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合集下载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 宏观环境:整个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都会对认知产生影响。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都是认知者对同 一事物的认知迥异。这是我们要学习跨文化沟通的原因之 – 微观环境:1、认知者及被认知者的家庭、社会地位、工 作单位、居住环境都会影响到认知的过程。2、被认知者 所处的环境也常常会影响到认知的过程。 • 认知者:神经系统的状态、知识经验思想状态、需要、兴趣、 爱好和价值取向、个性、情绪等 关系:是交织在一起起作用的。值得注意的是,知觉者、被知 觉者、情景因素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 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 知觉的几个特性:
– 整体性:接近,相似,封闭性,连续性,整体 大于部分之和等 – 恒常性: – 选择性:背景和图形 – 理解性: – 适应性:
• 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 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 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对各种人, 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 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 通常是关于对象的表外特征的认识 –它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提取 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 会知觉准确性。印象是社会知觉的 结果,社会知觉是指心理过程
A: (3*3+3*2+2*4-3*3)÷4=3.5 B: (3*1+1*3)÷2=3 A>B
多嘴
-3 (3)
d. 中心品质理论
多嘴 B>A
注:括号中为权重
• 3、核心品质理论
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并不平等看 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 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些特征 被称为是中心品质。阿希把影响整个知觉 印象的信息称为“核心品质”,也称为中 心品质。核心品质的这种作用称为晕轮效 应。核心品质联想值很高。如“冷淡-热 情”,“作风不正派”、“老实”等。而: 文雅——粗鲁则没有这种影响,为边缘特 征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可编辑)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可编辑)

