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691f497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6.png)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自夏商时期以来,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儒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广泛的思想流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成文于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礼、乐、忠、信、孝”的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学思想在汉代达到了全盛期,成为统治阶层的主流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学的地位与作用1.儒学与政治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提出了“君子”、“仁人”的理念,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在历史上,孔子的政治思想被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在内的多位帝王所借鉴,并在实施政策时贯彻了“仁政”的理念。
2.儒学与教育儒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成为社会精英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本质是道德的教育”,提倡以“德育为先,智育为辅”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一直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重要考试内容,累计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3.儒学与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尚。
儒家思想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为中国的政治体系提供了一套统一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节约的重要性,并提倡实业家精神,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论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论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华文化主流](https://img.taocdn.com/s3/m/f6ee3ed4ad51f01dc281f193.png)
論儒家文化為何能成為中華文化主流院系:嶺南學院姓名:蔡嘉煒學號:13328007【論文摘要】提起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漢字,不少人都會选择“仁”、“和”、“義”等字作為代表,而這些漢字無不來自一個共同的學術流派——儒家。
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儒家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華夏民族的生命體中,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
那麼儒家文化為何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本文將從儒家自產生到獨尊的過程,儒家思想文化的功能及特點討論這一問題。
關鍵詞:獨尊儒術融合性普適性堅持方向與政治緊密聯繫一、爲什麽是儒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拉開了一個大變革時代的序幕。
動盪的時局,一切皆變:禮崩樂壞,狼煙四起,井田瓦解,小農出現。
舊勢力留戀權勢負隅頑抗,新勢力亟求變革卻底氣不足,在激烈的碰撞中,人的思想極易發生分歧,於是便出現了百家爭鳴這一學術繁榮的現象。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提出了“軸心期”理論,按照這一理論,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亦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古希臘、古印度、中國分別且幾乎同時實現了人類文明的突破,古希臘出現了大哲學家,古印度出現了苦行者,而中國,則出現了諸子百家。
由此,三個不同地區的文明朝著各自的方向發展。
中華文化,最終朝著儒家文化的方向發展。
儒家作為百家之一,自春秋時期出現,直到戰國時期孟子等人的逐步發揚才逐漸成為顯學。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先秦儒家思想並不都為各國國君所賞識成為治國思想。
相反,其他學術流派諸如墨家、法家、道家等卻一度盛行,然而,歷史最終選擇了儒家而非其他流派,這要從各家側重點不同說起:墨家在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兩大顯學,墨家鼻祖墨翟甚至與孔夫子齊名。
但是,墨家畢竟代表的是下層手工業者,它所提倡的“兼愛”、“非攻”等思想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下,並不為統治者所認可,統治者看中的,僅是墨者們的守城之術,在他們眼裡,墨者也許只是是一群可以利用的匠人而已。
法家所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成為七國之首,并最終實現統一建立秦王朝,秦始皇焚書坑儒后,法家一度一家獨大,究其原因,在於法家所宣揚的“法、術、勢”“變革”等思想滿足國君們渴望稱雄于亂世的野心。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1ba524d3c1ec5da50e270ce.png)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
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一、儒家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从古至今在中国一直占据很强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甚至占了统治地位。
比如说,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
后取得官方地位。
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
儒家文化虽然在古代占据统治的地位,但这并不是说它的统治地位是一成不变的。
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统治地位被取消。
五四运动虽然取消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但是在今天儒家文化仍然在我过占据重要的地位,原因是因为儒家文化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3951c20e2bd960590c67783.png)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教授:曹家启2013级岭南学院四班邱临风将我国的思想文化,或者确切点说,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一条气势磅礴,滔滔奔流的大河应该是个比较恰当的比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学说如百花竞放。
然而在几千年的时光里,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却始终如河流虽支流纵横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如今仍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而这条河流的主流,正是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思想,其思想不仅渗透进了千百年国人的言行思想中,甚至对整个民族造成了巨大影响。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儒家学说在众多学派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迎合了需求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托。
思想文化不能是空中花园,一种思想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经济、政治等条件的支持。
