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
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是一份关于企业内控的指导性文件。
这份指引不仅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也对整个经济体系有着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围绕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分步骤地阐述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什么是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是财政部出具的一份指导性文件,它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并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而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以下几点重要性:1.提高管理效率: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规范企业管理,合理分配资源和任务,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2.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强调风险管理和控制,减少企业经营风险的产生和损失。
3.提升企业信誉度: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自我约束的一种形式,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升企业信誉度。
4.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对于国家而言,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性:1.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有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助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
3.保护国家利益: 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要服务于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利益。
三、如何实施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实施的具体步骤如下:1.认真学习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企业管理者应当认真阅读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并开展培训和宣贯。
2.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应当根据财政部企业内控制度指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3.完善内控管理体系:企业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内控管理体系,包括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内部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环境等。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强化采购风险管控提高企业采购效能——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中所称采购,是指企业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
其中,物资主要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商品、工程物资、固定资产等。
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既是企业的“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资金流”密切关联。
众所周知,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订立、物资的运输、验收等供应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采购流程的环节虽不很复杂,但蕴藏的风险却是巨大的。
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对采购的主要流程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采购业务的主要风险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企业在健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时,应当比照健全资金、资产业务内部控制,着力从全面梳理相关流程入手。
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对采购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既要对照现有采购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又要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物资和劳务供应顺畅、物资采购是否能够与生产和销售等供应链其他环节紧密衔接。
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健全各项采购业务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物资和劳务采购按质按量按时和经济高效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
一、采购业务流程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环节。
如下图所示。
该图列示的采购流程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般采购业务,具有通用性。
企业在实际开展采购业务时,可以参照此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具体化。
采购业务的后评估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一)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采购业务从计划(或预算)开始,包括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强化全面预算管理促进实现发展战略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
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提升企业运行效率,成为促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
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指出的那样: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制定和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5号——全面预算》,旨在引导和规范企业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各环节的风险管控,促进全面预算管理在推动企业实现发展战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全面预算正确认识和理解全面预算的内涵、本质及作用,应当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全面预算的“全方位”,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投资、财务等各项活动,以及企业的人、财、物各个方面,供、产、销各个环节,都必须纳入预算管理。
因此,全面预算是由经营预算(也称业务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等一系列预算组成的相互衔接和勾稽的综合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的“全过程”,体现在企业组织各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都必须纳入预算管理,即全面预算不仅限于预算编制、分解和下达,而是由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考核、奖惩等一系列环节所组成的管理活动。
全面预算的“全员”参与,指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岗位,上至最高负责人,下至各部门负责人、各岗位员工都必须参与预算编制与实施。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全面预算的本质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项工具,即预算本身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为实现企业目标所采用的管理与控制手段,从而有效控制企业风险。
全面预算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就是企业不断用量化的工具,使自身所处的经营环境与拥有的资源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也是企业在此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估与控制过程。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doc
强化资金风险管控不断提升企业效益——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被视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血液,一直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萧条,大量企业陷入困境,资金链断裂导致很多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如何防范资金风险、维护资金安全、提高资金效益成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财政部会同有关部委单独立项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以下简称“资金活动指引”),为我国企业应对危机、防范和化解资金活动相关风险,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导和制度保障。
一、加强资金活动管控的意义资金活动指引分为4章,共21条,对企业开展资金筹集、投放和营运等活动的业务流程、主要风险类型和风险控制措施作出了具体规定;同时,明确指出,发布资金活动指引的目的,是维护资金的安全与完整、防范资金活动风险、提高资金效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一)资金活动的风险管控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第一,资金活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企业的资金活动与生产经营过程密不可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总是依赖于一定形式的资金支持;生产经营的过程和结果,也是通过一定形式的资金活动体现出来。
因此,资金管理一直被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构成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
第二,资金活动内部控制通常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关键薄弱环节。
由于影响企业资金活动的因素很多,涉及面很广、不确定性很强,企业资金活动的管理和控制面临的困难很大。
一是做好资金活动的管控,需要企业对自身业务活动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定位;二是做好资金活动的管控,需要对企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环境做出客观的、清晰的判断;三是做好企业资金活动的管控,需要企业相机抉择,合理处理自身与外界的各种关系和矛盾。
企业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自动对资金活动施以有效控制。
