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讲义测试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一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
重难归纳
景观名称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 福建永定土楼 安徽宏村景观
景观特色 “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 大型民居工程
独特的村落水系 与祠堂、书院
3.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景较少受到人类的 直接 影 响或未受人类影响的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大 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 以及某些自然保护区等
人文 景观
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 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 需要,利用 自然物质 加以 建筑、雕塑等 创造的结果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目标素养
1.结合资料,运用综合思维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收集资料,认识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强化人地协调观 3.收集资料,通过城镇景观认识地域文化的内涵,强化人地协 调观
知识概览
一、地域文化 1.文化起源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 认知 。 2.地域文化 在特定的 地域范围 内形成的文化。
学以致用 “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以茅草覆盖, 呈人字形,如同双手合十,因此得名。该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屋 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下图甲示意“合掌造” 景观,图乙为日本简图。据此完成第1~2题。
甲
乙
1.该建筑的屋顶厚且陡,建造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当地( )
A.台风频发
B.冬季多暴雪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高 适宜聚族而居的 村落水系方便居
形成原因 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 生活和共御外敌 民生产、生活用
溉
的要求
水,调节气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 为鲜明。 2.乡村景观能够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⑤生活智慧。 3.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⑥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中的各种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2.一所民居有其文化意蕴,一座城镇的⑦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能反映某种价 值追求。
5.城镇是受人类影响最集中、最深刻,地理环境变化最大的区域,城镇化的推进, 给城镇居民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文化条件。 ( √ )
地域文化是如何影响城镇建筑的?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而它作为都城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经历了若干朝代的洗 礼,北京积累了浓厚的皇家文化气息,其皇家文化气息不仅体现在紫禁城、颐和园等 皇家园林上,也体现在其他的建筑上。
第三,分析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总结出规律。 第四,在读图和分析图的基础上,提取与设问相关的内容,联系教材有关的地理概 念、地理原理作答。
地理景观图的判读 地理景观图包括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两大类,如地形、矿物、植物、动物等 景观图为自然景观图;人种、城乡风貌、名胜古迹、古今建筑、工农业生产情景 等景观图为人文景观图。 在解答涉及景观图的题目时,首先要对景观图进行分析,提取信息,从中寻找标志 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标志性建筑、服装特色等,然后整合运用地理知 识及相关学科知识,作出正确的解答。判读景观图的基本方法是: 第一,仔细阅读图名,观察并提取与主题有关的最能反映地理特征的关键信息。 第二,解读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准确判读地理景观图主要表示何种地理事物或 主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
1.地域文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建筑景观不会产生影响✕。 ( ) 提示: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如同心圆结构、扇形结构、多核心结构 等城市空间结构。 2.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也往往能反 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 √ ) 3.地域文化主要影响城市的建筑景观和格局。 ( √ ) 4.影响深圳市兴起的主导因素是经济。 ( ✕ ) 提示:深圳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发展兴起的城市。影响深圳市兴起的 主导因素是政策。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如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生态环境等,并分析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工具,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城乡规划设计和模拟。他们能够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在规划中的融入,提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规划方案。
3.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能够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他们能够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提出针对地域文化保护和弘扬的可行性建议。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城乡景观图片、规划案例册。
软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教学课件、专题研究资料。
2.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教室互动白板。
3. 信息化资源:电子教材、在线地图服务、数字化教学视频。
4. 教学手段:
b. 对于短文和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和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和规划能力。
(2)实践作业:
c. 对学生的考察报告进行批改,关注学生对实地景观的观察和分析是否准确、深入,以及报告的结构和文字表达能力。
d. 针对学生的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遇到的挑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关系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通过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旨在使学生能够:一是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环境塑造的重要性,认识到文化传承与城乡建设的和谐共生;二是发展综合思维能力,能够综合分析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因素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议;三是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研究、实地考察和模拟规划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素养目标的实现,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实际行动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2章 第3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发生变化。 ②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
√ 解析: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
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③在同一个国家的城市,其文化特征基本相似。
()
