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设计
抗菌药物的pKpD及PAE与给药方案设计
抗菌药物的pK、pD及PAE与给药方案设计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是临床药理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学科,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
而药物效应动力学则是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效果,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效应动力学中一个应该重视的参数是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PAE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近年来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研究正不断深入中。
PAE的存在提示,当血药浓度低于MIC时,细菌生长仍持续受到抑制,故在临床设计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时,应根据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或最低杀菌浓度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可适当延长给药间期,减少给药次数与剂量,而不降低疗效。
PAE的临床意义是:减少抗菌药物给药次数,减少不良反应,减低患者费用。
如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过去采取1日3次或1日2次给药,因其对大多数细菌有较长的PAE,故目前主张1日1次给药。
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等因PAE较长,均可考虑1日1次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
1、各类抗菌药物的分类在抗菌药物pK/pD研究中,依据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与其血药浓度或作用时间的相关性,大致可将其分为以下三类:1.1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这类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
浓度依赖性药物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原的作用越迅速。
评价浓度依赖性药物杀菌作用pK/pD的参数主要有:药时曲线下面积/最低抑菌浓度(AUC0—>24h/MIC)和血药峰浓度/最低抑菌浓度(C max/MIC)。
对这类药物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C max)来提高临床疗效。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选择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选择(一)青霉素类给药方案的选择1.注意给药时间及方法是否得当。
青霉素类药物系杀菌性抗生素,只在细胞分裂后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
它们的杀菌疗效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在短时间内有效高的血药浓度时对治疗有利。
若采取滴注给药,宜将一次剂量的药物溶于50—100ml输液中,于0.5—1小时内滴完。
可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并可减少药物分解产生致敏物质。
2.近年来随着药效学的深入研究已将抗菌药物分为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两大类,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抗菌药物选择不同的给药方案。
青霉素类属于典型的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当血药浓度或组织浓度地狱MIC是细菌很快生长,当达到MIC是增加药物浓度并不增加疗效,关键是延长大于MIC的维持时间(t>MIC)。
国外的体内、体外研究和动物临床研究证明,当t>MIC超过40%是疗效较高,反之较差。
3.抗菌药物的后效应(PAE)PAE的重要临床意义就是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
以往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主要依赖于药敏实验、血药浓度、半衰期、清除率、组织分布等药学参数,并且过分强调血药浓度要超过MIC时应给药,尤其是半衰期短、消除率快的药物要连续给药或1日多次。
通过对PAE的认识与运用,是抗生素的给药方案特别是间隙给药给药在降低毒性、提高疗效、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取得了成绩。
据此,在调整给药时间时,可根据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加上PAE 的时间来确定。
抗生素对不同的菌种有不同的PAE,青霉素类对革兰阳性菌的PAE较明显且呈浓度依赖性,对于革兰阴性杆菌则产生很短甚至负值PAE,呈部分浓度依赖性。
如哌拉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为2.5—3.5小时,而其在1.4—1.8倍MIC是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则随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
PAE持续的时间越长证明细菌处于抑菌状态越长,经受了非致死性损伤的细菌很难恢复活力,从而达到或优于连续给药的效果。
因此建议增大青霉素类的给药剂量,以提高峰浓度及高浓度维持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获得较佳的抗菌效果。
时间依赖性抗茵药及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优化
时间依赖性抗茵药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优化浏览数:386 更新时间:2009-6-15 9:52:10【摘要】根据药效学特点,抗菌药可分为两大类:第1类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其杀菌作用与浓度密切相关,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杀菌力越强,氨基糖苷类应用时宜将一日用药总量一次给药,如此应用不但抗菌效果好还可能降低耳、肾毒性;第2类为非浓度依赖性或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如β-内酰胺类,其杀菌作用与血药峰浓度的关系并不密切,而与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相关。