第3章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 2009 2- 社会心理学要研究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对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过程及其在这一与他人及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有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社会化是指人类个体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整个人生过程中通过学习社会文化而使自己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念及相应的社会行为方式的过程孔子《论语》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志于学问三十而立 [懂礼仪]说话做事有把握四十而不惑 [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得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说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论语》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为立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译文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第3章社会认知1 社会知觉 1节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概述 2节印象形成过程 3节社会知觉偏差第 1 节社会认知概述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的类别认知心理学的含义社会认知的含义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1 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哲学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信息加工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因此知觉也有两大类非社会性信息物知觉社会性信息人知觉非社会性信息指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方面现象的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为物知觉objective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金P103一般知觉普通心理学主要讨论人对物的各种物理和时间空间运动等方面的知觉即如何获得关于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以及在知觉过程中的对象与背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知觉恒常性等问题社会性信息指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作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 或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社会知觉的类别黄 1 人知觉如对他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的知觉impression formation 人性知觉自我知觉等 2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如对某人从事何种职业的知觉等 3 人际关系的知觉interpersonal relative perception 4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social perception of causation如对行为成败原因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等 5 群体知觉group perception如对群体特点与性质的知觉群体归属知觉领导关系与领导方式的知觉群体气氛的知觉等两种知觉的区别金103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台湾学者张春兴教授认为还存在以下区别物的特征静态者居多人的特征是变动不居的同类物之间个别差异小人与人之间则个体差异很大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Neissers definition1967Cognitive psychology refers to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简约 elaborated 精细加工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Eyssenck2005研究包括注意知觉学习记忆语言情绪概念形成和思维在内的错综复杂的现象 Sternberg2003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如何觉知学习记忆和思考问题的科学认知心理学的实质与核心王甦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社会认知的含义social cognition 金103社会认知研究包括关于特定社会性对象的全部认识过程知觉社会推理对他人对自身 13所院校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Aronson2005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更准确地说人们如何选择识记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Baron2000人们解释分析记忆及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13所院校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知社会知觉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的准确性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虽然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主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本书中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解释等复杂环节看别人怎样做人 2 第一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1 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22 社会知觉的对象性自然-社会-心理显著性 23 社会知觉的整体性印象整合 24 社会知觉的理解性中心品质研究 25 社会知觉的恒常性刻板印象 2·6 对他人情绪的知觉108 2·7 对他人个性的知觉内隐人格理论 116 21 第一印象的含义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时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特性1 知觉的对象性知觉的对象性是指我们的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的是光色声嗅味和触等各种信息但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象知觉的对象与背景相比较它形象清楚好象突出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则好象退到它的后面变得模糊不清知觉的对象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金105 知觉对象性在社会知觉中的表现 1 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2 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3 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知觉者关心的社会事件容易成为知觉对象而其他事件则成为知觉该对象的背景例如妈妈们在幼儿园门前接孩子回家时每位母亲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因此自己的孩子最容易成为知觉对象别的孩子只是成为知觉该对象的背景特性1 显著性心理学研究指出人们的注意通常会转向那些在知觉领域中突出的方面主题而非背景或场景设置这叫做主题背景原则the figure-ground principle 在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显著的线索被应用得最多 Gestalt的客体知觉规律可回答什么线索会比其他线索更显著的问题显著性提高了印象的整体性特性2 知觉的整体性的含义知觉的对象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对知觉的整体性作过许多研究结果认为整体知觉的组织原则主要有接近因素相似因素完整倾向因素好图形因素好的连续因素和共同命运因素等信息整合的含义当人们与他人相互接触时会接收到对方有关外貌和内在各种人格特征的信息并经过心理加工把这些信息整合成一个有关对方统一印象的过程叫信息整合实例印象形成往往是多种信息联合作用的结果对于人们如何整合这多种信息信息整合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N H Anderson19591965主张平均法 MFishbein1964主张加法法实例现在让你与两个人接触后要求你从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各种品质进行评价甲在机智学术渊博沉着自信等品质上的得分分别是4423 乙在上述四种品质上的得分与甲一样但你还认为乙还有坦率和不讲究衣着的特点你对这两个特点的评价分别是3和-2 你认为你对他们两人最后形成的印象哪个人的会更好些你是根据什么来形成这个最后的印象的评估第一印象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评估evaluation 即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个人 Osgood 等1957的经典实验 Osgood 1957对好恶评价特征的研究研究目的证明评价维度可以将许多信息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研究方法使用一种叫做语义差异的测量程序研究过程和材料让被试选择一些描述特征的配对词如愉快一悲伤好一坏强一弱冷一暖去形容一些人或物研究结果这一研究结果得到后人的支持罗森伯格等S.Rosenberg等1968发现人们往往根据社会的和智慧的品质去评价他人但最初人们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依据喜欢不喜欢这评价维度研究结果发现人们根据三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评估即评价evaluation如好坏力度potency如强弱和活动向度activity如主动被动其中评价维度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一旦人们对他人或物的判断在这个维度上确定了其它两个维度作用就不太大子 Osgood 随后所设计的一系列研究表明这三个基本维度在许多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认知都是显著的 Rosenberg等人的研究结果 com 3·2·5平均化原则 P69 com1 要解决的问题 com2 信息整合的法则加法法则平均法则例一例二 com3 Anderson 的加权平均法则和信息整合法则 com1 要解决的问题 P69 我们的大多数印象都不是绝对正性或者绝对负性的而是程度和内容不同的印象的混合我们如何把关于一个人的分离的印象碎片合成一个简单的整体印象呢加法法additive principle 加法法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相加的结果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说明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重要性之和平均法Averaging principle 平均法认为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的平均值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公式表明印象形成是各项信息重要性的平均例一 P70 假设苏珊刚刚见到了她的肓约对象乔治她很快认为他是一个风趣聪明有礼貌的人不过个子不高而且穿着不雅她从这些特质的。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3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
认知心理学 p286
定义:运用信息加工观点来研究认
知活动,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
提取
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
储存
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
编码
组合,从而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
物理世界 (客观事物)
社会世界/精神世界 (社会性事物)
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整饰是信息输出, 是对他人印象形成施加影响。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30
印象管理的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印象管理
• 促进社会交往 –当获得礼物时应该表示喜欢
• 获取物质或社会奖赏 –策略性的自我展示
(Strategic self-presentation, Jones, 1990)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2
品牌的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社会知觉
23
印象形成的效应3: 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social stereotypical impression)
闭上你的双眼,想象下列这些人物的长相与性别?
大学啦啦队长,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一个公司总裁
定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 。
软弱的。
¦ 逻辑性强 抱负宏大
¦ 欣赏艺术和文学 ¦
¦ 无依赖感 不因相貌而自负 ¦ 善于表达脉脉温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_毙考题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_毙考题

