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安全性发展.doc

合集下载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课件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课件

环境适应性设计
环境适应性分析
分析产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性能表现,找出潜在的环境适应性风险。
环境适应性设计
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提高产品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和 可靠性。
03
安全性设计
安全风险评估故障、人为操作失误、环境因
素等。
安全风险评估标准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PPT课件
目 录
•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概述 • 可靠性设计 • 安全性设计 •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的实施与管理 •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的未来发展
01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可靠性
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 的能力。
安全性
产品在正常工作或异常情况下,避免造成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或环境损害的能力。
冗余设计
并联冗余
通过增加并联单元来提高系统的可靠 性,当某个单元出现故障时,其他单 元仍能正常工作。
串联冗余
通过增加串联单元来提高系统的可靠 性,所有单元必须正常工作才能保证 系统正常运转。
容错设计
故障检测
通过检测系统中的故障信号,及时发现并处理故障,防止故 障扩大。
故障隔离
将故障单元与其他正常单元隔离,防止故障扩散,同时保证 系统其他部分正常运转。
接地保护
采取接地保护措施,将设 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大 地连接。
漏电保护
安装漏电保护器,在设备 漏电时及时切断电源,防 止电击事故发生。
04
可靠性安全性设计的实施与管 理
设计审查与验证
总结词
设计审查与验证是确保可靠性安全性 设计实施的重要环节。
详细描述
在设计阶段,应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查 ,确保其满足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在 产品开发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设计验 证,确保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可靠性历史概述尽管产品的可靠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产品的可靠性才凸现出来,不仅影响产品的性能,而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成为众所瞩目需致力研究的对象。

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力量推动下,可靠性工程从概率统计、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

可靠性工程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 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40年代)可靠性工程有关的数学理论早就发展起来了。

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17世纪初由伽利略、帕斯卡、费米、惠更斯、伯努利、德*摩根、高斯、拉普拉斯、泊松等人逐步确立。

第一本概率论教程——布尼廖夫斯基(19世纪);他的学生切比雪夫发展了定律(大数定律);他的另一个学生马尔科夫创立随机过程论,这是可修复系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可靠性工程另一门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20世纪30年代飞速发展。

代表性:1939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疲劳强度提出了威布尔分布,该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工程中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自航空。

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适航性统计学注释》,首次提出飞机故障率≤0.00001次/ h,相当于一小时内飞机的可靠度Rs=0.99999,这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

我们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三规定)是在1953年英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由N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这就是现在常用的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二战末期,德火箭专家R•卢瑟(Lussen)把Ⅴ1火箭诱导装置作为串联系统,求得其可靠度为75%,这是首次定量计算复杂系统的可靠度问题。

因此,V-1火箭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

最早作为一个专用学术名词明确提出“可靠性”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放射性实验室。

系统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研究

系统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研究

系统工程中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系统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复杂的工业和商业环境中,系统出现故障和安全问题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导致了严重的损失和影响。

因此,研究系统工程领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会从可靠性和安全性两个方面来进行探究。

二、可靠性研究可靠性指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所需输出性能的能力。

在系统设计和运行中,可靠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可靠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分析是评估系统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及其影响的方法。

通过精细、系统地分析可能的故障来源,将系统的故障概率降至最低。

2. 可靠性设计可靠性设计是保证系统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达到所需可靠水平的方法。

在设计过程中,可靠性设计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范畴。

3. 可靠性验证可靠性验证是通过测试等手段来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例如,通过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模拟器,并测量各种参数,来验证系统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可靠性。

4. 可靠性改进可靠性改进是根据分析、设计、验证结果,发现并纠正系统中的缺陷或故障,使系统达到更高的可靠性水平。

总之,可靠性研究是始终贯穿于系统工程设计和运行的全过程中,它能够减少故障发生的可能,做到系统的稳定、可靠、高效,提升企业和社会的发展动力。

三、安全性研究安全性是指系统在面临恶意攻击时,能够及时发现,防止并减小攻击的能力。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安全性研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安全设计安全设计是在产品、系统或者服务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系统的安全问题。

例如,通过防止漏洞和非法入侵,限制访问,以及加密和验证等手段,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2. 安全测试安全测试是通过深入分析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以及模拟现实世界中的恶意攻击来评估系统的安全性。

通过测试,能够找到不安全的点,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安全改进安全改进是针对测试结果,寻找并修复系统中存在的漏洞和不安全点,以提升安全性水平。

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一直是航空航天工程的重要关注点。

在飞机、航天器等航空航天系统中,可靠性和安全性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对于乘客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来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会讨论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并探究一些提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方法。

一、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系统在特定条件下完成预期功能的能力。

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设计质量、制造过程、材料选择等。

在设计阶段,应当采用合适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充分考虑系统的各种故障模式,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修复策略。