迎合需求,是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并成为主流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直接最表面的层次而言,儒家学说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百家争鸣时期,儒、道、。
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因此,宣扬“仁”的儒家思想并不被看重,而尚武的法家,兵家思想更受青睐。
而及至西汉建立,封建制度更为稳固,社会稳定,国家大一统,此时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可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思想。
而儒家学说,宣扬社会的秩序,宣扬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君臣之道,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维稳”的需求。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意愿对一种思想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极为重大的,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广下,儒家学说登上西汉正统思想的地位,成为官方文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无疑是对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的一大推动。
自西汉后,中国社会虽然几经动荡,但是大一统的局面依然得到很好的保持,“维持社会稳定”成为各朝各代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需求。
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dcc6d09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e.png)
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
一、文化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2、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潜在影响。
3、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注入了不少儒家思想。
二、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的重要社会影响在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创造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
并让中国的统治阶级成功的应用于中国的社会国家治理实践获得了封建社会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光辉人类发展社会史,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也是中华民族以前、现在和将来屹立世界的根本所在。
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其治国理论学说,封建制度只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外壳,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生活现实中的行为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让农民成为社会道德思想的奴隶,而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而完成对国家社会双重治理的理想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bb57494028915f814dc208.png)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dca2e27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9.png)
儒家政治哲学的意义讲到儒家,多数人都会觉得儒家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文化的主流,并且在五四激进派看来,是中国问题的根源。
这也是为什么五四的时候要打倒孔家店,把中国的坏文化的根割断,我们才能拥抱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的原因;而另外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是阳儒阴法,外表看起来主流是儒家,但骨子里面是法家。
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我觉得中国传统的政治是儒法互补。
因为儒和法有各自的局限,中国传统政治的成功恰恰在于儒和法的互补,包括道家、佛教的一些文化上、社会上的支撑,这是中国传统的特点。
回到儒家是中国特有的主流文化的说法,这是对儒家的一个原始想法的背叛。
因为孔子、孟子从来没有觉得儒家这一套东西,是只为自己国家设计的,为鲁国或邹国设计的。
他们是为所有华夏人设计的。
华夏最开场指的是文明人,所有的文明人都叫“华夏”。
所以他们觉得这套东西华夏人都要去遵守。
《论语》里面还说,孔子想要去夷狄的地方住,并且说:“君子之居,何陋之有?”就是说君子过去以后,哪怕就是蛮夷、不文明、不开化的人听了君子的这套说法以后,也会承受。
这才是儒家的“原教旨”,即自认为是一套普世价值,只要是人都可以承受,不用限定文化、种族,大家都能承受的一套东西。
我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儒家。
在普世的意义上,现在流行的另一套说法是中国哲学是处理心性道德修养的。
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韩非子》,《韩非子》里没有任何正面处理心性道德修养的问题。
在我看来,儒家其实也是政治哲学在先的,心性问题是处理政治问题的副产品。
与此相对,比方,海外新儒学代表人物刘述先说,儒家分三类:一类是精神性的,就是他们自己那套心性儒学;第二类是庸俗的,就是民间信仰,是“封建迷信”;第三类是“政治化”的,在他看来,儒家在政治层面不过是给封建专制做帮凶的。
海外新儒家的这种态度,外表看好似是保守的,但实际上对以儒家为根底之一的传统政治是否认的。
所以他们一般讲儒家讲传统的时候,只愿意从心性的角度去讲,从精神层面的角度去讲。
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
![儒学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主流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7f110a40029bd64783e2c2c.png)
中国文化概论题目: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组员:汤欣慧黄嘉铃俞丽云温小怡系别:文化传播系专业:广告学班级:广告0901目录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 (3)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3)(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 (3)(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 (4)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 (4)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 (5)(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 (5)(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 (5)三、结论 (6)参考文献 (7)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后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学派的一种学术和统治理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