考研社会心理学之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我们学过哲学,都知道意识分为两种,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客观存在也分为两种,物质以及社会存在。

作为一个人,我们也分自然意义上的社会意义上的。

由此可见,不同的社会环境会造就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

这部分内容很庞杂,2017考研心理学的考生要重点记忆。

社会心理(二)1.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1)社会知觉的含义:个体对他人、群体、自己以及对他人行为原因的知觉。

(2)印象形成:①印象形成的含义。

②印象形成中的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慈悲效应,又称正性偏差;刻板印象。

③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阿希,通过印象实验)。

(3)社会知觉的图示:图示又称基模,是组织信息的方式,帮助人们认知世界和解释世界。

泰勒和克劳克区分了四种图示,即人的图示、自我图示、角色图示和社会事件图示。

(4)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因素:①认知启发:代表性启发;可得性启发(易得性启发);调整性(锚定性)启发。

②投射作用。

③情感卷入。

④内隐人格理论(门外汉理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发展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即一套关乎人格各种特征是怎样相互适应的、未言明的假定,这种理论之所以是隐含的,是因为它很少以正式的词汇表达出来,甚至个人意识不到。

伯曼等人又把这种理论称作相关偏见。

⑤情绪的泛化。

(5)社会判断的含义:个人对社会性质的自我主观意识,也可以指社会舆论对某人、某事的评论,具有实践性、预见性、稳定性。

(6)社会判断理论:谢里夫和霍夫兰德认为,人们在对它物进行判断时,如果他们自己已经持有某种判断的参照标准,那么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相差越大,则人们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比实际上相差得更大,即对比效应,如逃课人和摔婴儿的人相比,会得出逃课的人不坏的结论;若被判断的事物与参照标准比较相似,则人们会倾向于将其判断为更加相似的,即同化效应。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知觉_2014级

社会心理学 第三章 社会知觉_2014级
印象 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 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 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印象形成 对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们的意义,使 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一)自然特征 性别、种族、外表吸引力 (二)社会特征
3.肢体语言:手势、姿势和动作

由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情,通常身体姿势会变 肢体反映情绪。身体一部分对另一部分做出动 作(挠、触摸、摩擦)代表情绪觉醒,频率越 高,觉醒或紧张程度越大。 大幅度动作有丰富的含义,“张开双臂”、 “身体前倾、后仰”


摆手:制止或否定;双手外摊:无可奈何; 双手外推:拒绝;双臂外展:阻拦; 搔头皮或脖颈:困惑;搓手和拽衣领:紧张; 拍脑袋:自责;耸肩: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a. 加法模式(特征多少) A:3+3+2+(-3)=+5 B: 3+1=+4
b. 平均模式(特征强度) A: +5÷4=1.25 B: +4÷2=2
A>B
热情
自信
A<B
聪慧
+2 (4)
-3 (3)
多嘴

如一个人老是在考试前闹别扭、抱怨世界,其他 时候却很愉快,我们就会把闹别扭和考试连在一 起,把别扭归于考试而非人格。

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某一方面的原因足以解释事 件,我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

如一个凶残的罪犯又杀了一个人,我们在对他的 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就会排除外部归因,而归于 他的本性等内在因素。

社会心理学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第3章 社会信念与判断



直觉主义者认为,重要的信息即使不经过有意 识地分析也可以获得的。
• 我们应该转向直觉以寻求解释。 • 我们应该借助右脑的非逻辑智慧。

相信自己心中的力量。

哪种观点正确?

启动实验表明,无意识的确控制我们的大部分 行为。
• 我们很轻易很快递地把“美丽”知觉为一个好词 •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其日常生活不是由有意识的目 标和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决定的,而是受内部心理 过程的控制,它通过对环境特征的主观加工影响人 们的行为反应,并控制意识的觉察和导向作用。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推断出个体行为背后的特质 。
• “那个图书管理员帮一个老太太将杂货送到了马路 对面”。
• 结果:能让人回忆起这句话的线索不是“书”(提 示图书管理员),也不是“背包”(提示杂货), 而是“乐于助人” • —人们自发推断出的图书管理员的特质。

常识性归因
我们的归因通常是理性的--通过“共同反应” 、“区别性”和“一致性”三个阶段来归因。

“这也许不是做决定的最好依据,但这样做最 容易。”

研究归因偏差的重要性

揭示人类怎样思考自身与他人。
• 首先,我们的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 其次,关注诸如归因错误这类思维偏见的原因就是 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自己的 问题而被责备。 • 最后,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偏见。

我们总是想搞清楚“什么会这样?”
• 特别是一些消极的或预期之外的事情。
– 约会时他为什么要迟到? – 为什么他不像以前那样积极?