应用时宜持续或一日多次给药。
【关键词】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抗菌药发挥杀菌作用需要一定浓度药物作用于靶位并持续一定时间,在药代动力学参数中代表浓度与时间关系的是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对AUC值的要求应结合细菌敏感性判定,即AUC/MIC 比值(AUIC),对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由于不易很快与细菌受体结合达到饱和,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好。
因此,预测该类抗菌药疗效的重要指标是血药峰浓度(Cmax)与MIC的比值或AUC/MIC的比值。
临床研究证实随着Cmax/MIC的增加,临床有效率增加;Cmax为病原菌MIC 的8一l2倍时,可获得90%以上的临床有效率。
有对院内肺炎的治疗研究表明,在开始治疗后48h内能使氨基糖苷类Cmax/MIC>10,7d后白细胞计数和体温恢复正常的可能性达90%。
主张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强化氨基糖苷类给药剂量,以确保达到理想的Cmax/MIC比值。
对于时间依赖性抗菌药,随着浓度逐渐增加杀菌活性也逐渐增大,当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4倍MIC)时与细菌受体结合很快达到饱和,即使继续增加药物剂量也不会显著增加疗效,将组织浓度保持高于细菌的MIC即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因此,药物浓度维持在MIC 以上的时间,即T>MIC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
对每一种药物,每一种细菌T>MIC比例各不相同,如替卡西林对大肠埃希茵、葡萄球菌T>MIC期望值分别为60%与20%。
抗菌药物计划书
抗菌药物计划书1. 背景与目的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耐药菌株的出现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耐药菌株的出现不仅对个体患者的治疗产生了挑战,还对公共卫生系统和全球健康安全构成了威胁。
为了应对该问题,制定抗菌药物计划旨在规范和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发生率,并保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2. 计划目标本抗菌药物计划的主要目标如下:1.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意识;2.减少因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的耐药菌株的出现;3.保证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计划内容为实现以上目标,本抗菌药物计划将采取以下措施:3.1 提高教育与宣传•制作宣传手册,针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普及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定期组织研讨会和培训课程,增加医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的理解和能力;•在医疗机构内部设置宣传栏,发布相关抗菌药物使用的信息和注意事项。
3.2 建立多学科团队•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由感染科医生、药剂师、临床微生物学家和公共卫生专家等组成;•建立多学科团队,提供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咨询服务;•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的标准和指南,降低滥用的风险。
3.3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定期收集和汇总相关数据;•建立耐药菌株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报告耐药菌株的出现;•监测结果将用于评估抗菌药物计划的效果,并作为调整和改进计划的依据。
3.4 建立抗菌药物管控机制•制定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规范医务人员的开药行为;•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审查机制,减少非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化抗菌药物的监管,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抗菌药物行为。
4. 实施计划本抗菌药物计划将从医疗机构内部开始实施,逐步扩大至全社会。
实施计划需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包括卫生与健康部门、药品监管部门和医疗机构等。
在实施过程中,将注重以下几点:1.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协调各方的努力;3.定期评估计划的执行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价和优化大肠埃希菌感染时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价和优化大肠埃希菌感染时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张芹【摘要】目的根据药动/药效(PK/PD)理论应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价和优化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感染者的给药方案.方法调查笔者所在医院E.coli感染时的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将出现频率较高的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美罗培南各给药方案进行蒙特卡罗模拟,以获最佳治疗方案.结果对目标MIC大肠埃希菌的CFR均达标的方案有:头孢曲松3种给药方案2.0 g、1次/d,3.0 g、1次/d和2.0 g、1次/12h;阿米卡星3种给药方案5.0 mg/kg、10.0 mg/kg、18.0 mg/kg(成人每日总量不超过1.5 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种给药方案4.5 g、1次/8 h,4.5 g、1次/6h;美罗培南4种给药方案0.5 g、1次/6h,1.0 g、1次/8 h,0.5 g、1次/6h,2.0 g、1次/6h.