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兼容国学中各个文化学派之所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中庸》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中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是指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其弟子子夏更提出“学而优则仕”,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荀子也曾谓:“君子博学而谋,修身端行。
”这些儒学思想不仅体现了经世致用、入世重行的人生观,而且展示儒家求道、乐道的精神面貌。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力行意识,倡导积极入世是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精神正赖此支撑。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和其经世致用的精神面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将从儒家文化思想的人学、伦理、道德、法律和经济五大方面对其共同的作用加以论述。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374c32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b.png)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一、儒家思想的起源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儒孔家族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诸多重要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
在日益混乱的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的指导原则,并在之后的历史中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变。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孔子提倡的“爱人”、“仁者爱人”的观念体现出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仁爱强调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行为准则,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友善。
2. 礼制:礼制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实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秩序与和谐。
儒家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尊崇传统礼仪、恪守社会规范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与关爱。
3. 孝道: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孔子提出了“孝”,即对父母的敬肃心理和行为,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料,将作为家庭和社会的基石。
4. 君子:儒家思想中,“君子”是儒家伦理思想中重要的理想人格。
君子的概念主要强调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境界,他们以德治国、修身齐家、裕民安邦,并成为社会中的楷模。
三、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政治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中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儒家的礼仪制度和君臣之道成为君主统治下的国家治理原则。
同时,儒家思想强调德治,以德行来约束官员和统治者,从而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2. 教育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影响。
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为人师者,应怀一身之德”,这反映出儒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师德的重要性。
在中国历史中,儒学成为学术教育的主流,儒学经典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3. 社会伦理影响:儒家思想提倡人们对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的遵守。
通过儒家的思想引导,中国社会形成了尊老爱幼、重视家庭和谐以及讲究公德的传统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保持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秩序。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d7a6d6bd1a37f111f1855bca.png)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
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
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
“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
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
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
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
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
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总之,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并且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与道德取向,成为中国人的信仰。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原因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c81482054a7302768e9939ee.png)
儒家思想文化因何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自孔子開創,由董仲舒改造,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一直擔任中國的主流文化角色,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歷經佛道二教的挑戰,但仍然以佛道儒化為結局。
那爲什麽儒家思想文化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筆者認為,原因可分為兩個層面:一、儒家的核心理念對維護統治秩序,緩和社會矛盾起了重要作用;二、中國的社會實際需要儒家的思想。
下面我從這兩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歷代對儒家思想的改造,始終沒有偏離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禮”。
“仁”即“仁者愛人”。
孔子雲:“仁者,人也”。
可見孔子的人性論主張“仁愛”;孟子亦雲:“存心養性”,王陽明的“致良知”正是对孔子的“仁性”思想的发扬光大。
這種仁愛思想對於維護封建統治是及其重要的,“仁”要求統治者要善待百姓,用仁愛來統治天下,到了孟子時期,將仁愛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到“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這對於緩和統治階層和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是極其重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古代民本思想。
除此之外,仁愛思想對於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立和諧社會大有裨益。
孔子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我們處理好社會關係提供了一條準則,緩和社會矛盾起了巨大作用。
《禮記·禮運》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仁者愛人”,重視人的價值,儒家強調以人為本,荀子也提出人在萬物中“最為天下貴”,可見儒家重视人的价值。
