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
民俗学基础知识点讲解民俗学,这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学科,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民俗学的世界,了解一些基础的知识点。
一、民俗的定义与范畴民俗,简单来说,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民俗这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关的民俗,比如饮食、服饰、居住、交通等。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像四川的麻辣、广东的清淡;传统的民族服饰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居住方面,从北方的四合院到南方的吊脚楼,都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活方式;而交通方式的演变,也能体现出社会的发展。
2、社会民俗涉及到社会关系、社会组织、节日庆典等。
比如家族制度、婚丧嫁娶的习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人们会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3、精神民俗包括信仰、宗教、巫术、民间艺术等。
许多人会有各种宗教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式和活动;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戏曲等,不仅是艺术形式,也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
4、语言民俗像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神话传说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它们以口头语言的形式流传,反映了人们的智慧和生活经验。
二、民俗的特征1、集体性民俗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群体共同创造、传承和遵循的。
它是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和习惯。
2、传承性民俗具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通过口头传授、行为示范等方式,从长辈传给晚辈,不断延续下去。
3、稳定性与变异性一方面,民俗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保持着传统的模式和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也会发生变化,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4、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俗。
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成的。
三、民俗的功能1、教育功能通过民俗,人们可以学习到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生活技能等。
2、规范功能民俗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定的准则和约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娱乐功能很多民俗活动,如节日庆典、民间游戏等,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放松。
民俗学概论复习
民俗学概论复习篇一: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民俗(Folklore)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民俗的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民俗文化也有其整体性与系统性.在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语言民俗四大部类民俗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与促进的有机联系,它们相互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性,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二. 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民俗的纵向延续性.三. 扩布性: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即民俗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一种时空文化的连续体.四. 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民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其稳定中包含着可变因素,就是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化.变异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五. 民俗的类型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所谓民俗类型,是指某些民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六.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1)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2)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3)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第三节民俗的社会功能一.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二.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三.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四.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第二章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它包括:农业民俗;狩猎.游牧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和交通民俗等,它贯穿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地域性人们大众进行物质生产所形成的风俗习惯,依附于不同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二)季节性人与自然斗争,受自然现象的规律制约,从而形成随天体运转,气象变化而变化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三)功能性物质生产民俗首先是为了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它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四)科学性物质生产民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对生产对象及其规律的长期观察.感受和思考的结果,具有科学意义.工匠民俗一. 工匠民俗的三个重要特点(一)师承关系的系谱性,师徒关系的亲缘化,是系谱性的典型表现;(二)技术传授的封锁性,受师承关系的制约,加上工匠间的激烈竞争,他们在技术传授上都相当保密;(三)生产活动的神秘性,各类工匠的生产活动大多具有神秘的性质,其目的一是为求得自身的安全;二是为了技术的保密;三是为了求得劳作的顺利和成功.第四节商业与交通民俗一.各类商业及其民俗特点(一)集市(二)行商(三)坐商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第一节饮食民俗主要有日常食俗.节日食俗.祭祀食俗.待客食俗和特殊食俗等.一日常食俗主食北方汉族藏族糌粑酥油茶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副食副食主要有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制作方法因地而异.二节日食俗春节团圆饭.有寓意的菜:芹菜.葱.青菜.白菜,〝长命菜〞.〝如意菜〞.元宵节汤圆清明节青团端午节粽子中秋月饼三祭祀食俗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供奉神灵.祖先,并将祭品当作神人相通的中介,得到神灵的护佑.四待客食俗蒙古族(全羊席)五特殊食俗在平均分配食物的时候,妇女起着主要作用.鄂伦春人喝热熊油傣族食昆虫第二节服饰民俗一.服饰变化的阶段1.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段阶段的服饰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间的差异也很小;2.第二阶段,服饰功能除遮身蔽体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3.