此外,保养和维修也是保证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环节,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故障。

二、航空航天系统的安全性航空航天系统的安全性是指在规定条件下,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保持人员安全的能力。

安全性包括飞行安全、地面安全和乘客/机组成员的安全。

为了提高航空航天系统的安全性,必须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例如,采用可靠的飞行控制系统、引入自动化系统以减少人为错误、建立完善的事故调查机制等。

三、提高航空航天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方法1. 引入先进的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航空航天系统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也在进步。

例如,使用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此外,引入自动化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也能减少人为错误,提高安全性。

2. 加强培训和监管: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能够减少操作失误,降低事故风险。

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安全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3. 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通过定期检查和维护,可以发现和排除系统中的潜在故障,及时进行修复和更新。

同时,建立完善的维护记录和故障分析体系,为系统运行状态的监控和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4. 加强危机管理能力: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降低事故的影响和损失。

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一直是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可以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还能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

首先,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生命安全。

如果设备发生故障或者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可能会导致事故发生,危及员工的生命安全。

其次,设备和设施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如果设备频繁出现故障,不仅会导致生产进度延误,还会影响产品质量,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因此,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仅是企业的法定义务,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方法要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设备和设施的维护保养。

定期对设备和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并排除潜在故障和安全隐患,确保设备和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2. 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有新的设备和技术问世,能够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企业应及时更新设备,引入先进技术,提高设备和设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加强人员培训。

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密切相关。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设备事故。

4.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设备和设施的责任人和管理流程,确保设备和设施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和可靠性。

5.加强监控和预警机制。

企业可以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故障和安全隐患,并建立预警机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有效地提高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设备和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

安全性可靠性工作计划

安全性可靠性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全面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二、工作目标1. 实现全年安全生产零事故;2. 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故障率;3. 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高全员安全意识;4. 加强安全生产投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三、主要措施1. 组织保障(1)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全生产工作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2)设立安全生产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协调、监督和检查;(3)明确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 安全生产管理(1)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学习,提高全员安全意识;(2)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制度执行到位;(3)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技能;(5)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杜绝违章作业。

3. 设备可靠性提升(1)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2)加强设备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3)推进设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可靠性;(4)建立健全设备档案,实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4. 安全生产投入(1)加大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确保安全生产需要;(2)完善安全生产设施,提高安全保障能力;(3)引进先进安全设备,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5. 安全生产考核(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考核制度,明确考核指标;(2)对安全生产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3)对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四、实施步骤1. 第一阶段(1-3月):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安全教育培训;2. 第二阶段(4-6月):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加强设备维护保养;3. 第三阶段(7-9月):推进设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可靠性,开展安全生产考核;4. 第四阶段(10-12月):总结安全生产工作经验,完善安全生产工作计划,确保全年安全生产目标实现。

产品六性工作计划

产品六性工作计划

产品六性工作计划一、引言产品六性是指产品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可用性、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适应性。

在现代化的生产环境中,产品六性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产品六性的重要性以及制定产品六性工作计划的必要性。

二、产品六性的重要性1. 可靠性: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执行预定功能的能力。

高可靠性的产品可以提升用户满意度,并减少维修和售后服务的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 可维护性:产品的可维护性是指产品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检修和维修的能力。

合理设计的可维护性可以降低维修时间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3. 可用性:产品的可用性是指产品在规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能力。

高可用性的产品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停机时间和生产损失。

4. 安全性:产品的安全性是指产品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给用户和环境带来伤害的能力。

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可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用户信任度。

5. 经济性:产品的经济性是指产品在使用寿命期内的总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平衡。

通过提高产品的经济性,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6. 环境适应性: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是指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能够正常工作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可以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和市场竞争力。

三、产品六性工作计划的制定在制定产品六性工作计划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分析产品现状:通过对产品的现状进行分析,包括用户反馈、维修记录等,了解产品在六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2. 设定目标和指标:根据产品现状的分析结果,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指标,例如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减少维修时间指标等。

3. 制定改进方案:根据设定的目标和指标,制定相应的改进方案。

例如,可以优化产品设计,加强质量控制,增加维修服务等。

4. 资源调配:根据改进方案的需要,合理调配相应的资源,包括人员、物料、设备等。

5. 实施和跟进:按照计划进行改进方案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跟进和评估。

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与安全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与安全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与安全分析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电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

然而,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锂离子电池的原理、结构、应用以及可靠性与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未来锂离子电池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一、锂离子电池的原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来源于正极材料和负极材料之间的化学反应,其中正极材料主要是金属氧化物或磷酸盐,负极材料则是石墨或碳材料。

电解液是锂盐和有机溶剂的混合物,电池内部通过多种材料的协同作用来实现能量转换和储存。

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自放电率低等优点,因此在现代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二、锂离子电池的结构锂离子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

