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师版)
《地质作用和地貌》课件
生物风化
总结词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详细描述
生物风化通常表现为生物侵蚀和生物破坏, 是由于植物根系生长、微生物侵蚀等生物活 动引起的。植物根系的生长会对岩石产生压 力,使其形变或破裂;微生物则会分泌有机 酸等化学物质,对岩石进行溶解和侵蚀。此 外,动物活动也对岩石造成破坏,如穴居动
水流携带的物质在河流出口处或地势低洼地 区沉积下来的过程。
详细描述
沉积作用是指水流携带的物质在河流出口处 或地势低洼地区沉积下来的过程。随着搬运 距离的增加,水流能量逐渐减弱,导致部分 物质开始沉积下来。沉积作用形成了各种类 型的沉积地貌,如河滩、三角洲、冲积平原 等。沉积物经过长期的风化和地质作用,逐 渐形成各种矿产资源。
火山活动过程
火山活动包括岩浆形成、 上升、喷发和堆积等阶段 ,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和独特的地貌景观。
地震作用
地震定义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应力累积到 一定程度后,地壳破裂引起的地
面震动现象。
地震类型
根据成因,地震可分为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人工地震等 类型。
地震波传播
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时,会因为介 质性质和地形的变化而发生折射、 反射和干涉等现象。
主要地貌类型
山地
地壳上升强烈、岩层倾 角大于30度的地区,形
成山峰高耸的地貌。
丘陵
地壳上升较缓、岩层倾 角在10-30度之间的地 区,形成起伏和缓的地
貌。
平原
地壳上升微弱、岩层倾 角小于10度的地区,形
成平坦广阔的地貌。
盆地
地壳下沉或坳陷的地区 ,四周被山岭或高地所 包围,形成相对低洼的
地貌。
03
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地质构造与地貌
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等)、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基本原理]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褶皱(1)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2)类型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早期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类型: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
(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高地。
②下降岩块:谷地或低地。
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思考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答案判断某一地质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仅为断裂,不能算作断层。
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②问构造地貌,主要包括山岭、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
(2)具体方法方法及图示判读事例看新老关系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心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看岩层弯曲没有说明岩层新老关系的情况下,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
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相关数据地点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减埋藏深度即为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2.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地质作用与地貌教案设计
地质作用与地貌教案设计第一章:地球的岩石圈1.1 岩石的类型与特征了解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定义与特征掌握岩石圈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结构中的位置1.2 地质作用概述介绍地质作用的定义与分类(构造地质作用、表生地质作用)解释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第二章:内力地质作用2.1 地震解释地震的成因与类型(构造地震、陷落地震、火山地震)探讨地震对地貌的影响及地震带的分布2.2 火山介绍火山的形成过程与类型(盾火山、复合火山、层火山)分析火山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第三章:外力地质作用3.1 风化作用解释风化作用的定义与类型(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探讨风化作用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与影响3.2 侵蚀作用介绍侵蚀作用的类型(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分析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沉积作用与沉积岩4.1 沉积作用概述解释沉积作用的定义与过程(侵蚀、搬运、沉积、成岩)掌握沉积岩的形成与特点4.2 沉积岩的特征与分类介绍沉积岩的典型特征(层理构造、化石)分析不同类型的沉积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及其形成条件第五章:地貌与地质作用5.1 地貌的形成与演化探讨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分析地貌演化过程中的地质作用相互关系5.2 典型地貌案例分析介绍世界著名的地貌景观(如大峡谷、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分析这些地貌形成的原因及其地质作用特点第六章:地质作用与资源形成6.1 矿产资源解释矿产资源的定义与分类探讨地质作用与矿产资源形成的关系分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6.2 水资源与地质作用介绍水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探讨地质作用对水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影响分析水资源在地质作用中的作用与意义第七章:地质灾害与防治7.1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解释地质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如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7.2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探讨地质灾害防治的方法与技术(如工程防治、生物防治、预警系统)分析地质灾害防治的挑战与前景第八章:地质作用与全球变化8.1 