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记忆,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及感想
【实验结果】I P=kc1.简单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视觉3632.选择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01 0 视觉3.辨别反应时:组别平均值(ms) 错误次数478 0 视觉4.短时记忆广度5.概念形成2 概念17 概念237 概念34 概念46.表象的心理旋转【实验感受及建议】实验感受:做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在我看来是一个奇妙的探索过程,一直知道大脑对信息加工是一个精妙复杂的程序,但通过心理学的实验我更加体会到了大脑认知过程的复杂程度。
即使是简单的“选择反应时”的实验也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决策等心理过程。
做心理学实验就像是个小有挑战的任务,所以我带着略微的紧张开始了这项挑战。
选择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就是相应实验反应的时间扣除简单反应时简单明了又富有逻辑,在做这两个实验的时候我的大脑在做出判断之前对信息进行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我在潜意识中盼望着绿圆的出现,故我对出现绿圆的判断时间普遍短于红圆的时间;在短时记忆广度的实验中,发现通过把图像信息转化为声音信息,能够更好地记住数字,把出现的数字四个一组大声地念出来便可以较为轻松地记住十个数字,可能听觉代码比视觉代码更利于短时记忆,同时在实验中,我们需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一分心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验结果;概念形成这一实验,可能这一实验是我完成地最迷糊的一个实验,由于开始时并没有仔细阅读概念实验的说明,对实验中出现的的一连串圆点充满疑惑,只知道瞎点并没有主动的去形成概念的想法,致使实验的效果较差。
在表象的心理旋转中,我在忙乱之中进行,生怕多一刻的思考便影响了实验数据的漂亮,反而使自己底气不足。
实验看似简单,但也需要一个不慌不乱的平静心态,以保证操作的客观性。
通过这次的心理学实验,我深切地认识到了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夸夸其谈充满玄妙的学科,它更多地从实际研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平时难以解释的现象抽象化具体化,例如把一个人瞬时记忆的能力通过一连串难度逐渐增加的记忆任务用具体的记忆广度来衡量出来,也使我对自己的记忆能力有了新的认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一、引言记忆是人类心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积累知识、经验,并在需要时进行回忆和运用。
在记忆的研究领域中,内隐记忆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的现象,它不需要有意识的回忆或认知努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深入探究内隐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探究其与外显记忆的差异,以及影响内隐记忆的因素。
具体目标包括:1、观察被试在完成内隐记忆任务和外显记忆任务时的表现差异。
2、分析不同实验条件(如刺激呈现时间、干扰因素等)对内隐记忆效果的影响。
3、探讨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精神疾病史的大学生作为被试。
(二)实验材料1、词汇材料:选取了 200 个常见的汉语双字词,其中 100 个作为学习词汇,100 个作为新词汇。
2、图片材料:准备了 100 张常见的物体图片,其中 50 张作为学习图片,50 张作为新图片。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 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材料类型:词汇、图片)的混合实验设计。
记忆类型为被试间变量,材料类型为被试内变量。
(四)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内隐记忆组:被试在无意识状态下观看一系列快速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50 毫秒。
外显记忆组:被试有意识地学习并记忆呈现的词汇或图片,学习时间为 2 分钟。
2、干扰阶段被试完成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数学计算任务,持续 5 分钟,以消除短期记忆的影响。
3、测试阶段内隐记忆测试:采用词汇辨认任务和图片辨认任务。
被试需要判断呈现的词汇或图片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 200毫秒。
外显记忆测试:被试需要回忆并写出在学习阶段看到的词汇或图片。
瞬时记忆(心理学实验报告)
题目瞬时记忆姓名:虞结琴班级:10级人力2班学号:2010950077摘要1、研究的问题:本次实验主要是为了证实瞬时记忆现象及其性质,了解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报告法。
2、研究过程:6人一组在实验仪器的帮助下,对被试的瞬时记忆进行测量,并记下其瞬时记忆的实验数据。
小组每人各当一次被试和主试,严格按照实验指导进行实验,详细记录了各自的实验数据。
3、研究结果:分别求出立即和延迟报告的平均值。
关键词瞬时记忆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1 引言感觉记忆也叫感觉登记,瞬时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它作用的时间很短,转瞬消失。
此实验是关于视觉的感觉记忆,也叫图像记忆,是指视觉刺激停止后,视觉系统对信息的瞬间保持,一般保持时间在0.25秒至1秒。
这种记忆虽然为时短暂,但它为人们感知事物的连续性提供了可能,是产生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前提条件。
因此,对瞬时记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部分报告法虽然在识记时仍要求被试记住全部内容,但在再现时却只要求再现当时指定的一部分,再由这一部分的保存量来估计获得信息的总量。
2方法2.1被试选取安徽财经大学10人力资源管理系(2)班的六位同学作为被试。
各被试生理各项指标正常,视力正常。
2.2实验仪器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801速示仪,卡片42张,注视卡片1张,笔、纸若干。
2.3程序1.从实验卡片中任取30张,随机分成3组,把每组的卡片号码写在记录纸上,交给被试作反应记录纸(要求回忆行数不要写上),另一张记录纸上主试要写上要求被试记忆的行数。
2.将主机与附机EP801连接好,按<运行/待机>键。
3.主试根据屏显内容设置:联机模式→瞬时记忆→学号→姓名→A视场(1秒)→间隔(10秒)→次数(10),把注视卡片插入B视场,把第一组中第1张卡片插入A视场,对被试讲完指导语后,按<确定>键,主机背后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可以实验。
实验开始后,主试在屏幕上“”指着间隔时,按事先排好的顺序更换卡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心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情绪对人们记忆的影响,了解情绪对记忆的调节作用。