结论对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采用增加给药频次或对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采用增加给药剂量是对耐药菌的优选用药方案.【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年(卷),期】2017(034)007【总页数】3页(P635-637)【关键词】蒙特卡罗模拟;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作者】张芹【作者单位】458030河南鹤壁,鹤壁市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9.3对目标MIC大肠埃希菌的CFR均达标的方案有:头孢曲松3种给药方案2.0 g、1次/d,3.0 g、1次/d和2.0 g、1次/ 12 h;阿米卡星3种给药方案5.0mg/kg、10.0mg/kg、18.0mg/kg(成人每日总量不超过1.5 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种给药方案4.5 g、1次/8 h,4.5 g、1次/6 h;美罗培南4种给药方案0.5 g、1次/6 h,1.0 g、1次/8 h,0.5 g、1次/6 h,2.0 g、1次/6 h。
临床常用给药方案设计-4[1]. 根据药效学指标设计和调整给概要
根据药效学指标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当评价药物疗效的药效学指标定量明确,并能迅速反应药物疗效时,其指标可作为剂量调整的依据,如静脉注射硫喷妥钠时,其治疗作用为麻醉深度,中毒表现为呼吸抑制,其程度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很容易被有经验的医师判断,而用作调整剂量的依据,在麻醉未达到足够深度时可继续给药,一旦出现呼吸抑制需要马上停药。
另外,还有一些定量的生化指标也可作为剂量调整的依据,如把凝血酶原时间的延长作为确定应用华法林的依据;把血糖值作为确定口服降糖药的依据等,这些都是最有效而常用的方法。
药效学指标可以作为选药的依据。
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他汀类是疗效明确的调血脂药,其降低血脂值大多与患者的血脂基础有关。
此类调血脂药能把血脂值从基础水平降低20%~ 55%,与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 D L-C的药效学指标有明显的量效关系,因此,可以根据患者的L D L-C基础水平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和剂量。
如果单用一种药物降低L D L-C疗效不够理想,还可以合用其他类型的调脂药。
具体操作可见参考表1。
表1根据需要降低L D L-C的程度确定他汀类药物剂量(m g 血脂降低百分数(%20-2526-3031-3536-4041-5050-55阿托伐他汀钙 10204080西立伐他汀钠 0.20.30.40.8氟伐他汀 204080洛伐他汀 10204080普伐他汀 102040辛伐他汀 10204080药效学指标是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的金标准。
然而,能用个体化用药的治疗作用的药效学指标要求必须能够定量,界线要清楚明确,能明确反映量效关系,但并非所有的药效学指标都能满足如此要求。
如药物毒性反应,对机体有严重影响,毒性反应不可逆,则作为调整剂量的指标不够安全;如果药效改变和血药浓度改变之间有较长时间延搁,也难以作为调整剂量的依据。
因此,也有相当多的药物难以实行有效地药效学监测。
目前,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依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 I C、最低杀菌浓度(M B C、抗菌后效应(P A E等]的指标制订给药方案在临床上可获得最佳疗效。
药物代谢动力学_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药物代谢动力学_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包括参考答案:胞饮和胞吐_主动转运_被动转运2.静脉滴注给药的MAT为()参考答案:T/23.按一级动力学吸收的MAT为()参考答案:1/ka4.关于BCS 分类的描述( )参考答案:临床给药最高剂量在pH 1.0~6.8范围内的250 mL (或更少)水溶性介质中均能完全溶解, 则可认为该药物为高溶解性_第三类(BCS Ⅲ):高溶解性、低渗透性_第二类(BCS Ⅱ):低溶解性、高渗透性_第一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5.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6.某药物口服与静注相同剂量后药时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参考答案:口服吸收完全7.地高辛的半衰为36 小时,若每日给予维持剂量,则达稳态血药浓度约要()参考答案:5 天8.对于静脉注射后具备单室模型特征的药物:t1/2=()×MRTiv参考答案:0.6939.某药静脉滴注3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参考答案:88%10.对于具有两房室模型特征的静脉注射药物,由于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血浆药物浓度在剂量减少后立即出现最大的下降参考答案:错误11.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参考答案:药物在体内达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12.平均驻留时间MRT被称为参考答案:一阶矩13.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特征中哪一个叙述不正确参考答案:药物代谢物的组成和(或)比例不会由于剂量的变化而变化14.药物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参考答案: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15.人类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成员有参考答案:P-GP_BCRP_MRP16.和原研药相比,仿制药具有( )参考答案:规格相同_化学成分相同_给药途径相同_适应症相同17.体内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哪一个叙述不正确参考答案:能显著增加药物消除速度18.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19.一般而言,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参考答案:小肠20.生物样本分析具有的特点包括( )参考答案:样品量少_干扰物质多_个体差异大_药物浓度一般较低21.NMPA推荐首选的生物等效性的评价方法为 ( )参考答案:药物动力学评价方法22.用于生物等效性评价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是( )参考答案:AUC, Cmax, Tmax23.