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制权研究
论中国上市公司控制的研究
资产控制权转移 、公司重组的资产 控制权转移 以及杠杆收购 的 公司资产转移等等。这样 一来 就不难理解其实公 司控制权市场 不但是公司控制权交易和控制权争夺 的场所 ,它也是资本市场 对企业管理层所 施加影 响的方式之一 。 ( 3 )政府和法律管制体系 在实现对公 司的治理过程 中法律管制体 系较 之于政府管制 体系 ,它是处于基础的地位上 ,它的重要作 用体 现在 它对公 司 规范有效 的治理上 ,通过实行法律管制体系中的法律制度 可以 实现企业更好 的融资 ,这样一来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好 的发 展平 台,开辟 了更好的发展路径 。 2 . 公 司控制 内部体系
相分离的认识误 区。要对现代企业制度下一个 更为科学合理 的 定义 ,笔 者认为现代企业 制度是一个 涵盖范 围广 的权 力系统 , 比如现代企业制度它包括公 司所有权 、公 司治理权 、公司控制 ( 1 ) 产 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在公司 的控 制体系 中,市场竞 争力量发挥 了强 大的力量 , 在某种 意义上说 ,市场竞争似乎可 以提供很有效的方法来解决
司管理的 实质便是公 司控制权 的管理 。在此我们对上市公司控制进行 了探讨 ,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于公 司控制的认识 。 关键词: 公 司控 制 公 司控 制 权 中 国上 市公 司 公 司 管理
任何性质 的企业 ,无论是股份制企业还是 民营企业 ,如果 想要 成功都必须搞 好管理这一关 ,管理 的好与坏是关系到企业
公 司控制是指所 行使 的控制力 作用于什 么事情 或者什么事物 ; 另一种定 义为公 司控制 是指对一个公 司的经营者或方针政策具
有决 定性 的影响力 ,这种影 响力 可以决定一个公 司的董事会 的
选任 以及公 司的财务 和经 营者 的管理活动 ,甚至可 以使该公 司 成为某种 特定 目的的工具 。以上对于公 司控制 的定义可 以说是 种公 司的内部控 制的定 义 ,若从公 司与公 司之 间的关 系来考
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
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是指上市公司的股权价格被投资者认为具有超出其股权价值的溢价现象。
控制权溢价的存在表明,投资者对公司控制权的认可程度高于公司价值所决定的股权价值,因此,它是指导资本市场投资决策和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内容。
控制权溢价的大小和投资者的信任度、公司治理水平、公众形象、信息披露等因素相关。
因此,研究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影响因素,可以增加理解投资者对公司控制权的认可程度的原因,从而为相应公司治理改善和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相应的公司治理体系和信息披露政策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聚焦于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主要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公众形象、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从不同角度分析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A股市场上2016-2021年共计10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治理结构、公众形象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研究相应变量对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影响。
研究数据将从wind、东方财富、金融终端等渠道获取。
四、预期结果
本研究旨在找出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溢价的重要因素,预计分析的结果将为进一步改善上市公司治理、优化信息披露等方面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资本市场投资决策的实现。
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
余控制权 授予 董事会 , 董事 会又授予 经理人员 ; 第二个 问题是搭便车问题。 控 ■权理 论殛 控■权 配置 探 的委托—代 理理沦幕础之上 。这种权 在股权 分散 的情况下 , 散 的股 东没 分 讨 利制 衡关 系源于西方 , 依赖于公 司 并 有或很少有诱 因监督经营者 。因为监 1 、两权 分离 和经典 的公 司治理 分散 的股权结 构 , 股权结 构 的分散 使 督属于公共物品 , 督是有成本的 , 监 所 结 构 的 局 限 大股 东不容 易掌握实 际控制权 , 所以 以每个股东都希望让别人耗费成本监 现代 企业 制度 所有 权 与 控制 权 西 方 公 司治理 的关 键 是代 理 人偏 离 督 , 自己免费 获益 。所 有 的股 东都这 两 权分 离 的系统 研究 始 于伯 利 和米 股东 最大价 值的 问题 。但是 , 年来 样 想 , 果 是监 督等 于零 , 接 近于 近 结 或
的挑 战 。 不 能 回答 企 业 的所 有 权 和 家族 。可 见 , 权高 度集 中型公 司控 股权高度集 中, 它 股 控股股东利用资本多数
控 制权 在新 条件 下重 新 配置 与融合 股 股 东所有权 和控制 权 实质 上合一 , 决原则大量拥有董事会成员 , 经理人与 的趋 势 , 中包括 高科技企业 股权结 即接 近 于完全的控 制权 ; 其 控制性 股东 大股东有很高的关联关 系, 甚至很大一 构 的新特点 ;在股权集 中型公 司 , 控 的控制权 超过其现金 流阜 权 , 凼而存 部分董事长兼总经理。 独立董事基本上 股 股 东或 实际控 制人 独 揽控 制 权等 在所 有权 与控制权 的分离 , 但这 并不 附属于控股股东, 其独立职能的发挥和 问题 。 足 传统意 义上 的 ” 权分离 ” 两 ,是控 运作难以脱离大股东的控制。 监事会由 控 制权 是 指对 上 市公 司 的所 有 制权 远远超过所有权 的分离 。我们认 职工代表 和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由于 但 可供支 配 和利 用 的资源 的控 制 和管 为这 扭 曲了公 司 治理 结 构控 制权 的 各种原因, 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形 理 的权利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 股东 大 合理 配置 , 是控 制权 配置 的独揽 。这 同虚设 , 实际上只是一个受董事会控制 会、 董事会 、 事会 、 监 经理层等 各层组 现 象在 我 国的 同有 控 股和 民 营控 的摆设机构 。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研究
