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公开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侯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和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对重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结合诵读指导,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的水平。

2.了解文章以“忍”字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论说思路。体会苏轼史论散文广征经史,破除陈见,别出新意的风格特色,欣赏他的文采。

3.阅读苏轼笔下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以忍易怒”“以静易躁”的人格力量,关照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苏轼的创造精神和治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把握行文思路,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百家讲坛》,认为商纣王是一位文武双全、功勋卓著的帝王,两千多年被冠以“暴君”称号,是一起最悠久的“冤案”,引起了学术文化界和读者们的广泛争议。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出版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新书中,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希望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

诸如对史事怀疑和推翻前论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史论或翻案文学。其实,千年之前,宋人就喜好翻空出奇,爱做这类“翻案文章”,他们大都不囿于成见,每每别具只眼,让人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走近的是《留侯论》,看看苏轼是如何一改前人对初汉三杰之一张良的看法,另立新说的。

二、题解

1.释题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2.文体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就宋代散文而言,“史论散文”中的“史”,指的是历史,包含人物和事件,主要针对的是文章中的内容部分。“论”指的是散文形式中的“论体散文”。“史论散文”正是将“历史”和“散文”加以结合,由前人对历史评论的篇章中,再进一步扩展见识。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三、基础知识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学生听读,并注意字音和句读。

卒(cù)然临之圯(yí)上老人刀锯鼎镬(huò)

贲(bēn)育倨(jù)傲鲜(xiǎn)腆(tiǎn)

肉袒(tǎn)不称(chèn)其志气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

3.在前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分段诵读,并串讲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组完成下列语句翻译。

第一组:

①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②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第二组:

①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②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第三组:

①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②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③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④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⑤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第四组:

①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

②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③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第五组:

①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②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③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④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第六组:

①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②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重点词语

⑴必有过人之节(节操、操守)

⑵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泛指布衣百姓,普通人)

⑶卒然临之而不惊/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通“猝”,突然)

⑷(怎么,哪里)

⑸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隐约)

⑹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利用)

⑺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副词,实在)

⑻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⑼郑伯肉袒牵羊以逆(与“迎”是同义,欢迎)

⑽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之:连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⑾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成就、完成)

⑿非有平生之素(名词,早有的交情)

⒀非子房其谁全之(保全)

一词多义

①超过,超越。例:必有过人之节

②错。例: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①同“现”,动词,显露、表现。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高祖发怒,见于辞色

②介词,被。例: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①代词,他,他的。例: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②助词,常用在“彼”之后。例:彼其能有所忍

③副词,表示推测、估计,大概、恐怕。例: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④副词,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非子房其谁全之?

古今异义

⑴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人之常情)

⑵此其所挟持者甚大(怀有的抱负)

⑶其身之可爱(值得爱惜)

⑷其君能下人(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⑸必能信用其民矣(使……信服,为……所用)

词类活用

⑴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折:使动用法,使……受摧折、屈辱)

⑵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降低自己身份,谦逊待人)

⑶臣妾于吴者

(臣妾:奴仆,男为臣,女为妾。名词活用作动词,称臣称妾,做奴仆)

⑷油然而不怪者(怪:意动用法,认为……怪异,感到奇怪)

⑸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均为使动用法。惊:使……受惊。怒:使……发怒。)⑹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立王,称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