地质作用与地球历史探讨地质作用对地球历史的影响(如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分析地质作用与地球历史的研究方法与成果8.2 地质作用与气候变化介绍地质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如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探讨气候变化对地质作用的影响及其反馈机制第九章: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9.1 地质作用与工程建设分析地质作用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如地基稳定性、地震风险)探讨工程建设中的地质作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9.2 地质作用与环境保护介绍地质作用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地下水保护、土壤侵蚀控制)分析地质作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及其挑战与机遇第十章:地质作用与可持续发展10.1 地质作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地质作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分析资源过度开采对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影响10.2 地质作用与生态保护介绍地质作用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与意义探讨地质作用与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和难点解析:地质作用与地貌教案设计一、重点内容解析1. 地球的岩石圈:理解岩石的类型与特征,掌握岩石圈的概念及其在地球结构中的位置。
2.1.1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总结反思:对本章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点,查漏补缺。
7.课后作业:布置与地质构造与地貌相关的实践作业,如绘制地质构造与地貌关系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形成过程充满好奇,具备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然而,由于地质构造与地貌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生在理解抽象概念、分析实际问题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4.强调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分析地质构造与地貌中的应用,介绍GIS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讲授新知识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如下: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某一地质构造或地貌类型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制定讨论提纲,引导学生从地质构造、地貌特征、实际案例等方面展开讨论。
2.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地貌类型,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深入了解其地质构造背景,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绘制一幅家乡或学校的地质构造与地貌关系图,标注主要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以下选题之一:
2.1.1构造地貌的形成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主要地质过程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能够描述和解释不同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选择性必修1
《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2. 能够识别常见的构造地貌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等。
3. 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实地观察和图片展示,理解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构造地貌的PPT课件。
2. 准备地质构造和地貌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3. 安排实地考察,选择典型的构造地貌地区。
4. 准备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1. 课前预习:在课前,我们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包括阅读课本,了解构造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收集有关构造地貌形成的相关资料。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获取信息,并尝试回答一些预设问题。
2. 课堂学习:引入:首先,通过一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构造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讲授新课:接下来,通过讲解褶曲、断层、火山喷发等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原理。
同时,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分析不同类型的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构造地貌,以及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典型的构造地貌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喜马拉雅山、华山等地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构造地貌的形成原理和实际应用。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这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总结回顾:最后,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构造地貌形成原理的理解。
4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师版)
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貌概念知悉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是地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农业种植重视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功能。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能源时代的地质学重视盆地研究。