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常常造成误会或事故
• 如男女在交往中对一些举动/信号的不同理解。

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信念与判断
甚至阈下的刺激已经可以启动到我们的 行为
误导信息效应(Loftus & Pickrell, 1995) E.g., Loftus & Palmer (1974, Study 2)
被试看了一个有关汽车相撞的电影 其中一组被提问:“当车辆猛撞(smashed)时,时速大概是多
少?”另一组被提问:“当车辆碰擦(hit)时,时速大概是多少 ?” 一周后,他们被询问:“车祸现场是否有碎玻璃?”
E.g., Anderson, Lepper, & Ross (1980)
被试被告知冒险的或者保守的人更适合做消 防员
然后,告诉被试这些证据是虚假的,反过来 也可以讲得通
尽管如此,被试仍然相信之前判断
知觉和解释事件
为什么会出现信念固着?
我们关注与我们期待相一致的行为 我们将模糊的事件或行为解释成支持我们的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表明,我们对当下社会情境所 做的判断,同时受到情境中显著刺激和 我们头脑中已有建构的影响。
知觉和解释事件
敌意媒体效应(Vallone, Ross, &Lepper, 1985)
当人们对某个事件的认识有强烈的偏差时,他们总觉得媒体 是反对他们的,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知觉和解释事件
我们甚至将矛盾的证据看成是支持自己 的假设的
E.g., Lord (1979)
让被试评价论述死刑是否有威慑证据的文章 结果发现,死亡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很容易接受
了支持他们信念的证据,并且激烈反对反对他们 的证据 也就是说,看到了同样的证据后,并没有使相互 矛盾的观念更为统一,反而增加了它们的不一致
知觉和解释事件
我们也构建我们过去的态度 E.g., Holmberg & Holmes (1994)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

社会心理学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金:103) )
虽然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主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 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本书中, 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本书中,社会认知是 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 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 复杂得多: 复杂得多:
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过程上 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在结果上 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1节.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概述 节 2节. 印象形成过程 节
3节. 社会知觉偏差 节
第 1 节 社会认知概述
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 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 社会知觉的类别 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认知心理学的含义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的含义 社会认知与社会知觉的关系
1.1 知觉与社会知觉的含义
哲学: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哲学: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 信息加工:知觉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 信息加工: 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因此,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因此,知觉也有 两大类: 两大类:
两种知觉的区别( 两种知觉的区别(金:103) )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 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 海德在其 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 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 个差别: 个差别
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 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 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 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 被认为是第一原因。 被认为是第一原因。 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 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 能。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

• 印象形成:对于别人或事物进 行归类,明确其对我们的意义, 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 过程即印象形成
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
• 对于在归类时所用的任何一种类别,我们 都有一整套自觉不自觉的既定观念,虽然 据此建立的有关印象常常不够精确,但仍 引导人们的社会适应 • 1、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
• 认知: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包括感 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 社会认知:研究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 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社会认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 人的社会动机或社会态 度的形成、社会 化过程的进展、社会行为的发生,都以 社会认知为基础。
六、个人知觉中的偏差
• 人们在社会知觉中常出现偏差, 人们可以注意到它,降低其影响, 但是无法避免它的存在 • 常见的有
1、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 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 往受某一特质高分影响而普遍偏高。 就像一个发光的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 明的作用一样。从所认知到的特征泛 化推及到未被认知的特征,从局部信 息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 面部表情: – 人际距离:个人,亲密,社交,公众 – 身体姿势: – 空间 – 目光接触:
• 声调表情:
五、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的定义
•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 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也称印象 整饰
– “世界是个大舞台” 管理 例,政治家常进行印象
• 以点概面、“情人眼里出西施” 、爱屋及乌
– 负晕轮效应:扫帚星效应。主要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的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 质低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低。
• 外表吸引力是产生晕轮效应的最主 要的一个特质。社会地位也是一个 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如一些核心品 质也容易产生晕轮效应

