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_杨霞

合集下载

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儿童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之间建立起的相互关联和互动的关系。

这种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情感和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同伴关系对于他们的情绪支持、自我概念、与他人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包括同伴关系的形成、发展和表现,以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同伴关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包括互动游戏、亲密友谊和排他性行为。

互动游戏是指儿童之间的合作游戏、身体活动和沟通交流等,这种游戏能够促进儿童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发展。

亲密友谊则是指儿童之间建立起的亲密关系,包括分享秘密、信任和支持等。

然而,同伴关系也可能伴随着排他性行为,例如欺负、孤立、排斥等。

这种行为的出现可能会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情绪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同伴进行积极的互动可以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儿童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

其次,同伴关系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社会认同也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反馈可以塑造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此外,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也非常重要。

通过与同伴一起玩耍和合作,儿童能够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

然而,同伴关系也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遭受同伴排斥和欺负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

此外,与不良同伴建立关系的儿童可能会受到这些同伴的负面影响,例如学习不良习惯、参与不良行为等。

《2024年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范文

《2024年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范文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幼儿心理理论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它主要关注幼儿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理解如何影响其社会交往行为。

而同伴交往关系作为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1. 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对心理状态的理解与认知上,包括情绪、意愿、信念等方面。

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心理状态的理解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

2. 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概述同伴交往关系是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提高社交技能、增强情感支持等。

3.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关系心理理论的发展对幼儿的同伴交往关系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良好心理理论的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同时,同伴交往经验也有助于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方法,对某幼儿园的幼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

观察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同时,对幼儿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的家庭背景、教育情况等;最后,通过实验法探讨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结果1. 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大多数幼儿在4-5岁时已具备基本的心理理论认知能力。

2. 同伴交往关系的特点研究发现,幼儿的同伴交往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幼儿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

良好的同伴交往关系具有互动频繁、情感支持强、共同活动多等特点。

3.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心理理论发展较好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更具优势,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交往。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引言:儿童的同伴关系对其社交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包括合作、游戏和交谈等。

研究表明,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发展、学业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探讨同伴互动的类型、发展过程以及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一、同伴关系的类型1.1 亲密伙伴关系亲密伙伴关系是指儿童之间密切的、情感上的牢固联系。

这种关系通常伴随着彼此的信任、支持和共享经历。

研究表明,亲密伙伴关系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适应性有益。

亲密伙伴关系的形成与儿童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以及同伴选择等因素密切相关。

1.2 同伴群体同伴群体是指儿童之间的集体形式的互动。

同伴群体通常包括三个以上的伙伴,他们共同参与各种活动,如游戏、体育竞技或学习。

同伴群体对儿童的社交技能和协作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在同伴群体中,儿童学会尊重他人、分享资源、解决冲突等,这些都是他们日后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技能。

1.3 老师和同伴关系除了与同龄人的互动外,儿童还与教师之间建立了特殊的互动关系。

教师在儿童的同伴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引导和促进儿童之间的互动,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

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儿童的学业表现和社会适应有重要影响。

二、同伴关系的发展过程同伴关系的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儿童个体特征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从儿童早期到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和形式会发生很大变化。

2.1 幼儿期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产生对同伴的兴趣,并表现出社会互动的行为。

幼儿期的同伴关系通常以平行互动为主,即儿童在一起玩耍,但并不一定相互合作。

2.2 小学阶段小学阶段,同伴关系逐渐由平行互动向合作模式转变。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倾向于与具有相似兴趣和爱好的同伴结成小团体,共同参与各种活动。

同伴关系的维持越来越重要,儿童开始关注自己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最新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最新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教艺院学前133班张萍钰摘要:幼儿社会性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启蒙阶段的老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帮助幼儿学会分享与合作,降低自我中心意识。

教会幼儿与同伴交往,对其以后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伴交往活动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活动与幼儿的自我表露程度和方式互为影响。

本文着重从同伴交往活动中,不同时期特点、影响因素、教师建议等方面进行探析。

关键词:幼儿同伴互动关系时期特点策略一、问题的提出幼儿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同伴,幼儿通过与同伴的游戏和社会性活动,为其社会技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同时,同伴互动又是发展心理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

