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及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86910d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1.png)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研究摘要:本文回顾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后,本文探讨了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几个关键方面。
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的研究和实践效果。
1. 研究背景和意义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政策研究是为了有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需要针对性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
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企业、政府和社会实现共赢的基石,对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 当前面临的挑战尽管区域发展规划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其中包括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人力资源流失和土地资源短缺等问题。
另外,由于区域发展规划往往是长期的,因此急功近利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目标之间存在着张力。
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在制定并实施规划时保持坚定的信心和长远的眼光。
3. 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规划能够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使各部门、企业和居民形成统一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向。
其次,规划能够统筹资源配置,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通过设计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和区域合作机制,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最后,规划能够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制定环境友好型政策和措施,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4. 实施区域发展政策的关键方面为了确保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论证:制定区域发展规划需要依据充分的调研分析和科学的数据支持,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决策。
(2)参与式决策:区域发展规划应建立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形成共识。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难点与优化路径分析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难点与优化路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92a9c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a.png)
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难点与优化路径分析作者:尹云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3年第33期摘要:随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针对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对区域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当前区域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路径和建议,对于促进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制定产业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经济;产业结构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区域经济的竞争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实践中遇到很多困难,如政策环境不利、市场需求不足、技术创新不够、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一、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是指该地区的产业种类和产业规模等方面的结构状况,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在区域产业结构方面,需要掌握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产业协调四个方面的内容。
主导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支撑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主导产业通常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产值的特点。
分析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可以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供重要参考。
传统产业是指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历史较长、产业基础较为雄厚的产业,如传统制造业、传统农业等。
在分析传统产业时,需要关注其市场规模、技术含量、环境污染等方面的情况,并通过技术改造、结构调整等手段,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保障。
新兴产业是指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的交叉融合所形成的产业,如互联网、生物技术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分析区域产业结构时,需要关注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程度,通过促进产业协调,达到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目的。
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的产业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a08e5fb172ded630b1cb6e5.png)
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政策建议东部地区未来要进一步向“创新驱动”发展;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应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制定“十三五”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准确地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资源等各方面水平上的差距,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运用、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与全球平均水平进行对比,为各地方政府找准在全球、全国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三期”叠加阶段,区域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
各省级区域由于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产业体系的不同,地区分化趋势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中部地区降势趋缓,西部地区下滑明显,东北地区缓中存忧”的特点,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更多、更复杂。
东部地区稳中有进: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外向型经济发达,在产业体系、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优势。
中部地区降势趋缓:中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产业发展较为全面,近年来该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
西部地区下滑明显:西部地区多以资源、能源输出为主,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且大多数处于产业链上游,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承受经济波动的能力明显偏弱。
东北地区缓中存忧:东北地区面临的困难较多,在当前产能过剩严重和环保政策力度加大的背景下,东北三省单一且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难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其主导产业重工业产值增速回落明显,导致经济增速下滑。
浅析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c88020da5e9856a561260e4.png)
浅析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必要性,进一步阐述了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应采取的一系列做法,扬长避短,更好促进当代经济发展。
关键词:地方政府区域经济政府作用一、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经济结构的转变、公共事业的发展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应该以市场为基础手段,区域经济发展也应该遵循着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些领域,市场是无效的或是缺乏效率的。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发挥自己的作用,引导区域经济健康发展。
1.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资源配置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各种情况。
在市场失灵下,公共产品不能实现完全、公平的供给。
因此,克服市场失灵通常要求政府的干预。
但是,地方政府对市场活动的介入和干预,只能是辅助性的、补助性的,而不能过度的进行强权干预,违背市场经济规律。
2.政府利益地方化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产生了一系列阻碍区域经济发展的异化行为,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3.公共服务缺乏政府的公共服务是指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生产的、供全社会共同消费、平等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人不平衡,偏重生产性和盈利性的经济类基础设施(交通、水电、通讯等),而对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不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是在公共事业的投人上,又没有把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的分开,导致公共产品领域不断扩大,给财政造成沉重的负担,使财政支出捉襟见肘,这既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发展,又限制了公共事业的发展。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38b36890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3.png)