CHAPTER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胡晓珂. (2010).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动机及市场反应研究.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 李蕾. (2013). 公司控制权市场与公司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王勇. (2009).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动因及效果研究.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东。 • 影响:万科控制权转移后,企业战略方向逐渐转向城市轨道交通及多元化发展。 • 案例二:三六零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权转移 • 背景:三六零是一家提供互联网安全解决方案的公司,因实控人周鸿祎将所持股份转让给天津欣新盛股权
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企业,导致控制权发生转移。 • 过程:周鸿祎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将所持部分三六零股份转让给天津欣新盛等企业,随后三六零完成重组。 • 影响:三六零控制权转移后,企业战略重心转向大安全领域,加速了企业转型升级。
控制权转移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规范董 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的职责与权 力,降低内部管理风险。
充分信息披露
要求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 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 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优化交易结构
合理设计交易方案,明确交易步骤 与时间表,降低交易复杂性及失败 风险。
风险准备金制度
要求上市公司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 设立风险准备金,以应对可能出现 的风险损失。
控制权转移的风险监管与法律规制
强化监管力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 移过程的监管,严厉打击 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市场 秩序。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关于上市公司 控制权转移的法律法规, 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为 市场主体提供合法依据。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在西方一些相对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主要采取控制权转移的方式来制约公司治理层,要求其掌管公司期间不断改进管理模式,使公司效益符合投资者预期。
如果公司经营不善,则公司治理层将被更换。
可见控制权转移机制总的目的是保障公司健康稳定的良性发展。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受政策影响深远,不少控制权转移案例中政策导向要高于市场需求,但随着近十年我国市场逐渐开放,控制权转移案件频发,这些转移的背后对企业究竟起到了何种作用,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目前,我国正进入深化改革阶段,要求市场逐渐实现自主化,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控制权发生转移对于其业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在控制权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并购角度的问题探索,鲜有专门针对控制权转移相关问题的研究,而国外对于该领域早就有较为详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得到了较为统一的结论。
本文致力于对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2005-2011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公司为样本,结合国内外经典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我国特色市场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配对均值T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得出结论控制权转移可以改善公司业绩。
而控制权转移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购买方股权性质、管理层是否更换、控制权转移程度等。
本文还从民营和国有的角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民营买方改善绩效主要因为行业变更、资产置换、资产剥离。
国有买方则主要是通过变更董事长来改善经营绩效。
后股权分置背景下上市公司控制权机制研究