可以說,儒家的民本思想使其能夠在君與民或人與人之間搭建一條橋樑,緩和了不同階層的矛盾,這是儒家思想能為大眾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的第二個核心就是“禮”,即“克己復禮”。
孔子強調的禮其實就是周禮,及維護統治秩序的等級名分制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社會各階層各安其位,各謀其職,我們的社會才有秩序可言,這與當時的“禮崩樂壞”“諸侯混戰”的局面是分不開的。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56ea091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d.png)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它通过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社会制度以及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儒学以其独特的社会伦理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在儒家的价值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
儒学强调家族礼仪和家族道德,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孝道、友善等价值观念,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
这种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观念,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儒学以其独特的政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注重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认为君主应为人民的福祉而治理国家,提出“仁政”、“民本”等理念。
“仁政”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人民的利益。
而“民本”则强调以民为本,注重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平衡。
这些政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准则具有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行政制度。
另外,儒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博学笃志”、“格物致知”等观念,倡导学而不厌、思而不忧。
这种注重学问和思考的精神对于培养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儒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倡导“君子”、“仁者”等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对于培养中国人的优雅风度和高尚品格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儒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的人本思想、社会伦理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对于塑造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b947f78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c.png)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儒学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儒学的发展历程、其所宣扬的思想和吸引人们的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指儒家思想的学术流派,也是孔子所创立的思想体系的一种。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思想家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与发展。
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发展起来的。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关系,强调融合、和谐、共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人性的善,他认为人是有良知的,应该尽力遵从道德,为人而活。
汉朝时期,儒学被认为是正统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主导。
汉武帝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学校,注重儒学的普及,这也使儒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唐朝时期,随着儒学的发展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使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中的主要形式,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儒学所宣扬的思想儒学所宣扬的思想,主要是关于人的关系,道德与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是关于人的关系。
儒学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四种人伦关系,这些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国社会所有秩序机构的基础。
在这些关系中,每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角色,遵从道德规范,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的目的。
其次是道德与文化的思想。
儒学认为人应该成为一位完善的人,做出道德上的正确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体系主评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认为是构成一个成熟人的精神基础。
同时,儒学也提倡“博学,审问,慎思谋,明辨是非,笃志实,行道成”的修养方法,认为这是成为完善人的必要条件。
儒家文化因何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儒家文化因何成为中国文化主流](https://img.taocdn.com/s3/m/f4e00d0c03d8ce2f00662372.png)
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其实已经不是一种在争鸣中发展的哲学理论形态,它更应该是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生存态度和方式,是在岁月在蒋中积淀下来的祖辈记忆和原始认识。
当然,这个“原始”并非指人类发生之初由劳动经验累积所叠起的对整个宇宙世界的认识,而是指由黄河流水冲刷出来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人际生活中凝聚的智慧体悟。
千载百世的华夏文明,在儒家文化的引领下无意识地踏步着自己的征程轨迹,走着一条集体选择的道路。
在二千五百年前,一个身影走人了这古老的文明国度,影影绰绰之间,他餐风露宿,奔走六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尝尽世间的冷淡凄苦,最后郁郁而终。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其身后的千年中华文明,将在他那瘦弱的身影中得到无限扩大延长,儒家哲思之门,将由他这里旬然中开,直到现在……割据混战、戈戟亮影的春秋战国时期,沙场以堆积的白骨无情地演绎了所谓胜者为王的社会逻辑,另一方面,中华思想史上又惊喜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唯美思想局面。
战争的延续成为文明融合的一种激烈方式,在这纷乱的政治时期,君主们对一种能够支撑自己国家走向千秋万世的理论主张的强烈期盼促使当时文人幕客们的政治思维有了深刻性与广阔性的高度提升。
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当时的儒学其实屡屡遭遇到挫败尴尬,孔子一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让千年以后的我们仍感到那股揪心的苦闷疼痛。
