了,快的甚至在几天内就死 去。这里不仅关押着成年人,小孩也没有逃脱死 亡的厄运。营中的“纪律”非常严明,可以说犯 人没有任何权力。
文摘:
●在当前这样的时代,的确很难:理想、 梦想和宝贵的希望也在我们心中浮现,但 只有被残酷的现实压碎。我没有把我的理 想全都抛弃,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来 那么荒谬,那么不切实际。可是我仍然紧 抱着它们,因为世界虽然这样,我还是相 信人在内心里其实是善良的。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人教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32张ppt)

作业
完成《固学案》的相关练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 不由得慢了下来”

毒气室——“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不由自主地停下

脚步,浑身发抖”

狭小的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

叫不出来”


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美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 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女囚--狭窄的空间住满了人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
运输尸体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幸存者只有 7600人,他们目光 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小组合作探究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 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16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一课件: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共16张PPT)
• 排犹主义(反犹运动) 种族主义(种族 歧视、种族灭绝)
劳动创造自由?
列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死亡之门
止步!
文章鉴赏
结构 一篇不像消息的消息
语言
干练而隽永 、精警而有力、冷峻而深情
细节
充满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结构
• 标题: ( 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的文字)
• 悬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 导语: 1-3 ( 突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个抵达那里的人,都必将感到无言的苦楚 和难以名状的痛。就像CharlesLee曾经在 那里所感受到的,在那个杀人成了习惯的 地方,任何文字都造作而无力。
• ----《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

诗与奥斯威辛的冲突也并非绝然等同于善
与恶、梦与现实、道德与正义的冲突。在这种对
决中,诗歌并不代表至高的善,它甚至必须为自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在这里任何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
一篇“不合格”的消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
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
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
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
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
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
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
•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语光彼言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
员说:“够了。“ 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
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它包孕着丰富的感情: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睹, 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 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 (言简意丰、意味深长可谓隽永)

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集中营实用课件[优质ppt]

高中语文必修1奥斯维辛集中营实用课件[优质ppt]

奥斯维辛集中营正门
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 MACHT 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
毒 气 室 中 等 死 的 囚 犯
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 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严实的孩子们, 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毒气室!没有比这
再震撼人心了!!!
纳粹警察射杀犹太妇女
反珍 对爱 战和 争平
学好本领,保家卫国
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 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 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 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 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 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 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3.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 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 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 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 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 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 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 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 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 揭露罪恶。
拓展延伸
1944年,穷途末路的德国纳粹开始加紧屠杀 集中营的囚犯。一次,一个小女孩在被推进坑中, 即将被活埋的时候,抬起头对拿着铁锹的纳粹士兵 说:“叔叔,请把我埋的浅一点好吗?这样我妈妈 就容易找到我了。” … …
由此情景,你能 联想到我们中华 民族所遭受的深 重苦难吗?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沦陷, 30万以上中国人被残杀。其手段之残 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时间长 达6个星期,这段血腥的历史是现代文 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这场浩劫是中 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人类的耻辱。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性质比二战时 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更严重,毕竟纳 粹屠杀犹太人是一个党屠杀一个民族, 而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民族屠杀另一个 民族。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之《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年奥 纪斯 念维 活辛 动集 中 营 解 放 60 周
今天的“死亡墙”
德国总理向遇难者致哀
令降司注受 官堂令:降 冈内长 堂 部,官 直接孙年 三受蔚的 郎了如 率侵将月 属华军 下日在号 军武, 万第汉中 人六中国 投方山第 降面公六 。军园战 司受区 1945 9 18
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
(美)罗森塔尔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 普利策 (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七、八十 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 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 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疑问
与其它新闻相比,其特点? 价值?
合作交流
• 将自己的作品与周围同学交流,并比 较自己的看法与别人有何异同。
21
课后作业
参观中山公园”受降堂”,写一篇新 闻特写。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 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 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 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 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 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 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 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 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 史不朽的名篇。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

《奥斯维辛集中营》课件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暴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权意识觉醒,推动了国际社会对保护人权、 尊重生命和自由的重视。
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存在和揭露,成为推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彰显了正义 最终战胜邪恶的真理。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方式
建立纪念馆
为了纪念那些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遭受苦难和屠杀的受害 者,建立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二 战纪念馆之一。
摧残。
人性的扭曲
集中营中的暴行表明,在极端环境 下,有些人可能会丧失人性,做出 令人发指的行径。这引发了对人性 的深度思考。
反对战争
通过对战争的反思,PPT强调了和 平的重要性,呼吁观众反对战争, 珍惜和平。
对人权与自由的思考
尊重人权
PPT通过讲述集中营受害 者的故事,强调了尊重人 权的重要性,呼吁观众关 注人权问题。
集中营周边环境恶劣,有大量的工厂和矿山,空气和水的质量都很差 ,对囚犯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筑结构
复杂的建筑结构
严格的管理制度
奥斯维辛集中营由多个子集中营组成 ,每个子集中营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建 筑结构。
集中营内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包 括囚犯的分类、劳动安排、食物供应 等,以确保囚犯的生存和生产的顺利 进行。
大屠杀的后果和影响
大屠杀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 ,并唤起了人们对和平、人权和
正义的追求。
大屠杀对犹太人和其他受害者家 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情感创伤
,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信仰。
大屠杀也促使国际社会加强了对 人权和个人尊严的重视,推动了
全球反法西斯运动的发展。
03
幸存者的见证与回忆
《奥斯维辛集中营》PPT课 件