实验对象,50名大学生。
实验时间,2021年9月1日。
实验地点,实验室。
实验器材,计算机、实验问卷。
实验方法,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给实验对象播放不同情绪的视频片段,然后让他们填写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以了解不同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实验步骤:1. 招募实验对象,并告知实验目的和步骤。
2. 给实验对象播放一段悲伤情绪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5分钟。
3. 让实验对象填写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包括视频中出现的物品、人物、情节等。
4. 给实验对象播放一段愉快情绪的视频片段,让他们观看5分钟。
5. 让实验对象填写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记忆测试问卷。
6. 收集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悲伤情绪对记忆有显著的影响,实验对象在观看悲伤视频后的记忆测试问卷得分较低,记忆能力减弱;而观看愉快视频后的记忆测试问卷得分较高,记忆能力增强。
实验结论:情绪对记忆有着显著的影响,悲伤情绪会削弱记忆能力,而愉快情绪会增强记忆能力。
这表明情绪在记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情绪的调节可以有效地提高记忆能力。
实验局限性:本实验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另外,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的偏差。
实验建议:未来可以结合脑电图等生理学指标进行实验,以更准确地探究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同时,可以拓展实验对象的范围,以获得更加全面的实验结果。
实验意义:本实验结果对于了解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指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调节情绪以提高记忆能力,对心理健康和学习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结语: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情绪对记忆确实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记忆遗忘规律实验报告
记忆遗忘规律实验报告引言人类的记忆力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逐渐遗忘已经学习过的信息。
而遗忘的规律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实验旨在探究记忆遗忘的规律,通过实验结果收集和分析,希望能够获取一些相关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实验设计与方法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单因素设计,研究变量为记忆时间与遗忘率之间的关系。
实验对象本实验共招募了60名来自中学的学生参与,其中30名男性,30名女性,平均年龄为16岁。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的材料为一套基础数学题,共有100道题目,难度适中,与中学数学教材相符。
实验流程1. 实验前,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30人。
2. 每组学生先完成一次5分钟的学习任务,分别学习50道题目,并记录学习时间。
3. 学习任务完成后,两组学生进行15分钟的休息时间。
4. 休息结束后,组A的学生进行记忆测试1,需要回忆并完成学习的题目。
5. 记忆测试1完成后,再给组A学生20分钟的休息时间。
6. 休息结束后,组A的学生进行记忆测试2,同样需要回忆并完成学习的题目。
7. 整个实验结束后,组B的学生进行一次性、不经过任何回忆测试的记忆测试。
实验结果与分析记忆时间与遗忘率的关系我们统计了实验结果中两组学生的遗忘率,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以下是具体结果及分析:组别记忆时间遗忘率(测试1)遗忘率(测试2)- -A组5分钟30% 20%B组- - 40%从上述表格可见,学习时间与遗忘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在A组中,学生们经过5分钟的学习时间后,进行了记忆测试1,遗忘率为30%。
而在完成记忆测试1后的20分钟休息后,再次进行了记忆测试2,遗忘率降至20%。
这说明适当的休息时间可以减缓记忆遗忘的速度。
而在B组中,学生们没有经过任何回忆测试,直接进行了一次性的记忆测试。
结果显示,遗忘率为40%。
这表明,没有经过回忆测试的学生更容易出现遗忘。
性别因素对遗忘率的影响我们还分析了不同性别学生的遗忘率,以下为具体结果:组别性别记忆时间遗忘率(测试1)遗忘率(测试2)- - -A组男性5分钟28% 18%A组女性5分钟32% 22%B组男性- - 39%B组女性- - 41%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A组中男性学生的遗忘率略低于女性学生。
记忆变化曲线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记忆是大脑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是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记忆的机制和变化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实验旨在探究记忆变化曲线的规律,以及不同年龄阶段个体记忆能力的变化特点。
二、实验目的1. 了解记忆变化曲线的基本规律;2. 探究不同年龄阶段个体记忆能力的变化特点;3. 分析记忆变化曲线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16-19岁、20-30岁、31-45岁、46-60岁、61岁以上五个年龄段的志愿者各10名,共计50名志愿者参与实验。
2. 实验材料:采用数字记忆广度测试,要求志愿者在限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记忆数字序列。
3. 实验步骤:(1)对志愿者进行分组,每组10人;(2)对每个年龄段的志愿者进行数字记忆广度测试,测试次数为3次,每次间隔5分钟;(3)记录每个年龄段的志愿者在3次测试中的最佳成绩;(4)对每个年龄段的志愿者进行统计分析,绘制记忆变化曲线。
四、实验结果1. 记忆变化曲线规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随着测试次数的增加,志愿者的记忆成绩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记忆变化曲线呈现抛物线形状。
2. 不同年龄段记忆能力变化特点:(1)16-19岁年龄段:该年龄段志愿者在测试中的记忆成绩较高,且在3次测试中成绩波动较小,表明其记忆能力较强,且记忆稳定性较好;(2)20-30岁年龄段:该年龄段志愿者在测试中的记忆成绩较高,但波动较大,表明其记忆能力较强,但记忆稳定性较差;(3)31-45岁年龄段:该年龄段志愿者在测试中的记忆成绩较高,但波动较大,表明其记忆能力较强,但记忆稳定性较差;(4)46-60岁年龄段:该年龄段志愿者在测试中的记忆成绩较高,但波动较大,表明其记忆能力较强,但记忆稳定性较差;(5)61岁以上年龄段:该年龄段志愿者在测试中的记忆成绩较低,且波动较大,表明其记忆能力较弱,且记忆稳定性较差。
