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一课时:了解牛顿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牛顿的故事和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板书: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
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科学家的故事,例如,爱迪生的故事;•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著名的科学家?2.学习牛顿的故事(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牛顿在暴风雨中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牛顿的主要成就和对物理学的贡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了万有引力?3.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如下问题:–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发现万有引力?–你们能想出其他类似的发现吗?4.分组汇报(10分钟)•让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
5.探究问题(15分钟)•提问:如果没有暴风雨,牛顿是否会发现万有引力?•引导学生思考:暴风雨是如何帮助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来验证暴风雨对万有引力的影响。
6.总结归纳(5分钟)•回顾本课学到的内容,让学生总结牛顿在暴风雨中发现万有引力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科学家在实验和观察中发现了很多知识?7.延伸拓展(5分钟)•提问:你们能想象牛顿是如何做实验或观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是牛顿,能发现哪些其他的自然现象?8.课堂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牛顿的其他成就,并写一篇简短的书面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牛顿的故事和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组讨论和逻辑推理的环节非常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9个词语。
能
区别“像、向”。
2、学习预习的方法:边读课文边提问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这件事,体会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牛顿与弟弟、妹妹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探究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边读边思的能力。
2、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这件事,体会牛顿对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一等奖
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一等奖1、小学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精品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
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英国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
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3、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预设答案:(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4)结果怎么样?二、整体感知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
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
(出示)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随文理解“罕见、泛滥、心甘情愿”。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承接关系的自然段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牛顿的测量风力的实验过程展开合理的想象。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研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罕见、泛滥、心甘情愿”,初步学习承接关系的自然段式。
教学难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牛顿的测量风力的实验过程展开合理的想象。
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研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牛顿出示牛顿介绍,齐读。
2、完整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写“暴”时,观察字形。
齐读课题。
)3、师:这到底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4、播放暴风雨的录像,交流暴风雨的情况。
二、初读课文,感知暴风雨的大。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1)认读词语。
(2)问: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交流,并出示句子: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板书:罕见、特大)“罕见”就是——很少见的。
(3)出示课文第1节,默读,思考:你还能从哪些词句看出暴风雨的罕见、特别大?交流,小结板书:河水泛滥、连根拔起(4)指导朗读。
这段话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先概括后具体)2、再读课文,师:文中还通过人物的言行让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再读课文,找出人物的言行,用括号括出来。
(1)人物的语言交流,并出示第2、3、4节。
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2)人物的动作交流,并出示句子: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3)人物样子:交流,并出示句子: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3、师小结。
三、研读课文,体会牛顿的勇敢执著。
师:什么是疯子?牛顿的那些行为像疯子呢?1、默读课文第5——8节,用“”划出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用“浪线”划出牛顿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9沪教版()1
三上19、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学习本课10个生字,理解和积累9个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7、8节。
3、初步学习根据句子矛盾之处提出问题。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做法,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2、围绕“好奇”一词,用文中的事例将句子“牛顿有很强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揭示课题1、你对暴风雨的印象是什么?(可怕,灾害)板书:暴风雨。
(暴——书写指导)师:暴风雨真是太可怕了,人人避之不及!2、结合实际,引导质疑。
师:你会在暴风雨来临时做些什么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3、补板书:19.牛顿在。
(顿——顿左边的的最后一笔:竖提)师:可是有个人跟我们不一样,他偏偏要出现在暴风雨中,他是谁?简介牛顿4、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牛顿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暴风雨中,一起读读这个课题。
围绕课题提问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牛顿为什么出现在暴风雨中?这场暴风雨是怎样的?)二、初读课文,感受暴风雨的猛烈,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这场暴风雨有什么特点?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我请10个小朋友来分小节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找找答案。
2、出示: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3、现在谁能来回答,说说这是怎样的一场暴风雨。
找到句子中的词来描述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理解:罕见——近义词:少见,平时很少见到的特大——特别大袭击——乘敌不备时攻击,这里指突然来临,说明暴风雨的猛烈泛滥——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4、指明同学读这句话。
(强调特大)全班一起读这句话。
5、师: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感到受到这是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6、出示第1节: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附板书)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附板书)【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篷、撑、脖、旷、扰”,积累“罕见、袭击、泛滥”等词语,区分“像”“向。
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跳是为了测量风力。
2.能自主预习课文,在预习时试着提出问题;通过学习,能根据课后提示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模仿文中句子,把牛顿测量风力的过程写具体。
通过学习,体会牛顿小时候对各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继续学习预习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到牛顿勇于探索的高贵品质。
教学难点:找到文中的“矛盾之处”学会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及介绍牛顿的相关资料学生预习【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交流预习。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板书:牛顿) 2.教师板书课题,(这个故事发生在牛顿小时候)学生齐读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3.交流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想一想: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呢?他为什么这么做?用“______”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用“_______”划出他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三、直入重点,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七节、第八节,交流反馈: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1.交流出示第七节、第八节的相关内容,理解“风力”。
板书:了解风力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
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2、“蓬、疯、撑”正音。
“蝙蝠”交流记字方法。
“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3.牛顿在暴风雨中怎样测试风力呢?指名读,注意牛顿的动作。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教学设计
1.过程方面: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预习、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总结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4)互动交流:选取学生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倾听、尊重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价值观,强调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重要性。
c.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道理?