1901年里海盆地石油占当时全球原油产量的50%,后来波斯湾盆地石油称霸。
中国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
山脉是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岭的总称。
山系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
2024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专题04 地质地貌(教师卷)
专题04地质地貌(2024·广东)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
左图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①化学溶蚀②重力崩塌③冰川刨蚀④风力吹蚀⑤流水侵蚀A.①②③B.①②⑤C.①④⑤D.③④⑤2.(外力作用)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答案】1.B2.D【解析】1.溶洞是流水溶蚀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形成的地下喀斯特地貌。
该溶洞是受流水侵蚀、化学溶蚀可溶性石灰岩形成的,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故流水侵蚀、化学溶蚀石灰岩,重力崩塌形成洞穴,故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化学溶蚀、重力崩塌、流水侵蚀,①②⑤正确,与风力、冰川作用关系不大,③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石灰岩属于浅海沉积,地质时期随地壳的抬升运动,石灰岩沉积处被抬升形成陆地;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地下河流经中低山区,可能挟带砾石、砂和黏土等不同粒级的碎屑沉积物,这些物质随水流进入溶洞,并在洞内沉积下来,形成粉砂质黏土沉积物,D正确;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的主要成分应该是石灰岩块,而不是粉砂质黏土,A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在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之上,B错误。
故选D。
(2024·浙江1月)河流阶地是发育在河谷两侧高水位之上的阶梯状台地。
下图为某河流阶地剖面示意图,图中标注的时间为阶地形成的距今时间。
完成下面小题。
3.(河流阶地地貌)各级阶地形成过程中()A.T1抬升速率最大B.T2抬升幅度最大C.T3下沉速率最小D.T4下沉幅度最小4.(河流阶地地貌)与其他阶地相比,T2具有不同结构,可能是()A.形成时位于曲流的凸岸处B.形成时河流侧蚀河床展宽C.形成后风力侵蚀向上搬运D.形成后遭遇特大洪水事件【答案】3.A4.D【解析】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T1阶地1.1万年抬升了30米,T2阶地2.4万年抬升了35米,T3阶地5.5万年抬升了50米,T4阶地40万年抬升了50米,T1抬升速率最大,A正确;T4、T3阶地抬升幅度最大,BCD错误。
地质作用与地貌教案设计
地质作用与地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掌握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3)能够分析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等途径,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2)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质作用过程,分析地貌的形成过程;(3)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地质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学生珍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1)地质作用的概念;(2)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
2. 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1)内力地质作用:火山、地震、岩浆侵入等;(2)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3)地貌特征:山地、平原、盆地、高原、峡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3)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地质作用的分类及判定;(2)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特征及实例;(3)地质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要地质作用;(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实例;(3)小组讨论法:探讨地质作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地质作用过程、地貌图片等;(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拟地质作用过程,分析地貌形成过程;(3)调查、收集资料: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实际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课件展示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实例图片;(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作用于地表?2. 讲解:(1)讲解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2)介绍主要地质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3)分析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作用与地貌
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地壳中的各种力量和过程,通过作用于地壳的构造、岩石和地表物质,对地貌产生的影响。
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将从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岩石的变质变质和风化、侵蚀、沉积等方面来介绍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一、构造运动对地貌的影响构造运动是地球地壳中的板块活动,包括地壳的运动和岩石的变形。
构造运动对地貌的产生和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地壳发生隆起和下降,形成山脉、高原和盆地等地形。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使得地壳发生隆起。