资金活动内部控制的失误,往往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
优化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水平——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概述《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中所指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建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提供支持保障。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信息流和运行规程等要素组成。
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
比如航空公司的网上订票系统、银行的资金实时结算系统、携程旅行网的客户服务系统等,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业务开展就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企业经营就很可能陷入瘫痪状态。
还有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其商业模式完全依赖信息系统,比如各种网络公司(新浪、网易、百度)、各种电子商务公司(比如阿里巴巴、卓越公司),没有信息系统,这些企业可能失去生存之基。
同时应当看到,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也面临诸多风险,至少应当关注下列方面:一是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二是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三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鉴于信息系统在实施内部控制和现代化管理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加之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风险特征,《企业内部控制应当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
换言之,信息系统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只有企业负责人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亲自组织领导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才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调配合,从而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在整合资源的前提下高效、协调推进。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10月18日,财政部会计司在网站上发布了《关于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及应用指引的通知》。
通知中,针对最近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进行了解读和解释。
以下是本文对此的详细解读。
一、背景《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是财政部会计司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共同制定的。
为了深入贯彻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和应用指引,推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该指引对合同管理进行了全面规范。
二、主要内容该指引从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收款及纠纷解决等方面,详细规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其中,合同管理要素的建立、执行、监督和反馈,合同文件的审批和备案,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等都有具体细则。
三、突出亮点1.合同分类:将合同分为产品、工程和服务类,从而更全面全面考虑不同合同的特点及管理要求。
2.内控要素细化:在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合同管理要素的建立、执行、监督和反馈等内容。
3.建立清单备案制度:对公司合同签署时应建立清单,并建立备案制度,确保所有合同都能够得到规范执行和有效监管。
四、对企业的意义该指引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要求的全面规范,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有效的合同管理。
通过规范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收款及纠纷解决环节,能够提升企业合同管理的规范化水平,有效防范风险和减少纠纷。
对于大型集团公司、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也能够在合同管理方面提供更明确的管理标准,规范内部控制体系。
五、具体操作1.加强学习:企业应认真学习《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的内容及相关规定。
2.合同清单制度:在签订新合同时,建立清单制度,做好审批和备案工作,并对现有合同进行规范管理。
3.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合同管理制度,从合同管理的建立、执行、监督和反馈等方面入手,确保控制措施科学合理,后果可控。
综上,该指引虽然涉及的领域狭小,但在企业内部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促进企业合同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实现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内部管理。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全面提升资产效能——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
资产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物流”管控。
在企业早期的资产管理实践中,如何保障货币性资产的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业务内部控制已从如何防范资金挪用、非法占用和实物资产被盗拓展到重点关注资产效能,充分发挥资产资源的物质基础作用。
鉴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同时单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着重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旨在促进企业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效能。
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资产管理的总体要求为促进实现资产管理目标,资产管理指引要求企业加强各项资产管控,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一)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一般工商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最大。
无论是新企业或是存续企业,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或已经制定了相关资产管理制度,按照严格的制度管理各项资产。
为了保障资产安全、提升资产管理效能,企业应当全面梳理资产流程。
在梳理过程中,既要注意从大类上区分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又要分别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进行细化和梳理。
比如,存货需要从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进行梳理;固定资产需要从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梳理;无形资产需要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进行梳理。
企业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应当贯穿各类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从“进入到退出”各个环节。
比如,对存货通常可以从验收入库、仓储保管、出库、盘点和处置等环节进行梳理。
梳理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流程,不仅要对照现有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而且应当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物流顺畅、是否能够不断减少物流风险、是否能够不断降低相关成本费用、各项资产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应有的效能,等等。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部管理指引
财政部解读18项企业内部管理指引
财政部最近发布了18项企业内部管理指引,并解读了这些指
引的关键要点。
这些指引意在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加强企业
的财务监督和风险防范能力。
以下是这些指引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1. 财务制度建设: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包括会计制度、财务报告制度等,以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2. 资金管理:企业应加强资金计划和预测管理,合理安排资金
使用,确保资金的合理流动和利用。
3. 财务风险防范:企业应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和措施,及时发现、分析和应对财务风险,以保障企业的财务安全。
4. 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风险管理、业务流程控制、信息系统控制等,以规范企业的运营活动。
5. 财务会计核算:企业应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确
保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报告披露:企业应及时、准确地披露财务信息和相关信息,增加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这些指引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内部管理要求和操作指南,有助于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企业应认真履行这些指引,并注重日常实践中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财政部对18项企业内部管理指引的解读,具体实施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判断和调整。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财政部会计司最近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
该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读和指导,对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首先,该指引明确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内部控制目标和原则。
指引指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
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内部控制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规模来设计,确保风险的有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适度。
其次,指引明确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