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以下哪项为III类药物( )参考答案:高的溶解度,低的渗透性24.根据药物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以下哪项为II类药物 ( )参考答案:低的溶解度,高的渗透性2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包括参考答案: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_给药途径、剂型和给药剂量_药物代谢酶的诱导和抑制_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26.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可能是参考答案:L/kg_L_mL27.以下关于I类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雌雄动物兼用,以便了解药物的体内过程是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_临床前药动学研究一般需要设置至少三个剂量组_实验所用的药品应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使用的药品相一致28.以下有关I类新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有助于在开发早期淘汰成药性差的候选化合物_尽量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实验并从同一动物多次采样_有助于了解药效或毒性的靶器官29.在进行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时,不适于采用的动物是 ( )参考答案:家兔30.关于静脉滴注给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参考答案:为使危重病人的血浆药物水平迅速达到稳态,可采用静注加滴注的方式_提高滴注速率可提高稳态药物浓度31.药物代谢的过程通常分为I相代谢和II相代谢,下列属于I相代谢的反应包括参考答案:还原反应_氧化反应_水解反应32.静脉滴注给药的MRTinf为()参考答案:MRTiv+T/233.药物代谢的后果包括参考答案:活性降低_毒性增加_代谢物活性与母药相当_活性增加34.下列哪些药物可以诱导CYP3A4表达参考答案:苯巴比妥_地塞米松_利福平35.某一具有一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口服后肝脏首过作用大,改为肌肉注射后叙述错误的有( )参考答案:t1/2和生物利用度均无变化_t1/2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_t1/2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36.CYP450酶的特点包括参考答案:对底物结构特异性不强,有广泛的底物_具有多型型,包含众多代谢酶亚型_具有遗传多态性_受年龄、性别和疾病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7.在PK—PD模型中,有关PD参数说法正确的是参考答案:EC50用以反映药物的与作用部位的亲和力_Emax用以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_s为陡度参数,决定效应曲线的斜率或陡度_keo用以表示药物从效应室中消除的速率38.对于无明显PAE的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给药方案设计时参考的PK-PD结合参数是()参考答案:T>MIC39.通常情况下与药理效应最为密切的指标是()参考答案:血药浓度40.有关药物代谢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部位41.有关药物代谢动力学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药效学、毒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共同构成创新药物临床前评价体系42.应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的统计矩分析,是一种()的分析方法。
抗菌药物调整方案
抗菌药物调整方案1. 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导致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下降。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抗菌药物调整方案,以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2. 目标本方案的目标是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使用,增加治疗效果,降低耐药性发生率。
3. 方案内容在实施抗菌药物调整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抗菌药物评估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医生应进行全面的抗菌药物评估,包括病原体的种类和耐药性情况、患者的病情和免疫状况等。
基于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2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评估结果,选择对目标细菌敏感、并且能够达到治疗剂量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窄谱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3.3 抗菌药物使用时机在确定抗菌药物选择后,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确定开始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
避免过早或过晚使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并减少耐药性发生率。
3.4 抗菌药物治疗周期根据病情的改善情况,医生应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治疗周期。
过短的治疗周期可能导致感染再次复发,而过长的治疗周期则可能增加耐药性发生的风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动态,进行适当的调整。
3.5 治疗效果评估在抗菌药物治疗结束后,医生应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如果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病情稳定且没有感染复发迹象,可以暂停抗菌药物使用。