此外,构造运动还可以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进一步改变地貌。
二、岩石的变质与风化对地貌的影响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主要对象,其变质和风化对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变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变质作用是指由于地壳深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或组分发生变化的过程。
变质作用会改变岩石的硬度、密度和抗风化能力,从而影响地貌的形成。
例如,在变质作用的影响下,石英岩可以变为云母片岩,花岗岩可以变为麻粒岩。
这些变质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使得地质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2. 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风化作用是指岩石受空气、水、生物等因素的侵蚀、溶解和破坏的过程。
风化作用会使岩石的组成发生变化,使其变得松散和脆弱,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成。
例如,由于风化作用,岩石表面可能形成凹凸不平的坡地、漏斗状的喀斯特地貌、湖泊和河谷等。
三、侵蚀对地貌的影响侵蚀是水体和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岩石的剥蚀和搬运的过程,是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侵蚀会改变地表的高程和形态,形成山谷、河流和峡谷等地貌特征。
其中,河流的侵蚀作用最为明显,河流会将陆地表面的岩石剥蚀搬运,并在其下游沉积,形成平原。
四、沉积对地貌的影响沉积是指水体和冰川搬运的颗粒物质在地表沉积的过程。
沉积物的种类和沉积地点直接决定了地貌的形成。
例如,在河流的下游,携带的颗粒物质逐渐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或河漫滩;而在冰川融化的地方,冰川搬运的石块和泥沙形成冰碛坡。
地理教案: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
地理教案: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一、引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及其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科学。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某一片区域地物的整体形态,是地表地理元素在空间上的组合和分布的产物,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本教案将重点讲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二、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地质作用是指在地壳中为一定的地质条件所引发的各种地理变动和地理过程,是地殊与形成的基础。
地质作用可分为构造运动、地表运动和地壳变动三大类。
1.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壳的整体和基本部分—岩层隆升、隆降、横向移动所造成的地表现象。
它是地球表面地形地势上的突出变化,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构造运动是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和岩浆活动通过岩石断层传导到表面的现象。
2. 地表运动地表运动是地壳裂变所引发的地壳断臂,是一种地面隆升、下降及地面倾斜等现象。
地表运动分为抬升、下降和抬升-下降运动,是因地质构造发生运动而形成的地形变动。
3. 地壳变动地壳变动是地球地壳的塑性变形和物质迁移运动。
它包括地质运动和地壳拗断运动两种类型。
地质运动主要是地层摆动、弯曲变形、粘滑等引起的物质变动。
地壳拗断运动是地壳裂成块体,此种现象只见于地震、地裂、地沟和地裂缝等地区。
三、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地理变动是地理形态发生演变的根本原因。
地质作用是地理变动的驱动力。
地质作用对地貌形成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 摄浸作用地质作用中的侵蚀、风化等现象会改变岩石结构、渗透和根系的状态,导致岩石颜色和形状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
2. 弓形作用构造作用中的地壳运动导致地表地层隆起或下降,形成了山脉、高原、深谷等地形。
3. 碎屑作用岩石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到挤压、撕裂等力量的作用,导致岩石破碎成碎屑,进而形成山区、平原等地貌。
4. 沉积作用地质作用中的沉积作用是由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运输沉积而形成的。
这些沉积物堆积在地表上,最终形成了平原、扇形地、河谷等地貌。
5. 溶解作用地质作用中的溶解作用是岩石中的溶解性矿物质被溶解后形成的。
地质作用与地貌的形成 ppt课件
强烈的的一种
流水侵蚀地貌——黄土高原
瀑布
河流沟谷、峡谷
风蚀城堡
风蚀蘑菇
风蚀柱
风蚀洼地
冰川侵蚀地貌
刃脊
角峰
冰斗
冰蚀作用
海浪侵蚀作用
海蚀柱
海水侵蚀地貌
海蚀崖
海水侵蚀掉的泥 沙哪里去了?
海蚀拱桥
3.搬运作用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一)外营力作用
褶皱山 脉,裂 谷或海 洋
喜马拉 雅山、 东非大 裂谷、 大西洋
相伴发 生, 以水平
垂
地表高
运动为
直
隆起, 低起伏,台湾海峡 主。
运
凹陷 海陆变
动
迁
喜马拉雅山
喜马拉雅山的岩层中发现了大量海相岩层和海生 生物化石,证明在地质史某段时期,现在的喜马拉 雅山地区是一片面积相当广阔的海域;而且在 5700m的地层中发现了栎树化石,现在这种植物分 布的高度是3000m。这些证据证明喜马拉雅山长期 以来不断抬升,在5300万年前开始成陆,之后不断 抬升形成“世界屋脊”。
①搬走地表 沙尘、碎屑
①风沙堆积形成沙丘; ②沙漠外缘形成黄土
②风速降低, 堆积,如黄土高原
形成戈壁,裸岩荒 泥沙逐渐沉
漠
积
(二)内营力作用
• 1、地壳运动 • 2、岩浆活动 • 3、变质作用 • 4、地震
地理教案: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
地理教案: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一、引言地理学是研究地球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而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外部表征之一。
了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对于我们理解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预防自然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案旨在通过讲解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二、概念解释1.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指的是在长时间内,由于构造力和物质循环等因素所引起的岩石变化和构造发展过程。