3. 影响记忆变化曲线的因素:(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记忆能力逐渐下降,记忆稳定性也较差;(2)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对记忆能力有显著影响,注意力集中时,记忆成绩较高;(3)心理素质:心理素质较好的个体在测试中的记忆成绩较高,且波动较小。
瞬时记忆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信息输入大脑后的第一阶段记忆,通常保持时间极短,从几十毫秒到几秒钟不等。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瞬时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记忆过程、信息处理机制以及大脑认知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方法,探讨瞬时记忆的容量、保持时间以及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16人,女性14人,年龄在18-22岁之间。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为随机排列的数字、字母和图片,每组实验材料包含10个刺激项。
3. 实验设计:采用2(性别:男/女)×3(报告方法: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延迟报告法)的被试内实验设计。
4. 实验程序:(1)被试随机分组,每组实验者接受一种报告方法的训练。
(2)实验开始前,主试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3)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刺激呈现阶段、信号出现阶段和报告阶段。
(4)刺激呈现阶段,主试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持续时间为50毫秒。
(5)信号出现阶段,主试在刺激呈现结束后立即向被试发出信号,提示被试开始报告。
(6)报告阶段,被试尽量回忆并报告刺激材料中的内容。
5. 数据收集:记录被试在报告阶段回忆出的刺激项数量。
三、实验结果1. 瞬时记忆容量:根据实验结果,瞬时记忆的平均容量为9.1个刺激项,表明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
2. 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的影响:全部报告法、部分报告法和延迟报告法对瞬时记忆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3. 性别对瞬时记忆的影响:男性和女性在瞬时记忆容量上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1. 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平均容量为9.1个刺激项。
2. 不同报告方法对瞬时记忆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表明瞬时记忆的容量不受报告方法的影响。
3. 性别对瞬时记忆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表明瞬时记忆的容量不受性别的影响。
4.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较短,一般在几十毫秒到几秒钟之间。
5. 瞬时记忆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外界信息传递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中。
感官记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
感官记忆、短期记忆与长期记忆篇一:艾宾浩斯理论艾宾浩斯理论深入研究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首先,实验者记忆100个生单词,不同时间的记忆量如图所示:艾宾浩斯的时间间隔和记忆量关系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如下图所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1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艾宾浩斯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因此,单词风暴建议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
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这是在单词风暴过程中要尽力避免的。
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
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
艾宾浩斯记忆学习法
注意事项: a) 每天坚持每个学科都要安排 时间复习 b)每天坚持连续记忆2个知识单 元,并完成复习任务; c)复习永远比记知识重要,要 反复高频率的复习,复习,再 复习;才能将短时记忆转变成 长时记忆。 d)一天都不能间断,坚持挺过 这15天,之后每天都要花大约1 小时复习(每科约10分钟);
当一个人真的通过不断的努力达到崭新的高度 的时候,内心的满足感是独一无二的,无可取代的, 同时依旧拥有者对再攀高峰的向往。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这样,他带来的不该是自卑,而应该是为成功 沸腾的热血。 给学生一个成功感,给学生连续几次的成功, 将会点燃学生努力再攀高峰沸腾的热血。这个时候, 老师的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效果,将是远远 超出我们的想象的和预计的。
复习过程: a) 复习方法:根据提示的内容(提纲、目录),尽 力回忆该记忆的意思,几遍下来都记不住的内容可 以做记号重点记忆。 b) 复习一个知识单元所需的时间为20分钟以内 c) 当天记忆的内容最好在中午之前背完,大约12小 时之后(最好睡觉前)复习当天所背的内容 d) 在其后的1,2,4,7,15天后分别复习当日所背的 内容
复习与自测的方式 1、试尝回忆:试尝回忆就是在头脑中把学过的知识 回想一遍,有人称这为“过电影”,这是逼着自己专 心致志去动脑筋思考的方法。心理学实验表明,试尝 回忆比单纯的反复识记好。用于试尝回忆的时间越多, 成绩就越好。 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或朗读到一定程度以遗忘规律 后,合上书试忆,凡模糊的地方立即与原文核对。也 可以在读书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试着记忆出应该记住 的具体内容。这时,试忆者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 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兴趣盎然。同时,经过校对核 实,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以便再着重记忆那 些生疏的材料。
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艾宾斯浩记忆法