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这是社会分工复杂化,等级身分严格化之后的产物;4.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之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二.我国各民族服饰体现的社会观念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服饰十分敏感的反映着政治观念的变化.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与禁忌文化物质生活俗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一.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篇二: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民俗的分类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二.民俗的基本特征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首先,民俗是集体创造的.其次,民俗的流传.完善和创新是依靠集体的行为来完成的.民俗的模式性也称为类型性或社会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2.民俗的传承性与播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某一民俗的历史发展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是说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民俗会随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相互往来而向外扩散传播有两种方式:其一,民族迁徙.其二,由于采借方式而造成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3.民俗的稳定性与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民俗文化在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4.民俗的民族性与地域性民族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同一类民俗事象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二是指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而产生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民俗.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地理特征和乡土气息.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使各类民俗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5.民俗的原始性与神秘性三.民俗的社会功能1.民俗的教化功能模式文化的塑造是人类行为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2.民俗的规范功能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法律;第二层次是纪律;第三层次是道德;第四层次是民俗.但其中产生最早.约束最广的就是民俗文化中深层的规范3.民俗的娱乐功能4.民俗的审美功能6.社会调节和控制功能.5.民俗的维系功能四.民俗的形成1.经济的原因经济基础对民俗的产生,起着最后的决定作用.2.政治的原因3.宗教的原因4.地域的原因五.民俗与旅游1.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2.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3.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2)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冲击(3)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一.服饰民俗概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作为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产物;作为精神文化,它又是人们政治.宗教.哲学.伦理.审美等观念的结晶.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服饰的保护作用才是第一的.第一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这时期服饰的特点是:服饰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还未形成,地区之间的差异也很小,差异性主要因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形成.第二阶段,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第四阶段,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3.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性别年龄职业地位用途民族季节质料色彩样式工艺4.服饰民俗的文化内涵服饰的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即质.形.饰.色.画(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2)求吉心理(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五.有关西装和中山装的知识(1)西装的由来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西服的始祖:_90年,究斯特科尔领带的始祖:__年,克拉巴特 . 长裤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_29年,庞塔龙 .诞生于休息室的现代西服:_53年,拉翁基·茄克.中国第一套国产西装诞生于清末,是〝红帮裁缝〞为知名民主革命家徐锡麟制作的.鞋的由来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靸或履.大约在5_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_0多年前的>已有履字.第三讲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饮料和食物在加工.制作和食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一是经济原因.二是自然条件的原因.三是民族原因.四是宗教信仰的原因. 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经历了生食.熟食和烹饪三个阶段.2 .饮食结构和类型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主食.菜肴和饮料的配制方式.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生产方式.饮食结构和类型的形成,受到客观生活水平的制约.二.中国汉族饮食民俗1 .八大菜系八大菜系是指鲁菜.川菜.浙菜.苏菜.徽菜.粤菜.湘菜.闽菜的总称.2 茶俗(1)中国茶文化概述茶,之所以成为文化,时因为:首先在于中国茶本身是一种素雅之物,圣洁之物.其次,茶之所以成为文化,又在于饮茶是一种韵事,一种雅行.饮酒的礼俗.一是未饮先酹酒.二是饮中应干杯.三是酒令以助兴. 酒德.一是量力而饮.二是节制有度.三是饮酒不能强劝.中国名酒1. 白酒香型白酒.酱香型,.其特点:酱香突出,幽雅细致,酒体醇厚,回味悠长.又称茅香型.2. 窖香型,又名浓香型.其特点:窖香浓郁,绵柔甘冽,香味协调,尾净余长3. 清香型,以汾酒为代表.其特点:清香纯正,口味协调,微甜绵长,余味爽净.4.米香型,以广西桂林三花酒为代表.其特点:蜜香清雅纯和,入口柔绵,落日爽冽,回味怡畅.国家名酒白酒共_种,即:茅台酒.沪州老窖特曲.汾酒.西凤酒.五粮液.古井贡酒.董酒.全兴大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双沟大曲.特制黄鹤楼酒.郎酒.武陵酒.宝丰酒.宋河粮液.沱牌曲酒.2.黄酒国家名酒的黄酒有绍兴加饭酒和龙岩沉缸酒3.葡萄酒葡萄酒有以下三种分类方法:按加工方法,分为酿造葡萄酒.加香葡萄酒.起泡葡萄酒和蒸馏葡萄酒;按糖分含量,分为干葡萄酒.半干葡萄酒.半甜葡萄酒和甜葡萄酒;按色泽,分为红葡萄酒.玫瑰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被评为国家名酒的葡萄酒有:烟台红葡萄酒.味美思.金奖白兰地,北京中国红葡萄酒.北京特制白兰地,长城干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天津半干白葡萄酒.4,啤酒啤酒有如下三种分类方法:根据是否杀菌,可分为鲜啤酒(生啤酒)和熟啤酒;根据麦汁浓度.酒精含量不同,可分为低浓度啤酒(.7-8d度,2%)中浓度啤酒(_-_度,3.1%-3.8%)和高浓度啤酒(_-_度,4.9%-5.6%)三种;根据颜色深浅,可分为黄啤酒(淡色啤酒或浅色啤酒)和黑啤酒(浓色啤酒或绿色啤酒).被评为国家名酒的啤酒有:青岛啤酒.北京特制啤酒和_度特制上海啤酒.5.配制酒用白酒.葡萄酒或黄酒为酒基,再配合中药材.芳香原料和糖料等制成.第四讲居住民俗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过渡特征:一是住所仍稳定.