但后来儒学又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主流意识的呢?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逻辑推理问题,从深层次而言,它是由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态来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对天地的依赖使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意识中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对生命和宇宙的尊重情感。
正如《周易》中所倡导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古人的言辞行止中已经得到最突出的显现。
对于他们而言,天与地是自我生存的基点,尊天敬地,厚爱万物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内心形成简素雏形,或者说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心态。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5988ac9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2e.png)
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学也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但其核心价值始终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
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儒学的历史渊源儒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道德伦理思想体系。
孔子是儒学思想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者之一。
他强调“仁”的概念,认为“仁”是人类心灵中最高尚、最纯洁、最美好的品质。
同时,孔子还提出了“礼”、“义”、“智”等概念,并将这些道德准则应用于政治、教育等方面。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汉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推广。
到了唐宋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主流思想。
明清时期,儒学更是成为了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二、儒学的核心价值1. 仁爱之道“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在儒家看来,“仁”包含了对他人的关爱、同情、尊重和关注。
在现代社会中,“仁”可以被理解为“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2. 礼制之道“礼”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儒家看来,礼制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方式,可以促进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
3. 孝道与家庭伦理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是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同时,在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家庭伦理、夫妻关系等方面。
4. 教育与人才培养儒家思想中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
同时,儒家思想中也强调了“格物致知”、“诚信”等方面。
三、儒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1. 儒学对于社会和谐的促进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和谐是一个重要话题。
儒学思想中强调了“仁爱之道”、“礼制之道”等概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https://img.taocdn.com/s3/m/17dbb21e866fb84ae45c8db2.png)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古圣先贤经验、智慧的结晶,曾长期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人们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等等,然而,在这众多文化中只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先秦时期,孔子通过对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清理,并且重新诠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即儒家学说,后来,此学说经过后代门人的继承与创新,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
可是儒家文化何以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呢?通过对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文化的形成非一人之功,而是历史的积淀。
古人云:“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清楚地道出了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那么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哪些呢?(1)、天道观念。
即儒学认为人和世界的存在和运行有其基本的法则和秩序,,这样的法则和秩序在非人为性所能决定的意义上,被人们感到是一种“天道法则”。
《书经》中说“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篅”。
(2)、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同时,《荀子·王制篇》中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也宣扬了大一统的思想。
(3)、纲常伦理。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构建了统治者需要的等级森严的制度。
这样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此三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长盛不衰,源于它们对封建统治的维护作用,而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二、统治者的推崇儒学在诞生之处并不受重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终于注意到了适应时代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文化中关于治世的论断,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被统治者极力推崇。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dc2eb7f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0e.png)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提出,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唐代,它成为了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成为官方思想,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君主需要通过儒家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人际关系的固化和尊重,这些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伦秩序的价值导向,符合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