如果治疗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评估并选择其他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4. 结论抗菌药物调整方案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保障。
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全面评估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时机、治疗周期,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定期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抗菌药物调整方案,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耐药性问题,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 参考文献2。
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
市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及分级管理》实施细则(本细则2011年3月18日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抗菌物管理委员会会议上讨论通过,自2008年3月18日起实施)根据卫生部组织编写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我院近年来按照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分级管理条例》的执行情况,为规范我院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疗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减缓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发展,提高我院临床抗菌药物治疗水平,特制定本实施细则及分类目录。
第一章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一条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第二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一旦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对疗效不佳的患者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第三条对轻症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
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第四条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制订药物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一)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部位、严重程度、年龄、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等。
(二)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从PKPD谈舒普深的给药方案
合作与交流、开展多中心验证研究等。
03
耐药性问题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发展,如何设计和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以应对这一
挑战是当前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解决策略包括加强耐药机制研究、
探索新的药物作用靶点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病例三
患者,儿童,8岁,因中耳炎就 诊。采用舒普深治疗后,患儿耳 痛、发热等症状消失,听力恢复
正常。
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老年人用药
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降 低,使用舒普深时需调整剂量和给药间隔,并密切 监测肾功能。
儿童用药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 。使用舒普深时,需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因素调 整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05
未来展望与挑战
Chapter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趋势预测
靶点多样性
随着对细菌耐药机制的深入了解,新型抗菌药物将更加注重靶点 的多样性,以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联合用药策略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 药性产生的风险。
精准医疗
借助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实现个体化精准用药,提高治 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处理
药物相互作用
舒普深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如与利尿剂合用可能导致肾 功能损害加重;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可能增加肾毒性。因此,在使用舒普深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用药史,避 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不良反应处理
舒普深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以及过敏反应等。对于轻度不良反应,可调整给药方 案或给予对症治疗;对于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处理措施。同时,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 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对合理设计给药方案的意义
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对合理设计给药方案的意义首先,PKPD参数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给药剂量。
药物的最佳剂量应该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药物浓度,以对目标病原体具有杀菌或抑制菌的功效。