正极材料通常是金属氧化物或磷酸盐,如锂钴酸、锂铁磷酸等;负极材料则是石墨或碳材料。

隔膜通常采用聚合物材料,其作用是隔开正极和负极,并允许离子通行。

电解液是锂盐和有机溶剂的混合物,通过隔膜与正负极反应,实现电池内部物质和电荷的传递。

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

在电子产品方面,锂离子电池被用于储存小型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的电能。

在电动汽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是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主导技术,凭借着其高效能、高能量密度的特性成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的首选。

四、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虽然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点,但其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由于电化学反应的存在,锂离子电池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导致容量衰减、内阻升高等问题,从而影响电池的性能。

此外,锂离子电池在高温、低温、过充、过放等情况下,也容易引发电池短路、起火、爆炸等危险事件。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可靠性,需要从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加以改进。

首先,在材料方面,需要选择稳定性更高、容积比更好的正负极材料,并尽可能减少添加剂的含量。

设备产品供货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设备产品供货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

设备产品供货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可靠性我公司本着“以人为本,以信立业,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的工作方针,视项目质量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以期各工序质量达到最优。

安排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项目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对所采购的设备严格按用户所提供图纸及技术要求采购,严格按设备生产厂家的业绩、信誉、设备运行质量,认真选择设备生产厂家。

同时,认真检查测试所购货物,确保质量合格。

在交过程中,确保包装、运货、安装和服务各环节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交货过程中各工序完工后,严格按检验程序100%进行检验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从而保证工程合格率达100%。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所有设备保质期贰年,对产品质量进行终身跟踪服务。

1.质量保证体系1.1概述1.2质量方针保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延续为客户贡献优质易用的医疗器械和耗材。

坚持以公司、客户,员工的共同发展为目的,提升公司文化,提高员工素质。

坚持过程全程控制,提高项目交验合格率及施工质量,通过提高项目效率提高公司整体效益。

保持以客户为存眷焦点,提高客户惬意度;保持延续改进,永续提高竞争能力。

1.3质量目标本项具体目标是验收合格率100%,顾客满意率95%以上。

1.4质量办理机构本工程建立以项目经理主要负责、由各部门和各作业队及质保工程师组成质量管理体系。

日常工作由质量保证部负责,协助项目经理保质、按期顺利地完成本项目。

1.5质量控制过程为了确保整个项目的完成,在项目实施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严格依照质量办理体系执行,使对项目实施有可能会产生影响的各个环节处于受控状态。

1.5.1采购质量控制根据我们以往采购设备的经验,设备生产厂家的业绩、信誉、设备运行质量,认真选择设备生产厂家。

必要时,设备生产供应过程中,将派员监督。

设备出厂前及到货后,认真检查测试,确保质量。

1.5.2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确定并策划直接影响项目质量的实施,安装和服务过程,确保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建筑知识: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建筑知识: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建筑知识: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随着现代建筑工程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成为了建筑界关注的焦点。

建筑结构作为建筑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因此对其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保护非常重要。

一、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建筑结构的可靠性是指建筑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不发生任何结构问题的概率。

为了保障建筑结构的可靠性,需要从材料、设计和施工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选择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并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保证其强度和耐用度。

此外,建筑结构设计需要考虑到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可预测因素,例如地震、暴风雨等。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操作,确保所有结构部件的准确度和完整度。

质量控制部门需要对每个工作阶段进行检查,以确保所有结构部件的质量和精度。

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减少未来发生意外事件的可能性。

二、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除了可靠性外,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安全性是指建筑结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证住户和其他使用者的安全。

这涉及到多个方面,例如结构抗震能力、火灾风险、建筑物逃生通道设计等。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结构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建筑结构的设计必须考虑到结构在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中的承受能力。

一些特殊的设计技术,例如建筑结构的防震技术、结构支撑技术和防火技术等,可以用来增加建筑结构的整体抵抗能力。

另外,在火灾风险方面,建筑结构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建筑物防火能力和疏散通道的构建。

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时使用火灾模拟和风险评估技术来测试建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同时,适当的安全设备和紧急停电系统也应该在建筑物中设置,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安全地疏散所有人员。

总之,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一系列标准和规定,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随着人们对建筑品质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保证建筑结构质量的同时,我们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需求也在不断升级,这也将为未来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

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软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石,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到各个领域,从商业到政府、医疗、交通等等。

然而,软件的大规模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探讨软件工程中的软件可靠性与安全性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软件可靠性1. 软件可靠性的定义软件可靠性是指软件在给定的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正常工作的能力。

换句话说,可靠的软件应该能够在各种情况下提供一致的、正确的结果,而不会因为错误或者故障而导致系统崩溃或者数据丢失。

2. 提高软件可靠性的方法(1)测试与验证:通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过程,可以发现软件中的潜在问题和错误。