二、儒家学说的普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成为正统思想,与其广泛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儒家思想在大众中传播,进一步加强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无论是升官进阶还是经商发展,都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此外,唐代中叶陈子昂、韩愈等人推动“唐儒之争”,强调儒家思想在朝堂上的作用,也为将儒家学说推广到全社会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
三、国家的维稳需要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民变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政权需要一种稳定的思想来维护社会秩序。
于是,儒家思想被祭奠在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维稳的文化工具。
在唐代,通过政治手段,列侯任官只能在儒学论坛上举行,使儒家学说成为政治舆论和文化上的主流,构建起了一种稳定的、有序的价值观体系。
四、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非仅靠以上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适应性,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门第之见”,在人的修养方面,其强调的是伦理道德,追求的是合乎天理与人伦的“中庸之道”。
这些强调爱国、尊重父母、上达不骄、下达有度的经典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与封建社会中的稳定和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有着多方面的成因。
它与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广泛普及、国家的维稳需要、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讲解]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讲解]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35bbb79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5.png)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原因:(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题目:为什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组员:汤欣慧黄嘉铃俞丽云温小怡系别:文化传播系专业:广告学班级:广告0901目录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 (3)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3)(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 (3)(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 (4)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 (4)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 (5)(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 (5)(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 (5)三、结论 (6)参考文献 (7)一、儒学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后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朝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学派的一种学术和统治理念。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绳,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
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思想家的传承、丰富和发展,儒家文化兼容国学中各个文化学派之所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中庸》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赞天地之化育;可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中的“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是指参与天地化育万物的活动。
孔子提倡学以致用,其弟子子夏更提出“学而优则仕”,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荀子也曾谓:“君子博学而谋,修身端行。
”这些儒学思想不仅体现了经世致用、入世重行的人生观,而且展示儒家求道、乐道的精神面貌。
在儒家文化中,强调力行意识,倡导积极入世是一项重要内容。
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精神正赖此支撑。
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的主流地位是历史趋势的必然和其经世致用的精神面貌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将从儒家文化思想的人学、伦理、道德、法律和经济五大方面对其共同的作用加以论述。
二、为什么儒学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一)儒学人学思想与现代人的发展我们认为,孔子的人性思想之所以重要,是在于他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在人性论上不但为后学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思路,还蕴含了其后儒学一切人性学说的矛盾发展的内在要素。
可以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几乎概括了儒家人性论的所有问题。
首先,“性相近”意指人类具有共同的本性。
其次,所谓“性相近”,并不是指人性的彼此等同,而是同中有异。
再次,“习相远”指出了后天习染的差异性。
总之,孔子的人性论主张“仁者,人也”。
仁性属于实践理性,不同于认知理性,它是直觉而不是推理,是容纳情感而非排斥情感的;是当下呈现而非学而后成的,孟子的“存心养性”,王明阳的“致良知”正是对孔子的“仁性”思想的发扬光大。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一种人与人的新型关系,在变革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人学的传统资源,以有利于当代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文化强调一种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崇尚“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不但视人与万物为同质同源,天道与人道相通不二,而且以追求和谐为至高的价值目标。
以此来看,儒家文化内蕴的生态伦理思维,将为人类走出生存困境提供良好的价值指引。
第二,群与己的协调。
儒家的“人”是始终处在人伦关系网结中的人。
儒家的人学强调个体只有在群体中才有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个体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与群体。
重群克已乃是儒家人学的基本要求。
儒学要求人们要以“公义胜私欲”,提倡“国尔亡家,公而亡私”,“至公无私”。
对儒家重群克已思想的积极因素作出现代的诠释和改造,对于促进群已互补、公私结合价值观的确立,无疑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三,人与物的结合。
儒家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是万物之灵,荀子提出人在万物中“最为天下贵”;《礼记·礼运》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又说:“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因此,儒家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仁者爱人”。