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这就是着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及时进行复习,这种记忆方法即为艾宾浩斯记忆法;对所学知识和记忆效果及时进行复习和自测是艾宾浩斯记忆法的主要方式;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实验艾宾浩斯HermannEbbinghaus,1850-1909是德国的一位着名心理学家,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艾宾浩斯曾经做了一个非常着名的实验——他选用了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毫无规律的的字母组合,如asww,cfhhj,ijikmb,rfyjbc等等;他通过自我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如下图: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不使用任何工具的记忆效果图如下图: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使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复习计划表后的效果图如下图:二、艾宾浩斯记忆法的益处艾宾浩斯记忆法对于任何学习材料的记忆都是行之有效的,可以极大地提高记忆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记忆并不是最后目的,它只是一种手段,记忆的目的是储备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巩固所学知识,必须及时复习;欲知记忆效果,应该经常进行自我测验,自测也是一种很好复习的复习,都是对艾宾浩斯记忆法记忆法的具体应用;三、学习与记忆的三种记忆模式现代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类的学习与记忆时,根据信息在头脑中停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区分为三个系统: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进入到感觉器官的各种刺激停止后,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保留瞬间的记忆就叫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保存时间最长不超过4秒钟;2.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短时记忆的信息是瞬时记忆的信息受到注意而储存在脑中的,所以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比瞬时记忆稍长,但最多不超过1分钟;例如,打电话时,查到电话号码,立即就能根据记忆去拨号码,但打完电话,就不记得号码了,这就属于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任何信息只要得到足够的复习,均可保持在长时记忆中;最近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信息是经过多种复杂的编码后以一定的组织状态被储存起来的;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之间的转换四、艾宾浩斯记忆法的运用1.强化瞬时记忆:动脑学习2.强化短时记忆:反复练习3.强化长期记忆:进一步确认记忆效果4.科学复习达到终身记忆:多时间点复习。
心理学实验报告格式(共4篇)
篇一:心理学实验报告模板系列位置效应摘要:该实验以汉字为材料,以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考察不同呈现速度和回忆方式下的系列位置效应,实验结果在系列位置曲线中显示了机能的双重分离,支持有关近因效应来自短时记忆而首音效应来自长时记忆的观点。
关键字:系列位置效应、近因效应、首音效应、渐近线1.导言由一系列项目组成的学习材料,在学习过程中,每个项目学习的快慢、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即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这种影响就叫做系列位置作用。
ebbinghaus最早研究了系列位置作用。
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发现开始的部分最容易学(首音效应),其次是最末后的部分(近因效应),中间偏后一点的项目最难学(渐近线)。
许多许多心理学家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迷宫学习中也存在系列位置的作用。
l.b.ward用12个无意义音节做学习材料,得出了一个比较典型的系列位置曲线。
研究证明,影响系列位置作用的因素有:(1)学习的方式。
集中学习比分散学习对系列中部的项目更难记些,系列位置作用更明显。
(2)材料的长度。
材料越长,首末项的错误反应次数越多。
(3)材料呈现的时间。
呈现时间延长,学习效率提高。
(4)再现的方式。
若使自由再现,系列位置曲线的尾部上升的较高。
大多数支持短时存储不同于长时存储的证据来自自由回忆任务(free recall task)的实验。
这种实验呈现一系列项目(单词居多),呈现完毕要求被试回忆项目(可不按顺序)当把回忆结果以项目呈现顺序为横坐标,以争取回忆率为纵坐标作图,会得到系列位置曲线(serial position curve)。
研究者指出,近因效应来自于短时记忆,首音效应来自于长时存储。
为证明这一设想,则需在系列位置曲线中实现机能的双重分离(functional double dissociation):某些自变量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但不影响近因效应;另一些变量影响近因效应,但不影响首音效应和渐近线。
长时记忆的实验报告
长时记忆的实验报告引言长时记忆是人类大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记忆形式,它对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长时记忆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数据和分析,深入研究长时记忆的机制。
实验设计实验对象本实验选择4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年龄范围为18到35岁。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一台电脑、一个键盘和一份实验材料文件。
实验材料文件包含了100个单词和对应的定义,单词与定义之间用制表符分隔。
实验步骤1.实验对象被要求阅读并理解实验材料文件中的单词和定义。
2.实验对象需要在电脑键盘上输入所记忆的单词和对应的定义。
3.实验对象完成输入后,实验者记录输入正确的单词和定义的数量。
实验分组实验对象被随机分为4组,每组包含10人。
实验组1和2接受正常条件下的实验,实验组3和4接受干扰条件下的实验。
实验组1和3先进行学习再进行测试,实验组2和4先进行测试再进行学习。
实验条件正常条件下的实验组在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干扰条件下的实验组在有噪音的实验室环境中进行。
实验结果与讨论结果分析通过统计实验对象输入正确的单词和定义的数量,得到以下结果:组别输入正确的单词数量输入正确的定义数量实验组1 80 85实验组2 70 75实验组3 75 80实验组4 65 70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正常条件下学习-测试的实验组(实验组1和3)相比于测试-学习的实验组(实验组2和4),输入正确的单词和定义的数量更多。