测试方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等,可以确保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都能正常运行。

此外,还可以使用静态分析工具和模型检查等方法,提前发现软件中的问题。

(2)容错与恢复:设计软件时,可以采用容错机制,使得软件在发生错误时能够自动修复或者自动切换到备用系统。

此外,还应该设计适当的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

(3)代码质量管理: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是提高软件可靠性的关键。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该遵循统一的编码规范,使用合理的变量命名和注释,避免重复代码和死代码的存在。

同时,还可以使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来检查代码质量,发现潜在问题。

二、软件安全性1. 软件安全性的定义软件安全性是指软件在面临各种威胁和攻击时,能够保护系统和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安全的软件应该能够预防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泄露、代码注入和拒绝服务等安全威胁。

2. 提高软件安全性的方法(1)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通过使用身份鉴别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

常见的身份鉴别方式包括密码、生物特征识别和双因素认证等。

此外,还应该设置合理的访问控制策略,根据用户的权限限制其对系统资源的访问。

(2)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不会被窃取或者篡改。

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航空航天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的日益关注,确保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提高航空航天系统可靠性与安全性的策略和挑战。

一、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定义和重要性1. 可靠性的定义与重要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可靠性是指系统或设备在给定的时间段内执行规定的功能而无故障发生的能力。

保证航空航天系统的可靠性对于飞行任务的成功完成至关重要,任何系统故障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2. 安全性的定义与重要性航空航天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系统运行时不会对乘客、机组人员和地面人员造成伤害或威胁。

保证航空航天系统的安全性对于保护人员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是航空航天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提高可靠性与安全性的策略1. 设计阶段(1)合理的系统设计: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需求出发,进行系统设计,包括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考虑,确保系统满足安全和可靠性要求。

(2)多样化冗余设计:引入多个并行模块或备用系统,当故障发生时能够实现自动切换,保证系统的连续性运行。

(3)可靠性预测和故障分析:进行可靠性预测和故障分析,通过经验数据和模拟分析来识别潜在故障模式,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系统优化。

2. 制造和测试阶段(1)严格的质量控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制造过程中满足设计要求,并进行可靠性测试和验收测试。

(2)严谨的风险评估与管理:针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风险。

3. 运行和维护阶段(1)预防性维护:定期进行维护检查,及时更换老化部件,以预防故障的发生。

(2)持续的监控与改进:建立系统健康监测系统,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持续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三、可靠性与安全性的挑战1. 复杂性挑战:现代航空航天系统复杂性的增加使得可靠性与安全性的评估和维护变得更加困难,需要采用更加高效和精确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提高设备可靠性及安全性的关键措施和建议

提高设备可靠性及安全性的关键措施和建议

提高设备可靠性及安全性的关键措施和建议提高设备可靠性及安全性的关键措施和建议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各行业的发展和运行至关重要。

无论是工业设备、交通运输工具还是家用电器,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都直接关系到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业务运行的稳定性。

因此,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需要采取一系列关键措施和建议。

本文将重点探讨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关键措施和建议,以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一、设备设计阶段的关键措施和建议1. 合理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设备设计的前提是明确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合理的设计标准和规范能够确保设备的功能满足用户需求,并且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 充分的需求分析与用户参与在设备设计阶段,充分的需求分析和用户参与是保证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需求分析,设计人员能够充分了解用户对设备的需求和使用环境,进而制定出更符合实际需要的设计方案。

同时,用户的参与也能够提供宝贵的反馈和改进建议,从而进一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强化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在设备设计阶段,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是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分析和评估设备可能面临的各种潜在风险,设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规避和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风险评估和预防机制应包括各种可能的故障和安全隐患,如电路故障、机械损坏、火灾等。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检测和保养程序,及时发现和修复设备故障,以确保设备的长期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设备制造阶段的关键措施和建议1. 优质的材料和零部件选择在设备制造阶段,选择优质的材料和零部件是确保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本保证。

优质材料和零部件能够提供较长的使用寿命和更高的安全标准,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2. 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品质管理在设备制造过程中,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品质管理是提高设备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质量控制流程和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减少制造过程中的不良品率和品质问题,提高设备的制造质量。

可靠性工程基本理论.doc

可靠性工程基本理论.doc

可靠性工程基本理论1 可靠性(Reliability)可靠性理论是从电子技术领域发展起来,近年发展到机械技术及现代工程管理领域,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可靠性与安全性有密切的关系,是系统的两大主要特性,它的很多理论已应用于安全管理。

可靠性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其任务是研究系统或产品的可靠程度,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的安全性。

产品的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产品可以是一个零件也可以是一个系统。

规定的条件包括使用条件、应力条件、环境条件和贮存条件。

可靠性与时间也有密切联系,随时间的延续,产品的可靠程度就会下降。

可靠性技术及其概念与系统工程、安全工程、质量管理、价值工程学、工程心理学、环境工程等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所以,可靠性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技术。