提交方式:书面答案,下节课讨论。
4.语文实践:组织一次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如暴风雨、闪电等,并记录下来。
提交方式:以观察日记的形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
5.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如暴风雨的成因、牛顿的科学成就等,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一份研究报告。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成语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文知识。
3.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价值观。
4.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自然现象——暴风雨的形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牛顿在暴风雨中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勇敢和坚定?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牛顿吗?他在科学上有哪些伟大的成就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牛顿的了解。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22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课前预习】1.正确朗读课文,自主识字,理解词语“罕见、泛滥”等词语。
2.思考“阅读芳草地”/1,尝试完成“词句活动室”的练习。
【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10个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9个词语。
能区分“像”和“向”。
2.学习预习的方法:边读课文边提出问题。
3.分角色朗读课文。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7、8节。
4.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预习的方法:边读课文边提出问题;并针对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7、8节,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2.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3.学习积累课文描写暴风雨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检查预习1.观看“暴风雨”视频资料:用自己积累词语形容对暴风雨的印象2.这样的天气你会干什么?(板书:牛顿在中)牛顿在干什么?(1)指导朗读课题。
(2)介绍人物3.指导质疑:预设(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牛顿为什么出现在暴风雨中?这场暴风雨是怎样的?)二、初读课文,感受暴风雨的猛烈,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1.指名分节读课文:这场暴风雨有什么特点?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2、交流“暴风雨”(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理解:罕见——近义词:少见,平时很少见到的特大——特别大袭击——乘敌不备时攻击,这里指突然来临,说明暴风雨的猛烈(2)从哪些地方感到受到这是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1“泛滥”——理解:是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从“河水泛滥”看出雨下得很大。
○2从“树木连根拔起”知道当时风很大。
○3从房子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
○4指导朗读,了解写法:这段话是对河水、树木、房子这些景物的直接描写,写出了猛烈的暴风雨造成的影响。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1九、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五册)教学目标:一、在阅读进程中,自主熟悉本课10个生字,辨析“蓬”与“篷”的字形,明白得“罕有”、“泛滥”的意思,通过做动作明白得“向”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二、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通过抓人物的动作,简要归纳牛顿在暴风雨中所做的情形,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如此做的缘故,培育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讨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朗诵和明白得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和如此做的缘故,体会他对科学的探讨精神。
教学难点:研读第7末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归纳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教学进程:一、揭露课题。
一、(出示牛顿画像)同窗们,看,他确实是大科学家牛顿。
(板书:牛顿)他是英国闻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读读牛顿的名字。
2、牛顿两岁时父亲归天。
上完小学,他的继父也归天了,家里缺少壮劳力,母亲希望牛顿能帮忙家里种地放牧,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
咱们要了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无法上学的这段时刻。
板书在暴风雨中(指导暴的下半部份笔顺)齐读课题。
3、反馈预习,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1)正音,指名带读词语。
出示词语:罕有泛滥蝙蝠背着风斗篷乱蓬蓬(2)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古时候的斗篷是竹子编的)二、明白得词语“罕有”、“泛滥”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猛烈,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过渡:这是一场如何的暴风雨呢,这句话里有个词告知了咱们。
一、明白得词语“罕有”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宝贵一遇。
二、了解暴风雨发生的时刻,读好第一句话。
公元是用在有纪念性日期的前面,看来这场暴风雨真的宝贵一遇。
3、读读第一节找出具体描述暴风雨的句子,明白得词语“泛滥”的意思(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通过引读、朗诵感受暴风雨之大。
4、通过与一样人和弟弟妹妹在暴雨中的表现,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异于常人表现的缘故。
(1)看暴风雨视频,说体会。
(2)出示句子: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内心十分可怕。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牛顿在暴风雨中》这篇课文,能够了解牛顿的成长经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现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讲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成长经历;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表达对牛顿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回忆一下之前学过的课文内容,然后引入今天的课文《牛顿在暴风雨中》。
通过黑板上的图片或是幻灯片,展示相关的图片和关键词,让学生对牛顿这个人物和暴风雨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2. 课堂阅读(20分钟)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好课文的音频,让学生跟着音频一起读,同时教师可以适当解读一些生词和难句。
读完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了解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感受。
3. 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阅读这篇课文,然后归纳每个人物的特点和故事背后的含义,并列举出一些学生感到惊讶和有趣的事情。
这个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和互相交流。
4. 表演扮演(25分钟)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组成小分组,进一步鼓励他们扮演这些角色。
学生需要在10分钟之内准备表演,同时在表演之前需要将这个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特点还有内涵简要介绍一下。
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对于某个角色该如何演绎,如何提高表演的真实性。