× 解析:同一个国家的城市也会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产生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2)结合材料,分析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的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取水便利,便于生活和农业生产,习俗如节日等与水密切 相关。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厦门主岛以外的集美学村分布着大量别具一格的“嘉庚建筑”,被 形象地描述为“穿西装,戴斗笠”。下图为当地“嘉庚建筑”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1)~(2)题。
间格局
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 御__外__凝__内__的集体精神等
我国南方传统土楼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地域文化与城镇的关系
城镇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2.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1)城镇的文化底蕴会影响城市的色__调__、__色__彩__。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2
3
自主化知识预习 任务驱动式课堂 课后素养评价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课后习题: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下图为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
据此完成1~2题。
1.造成这两种建筑景观差异的因素最可能是()A.气候差异B.地域文化差异C.地形差异D.经济差异2.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附近区域是政治中心,其形成因素为()A.历史因素B.经济因素C.社会因素D.自然因素1题,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与柏林市中心的勃兰登堡门都是城市的文化景观,反映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故选B项。
第2题,北京市为我国的古都,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北京市的市中心为紫禁城、天安门广场等,因此成为政治中心而不是中心商务区。
故选A项。
2.A开平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著名的华侨之乡。
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多兴建于明末至民国时期,现存1 800多座,为多层建筑,墙体厚实坚固。
更楼(下图)高耸挺立,视野开阔,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联系,是碉楼中数量较少的一种类型。
据此完成3~4题。
3.除居住外,修建开平碉楼兼备的功能还有()A.旅游和商业B.供水和通信C.防洪和防匪D.防风和御浪4.更楼适宜建在()A.村庄中央B.村口山岗C.村后洼地D.水井附近3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洪涝多发,且历史上社会动荡不安。
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和财富,人们修建碉楼居住,能够起到防洪和防匪的作用。
第4题,更楼的作用是用于村与村之间的联系,高耸挺立,视野开阔,因此建在村口山岗上较合适。
4.B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苏州古城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C.法国巴黎市中心也为“前巷后河”景观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6.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5题,“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A项正确;北美现代城市的布局与苏州不同,B项错误;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法国巴黎市中心是以巴黎圣母院为中心布局,C项错误;北京的城市布局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与苏州不同,D项错误。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2章第3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同步练习新(含答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选择题营造特色城市,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
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3.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五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
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A.苏黎世、香港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C.威尼斯、戛纳D.威尼斯、日内瓦【答案】1.C 2.A 3.C【解析】第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第2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
第3题,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其民居、服饰、饮食、风俗等无不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这说明()A.地域文化的形成具有不稳定性B.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C.地域文化是人文因素作用下形成的D.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方面5.图中数字代表的各地区与其传统民居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①—吊脚楼②—蒙古包③—窑洞④—四合院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 4.B 5.C【解析】第4题,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基础是地理环境。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题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练习题一、单选题1.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他们对人口或城市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关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A.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B.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C.从“四海为家”到安土重迁D.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城镇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镇产生影响的是( )①城镇交通网的结构②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③城镇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④城镇中文化设施的数量⑤城镇居民受教育的程度⑥城镇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A.①④B.②⑥C.③⑤D.④⑤3.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①外向性②开放性③内向性④封闭性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土掌房的效果类似于()A.内蒙蒙古包B.陕西窑洞C.傣族竹楼D.客家族土楼5.土掌房反应的气候特点()A.湿冷B.湿热C.干旱少雨D.干热篁岭是位于江西婺源的古村落。
该村落坐落在海拔500米的山崖上,当地居民自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
每当日上山头,老式民居与晒架上的丰收成果就会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迹的“篁岭晒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刷基础
[浙江嘉兴一中2020期中]广州竹筒屋因其门面窄而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得名。竹筒屋是单间建筑 ,其开间小,进深大,不设窗,天井可以开闭,房屋排列在狭小街巷两侧。下图是广州某地某竹筒屋的 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竹筒屋的建筑设计优势有( A ) ①安全防卫功能好 ②房屋进出较便利 ③通风散热效果佳 ④室内采光条件优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竹筒屋住宅区的气温分布是( C ) A.房间内的白天气温高于街巷 B.廊道内的夜晚气温高于房间内 C.街巷的昼夜温差大于房间内 D.房间内的昼夜温差大于廊道处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刷基础
解析