9-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24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9-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24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完整严谨。 16
文本鉴赏
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了哪些地方?参观者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样写有何作用?
毒气室和焚尸炉: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不育实验室: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绞刑地下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他跪了下来,在自 己胸前画十字
7.7吨头发--前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 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历经不幸。为 了让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也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
9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中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10
纳粹把犹太人从欧洲各国押运到奥斯威辛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海报
23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列宁)
24
于写作。2006年5月10日,罗森塔尔在曼哈顿去世,享年
84岁。
2
新 闻?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 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 特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一般包括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个部分。有时,结语可以省略,但标题、导 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 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18
重点突破
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体现的 是正常思维。
但在记者眼里,在亲历过纳粹暴行的人的眼里,这些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 “最可怕的事情”。当年纳粹给人们制造的阴霾,至今仍难以消除。作者说这里 “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 狱”。作者的意思非常明确,这美好的景象与这里的历史极不相配。作者将这不 相匹配的事物叠加在一起,增强了反衬的力量,从而警示人们不要因为眼前的优 美景象而忘记了过去那段“可怕”的历史。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高一语文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接着, 狰狞的纳粹开动了操纵“淋浴” 的电钮,一股白气从管子里流出来了,只是 那不是洗澡的水,而是杀人的毒气。
在确定时间差不多,所有的人都死了 之后,毒气室另一侧的大门会被打开,尸 体就被拖出来,直接送进旁边的焚尸房, 倒进焚尸炉焚烧。
因为尸体太多,焚尸炉Leabharlann 夜工作,屋顶的 烟囱整天冒着黑烟。
一个怀里抱 着婴儿,旁边 跟着另外3个 孩子的妇女在 不明真相的情 况下领着穿戴 严实的孩子们 步履艰难地走 向毒气室。
文摘:
●你一定想听听我对躲起来过日子的想法。这 个嘛,我只能说我还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这 幢房子里永远不会觉得宾至如归,不过这并不 表示我讨厌它。我们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里 度假。
●我不要像大多数人那样,过了一辈子,结果 白活。我要有用,或者带给所有人喜悦,即使 是我不认识的人。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 活着!所以,我非常感谢上帝给了我这个天赋, 我利用这天赋长进,并且表达我内心的一切。
思考1:
●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描写好像与全篇的感 情基调不一致,应该如何理解呢?
明确:眼前虽是乐景,心中阴影难 去。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作者虽然没 有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 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 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思考2:
●找出文中描写参观者的神情、动作变化的 句子,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
明确:介绍完背景材料后的这句承上启下,
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 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 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 些,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结尾这句,除了呼应前文,还突出了文 章主题。意思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 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有 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 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这样, 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 深刻揭露。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24张+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24张+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 经是地狱,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而一踏入集中营,作 者却吃惊地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作者无一正面 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
结尾:奥斯维辛现状
•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告。这里阳光明媚,绿树 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提示:1、纳粹们已失去人性,不会在上帝面前忏悔。 2、被害人无计可施,已经彻底失去希望。对于他们而言,这里就 是地狱,即使是上帝,也无法来拯救他们。 • “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 了。”(为什么够了?)
提示:参观者心理上已经无法再承受。
1、环境描写:“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拿阳光明媚温暖,一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 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 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 者的。
1—3段 导语 简要叙述奥斯维辛的现状 4—5段 背景 介绍过去这里曾是杀人工厂 6—15段 主体 参观者的感受 16段 结尾 奥斯维辛现状
•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 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 梦想而微笑。”
作者为什么要特地写这个微笑的姑娘呢?从这个姑娘的微笑中,你又能 感受到什么?
提示:1、反衬法西斯暴虐残忍的恶行。 2、姑娘对和平的热爱,姑娘自身的乐观。
• “她跪了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 作祷告的地方。”(思考:为什么这里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 方?)
提示:细节描写,从侧面表明法西斯对集中营女囚的摧残 到了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十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十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课件 (共33张PPT)