幼儿间同伴互动关系不易察觉性,教师往往在日常教学中只重视课程和美德教育,而忽视了对幼儿互动关系的正确引导,殊不知,幼儿互动有许多价值和功能,但如何较好的引导幼儿进行互动,学者们探讨的不多,这也是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薄弱所在。

从促进幼儿同伴交往,丰富幼儿同伴交往的形式来说,加强对幼儿同伴互动的关注是有必要的,同时已有的对同伴互动的探讨可以为我们研究如何更好引导幼儿同伴互动提供借鉴。

二、幼儿同伴间互动的价值1、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激励儿童的探索欲望。

良好的人际互动在同伴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幼儿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个体之间紧密联系,各自的目标存在着积极的相关性,他们能够认识到只有实现集体的目标自己的目标才最终得以实现。

因此,幼儿在互动交往中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合作氛围,会消弱幼儿与同伴在集体活动中面对复杂任务的心理障碍,互相鼓励会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增强理解力和表达能力,提高社会交往技能。

社会文化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直接促进了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语言不仅使儿童表达看法和提出问题变为可能,也为儿童向周围人学习提供了机会。

同伴互动交往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协商、探讨的机会,幼儿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引言:儿童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对儿童的情感、智力、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成果、发现以及相关理论,并分析其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同伴关系的定义和特征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之间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互动关系。

首先,同伴关系的发展建立在儿童之间的相互选择基础上,它不同于家庭关系、亲属关系等强制性的关系。

其次,同伴关系是成对或组(团)合的关系,儿童之间通过互动、交流来满足彼此的需要。

同伴关系的特点还包括互惠性、情感性、动态性和异质性。

二、同伴关系的类型同伴关系可以分为亲友类同伴关系、普通伙伴关系和游戏伙伴关系等。

亲友类同伴关系是指基于亲密关系的同伴关系,比如兄弟姐妹关系以及亲密友谊等。

普通伙伴关系是指同龄儿童之间的非亲密关系,如班级同学、街坊邻居等。

而游戏伙伴关系则是指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伙伴关系。

不同类型的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三、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影响1. 情感发展:同伴关系提供了儿童情感交流和表达的机会,促使儿童培养友谊、亲密关系和情感应对能力,从而有助于儿童正常情感发展。

2. 社交技能:通过同伴关系,儿童学习并发展了多种社交技能,如交流技巧、分享合作、解决冲突等,这对他们的社交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影响。

3. 认知能力:同伴互动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认知刺激,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4. 行为习惯:同伴关系中的行为规范和互动规则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力和道德观念。

5. 心理健康:积极的同伴关系能够给儿童提供社会支持和情感安全感,减少他们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同伴关系研究方法和重要发现研究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自陈法、问卷法、网络分析法等。

小学生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报告

小学生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研究报告【引言】同伴关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培养孩子们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信心,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成长和认知发展的机会。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问题以及对其发展的影响。

【第一章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同伴选择与亲近小学生在选择同伴时,往往会优先选择与自己个性相似、兴趣爱好相投的同伴。

他们倾向于与能够互相理解、支持和交流的朋友建立亲密关系。

1.2 合作与竞争同伴关系既存在合作的一面,也存在竞争的一面。

小学生通过与同伴一起完成任务、解决问题来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他们也会在游戏、考试等方面互相竞争,以提升自己的能力。

1.3 影响与被影响同伴间的互动会产生相互影响的效应。

在同伴关系中,小学生既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也会对同伴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关系有助于他们共同成长,但也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带来的挑战。

【第二章小学生同伴关系的问题】尽管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关注和解决:2.1 领导能力与跟随者在同伴中,有的小学生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他们善于组织、引导和协调,能够对团体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另一些小学生更倾向于作为跟随者,缺乏主动性和自我表达能力。

2.2 同伴关系稳定性同伴关系的稳定性有时会受到家庭变故、转学等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可能面临同伴关系频繁变动的情况,这对他们的情感和适应能力造成一定的困扰。

2.3 同伴冲突与欺凌现象同伴关系中存在的冲突与欺凌现象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有的小学生在同伴关系中可能遭受排斥、侮辱和身体上的伤害,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三章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小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3.1 学业表现通过合作互助和共同学习,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促进他们的学业表现。