二是出现了火塘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l)实用性(2)艺术性(3)伦理(4)宗教性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礼仪.此外,标志进人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举动,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二.中国人生礼仪民俗1.汉族人生礼仪民俗(l)诞生礼仪①求子仪式.——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②孕期习俗.——孕期馈送. ——接生方式③庆贺生子.〝洗三〞〝满月〞〝抓周〞.篇三: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民俗学概论复习资料汤姆斯的民俗定义: 民俗(folklore):民众的知识,包括旧时的行为举止.风俗.仪式庆典.迷信.叙事歌.谚语等.高丙中的民俗定义:群体的生活文化,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以及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括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个体因民俗而有社会生活,社会因民俗而被认知.认同为一个共同体.爱德文·西德尼·哈特兰德(Edwin Sidney Hartland):〝民俗学是关于传统的科学,传统指未受欧洲学校教育的那些人的知识整体.〞多尔逊(Richard M. Dorson )的〝民〞指的是?趋向传统的匿名群众,即乡下人和迁移到城里的乡下人及后代.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民〞指的是?〝folk可以用来指任何人类群体,只要这个群体至少有一个共同点.〞共同点可以是职业.语言.宗教等.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的〝俗〞指的是? 〝俗〞的含义,从之前的传统文化飞跃到文化传统,从而彻底摆脱了遗留物说. 高丙中的民俗分类(三大类八小类)P9-_:1.物质生活.(1)生产民俗(农业.渔业.采掘,捕猎,养殖的物质方面的初级生产资料)(2)工商业民俗(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交易与服务方面)(3)生活民俗(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方面)2.社会生活民俗(4)社会组织民俗(家族.村落.社区.社团等组织方面).(5)岁时节日日民俗(节期与活动所代表的时间框架)(6)人生礼俗(诞生.生日.成年.婚姻.丧葬等人生历程方面)3.精神生活民俗(7)游艺民俗(游戏.经济.社火等娱乐方面)(8)民俗观念(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民俗从文化负担转变为文化资源的重大标志是:中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周代的饮食之礼有哪些?:客食之礼.待客之礼.侍食之礼.丧食之礼.进食之礼.侑食之礼.宴饮之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人的饮食民俗〝节俭〞的一级表现在日常饮食之中,而〝奢侈〞或〝讲究〞的一级表现在酒宴习俗和饮茶习俗中.P99在传统社会,中国各地的日常饮食概括起来就是〝粗茶淡饭〞,体现着老百姓〝省吃俭用〞过日子的总原则.P99总的来说,北方以种植麦黍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的饮食格局.P1_决定席位尊卑的原则是什么?以左为主,以右为次;以背靠神龛为主,以面对神龛为次.P1_中国最高级的宴席当推满汉全席,它是〝满席〞菜肴和〝汉系〞菜肴的合璧,其馔肴品数达P1_根据阴阳思想,飞鸟为阳,鱼蛙为阴;食肉动物为阳,食草动物为阴.关于服饰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遮羞说,御寒说,审美说.冕服中的十二章纹有哪些?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丧服中的五服指的是什么?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的社会文化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服饰有:中山装.旗袍.新唐装. 中山装和旗袍,是民族危亡和中华文化危机四伏的背景下产生;而新唐装,则小康富足和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环境中诞生.如果说中山装和旗袍多少具有脱离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那么,新唐装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明显的回归中式服装传统的倾向.中国的民居类型大体有如下几类:帐篷型.干栏型.上栋下宇型.窑洞型.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上梁是整个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习俗,其仪式有可分为如下几个步骤:做梁.亲友贺喜.祭梁.上梁.踩梁.抛梁.范热内普所讲的〝过度礼仪〞,包括分割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这三个亚类别. 中国古代的成年仪式,男有冠礼.女有笄礼.P258>中的四礼包括:议昏.纳采.纳币.亲迎.侗族婚礼中抢婚.不落夫家等习俗,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期的遗俗.民间丧葬礼俗包含着旧时人们一系列根本的思想观念,其主要有灵魂观念.鬼怪观念.儒家孝道.佛教观念.道教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方式.知识.技能,以及与之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被不同社区和群体在适应周围环境和自然的过程中和与其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地再创造,为他们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_年5月_日,作名录.截止到_年6月,国务院分三批颁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包括扩展项目名录,共计__项.在传统社会,我国的岁时节日基本上是根据太阳历和太阴太阳历来安排的.如清明.冬至等,属于太阳历;春节.端午.中秋等,属于太阴太阳历.二十四节气(黄道):立春(3_°),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国的节日因为定型于农业文明主导的时期,内在地具有一个春祈秋报的主。
民俗学概论
唐宋农政民俗和都市民俗
农政民俗思想:农本思想在农书中 体现出来,包含了农业民俗。宋儒 也逐渐摆脱了汉代守旧的经学思想, 重新认识典籍中的民俗本来面目。
都市文化与都市民俗:市井百态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中国古典民俗学理论与方法
古典思想家民俗学观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中国的民俗学——启蒙与救亡
中国现代民俗学史
1949年以后,1950年3月29日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 会,郭沫若任理事长, 1955年创办《民间文学》, 1958年5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少数民族 研究组,1958年6月23日成立民族研究所。1956年在 周恩来的授意下,杨成志、潘光旦、吴文藻起草了 《中国民俗学十二年远景规划》,
精英眼中的民族脊梁。
德国民族国家的梦想
德国的窘境
赫德尔(Jobann Cottfried Von Herder)一方面接受了法 国大革命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努力抵制法国文化对德 国上层精英的殖民。
德国的民族文化自文艺复兴以来被法国文化及其他外 国传统所打破,因此要到中世纪晚期去寻找民族精神 的起点,而通道则是民间诗歌(folk poetry)。
1978年秋顾等人中国社会 科 学院提交了建 议书, 1979年这些人又将建议书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三 次代表大会以《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 印发,在《民间文学》上发表。1983年5月21日-24日, 在北京成立中国民俗学会。
运一 动、 对民 民族 俗主 学义 兴和 起民 的族 推国 动家
演变说,杨宽提出神话自然演变分化说与 东西民族神话系统说,童书业提出神话发 展因果说,形成。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考研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是指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l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
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节选自识库学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概 述)【圣才出品】
第1章概述1.1 复习笔记一、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