3社会信念与判断

3社会信念与判断

1.3.2文化差异 1.3.2文化差异 所有的文化都存在基本归因错误,但是东亚文化下, 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
某些语言也透露出外部归因的倾向。 “我迟到了”用西班牙俗语表达就是“闹钟使我起 晚了”
一般来说,西方倾向于内因,东方更注重情境。
1.4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认为行为 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 辩论比赛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性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 的行为。相对评估环境对人的影响,需要付出较少 的脑力活动,同时节约了判断的时间。
共同反应: 在这种情境下个体总是 总是表现 总是 出这种行为吗? 是 区别性: (归 因 于 情 境 ) 是 因 因 一致性: ) 否否 在这种情境下是否 表现出这种行为? 格 归 归 性 部 外 是 在不同的情境 不同的情境下个体是否表 不同的情境 现出不同的行为? 是 否 内 部 于 因 (归
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归因错误 当我们解释他人行为时,会犯基本归因错误。而对 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却通常用情境因素来解释。 有权势的人常常会主动提起一个话题并控制谈话内 容,这往往会使其下属过高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能 力。 聚会上的焦虑体验。
1.3 我们为何会犯归因错误 1.3.1认知和情境意识 1.3.1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当我们是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 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行为的载体(别人)会 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则变得相对模糊。 加油站的停车位置
“大部分人的推理都是戏剧化的,而不是定量的” ——法学家奥利佛•温德尔•霍姆斯,1809~1894
•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 容易想象的事件会影响我们对负罪、遗憾、挫败和 宽慰的体验。铜牌获得者比银牌获得者显得更快乐。 要是…就好了。 事件本身越重要,反事实思维的强度就越大。 车祸 大部分人对已做事情的悔恨比未做事情的悔恨要小

社会心理学 第三讲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  第三讲社会信念与判断

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的过程,他们会认为犯罪
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看,他们 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Lassiter&Irvine1986)。尽管在审讯过 程中要求审讯员禁止对嫌疑犯进行不公正的审讯,但聚焦理论仍然会影响 审讯。
在法庭上,大部分的录象都是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就像我们所遇见的那 样(Lassiter & Dudley,1991),将这样的录象呆播放给陪审团,几乎 会造成百分之百的宣判有罪。拉丝特(Lassite)报告,根据这项研究, 新西兰在国内颁布了一项新政策,这项政策规定,审判的录象必须同时对
二、信念固着
• 信念固着现象是指人们一旦对某项事物建立了某种信念, 尤其是为它建立了一个理论支持体系,那么就很难打破人 们的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证据与信息出现时他们也往
往视而不见。
纠正信念固着的方法
• 解释相反的观点
三、构建关于我们自己和身边世界的记忆
• 记忆就好比大脑中的一个储物箱,我们将各种材料储存在 其中,日后需要时可以再从中拿出来。偶尔,有些东西也 会从“储物箱”中丢失,那是我们说我们忘记了。
• 相应推断的两个基本因素:
• 选择自由 • 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
(二)归因偏差
• 基本归因偏差 • 由于观察者对个体和个体行为的过分关注而导致过度将行 为归因为个性因素(如能力、特质和动机),从而忽视环 境因素的影响。
• 行为者——观察者:行为者——情境; 观察者——内在因素
聚焦和偏见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在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象。如果他
审讯员和嫌疑犯作出同样多的关注,即都从侧面进行拍摄。
文化差异