以损害其他股东和上市公司利益来追求其控制权收 益 的动 机得 到加 强 , 司行 为 被扭 曲 。( ) 公 2 经理 控制 论: 认为 在 现 代 企 业 中 , 由于 公 司 的股 权 分 散 化 加 剧, 以及大公 司由专职的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 , 使得 拥有企业管理知识并拥有企业管理信息 的企业管理 者 实际拥 有 了公 司控 制 权 J 。这 必 然 会 导致 管理 者 控制权 的增 大 , 在 着 损 害公 司 资本 所 有 者利 益 存 的危险。( ) 3 利益相关者控制论 : 认为控制权不仅应 该在股东之间配置 , 而且应该将债权人、 职工 、 政府 等 利益相 关者 纳 人 控 制 权 配置 的框 架 之 内 , 提 出 并 控制权可 以在利益相关者 之间进行“ 相机转移 ” 。 @ 并 讨论 了有 效相 机治 理机 制下 公 司控制 权 随公 司绩 效 和经 营状 态 的变化 而发 生 的转移 和重 新配置 。 可 以说 , 控制权 的初始配置是契约各相关利益 主体之间的一种博 弈均衡 的状态 , 各个契约主体通 过 谈判 对控 制权 进行 分割 的过 程也 就是 各要 素所有 者相互博弈 的过程 。现有研究大多侧重于从一个层 面上对控制权配置进行论证 , 而忽略了对其从 整体 上 的系统 把 握 。 ( ) 二 外部控 制权 机 制— — 控制权 市场 在成熟 的资本市场 中 , 控制权竞争是迫使 经营 者不断提高经营绩效的外在动因: 当公司经营不善
理 的前 提和基 础 , 因为 这 种 权 力 的 配置 必 须把 剩 余 控制权 、 剩余索取权和资本所有权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 权利 的制 衡 和竞 争 是经 济学 中保 证效 率 的永 恒定 律 。因此 , 控制权 配 置是公 司 制度 建设 的核心 内容 。 现有文献主要观点有 : 1股东控制论 : () 认为尽管存 在 所谓 的所 有与 控制 的分 离 , “ 极 控制 权 ” 须 但 终 必 始 终 由股 东拥 有 l ] 3 。但 是 其 结果 必然 会 是 大股 东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近年来,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频繁发生,对公司治理和股东权益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形式及其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1.股东权益的保护不足在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或股东权益没有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公司容易成为控制权争夺的对象。
股东可能会利用其所持股份发动控制权争夺,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2.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公司治理不规范,也是导致控制权争夺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容易被股东滥用,甚至被“股东团伙”掌控,从而导致控制权的争夺。
3.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发生。
比如行业龙头公司面临市场份额下滑或盈利能力下降,一些股东会寻求掌控公司以改善公司的表现,或者是对某些行业抱有长期的发展信心,认为该行业前景广阔,从而寻求掌控相关公司。
1.收购股份收购是实现公司控制权的常见方式之一。
购买足够数量的公司股份,从而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包括决策和财务控制权。
2.资产剥离资产剥离是另一种常见的控制权争夺形式。
通过剥离公司资产或剥夺公司重要的财产或业务,从而削弱公司的实力和抵抗力,以争夺控制权。
3. 股权转让股权转让亦是实现公司控制权的手段之一。
通过转让股份,将公司控制权交由其他股东或股东团伙,从而实现控制权的转移。
三、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对公司治理的影响1.公司决策效率下降控制权争夺事件通常会导致公司管理层的变动或者组织结构调整,这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下降,影响公司的发展。
2.公司形象受损控制权争夺事件一般都伴随着一系列互相攻击和指责。
这种负面竞争往往会影响公司的形象,导致投资者信任度下降。
3.公司潜在价值未能实现控制权争夺常常会导致公司管理层的变更和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
如果新的管理层无法有效地利用公司的资源,可能会导致公司潜在价值未能被实现。
1.制定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可以防止控制权争夺事件的发生。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动因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动因及对策分析一、引言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是指公司控制权发生变更的情况,这种变动可能会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战略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控制权变动的动因各异,可能是股东之间的内部矛盾,也可能是外部投资者的介入,甚至可能是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
在控制权变动的背后,往往涉及着潜在的风险和机遇。
上市公司需要对控制权变动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二、控制权变动的动因分析1. 内部矛盾上市公司内部矛盾是导致控制权变动的主要动因之一。
公司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管理层之间的权力斗争等都可能导致控制权的易手。
公司内部存在股东之间的利益分歧,导致股东之间出现分裂,一方寻求通过增持股份来控制公司,另一方则可能积极寻求外部投资者的支持,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2. 外部介入外部投资者的介入也是导致控制权变动的重要因素。
因为一些上市公司在经营理念、战略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公司业绩不佳,这就为外部投资者介入提供了契机。
