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模板(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学年论文参考模板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综述

(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空一行)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研究者们就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文综述了中国的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经济学研究,主要关注了以下五个方面:(1)收入差距的现象及原因;(2)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与特征;(3)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4)相关对策建议;(5)研究的困难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五号,宋体,行间距18磅,200字左右)[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五号,宋体,每个关键词中间用分号连接,3-5个关键词)(下空2行)

1 引言(一级标题,小二号,黑体,左顶格,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0.5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劳动力流动也呈现空前的规模。与此同时,中国的收入差距也日趋严重,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已成为中国经济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令人担忧。理论上说,劳动力流动会缩小收入差距,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与理论相悖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许多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经历。但是,与这些国家相比,中国又有其特殊性。那么,中国的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是什么;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如何;为什么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能否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缩小收入差距。围绕这些问题,学者们进行了不断的探讨。本文就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①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这些问题。(小四号,宋体,段首左边缩进2个汉字字符,行间距20磅)

本部分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

①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中国收入差距的研究成果,以及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出版或发表的,可谓汗牛充栋,涉及相关问题的各个方面,这给前两部分的综述工作造成了文献引用上的困难。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我们只能选取几个主要的方面,以概括的方式进行综述,因此难免有挂一漏万的可能。

大读者最关心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2 中国收入差距:现象与原因

2.1 城乡收入差距(二级标题,三号,黑体,左边缩进2个汉字字符,标题编号后空1个汉字字符,单倍行距,段前段后各0.5行)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转折点,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又呈不断扩大态势。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的比较来看,若考虑零售物价指数的变化,城乡收入比率(以农村收入为1)从1978年的2.6一度下降到1988年的1.5,随后提高并且达到2003年的2.4。[1]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这里使用的城乡收入概念并不完全可比,如果把城市居民享受的其他福利折合成收入,城乡收入差距还会大幅度扩大。[2]此外,从我国东、中、西部的城乡差距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一直高于同期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1980年至1985年间,东部和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而西部地区维持不变。其后,三大地区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但西部地区的变化趋势更为显著。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为2.01、1.63和2.11,然而,到2000年,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上升为2.49和3.62,而东部地区却只有2.30。[3]城乡差距在不同地域上的严重程度不同也是我国城乡差距的特征之一。

对于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始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形成了几乎延续至今、阻碍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框架。这种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扭曲,被认为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4-7]

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均倾向于城市集聚,加之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根本差异,使得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自然扩大的趋势。而政府在基础教育等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倾向,以及对城市计划控制部门的工资和福利的制度保护,都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8]此外,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差异、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分配不公、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等也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9-11]

若有三级标题和四级标题,格式如下:

2.1.1 劳动力市场分割(三级标题,四号,黑体,左边缩进2个

汉字字符,标题编号后空1个汉字字符,行距同正文)

(1)就业歧视(四级标题,小四号,黑体,左边缩进2个汉字字符,行距同正文)

2.2 地区收入差距

与城乡收入差距相一致,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也呈上升趋势,[12-15]并且,收入差距分解显示,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16-17]地区差距的扩大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明显,[18]1980年中、西部人均收入各自相当于东部的78%和70%,到2000年,它们占东部的比例分别降到了62%和54%。[19]就此,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概括地说,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与政府政策、要素流动、市场化进程、资源禀赋、教育投资等因素有关。

王小鲁和樊纲(2004)通过考察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状况、市场化进程在各地区间的差异、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等方面,指出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生产率的差别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流动所导致。[19]陈秀山和徐瑛(2004)经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要素投入、市场化进程与要素的使用效率是影响地区差距的因素。[12]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指出,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各地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符合程度不一致。[13]蔡昉和都阳(2000)通过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俱乐部趋同以及条件趋同的现象,认为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一系列不利于向东部地区趋同的因素,如人力资本禀赋稀缺、市场扭曲和开放程度不足。[20]还有一些研究将中国地区差距与城乡差距的原因归结于外商投资,[21-24]以及中央政府的地区倾斜政策或地理、文化等因素,[25-26]他们认为,国外资金的流入、中央政府对东部地区的优先投资是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根源,同时,中西部不利的地理条件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3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规模与特征

3.1 劳动力流动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人口迁移、户籍政策的逐步松动,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根据我国1990年、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82~1987年间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