第3章社会认知

第3章社会认知

二、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1.个体因素 从知觉主体看 从知觉对象看 2.情境因素
三、社会知觉偏差
(一)首因效应
1.什么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一个人在同他人初次接 触时所形成的最初印象。是一个人通过对他人的 外部特征的感知,进而取得对他的动机、情感、 意图等方面的认识,最终形成关于这个人的印象 。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 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对某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会影响到人们对他以后 一系列行为的解释。 如看到一个人举止热情大方,便容易得出其聪明、 慷慨、能力强的结论。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二、社会认知的内容 (一)对自我的认知 对自我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心理、行为的认识和评 价。 对自我的认知既有主观的感情色彩,又带有一定的客 观性。 一方面,个体的知识经验、性格、意图等因素会影响 自我对自身的情绪、人格、动机、行为等综合社会属 性的感知和评价;另一方面,个体也经常从周围其他 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即他人经验)认识和审视自 我。 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好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
(八)自我中心偏差

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 称为自我中心偏差。
(九)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常常有对自己的良好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 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开脱的倾向,被称为自我 服务偏差,也叫自我提升偏差。
四、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偏差
认知启发: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 他人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 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它 是人们经常快速、简便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 法则,很容易出现偏差。
童 梦 奇 缘
(三)晕轮效应

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与判断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3章-社会信念与判断ppt课件

我们对人的判断基于我们如何解释他们的行为
• 根据我们的解释,我们可能判断一桩杀人行为为谋 杀、一般杀人罪、自卫,或者爱国主义行为。
• 根据我们的解释,我们可能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看 做一个懒汉或者是经济下滑及福利紧缩的受害者。
• 我们可能将别人的友好态度看成是情感或讨好。
本章探讨以下问题: 我们如何归因他人的行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来判断他人? 我们什么时候会倾向于实现别人的期望?
没有搞清楚的时候常常造成误会或事故
• 如男女在交往中对一些举动/信号的不同理解。
归因理论
将原因分成内因(性格)和外因(情境)
• 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是由于他缺乏动机(性格归因) ,还是由于社会环境造成的(情境性归因)的呢?
内因和外因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
• 因为外部的环境因素会影响个体内部的改变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人类努力想使自己面对的世界合乎情理。
人们将解释他人的行为视为自己的事情 社会心理学家将解释人们如何解释他人的行为 视为自己的任务。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我们总是想搞清楚“什么会这样?”
• 特别是一些消极的或预期之外的事情。
– 约会时他为什么要迟到? – 为什么他不像以前那样积极?
• 当……的时候,我…… • 那个人总是……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认知和情境意识
•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 当我们是行为的执行者时,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 意; – 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 则会成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变得相对模糊。
聚焦观点偏见 实验
要求被试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
研究归因偏差的重要性
揭示人类怎样思考自身与他人。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关于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何受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的学科。

(主要研究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第二章社会情境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各方面的特征. 生理我、社会我、心理我.自我图式:是个体按照特定方式组织与自我有关的信息的概念结构。

社会比较的效应同化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对界定自我提供解释框架时,个体会把信息融入到自我概念中,产生同化效应。

对比效应:当社会比较信息是一种比较标准并对个体的自我评价有伤害时,个体会把信息排除在自我概念之外,产生对比效应。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主要指个体关于自己能够处理不同情境问题的乐观信念。

控制点:人们认识到的致使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可控程度。

认为内在因素具有控制力的人即内控者……对控制力所在位置的稳定认知倾向即控制点.习得性无助:将多系失败无条件地归因于自身因素的个体,会习得一种自我失控感,认为自己的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因此会放弃努力,被动屈从,变得淡漠而毫无激情。

即从自己的行动中习得了无助感.自尊指个体对自己的态度.包括三个含义:整体自尊:个体对自己的积极态度.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能力和特性的评价,为自己骄傲。

自我感受:瞬间的情绪状态和自我体验。

印象管理:指个体通过一定的方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印象的过程。

虚假普遍性效应:在道德方面,当人们行为不佳时,人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立场的普遍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当人们成功时,人们会把自己的才智和品德看成是超乎寻常的.自我设妨:指人们为自己制造障碍和借口,以便在表现不佳时避免自责的策略。

第三章社会知觉与社会判断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检索相应的信息,并对社会性信息赋予意义,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决定自己的反应的信息加工过程。

图式:指围绕某个中心主题,帮助人们组织社会信息的心理框架。

信念固着: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固有的信念也还会继续保持。

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

3-社会认知(1)-社会知觉


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我 们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就是印象形成。 时: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指两个素不相 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

