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长点促进教学相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利用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长点促进教学相长
发表时间:2016-06-29T15:33:14.180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7期作者:叶茂霞
[导读] 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长点是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用生态的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来教授知识、学习知识和交流知识的数学课堂。
叶茂霞新疆乌鲁木齐市第89中学830000
摘要: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差异成为教学活动的动力。
关键词:动态生长点个体差异生态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长点是以课堂教学为落脚点,用生态的理念,力求营造一种和谐的、动态的、充满生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来教授知识、学习知识和交流知识的数学课堂。它强调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各要素内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沟通。
一、在动态生成中“因势利导”思维的发展
孩子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倾听,捕捉孩子课堂生成资源,并鼓励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寻找理论依据。
下面是我在课堂中遇到的印象较为深刻的一个事例:
在上《最大公因数》的练习课时,我出示了课本中的一组练习,分别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6和9、15和12、36和54、30和45、15和16、34和17、18和72、5和9。我的本意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总结出找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3种情况。果然不出所料,在交流时,学生有的说像15和16、5和9这样两个数公因数只有1的,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有的说像34和17,18和72这样两个数有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那个数;有的说公因数不止1,又不是倍数关系的,要把它们的公因数一一列举出来,再找出最大的那个。正当我准备小结时,看到下面两位学生在神情激动地争论着什么,我轻轻地踱到他们的身边问:“怎么啦?”“第三种情况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差。”其中的一个小心翼翼地说。“最大公因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差,这不可能吧?”虽然我暗自怀疑,但怀疑之余,我惊讶地发现这个规律竟然适用于黑板上的所有题目。不管怎样,孩子探索的萌芽需要保护。于是,我把这个发现向全班公布,但这个规律是否适用于所有的有这种特征的两个数呢?我让他们课后继续探索其中的奥秘。
两天之后,那个腼腆的男孩交给我一张作文纸,上面写着:……回到家里,我盯着数学课本冥思苦想,联系两个数的差、公因数以及这两个数的关系,忽然,一道亮光射进的我的脑海:两个数的差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证明如下:数A和数B最大公因数是n,那么A=an,B=bn(a、b为大于0的自然数),A-B=an-bn=(a-b)n,所以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是它们差的因数。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二、在动态生成中“及时捕捉”思维亮点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在动态生成中“多向交流”、教学相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的这种动态生成是一种多元互动,也是一种多维互动。
1.师生个体互动。
这种互动建立在“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基础上,建立在师生、生生差异的特定环境中。师生互动存在于启发应答、反馈评价、个别辅导等过程中。师生个体间的互动,又会促进学生个体间的相应活动,学生个体之间在互动中以自己的已有经验,相互传递着信息和思想方法,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既能激发学生个体的创造潜能,又能完善各自的知识储备。
2.个体与群体互动。
数学生态课堂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是教师通过预设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分组学习中,小组成员个体信息量与小组群体信息总量之间的差异,促进他们在互动中合作、探究、自悟、交流,使个体与小组的互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3.群体与群体的互动。
促进了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组、组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是建立在相互竞争的氛围中的,因为生态课堂的小组互动学习比原来小组合作学习更具有协同性,成员分工更明确,讨论更有效,因此组际竞争更加激烈,大组展示更加精彩。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动态生成中走向完善。具体而言,就是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情去作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生态生成讲究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衡,动态课堂形成的是链,链是一个个环做成的,最终表现出来的是环环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环。在这个循环系统中,学生和教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得到自己的需要,学生获得的是关爱、机会、知识、方法、信心、帮助……教师获得的是享受、回应、提升、成就……师生共同获得的是欢乐、收获、成功,是生命的自由成长。”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正确把握好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新的理念化为教学观念,并成为我们自觉的教学行为,构建的数学动态课堂一定是美丽的,学生的生命一定能得以充分地舒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