它对应官方而言。
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1)文化遗留物说。
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
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
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
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1)物质民俗①含义: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②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和医药保健民俗等等。
(2)社会民俗①含义: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②主要包括: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和民间娱乐习俗等等。
(3)精神民俗①含义: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②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等等。
(4)语言民俗①含义: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②主要包括: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a.民俗语言广义: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俗学概论
民俗学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二、民俗学定义的分歧西方的《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大致可分为七类:1.民俗是旧时的残余遗风,完整的阐述是民俗学标准辞典的两则定义:“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Entirebody),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
”“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2.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及文明民族的传统创造,或专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造作人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那些东西。
3.民俗指含意广泛的传统现象。
它们比其它的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更可表现出传统的任务,内容“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的谚语”。
还包括一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信仰、以及文学。
4.民俗是退化的宗教。
认为民俗是还模模糊糊地残存在文盲和乡下人生活中的古代宗教仪式。
一种民间宗教的残余物。
5.民俗仅指民间故事。
一种范围界说不明确,而且和神话分别不明显的故事。
同时,这些故事的内容和用意在原先传诵人心目中也不够严格和清晰.6.民俗是一种主要由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
即口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谚语及其它文学方式的东西。
7.民俗是俗民文化。
换言之,民俗是文明文化中庶民的文化表现,或者说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三、民俗学定义分歧的原因一、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与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二、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
三、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四、分歧中所达成的共识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二、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民俗学概论全套精美课件
▪ 二、民俗事项都有异文
▪ 有异文是民俗事项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 民俗事项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事项 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因为每一个人在讲述、 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事项时,都可 以说是一种再创造。
▪ 另外,随着地理环境、民族、语言、生活方 式、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差异,同一个 故事也会有众多的异文。
第二节 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国外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 ▪ 民俗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发端于19世纪初
期的德国。 ▪ 民俗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 1806--1807年,格林兄弟开始搜集民间故事。 ▪ 1812年格林兄弟出版了《儿童和家庭故事》,
标志着民俗学学科的诞生。
▪ 真正的民俗学一词是1846年由汤姆斯首次提 出的。
▪ 1922年,北大创办了《歌谣周刊》,由周作 人、常惠、顾颉刚等人担任编辑。
▪ 1927年中山大学把《民间文艺周刊》改为 《民俗周刊》,由钟敬文、容肇祖、刘万章 等人任主编。
▪ 到1949年,中国民俗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 成果:故事研究方面,如顾颉刚的《孟姜女 故事研究》;歌谣方面,如董作宾的《看见 她》、顾颉刚《吴歌甲集》、钟敬文《歌谣 论集》等;神话方面,如茅盾《中国神话研 究》等。
▪ 三、民俗事项具有强烈的地方性
▪ 尽管一些民俗事项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都有异文,但如果把这些异文进行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一个地区或民族的异文都反映出 了不同的文化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 某个地区或民族的处世态度、价值观念等。
第四节 民俗的功能
▪ 一、娱乐性 ▪ 二、教育功能 ▪ 1、文化强化和保存功能 ▪ 鄂尔多斯婚礼歌 ▪ 2、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 ▪ 三、心理功能
▪ 一、神话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民俗学和民俗有何区别民俗文化是一个笼而统之的概念,它涵盖俗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俗学概论(绪论)
民俗学概论
“风俗”(Lore)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 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 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 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 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 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 方的定制,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 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 本上也与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 的态度。
民俗学概论
语言民俗的研究必须借鉴语
言学的方法与成果;而作为 民俗现象之一的方言俗语、 民族语言等,又是语言学研 究的珍贵资料。
俗学概论
宗教学主要研究古今一切 宗教的性质、特点、功能 及其产生、发展、演变及 消亡的规律等:民俗中的 信仰习俗,如原始崇拜、 巫术、禁忌等,也是宗教 学研究的对象。
民俗学概论 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上 述狭义民俗现今天已被打破, 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 的广义理解。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先生等认为:民俗是
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 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 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 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 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
