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地质作用与地貌(教师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貌

概念知悉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不断形成和变化的作用。按产生的

自然力可分为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前者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后者包括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等,是地壳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表面宽广,地平;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农业种植重视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功能。)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地势起伏不大,但是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

丘陵(海拔在200米-500米之间;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能源时代的地质学重视盆地研究。1901年里海盆地石油占当时全球原油产量的50%,后来波斯湾盆地石油称霸。中国大庆油田在松辽盆地。)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起伏很大,坡度陡峻。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山地是众多山体的统称,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山脉是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

山岭的总称。山系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联系、有规律分布的若干相邻山脉的总称。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第一节内力作用与地貌

【基础知识整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S、P两类地震波的区别

代码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

(2)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S地震波完全消失,P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内部圈层的划分

)岩石圈由两部分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地壳厚薄不均,陆地部分地壳厚,海洋部分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的地壳厚,平原、盆地的地壳薄。

(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

1. 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地壳运动

(1)常见的地质构造

(2)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判读与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提高)

(a)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b)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c)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d)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e)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如图)

【典型例题】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平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第二节外力作用与地貌

【基础知识整合】

(一)外力及外力作用

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破坏作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堆积的过程。

(三)主要的沉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四)河流的地质作用

1.河流的侵蚀作用及地貌

与河谷发展阶段有关。侵蚀作用可以分为下蚀(底蚀)和侧蚀。下蚀使河谷加深;侧蚀使河谷展宽。河流从形成之初向下侵蚀作用发生的同时就开始进行侧蚀作用。到河流发育的晚期以侧蚀作用为主。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横向环流是河漫滩形成的主要原因。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