外部投资者可能采取认购增发股份、收购股权等方式,以获取公司控制权,进而改变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
3. 市场对公司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一些上市公司因为自身的业绩表现优秀、市场前景广阔,所以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
这种情况下,公司股价水涨船高,现有股东可能想通过增持股份来巩固自己的控制权,也可能面临外部投资者的收购股权的压力。
1.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公司应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健全公司的机构体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防止内部矛盾导致控制权易手。
公司可以制定股东协议、章程等,明确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防止内部矛盾最终导致控制权易手。
2. 优化公司战略规划公司需要优化自身的战略规划,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公司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潜在的投资者进行沟通,寻求他们对公司的支持与认可。
3. 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了防止外部投资者的介入,公司可以积极地考虑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内部配置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内部配置控制权在资本市场以及公司治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现代的企业制公司中,控股权主要分配在各股东、董事会以及经理层的三个层次上。
本文就分析了目前中国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权的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标签:上市公司控制权委托代理关系内部配置一、控制权概述1.控制权概念。
现代企业理论中的控制权最早由米恩斯和伯利提出,他们认为控制权就是选举董事会大部分董事的权利;而在德姆塞茨的企业理论中,他将控制权定义为一组排他性的使用和处置企业的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在内的稀缺资源的一种权利约束。
格罗斯曼、约翰·莫尔和奥利弗·哈特等人提出了不完全合约理论(简称GHM理论),在GMH理论以企业管理的合约性以及合约的不完全性为基础来理解和解释了所有权关系,将对企业的控制权的研究转到了剩余控制权的研究上来。
法国经济学大师Tirole认为,控制权就是参与者对于整个行动过程的干预权,比如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决策的影响等。
Tirole对企业控制权的定义概括性很强,很好地体现了控制权的含义。
总的来说,控制权就是对企业决策对企业简接或直接的影响力,包括企业的长期战略决定、联盟、并购、解雇及日常管理等。
企业的控制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通过投票权、董事会席位、合约条款既清算权等不同的方式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2.控制权配置。
控制权的配置是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是指控制权在公司的股东、董事会以及经理层之间的分配以及各个层面的控制权主体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者之间的竞争、董事会内部构成以及大股东的监督等。
控制权的配置与外部的控制权市场组成了企业的控制机制。
但现代控制权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了外部控制权市场上,对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体系。
对企业控制权的有效配置直接关系着现代企业理论的发展,是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效果的重要保障。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e 。 ∞l 20 2] 20 小 i 4 0 5 (6 0 07 卡
13 8
16 1
3 6
3 5
6 g
6 8
9 8
8 8
19 6
13 1
14 8
1 O1
29 1
14 2
14 8 14 8
9 7 14 3
3 6 64 O 9
{9 日 44 8
如 何 健 康 发 展 、 控 制 权 市 场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能 否 得 到较 大 程 度 的 提 高等 问 题 上 来 。 本 文 就 我 国上 市 公 司控 制 权 市 场 的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进 行 了 实证 研 究 ,
得 出 了股 权 分 置 改 革 前 后 我 国上 市 公 司控 帝 权 市 场低 效 率 的研 究 结论 。 )
置 问题 的研 究 ,应从 是 否 改革 、如 何 改
场竞争结构 ,这是西方市场经济 国家 常见
的情形 。另一个是在需 求增长 、供给能力 扩张时期 的成长型产业 内,通过纵 向、横 向或相 关业务强强兼并收购。 控制权市场可 以让现金 比较充裕或具 有融 资能 力的公 司收购 与现有业务不相关 的新业务 ,实现公 司业务战略转移和持续
我 上 公 控 权 国 市 司 制 市 资 置 研究 场 源配 效率
■ 许 萍 副教授 郑晓鸿 ( 州大学管理学 院 福 福 州 300 5 18)
◆ 中 图分 类 号 :F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80
长性产业和公司 ,股票市场的价 格信 号能
内 容摘 要 :股权 分 置 改革后 ,对 股权 分
现了更有利的投资机会 ,或者意识到相 同 行 为的竞 争后 果 ,否 则总 是希 望对 手先 退 ,从而在整个行业 内产生延迟过度能 力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效率研究综述及未来前景展望