主要包括内力产生的构造运动以及外力产生的侵蚀、沉积等过程。
2. 地貌形成地貌形成是指由于内外力相互作用下,经过长时间演化而形成的自然景观或表面特征。
常见的地貌类型包括山脉、高原、平原、丘陵和洼地等。
三、内力作用与构造运动1. 内力作用内力是指来自于深部岩石的构造力。
它是地壳板块运动的推动力,对地表形态和构造产生重要影响。
内力作用包括的主要类型有挤压、拉伸和扭曲等。
2.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板块相互远离、靠近或是滑移而产生的大规模岩石的变化及形态调整过程。
常见的构造运动包括逆冲运动、剪切运动和断陷运动等。
四、外力作用与侵蚀作用1. 外力作用外力是指来自于大气、水体以及生物等外部环境对地质体的作用力。
外力作用可以通过风蚀、水蚀和冰蚀等方式,改变岩石体的结构和形态。
2. 侵蚀作用侵蚀是指由流水、冰雪和风等因素引起的地表物质搬运和消耗过程。
常见的侵蚀类型包括河流侵蚀、海浪侵蚀和风成侵蚀等。
这些侵蚀过程会不断改变地表形态,例如河谷深切、峡谷形成以及海岸线退缩等。
五、实例分析1.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与欧亚板块冲撞而形成的。
冲撞过程中产生的压强使地壳发生折叠和推覆,最终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这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2. 长江三峡的形成长江三峡是由长江侵蚀作用逐步形成的。
长时间的水流侵蚀使得河道不断深刻,形成了气势磅礴的三峡大峡谷。
同时,地质构造运动也对峡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总结通过本教案,我们了解到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成之间密切关联。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地质构造与地貌-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一课时
(2020·合肥重点中学期末)读“庐山及其附近地质剖面图”,回答3~ 4题。 3.庐山属于 A.背斜山 B.向斜山
√C.断块山
D.火山
解析 据图可知,庐山相对于两侧岩块上升,属于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4.下列地貌与鄱阳湖成因相似的是 A.华山 B.日本富士山 C.喜马拉雅山
√D.渭河平原
解析 由图可知,鄱阳湖是岩块相对下降形成的,和渭河平原一样都是 由断层陷落形成的。
构造地貌的形成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
年 级:高二
学 科:地理(人教版)
学习目标和要求
1.结合实例,认识常见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例,认识板块运动对全球尺度地表形态的影响。 3.以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为例,认识构造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 地质构造与地貌 2 板块运动与地貌 3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不能。断层地带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 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道路、桥 梁、水库 等工程需 回避断层
地质构造与地貌
小结 地质构造 实践意义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背斜
隧洞的良好选址
向斜 断层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地下水储藏区 常有自流井分布
泉水、湖泊分布地, 河谷发育 道路、桥梁、水库等 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
水平挤压
概念: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以一系列
波状弯曲,即褶皱。
褶曲:褶皱的基本单元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
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
褶皱
类型
背斜
向斜
结构特征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构造地貌 山岭 谷地
2.2第1课时地质构造与地貌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相互关系,特别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2.地质图、地貌图的识别和解读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实际地貌案例。
3.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
-邀请地质学家、地理学者等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著名地貌景观,如张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2.提问:“大家知道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地质构造与地貌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4.教学资源: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地质图、地貌图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校本课程,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地质地貌特点,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案例,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地质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思考如何将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我国的地貌景观保护和开发提供有益建议。
4.撰写一篇关于地质构造与地貌知识的学习心得,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以及如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5.组织一次小组讨论活动,讨论主题为:“地质构造与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要求各小组做好讨论记录,形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分享。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专题4地表形态及变化命题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教师
命题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貌真题再研· 明技法典例2 (2023·全国乙卷)新西兰南岛上的南阿尔卑斯山脉(约42°S-45°S)位于板块边界附近,呈东北—西南走向,其形态受板块运动和以流水为主的外力作用共同影响。