可以说,把儒学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入现代社会,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一定程度上遏制西方社会过分注重物质欲望的宣泄倾向,既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又可保障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
第四,情与理的交融。
儒家人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合理因素就在于,它不仅重理,也重情,认为“感人心情,莫先乎情”,提倡人的行为应该“发乎情,止于礼义”。
儒家强调“礼乐并重”,礼是理性的规范,乐是情感的陶冶。
因此,把儒家情理并重的观念引入纯理性的王国,使人的行为既合理又合情,更好的发挥人的能动性和满足人的需求。
第五,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在这一点上,儒家提出“内圣外王”的人生理想,倡导“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生价值,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孔子提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儒家的这种追求超越和理想,在现代工业科技文明中,可以促成人们从现实利欲中解脱出来,摆脱心灵的空虚与精神的惶惑,升华行为的价值和品格。
(二)儒学伦理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1、儒家伦理思想的宗法基础首先,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具有宗法性质。
儒家认为是君臣、父子、夫妇等几类社会关系。
孔子与齐景公的对话中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君臣与父子相对举,把社会基本关系概括为君臣、父子关系。
后期儒学又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十义”。
《礼记·礼运篇》说:“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可以说,古代社会道德规范体系都是在三纲五常的基础上展开的。
“三纲”的道德体系是对中国古代宗法血缘关系的概括和反映,即使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仁义礼智信也是家庭伦常的扩展,“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孟子·离娄上》)。
其次,儒家还构建了一套移孝为忠的宗法政治逻辑。
孔子以“仁”释“礼”的基础是社会的血缘联系,其集中的观念表现是为“孝”,因此,孔子在《论语》中对“孝”做了具体的道德规定:“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而“孝”之所以成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则在于其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孔子亦有所见。
他说:“其为人之孝弟,其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总之,在移孝为忠的推演过程中,儒家的宗法伦理不但是其推演的前提和起点,宗法伦理的精神也表现为各种社会制度和基本规范之中。
2、儒家伦理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和优化儒家的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交往的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互利交换原则是可以互相融通的。
应该看到,一方面,儒家“礼尚往来”的交往思想可以培养人们交往意识的形成,促成交换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儒家推己及人,爱己达人的互助原则,有利于培养和形成人们遵循商品交换的互利原则和等价交换的自觉性,规范人们的交换行为,保障市场交换的正常运行。
同时,对规范与秩序的强调是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所共有的因素。
不仅如此,儒家提倡的某种伦理精神还可以成为促进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
主要表现在儒家“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宁简勿奢”的自律精神和“重群克己”的合作精神上。
特别突出表现的是在儒家诚信为本的伦理规范与市场交易中信誉至上原则的一致性。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孔子强调“人无信不立”,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儒家伦理的一些异质因素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与市场经济形成互不优化的效应的。
例如,在义与利的关系上。
我们知道,儒家反对“不义而利”,强调“以义驭利”。
孔子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里仁》)它有利于促进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把利和义结合起来。
又例如,在和与争的问题上。
儒家“贵和”思想可以给竞争补益。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卫灵公》)《中庸》也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认为以和的生成性来补益争的损耗性,达到以和济争,就可以使市场竞争而不乱。
(三)儒家道德观念与现代道德建设儒家的“仁爱”规范中包含着的“仁者人也”的人性自觉、“人民爱物”的社会责任、“仁者爱人”的利他意识和“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等多种道德意韵和伦理精神。
这些精神正是“为人民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仁爱”在封建的宗法社会里不可能真正实现,甚至还会蜕变成少数统治者装饰自己和欺骗人民的工具,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使“仁”落到实处,使仁爱得到升华。
(四)儒家法律思想及现代观对照儒家礼法思想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多元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有一个贯穿宇宙,社会、人生的“道”的存在,足以代表法律制度甚至整个社会制度。
所谓“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汉书·董仲舒传》)。
法律也是“道”的具体体现,不但是治国的规矩,还是得人心的方法,仁义礼乐、辞让忠信皆寓于其中。
和谐观也是儒家法律思想的核心观念。
在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影响之下,息讼的努力、无讼的追求一直是古代立法者和司法者们孜孜以求的。
总之,“和谐”是儒家礼法思想的主张,也是现代法律的价值追求,这使得它在当代的法律生活中能不断的被发扬光大。
三、结论在各种文化流派林立的思想文化之中,儒学一直处于主流文化的地位,尽管汉唐以降佛教东来,其间也有封建统治者把佛教立为国教的举措,但从来没有替代过儒学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行为规范的支配性影响。
这迫使佛教不得不儒学化,宋明新儒学和儒佛道为一流,其所吸收的佛学义理也正是中国化的佛学。
事实证明,只有那些经过充分儒学化或中国化的佛学流派才能在中国得以生存和流行,而没有经过充分的儒学洗礼或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大多昙花一现,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长廊中的匆匆过客。
同理,其他的外来宗教也是如此,伊斯兰教,犹太教之所以能在中国流行或融入了中国文化,恰是因为它们直觉的认同了主流文化,即连世界主流宗教的基督教,在明末传入中国时也不得不提出了“合儒”和“益儒”的口号。
儒学之所以具有这种“八方来仪”的显贵地位,恰说明了其在文化上的不容动摇的正统性和主流性。
参考文献:[1]姜义华.中华文化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2]孔庆明,陈秀平.中国儒家文化[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3]余同元.中国文化概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4]张允熠.中国主流文化的近现代转型[M].时代出版[5]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