6.A 【解析】本题考查竹筒屋设计的优点。结合材料以及图示信息可知,竹筒屋开间小,进深大,不 设窗户,只有一个大门进入,通过一条廊道与各房间连接,因此其安全防卫功能好,房屋进出较为不便 ,①正确,②错;由于不设窗户,只留天井出风,因此室内采光条件并不优越,④错;廊道较为狭窄, 空气经过廊道处流动速度加快,使得气压降低,从而有利于各房间内的空气流出进入廊道,实现空气的 更新与热量交换,通风散热效果好,③正确。故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竹筒屋住宅区气温分布特点。白天,房间内接受太阳辐射少,且受到廊道的通 风散热作用影响,其气温低于街巷,A错;廊道处由于风速较快,热量容易散失,夜晚气温低于房间内气 温,B错;街巷白天气温高,夜间气温低,昼夜温差较大,而房间内白天气温不高,夜晚热量散失较慢, 气温不低,昼夜温差较小,所以街巷的昼夜温差大于房间内的昼夜温差,同时,房间内的昼夜温差小于 廊道处的昼夜温差,C正确,D错。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刷基础
[山东邹城二中2021高一月考]川西平原地区分布有很多竹木繁茂、小巧如盘的村庄聚落,集生产、生活 、生态于一体,形态独特,历史悠久。下图为该类乡村聚落的土地利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图示序号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 ) A.甲—菜地 乙—水田 丙—林地 B.甲—水田 乙—菜地 丙—林地 C.甲—菜地 乙—林地 丙—水田 D.甲—林地 乙—菜地 丙—水田 9.图示乡村聚落形成的背景主要有( B ) ①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②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③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④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发挥该类乡村聚落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D ) ①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②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③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④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共32张ppt)
防震、隔热保暖;土楼最高处设有瞭望台→了解敌情。
土楼选址原因:客家人为躲避战乱,选择在闽西山区定居,受
地形和当地居民的影响,只能选择在山区小平地建屋。
土楼选材原因:山区取土、石,伐林、竹,就地取材,方便且
造价低。
土楼反映的地域文化特点:
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风俗民情;追求居住安全、家族兴旺
团结,御外凝内的客家文化特色。
一、地域文化
4.景观:
(1)概念:是指相对固定在地表的实体要素 。
城乡景观
(2)分类:自然景观(自然山水)和人文景
观,城乡景观属于人文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
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然环境
及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
城乡环境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
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使得我们生
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南方传统土楼是一种大型民居 建筑。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
乡村景观体现:社会组织形态、精
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 体精神。
神追求。
土楼景观特点、原因:圆形、方形的夯土群居建筑。高三、四
层,一、二层无窗,仅有一个大门等→防御盗匪、猛兽袭击;
1.城镇景观与色彩文化底蕴
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城市的色彩、色调、城市建筑 的空间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
与该港口城市同欧洲的贸易 往来有很大关系;港口贸易 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 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 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 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 侵蚀。这种习俗就一直延续 到城市的建筑风貌上。
人教版 必修2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测试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基础巩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据此完成1~2题。
1.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D.西欧地质条件差2.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A.建筑有围墙B.园林忌直求曲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D.建筑物线条简洁解析:第1题,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少见摩天大楼。
第2题,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多有围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答案:1.C 2.D平潭位于福建省东部,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图所示的低矮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该房屋墙壁上有很多预留的小孔。
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生存智慧的结晶,更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完成3~4题。
3.石头厝的特点与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A.石材建筑——防台风B.窗子小——便于保温C.墙壁多孔——便于采光D.屋顶缓——防暴雨4.下列地区的传统民居中,石头房屋相对较多的是( )A.黄土高原B.内蒙古草原C.云贵高原D.三江平原解析:第3题,福建位于东南沿海,岛屿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大,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石材建筑比较坚固,可以防御台风。
就地取材,纬度较低,气温较高,太阳光照充足,不用加强保温和采光;屋顶缓不利于防暴雨。
第4题,由材料“平潭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下图所示的低矮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可以得出石头房屋主要取决于石头建材,四个地区只有云贵高原多石头建材。
答案:3.A 4.C(2021·福建)飞檐是指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不但可以扩大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向上的动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件(共32张ppt)
水源才能常年不枯,于是民间规定特定范围的森林不得砍伐。 ②为了缓解用水矛盾,村民修筑了沟渠,连接各家的稻田。每个村都选
出一位正直公正、责任心强的人来担任分水官,负责分配每一田块的用水量。
红河哈尼梯田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宅高田低人地和谐福建土楼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民居颜色粉墙黛瓦民居构造北京四合院空间格局明清紫禁城2019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月考惠安女是指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衣着特殊的劳动妇女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
2.3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导入新课
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 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 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 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 纷呈(图2.30)。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 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
港口贸易的主要运输工具是船,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 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 的侵蚀。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一)民居颜色与文化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艺术家们 用黄、橙、红等缤纷的色彩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
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一)民居颜色与文化
白与黑相对而生, 古代人认为昼夜 交替是太阳鸟白 天背着太阳从东 到西,夜晚是黑 色的乌龟背负着 太阳从西到东。
日本仙台观音塑像
街上马戏表演是文化景观吗?