这表明在学习后立即进行测试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记忆。
此外,正常条件下学习-测试的实验组相比于干扰条件下的实验组(实验组3和4),输入正确的单词和定义的数量也更多。
这表明噪音干扰对于记忆的形成和表达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结论本实验结果支持了学习-测试效应的存在,即通过在学习后立即进行测试可以增强长时记忆的效果。
同时,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噪音干扰对记忆的负面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改进学习和记忆训练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结束语通过本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我们深入研究了长时记忆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长时记忆实验报告
长时记忆实验报告长时记忆实验报告引言长时记忆是人类记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个体的学习、认知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理解长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开展了一项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因素对长时记忆的影响。
实验设计我们招募了30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实验参与者,他们被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接受不同的处理条件,以探究不同因素对长时记忆的影响。
实验过程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环境中阅读一篇短文,并在阅读后进行一次记忆测试。
第二组参与者在阅读短文之前进行了10分钟的放松练习,例如深呼吸和冥想。
然后,他们也进行了相同的记忆测试。
第三组参与者在进行阅读短文之前进行了10分钟的有氧运动,例如跑步或跳绳。
同样,他们也接受了相同的记忆测试。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三组参与者的记忆表现存在明显的差异。
第一组的记忆表现相对较差,平均记忆得分为60%。
第二组的记忆表现较好,平均记忆得分为75%。
而第三组的记忆表现最佳,平均记忆得分达到了85%。
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放松练习和有氧运动对长时记忆有着积极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放松练习和有氧运动可以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提高大脑的氧气供应,从而增强记忆功能。
此外,放松练习和有氧运动还可以降低压力水平,减少焦虑和压力对记忆的干扰。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数量较小,可能无法代表整个人群。
其次,实验环境的控制程度可能不够严格,可能存在其他未考虑到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并加强实验环境的控制,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放松练习和有氧运动对长时记忆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一发现对于个体的学习和记忆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长时记忆的机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我们希望本次实验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记忆广度实验报告【摘要】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容量成为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本实验研究的是测试短时记忆广度。
实验结果:不同位数的刺激之间的记忆广度有显著性差异,随着位数的增加,记忆广度开始下降。
【关键词】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数字一、引言记忆广度指的是按固定顺序逐一地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正确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其呈现的各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必须相等。
再现的结果必须符合用来呈现的顺序才算正确。
记忆广度是测定短时记忆能力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人的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有以下性质:第一,短时记忆保持的时间很短,约在 15秒钟内会遗忘。
心理学家对人的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做过实验。
当人被传入一个信息后立即对其进行检查,其回忆是准确无误的。
随着保持时间的处长,回忆成绩就急速下降。
当延长到15秒钟时,信息的再现率约为10%。
但是超过15秒钟以后,再现率便不再下降,一直维持在10%的接近值上。
第二,短时记忆的容量约为7±2个信息组块。
心理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以一种非常奇妙的形式被固定好了的,即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信息几乎都只能保持7个左右的项目即组块记忆广度的研究最早是由贾克布斯(jackobs,1887)根据艾宾浩斯发明的系列回忆加以改动后创造的。
二、实验原理记忆广度又称为“记忆范围”,是瞬时记忆的一种重要品质。
它指对某种材料呈现后能正确复现的数量,个人的记忆广度指标,简言之,就是个体对记忆材料呈现后能记住的最大量。
反映出其人的瞬时记忆能力。
在记忆广度的测试中,数字记忆能力的测试是目前心理学研究瞬时记忆中简单易行又最为典型的一种方法。
这是由于它最能体现记忆广度的特点:是决定记忆材料的数目,而不是材料的意义。
目前,公认的记忆广度的平均数为7+-2。
此次实验将通过对少数被试记忆广度的实验,使用数字作为记忆材料,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学习计算记忆广度的方法。
长时记忆(比较有意义和无意义)长时记忆(有凭借再现和无凭借再现)实验指导
长时记忆(比较有意义和无意义)长时记忆(有凭借再现和无凭借再现)实验指导现代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兴起于二十世纪 50年代。
奈瑟(Neisser)于1967年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认知心理学自诞生以来的迅速发展及其影响的扩大,在心理学史上是罕见的,过去任何一个心理学思潮或流派都无法与之相比。
认知心理学继承了心理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许多有益的思想,特别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内部心理组织的一些观点。