二 、事件研究 法文献评述
事件研 究法 , 是指运用公 司股票价格数据 计算上市 公司的超 资本充足率的增加往往 代表着股 东的利益 。高的资本 充足率帮助 常 收益, 从而测定某一事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事件研 究法 使得公司变得独立 , 这不单因为它使得高管的位置更加牢固 , 还因 考察发生在 特定事件 前后的二级市 场股价变动 , 并 以此研究此事 为它让高管致力于做 出潜在入侵者可能做 出的改善 。He a l y ( 1 9 9 0 )
~ ~ . 一 ~ 一 一 ~ ~ 一 = 耋 ' 一 ~ ~ 。 一 . = ~ 一 薹 一 一 ~ ~ 一 ~ 一 一 ~ 一 一 ~ 一 ~ 一 ~
h t t p : // w w w. p c w o r l d . c o m /a n . i c l e /2 6 1 5 7 8 /i d c — i b m _ h p _ s e e — s e r v e r — r e v e n u e —
[ 1 6 ] w u F .Y e n i y u r t S .& K i m D .( 2 0 0 6 ) .T h e i m p a c t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n s u p p l y c h a i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a n d f i r m p e r f o r ma n c e: A r e s o u r c e - b a s e d v i e w. 1 n d u s t r i a Ma l r ke t i n g Ma n a g e me n t. V 0 I . 5 5. N 0. 4.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分析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上市公司的核心权利,控制权的归属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方向、经营策略以及股东权益的保障。
本文将从控制权争夺的背景、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控制权的背景及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企业改制和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现象愈发凸显。
在这种情况下,股东之间、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控制权争夺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
二、控制权争夺的影响因素1. 股权结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控制权争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直接决定了其在公司决策和管理中的话语权,控制权的胜出往往取决于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以及其他股东的结盟行为。
2. 经营业绩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直接关系到控制权争夺的结果。
通常情况下,投资者更愿意将自己的股权交给具有良好业绩的管理层,这也会影响控制权的归属。
3. 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也是影响控制权争夺的重要因素。
法律的完善与否、法治环境的好坏都会对控制权争夺的结果产生影响。
4. 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透明度也会对控制权争夺的产生影响。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控制权争夺的发生。
5. 外部环境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控制权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包括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竞争环境等因素都会对控制权争夺产生重要影响。
三、控制权争夺的解决方法1. 完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上,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加大对于控制权争夺事件的调查力度,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也需要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是解决控制权争夺的重要途径。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管,规范公司治理行为,促进公司内部利益的平衡。
3. 提高透明度增加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透明度,让股东和投资者了解到更多的公司经营情况,可以有效降低控制权争夺的发生。
透明度的提高也可以增加市场的信任,维护股东的权益。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实证研究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实证研究一、引言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是指控股股东或管理层通过对公司的控制,获取超出其按持股比例应得的额外收益。
这种现象在资本市场中并不罕见,对公司治理、中小股东权益以及市场公平性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存在形式、影响因素以及对公司和市场的影响。
二、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存在形式(一)关联交易控股股东可能利用其控制权,促使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进行不公平的交易,如高价买入关联方资产、低价向关联方出售资产等,从而将公司资源转移至自己手中。