民俗学概论 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 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 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 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 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 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俗学概论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 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 1、文化遗留物说。这是英国文化 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 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 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 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 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民俗学概论 2、精神文化说。这也是英国 学者们的观点。在国际民俗学 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英国民 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 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 明了这种观点,它常常被人引 述:
民俗学
第一章绪论【学习资料,收藏必备】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生活。
何为俗——民众的学问(研究对象)1物质民俗,2社会民俗,3精神民俗,4语言民俗。
狭义的民俗理解1.文化遗留说:古代人残存的原始观念,习惯遗留物。
2.精神文化说:意识形态。
3.民间文学说:侧重点为口头民俗。
4.传统文化说:排斥新民俗。
二、广义的民俗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规模性,传承性的现象;是以口耳相传,行为规范和人心理想的影响方式扩布和传承;是与时俱进的。
三、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民俗学的任务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项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展,发生、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传统文化,解释和改造现实生活。
第二节民俗的基本特征一.民俗的本质特征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民俗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群体活动2.民俗是一种群体之智慧的结晶,源远流长具有全民性3.集体响应实施,不断加入新元素,是集体再加工的结果民俗的集体性、全民性1.民俗是一种集体再加工的结果2.民俗一旦形成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3.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4.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结晶5.民俗的集体性不排除个人因素6.部分民俗由个人创造——集体响应传承民俗的传承性民俗文化强调时间上连续性和约定俗成。
伏羲女娲新疆阿斯塔那古墓汉代画像砖。
民俗文化的传承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是一种现实和手段,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民俗的扩布性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文化作为一种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有条件有选择地扩布。
扩布方式主要有正常和非正常两种。
扩步的步骤1.判断价值作比较2。
作出取舍3。
根据需要进行改造。
共同性和差异性证明了民俗文化的扩布受到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包含着对异民族民俗文化的判断吸收或拒绝消化和加工。
民俗学概论
第一讲民俗与民俗学发展史一、作为词汇的“民俗”1.Folk-lore:Folk—民:野蛮民族(无文字、无国家组织)、社会中下阶层、乡村居民、底层民众Lore—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Folklore既指民俗,也指称民俗学Folkloristics:专指民俗学2.“风”与“俗”中国历史上的“民俗”概念:类同于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现代中国的“民俗”、“民俗学”概念传自日本二、作为学科的“民俗”1.学科术语“民俗”的诞生1846年,英国,威廉·汤姆斯首次使用“民众的知识”、“民间的文化”民:农民?半开化的野蛮人?无文化的落后的人?社会群体?俗:知识和学问?社会风气?社会习惯?民俗:过去时代的产物?落后民族无文化阶段的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民间口头语言艺术?无文字社会的所有制度、传统、风俗、信仰、态度和工艺?活生生的民间文化传统?*杨堃:“关于民俗学的名称与对象”【杨堃《社会学与民俗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三、亚欧各国民俗学形成与发展(一)德国:民俗研究的摇篮特征:与德国民族主义兴起关系密切,具有浪漫主义传统。
关注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起源、创作过程及美学意义研究,被视为广义上的民间诗学。
18-19世纪:格林兄弟(Jacob Grimm,Wilheim Grimm):民歌创作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诗歌的原始形式是史诗。
19世纪:本菲(Theodor Benfey):传播论的倡导者,由民间神话和故事建立起研究文化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19-20世纪初:梅耶(John Meier):反对格林兄弟的民歌的集体创作论,认为许多民歌来自个人创作,也受文人创作影响;诺曼(Hans Naumann):继承梅耶的观点,发展出民间文化的贵族起源论(二)英国:民俗学的故乡受德国格林兄弟的影响,古物学者汤姆斯(Thomes)造出“folklore”一词涵括关于民俗文化的各种提法。
《民俗学概论》概述知识框架
概述∙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定义:∙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Folklore)是由英国学者汤姆斯(William Thoms)1864年创用的,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究这门现象的学问。
∙民俗与民间文化关系:一切民俗都属于民间文化,但并非一切民间文化都是民俗。
∙民俗∙社会民俗: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例,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名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物质民俗: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精神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语言民俗: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民俗语言∙广义: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特定的语言,即民族语言和方言∙狭义: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话,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
∙民间文学: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说唱等形式。
∙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民俗学是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的一门学科。
∙民俗学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帮助我们认识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解释和改造现实社会生活。
)∙民俗学与其他学科关系∙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是民俗的组成部分之一。