药物的最佳剂量与其药物消除速率(CL)和药物的分布容积(Vd)密切相关。
比如,对于具有高排泄速率和低分布容积的药物,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剂量以维持有效药物浓度。
而对于具有低排泄速率和高分布容积的药物,剂量可能需要减少以防止药物积累和毒性反应。
其次,PKPD参数对于确定合适的给药间隔也非常重要。
给药间隔是药物下一次给药之间的时间间隔。
合理的给药间隔应该能够在给药后维持药物浓度在疗效范围之内。
药物浓度低于疗效范围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而超过疗效范围可能增加药物毒性和耐药性的风险。
确定给药间隔所依据的PKPD参数包括药物的半衰期(t1/2)和最低有效抑菌浓度(MIC)。
理论上,给药间隔应该能够使药物浓度达到或略高于MIC,以提供充足的杀菌作用,从而最大化治疗效果。
此外,PKPD参数可以指导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药物的给药途径可以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
对于特定的疾病和病原体,合适的给药途径将有助于最大化药物浓度在目标组织或感染部位的达到,并减少对其他组织的不必要的暴露。
例如,对于体外感染或广谱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因为药物可以迅速达到较高浓度。
最后,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可以减少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相关问题。
根据PKPD参数,可以优化给药方案,使药物处于效益高于毒性的药动学/效应关系。
这意味着,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应该能够在有效范围内提供足够的药效,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合理设计的给药方案可以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舒适度,并提高治疗成功的可能性。
总结起来,抗菌药物的PKPD参数对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参数可以指导合适的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给药途径,以优化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毒性反应和耐药性的风险。
通过合理设计给药方案,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mpc与抗菌药物优化给药-新
MPC 与抗菌药物的优化给药 长沙市第三医院临床药学研究室 李昕Contents相关背景 1 MPC 的基本理论2 小结4MPC 与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3 第一部分 相关背景基于MIC 的给药方案:AUC/MIC 、T>MIC 、Cmax>MIC抗菌药物体内治疗失败的原因:相关背景药物在体内浓度无法达到杀 死或抑制大部分细菌的浓度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一天给药1次β内酰胺类一天多次给药,间隔时间尽可能相等 某些β内酰胺类持续静滴(24h 或3h 、4h 等) ……Clin Infect Dis. 2007;44(3):357-6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抗铜绿感染的疗效3.375g q8h 静滴4小时方案可获得理想的T>MIC相关背景3.375 q8h 4h 滴注(n=41) 3.375 q6h 30分钟滴注(n=38)P14天死亡率12.2% 31.6%0.04 住院时间(d) 21(3~98)38(6~131)0.0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不同给药方案下抗铜绿感染的疗效在APACHII 评分>17的患者中,持续静滴组的14天死亡率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间歇静滴组Clin Infect Dis. 2007 ;44(3):357-63.相关背景抗菌药物体内治疗失败的原因:相关背景药物虽然杀死或抑制了大部分细菌,但是有少部分筛选出的耐药菌得到富集生长,耐药质粒通过 水平或垂直传播相关背景没有抗菌药物的使用,就没有获得性多药耐药/泛耐药菌株的出现!相关背景1、只要足够时间和应用足够多都会出现耐药2、耐药呈进行性:低水平、中水平到高水平3、耐一种抗菌药物的细菌容易对其它药物耐药 一旦出现耐药,则下降和消失很慢4、选择性压力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一个主要原因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的基本规律相关背景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 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用量显著相关第二部分 MPC 基本理论MPC 基本理论感染部位的细菌数量:最多1010CFU ,不可能达到1014CFU 任何细菌均有可能发生自发性的遗传变异(如DNA 合成过程中自发的基因突变或耐药基因在细菌间的水平转移),其发生频率仅为10-7 ,即使是在细菌高度聚集的感染部位(细菌数量1010CFU ),也仅能发生一次突变。
药物代谢动力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药科大学
第一章测试1.关于药物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药物动力学只能定性地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要达到定量的目标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B:药物动力学在探讨人体生理及病理状态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C:药物动力学是采用动力学的原理和数学的处理方法,推测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D:药物动力学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剂型等都发挥重要指导作用答案:A2.药物的处置是指A:代谢B:分布C:吸收D:渗透答案:A3.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哪些方面A:吸收B:排泄C:代谢D:分布答案:ABCD4.药物的消除是指吸收,渗透,代谢,排泄A:错B:对答案:B5.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的学科。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药物与蛋白结合后A:能由肾小管滤过B:能透过血管壁C:不能透过胎盘屏障D:能经肝代谢答案:C2.