5. 总结提升(10分钟)课堂结束前,教师可以简要地总结这节课学生们的收获和表现,同时询问学生们对于这个故事有哪些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他们的见解和观点等方式,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让学生写一篇课堂回顾,让他们总结这节课的收获和收获,巩固他们对于这个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案
19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用,积累9 个词语,理解“罕见、泛滥、空旷、心甘情愿”等词语的意思。
2、能画出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3、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难重点】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程度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板书“暴风雨”。
2.出示第一节。
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场罕见的暴风雨的?请你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通句子。
理解词语“罕见”“泛滥”,朗读体会暴风雨的凶猛。
3.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4. 揭示课题。
然而,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牛顿。
补充完整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第19课,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看似奇怪、与众不同的人。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及为什么。
1.按要求自读课文2. 词语学习情况反馈。
3. 交流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句子。
三、深入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执着、勇敢1. 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体会牛顿的勇敢与执着。
(1)把第7自然段读通顺、流利。
(2)知道第7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写了什么事。
(3)区分“像”和“向”。
①理解“向”:这里有两个“向”字,可它表达的意思却不一样。
“向着风”的意思就是……(面对着风、迎着风)那“向上跳”的意思就是……(朝上跳、往上跳),来,请大家一起向上跳。
②谁能用其他字来替换这两个“向”字,用一句话来说说牛顿是怎么跳的?(牛顿有时候迎着风朝上跳,有时候背着风朝上跳。
)(4)圈出动词,朗读体会牛顿的用心。
板书:跳测量刻(5)哪里让你感觉牛顿像个疯子?朗读感受牛顿的疯狂。
(6)尝试质疑。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预设:为什么不同的方向跳?为什么撑开斗篷跳?为什么不停地跳?……释疑:暴风雨中,风向、风力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牛顿只有不停地跳,才能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量,能把他刮多远。
三年级语文《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大意,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
1.3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牛顿的兴趣。
2.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3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感受牛顿的品质。
2.教学难点2.1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为何要坚持实验。
2.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出示牛顿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认识这位科学家吗?他有什么成就?1.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牛顿的生平及成就。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音、停顿和语气。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3.理解课文3.1学生讲述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牛顿的品质。
3.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4.分析课文4.1教师提问: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坚持实验?4.2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5.拓展活动5.1学生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牛顿的其他故事。
5.2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牛顿品质的认识,教育学生向牛顿学习。
6.2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课的认识和收获。
7.作业布置7.1学生抄写本课生字词。
7.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述、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感受到了牛顿的品质。
2.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布置适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4.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学习态度。
19牛顿在暴风雨中-郭生东-修改
附:牛顿的故事:篱笆下的乐趣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
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
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三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
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
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
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
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
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
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
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
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
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
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
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
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
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
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我一定要超过他!”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
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
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
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
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
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牛顿在暴风雨中
一、教学任务
1.知识目标: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如牛顿、暴风雨、苹果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家的功绩,感悟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故事,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掌握相关的词语,如牛顿、暴风雨、苹果等。
三、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做出发现的过程。
2.提高学生思辨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尝试解释牛顿的发现背后的原理。
四、教学过程
导入
1.导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科学家是你们听说过的?他们有哪些发明或者发现?