(二)资金占用控股股东可能直接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长期拖欠不还,影响公司的资金流动性和正常经营。
(三)内幕交易凭借对公司的控制地位,获取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获取非法收益。
(四)超额薪酬管理层通过操纵薪酬制度,给自己发放过高的薪酬和福利,损害公司和股东利益。
三、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衡量方法(一)大宗股权交易溢价法通过观察大宗股权交易中,收购方支付的价格高于股票市场价格的部分,来衡量控制权私人收益。
(二)投票权溢价法比较具有不同投票权的股票价格差异,来推算控制权私人收益。
(三)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度指标当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较大时,通常意味着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可能性较高。
四、影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因素(一)股权结构股权高度集中的公司,控股股东更容易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而股权相对分散的公司,制衡力量较强,控制权私人收益相对较难获取。
(二)公司治理水平公司治理机制完善,如董事会独立性强、监事会监督有效,能够有效抑制控制权私人收益。
(三)行业竞争程度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公司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空间相对较小。
(四)法律环境法律制度健全、执法严格的地区,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约束更强。
五、控制权私人收益对公司和市场的影响(一)对公司的影响1、损害公司价值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获取往往导致公司资源流失,影响公司的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
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问题研究
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问题研究一、引言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国有上市公司占据着重要地位,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控制权私人利益的存在不仅损害了国有资产的价值,也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构成了威胁。
二、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的表现形式(一)关联交易国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可能通过与上市公司进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将公司的资源转移至自己或关联方手中,从而获取私人利益。
例如,以高价向上市公司出售劣质资产,或者以低价从上市公司购买优质资产。
(二)资金占用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可能直接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用于个人或关联方的经营活动,导致上市公司资金紧张,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
(三)内幕交易利用对公司重大决策和内幕信息的掌握,进行内幕交易,获取非法收益。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四)过度薪酬与在职消费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给自己制定过高的薪酬、奖金和福利待遇,或者进行过度的在职消费,如豪华办公设施、高额差旅费等,侵蚀公司利润。
三、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产生的原因(一)产权不清晰国有资产的产权归属在某些情况下不够明确,导致控制权的行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为私人利益的产生提供了空间。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国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内部制衡机制不健全,使得控股股东或管理层能够轻易地谋取私人利益。
(三)资本市场监管不足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体系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对控制权私人利益的行为查处和惩罚力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
(四)信息不对称控股股东和管理层往往掌握着更多关于公司的信息,而中小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投资者难以有效监督和约束控制权的行使。
上市公司隐性终极控制权研究——股权分置改革下
式 ; 价 再 融 资 可 以 增厚 每 股 净 资 产 , 且 非 流 通 股 控 股 股 溢 并
作者 简 介 : 佳 ( 9 7 ) 女 江 西 南 昌 人 , 南财 经 大 学 会 计 学 院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司 治 理 ; 青 ( 9 4 ) 女 , 南 昆 明 李 18 一 , 云 研 公 李 16一 , 云
人 , 南 财 经 大 学会 计 学 院教 授 , 究 方 向 : 本 会 计 。 云 研 成
之 和 。隐 性 终 极 控 制 权 具 有 隐 蔽 性 和 复 杂 性 , 关 联 交 易 、 为
的 利 益 基 础 。在 这 种 股 权 分 置 的 情 况 下 , 通 股 股 东 关 注 流