某科研团队对该山脉东西向剖面形态进行研究,观测到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模拟研究表明未来该山脉升高速度逐渐放缓,高度将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是由于( A )A.板块挤压B.火山不断喷发C.板块张裂D.岩浆持续侵入(2)假设不受内力作用,在外力作用下,该山脉( A )A.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3)未来该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是由于随山体升高( C )A.板块运动逐渐加强B.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外力作用逐渐加强D.外力作用逐渐减弱【命题解读】该题组以新西兰南岛上山脉变化为情景材料,考查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能力,体现高考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
【思维点拨】核心知识· 精归纳1.外力作用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分析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
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1)侵蚀地貌扇)三角洲河流挟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风力堆积地貌风挟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堆积地貌冰川挟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上的冰碛丘陵等3.外力地貌的应用(1)根据沙丘特征判定风向(2)根据不同地貌的颗粒特征判定风向(3)根据河流地貌判断河水流向(4)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在河流弯曲处,由于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流平直处,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4-1 常见地貌类型(教师版)-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4.1 常见地貌类型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说明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在我国的分布和主要地貌特征2.说明河流(流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分类和分布3.说明风沙(风力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 4.说明海岸(海水侵蚀、堆积)地貌的成因和分布知识点01 喀斯特地貌1,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
4,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在广西,贵州等地被称为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5,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6,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即学即练1】天窗结构是地下河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下图为我国某地的地貌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1.根据上图中岩层走向与地表状况等分析,当地()A.各处岩层断层发育形成天窗构造B.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壳水平运动C.外力侵蚀程度较低岩层较为完整D.灰岩与砂页岩共同构成当地地貌2.猜测图中天窗构造中水体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水位季节变化小B.ph值呈弱酸性C.终年水温偏高D.雨水补给为主【答案】1.B2.A【分析】1.根据所给地貌地质剖面图中信息可得知,天窗构造由外力作用形成,排除A;D2以上各岩层走向具有一定坡度,说明这里是褶皱构造一部分,B正确;地表起伏明显,地下暗河发育,说明这里岩溶地貌典型,排除C;参与化学侵蚀的岩石主要为碳酸盐矿物构成为主,排除D。
地质作用和地貌PPT课件
地质作用和地貌
基本概念
•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 地质构造 (褶皱、断层)• 地势 • 地貌地 Nhomakorabea作用和地貌
流水切 割
海蚀洞
外力作用
水体侵蚀地 貌
冲积扇
地质作用和地貌
喀斯特地貌成因
地质作用和地貌
内力作用
东非大裂谷
地质作用和地貌
地质作用和地貌
背斜和向斜的判别
• 背斜:两翼新,中间老。挖隧道、储油 构造。
请为该水库选择最佳水库大 坝坝址(用符号“”绘在图中),并在图中用符号“”绘出该水库最 大的蓄水范围。
地质作用和地貌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为 岩浆岩可转化为②处的 岩。
循环;①处的
(2)若A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可能会引起
等后果。
(3)B处大陆架上一般有丰富的
等矿产资源。
(4)C、D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为理想储油构造的是 处;当地壳活动强烈时,K
处最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是
。
地质作用和地貌
• 向斜:两翼老,中间新。地下水。
地质作用和地貌
地质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 内力作用常见地貌 • 内力作用常见地貌 • 内外力作用组合后的地貌
地质作用和地貌
雅丹地貌
冰川地貌
地质作用和地貌
地质作用与自然资源
• 矿产资源(石油、有色金属)
• 水资源
地热资源
地质作用和地貌
有
色
煤铁资源
金
属
石油资源
地质作用和地貌
________________. (3)在A、B两座山顶之间有高山缆车相通,电 缆车的速度是每分钟200M,乘缆车从B山 顶到A山顶约需_______分钟。(A、 B两山顶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2cm) (4)作出MN的剖面图(水平比例尺为1:50000)
地质作用与地质地貌图片及成因PPT课件
二、外力作用及地貌
(一)风化作用与风化壳
风化壳
生物风化
花岗岩的球状风化(物理风化)
重点(二)侵蚀与沉积地貌
1、风力侵蚀与沉积 2、流水侵蚀与沉积 3、冰川侵蚀与沉积 4、海浪侵蚀与沉积
1、风蚀作用(干旱区)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蘑 菇等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 有陡壁的小山包"。有些地貌外观 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
地质作用与地貌
一、内力作用
(一)岩浆活动与火山地貌
火山岛
火山岛
火山口积水成湖-火山湖
火山等高线地形图
(一)岩浆活动与火 山岩
一、内力作用
1、火山结构示意图 3、火山岩(岩浆岩)
2、火山按其活动性质,分为活 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三种 类型