以下关于蛋白结合的叙述正确的是A:药物和蛋白结合是不可逆,有饱和和竞争结合现象B:蛋白结合率越高,由于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C:药物与蛋白结合后,可促进透过血脑屏障D: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犹豫竞争结合现象,容易引起不良反应答案:B3.体内常见的结合剂主要包括A:S-腺苷甲硫氨酸B:PAPSC:UDPGAD:乙酰辅酶A答案:ABCD4.主动转运特点A:转运膜对通过的药物存在选择性B:存在饱和现象C:逆浓度梯度D: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E:耗能答案:ABCDE5.易化扩散耗能A:错B:对答案:A第三章测试1.关于隔室模型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种药物符合哪种隔室模型,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与给药途径及实验方法等无关B:如果静脉注射给药后血药浓度对时间作图为一直线,则为单室模型C:单室模型是指药物进入体内后能迅速与各组织达到动态分布平衡,成为均一单元,血药浓度与组织浓度相等D:双室模型中央室一般由血液和血流丰富的、能迅速达到分布平衡的组织和器官构成,周边室则由血液供应少、分布缓慢的组织和器官构成答案:D2.口服给药,为了迅速达到坪值并维持其疗效,应采用的给药方案是A: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2D~2t1/2B: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2D~t1/2C: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D~t1/2D:首剂加倍(2D),使用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为D~2t1/2答案:C3.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水平某一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与以下哪些因素有关A:给药次数B:维持剂量C:负荷剂量D:半衰期E:生物利用度答案:AD4.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水平某一百分比所需的时间与维持剂量有关。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设计-2
当剂量为400mg时 当剂量为1000mg时 1000mg
t eff =
1 (ln 400 - ln 0.1 × 10) = 5.99h 1.0
t eff =
1 (ln 1000 - ln 0.1 × 10) = 6.91h 1.0
剂量增加10倍时, 增加的百分率为: 剂量增加10倍时,teff增加的百分率为: 10倍时
优点: 优点:评定抗菌药物对感染病原体抗菌活性
制订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 制订给药方案的主要依据; 判断耐药非常重要的参数。 判断耐药非常重要的参数。
组织中游离的药物浓度与血中游离的药物浓度 一般呈平行关系。 头孢类抗生素,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如肺组 织或肌肉组织中)低于血中药物浓度; 喹诺酮类,某些组织中(如肺组织中)药物浓 度可能高于血药浓度。 对抗生素进行剂量设计时仅基于血中药物的浓 度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等信息是不够的,血浆 蛋白结合率和组织分布情况,尤其是组织中游离的 药物浓度才是真正重点关注的内容,要正确认识和 理解血药浓度、血中游离药物浓度和组织游离浓度 三者的关系。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其杀菌效应及其后效应与其血浓度峰值有关,只需1/4 其杀菌效应及其后效应与其血浓度峰值有关,只需1/4 时间在MIC以上疗效最佳, 时间在MIC以上疗效最佳,故无需在任何时间都使其血 MIC以上疗效最佳 浓度保持在MIC以上; 浓度保持在MIC以上; MIC以上 这一类药物体内浓度越高,病原体清除越快; 这一类药物体内浓度越高,病原体清除越快; 提倡一日一次给药。此法比分次给药疗效好,不良反 提倡一日一次给药。此法比分次给药疗效好, 应小,如静滴要在2h内滴完。 应小,如静滴要在2h内滴完。 2h内滴完 由于AUC0-24h与每日用药总量平行,调整每日用药量以 由于AUC 与每日用药总量平行, 达到期望的AUC 24h。 达到期望的AUC0-24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抗生素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 药物被清除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外抗菌活性的重要指标。 仅从浓度上反应抗菌活性强弱,不能说明药物活 性持续的时间以及是否存在抗生素后效应。
抗菌药物的PK/PD结合参数:
• Cmax/MIC • T >MIC,给药后血清药物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以该部分占一个给药区间的百分比表示。 • AUC0-24/MIC(AUIC),24h血清抑菌浓度-时间曲线下 面积。
• 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PAE) • 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ost antibiotic leukocyte enhancement,PALE)
• 亚抑菌浓度下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subMIC effect,PASME)
链阳霉素、四环素、 碳青霉烯类、糖肽类、 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主要参数 T>MIC和t1/2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T>MIC
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PK/PD)
• 氨基糖苷类临床疗效:
Cmax/MIC:>8-10
• 血清药物浓度达到MIC的4~5倍时,杀菌作用达到 饱和,继续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提高疗效。 • 短PAE:T >MIC ≥40~50%,即血药浓度达到或超 过MIC 的时间达到两次给药间期的40~50%,细菌 清除率可达85%以上。 • 长PAE:AUC/MIC为125时是细菌学和临床疗效的重 要判断点。并非对所有细菌都要大于125,如对肺 炎链球菌,AUC/MIC在25~35范围就能有效地抗菌。
• 最佳给药途径、最适制剂、最适给药剂量和最佳
给药时间间隔
给药方案设计
根据半衰期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平均稳态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