内幕交易 、 空上市公 司等不 规范运 作提 供 了许多 的方 便 。 掏 公 司 股 票 在 二 级 市 场 上 的 表 现 , 望 公 司 业 绩 的 增 长 能 给 而且 , 性 终 极 控 制 权 和 现 金 流 权 的 分 离 可 以 使 得 控 股 股 希 隐 他 们 带 来 丰 厚 的 回 报 ; 由 于 非 流 通 股 股 东 收 益 不 受 公 司 东 能 够 用 较 小 的 股 份 获 得 公 司 的 实 际 控 制 权 , 而 取 得 同 而 从
东 的 利 益 保 障 和 公 司绩 效 等 问 题 。
L o t ta. 1 9 ) 全 世 界 2 aP rae 1 ( 9 9 对 7个 国 家 和 地 区进 行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这种现象尤其普遍。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特别是公司股权的频繁更替对公司财务绩效、投资绩效、运营绩效等各个方面造成了重要影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可以为公司管理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公司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同时,这也对研究公司治理机制、监管政策、资本市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存在目前,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的研究尚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大多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定性分析,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深入研究。
其次,研究对象相对局限,对于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过程存在的多元性进行了较少的探讨。
第三,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目前的相关研究存在一些方法学上的不足。
三、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基于前述问题的存在,本研究拟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研究,根据不同公司在控制权转移中的角色和地位分析其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探索影响机理;(2)控制权转移前后公司绩效的比较分析,包括财务绩效、投资绩效、运营效率等多方面考虑;(3)控制权转移对公司治理和股东权益的影响以及公司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探究。
通过对上述研究内容的探究和分析,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对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理论认识,并通过实证研究明确作用机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实践指导。
四、研究技术路线及预期结果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深入研究。
具体研究技术路线如下:(1)采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公司治理、控制权转移和公司绩效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构建研究框架和绩效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绩效、投资效益和运营效率等方面的指标;(3)选择不同控制权转移情形下的典型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对其控制权转移、财务绩效、投资绩效和运营效率等进行深入研究;(4)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探讨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和作用机理;(5)提出相关建议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
公司控制权争夺及内容研究
THANKS
感谢观看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风险识别与评估
公司应建立风险识别和 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 评估潜在的风险因素。
预警指标体系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 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对 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 警。
风险应对措施
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降低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
决策流程
02
03
关键职位
详细描述公司决策的流程,包括 决策权的分配、审批程序等,以 明确控制权的分配。
分析公司关键职位的权力和职责 ,了解控制权在组织中的实际分 布情况。
控制权的股权结构
股权链分析
通过股权链分析,了解公司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股权链结构,识别 控制链。
股权集中度
分析公司股权的集中度,了解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
03
法律法规的利用
法律法规的利用是指通过合法 手段,利用法律法规的规定来 获得或维护公司控制权。
法律法规的利用可能涉及公司 章程、股权转让规则、信息披 露规则等。
合法利用法律法规可以保护股 东权益,防止恶意收购和内部 人控制等问题。
04
CATALOGUE
公司控制权争夺的后果与影响
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3