指引列出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会计估计和计算方法、重大会计处理和决策、审计调整和财务报表披露。
企业需要对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建立适当的审计委员会和内部审计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再次,指引提出了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
指引指出,企业需要针对财务报告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
风险评估应考虑财务报告的重要性、风险影响的概率和影响程度等因素。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等方式,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最后,指引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提出了建议。
指引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制度,包括内部审计、独立董事的监督和外部审计等。
企业应定期进行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并委派专业机构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同时,企业还应及时披露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以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财政部会计司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4号,财务报告》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企业应根据指引要求,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在财务报告过程中,企业还应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策略制定,并建立监督和评价制度。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供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和可理解的财务信息,增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和信心。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完全版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系列目录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2)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2号——发展战略》 (14)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3号——人力资源》 (28)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 (39)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5号——企业文化》 (51)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6号——资金活动》 (60)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86)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 (9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9号——销售业务》 (11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发布时间:2010-05-10健全组织架构奠定内控基础《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指出,组织架构是指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股东(大)会决议、企业章程,结合本企业实际,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企业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的制度安排。
其中,核心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为什么要制定组织架构指引?该指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对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运行等提出了哪些要求?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关于组织架构指引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一个现代企业,无论是处于新建、重组改制还是存续状态,要实现发展战略,就必须把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放在首位或重中之重。
否则,其他方面都无从谈起。
第一,建立和完善组织架构可以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一个企业怎样才能永远保持成功呢?这就要靠制度。
这个制度就是现代企业制度。
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
可见,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组织架构问题;或者,一个实施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应当具备科学完善的组织架构。
财政部解读《内控指引18号—信息系统》
优化信息系统提升管理水平——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一、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概述《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中所指信息系统,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对内部控制进行集成、转化和提升所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促进企业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操纵因素;同时,增强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理性以及相关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为建立有效的信息与沟通机制提供支持保障。
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是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人员、信息流和运行规程等要素组成。
现代企业的运营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
比如航空公司的网上订票系统、银行的资金实时结算系统、携程旅行网的客户服务系统等,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撑,业务开展就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企业经营就很可能陷入瘫痪状态。
还有一些新兴产业和新兴企业,其商业模式完全依赖信息系统,比如各种网络公司(新浪、网易、百度)、各种电子商务公司(比如阿里巴巴、卓越公司),没有信息系统,这些企业可能失去生存之基。
同时应当看到,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也面临诸多风险,至少应当关注下列方面:一是信息系统缺乏或规划不合理,可能造成信息孤岛或重复建设,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二是系统开发不符合内部控制要求,授权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控制;三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信息泄漏或毁损,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鉴于信息系统在实施内部控制和现代化管理中具有十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加之信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高风险特征,《企业内部控制应当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规定,企业负责人对信息系统建设工作负责。
换言之,信息系统建设是“一把手”工程。
只有企业负责人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亲自组织领导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才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协调配合,从而推动信息系统建设在整合资源的前提下高效、协调推进。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号资产管理》
保障企业资产安全全面提升资产效能――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一一资产管理》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经济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实现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
资产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实物流”管控。
在企业早期的资产管理实践中,如何保障货币性资产的安全是内部控制的重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业务内部控制已从如何防范资金挪用、非法占用和实物资产被盗拓展到重点关注资产效能,充分发挥资产资源的物质基础作用。
鉴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同时单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一一资产管理》,着重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旨在促进企业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效能。
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一、资产管理的总体要求为促进实现资产管理目标,资产管理指引要求企业加强各项资产管控,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及时发现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加以改进。
(一)全面梳理资产管理流程一般工商企业,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最大。
无论是新企业或是存续企业,为组织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或已经制定了相关资产管理制度,按照严格的制度管理各项资产。
为了保障资产安全、提升资产管理效能,企业应当全面梳理资产流程。
在梳理过程中,既要注意从大类上区分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又要分别对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进行细化和梳理。
比如,存货需要从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进行梳理;固定资产需要从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梳理;无形资产需要从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进行梳理。
企业梳理资产管理流程,应当贯穿各类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从进入到退出”各个环节。
比如,对存货通常可以从验收入库、仓储保管、出库、盘点和处置等环节进行梳理。