2 可靠度(Reliablity)是指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概率。

可靠度用字母R表示,它的取值范围为0≤R≤1。

因此,常用百分数表示。

若将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时间内丧失规定功能的概率记为F,则R=1-F。

其中F称为失效概率,亦称不可靠度。

设有N个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在规定的时间内,有n个产品失效,则F=n/N R=(N-n)/N=1-F 可靠度与时间有关,如100个日光灯管,使用一年和使用两年,其损坏的数量是不同的,失效率和可靠度也都不同。

所以可靠度是时间的函数,记成R(t),称为可靠度函数。

图5-1是可靠度函数R(t)和失效概率F(t)变化曲线。

图5-1可靠度 3 失效率(Failure rate)失效率是指工作到某一时刻尚未失效的产品,在该时该后,单位时间内发生失效的概率。

在极值理论中,失效率称为“强度函数”;在经济学中,称它的倒数为“密尔(Mill)率”;在人寿保险事故中,称它为“死亡率强度”。

失效率是衡量产品在单位时间内失效次数的数量指标;它也是描述产品在单位时间内失效的可能性。

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

经济性安全性可靠性

经济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是相互关联且至关重要的三个方面。

这些要素在各个领域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商业、工业、交通、社交媒体还是个人生活等方面都适用。

尤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经济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经济性经济性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化价值的能力。

在商业领域,经济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经济有效的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利润率。

这可以通过精细的供应链管理、良好的管理实践以及高效的生产流程实现。

同时,经济性也与消费者息息相关。

消费者更愿意购买价格合理且经济的产品或服务。

因此,经济性对于企业和消费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个人生活中,经济性的决策也很常见。

我们会比较价格、质量和使用寿命等因素来选择购买物品。

例如,在购买电子产品时,我们会考虑价格是否合理、是否能满足我们的需求,还有使用寿命等因素。

经济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节省金钱,还能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安全性安全性是指保护人们免受潜在威胁和危险的程度。

在现代社会中,安全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交通领域,安全性是确保人们在驾驶、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行走时免受伤害的关键因素。

交通规则、车辆安全技术和交通警察的存在都是为了确保人们的安全。

在商业和工业中,安全性也非常重要。

企业必须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工厂和生产设施需要符合严格的安全标准,以确保员工和产品的安全。

此外,数据安全也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保护个人和机构的敏感信息免受黑客和网络攻击是至关重要的。

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系统、产品或服务持续达到预期性能的能力。

在工业领域,可靠性对于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工厂需要可靠的设备和系统来避免生产中断,以确保产品按时交付。

例如,在电力行业,电网系统必须保持高度可靠,以确保顺畅供电。

在个人生活中,可靠性也是人们对产品和服务的基本要求之一。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重新整理)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重新整理)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重新整理)编号: 密级:XXXXXX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2009年10月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XXXXXX系统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拟制单位:拟制人:审核:会签:标准化:批准: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辑要页摘要:该文档介绍了五性评估情况。

叙词: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负责人:拟制人:参加者: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目次1 概述 ..................................................................... .. (1)1.1 任务来源 ..................................................................... ....................................................1 1.2 产品功能和组成 ..................................................................... ........................................1 1.3 研制过程 ..................................................................... ....................................................1 2 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工作概况 (1)3 可靠性评估 ..................................................................... ...................................................2 3.1 可靠性定量要求 ..................................................................... ........................................2 3.2 可靠性定性评价 ..................................................................... ........................................2 3.3 可靠性预计 ..................................................................... ................................................2 3.3.1 基本可靠性预计模型 ..................................................................... ..............................2 3.3.2 基本可靠性框图 ..................................................................... .....................................2 3.3.3 基本可靠性计算 ..................................................................... .....................................3 3.4 定量评估 ..................................................................... ....................................................3 3.4.1 数据来源 ..................................................................... .................................................3 3.4.2 故障定义 ..................................................................... .................................................3 3.4.3 累积工作时间及故障数 ..................................................................... ..........................4 3.4.4 可靠性评估公式 ..................................................................... .....................................4 3.4.5 可靠性评估结果 ..................................................................... .....................................4 4 维修性(含测试性)评估 ..................................................................... ............................4 4.1 维修性定量要求 ..................................................................... . (4)4.2 维修性(含测试性)设计评价 ..................................................................... .................44.3 维修性预计 ..................................................................... ................................................5 4.3.1 维修性预计方法 ..................................................................... .....................................5 4.3.2 维修活动 ..................................................................... .................................................5 4.3.3 预计模型 ..................................................................... .................................................5 4.3.4 XXXXXX系统的功能层次 ..................................................................... .....................6 4.3.5 维修性预计结果 ..................................................................... .....................................6 5 保障性评估 ..................................................................... ...................................................6 5.1 使用保障评价 ..................................................................... ............................................6 5.2 维修保障评价 ..................................................................... .. (7)1XX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5.3 资源保障评价 ..................................................................... ............................................7 6 安全性评估 ..................................................................... ...................................................8 7 结论 ..................................................................... (10)2XXX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评估报告 1 概述1.1 任务来源研制任务来源于《》,合同编号:。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第一章引言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应用范围广泛,覆盖了政府、企业、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网络安全威胁和攻击手段,因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深入探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分别从安全性和可靠性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指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系统中包含的信息进行保密、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