地域文化
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 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 个性。
下列城乡景观各体现了怎样的地域文化?
2023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与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二章第三节[合格考达标练]一、选择题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居民、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D )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B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解析]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据气候特点可知该地腌腊制品较多。
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又以山地为主,耕地稀少,因此农业以种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为主,因此B项正确。
(2023·宁夏固原五中期中)下图为我国某地乡村景观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宅高田低”,主要原因可能是( A )A.河流流量变化大B.河流流程长C.河床坡度较陡D.河流泥沙含量大4.图示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是( B )A.共御外敌B.人地和谐C.耕读传统D.长幼有序[解析]第3题,读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丰水期淹没河漫滩,地势较低的河流沿岸泥沙淤积较多,土壤较肥沃,利于农业生产。
“宅高田低”的住宅位于高处,可减少丰水期洪水的影响,A正确;“宅高田低”与河流的流程、含沙量关系较小,B、D错误;读图可知,该地河床坡度较小,C错误。
故选A。
第4题,读图可知,耕作区位于较低的河流沿岸,灌溉取水方便。
居住区位于高处,能避免丰水期的洪涝灾害,其布局趋利避害,顺应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B正确;其布局未体现共御外敌、耕读传统、长幼有序的地域文化,A、C、D错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方法突破
一、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
二、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三、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应用体验
明初,驻军在贵州、云南一带建设了大大小小的屯军据点——屯堡村落,建筑材 料以石材为主,其中贵州安顺一带较密集,现已成为安顺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下图 示意安顺屯堡村落景观。据此回答1~2题。
(√)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体现理念
__ 我国人多地少
害___的生活智慧
的丘陵地区
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 以福建永定土
态、__精__神__追__求__等
楼最为典型
意义 “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 水、低田便于灌溉 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 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1. 屯堡建筑材料以石材为主,主要是因为( D )
①坚固防火 ②冬暖夏凉 ③美观大方
④原料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屯堡作为军事据点,防御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石头坚固防火,可以抵御敌人的
撞击与火烧,①正确;石头建筑比热容小,夏季容易升温,冬季容易降温,并不能起
到冬暖夏凉的作用,并且门窗开口较小,夏季不易通风,反而会更热,②错误;美观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 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某地城乡景观的图文材料,说出城乡景观特点,说 明反映出的地域文化(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3.结合实例,能够对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提出合理化建 议(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精品课件 第二章 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分层作业册
(2023·江苏常熟抽测)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岛群,主要居 民为美拉尼西亚人。巴布亚新几内亚沿海地区多见A形茅屋,高度可达25 米,上半部装饰着抽象的图案,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后部逐渐倾斜到 达地面,屋顶覆盖茂密的茅草。下面图1示意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群局部地 区地理位置,图2示意A形茅屋景观。据此完成5~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对河南省林虑山区露水河峡谷的传统聚落进行调
查研究。 露水河峡谷山高谷深,曾长期交通不便。流域内年降水量为700—800毫
米,降水集中在7—8月份。流域内有泉水出露,但贮水条件差,露水河水位 季节变化较大。下图为露水河峡谷地形剖面示意图和石板房景观图。
位置 海拔 村落数量
山麓地带 500米左右 50余个
山腰地带 800米左右 90余个
山顶地带 1 400米左右 30余个
(3)请分析山腰地带村落分布较多的自然原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位于山区,就地取材;对外联系不便,获得其他建筑材料困难,且成本 较高;石质材料经久耐用。 (2)排水沟:当地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排水沟用于排出雨季降水和从地下 流出的泉水。水窖:该地储水条件差,水窖用于收集地表水,供旱季用水。 (3)山腰地带有利于避开洪水威胁;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热量条件 较山顶更好。
图1
图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A形茅屋高度可达25米,其主要功能是( C ) A.信息传递 B.仓储 C.安全防卫 D.娱乐 6.A形茅屋坡度较大,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这样建造可以( B ) A.抵御台风,抗震抗倒 B.便于排水,通风防潮 C.就地取材,防风保暖 D.扩展用地,排除积雪
高中地理必修二 试卷讲义 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学习目标1.结合景观图片等资料,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2.分析地域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
目标1地域文化1.含义2.景观类型含义举例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人文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3.城乡景观拓展延伸我国的地域文化差异(1)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地区耕地农作物牲畜民居饮食运动项目传统交通工具北方以旱地为主小麦、玉米、甜菜等黄牛旧式民居以土坯为材料,注重防寒面食冬季溜冰马南方以水田水稻、油菜、水牛旧式民居以砖瓦大米游泳、船为主甘蔗等竹木为材料,注重通风散热龙舟竞赛(2)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文化的差异地区人口分布生产活动生活习惯东部农耕区人口众多,密度较大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西部牧区人口分散,密度很小以牧业为主,畜牧业以放牧为主,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畜产品加工厂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连线把城乡景观与其反映的地域文化用线连起来。
答案安徽省南部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答案 1.D 2.B解析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山货较多,③对;当地气候湿热,食物易腐烂变质,故多腌制品,④对;当地不靠近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①错;当地非牧区,牛羊肉较少,②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地域文化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01地域性。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03景观入手。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答案 B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