特性1 知觉的对象性

知觉的对象性是指我们的感觉系统为我们提供 的是光、色、声、嗅、味和触等各种信息,但 我们知觉到的却是一个统一体或完整具体的对 象。
非社会性信息—物知觉 社会性信息—人知觉

非社会性信息

指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方 面现象的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通常被称为物知觉(objective perception)或 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金,P103:一般知觉(普通心理学)主要讨论 人对物的各种物理和时间、空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即如何获得关于知觉对象的整体印 象),以及在知觉过程中的对象与背景、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及知觉恒常性等问题。
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社会认知不仅包括对有关对象的外表特征的知 觉,还涉及对有关对象的记忆、推理、判断、 解释等复杂环节。
*看别人怎样做人
2. 第一印象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1 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2.2 社会知觉的对象性(自然-社会-心理,显著性
两种知觉的区别(金:103)

F.海德在其《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 人知觉和对物知觉的3个差别:
①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
②物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而人则往往
被认为是第一原因。 ③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 能。

第3章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第3章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 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 物与对象。
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 来决定的。
2、知觉的整体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把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 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 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可归纳为: 接近律 相似律 连续律
问题:你们中的哪一个——被试还是观察者——会 认为环境最不重要?
斯托姆斯发现是观察者(另一个基本归因倾向例证)
疑问:如果我们让你和观察者分别观察自己对面 的摄像机拍摄的录像,那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现 在你看到的是你自己,而观察者看到的则是实验 时你所看到的。)
结果,这种做法正好将归因也翻转了过来:观察 者将你的行为更多地归因于你所面对的环境,你 却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自己的个性。
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
社会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
自我
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知觉
归因
对现实世界的评价
态度
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显著性 知名度 自我表演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空间距离 背景参考 (图书馆、教室)
(二) 主观因素
(一)认知者的经验 图式的作用:
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3、影响记忆 4、影响自我知觉 (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价值观
这名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是睡眠不足(内 因)?还是厌倦了讲课内容(外因)?
常识性归因
哈罗德·凯利( Kelley, 1973 )的归因理论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 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 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 造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之三我们如何解释他人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 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认知和情境意识●文化差异认知和情境意识●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模糊。

认知和情境意识●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

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Iassiter & Trvine, 1986)。

文化差异●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文化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受社会所赞许。

●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

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时,他们很难想像到他人的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Masuda & Kitayama, 2003)。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

●我们的特性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自己的环境。

●“银行家穿的很保守,可能是这种职业的要求,也可能是保守的人通常会选择这种职业。

”——吉尔伯特和马隆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那些将贫穷和失业归因为个人特质(“他们就是太懒、太没有追求了”)的人通常赞成政府的立场,并不同情这些人。

●做出外部归因的人(“如果你和我也住在那样拥挤的环境中,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经常受到歧视,我们会富裕吗?”)则会对他们产生同情。

研究归因错误的必要性●一是揭示人类怎样思考自身与他人。

●另一个原因就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即人们不应该总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而被责备。

“人们更愿意承认失败、残疾和不幸是现实环境造成的结果。

”●第三个原因是我们通常意识不到这种思维偏见。

发展我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知觉的含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个别属性●知觉:整体属性知觉的种类●1、物体知觉:即以物或事为对象的知觉,成为物体知觉。

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即以有关人或团体特性的知觉或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的知觉、人际知觉和自我知觉。

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即人在知觉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有选择性地把少数事物当作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作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事物与对象。

●人们的知觉是由对象及其背景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

2、知觉的整体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能够把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就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反映出一定的规则,可归纳为:●接近律●相似律●连续律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知觉的这种特点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启示:知觉的恒常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客观对象具有稳定性,我们的知觉也就需要具有相应的稳定性,以便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的自然属性和本来面貌。

知觉恒常性使得我们人能保持对客观世界较稳定的知觉。

5、知觉定势: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受到前面曾从事的活动的映像,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

当这种影响发生在知觉过程中,就是知觉定势。

错觉●含义:人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

●错觉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1)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2)人们还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归因一、社会认知的途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言语表情社会认知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布鲁纳 1947):人们试图去理解他人或自己所经过的一个或多个过程。