信息系统的安全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保密性保密性是指信息系统中包含的信息只被授权的用户所知晓,未经授权的人无法获取其中的内容。

在信息系统的构建中,必须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有权限访问的内容,从而保证系统中信息的保密性。

2.2完整性完整性是指信息系统中包含的信息不被篡改、损毁等,即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信息系统必须对信息进行保护,确保其不被未经授权的人修改、删除等操作。

2.3可用性可用性是指信息系统对于授权的用户在合理的时间内能够正常使用。

信息系统必须具有高可用性,能够在受到攻击时迅速恢复,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2.4安全威胁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等。

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机制,对这些安全威胁进行识别和防御。

第三章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仍能够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能力。

信息系统的可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容错性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故障,例如硬件故障、软件故障等。

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一定的容错能力,能够及时发现故障并进行修复,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3.2可拓展性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信息系统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拓展性,能够随时扩大系统容量或增加新的业务需求,满足企业或个人的需求。

3.3可恢复性信息系统在受到攻击或其他因素的破坏时,需要能够尽快地恢复系统,确保数据能够得到及时的还原和恢复。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析一、引言电力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是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电力系统中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是保障电力系统持续稳定运行的核心,因此,对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一)可靠性的定义和指标可靠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

衡量可靠性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事件发生率(FIR)和故障修复时间(MTTR)。

其中平均无故障时间指从设备投入使用到第一次故障发生的平均时间;事件发生率指单位时间内设备出现故障的频率,通常用每1000小时故障次数来衡量;故障修复时间指一次故障出现后,设备正常运行所需的时间。

(二)可靠性分析方法可靠性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可靠性块图法和容错设计等。

(三)可靠性改进措施提高可靠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增加备件、提高设备的质量、优化运行管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等。

三、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一)安全性的定义和指标安全性是指电力系统在正常和异常工况下保持稳定、可靠、经济运行的能力。

衡量安全性的指标主要有三个:过负荷容限系数、电力系统稳定裕度和电力系统的灵敏度。

其中过负荷容限系数是指设备在额定负荷的基础上能够容忍的超负荷程度,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电力系统稳定裕度是指电力系统的稳定裕度,也就是稳定边界距离稳定标准的距离;电力系统的灵敏度是指电力系统在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检测出故障并快速进行控制和切除故障点的能力。

(二)安全性分析方法安全性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事故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及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等。

(三)安全性改进措施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优化电力系统结构、完善电力系统保护系统、提高电力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管理水平等。

产品安全与可靠性.doc

产品安全与可靠性.doc

产品安全与可靠性KPI组成表
情感语录 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
2.
3.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
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
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
7.
8.
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11.12.再见
13.14.15.离开之后,我想你不要忘记一件事:不要忘记想念我。

想念我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也在想念你
16.有一种缘分叫钟情,有一种感觉叫曾经拥有,有一种结局叫命中注定,有一种心痛叫绵绵无期
产品安全与可靠性考核流程 产品安全性指标达标率 累计查实投诉数 产品安全与可靠性信息的收集与反馈
及时性
17.冷战也好,委屈也罢,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一句软话,一个微笑或者一个拥抱,我都能笑着原谅
18.不要等到秋天,才说春风曾经吹过;不要等到分别,才说彼此曾经爱过
19.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20.当我为你掉眼泪时,你有没有心疼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性安全性发展可靠性历史概述尽管产品的可靠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可靠性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现代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产品的可靠性才凸现出来,不仅影响产品的性能,而且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和安全的重大问题,成为众所瞩目需致力研究的对象。

在社会需求的强大力量推动下,可靠性工程从概率统计、系统工程、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学科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门新兴的工程学科。

可靠性工程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

1 可靠性工程的准备和萌芽阶段(20世纪30—40年代)可靠性工程有关的数学理论早就发展起来了。

最主要的理论基础:概率论,早在17世纪初由伽利略、帕斯卡、费米、惠更斯、伯努利、德*摩根、高斯、拉普拉斯、泊松等人逐步确立。

第一本概率论教程——布尼廖夫斯基(19世纪);他的学生切比雪夫发展了定律(大数定律);他的另一个学生马尔科夫创立随机过程论,这是可修复系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可靠性工程另一门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20世纪30年代飞速发展。