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成因与对策建议摘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协同是关键。
目前,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缺乏长效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约束十分明显。
应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江苏省情,确立调控目标,形成产业协同倒逼机制;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机制,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南北共建机制,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建立区域战略联盟,形成层级分工、错位发展的区域格局。
南京财经大学宣烨教授承担省社科基金项目“‘十二五’时期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及政策研究”,分析我省区域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区域产业协同是指区域内各产业协调发展和整体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间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分工。
它既包括区域内产业部门的协同,也包括区域间产业空间(地域)的协同。
区域内产业部门协同,要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产业间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表现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以及第一产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撑和第二、第三产业间的互动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与融合。
区域间产业空间协同,要求各区域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寻求产业功能的互补和互动,形成各具特色、合理分工的产业格局。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对我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江苏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苏南“转型升级”、苏北“加速发展”的主要路径,有利于江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区域产业协同现状、问题和原因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现状表现为5个特征:1.三次产业结构及要素配置趋于优化。
我省三次产业占比从1995年的16.80/52.67/30.53,调整为2010年的6.13/52.51/41.35,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产业不断提升。
2.三次产业间协同成熟度均处于“较成熟”阶段,但存在行业与区域差异。
从2005-2010年灰色关联度平均值来看,全省第一、二产业间的协同成熟度数值较高,在0.65-0.71之间,其中苏南最高(0.71),苏中(0.65)与苏北(0.66)较为接近。
14890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
![14890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4e209b2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9.png)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及政策建议前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仍不稳定。
在经济发展中,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极为突出。
笔者将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原因,并提出一些经济政策的建议。
原因分析地理位置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主要原因是它的地理位置更具优势,与外部市场接洽更为紧密。
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由于缺乏良好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其经济发展缓慢。
政府应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打通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
资源禀赋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人力资源、能源、交通等重要的生产要素。
一些地区天然资源富集、人才济济、交通运输便利,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因而在经济发展上处于较为优势的地位。
这些地区可参照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进一步强化教育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等要素的建设,以利于提升其经济竞争力。
政策不均衡地方政策不完善也是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一些地方政策比较落后,无法有效调节经济发展。
同时,基于现实利益诉求,政府往往会优先支持已经相对较发达的地区,这会导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政府应该落实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原则,以真正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均衡。
政策建议加强交通建设政府在改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方面应该加强对交通建设的投资。
加强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海运运输的资源投资,促进内陆地区快速通往沿海地区,保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进一步推进产业转移,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细分产业规划政府应细分产业规划,鼓励地方发展特色产业和支持重点企业的发展,避免大量重复投资,减少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浪费。
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改善它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拉近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差距。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尤其是农村地区,政府应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促进其农业、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融合发展。
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及政策建议
![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及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697d7fd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e0.png)
作者简介:马东升(1981—),男,汉族,甘肃临夏人,本科,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经济。
DOI :10.16675/14-1065/f.2020.19.010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及政策建议□马东升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直接受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虽然市场主导资源配置,但政府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地方政府要对政府、市场的边界进行合理确定,重构地方政府职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方政府;区域经济;作用路径;政策建议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025-02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临夏回族自治州应急管理局甘肃临夏731100)政府行政体制深化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选择权得到了增强。
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区域经济现状,采取一系列促进措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但地方政府越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作用。
因此,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认识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1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1.1..资源配置不科学市场资源配置由市场和政府两个主体完成,只有科学协调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才可以优化配置资源。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的介入力度过大,市场主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环境的公平性难以真正体现出来,进而对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例如部分地方政府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作为资源分配重心,忽视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政府干预过多,企业十分关注政府行为,难以及时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1]。
1.2..区域发展规划不完善部分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将行政手段作为首选,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政策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需求等难以实现,区域发展规划不完善,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进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以中西部部分地区为例,当地照搬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难以适应地区的实际情况。
怎样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怎样加强区域协调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86823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95.png)
怎样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经济不断发展、区域之间潜力差异巨大,如何做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区域良性互动, true 共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是加强地方政府机构建设,推进区域治理制度的完善。
发展中的地方政府要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政策协调,加强行政执法和政策宣传,促进政府机构的建设,推动政策导向。