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论文: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上传: 叶子玲更新时间:2012-6-5 9:42:00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同伴关系既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容之一,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幼儿期是幼儿同伴关系开始发展的时期,此时期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对儿童的社会能力、认知能力、情感、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对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环境因素和幼儿的自身因素等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就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提出四点教育建议.关键词幼儿;同伴关系;社会化;影响因素AbstractThe partnership is not only the content of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but also a very important way to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It’s early childhood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cognitive, emotional, healthy self-concep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family factors, teachers 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children's own factors influence the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artnership factors were discussed,and based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puts forward four education Suggestions.KeywordsChild; Partnership; Socialization;Factors引言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与儿童观的发展紧密相连。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

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综述嘿,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聊聊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那些事儿。

作为一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我深刻地认识到同伴互动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我将为大家梳理一下近年来关于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文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幼儿同伴互动的定义与意义我们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幼儿同伴互动。

简单来说,就是幼儿在与同龄伙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

这种互动包括语言交流、情感表达、合作与竞争等方面。

研究表明,同伴互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能力、情感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幼儿同伴互动的类型与特点1.合作型互动:幼儿在共同完成任务或活动时,相互协作、互助,达到共同目标。

2.竞争型互动:幼儿在争夺资源、表现自我时,产生的相互竞争关系。

3.情感型互动:幼儿在表达情感、分享快乐与悲伤时,产生的情感交流。

4.角色扮演型互动:幼儿在扮演不同角色时,产生的互动行为。

1.自愿性:幼儿同伴互动是自愿发生的,不受外部压力。

2.平等性:幼儿同伴互动中,双方地位平等,不存在等级关系。

3.动态性:幼儿同伴互动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

三、幼儿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氛围、父母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同伴互动。

2.幼儿园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师指导、同伴关系等都会影响幼儿同伴互动。

3.幼儿个体差异:性别、年龄、性格、认知能力等个体差异会影响幼儿同伴互动。

四、幼儿同伴互动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幼儿同伴互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研究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观察法、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幼儿同伴互动的类型、特点、影响因素等方面。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1.幼儿同伴互动的内在机制研究不足。

2.幼儿同伴互动的干预策略研究不够。

3.幼儿同伴互动的跨文化研究较少。

未来发展趋势如下:1.深入探讨幼儿同伴互动的内在机制。

2.加强幼儿同伴互动的干预策略研究。

3.开展跨文化幼儿同伴互动研究。

4.探索幼儿同伴互动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留守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600字》

《留守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600字》

留守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留守学生同伴交往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外关于留守学生研究现状 (1)1、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研究现状 (1)2、国外关于留守学生研究现状 (1)(二)国内外关于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现状 (2)1、国内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现状 (2)2、国外关于同伴交往的研究现状 (2)(三)国内外关于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现状 (3)1、国内关于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 (3)2、国外关于同伴交往问题的研究 (3)(一)国内外关于留守学生研究现状1、国内关于留守学生研究现状目前,国内有关留守学生同伴交往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

经过查找,笔者找到与此相关的几篇文献,现综述如下。

张德乾通过调研方式,选取安徽省部分中小学校为样本,从留守学生与监护人、留守学生与父母联系、留守学生与临时监护人交往、留守学生与教师交往、留守学生结识伙伴状况等方面做了调查。

1文章主要提供了留守学生与这些人的联系频率等数据,分析比较简单主要集中在对现状的描述上,没有作进一步的分析。

王秋香对农村留守学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做出了探寻,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其研究当中,将农村留守学生的社会化作为重点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对留守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

李翠英对湖南农村的留守学生行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研究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与农村留守学生的沟通频率与留守学生的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等这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会对农村留守学生的行为、社交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2、国外关于留守学生研究现状由于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的独特问题,因此国外对于留守学生并没有足够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对亲属抚养方面的研究。

1张德乾农村留守学生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阴安徽农业科学,2006.(21).2李翠英.农村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频率对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06(2)Martin L认为由于家庭结构的不完整性,加上其他家属和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可能留守学生发展有负面影响。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随着儿童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儿童间的同伴关系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儿童的同伴关系,指的是儿童之间通过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共同认同的偏好以及建立习惯关系而形成的平衡性友谊关系。

它包括儿童间的亲密关系和中性关系。

在早期研究中,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特征,二是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关系结果。

研究发现,婴儿从出生时就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婴儿期的同伴关系以下四类社会行为表现出来:(1)分类的动作表现;(2)伴侣社会行为;(3)技术社会行为;(4)主动交往社会行为。