对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也从中吸收了一些东西。
认知心理学是以意识为研究对象,但它并不排除对行为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认为存在一定的条件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这种看法无疑吸收了刺激--反应公式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
因此,从继承性来看,可以说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内部经历了长期孕育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心理学以外的原因。
它包括一些邻近学科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等。
认知心理学兴起以后,迅速改变着心理学的面貌,给许多心理学分支以巨大影响。
这是因为认知心理学倡导的信息加工观点首先涉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它的研究领域也与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相重叠。
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成是一系列连续阶段的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或内部心理机制确定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使心理过程的研究发生了明显变化,同时也对一些邻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心理活动的结构和过程,已成为当前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思潮。
但其发展历史并不长,还处在发展阶段,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一些争论还会继续下去,它本身也会发生变化。
然而,无论认知心理学将来是什么样子,它现在开拓的研究心理活动内部机制的方向无疑具有历史的意义。
学习和记忆记忆(memory)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或认知)(cognition)就是通常所说的“记住”,保持(或保留)(retention)就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再认或回忆就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详细讲解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单词风暴全周期智能记忆背单词软件中的运用有时会看到背单词的童鞋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艾宾浩斯法怎么背单词?”“艾宾浩斯怎么记忆?”每次看到这种问题就会觉得很无奈.艾宾浩斯什么时候成为背单词的方法了?!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什么是艾宾浩斯呢?今天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什么是“艾宾浩斯”?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经过他的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
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研究的是人类遗忘的规律.但是.他并没有对人类如何记忆进行过研究.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为此.单词风暴对艾宾浩斯提出的人类遗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全周期记忆理论”.真正运用和扩展了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使之很好地运用到了人类的记忆当中。
单词风暴全周期记忆理论认为.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会形成四种记忆:即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永久记忆.这四种记忆形成一个完整的全记忆周期。
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中之会产生一个“瞬时记忆”.这个瞬时记忆转瞬即失.一般都在10秒以.短则只能记住2、3秒钟.如果在30秒和2分钟时复习一下.就可进入短期记忆周期。
“短期记忆”一般指记忆时长超过5分钟但不长于1天的这个周期.如果在30分钟和12小时时间点复习一下.就可以进入“长期记忆”周期。
在半个月按照1、2、4、7、15天进行复习.就可以形成“永久性记忆”.为了保证记忆的巩固性.进入永久记忆周期后还要复习4次便可终生牢记。
对于每个遗忘发生时间点.单词风暴称之为艾宾浩斯遗忘临界点.单词风暴设置的艾宾浩斯遗忘临界点如下所示:该图有两个要点:1、这里所有的时间点.是相对于第一次记住的时间开始计算的.而不是相对于前一个时间点。
2、当单词到达某一个时间点后.它下一次出现的时间间隔就是下一个时间点到当前时间点的差值。
基础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基础心理学实验报告范文篇一: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心理学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系列实验和测试项目,了解体验实验过程,通过亲身实践明白心理学相关的实验操作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二:实验内容实验项目1速度知觉:学习速度的感知能力的测试方法,探讨快、慢速两种条件下感知的差别。
具体操作时以亮点实际运动到某处所用时间与被试估计时间之差来评定速度知觉准确性。
根据图像运行的速度判断当其运行到某程度消失后,何时到达预定目标,图像有圆点和正方形,运行方向有水平垂直及内外伸缩。
时间有40点/秒及80点/秒两种,时间和方向随机确定变换。
认为时间到即摁反应键。
实验结果:平均误差: 21.57%。
水平及垂直方向在40点/秒的时候误差均小于80点/秒,而平面运动方向时却在80点/秒较小。
由于方向和时间的频繁变换,头脑中的印象在还没形成定势时就被打乱,所以总体来说误差较大,失误较多。
速度知觉不够灵敏。
2短时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指按固定顺序逐一呈现一系列刺激以后,刚刚能够立刻再现的刺激系列的长度。
按照指示语输入与之顺序相同的要求。
从3位数字算起,逐渐增加数字,被试者要按照顺序将数字输入,当连续测验三次错误时停止试验。
实验结果:短时记忆广度值:6.00。
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3选择反应时:选择反应时是指当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时,要求被试分别对不同的刺激做不同的反应。
在这种情况下,被试从刺激呈现到做出选择反应的这段时间称为选择反应时。
实验分为视觉及听觉两种,根据指示色或指示音选择相应的颜色按键。
指示出现完全随机。
实验结果:视觉:选择反应时:333ms错误次数:3次听觉;选择反应时:316ms错误次数:1次测试项目1 成就动机量表:希望成功的动机较弱。
结果显示我是一个回避失败者。