学习
1.学生阅读《牛顿和苹果》一文,学生自主理解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然后老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文中出现了哪些关键词?
•为什么牛顿在暴风雨中会发现物理学的真理?
•牛顿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理解牛顿发现的物理学原理。
巩固
1.讨论牛顿的发现对科学的意义和影响,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作业
1.请学生回家练习朗读文章,以及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自己对物理学的理解。
五、教学效果
1.学生能够听懂并理解《牛顿和苹果》一文,掌握文章主要内容和关键词。
2.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思考和表达,理解牛顿发现物理学原理的过程和意义。
3.学生了解到科学家的贡献和奋斗精神,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10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
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课题质疑、朗读学习中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背诵课文7、8小节。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及他为什么这样做的。
【教学难点】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将继续穿越时光隧道,去认识一位英雄少年(板书:牛顿)。
PPT出示:牛顿图片、简介牛顿是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小时候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和牛顿走进暴风雨中。
(补全课题、复习“暴”字的写法、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暴风雨?) 根据学生提问,简单板书:怎么样;干什么;为什么3.预习检查: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带着问题轻声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在阅读过程中圈出不懂的生字并注上拼音。
PPT出示:罕见、袭击、泛滥、疯子、乱蓬蓬、斗篷、撑开、蝙蝠(开火车朗读;强调后鼻音;区分蓬、篷字形)二、初读课文、感知暴风雨的大1.从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牛顿在?(暴风雨中)怎样的暴风雨?(罕见、特大)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具体分析:1)这两句前一句写的是暴风雨的雨大,后一句写的是暴风雨的风大。
哪个词体现出了雨大?(泛滥)泛滥是什么意思?(到处都是水)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所以水多到溢出来,造成危害就是泛滥。
2)风大又体现在哪里?(咯吱咯吱、倒下来)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话(齐读)PPT出示:第一段泛红:罕见特大泛滥咯吱咯吱倒2.过渡:像这样具体描写暴风雨大的句子,我们就称为直接描写。
牛顿在暴风雨中-【通用,经典教育教学资料】
教学设计方案附板书:19牛顿在暴风雨中爱研究了解风力附课文:19牛顿在暴风雨中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
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哥哥在哪儿呢?”弟弟担心地问。
“会不会被大风刮跑了?”妹妹惊慌起来。
“我去找找他,你们在家里等着,千万别出去。
”妈妈说。
这个时候,牛顿真的被大风“刮跑”了。
不过,是他自己心甘情愿的。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
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几次,他一起跳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
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
妈妈看着看着,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他没有打扰牛顿,自个儿悄悄地回家去了。
她想:这孩子这么爱研究,还是让他上中学去吧,学校的研究条件好些。
语文教学设计精读与略读苏教版语文第十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两种阅读方法——略读和精读。
2.过程与方法师讲述略读的意义,重点介绍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把握略读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教学重点:把握略读的方法。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已学过一些介绍读书方法的课文,如《读书莫放“拦路虎”》.《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文章,把握好的读书方法,可以事半功倍。
今天,我们再来把握两种读书方法。
2.板书:精读与略读。
二、初读课文,领略大意1.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圈画画,并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汇报交流,读文后你知道了什么?3.(1)什么是精读? 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段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词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
《牛顿在暴风雨中》
19牛顿在暴风雨中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罕、袭、泛、滥、疯、篷、撑、脖、旷、扰”;积累九个词语。
能辨析“像”和“向”,并能正确运用。
2、预习课文,默读课文第9、10节,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