世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燥B.气候湿热C.地表不平D.当地风俗答案 B解析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提示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
,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A.城镇道路B.城镇建筑C.城镇交通工具D.餐具答案 B解析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
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提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西方文化具有外向性和开放性。
任务探究地域文化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
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
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
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
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
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
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
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辈行“打千”礼。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成果展示](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族群中传播。
1.地域文化的形成2.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续表读图,回答问题。
(1)两幅图示景观截然不同,反映了城镇鲜明的________特征,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________。
(2)从图示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城镇建筑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方面都有影响。
(3)图a所示的城镇有深刻的________文化烙印,是这些城市赖以生存的________。
科学思维地域文化的形成类型第(1)题,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第(2)(3)题,地域文化影响城镇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图a中的建筑是具有典型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宗教文化是该类城镇生存的基础,而图b中的景观是典型的欧洲城镇风格。
[答案](1)地域文化城镇中的建筑(2)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3)宗教基础提升运用能力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D解析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正确。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答案 B解析妈祖一般指护航海神,安徽不临海,故A项错误;安徽南部以山地为主,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适合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故B 项正确;评剧是山东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故C项错误;吊脚楼多分布在气候湿热、地形崎岖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任务探究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由于客家人居住地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而且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圆形、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
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中国“福建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历史上,客家人的土楼主要职能是什么?(2)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3)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成果展示](1)居住、军事防御功能。
(2)自然环境技术水平(3)客家人由于数代人不断南迁,形成家庭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庭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
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1.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2.我国典型的地域文化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B.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C.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D.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A.商业区布局B.民居的屋顶坡度C.室内装饰D.夏季服饰科学思维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第(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南方因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水流下;商业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方服饰差别不大。
[答案](1)A(2)B提升运用能力中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用竹木扎制屋架,茅草覆顶,建造的传统民居远看像船底,因而被称为船形屋(见下图)。
据此回答1~2题。
1.该传统民居最可能位于()A.青藏高原B.黄海沿岸C.海南岛山区D.东北平原答案 C解析从建筑材料和房屋的结构可知,该地气候湿热,因而最可能位于海南岛。
2.该传统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点是()A.高寒缺氧B.潮湿、多虫鼠C.多火山、地震D.干旱缺水答案 B解析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适宜蚊虫、鼠类等生存。
任务探究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材料一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
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
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材料二下图为法国巴黎街景和美国芝加哥街景图片。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2)材料二中法国巴黎街景与美国芝加哥街景完全不同,其原因是什么?[成果展示](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主要是由于巴黎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貌已经形成,在市中心区很少建造现代化高楼大厦,而美国芝加哥,市中心区摩天大楼高耸入云,各种高层建筑物错落其间。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城镇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镇地域形态和□01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城镇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
另外,城镇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
如沿海、沿江、沿湖城镇多利用□10水体表现城镇特色。
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11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城镇富有特色,就会拥有点石成金的赞誉,提升城镇的品位和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创造出城镇良好的商务环境和经济秩序,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加速良性循环,从而对城镇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西安的古朴B.桂林的灵秀C.苏杭的神秘D.拉萨的奇逸科学思维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第(1)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