常常更多地担心是否会失败以及失败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给人的感觉有学习能力但缺乏学习兴趣。
可能过于关心学习成绩,同时对于学习感到厌烦,不愿主动努力,希望用最容易的方式获得好成绩。
研究记忆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记忆是人们获取、存储和提取信息的重要能力,对于个体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究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一项记忆研究实验,旨在探讨不同条件下记忆效果的变化。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不同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2. 探究记忆材料的特点对记忆效果的影响;3. 分析个体差异对记忆效果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无严重心理疾病。
2. 实验材料:选择10组记忆材料,每组材料包含5个词汇,其中3个词汇为高频词,2个词汇为低频词。
3. 实验设计:采用2(记忆方法:复述法、联想法)× 2(记忆材料:高频词、低频词)的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介绍实验目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确保其了解实验要求。
(2)实验过程:① 复述法:实验对象阅读每组材料,并在阅读完毕后,尽量回忆并复述出材料中的词汇。
② 联想法:实验对象阅读每组材料,并在阅读完毕后,尽量根据材料中的词汇进行联想,将词汇与生活中的事物或情境联系起来。
(3)实验后:对实验对象进行记忆测试,测试其记忆效果。
四、实验结果1. 不同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发现,记忆方法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F(1, 28) = 5.36, p < 0.05)。
联想法组的记忆效果优于复述法组。
2. 记忆材料的特点对记忆效果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发现,记忆材料的特点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F(1, 28) = 7.89, p < 0.05)。
高频词组的记忆效果优于低频词组。
3. 个体差异对记忆效果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发现,个体差异对记忆效果有显著影响(F(2, 56) = 3.25, p < 0.05)。
其中,高年级学生的记忆效果优于低年级学生。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联想法在提高记忆效果方面优于复述法。
这可能是因为联想法能够将记忆材料与生活中的事物或情境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持久性和提取速度。
系列位置效应实验报告
系列位置效应1引言根据信息被编码处理方式及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间隔不同,可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系统。
短时记忆又称操作记忆,指信息一次呈现后,在头脑中储存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
长时记忆指一分钟以上甚至持续终身的记忆,是短时记忆经过加工和重复的结果。
三个系统的流程如下: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形成感觉记忆;若加以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若对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及时复述,便会遗忘,若复述便转入长时记忆储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出来。
人们研究发现,学习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对记忆效果有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即顺序学习一组材料,其中每个项目学会的快慢以及记忆的巩固程度都与这个项目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
系列位置效应是短时记忆存在的重要证据之一。
以识记量为纵坐标,以项目所在位置为横坐标,可绘出系列位置曲线。
2 方法2.1 被试本实验的被试为某大学本科学生一名,20岁,男生,矫正视力正常。
编号:201104021219 性别:男年龄:20姓名:刘一玉学历:出生日期:1992-10-20所属:职业:测试日期:2013-06-14 10:47:522.2 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计算机, 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实验材料: 100个汉字2.3 程序本实验可以研究单字学习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共100个汉字,从低频到高频均有,分为五组,每组20个。
从第一组到第五组,每组汉字笔画逐渐增多。
实验分2种情况,即2秒立即回忆, 2秒延迟回忆。
2秒是指识记时每个汉字的呈现时间;立即与延迟是指识记完一组后,是立即自由回忆还是进行一会儿倒减3分心干扰后再回忆,可选择其中一种。
被试学完每一组汉字后,按要求回忆,输入到对应的输入框中。
3 结果2秒立即回忆2秒延迟回忆4 讨论实验结果证明记忆的效果与材料在系列中的位置有关,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但波动较大。
这可能是因为实验室环境嘈杂,导致被试注意力不能始终如一的集中。
记忆(1):自由回忆的系列位置效应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班级:11应用心理姓名:娄颖颖_学号:2011326670109实验时间:2012-12-06指导教师:胡信奎_一、引言系列位置效应是在学习一系列内容后,学习者对记忆材料的掌握情况与材料呈现时所在位置有关。
最早研究系列位置效应的是艾宾浩斯,他用一系列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材料开始部分最易学,容易回忆称为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最后呈现的材料也容易回忆,遗忘最少称为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而渐近线(asymptote)指曲线的中间部分回忆最差。
首因效应是指决定第一印象的形成最先出现的中心性格特点所具有的技能效果,近因效应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
二、目的检验字母和数字识记和保持的系列位置效应,学习绘制不同形式的曲线图。
三、假设和预期1、假设被试对卡片位置在前面的和在后面的记忆要比在中间的要好。
2、假设实验位置对回忆的效果有影响,表现为实验位置在前的比实验位置在后的回忆效果差。
四、实验仪器10张编号为30~39的投影卡片(每张卡片上都有12个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字母和数字)、速示仪。