二是完善区域发展战略,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步伐。
加强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充分利用区域自身的资源优势,真正把好发展路径,吸引外部投资,推进经济增长,激发发展活力。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区域交通。
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相互间的交通,提高区域间的运输率,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
四是推进人口流动,拓宽就业机会。
要创造人才的发展环境,推动人口的有序流动,并在各类人才市场上扩大就业机会。
通过鼓励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来满足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五是加强区域间经济交流,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通过组织各类论坛,建立各地商业网络,宣传各地产品,增加各地间经济交流活动,加强区域间资源共享,这样就可以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融合发展。
总之,只有不断提高政策管理水平,加强地方政府机构建设,完善区域发展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人口流动以及加强区域间经济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1006644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d.png)
专题:“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Optimization in 15th Five-Year Plan编者按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是政府、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刊》长期关注主体功能区定位及优化实施。
《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樊杰研究员及其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的团队长期致力于地域功能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方法、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现代空间治理体系的研究;在国家“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规划的研究阶段,《中国科学院院刊》曾分别刊登主要基于该团队研究成果的“‘十三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2016年第1期)和“‘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2020年第7期)专题,收到多方良好反馈。
时值“十五五”即将到来,为更好地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优化实施规划》,樊杰研究员牵头开展了前期研究;目前已在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思考和战略创新、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及其引导产业合理布局的途径、综合功能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探索,以及促进高品质空间安全和高质量空间发展良性互动的政策配套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
基于此,本刊特组织“‘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与国土空间发展格局优化”专题,旨在为研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在“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发挥智库作用。
本专题由《中国科学院院刊》编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樊杰研究员指导推进。
引用格式:樊杰. “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Fan J. Theory, strategy and path of China’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uring 15th Five-Year Plan period.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39(4): 605-619,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20240321003. (in Chinese)“十五五”时期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索、战略创新与路径选择樊杰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1001903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1408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扶贫攻坚、生态文明建设、区域重大战略实施等举措,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良好。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8a9c82277375a417866f8fb1.png)
历史成本财务报告 的决策有用性。而 2 会 计人 员应 尽 可 能 多地 按 市场 价 值 计 量 制 的逐 步 完善 、 息 技 术 突 飞猛 进 的发 展 O 信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兴 起 的 以资 本 市 场 不 那 么 企 业 某 时 点 的净 资产 账 面 价 值 并 记 录 无 和金 融 工 程 理 论 对 金 融 工 具 计量 模 型 研 有 效 为 前 提 的 计 量 观 认 为 :会 计 人 员承 形 资产 , 以减少 投 资 者从 其 他信 息 来 源 估 究 的 曰臻 完善 , 极 大 地 推 动 公 允价 值 的 会
存在的问题
而边远落 的制约 。 财政管 理体制及政策对 区域经济发展起 过来却促进 了当地经济 的不断增强;
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为区域之间最主要的竞 后地区 由于 国家经济优 惠政策 滞后 、投入不
信息不灵 , 出现经济发展缓慢、 国有企业整 过渡时期中央政府转移制度弱化 的前提下 , 受 争之一就是税收竞争, 但这种竞争不仅仅针对 足、 税收资源, 更针对财政资源 。19 年进行的财 体效益低下 、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的不利形势 , 财力限制, 94 实施的力度很小, 扶持落后地区经 政管理体制改革, 意图通 过加强 中央对 地方财 致使地方财源严重萎缩,财政收入增长缓慢 , 济发展及均等化能力十分有限: 而且这种转移
政的控制, 建构适度分权的财政体制, 但由于 支 出与收入的矛盾十分突出。 于支 出的刚性 支付制度也缺乏法律依据,资金管理不规范, 由 按制度设计的理想 目 标与客观现实间的巨大 很强, 为了平衡收支预算, 各级地方政府千方 执行起来随意性大, 抑制了转移支付在协调区
差异, 使得这种分权 并不彻底 , 运行至今对 区 百计地组织收入。 许多地方 出现了借税、 、 域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 。同时, 预征 许多中央政府 的 域经济发展 已形成一定的阻碍作用, 这些伴随 跨年度征收的不正常现象: 为平衡本级的财政 职能也转嫁给地方 , 使得地方政府 承担 了大量 改革而产生的负面效应, 显然并非就是改革设 收支, 各级地方政府同时也采取抽肥补瘦的办 的财政支出职 能。二是现行财政体 制按“ 基数
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7dd11c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7.png)
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政策建议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土地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区域经济差异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种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经济差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 经济不平衡由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一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而另一些地区的经济却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整体经济的不平衡。
经济不平衡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结构失衡,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
2. 增加社会不稳定性经济差异还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存在就业机会不足、收入差距悬殊等问题,这可能诱发社会不满情绪,增加社会动荡的风险。
社会不稳定性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 加大贫富差距区域经济差异对贫富差距的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高,而欠发达地区的居民却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环境中。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社会公平性,也阻碍了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限制了经济的增长潜力。
二、应对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1. 促进资源流动加强区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讯等领域的便利性,有助于加快资源的流动。
同时,鼓励人才流动和技术转移,为欠发达地区引入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这样可以促进资源的均衡配置,减小区域经济差异。
2. 优化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充分发挥各地区的资源优势。
发达地区可以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而欠发达地区可以发展农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
同时,通过扶持农村经济、改善农民收入,减少农村地区的贫困现象。
3.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障等,可以有效缓解区域经济差异对贫富差距的影响。
通过提供保障,减少困境地区居民的风险感,提高社会稳定性,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https://img.taocdn.com/s3/m/b57dbf4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fe.png)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
07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经济增长显著
近年来,贵州省区域经济实 现了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 值和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高 。
产业结构优化
贵州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逐 步优化,由以农业为主导转 变为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
生物资源多样
贵州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 气候区,生物资源种类繁 多,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 生物产业的潜力。