据研究发现,4岁和5岁之间,儿童同伴关系发展最为迅速;此时,他们可以察觉他人的情绪,分析及解释他人的行为,他们开始表现出整合性的视角;六岁开始,儿童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转型,他们表现出以讨论及合作为主的社会行为,同时也起着社会成就的感知、表达、管理情绪水平的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的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它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儿童的社会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可以提高儿童的情感发展水平,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培养儿童更加健康灵活的个性。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也表明,儿童同伴关系是受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家庭环境能够支持儿童的发展,文化环境则是孩子们发展同伴关系的重要背景,文化环境中传播的价值观以及传统的行为可以影响儿童的社会关系和情感发展。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一直是社会发展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彼此之间如何形成紧密友谊,还可以指导孩子们在学校和朋友间形成健康的社会关系。

未来,儿童同伴关系研究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入研究,以了解意义和价值的发展,还有社会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

幼儿同伴关系

幼儿同伴关系

幼儿的同伴关系摘要:同伴交往及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

具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是幼儿良好社会性发展、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同伴关系和交往在儿童社会化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判断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然而在我国儿童的同伴关系仍有许多的不足和缺陷,影响和制约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应该从何处改善儿童同伴关系,将是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

关键字:幼儿、同伴关系、影响、因素、改善什么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一)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同时对儿童社会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伴关系是幼儿学习亲社会行为的强化场。

幼儿在最初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亲社会的举动,这种亲社会的行为尝试是否得到同伴的积极响应是影响幼儿以后能否做出相似行为的关键因素。

因此,我们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使其亲社会行为得到良好发展,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成长。

(二)同伴关系的现状及影响的因素1、同伴关系的现状在当代,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儿童表现出了各种现象。

首先当前在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以自我为中心,其次有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不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常常闷闷不乐,不与其他儿童进行交流,甚至过分敏感。

再次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行为。

2、影响同伴关系的因素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比如:幼儿的心理发展,家庭、社会、幼儿园的影响。

(1)儿童的自身发展首先,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与社交地位有密切的关系。

具有强烈交往意识的儿童,经常希望能与同伴交往与同伴交流,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常常能获得很多交往的机会,并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儿童交往,能够解决同伴交往中的各种问题,进而成为受欢迎的儿童。

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研究综述

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研究综述

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研究综述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全社会都在一个共同接纳、共同感受未来的朝气中开展着活动。

尤其是在学前教育方面,更是需要尊重全社会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实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尊重其他人和接纳他人的共同基础上,用他们的小小心灵去学习和实践,从而把社会中每一个儿童都关切起来。

本文通过梳理最近几十年来小学儿童的同伴接纳研究,对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的特点、影响因素、教育实践进行综述。

一、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的特点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学儿童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处于不同阶段,因此,重视儿童与他人相处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儿童同伴接纳活动主要包括同伴层面的接纳,即儿童以同伴的方式接受新情境,接受新事物,接受新的社会文化以及接受其他儿童的伦理要求等。

2、从内容的角度来看,小学儿童同伴接纳活动可以概括为“认识、共情、尊重、协作”四大方面:(1)认识,是指儿童在接受新情境、事物等过程中,建立对环境和事件的理解;(2)共情,是指儿童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周围其他人的感受,表达理解,并能够友好相处;(3)尊重,是指儿童能够尊重他人的权利,遵守其他儿童的规则和要求;(4)协作,是指儿童能够通过合理的协作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提高彼此的合作能力。

二、小学儿童同伴接纳活动的影响因素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是儿童发展的重要社会背景,主要影响儿童同伴接纳的因素是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老师的养育水平。

家庭教育水平是儿童在接受外界的环境、事物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重要参照系,家庭老师的养育水平是儿童学习接纳能力的重要参考,家庭环境的质量会影响儿童的接纳能力。

2、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也是孩子接受他人、合作和协调能力的重要背景。

学校可以通过规范作息时间和活动禁止,以及安排有趣的接纳活动,给孩子以更多的机会,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同伴接纳。

三、小学儿童同伴接纳的教育实践1、开展以推动儿童自我成长为主题的游戏活动:儿童在接纳他人的同时,也要建立自我尊重和自信,因此,可以采用各种游戏活动,帮助儿童发现自己的优势,建立信心,以及提高与他人的协作能力。