或者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人知注意:社会知觉与社会认知、知觉的关系二、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一)客观因素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显著性知名度自我表演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空间距离背景参考(图书馆、教室)(二) 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图式的作用:1、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2、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3、影响记忆4、影响自我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价值观(物以类聚、情人眼里出西施)(三)认知者的情绪(惺惺相惜、执手相看泪眼)三、对他人的知觉——印象的形成1、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1)外表(2)非语言线索(3)行为2、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3、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1)不同的特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中心特性”效应●各种品质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同的,某些信息资料的比重大于其它的信息资料,从而影响了整个知觉印象的组织。

(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信息的顺序信息输入的顺序起重要作用,最先和最后接受的信息起较大的作用。

首因效应:人们交往中,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在最初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信息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e.g.初次登台讲课、初次见面近因效应:最后接受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因影响力较大的因素是新近出现的,故称为近因效应。

意义●在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有效开展工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印象也具有局限性,也会有消极意义:如第一印象比较片面,形成被认知对象的固定看法,造成“先入效应”,给管理人员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

●作为一个管理者,既不能受第一印象的积极作用影响,也要克服第一印象的消极影响,要全面、客观和以变化发展的眼光考察被知觉对象,最终获得正确的人际知觉。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由于知觉者的情感而引起的对人的一种主观倾向。

●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晕轮效应●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ing)●也叫定势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在进行社会认知的时候,人们往往将聚在一起的人们赋予一些特征,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产生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形成的原因●第一、每一个群体确实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目标,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给知觉者形成刻板印象提供了可能;●第二、认知者总是希望通过较少的信息就作出全面的推论;●第三、接触的机会很少,通过间接的印象形成的刻板印象;●第四、刻板印象可以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常常与人们的利益和价值发生关系。

刻板印象的利与弊利在于迅速了解陌生人或群体的特征弊端在于:夸大了群体内部成员的相似性,从而对个体的知觉产生先入为主、以偏盖全的偏差。

夸大了群体间的差异性,容易产生偏见和歧视。

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1、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从而被解释为是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

2、要与群体中的成员广泛地交往。

3、要与该群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4、要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次校正自己的判断(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的信息,但对他人却倾向于做正性的评价A、人们希望自己的身边都是好人好事,这样自己会感觉舒服些。

B、在大多数的文化中,正性词汇比负性词汇多。

C、人们通过对他人的宽容来显示自己的大度和仁慈。

4、印象的作用(1)保守性偏差印象一旦形成之后,很难改变,即使发现最初的印象是错的,也很难改变。

(2)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罗森塔尔: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后,就会对他人形成一定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

(3)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心理上的一种准备状态。

在对人产生认知之前,就已经将对方的某些特征先入为主地存在于自己的意识中,使知觉者在认识他人时不自觉地处于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准备状态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四、印象管理:控制他人的社会知觉和认知1、对印象管理的理解●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的期望。

●印象形成:信息的输入,形成有关别人的印象。

●印象管理:信息的输出,对别人的印象形成过程发挥影响。

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

●童年时期人的印象管理能力已经形成。

●其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抹煞了人们的行为自发性和独特性戈夫曼的观点:亚历山大(C. N. Alexander)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情境一致性理论(Situated Identity theory):每个社会情境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

人们在交往中,会进行印象管理,力求使自己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符合情境的要求,具有一致性。

社会赞许的需要以及控制交往结果的愿望促进人们进行印象管理。

2、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自我表现是印象管理的重要途径。

●所谓自我表现是指任何旨在创造、修改和保持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的行为。

●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一)交往对象影响人的自我表现●(二)交往的情境影响自我表现(交往目标、参照群体认同)特殊的自我表现策略●在特殊情境下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表现给他人留下不同的印象,以达到目的。

●逢迎:赞美别人,赞同别人的观点●恐吓:抢劫的恐吓●自我抬高:吹嘘,卖弄●显示:故意放弃细小利益显示自己宽宏●恳求:示弱3、印象管理的策略●保持形象的一致性●●“登门槛”效应●“门面”效应3、印象管理的策略●讨好与自我提升●讨好●自我提升●恰当的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4、印象管理的识别●印象管理的识别:在交往中分离交往对象的印象管理策略,了解其真实动机合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