区位优势
交通枢纽地位
贵州位于西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连 接华南、华中、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 枢纽,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 位优势。
紧邻经济发达地区
面向东南亚市场
贵州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前沿阵地 ,具有开拓东南亚市场的便利条件。
能源供应不足
贵州能源资源相对匮乏, 能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制约 经济发展的瓶颈。
人才短缺问题突
高层次人才匮乏
贵州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
人才流失严重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贵州人才流失问题较为 严重。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贵州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制约了人才的 成长和发展。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 展方略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挑战 •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方略 •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支持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深入了解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通过对贵州省及其各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揭示其经济发展特 点、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1332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c.png)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梳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程,分析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本文将回顾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揭示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以及国家宏观战略和政策导向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提出构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逻辑框架的思路和方法,包括明确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政策协调和区域联动等方面。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逻辑框架,本文旨在为实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形成全面开放、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新格局。
二、中国区域发展的现状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
从东部的沿海发达地区到西部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再到中部的崛起地带,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政策优势,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本。
然而,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土地,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https://img.taocdn.com/s3/m/4e227f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0.png)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首先从引言部分介绍了背景情况,提出了问题并说明了意义重要性。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优势互补的定义、原则以及实施途径,同时解释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性。
在结论部分探讨了优势互补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促进区域经济布局的优势互补,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为地区经济的健康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关键词: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内涵、原则、途径、重要性、关系、未来发展方向、政策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问题逐渐凸显,急需通过优势互补来实现资源协调配置,推动各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力求在不同地区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全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视,积极探索优势互补的路径和方式,努力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协同发展。
了解和探讨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引导各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资源利用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动能不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如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各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只有通过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各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方法分析
![关于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和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90d602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1.png)
1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外,我国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宏观调控的实施以及发展思路的明确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但是在推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即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所以,首先应该发展区域经济,使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巩固,再进一步全面发展国家经济。
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首要推动因素,经济发展除了地区自身的发展之外,还需要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支持、政府对财政权的管理等,在地方政府的管理之下,区域经济能够快速地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2理论概述2.1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地方内,具有规范性的自我治理能力的政权团体,即所谓的地方自治。
地方政府是国家中一个地方的管辖地区,对该地区有财政权、管理权、教育权,等等,确保地方的经济和治理正常运行,受中央政府的控制,是中央政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地方人民负责。
地方政府也设置了各种职务,如市长、县长等,这对区域的管理进一步详细化,使得做到对地方完美的治理,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2.2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国家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结合内外因素对该地区的经济进行综合发展,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实体发展相互融合。
区域经济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要素,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依据各地区的市场和政府政策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经济发展计划,以使各区域经济发展紧跟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脚步。
3地方政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3.1制定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计划地方政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来引导本地区的经济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制定合理的地区经济计划之前,首先,要明确中央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一系列要求,根据中央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详细计划。
其次,要对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规划,在此【基金项目】齐齐哈尔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编号:QSX2020-03YB );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编号:135309501);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编号:Z201924);齐齐哈尔大学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2010232581、202010232459、202010232340)。
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及政策建议
![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及政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006b123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5.png)
区域产业发展研究及政策建议——推动区域经济长期繁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区域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我国,如何促进区域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长期繁荣,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推动区域产业发展,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区域产业水平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方面,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加大技术创新、人才引进、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的配套力度,努力提升区域产业的水平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注重推动传统产业向技术含量高、环保型、差异化的方向升级转型,对于那些不能直接转型的企业,则要通过外部引导、产业升级、转型升级等措施,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政策建议:1、着力提升区域产业水平。