代表性:1939年瑞典人威布尔为了描述疲劳强度提出了威布尔分布,该分布后来成为可靠性工程中最常用的分布之一。

最早的可靠性概念来自航空。

1939年,美国航空委员会《适航性统计学注释》,首次提出飞机故障率≤0.00001次/ h,相当于一小时内飞机的可靠度Rs=0.99999,这是最早的飞机安全性和可靠性定量指标。

我们现在所用的“可靠性”定义(三规定)是在1953年英国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来的。

纳粹德国对V1火箭的研制中,提出了由N个部件组成的系统,其可靠度等于N个部件可靠度的乘积,这就是现在常用的串联系统可靠性模型。

二战末期,德火箭专家R•卢瑟(Lussen)把Ⅴ1火箭诱导装置作为串联系统,求得其可靠度为75%,这是首次定量计算复杂系统的可靠度问题。

因此,V-1火箭成为第一个运用系统可靠性理论的飞行器。

最早作为一个专用学术名词明确提出“可靠性”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放射性实验室。

他们在1942年11月4日向海军与军舰船员提出一份报告中说:“……由于真空管寿命短,需要一个专门小组对它的可靠性进行研究并协调各个研究所得工作。

”1943年美国成立“电子技术委员会”并成立“电子管研究小组”,开始电子管的可靠性研究。

这是有组织地研究电子管可靠性的开始。

1949年,美国无线电工程学会成立了可靠性技术组,这是第一个可靠性专业学术组织。

2 可靠性工程的兴起和独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初,可靠性工程在美国兴起。

当时美国军用电子设备由于是效率很高而面临着十分严重的局面:1949年美国海军电子设备有70%失效,一个正在使用的电子管要有九个新的电子管作为临时替换的备件;1951—1952一般的无线电设备中24%有故障,而雷达高达84%有故障;美国空军每年的设备维修费为设备购置费的两倍,需有三分之一的地勤人员维修电子设备。

为扭转被动局面,1952年8月21日,美国国防部下令成立由军方、工业部门和学术界组成的“电子设备可靠性咨询组”(Advisory Group on Reliability of Electronic Equipment)即AGREE。

1955年A-GREE开始实施一个从设计、试验、生产到交付、储存、使用的全面的可靠性发展计划,并于1957年发表了《军用电子设备可靠性》的研究报告。

该报告从9个方面阐述了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管理的程序及方法,确定了美国可靠性工程发展的方向,成为可靠性发展的奠基性文件,标志着可靠性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可靠性工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此后美国制定一系列有关的可靠性军标,确立了可靠性设计方法、试验方法及程序,并建立了失效数据收集及处理系统。

同时,其他一些国家,如苏联、日本、瑞典、意大利、联邦德国等也纷纷成立可靠性的专业组织,开展可靠性活动。

3 可靠性工程的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年代。

可靠性工程以美国为先行,带动其他工业国家,得到全面、迅速发展。

美国武器系统研制全面贯彻可靠性大纲,在这10年中,美国先后开发出F-111A、F-15A战斗机、MI坦克、“民兵”导弹、“水星”和“阿波罗”宇宙飞船等装备。

这些新一代装备对可靠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1957年AGREE报告提出的一整套可靠性设计、试验及管理方法被国防部及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接受,在新研制的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迅速发展,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可靠性设计、试验和管理标准,如MIL-HDBK-217、MIL-STD-781和MIL-STD-785。

在这些新一代装备的研制中,都不同程度地制订了较完善的可靠性大纲,规定了定量的可靠性要求,进行可靠性分配及预计,开展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和故障树分析(FTA),采用余度设计,开展可靠性鉴定试验,验收试验和老练试验,进行可靠性评审等,使这些装备的可靠性有了大幅度提高。

例如,50年代的“先驱者号”卫星发射11次只有3次成功,而60年代发展的阿波罗登月船,除阿波罗13以外,每次发射都成功着陆在月球上并安全返回。

此外,机械可靠性的研究,维修性、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也相继展开;还建立了更有效的数据系统,开设了可靠性教育课程,值得提出的是日本。

日本在1956年从美国引进了可靠性技术和经济管理技术,1960年日本成立了质量委员会,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立电子元件可靠性中心。

日本将美国在航空、航天及军事工业中的可靠性研究成果应用到民用工业,特别是民用电子工业。

使其民用电子产品质量大幅提高,产品在世界各国广为销售,赢得良好的质量信誉。

不到十年,它的工业增长年速度就高达15%。

4 可靠性工程的深入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20世界60年代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靠性工程不但在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和工业较发达的各国得以纵深发展,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和印度等国也得到迅速发展。