《2024年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范文

《2024年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范文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篇一一、引言幼儿心理理论是近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主要探讨幼儿对心理状态的理解和认知。

同伴交往关系则是幼儿社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日后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之间的联系,以期为幼儿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研究中,心理理论的发展与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幼儿通过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信念、愿望和意图等,能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

而同伴交往关系则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态度。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某幼儿园的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同伴交往行为,并收集家长和教师的相关意见。

同时,采用心理理论测试法评估幼儿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

四、研究结果1. 幼儿心理理论发展水平与同伴交往关系密切相关。

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其同伴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强。

2. 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如合作、竞争、攻击等。

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更倾向于采用合作行为,而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则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3. 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培养幼儿的心理理论有助于提高其同伴交往能力。

同时,他们也认为,家庭和幼儿园在培养幼儿心理理论和同伴交往能力方面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强的能力和更积极的行为特点。

这表明,培养幼儿的心理理论对于促进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和幼儿园在培养幼儿心理理论和同伴交往能力方面都应发挥积极作用。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日常交流、共同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提高其心理理论水平。

幼儿园则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如角色扮演、合作游戏等,为幼儿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促进其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近年来,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于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问题也做了一定量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同伴交往方面缺少必要的引导与帮助,经常出现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问题,如: 自卑、孤僻,对同伴交往恐惧;情绪不稳定,对同伴表现出敌意或攻击行为;与某些同病相怜的同伴结成“小团体”等。

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来回顾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简要分析。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性的研究,今后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解决方案及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问题; 对策留守儿童当前特指农村地区那些父母单方或者双方较长时间地外出就业,被留在农村、由父母单方或他人监管的儿童(肖富群,2009)。

开放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这使得很多孩子与父母分离留在了老家而成为留守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的有关研究中,人际交往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适应问题。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与师生交往而对已进入学校的留守儿童而言,与他们交往最多的是同学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特殊作用,也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交往个性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发展。

心理的健康与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的一些特点,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因缺乏社会技能而导致与同伴关系不良,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往焦虑,这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的维护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分析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类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人际交往教育对策,对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李鹏,2013)。

1、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现状及问题唐林翔(2008)调查中发现,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学生自卑心理很严重,在面临交往障碍,缺少同伴帮助的情况下,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丧失已有的信心,降低学习要求,上进心不强等。

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一、概念的界定同伴关系(peer r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因此同伴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家的重视。

二、我国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儿童同伴关系日益受到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家的重视。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发展心理学家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国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此给予了关注。

该研究的兴起一方面受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使得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首先对国外有关儿童交往研究的介绍,然后在了解和借鉴国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儿童的同伴交往进行本土研究。

这一时期,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既大量散见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当中,也有对儿童的交往及能力进行教育干预的研究。

从目前我国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研究状况来看,主要侧重于对儿童现实交往问题的探讨,教育对策的思考及交往技能和良好交往行为的培养。

自1970年以来,我国对同伴关系的研究逐渐系统和深入,使人们对同伴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

(一)关于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同伴关系在儿童生活中,尤其是在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作用,它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其主要意义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同伴关系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二是同伴关系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映的机会;三是同伴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四是同伴关系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重要来源。

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024年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范文

《2024年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范文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篇一一、引言学前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同伴关系作为儿童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学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进行追踪研究,以期深入了解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学前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逐渐成为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家庭教育的改变,家长和教师越来越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本研究将通过对学前幼儿同伴关系的追踪研究,揭示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轨迹和影响因素,为幼儿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家长了解孩子社会性发展提供指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的方法,选取某市几所幼儿园的学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观察主要针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问卷调查则针对家长和教师,了解他们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看法和评价。

访谈则用于深入了解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情况。

四、研究结果1. 学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通过追踪研究,我们发现学前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的同伴关系逐渐从家庭向幼儿园转移,与同伴的交往逐渐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幼儿的同伴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逐渐成熟。

此外,幼儿的同伴关系是互动的,需要双方共同参与和努力。

2. 影响学前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研究发现,影响学前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幼儿园教育、幼儿个性特征等。

家庭背景对幼儿的同伴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和谐、父母教育方式得当的幼儿更容易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