梳理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流程,不仅要对照现有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而且应当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物流顺畅、是否能够不断减少物流风险、是否能够不断降低相关成本费用、各项资产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应有的效能,等等。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强化风险管控确保工程质量——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工程项目是企业自行或者委托其他单位进行的建造、安装活动。
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体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对于提高企业再生产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中更是举足轻重。
同时应当看到,由于工程项目投入资源多、占用资金大、建设工期长、涉及环节多、多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构成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的“高危区”。
现实中,工程资金高估冒算,招投标环节的暗箱操作,曝光的“豆腐渣”工程,以及相关经济犯罪和腐败案例时有发生,引发社会各界对工程领域的批评和关注。
针对工程项目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1号——工程项目》全面梳理了立项、设计、招标、建设和竣工验收等主要流程(见图1),找出各流程环节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管控措施。
一、工程立项工程立项属于项目决策过程,是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不同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并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立项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成败。
(一)工程立项流程工程立项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和决策,具体流程见图2。
(二)工程立项环节的主要风险及管控措施1.编制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企业(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工程投资意向、综合考虑产业政策、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提出的建设某一工程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对拟建项目提出的框架性总体设想。
对于非重大项目,也可以不编制项目建议书,但仍需开展可行性研究。
项目建议书的内容一般包括:(1)项目的必要性和依据;(2)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建设地点的初步设想;(3)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方案设想;(4)项目的进度安排;(5)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6)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等。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保护企业财产、提高经济效益和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
本文将对该指引作一解读。
首先,组织架构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组织架构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它规定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设置、职责与权限等。
正确合理的组织架构能够确保内部控制系统的顺利运行,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指引首先强调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组织架构中的作用。
高层管理者负有制定与确保执行内部控制政策的职责,他们应该为内部控制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并向全体员工明确传达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此外,高层管理者还应当建立适当的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和改进。
其次,指引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职责划分的原则。
在组织架构中,应当明确每个部门和员工的职责与权限,确保职责分工的明确性和过程的规范性。
各部门应当根据自身的职能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员工充分理解和执行这些制度。
另外,指引还对内部控制的沟通和报告机制作出了明确要求。
组织架构需要确保各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畅通,必要的信息传递和报告机制应当建立起来,以便有关部门能够及时了解到各种风险和问题。
同时,企业高层管理者应当定期对内部控制的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关报告。
此外,指引还提到了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控制部门应当根据集中控制原则和合理控制成本的原则,建立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的程序和机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审核与监督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和纠正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提高内部控制的效能。
最后,指引对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提出了具体要求。
企业应当建立内部控制改进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自评和外部评估,并将改进的成果及时传达给相关部门和员工。
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内部控制,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风险挑战。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解读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提要]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刘玉廷强调,构建企业、注册会计师和有关监管部门三位一体的、有效的内外部监督评价体系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全面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解读《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新华网北京5月5日电(记者罗沙、韩洁)财政部日前会同证监会、审计署、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5日就如何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进行了解读。
相关新闻:∙天津市健全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在上市公司施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五部委联颁《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政部等五部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刘玉廷表示,该配套指引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这是全面提升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制度安排。
他表示,配套指引由21项应用指引(此次发布18项,涉及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的3项指引暂未发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组成。
其中,应用指引是对企业按照内控原则和内控“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是为企业管理层对本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提供的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是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的执业准则。
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应用指引可以划分为三类,即内部环境类指引、控制活动类指引、控制手段类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
67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
强化采购风险管控提高企业采购效能——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中所称采购,是指企业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及支付款项等相关活动。
其中,物资主要包括企业的原材料、商品、工程物资、固定资产等。
采购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既是企业的“实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资金流”密切关联。
众所周知,采购物资的质量和价格、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合同的订立、物资的运输、验收等供应链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
采购流程的环节虽不很复杂,但蕴藏的风险却是巨大的。
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7号——采购业务》对采购的主要流程进行了梳理,明确了采购业务的主要风险点,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本文就此进行解读。
企业在健全采购业务内部控制时,应当比照健全资金、资产业务内部控制,着力从全面梳理相关流程入手。
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当对采购业务管理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价,既要对照现有采购管理制度,检查相关管理要求是否落实到位,又要审视相关管理流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较好地保证物资和劳务供应顺畅、物资采购是否能够与生产和销售等供应链其他环节紧密衔接。
在此基础上,要着力健全各项采购业务管理制度,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确保物资和劳务采购按质按量按时和经济高效地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
一、采购业务流程采购业务流程主要涉及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请购、选择供应商、确定采购价格、订立框架协议或采购合同、管理供应过程、验收、退货、付款、会计控制等环节。
如下图所示。
该图列示的采购流程适用于各类企业的一般采购业务,具有通用性。
企业在实际开展采购业务时,可以参照此流程,并结合自身情况予以扩充和具体化。
采购业务的后评估二、各环节的主要风险点及管控措施(一)编制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采购业务从计划(或预算)开始,包括需求计划和采购计划。
企业实务中,需求部门一般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向采购部门提出物资需求计划,采购部门根据该需求计划归类汇总平衡现有库存物资后,统筹安排采购计划,并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批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