根据稳态血药浓度波动设计给药方案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清除病原菌 目的:获得最大疗效并使不良反应降至最 低,同时避免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同时或短时间内先后应用。
Thank you!
• 选择期越长、选择性压力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越
易产生耐药。
• 需要抗菌活性强的抗生素或者适当增加抗生素剂
量,以提高血清(或组织)药物浓度,缩短耐药菌株
的“选择期”。
• 半衰期长而抗菌活性又低的抗生素较活性高而半 衰期短(体内清除快)的抗生素,其选择性压力显然 要大。
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 防突变浓度(MPC):指防止细菌耐药突变菌株被选 择性富集扩增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是限 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抗菌药物阈值浓度。 • 突变选择窗(MSW):指MIC99与MPC之间的抗菌药物 浓度范围,表示可产生耐药菌株的范围。MSW越宽 越可能筛选出耐药菌株,MSW越窄,产生耐药菌株 的可能性就越小。
大环内酯类药物
• 大环内酯类在组织与细胞内浓度较同期血药浓度 高,且各药物在体内情况及PD特征差异较大,难以 用某一参数描述PK/PD特性。
•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药物浓度≥MIC时才会产生 PAE作用,且在5~10倍MIC时PAE最长;细菌与药 物接触时间越长,其PAE越长。
• 对半衰期和PAE较长的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采用每 日1~2次给药方案能收到良好效果;半衰期和PAE 较短的红霉素,应按半衰期推荐的给药时间间隔 给药。
给药以维持体内稳定的血药浓度。
依据PK/PD抗菌药物分类
浓度依赖型 短PAE时间依赖型 长PAE时间依赖型
药物的杀菌作用取决于 峰浓度,PAE较长
抗菌作用与同细菌 接触时间密切相关
时间依赖且PAE 或T1/2较长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甲硝唑、两性霉素B、酮内酯类
β -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糖肽类抗菌药物
• 万古霉素显示时间依赖性,其最佳杀菌浓度为4-5 倍M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清除率与Cmax/MIC无关,
而与T>MIC有关。万古霉素有较长的tl/2和PAE,故
盐酸万古霉素用法为每6~12小时静脉滴注1次。
缩短选择期或缩短选择性压力的持续时间
• 选择期(selective period):指体内药物浓度落 于细菌耐药范围内所持续的时间。 • 选择性压力:指抗生素浓度-时间曲线上低于MIC 的曲线下面积。
• 药物浓度<MIC
• 药物浓度>MIC
无治疗效果,不导致耐药
易选择耐药菌
• 药物浓度>MPC
突变
达到治疗效果,不出现耐药
• 药物的浓度>MIC、MPC
最理想的抗菌药物 (MPC低、MSW窄)
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MSW
其他给药方案
• 抗菌药物的序贯给药方案:在感染的早期阶段采用
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方式给药,疗程一般为2~3天
PAE
• PAE与药物品种、细菌种类、药物浓度、药物与细
菌作用时间长短等有关
• 不同药物对同一细菌的PAE不同
• 同一药物对不同细菌的PAE也不同
• 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延长,其PAE也可延长
• PAE较长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一 般用AUC/MIC或Cmax/MIC作为预测参数,抗菌药物 给药间隔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 对无PAE或PAE很短的药物,如B-内酰胺类药物,要 求T>MIC较长,大多采用一日多次或持续静脉滴注
待临床症状基本稳定或改善后,改为口服给药。
• 抗菌药物的降阶梯给药方案:在细菌感染性疾病经 验性治疗的开始即选用广谱、强效抗菌药物,达到 迅速控制感染的目的;在用药48-72h,病情已得到 控制,此时病原学检测及药敏实验结果也已明确,
再换用有针对性的窄谱抗菌药物。
• 联合应用抗茵药物: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设计
王凤明
1111020128
• 给药方案(dosage regimen):临床治疗中,为了 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
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拟定治疗(包括药物品
种、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等)的计划。
给药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临床最佳给药方案 • 安全、有效、经济
•喹诺酮类临床疗效: Cmax/MIC:>8-10(革兰氏阴性菌) AUIC:≥40(革兰氏阳性菌) • 头孢类临床疗效:
浓 度
Cmax Cmax/MIC
AUC/MIC
MIC
PASME
T>MIC
T>MIC:药物浓度超过MIC的时间
PAE
时间
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
• Cmax/MIC≥8~10或AUC/MIC ≥100~125时可或良好 疗效,亦可防止在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突变株。还
必须根据抗菌药物的特点、病原菌种类和 患者的病情等设计最佳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给药方案分类
运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一般原理指导制定给药方 案 缩短选择期或缩短选择性压力的持续时间 关闭或缩小“突变选择窗”
运用PK/PD一般原理指导制定给药方案
抗菌药的药效学参数
• 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
可以同药物隔室模型特征相应的血药浓度公式,计
算最佳给药剂量和作用持续时间,并结合药物的 PAE确定给药间隔时间。
• 其杀菌效应及其后效应与其血浓度峰值有关,只 需1/4时间在MIC以上疗效最佳,故无需在任何时 间都使其血浓度保持在MIC以上
• 这一类药物体内浓度越高,病原体清除越快
• 提倡一日一次给药,比分次给药疗效好,不良反应 小,如静滴要在2h内滴完
氨基糖苷类
给药方案的依据: • Cmax/MIC比值达8~10倍,临床有效率达90%。 • 较长的PAE,其PAE是浓度依赖性的,随着药物浓 度升高,产生的PAE时间延长。 • 具有首剂效应(适应性耐药)适应性耐药现象是可 逆的,经过一段时间后药物的杀菌活性可以恢复。 • 降低耳肾毒性
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