∙许多国家的民俗学,都兴起于对民间文艺的搜集和研究。
∙民间文艺现象是民俗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尽管民间文艺学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民俗学体系来看,民间文艺学是其中的分支学科之一。
∙历史学与民俗学∙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因为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并了解与各种民俗有关的历史背景和史学理论。
考研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钟敬文版)最完整PDF.pdf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民俗学之西南少数民族民俗
民俗学之西南少数民族民俗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民俗和民俗学一、民俗概念的界定什么是民俗?古今中外对民俗概念存在诸种解释:(一)我国古代:1.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庄子都有对“民俗”的独到见解。
孔子是在阐明人治的过程中,力图把民俗观改造为与礼制体制有关的知识或学问。
“志古之道,君今之俗”——历史介入民俗;“不语怪力乱神”——用人文历史的观点解释神话;“民教俗朴”——致力于贯彻男女、父子、君臣、礼义、仁德的纲常模式。
荀子提出应确立民俗的道德标准,民俗是由民众的性情、气质、服饰、器用、歌舞、仪式和管理惯制等现存的群体标记所显示,“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
”荀子的《蚕赋》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第一篇仿制民间谜语的重要作品。
老庄民俗观的核心是反智主义,主张的社会模式乃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民俗的实质,在于保存自然的人性。
2.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应劭,可称是我国古代一位成绩卓著的民俗学家。
他撰写的《风俗通义》(即《风俗通》),被称为“是我国第一本以‘风俗’为名的民俗学名著”,1应劭在该书中提出了他对风俗的看法。
其陈述旨在强调地理风土和国家社会生活对理解民俗形成的重要性。
南朝梁宗懔编《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为序,按月归纳农事生产和生活事象,包括岁时节日、祈年礼仪与文娱竞技等各种活动,这是对中国岁时节俗的首次整合,3.唐宋时期对农俗和都市民俗的重视:在唐的《开元占经》、《四十纂要》中强调“勤农”观念,“勤农”指树立以农为本的农业经济意识,掌握一套关于气象时令、作物品质、畜禽饲养、耕种灌溉和农具器用的生产知识和技术管理措施。
要求把农业生产看成是一种与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相关的社会行为,认为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农业的丰歉有关。
宋的《岁时广记》有意对民俗“探其原委”,曾多条征引织女渡河故事。
1王文宝著《中国民俗学史》,页38,巴蜀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二、民俗的基本特征民俗特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民俗学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研究
民俗学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研究民俗学是研究人类群体集体行为的一门学科,它主要关注的是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通过对各个地域、族群、社会群体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定义、研究方法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的定义民间文化是指人们在特定地理和历史背景下,由群体记忆和口头传统所塑造的普遍习俗、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它通常是从上到下传承,不受正规教育和官方规定的影响,具有代表性和集体性。
传统习俗则是指在特定地区或群体中长期形成、承袭并广泛流传下来的行为规范和活动方式。
二、民俗学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进行田野调查。
研究者通过实地观察、访谈、收集民间故事、音乐和艺术作品等方式,深入了解并还原当地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2. 资料收集:除了田野调查,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收集历史文献、民间传说、民间艺术品等资料,了解和研究特定地区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
3. 比较研究:民俗学研究中常常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进行比较,分析其中的异同和演变规律。
三、民间文化与传统习俗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认同与凝聚力: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载了特定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和认同感,可以促进社会的凝聚力和团结。
2. 文化传承: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是社会历史进程中重要的文化遗产,通过代代相传,保持了人们对历史和祖先的记忆,对后代的文化传承和身份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社会调节与规范:民间文化和传统习俗通常包含着一套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可以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道德。
4. 旅游和文化产业:一些特定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成为了旅游景点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对民俗学的展望当前,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逐渐消失或受到冲击。
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 概 述
1.1 复习笔记 一、民俗与民俗学 (一)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民俗的起源: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பைடு நூலகம்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 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3.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即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 4.民间的组成部分: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 5.风俗(1ore):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 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6.“民俗”概念的四种狭义理解 (1)文化遗留物说。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 (2)精神文化说。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 (3)民间文学说。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 (4)传统文化说。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 7.民俗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8.民俗的范围: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9.民俗事象的分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一)集体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二)传承性和扩布性 1.民俗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 传递方式。 2.民俗扩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 3.民俗文化的扩布是有条件、有选择的 (1)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能比较广泛的民俗,其扩布的地域和民族也相对 广大;而发生时间比较晚、又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民族就要狭小得多。 (2)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 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同时也应注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民俗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信仰、价值观和传统习俗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社会习俗、庆典活动、宗教仪式、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民俗: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被社会群体广泛接受并传承的行为模式和文化习惯。