1、文章首尾的景物描写:阳光明媚、绿 树成阴,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些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 不相配,因为这里曾是一个人间地狱,这里 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作 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 愤懑。
2、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 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 在一起,这样的景象让人震撼。它同时也昭 示:多么残暴的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而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它既是讽 刺,更是控诉!
6、这篇写于1958年新闻作品,发表后 被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美国新闻最高 奖普利策奖,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杰作。你 能为它拟写个颁奖词吗?
颁奖词示例:
在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 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 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 的公共服务奖。颁奖词为:
1、对于奥斯维辛和纳粹的罪恶,直接从正 面报道的文字已有很多,很难再写出新意。 作者独辟蹊径,转换角度,让人耳目一新。
2、通过报道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见闻、感 受,来揭露和控诉纳粹的罪恶、血腥与灭绝 人性,从而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 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更能震撼读 者的心灵。
能力拓展
波兰布热金卡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了解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 塔尔(1922—2006),美 籍加拿大人。长期在《纽 约时报》从事国际新闻报 道,1960年凭《奥斯维辛 没有什么新闻》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担任《纽约 时报》编辑和执行主编期间,大胆变革,树立了崭 新的国际新闻报道风格,巩固了该报在美国新闻业 中的地位。
整体感知
3、简要概括文中记述的见闻、感受与反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课件(共44张PPT)

合作学习,探究研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于1958年 访问奥斯维辛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 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请大家思考一 下:这篇新闻荣获大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罗森塔尔的报道突破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 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 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把自己和其他参观 者的感受当作新闻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个 人情感。作者没有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 己愤懑,字字句句敲打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 名的压抑。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 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 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 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 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 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 倒呢?
讨论4: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 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 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 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兰特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 念碑献上花圈。
日本方面
日本政府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日本教 育部门一再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认也不愿 反思当年侵略东亚各国的史实;日本法院一再 判决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赔偿的东亚各国受害 者败诉;日本首相不断参拜靖国神社,并为远 东国际法庭判处死刑的七个甲级战犯树立“七士 之碑”。(南京大屠杀)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
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 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 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 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 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 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 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

奥斯维辛优秀课件

奥斯维辛优秀课件

反差四: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它否定 新闻的时效性。奥斯维辛太出名了,的确没 有什么新鲜的事情可供报道。没有血淋淋的 场景,没有悲惨的哀嚎,只有历史残留的痕 迹,只有默默走过的人群。这种与传统新闻 的反差,虽然背离了一般新闻的客观记录, 却表达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深深震撼 了读者的心。
总结:
反差三:
表情பைடு நூலகம்然
对生活的绝望
温和的微笑
为美好而又隐秘 的梦想而微笑
对生死的超脱,生命 的坚韧
绝境中不泯灭内心 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深藏内心的信念与 信仰
小结:
这里的人表情都是木然的,唯有一个年 轻的姑娘是微笑着的。即使面临死亡的威 胁,她依然带着世间最美的微笑。即使是 奥斯维辛,也不能摧垮人性中的美 与善。那些刽子手,可以灭绝人性 甚至摧残人的尊严,但是却抹不去 那丝静静的笑容。
• 在罗森塔尔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既有象征着 纳粹暴行和生命毁灭的灰暗色调,也有象征着生 生不息的顽强和生的希望的光亮色调。冷与暖, 灰暗和光亮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和反差, 色彩的反差所带来的语言上的丰富意蕴又引发了 读者的思考。下面我们结合相关的语段来分析反 差的新闻效果。
分析落实:
• 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 • 哪些词句强化了反差效果? •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情感?
焚尸炉
毒气室
反差二:
毒气室和焚尸炉 雏菊花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怒 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 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
小结:
一边是残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 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 物放在一起,构成了鲜明反差。它是对灭 绝人性的罪行的控诉,同时告诉我们: 无论多么残暴的力量都阻止不了 生命的进程,自由与光明之花, 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开放。