幼儿园教育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对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幼儿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兴趣等也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家庭关系社交技能以及气质社会观点采择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应重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与儿童的学业成绩、社会行为பைடு நூலகம்家庭关系、社交技能以及气质、社会观点采择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儿童教育中应重视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
作 者:侯爱民 作者单位:山东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滨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IN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2 18(3) 分类号:B844.1 关键词:同伴关系 学业成绩 社会行为 社交技能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杨霞
【期刊名称】《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21)005
【摘要】同伴关系及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国外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开展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就同伴关系研究的相关成果作一综述,供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杨霞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14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4.1
【相关文献】
1.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J], 陈辰
2.儿童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研究综述 [J], 马婷婷
3.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 [J], 纪红艳;刘春蕾
4.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J], 张晓峰
5.同伴关系与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 [J], 胡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第21卷第5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1 N o.5 2005 (总第83期)JOURNAL OF NUC(Social Sciences)(Sum.83)文章编号:1673-1646(2005)05-0085-03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杨 霞(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西临汾014004) 摘 要: 同伴关系及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重要主题,国外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开展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拟就同伴关系研究的相关成果作一综述,供作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关键词: 儿童;同伴关系;同伴交往 中图分类号: B844.1 文献标识码: APeer Relationships of Ch ildrenYANG Xia(School of Education,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Linfen041004,China)Abstract:The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 peer intercourse are the main issues in the studies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In1930s,the study on peer relationships began abroad,and since1970s plentif ul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quired about the peer relationships systematically and thoroughly.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lated results on peer relationships, providing a ref erence f or f urther research.Key words:children;peer relationships;peer intercourse 同伴关系(peer r elationships)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

国外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开展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对同伴关系系统深入地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了解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可以使我们对儿童同伴关系研究有一个较为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开展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早期研究与人们的儿童观紧密相连。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人们没有意识到儿童与成人有不同的思想过程,儿童实际上被看作小大人。

因此,人们并没有对儿童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

直到19世纪对儿童心理健康和行为问题的研究才引起人们的兴趣。

人们认识到,儿童在社会和遗传上的大部分缺陷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救治。

其中一个典型的实例是对一个名叫艾沃瑞的野孩儿进行的教育。

20世纪30~40年代,有关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成果上都有较大进步。

研究者考察了婴儿间的互动、社会参与、群体动力等;皮亚杰(piaget.1932)在他的早期著述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正是产生于同伴关系中的合作与感情共鸣使儿童获得了关于社会的更广阔的认知视野。

他指出,非常年幼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既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

然而随着游戏的开始,在平等互惠同伴关系建立的同时,体验冲突、谈判或协商的机会亦随之出现。

这种冲突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还是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和同伴的交往使儿童认识到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是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而获得的。

皮亚杰特别强调了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需的。

帕登(M.B. Parten,1932)从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角度把儿童的游戏分为5种:游戏的旁观者、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这5种游戏随儿童年龄的增长按顺序发展。

关于同伴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沙利文(sullivan,1953)提出友谊的功能是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冀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二战爆发后,研究者基本上停止了对儿童同伴关系和同伴交往研究,基本致力于与战争有关的工X收稿日期:2005-03-06 作者简介:杨 霞(1980-),女,山西洪洞人,硕士生,从事专业:儿童社会性发展。

作。

二战后的冷战时期,研究者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儿童的学业和智力方面,对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关注较少。

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从停滞到迅猛发展的转折点是1970年《卡氏儿童心理学手册》的出版。

在《卡氏儿童心理学手册》的第二卷,哈吐普(hartup)提醒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儿童的同伴关系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但有关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资料极为缺乏。

他还强烈呼吁,研究者要进一步探讨同伴群体影响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途径。

20世纪70年代以后,儿童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研究迅猛崛起并蓬勃发展起来。

1.关于同伴交往意义的研究。

同伴关系不良不仅会影响儿童当时的发展,还会影响儿童后期的社会适应(Parker,1987;Shaffer,1994;Coie, 1990;Hartup,1992);该方面的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同伴关系与其后来对学校的适应相联系,如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与辍学、较差的学习成绩等相联系。