3、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难点:1、能够根据句子中的矛盾之处提出问题,写在句子旁边。
2、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测量风力的实验,体会牛顿对科学执著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
1、观看暴风雨图片,引入课题。
师: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
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让人心惊胆战!在这样的情形下,你会怎么样呢?师:我也会像大家一样躲在房间不出门。
学生交流。
(出示第一节)学习生字:罕、袭、泛、滥。
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有一个人却冲入暴风雨中!他就是16岁的牛顿!2、板书课题:19 牛顿在暴风雨中认识牛顿3、齐读课题。
说明:通过暴风雨图片欣赏,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了暴风雨的可怕,继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自己在那种危险的情况下会怎样表现,通过自己的行为与牛顿进行对比,产生疑问,增强求知欲。
二、轻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呢?)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3、生交流。
(谁愿意解决这个问题)原来他是在了解风力。
师: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我们避而不及呢,可他却是冒着暴风雨在了解风力,你觉得牛顿是个怎么样的孩子呢?三、合作学习,体会牛顿执著研究的精神。
1、自读课文,同桌讨论。
2圈出表示牛顿动作的词。
指导有感情朗读。
学生看图复述并伴随着风雨声有感情地朗读。
过渡:这时牛顿的样子已经是狼狈不堪,他的头发(接读第六节)3、不管狂风暴雨如何地吹打,牛顿依然沉浸在对风力的研究试验之中,而他的弟弟妹妹此时又是怎样的表现呢?出示:第一节的最后一句。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牛顿在暴风雨中沪教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探索过程及其科学发现;难点是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写作练习:以“我心中的牛顿”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探索精神对自己的启示,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科学实验,如观察苹果落地等,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合作调查:分组进行一次关于科学家牛顿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信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报告内容需包括牛顿的生平、科学成就、影响等方面。
2.学生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3.交流反馈:学生互相批改练习,交流答案,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点。
4.评价激励:对练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
(五)总结归纳
1.知识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牛顿在暴风雨中的探索过程和科学发现。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朗读、复述和转述,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5.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如抓住文章的关键信息、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提高阅读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高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牛顿在暴风雨中 教案精编版
1、学生自读课文,师巡视。
2、开火车读词语。
3、交流所划的句子。
4、完成填空。
5、观看动画课件。
6、进行说话练习
7、师生合作朗读句子。
辨析句子
8、交流妈妈不打扰牛顿的原因。
10、学生动笔写一写。
11、学生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的能力。
23、牛顿在暴风雨中
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多媒体
1课时
三(4)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2、媒体出示描写暴风雨的句子,指导朗读。
3、出示弟妹和母亲的对话,指导朗读。
4、揭示课题:23、牛顿在暴风雨中
通过理解关键语句,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学会辨析句子,学习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查找牛顿的其他故事和他所取得的成就。
通过收集有关牛顿的小故事,加深对他的了解。
反思与重建: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来自2、学习描写暴风雨的句子。
3、朗读弟妹和母亲的对话,读出害怕、担心的语气。
4、齐读课题。
观看录象,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及弟妹在暴风雨来临时的表现,激起学生对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产生好奇。
二、学习课文。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这么做的句子。