这些习俗可以包括婚礼、葬礼、节日庆典、象征性行为等等。
民俗的内容多种多样,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 传统:传统是一种长期存在并代代相传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实践。
在民俗学中,人们通过研究传统习俗来了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传统可以是家族、部落、地区或国家范围内的习俗,它们通常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秩序。
3. 庆典:庆典是一种代表着社会集体性的活动,它在向外界展示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对社会成员的个体身份和集体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庆典可以是宗教仪式、节日活动、婚礼、葬礼等。
通过研究庆典活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同时也能体现出人们对时间节律和宇宙秩序的认识。
4. 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是人们将社会经验、历史事件和价值观念转化为艺术形式的方式。
他们可以包括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歌谣、民间舞蹈、手工艺品等。
通过研究这些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我们可以了解人们的审美观念、文化传承和集体记忆。
总的来说,民俗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通过对人类社会中各种习俗、庆典、宗教和艺术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念和社会组织形式。
它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文献研究、口述传统记录等,通过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文化,民俗学为我们了解人类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民俗学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它通过对民俗、传统、庆典、民间故事和传统艺术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组织形式。
民俗学旨在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总结为民俗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第二章辅导第二章民俗与民俗学第一节民俗一、什么是民俗(了解掌握)1、“民”的概念:“民”是一个相对的而不是独立的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所指的社会人群不同。
现代民俗学的观点认为,“民”是全民的,而不应是部分人群。
因为非正规的文化的传递者是全体民众。
2、“俗”的概念:“俗”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和学问”。
“俗”应该是以口头的、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和“非官方”的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
“民俗”就是普通百姓的知识和学问,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
3、民俗的概念内涵(掌握)民俗是传统文化的一种,主要包括以口头、物质、风俗或行为等非正规、非官方形式保存和传播的,传统文化现象。
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或无意地遵循和维护的一种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1、民俗的产生(了解)(1)民俗事项随人类和文化的产生而文化。
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
人类在共同生活中,创造文化的同时,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民俗事项也随之产生了。
(2)民俗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没有具体作者。
从宏观的角度看,民俗是一种长期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晶。
与书面传播和保存的文化传统不同,以非书面、非正规、非官方的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民俗,没有具体的创造者。
几乎所有的民俗事项都没有具体作者。
(3)学术界的重要理论关于民俗事项的产生,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①共同创造论;②残余论;③文化沉淀论;④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是个人创造和集体再创造论。
2、民俗的传播(了解)关于民俗的传播问题,学术界有很多假设,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1)一源论。
这种理论的假设是,民俗应该有一个源头,即在某一特定的时间,被某个(些)人创造于某一个特定的地区。
某种类型民俗的所有异文都具有“亲族”关系,即它们都来源于同一个源头。
(2)多源论。
认为每一个民族或文化都有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相类似的文化现象的可能性。
持这种理论的人们之所以提出这种观点是基于如下三种理由:①依据进化论学派的观点,所有的人类都要经历相同的“心智和文化进化过程”。
②因为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物质生存环境是如此的相似,同时人类精神的特性和云做过程都是一致的。
③人类对相同的经历和感情的表述要求,表述方式和途径是相似的,因而有可能用与其他文化相似的模式创造出与其他文化相似的文化现象。
(3)渗透论。
这种理论认为民俗具有一种强烈的“渗透”性。
就像是一滴水滴在一块棉布上,水滴不用流动,就会浸透整块布。
这种“渗透”性,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使得民俗成为既具有地方性,又有普遍意义的现象。
(4)传播论。
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
交流过程中的“传播”有可能是造成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相似的文化现象的重要因素。
民俗的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很难用哪一种理论概括。
有些民俗可能是相互借鉴而来的,有些可能是独立创造出来。
有些有可能是部分地借鉴加上独立的创造。
三、民俗的特点(理解并掌握)(一)民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传统性民俗的是传统的,流传于民间的被百姓保存下来的文化传统形式,其中包括文化传统的内容、形式,风格及其传播的过程和方式。
各种民俗是活的,流动的,因此也就永远不会被全部记录下来。
民俗事项在很多方面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无法从书本上和正规教育当中得到的。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承袭了这种文化传统,接受了生活习惯,获得了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并自觉地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把它传给一代又一代。
(二)有异文是民俗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民俗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民俗不可能只有一个文本。
每一个人在讲述、表演、模仿和重复某一种民俗时,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任何民俗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或只存在于某一地区,任何民俗都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异文。
异文可以是跨文化、跨种族、跨语言、跨地区的。