五、方法1.被试(人数、性别、年龄)(1)被试基本信息: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心理系学生年龄:18~21岁总人数:16人(16位女生)2.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1)自变量:卡片上的系列位置、实验位置(2)因变量:回忆正确个数(3)控制变量:学习方式、材料呈现的时间、材料的长度和回忆方式等。
3.实验设计混合实验设计4.实验任务和流程分组和位置1.被试分组:随机分成A、B两组。
A(主试)组:该组被试先做主试,后做被试B(被试)组:该组被试先做被试,后做主试2.调试好仪器,按随机顺序分别给每个被试呈现10张投影卡片,10张为一组。
每张卡片大约有12秒钟让被试全部念完。
3.念完后,立即要求被试进行自由回忆并且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回忆不出时,报告主试,进行下一张投影卡片的呈现,每张的回忆时间不超过30秒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长时记忆识记材料有无意义对保持量的影响的研究
何晶、鞠茏、蔡培、梁超
(上海师范大学07应用心理学1班,上海,200124)
一、导言
长时记忆是指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直到若干年甚至终生的记忆。
这种记忆系统的信息来源主要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和复述,也有直接来自瞬时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内容。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长,信息容量大,其编码方式主要是意义编码,也有视觉和听觉编码。
对记忆与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从艾宾浩斯开始的,所研究的都是和长时记忆有关的问题。
艾宾浩斯首创了无意义音节,即两个辅音字母夹一个元音字母组成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音节,比如,baf、sok,ruf,dok,zad等。
如果学习材料本身缺乏意义联系,或者学习者不了解材料的意义和内在联系,单靠反复背诵进行记忆称为机械记忆,也称无意义识记。
学习的材料间有意义联系,或者有逻辑关系则称为意义识记。
本实验采用全部呈现法,把两组材料(有意义词,无意义词)在一定时间内逐个呈现给被试学习,比较他们回忆的保持量。
二、实验方法
●仪器: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材料:有意义词和无意义词各10个。
●操作步骤:
1.实验前首先将被试随机分成2个组,分别进行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记忆实验。
登录并打开PsyTech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选中实验列表中的“长时记忆(比较有意义和无意义)”。
单击呈现实验简介。
点击“进入实验”到“操作向导”窗口。
实验者可进行参数设置(选择有意义或无意义等)。
然后点击“开始实验”按钮进入指导语界面。
本实验不设练习,点击“正式实验”按钮即开始。
2.参数中选“有意义”,指导语是:
下面请你看一些词,你要尽量记住。
看完后需要你回忆。
点击下面的“正式实验”按钮开始。
屏幕逐个呈现“有意义”词10个,学习遍数由参数而定,然后稍事休息再出现提示语,要求被试回忆并输入刚才看过的词。
回忆时间依参数而定,时间到实验则自动结束。
3.参数中选“无意义”,指导语、呈现方式及被试回忆方式同“有意义”。
4.实验结束,程序自动统计被试正确回忆的个数(错一个字就算错误),实验者可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
三、实验结果
1.分别统计每个被试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正确再现数,并计算保持量。
保持量=(正确再现数/实验呈现数)×100%
表1,每个被试的保持量与每组平均保持量
被试号性别有意义无意义
1 1 80% 40%
2 1 60% 30%
3 1 90% 50%
4 0 50% 30%
5 0 40% 30%
6 1 100% 90%
7 1 100% 60%
8 1 100% 80%
9 1 100% 70%
10 1 100% 30%
11 0 70% 50%
12 1 40% 30%
13 1 70% 20%
mean 76.9% 46.9%
2.分别统计每个组的正确再现数的平均数,以正确回忆百分比为纵轴,以不同材料为横轴画出直方图。
3.将被试对两种材料的保持量进行显著性检验。
表2:对有意义和无意义两组相关数据做T检验的结算结果
s di SE
di
t t0.05/2
1.647 0.476 6.307
2.179
由于检验所得的t > t
(0.05/2)
,所以被试对有意义材料的识记数量和无意义材料的识记数量在.05水平上有着显著差异。
表3:男女性别差异的方差分析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有意义Between Groups 21.703 1 21.703 5.297 0.042 Within Groups 45.067 11 4.097
Total 66.769 12
无意义Between Groups 4.103 1 4.103 0.826 0.383 Within Groups 54.667 11 4.97
Total 58.769 12
从表中Sig.参数可得,在有意义材料的识记上,男女性别差异显著。
而在无意义材料的识记上,男女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1.根据本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材料对识记和保持量的影响。
本实验的结果很清楚的说明了,在同样的学习时间和条件下,无意义材料的识记效率明显比有意义材料的低很多。
也就是识记无意义材料比识记有意义材料困难很多。
另外,在对有意义材料的识记能力上,男女两性也有显著差异。
女性在这项能力上强于男性。
2.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谈如何增强识记效果。
想方设法,把无意义材料转化为有意义材料!
五、参考文献
1.杨治良.实验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38~240
2.黄希庭.心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230~234 3.杨博民.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302~303
思考题:
1、用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有意义吗?为什么?
当然有意义。
因为如果艾宾浩斯采用有意义材料,肯定会由于被试对不同的材料本身的熟悉程度不同,而产生记忆效果的差异,导致不必要的变量的产生,且无被试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无法测量,使此干扰无法排除。
2、如何用再现法检查对偶材料的识记速度和保持量?
对偶联合回忆再现法是材料的各个项目按一定的速度依次向被试呈现,让被试学习和记忆。
具体的方法是:第一次呈现时只要求被试把材料记一遍,从第二次呈现起就要求被试在每个项目出现时试图说出于其相连的下一个项目。
无论被试是否说得出,也不管他是否说得对,下一个项目都会按规定的时间呈现出来。
这样一次一次反复呈现材料,直到被试无误地掌握了全部材料为止。
提示法可以采用各种方式,可以一项接着一项地呈现,也可以将对偶材料中的前一个作为后一个的提示。
3、根据本实验结果,说明不同材料的识记速度和保持量。
个人认为,但就此次简单的、固定识记后休息时间、且使用材料固定的、样本量极小的实验,无法说明不同材料的识记速度和保持量。
且我还不知道识记速度和保持量的操作定义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