(1)喷出岩(玄武 岩):多气孔、疏松
(2)侵入岩(花 岗岩):坚硬
一、内力作用
(二)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变质岩——片理结构
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
一、内力作用
(三)地壳运动 1、水平(1)挤压与褶皱、断层
褶皱
背斜山
向斜山
一、内力作用 (三)地壳运动
1、水平(2)张裂与断层 华山-地垒
地堑
一、内力作用 (三)地壳运动
2、垂直运动(上升、下降)
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
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台湾岛)
(1)、河流侵蚀作用的三个方向
溯源侵蚀
下蚀
河源背后的松散岩石
被冲走。
河流把河床上的岩石沖走。
河源向后退(后退/前进) 下蚀使河谷 加深。
河谷的 长度增加。侧蚀
河流把河道两岸的岩石冲走。 侧蚀使河谷拓宽。
地质作用与地貌
地质作用与地貌松江二中王亚辉一、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2.地位与作用本部分内容是运用地球的内力和外力作用来分析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从教学顺序上,我将其安排在地貌部分的第二课时,在等高线地形图之后,在地貌与经济建设之前。
在这个专题中,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在于判别不同的地貌类型,但是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仅仅停留在识别的层次还不够,可以进一步加深要求,即从成因上进行分析。
基于此,我特将本专题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不是按照顺序一一介绍各种地貌,而是从地质作用的角度,将地球的内力外力作用和几种典型的地貌相结合,使学生加深理解,同时活学活用。
3.学生分析学生在专题5中已经完成了对全球构造理论的学习,因此,对地球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但是外力作用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因此,给学生进行全面介绍很有必要。
但是,为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时没有独自完成讲授,而是布置给学生自主探索的任务,让学生从提供的资料中自己总结。
对每个班的学生来说,情况又有些微的差别,作为开课班级,由于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平时主动发言很少,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也不太踊跃,所以,在教学设计的很多环节上,教师采用详尽介绍、鼓励发言、任务布置等方法,尽可能地激发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掌握各种外力作用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知道地球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认识不同的地貌景观;能够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解释几种不同地貌景观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介绍和自主总结让学生对地质作用有初步印象;结合不同地貌成因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塑造作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让学生意识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对比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在对人类作用的利弊分析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几种外力作用间的联系运用地质作用对几种典型地貌进行成因分析2.难点运用地质作用对几种典型地貌进行成因分析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法的选择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讲授法、范例分析法、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貌概念知悉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
按产生的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是地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农业种植重视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功能。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能源时代的地质学重视盆地研究。
1901年里海盆地石油占当时全球原油产量的50%,后来波斯湾盆地石油称霸。
中国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
山脉是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岭的总称。
山系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
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
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
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
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
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
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
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
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
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
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第一节内力作用与地貌【基础知识整合】(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2)两个不连续界面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S地震波完全消失,P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的划分)岩石圈由两部分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
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