美国1975年9月正式成立了直属美国三军联合后勤司令部领导的电子系统可靠性联合技术协调组,进行统一的可靠性管理。

在1978年9月,美国成立了全国性的数据交换网“政府-工业部门数据交换网”。

可靠性设计和试验方面,70年代以来,更严格、更符合实际、更有效的设计核试验方法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更严格的简化和降额设计、计算机辅助可靠性设计、复杂电子系统可靠性预计及精确的热分析和热设计、非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和试验。

采用组合环境应力试验,如温度-湿度-振动三综合试验,更真的模拟环境;加速应力筛选试验、可靠性增长试验等等。

此外,维修工程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转变为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

1970年英国联邦航空局颁布了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大纲。

它包括定时维修、视情维修和状态监控等三种维修方式,在军用、民用飞机上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978年美国成立三军软件可靠性技术协调组来负责国防范围内的软件可靠性研究及协调工作。

目前对软件可靠性的研究工作迅速发展成一个新的可靠性分支。

印度和以色列在70年代成立了全国的可靠性学术组织,并在航空、航天及电子工业部门设有专门的可靠性机构和试验室。

印度在可靠性理论研究方面,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的可靠性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是举世瞩目的,这两个国家都从欧美引进可靠性技术并结合本国国情采用合适的设计、试验、预计和分析方法来解决本国产品可靠性问题。

1991年初,历时仅42天的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军事技术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战争,使用了品种精确的制导武器、巡航导弹和隐性飞机,并使用了空间侦察系统、先进的C3I系统(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和电子设备,从而揭开了高技术兵器时代的序幕。

伴随着高技术兵器时期的到来,将带来新技术革命。

对于从事兵器可靠性工作者来说,出现了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机遇。

热兵器时期的一些可靠性技术将要变革,并适应高技术兵器需要而提出一些新的可靠性技术。

(1)由于高技术兵器的综合化、系统化,未来的战争将是系统对系统、体系对体系的对抗,因而描述可靠性与维修性不能像单一兵器那样简单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来描述,而是应考虑综合作战效能来描述,即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减少维修人力和保障费用。

因此,应建立新的可靠性指标体系和评价及考核办法。

(2)由于高技术兵器的综合化和系统化,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设计更为突出,新的系统可靠性设计技术将要出现,其建模技术和建模方法将要有新的突破,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可靠性预计、分配与分析。

(3)由于高技术兵器系统越来越复杂,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

按目前的设计方法和控制方法难以保证,因而将出现3C 革命,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生产(CAM),计算机辅助工程(CAE)。

传统的人工设计、装配、测试和老一套管理模式不但效率低,质量与可靠性不能保证,成本高,可以说没有3C就无法进行设计和生产。

(4)由于系统的多功能及复杂性,为了保证系统的战备完好和任务成功性,减少维修人力和保障费用,必须进行故障自动检测设计(BIT)和切换。

为此,必须进行模块化设计。

未来的军事电子产品将不再由成千上万个元器件所构成,而是由若干功能模块所组成。

(5)为了减少复杂的综合武器系统的体积、重量及提高可靠性,发展大规模集成和高密度组装技术是必然的趋势。

美国空军1985年提出了“可靠性和维修性计划”(RM2000),要求达到“可靠性增倍、维修减半”的目标,也就是说武器装备可靠性提高一倍,维修时间、维修人员、维修费用全部减半。

达到这一目标的首要措施就是提高集成度。

日本NEC全固体化的微波中继设备的MTBF可达5万小时,野战电台的MTBF已达2万~5万小时。

(6)由于高技术兵器的智能化,大量计算机被采用,计算机的可靠性就面临严重问题。

关于计算机可靠性有两方面问题,一是硬件的可靠性,二是软件的可靠性。

关于硬件可靠性问题,目前一般的计算机的可靠性及其环境适用性不能满足兵器系统要求,因而必须推出军用计算机,如美国各计算机公司纷纷推出“加固”机和“MIL-SPEC”机器。

美国的加固计算机是按军用标准(MIL-STP-810CCD)设计的,能承受战争环境对冲击、振动、湿度、温度、加速度、泥水烟雾和碎屑等的苛刻要求。

星载计算机运行期间无法直接维护,可靠性要求极高。

卫星在空间环境运行时又无法避免宇宙射线、捕获辐照、日耀及核爆炸辐射等,这就需要进行环境防护设计。

为了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保证其可靠性,必须进行容错设计,如冗余与重构等技术手段。

随着计算机被大量采用,硬件可靠性不断提高,软件的可靠性问题显得比较重要。

目前软件可靠性遇到一些难题,其中有软件可靠性模型、软件可靠性设计、软件故障检测及软件可靠性评估方法等。

(7)由于高技术兵器的复杂性,如何可靠地操作使用及维护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