还有研究发现,儿童早期的同伴关系与以后的心理健康问题相联系,如童年期的心理健康异常、成年后的心理障碍、自杀、酗酒、犯罪等等(ladd& asher,1985)。

Zick Rubin、Beatrice Whiting和利西娜等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同伴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指出儿童同伴交往与父母、同胞交往不可替代,与相同、不同发展水平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发展各有利弊二者兼备则最为理想。

研究(Zick Rubin)发现有些儿童的同伴交往活动对其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如对同伴过分依赖,有限的同伴交往会限制儿童的活动范围,亲密的友谊关系也能造成不安全感、怨恨和嫉妒,同伴关系的变化有时会产生失望和痛苦(苗雪红,2002)。

2.关于同伴交往特点的研究。

分别从交往的年龄特点(利西娜)、性别特点(T.A.列宾娜)进行了研究。

研究认为,学前期是同伴关系扩张的时期,特别是学前儿童教育机构中同伴关系成为继家庭之后的第二大社会系统。

关于性别特点的研究表明¹,通过与朋友的互动作用不断延伸和扩大着友谊网,从而形成男孩的友谊广泛。

而女孩友谊网的作用相对较弱,女孩的友谊较为集中,常常以二元的形态出现。

她们更愿意与最好的朋友在一起,而不大愿意处在三者或三者以上的团体中。

而正是由于女孩友谊的二元化使她们注重保持关系,与朋友冲突时,更可能从关系角度去判断不良行为更可能采取理性的行为,而男孩则相反。

列宾娜指出儿童交往中的性别分离模式源于人类性别文化在个体早期就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要消除这一模式需要儿童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3.关于同伴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

研究发现,儿童的行为特点(Lee,1973;Schaffer,1977)认知能力(Rubin&M aio ni,1975)教师对儿童的态度(Miller&Gentry,1980)家庭(Parke&Ladd,1992; Rubin,1994)情景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

尽管情景因素最不稳定且较为复杂,但相关研究也反映了一些特点º:儿童在拥挤的空间内更多地表现攻击及竞争行为(Aiello,Nicosia&Thom p-son,1979);适量的玩具会导致儿童与同伴游戏的增加(V andell,Willso n&Buchanan,1980);玩具的性质及其它环境条件也影响儿童的交往,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多见于绘画、图书角及其他较为安静的环境中。

布娃娃区则多为角色游戏和合作游戏(Rubin,1977),户外活动中则多为消耗大量体能的大肌肉活动且有较多的合作游戏(Hartup,1983)。

4.关于儿童同伴交往中攻击行为(或侵犯)的研究。

由于攻击行为是儿童同伴交往中较为常见的行为,因此关于攻击行为的研究也较多。

劳伦茨提出有情感性攻击与工具性攻击之分;哈特普(hart-up)提出有敌意性攻击与攻击性攻击之分。

道奇(dodg e)等人提出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

研究者从各种纬度来对攻击进行了分类和解释。

劳伦茨从习性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人和动物攻击的趋力来自内部,和外界刺激无关。

随着个体攻击的能量的不断积累,必须借助于攻击行为或暴力活动才得以周期性地释放;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习得的社会行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社会认知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

攻击行为的缘起、形式和发生频率随儿童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儿童从学前期到青少年期,攻击性是相对稳定的。

但攻击行为有性别差异: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Cumm ing s,Iannotti,& Zahn-Waxler,1989;Hy de,1986);男孩多为身体攻击,女孩多为言语攻击;小学高年级以后,男孩的攻击行为多指向同性,身体攻击的意图更加明显;女孩的攻击行为多为言语攻击,基本上都是指向其他女孩;男孩之间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之间或异性之间的攻击行为多得多。

影响儿童攻击行为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文化、家庭、媒体)等等。

总之,儿童的攻击行为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而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5.关于同伴交往困难及交往过程中问题行为的矫治。

心理学家主要从认知角度(解决人际问题的认知技能训练)、行为角度(榜样策略、行为塑造)、情感角度(移情训练)进行训练及教育干预»。

研究表明,最好的治疗同伴关系困难的方法是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

从总体来看,国外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动态维度,主要考察儿童的行为互动,如同伴间的攻击、利他行为,另一是静态维度,着重关注友伴间的关系状态,如同伴接纳、友谊和孤独86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等,目前研究的新视角主要从性别差异、情感、发展性和跨文化等角度入手。

二、我国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国内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的兴起一方面受国外相关研究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群体的出现,使得对同伴关系的研究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