(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1.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2.地壳运动(1)常见的地质构造(2)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判读与应用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提高)(a)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b)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c)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d)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e)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图)【典型例题】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图中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第二节外力作用与地貌【基础知识整合】(一)外力及外力作用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作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三)主要的沉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四)河流的地质作用1.河流的侵蚀作用及地貌与河谷发展阶段有关。
侵蚀作用可以分为下蚀(底蚀)和侧蚀。
下蚀使河谷加深;侧蚀使河谷展宽。
河流从形成之初向下侵蚀作用发生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侧蚀作用。
到河流发育的晚期以侧蚀作用为主。
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横向环流是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原因。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2.河流的搬运作用沿河床推运的历史和泥沙、呈悬浮状态的泥沙、呈溶解状态运移的物质(主要碳酸盐类和二氧化硅等)3.河流的沉积作用及地貌(1)沉积发生的时间在河流发育初期:河流个别地段开始了碎屑物质的沉积随着河谷平衡剖面的逐步形成、河谷加宽:河床中形成不再移动的沉积物,河流下游形成稳定的沉积作用。
向源侵蚀及平衡剖面的形成:稳定的沉积物向中游推进。
(2)典型地貌(五)河流地貌综述1.流水是主要外营力,是温暖湿润地区首要地位的外力作用,在极地高寒区、干旱荒漠区也发挥作用2.意义:水土建筑、航道整治、水土保持、矿产地质3.坡面径流及其形成地貌4.沟谷水流及其形成的地貌:在广大山区,沟谷流水作用形成沟谷地貌。
沟谷的横剖面呈v形。
当沟谷水流出沟谷时,流速骤减,流水携带的物质沉积下来,形成以沟口为顶点的洪积扇或冲积扇。
洪积扇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沟谷流水流出山口摆脱了侧向束缚,其携带物质堆积形成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
扇形地貌冲积扇狭义的冲积扇仅只湿润地区山地常年性河流从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形成的部分碎屑物堆积山地河流愈长愈大,水流量愈丰富,则形成的冲积扇规模愈大,坡度愈缓,冲积层分为下部砾石层和上部粉土层的层序愈明显,并且砾石硕大、滚圆。
【典型例题】下图为土坡再分配速率等值线图和某地沟谷景观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①②③④四条虚线所在位置冲沟(流水侵蚀形成)最发育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下图中沿MN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最有可能是下图中四条曲线中的A. ⅠB. ⅡC. ⅢD. Ⅳ【答案】1.B 2.B【解析】1.据图分析可知,冲沟为流水侵蚀形成的,且图中负值表示侵蚀,正值表示沉积,③、④为正值,排除选项C、D。
①、②中,②地等值线密值且弯曲大,该地冷沟最发育。
2.据图可知,图中土坡再分配速奉等值线数值变化特点是:从M到N,数值由负到正再到负,最后是正且正值加大,负值说明地势高,被侵蚀,正值说明地势低,受沉积,地势变化是先降后升再降,对比图示曲线可知B曲线最吻合。
5.河流地貌(1)(2)河流不停地搬运河水侵蚀下来的岩块和碎屑等物质,并不断地调整河谷的坡度、宽度和曲度。
河谷示意图:河谷由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组成。
谷底包括河床及河漫滩。
河床—河谷中最低的部分,有经常性水流。
河漫滩—河床两侧高起部分,在洪水时会被淹没。
谷坡—河谷两侧的岸坡。
高出河漫滩。
一般情况下最大洪水也难以淹到。
河流阶地—由于河流下切谷底,原谷底超出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阶地是谷坡的一部分。
(3)(4)侵蚀基准面:河流所流入的水域的水位面,决定河流水流侵蚀作用的深度。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其高低决定河流纵剖面的状态,其升降会引起河段的冲淤和河床剖面上的变化。
在这个面上侵蚀停止或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
海平面一般作为河流下蚀的终极基准面。
局部(地方)基准面如流经的坚硬岩坎、湖泊洼地、主支流汇口处等。
(5)河流阶地及其类型陆地隆起或侵蚀基准面降低——具有平缓河床的地段发生新的下切侵蚀——河流改造其纵剖面,以使其适应新的侵蚀基准面——当新的纵剖面接近于平衡曲线时,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大大加强,在河谷较低的地形部位形成新的漫滩。
原来的漫滩被保留在河岸的斜坡上,以陡坎的形式与新漫滩相连接,成为河流阶地——构造运动的下一次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再次降低——河流下切——最终形成新的平缓河谷——相对于新的下切,以前的河谷底部也变成高起的平台,河谷原来底部的这些地段,成为高出现代漫滩的若干级台阶,形成多级的河流阶地。
这种阶地化的河谷特别在平原地区河流中得到完全发育。
最高的阶地是最早形成的,最低的阶地则是最年轻的。
每一级阶地的斜坡及位于其下的阶地平台相应于侵蚀的(1)河流的入海口称为河口。
(2)影响河口形态的主要因素有:构造运动的特征、河流所携带的碎屑物含量和碎屑物的成分;(主导作用)河流的流量及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海水的含盐量和其他电解质的含量;海流、波浪、潮汐等海洋水动力特征;全球海平面的变化特征;(3)河口形态6。
流域地貌(1)水系: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2)分水岭与河流袭夺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流域的山岭或高地;分水岭的脊线叫分水线,是相邻流域的界线,一般为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
河流袭夺:如果在分水岭两侧坡地上,岩性强弱不同、坡度大小不一、降水、日照和植被覆盖率有显著差异、距侵蚀基准面远近不同,就会导致两侧坡地侵蚀速度有明显差异。
溯源侵蚀力较强的河流促使分水岭位置向另一侧发生缓慢的移动。
有时由于侵蚀力较强的河流袭夺相邻河流上游河段,使分水岭位置迅速变化河流切穿分水岭,把分水岭另一侧河流抢夺过来,使原来流入其它流域的河流改向流入切穿分水岭的河流,这种现象叫河流袭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