2、检查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牛顿在暴风雨中(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主认识本课10个生字,辨析“蓬”与“篷”的字形,理解“罕见”、“泛滥”的意思,通过做动作理解“向”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2、在读懂句意的基础上,通过抓人物的动作,简要概括牛顿在暴风雨中所做的事情,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研读第7小节,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出示牛顿画像)同学们,看,他就是大科学家牛顿。
(板书:牛顿)他是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读读牛顿的名字。
2、牛顿两岁时父亲去世。
上完小学,他的继父也去世了,家里缺少壮劳力,母
亲希望牛顿能帮助家里种地放牧,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
我们要了解的故事就发生在他没法上学的这段时间。
板书在暴风雨中(指导暴的下半部分笔顺)齐读课题。
3、反馈预习,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1)正音,指名带读词语。
出示词语:罕见泛滥蝙蝠背着风斗篷乱蓬蓬
(2)辨析“蓬”与“篷的字形。
(古时候的斗篷是竹子编的)
二、理解词语“罕见”、“泛滥”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猛烈,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过渡: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呢,这句话里有个词告诉了我们。
1、理解词语“罕见”的意思,体会暴风雨的难得一遇。
2、了解暴风雨发生的时间,读好第一句话。
公元是用在有纪念性日期的前面,
看来这场暴风雨真的难得一遇。
3、读读第一节找出具体描写暴风雨的句子,理解词语“泛滥”的意思(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通过引读、朗读感受暴风雨之大。
4、通过与一般人以及弟弟妹妹在暴雨中的表现,初步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异于常人表现的原因。
(1)看暴风雨视频,说体会。
(2)出示句子: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5、朗读2到4节,体会她们心情。
6、暴风雨中妈妈心情是焦急的。
指名读: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着了。
比较: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通过妈妈寻找牛顿时的动作也能我们感受到了:暴风雨的大)
6、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暴风雨的大。
妈妈找到的牛顿这时候,怎样呢?出示第五、六节。
理解“心甘情愿”。
提提问题。
三、读懂第7、8小节,概括说清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了解这么做的原因,体会牛顿是个怎样的孩子。
(一)了解第7小节句子间的关系,读懂牛顿是怎么跳的。
师:刚才你们问的问题,等我们学习第七八小节就明白了。
1、读读七八小节,找找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2、读懂句意,并通过动作演绎,了解牛顿是怎么跳的。
(1)师:读了这些句子,你知道牛顿是怎么跳的吗?补充板书:向上跳(2)指名一人做动作,(你理解了“向上”是往上的意思,表示方向)但思考“不停地”是不是连续这样跳?
(3)师引读句子:身子有时——有时——有几次。
交流牛顿他还怎么跳?板书:向着风背着风(理解向着风的向是面对的意思)
(4)“有几次”他会撑开斗篷?做做“撑开”动作。
(5)师小结:原来牛顿不停地向上跳还会改变方向,有时觉得跳得不够远还要撑开斗篷。
(6)联系这些句子,想想牛顿是怎么跳的,自己跳跳看。
指名一人再来跳(7)师评价:看来,你明白了“不停地向上跳”不是一个劲地朝一个方向跳,而是一会儿——一会儿——有时——
(8)师小结: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牛顿是怎么跳的。
(二)了解牛顿还怎么做。
1、那他又是怎样进行测量的?指名读句子,泛红句子: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2、牛顿每跳一次所做的测量都是需要分几步完成的。
填空:跳之前,他先在()划条线。
跳完后,他又在()画条线,接着(),最后( )。
3、教师引读:有时候向着风向上跳,他会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有时候背着风,向上跳,他还是(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
)他一次次重复着这样的动作,作者是用更简洁的语言写清了牛顿是怎样测风力的,用上了每跳一次、都,这样的句式。
读读“每跳一次、都”,说明了什么?(反复研究)
(三)概括第7小节节意。
读读第七节,概括说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
(四)了解牛顿这么做的原因。
1、师:那么大的暴风雨,人家都躲起来了,牛顿却不在乎自己的头发被风吹得(),不在乎浑身都(),像个疯子般的不停地跳,牛顿真的疯了吗?出示第八节句子,读出感叹号语气。
2、牛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
2、读第八节曲线画出牛顿为什么这样做。
板书:了解风力
3、刚才的问题还记得吗,现在知道为什么要说他是心甘情愿被刮走的吗?这么罕见的特大暴风雨,牛顿不怕危险,反复研究,真是很(勇敢、执著)。
4、读读七八小节,完整概括说说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
(五)引读第10小节。
总结:因为是这场暴风雨让牛顿产生了了解风力的想法,更是这场如此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让我们感受到了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所以,课题不是用牛顿了解风力做题目,而是用牛顿在暴风雨中做题目。
四、布置回家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七八小节。
2、根据课文内容,把句子写具体。
这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搜集2—3个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读一读,再与同伴交流交流。
(交流要求:先概括告诉别人“他(她)是个怎样的孩子”,然后用故事中的例子简要地说一说)
板书:
19、牛顿在暴风雨中
不停地向着风
向上跳撑开
为了了解风力背着风
(反复研究)
进行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