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尤其是优惠政策。
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营商环境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力度,鼓励企业用于技术创新、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方面投入。
同时加快新型产业发展,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化、智能化等方向升级。
2、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
特别是针对那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民营企业,要加强对其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扶持。
3、着眼长远,注重提高技术水平。
除了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外,还要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技术人才培养。
政府要加大高校科研基金和人才引进经费的投入,帮助高校开展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各项研究。
二、推动区域间合作,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产业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机制,合理布局企业和市场,促进公共资源共享、环保等方面的迫切问题解决,推动区域内各类企业和资本进行整体性的合作,最终为区域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政策建议:1、建立区域间合作平台。
对于具有协调发展潜力的地区,应该建立起区域间产业交流合作平台,为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等提供信息呼应的通路和支持。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8273eb4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9a.png)
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11.21•【字号】绵府办发〔2016〕66号•【施行日期】2016.11.2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正文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绵阳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绵府办发〔2016〕6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绵阳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第10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6年11月21日绵阳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主动参与成渝、成德绵等经济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构建统一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机制,构建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绵阳实际,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市七届政协一次会议的重大安排部署,抢抓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机遇,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和多点多极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作用;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共同发展、协调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以及重点生态保护区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县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幸福美丽绵阳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绵阳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6b160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1.png)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区域定义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古典区位理论: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
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
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
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
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
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
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
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及政策优化研究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及政策优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b33943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9.png)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及政策优化研究研究论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及优化研究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旨在评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通过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对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并为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各地区实施各具特色的举措,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效果差异以及潜在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可以为进一步优化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研究方案和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统计分析、模型建立等。
首先,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了解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其次,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其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实施的进行案例分析。
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各地区的经济指标、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建立相应的模型,探讨优化的路径和方法。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速度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二是产业结构不均衡,某些地区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缺乏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业的支撑。
三是区域人才流动问题,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进一步验证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并对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
四、结论与讨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社会稳定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108c7d2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7.png)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7.01.19•【文号】国办发〔2017〕7号•【施行日期】2017.01.1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开发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对促进体制改革、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开放型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发区已成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当前,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发挥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作用,形成新的集聚效应和增长动力,引领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对各类开发区的统筹规划,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开发区管理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把各类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开发区精简高效的管理特色,创新开发区运营模式,以改革创新激发新时期开发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规划引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及政策建议
作者:马东升
来源:《山西农经》2020年第19期
摘要: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直接受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
虽然市场主导资源配置,但政府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地方政府要对政府、市场的边界进行合理确定,重构地方政府职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方政府;区域经济;作用路径;政策建议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19-0025-02 ; ; ; ; 中国图书分类号:F127 ; ; ; ;文献标志码:A
政府行政体制深化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自主权、选择权得到了增强。
地方政府可以依据区域经济现状,采取一系列促进措施,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但地方政府越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对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带来了一定制约作用。