人教版必修一语文PPT课件:奥斯维辛二

人教版必修一语文PPT课件:奥斯维辛二
7.作家要有清醒的意识,没有容忍错 误的倾 向,为 社会充 满思想 活力和 精神自 由做出 自己的 贡献。 8.易砚制作工艺由简到繁,题材日 益丰富 ,制砚 师采用 平雕、 透雕等 手法, 雕刻出 的山水 、花卉 、人物 、名胜 等形象 惟妙惟 肖。
9.易砚不仅成为宫廷贡品和传世名 砚,而 且受到 了王公 贵族、 文人墨 客乃至 平民百 姓的珍 爱,这 应该是 自唐宋 以后的 事了。
-14-
⑤“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 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 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 梦想而微笑。”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15-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 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2-
-3-
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用来 做医学实验的犹太儿童
-4-
犹太人在被送进杀人中心之 前,正在最后一站的等待。
-5-
被饿死的囚犯
苏联摄影师尤金1945年在 奥斯维辛集中营拍摄的照 片
-6-
集中营里堆积如山的尸骨
-7-
纳粹警察正对大规模“解决” 这是集中营1945年5月12日 后还活着的犹太妇女射杀 解放后被搬运埋葬的尸体。
感谢聆听,欢迎指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的是 。
-18-
作业
1.整理本课的生字词。 2.完成课后第二题。
-19-
1. 西 方 资 本 主义迅 猛发展 ,急需 开辟更 大的商 品销售 市场和 原料产 地 2. 列 强 拥 有 强大的 经济实 力和船 坚炮利 的军事 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普利策奖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 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 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 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 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 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 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主体
• 参观者在集中营里 看见了哪些东西? 他们在看见这些东 西时有什么反应? 文中勾划出相应词 句。(7-15)
1
2 3
4
“…人们对他说,这是‘小的’, 还有一个更大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 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
遇难者的鞋子
遇难者的遗物
“…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 一幅人难忘的画面,这个细节既揭露了法西斯 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象征着生命是不会被彻 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部分死难者的照片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 —这些面对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 他们…”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纪念长廊——
试验室——
庆幸“没有打 开门进去”, 否则会“羞红 了脸的”
沉思
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字里行间的艺术)
废墟---野菊花 木然---微笑 阳光---人间地狱
第八段: “毒气室和焚尸炉”“雏菊花” -----------“怒放”---------------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 说明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 绽放
PART 2 快速阅读,理清结构
导语
1-4
背景
5
主体
6--15
结语
16
何时(when)何地 (where) 何人(who) 因何(why) 做何事(what) 何果(how)
导语
为什么作者连连使用否定词, 为什么布热金卡不该有阳光 温暖和嬉笑?
68%
The forth year
反语,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 • “最可怕” 这里曾是暗无天日的杀人工厂,灰暗的天空和沉闷 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作者一踏进集中营就 看到两种不相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如此反差直达, 物是人非,因此感到“可怕” • 居然”、四个“不应该”、两个“永远” 作者无一字正面控诉,实则却表达作者压抑沉重内心、强烈的愤懑 和忘却历史的隐忧。
第十三段: “木然”, 对未来的绝望 “微笑” 镇定从容,超越死亡的威胁和生命的坚韧 “为梦想而微笑” 绝境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的希望和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面对死亡的从容,对自由的向往,对生活 的热爱,是邪恶与残暴无法战胜的。
“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 做祷告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 或保佑。但在奥斯维辛是没有 的。 • “刽子手” ----会么? • “无辜者”-----无计逃脱,没有 办法求得上帝保佑。 • 获得自由的唯一出路是...... • -----焚尸炉的烟囱
结语
主体(第六段)
启承 下上
结语
与首段遥 相呼应。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显得文章首尾相贯。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告诫人们:珍爱和平。
印象性新闻与一般新闻有何不同?
一般新闻 印象性新闻(奥斯维辛)
时效性
新近发生事件
十四年前事件
内容形式
1、旁观者身份(纯客观记叙) 作为事件的参与者,直接叙述 他的所闻所感(主观与客观 2、旁观者出现表达自己的看 相结合) 法和渗透自己的感情
第一句:“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第二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第三句:“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
文章主题
1、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2、对受害者的哀悼。
3、对历史的反思。 4、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世 之师”。 5、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05* 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作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 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 深化主题的作用
主体
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 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 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 是放在什么上面的?7-15
着眼点
记者罗森塔尔 读者 A 感受、反应
参观者
B
遗迹
C
未直接描写
巨大的焚尸炉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输尸体
幸存者只有 7600多人,他们目 光呆滞、面无表情。 不会说话,也不知 道自己的名字。男 性的平均体重35公 斤,女性的平均体 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 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 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 精美的工艺品。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集中营里 拥挤的囚犯宿舍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在这样 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 人睡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成堆的头发和 婴儿的鞋子、 死囚牢房
狭小的女 牢房”
“惊惧万分, 张大了嘴巴, 他想叫,但是 叫不出来法 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 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 罪恶,产生新的苦难。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璧残坦和受伤 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 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 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 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 认真思考......
THANKS
“默默地迈着 步子”、想象 成了现实—— “步履不由得 慢了下来” “特别恐怖, 使他终生难忘” “不由自主地 停下脚步,浑 身发抖”
庆幸“没有打 开门进去”, 否则会“羞红 了脸的
参观结束时——
执行绞刑的 地下室——
“感到自己也 在被窒息”
“参观者用 恳求的目光 彼此看了一 眼,然后对 解说员说: ‘够了’。”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 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 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 竟然是人皮在闪耀!
标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新闻界的诺贝尔奖 ----普策利奖
PART. 01
奥斯维辛集中营
About
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 ,1940年4月27日, 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 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 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 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 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 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 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 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