(三)民俗具有强烈的地方性任何民俗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文化传统需要借助于各种民俗作为其存在与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各种民俗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否则,它们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而变成一群毫无生命的符号。
(四)民俗具有匿名性无论何种民俗事项,一般都没有具体作者或发明创造者。
这里所谓的匿名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许多民俗本身就没有创造者;二是人们将某类民俗归于某些传说中的人物和神仙,将某些事物的发明者固定在某一个人身上。
例如,在民间传说中,仓颉是文字的创造者。
四、民俗的功能民俗有许多种功能,总的来说,民俗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娱乐的功能诸如故事、游戏、谜语、绕口令、民间舞蹈等许多民俗给人以娱乐性,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一种放松和休息。
在各种民俗的娱乐功能的后面,包涵和渗透着极其深厚的文化意义。
2、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民俗的一项重要功能。
一些神话、谚语、寓言、故事、童话、英雄传说等民俗往往是非常有利的教育工具,着重在道德伦理、行为规范、团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下一代人进行培养和训练,对传播文化知识,提高人们是非善恶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文化强化和保存的功能民俗是保持文化稳定性的工具。
神话、祭祀、风俗等活动有特定的仪式,通过周期性的仪式表演,保持和延续民族传统,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并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
4、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功能许多民俗并不是法律,但在某些情况下却具有法律的意义,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约束作用。
因此民俗具有实施社会压力和社会控制的功能。
5、心理功能民俗学一方面保持了文化的稳定性,同时又是人们在文化束缚及压力下放松和情绪宣泄的途径。
因此,民俗具有不可忽视的心理功能。
第二节什么是民俗学一、民俗学的内涵(了解)1、民俗学的概念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的科学,是以各种民俗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学科。
民俗学研究的是以口头、风俗和物质形式保存和传递的传统文化的学科。
主要研究各种民俗的起源、传播过程、传播途径和方式、功能、价值、意义等。
2、民俗学的目的民俗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在于揭示传统文化保存、传承和传播过程中的规律和模式,另一方面还在于阐释民俗本身包含、承载和传递出的文化价值。
二、民俗学的分类(掌握)(一)口头民俗口头民俗指的是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传播的民俗。
一般可分为三种。
1、叙事民俗学:是以散文叙事体的形式传播的民俗。
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
2、俗语民俗学:是以口头语,或者是一句或几句话,或者是一些描述性的词汇的形式传播的民俗。
主要包括谚语、俗语词、谜语、绕口令、咒语、誓言、驳词、祝词、打招呼用语等。
3、音韵民俗学:是以有节奏、有韵律或有音乐伴奏的语言形式流传的民俗。
主要包括民歌、民谣、故事歌、口头史诗、游戏歌谣、民间音乐等。
(二)风俗民俗风俗民俗是以传统的风俗和习惯的形式传播的民俗。
风俗民俗主要包括民间节日、民间信仰、游戏、各种民间传统的具有某种意义的手势、姿势等、民间医药、各种医药、各种仪式活动、民间舞蹈、民间戏剧、迷信等。
(三)物质民俗物质民俗是指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物质的形式传播的民俗。
物质民俗主要包括民间建筑、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
三、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一)欧美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民俗学发端于19世纪初期的德国。
民俗学早期代表任务是德国的格林兄弟。
民俗学一词是在1846年由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首先提出来的。
1878年英国民俗学会成立,并创办了第一份民俗学杂志《民俗学刊》。
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成立。
随后,民俗学在欧美各地普遍发展起来。
(二)中国民俗学中国民俗学研究发端于20世纪初在知识界掀起的一场文学革命,历史上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8年北京大学设立的“歌谣征集处”和在《北大日刊》刊登的《征集全国歌谣简章》,被视为开创了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先河。
1927年,中山大学成立民俗研究会后,中国民俗学开始进入科学研究轨道。
1949年以前,中国民俗学研究主要在民间故事、歌谣等的收集和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
第三节民俗调查一、民俗调查的目的和意义1、早期民俗学研究的方法缺陷民俗学从产生起一直到20世纪初,其研究方法一直是采用图书馆安乐椅式的研究方法。
研究资料大都来源于图书馆和资料室,资料基本脱离了其使用环境和场合,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大都值得商榷,属于一种“死”的材料。
这样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大打折扣。
因此,早期民俗学研究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缺陷。
2、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的田野调查方法针对早期民俗学研究方法的缺陷,20世纪初期,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民俗学研究的新方法——田野调查方法。
这使得民俗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也使得民俗学研究具有了活力。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些民俗学者诸如亚伯拉罕、本阿莫斯、邓迪斯等进一步完善了田野调查方法论。
他们”语境”理论,强调民俗事项必须放置在它们的背景,或者说是“三维空间”,其中包括“语言”、“行为”、“交流”、“表达”、“表演”等因素之中。
在语境理论的基础上,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民俗学界产生了新的理论,即“场景”理论,并很快占据了民俗学研究的主导地位。
语境理论、场景理论尽管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但不管怎样,它们都在逐步地完善田野调查方法论。
3、中国民俗学者开展田野调查的实践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些民俗学者们也开始进行田野调查的实践活动。
顾颉刚等民俗学先驱主持进行的对妙峰山进香活动的调查在中国民俗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田野调查的内容(重点掌握)(一)文本文本是指人们收集和记录下的某一具体的民俗事项,如一条谚语、一种风俗、一座民居等。
(二)本文本文是指民俗事项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怎样被表现出来的。
本文包括:讲述者语言的节奏;声音的强弱;是否具有感情色彩;声音的重复;修辞和语言技巧。
如果民俗事项是以视觉、表演或其他表现方式被表现出来的,本文包括节奏;色彩;母题或模式的重复;材料的选择;空间的使用和线条的结构;动作和表情。
(三)语境语境包含很多层面。
总的说来,语境指的是在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民俗事项被使用、表演或被展现的活的、真实的场景。
民俗事项被使用或被“表演”的背景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
鲍曼认为,背景可以分为“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两个部分。
1、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指的是某种文化环境中的意义系统,分为意义系统、价值系统和交流系统三个层次。
(1)意义系统指的是理解某一民俗事项的必要的知识和信息。
人们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理解力使人们能够懂得和明白一条民俗事项的内容及其意义。
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我们对彼此的符号和意义系统感到陌生。
(2)价值系统指的是某种文化的价值系统,包括家庭、经济、宗教、教育和政治(3)交流系统指的是民俗事项的“自然分类”以及人们对此的掌握和使用情况。
“自然分类”是指民众自己对不同类型的民俗事项的特点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