因此,相关部门及人员需认识到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1 ;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1.1 ;资源配置不科学
市场资源配置由市场和政府两个主体完成,只有科学协调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才可以优化配置资源。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的介入力度过大,市场主导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环境的公平性难以真正体现出来,进而对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造成了不利影响。
例如部分地方政府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作为资源分配重心,忽视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政府干预过多,企业十分关注政府行为,难以及时提升自身的经营能力[1]。
1.2 ;区域发展规划不完善
部分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的过程中,将行政手段作为首选,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政策内容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和需求等难以实现,区域发展规划不完善,容易出现重复建设等问题,进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以中西部部分地区为例,当地照搬沿海地区的发展经验,难以适应地区的实际情况。
1.3 ;营商环境差
营商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现阶段,受地方政府干预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逐渐出现,例如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限制外地产品[2]。
此外,地方政府没有明确所在城市的功能定位,不能与周边城市畅通流动资源要素,进而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造成影响。
1.4 ;区域间协同机制不完善
目前,受区域内部碎片化现象的影响,区域间协同发展目标难以高效推进。
例如一些地方,上级行政机构的区域政策落实难度较大,区域间难以合理发展,无法灵活调整产业布局,生产要素流动的市场化、自由化受到影响。
这样会导致区域产业优势和竞争力大打折扣,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阻碍。
2 ;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路径
2.1 ;协调配置资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受历史因素影响,我国曾出现物资短缺现象,需要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以便快速提高物资利用率。
二是在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经验,甚至直接模仿发达国家的模式。
三是在技术方面,直接引入国外的成熟技术,不具备较高的创新性。
新时期,我国充分重视经济发展质量,社会整体情况呈现出较大改变。
从物资角度来讲,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日趋严峻,仅依靠政府力量难以转化剩余产能,需将市场作用发挥出来。
从技术角度来讲,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日趋增长,要求创造一系列新技术和新业态,以便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驱动作用。
从政府职能角度来讲,需逐步向公共服务方面转变[3]。
因此,在各项资源配置过程中,需协调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将市场的主导作用发挥出来,政府从宏观角度给予必要引导,以便顺利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
2.2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在制定和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科学制定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涵盖的内容较多,例如专项规划、五年规划、经济区规划等。
这些规划会直接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区域农业规划会影响现代农业等。
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规划时,需准确把握本区域资源的特色和优势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证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适应,发挥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
2.3 ;完善区域营商环境
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都属于区域营商环境的范畴,会对市场主体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
一是构建良好的区域营商环境,培育企业家精神。
只有充分重视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才可以增强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因此,地方政府要完善立法和执法工作,切实保护企业家的合法利益。
针对企业家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以便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二是以优良的区域营商环境吸引更多流动资本。
如果区域营商环境较差,那么企业经营、发展将受到影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大大减弱。
这样,区域企业将会向其他区域转移投资存量,潜在投资者出于投资安全考量也会降低投资额度。
因此,地方政府需逐步创建开放性、法制化的投资营商环境,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是构建优良的区域营商环境,显著改善企业的经营行为与财务绩效。
企业在制定各项决策时,需要将环境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如果区域营商环境较优良,市场秩序将会得到规范构建,企业守法和诚信经营意识将大大增强,可以降低区域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的发展活力将得到增强。
如果区域营商环境较差,则可能扭曲企业经营行为。
例如税费过高时,企业可能会利用法律漏洞或者向其他区域转移资产等,这样不仅会影响企业发展,而且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因此,地方政府要充分考虑区域内企业的发展需求,完善税收、监管等诸多方面的政策体系,服务于企业发展。
2.4 ;强化行政区域合作
为提高区域经济合作质量,需提高行政区域之间的合作水平。
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区域划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区域经济活动。
新时期,我国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显著增加了跨行政区域的经济活动,但市场化体制并不完善,企业经济活动依然会受到行政区域边界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重复投资等不良问题,难以顺利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例如京津冀地区虽然推行了协同发展的举措,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而长三角区域的合作关系比较紧密,因此取得了良好的区域协同发展成效。
地方政府要采取措施提升行政区域合作质量,消除区域内部碎片化现象。
一是适当减少行政区域划分层级,合并部分行政区域,以便能够高效统一调度各类生产资源。
二是对行政区域的有形边界进行弱化,促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得到满足。
例如为了高效配置生产资源,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北京市先后合并了东城区与崇文区、宣武区与西城区等。
地方政府要深入分析当地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与落实政策和规划,切实满足区域间协同发展的需求。
3 ;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1 ;做好顶层设计工作
地方政府要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区域经济和产业布局等发展规划,通过出台特定产业的发展政策,实现特定产业的推出和发展目的,打造区域优勢产业,调整并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如果缺少顶层设计,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地方政府设立区域合作办公室,统筹区域发展,优化产业分工,区域内各产业和城市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3.2 ;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地方政府需积极建设区域营商环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这样能够更好地吸引投资,促使区域内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新力得到显著增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例如可构建营商环境联席会议机制,由第三方机构客观评价营商环境。
3.3 ;提高区域合作质量
为加快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步伐,地方政府要对区域合作进行强化,降低区域内部的碎片化程度。
其中,构建大都市圈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之一。
通过打造都市圈,能够打破省域经济区和市域经济区的界限,增强区域内部人口的流动性,从制度方面落实产业再布局,将地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规避产业雷同问题。
在具体实践中,地方政府要对当地优势产业进行梳理和发展,将区域内的产业配套能力纳入考虑范围,通过重点发展区域优势产业,有效积聚产业链内的企业。
要高效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避免重复投资和雷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质量。
3.4 ;加快构建服务型政府
为充分发挥市场的经济引领作用,政府需逐步向服务型转变。
一是加强法治建设。
对法律体系、规章制度等进行完善,约束公权力,提高地方政府的运作效率,增强各项行为的可预见性。
二是增强小政府意识。
地方政府主要从制度方面约束经济运行,不可过度干预市场行为。
此外,为规避市场失灵问题,地方政府需实时监督市场状况,运用具有针对性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增强市场活力。
4 ;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行为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限制和促进两方面的作用。
地方政府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深入领会国家政策精神,积极转变职能与目标,高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悦.地方政府支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6):29-30.
[2]余璐,戴祥玉.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合作共治与地方政府协同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8(7):38-45.
[3]周泽炯,杨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8(1):; ;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