强化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部门应保持独立性,对公司内部控制进 行全面审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信息披露内容
公司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相 关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可 读性。
公司章程设置与控制权研究——以JK与RC的“股权之争”为例
随着宏观经济和市场主体日益的复杂,公司之间并购重组更为频繁,通过并购股权导致的控制权之争不断出现,相关的并购重组案例也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热点问题。
本文是以JK 公司股权引发的的控制权争夺为案例,以通过公司章程的设置掌握公司控制权的视角来分析控制权争夺。
一、“股权之争”起因(一)从RC 角度来说,一方面,重庆作为JK 的起源地,在重庆等西南区域具有很强的土地储备优势及市场占有量,以2018年为例,全年1000多亿销售额有近一半业绩由重庆公司贡献,所以拿下JK 股份对RC 扩张该区域优势极为有利;另一方面JK 为A 股上市公司,RC 急需为其近年扩充的文旅板块寻找A 股上市平台。
所以不断增持JK 股份成为优选。
同时,JK 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房企,可售的储备面积超过了6700万平方米,集中分布在无锡、苏州、成都、重庆等十几个中心城市。
(二)从JK 角度来说,自2014年底到2016年,黄红云家族多名成员大量减持JK 股权,减持前后,JK 股价出现较大波动,加之2016年黄红云从公司辞去公司董事会主席职务(仍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业务出现短暂困境,同年8月20日,JK 发布公告,拟向不超过10名投资者发行7.73亿股股票。
本次定向增发方案中未设定认购限额,给RC 提供了进入JK 的机会。
二、“股权之争”概况2016年5月,JK 实际控制人黄红云夫妇将其持有JK 的股份比例从40.57%减持到35.57%。
2016年11月,RC 通过天津润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和天津润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买入JK16.96%股权,开始了股权之争。
截止2016年年底,RC 在JK 的持股比例为21.08%,黄红云夫妇及控制下的重庆市JK 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持有JK26.01%股份。
2017年一季度,RC 继续增持JK2.06%股份,4月28日再次增持1.86%,累计达到JK25.02%股权。
相比黄红云系的26.01%差距0.99%。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成因——基于“长园集团”的案例研究
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成因——基于“长园集团”的案例研究随着金融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上市公司成为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其控制权的争夺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这个背景下,“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此案为例,探讨上市公司控制权争夺的成因。
一、背景介绍“长园集团”成立于1996 年,是一家综合性的地产企业。
2009 年,公司登陆A 股,成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龙头企业之一。
2015 年,公司出现了股权之争,由董事长陈光标与另一位股东沈南鹏之间的权力争夺引起。
经过长达三年的法律诉讼和股权交易,最终陈光标以控制股东身份胜利,获得了公司控制权。
二、成因分析1.经营机制不健全在市场经济下,上市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用高周转经营模式,不断开拓新业务和领域。
但随着企业快速扩张,其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未能及时跟上,导致管理混乱,资金管理不清,风险控制不当等问题。
这为控股股东争夺控制权提供了可乘之机。
“长园集团”在2009 年到2014 年的时间段内,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但同时也暴露了经营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如泛滥的并购和高风险的开发项目等,加深了公司内部各股东的矛盾。
2.利益分配不公控制权争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利益分配不公,即公司内部存在收益分配上的不公平。
例如在“长园集团”案中,由于公司绩效的快速提升,资本市场规模的增加和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得公司内部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产生了激烈的争夺,占股比例越大的股东在利益分配上表现出极强的优势。
3.政治因素的介入政治因素作为控制权争夺的外部影响因素,也是很难忽略的一个因素。
在中国非上市公司企业中,政治关系因素构成了控制权的一个重要来源。
2015 年3 月,陈光标在中共五届四次中央委员会进行了增补,这也被认为是他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控制权争夺的影响1.公司增长动力下降长期的股权之争会扰乱公司的管理层结构和运营计划,短期内焦点放在控制权上,忽视了公司业务的发展和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控制权研究选送单位:成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内容提要:本文研究与分析上市公司操纵和操纵权咨询题有关的几个理论与实践咨询题,旨在为参与上市公司操纵权转让式重组的投资者,设计上市公司以后操纵结构时,提供一些分析的思路和值得引起重视的要点。
在上市公司多元化的股权结构中,不同持股比例的投资者其对公司有着不同的阻碍力和参与程度,同时也会在利益的实现方式上存在较大差距。
因而具体运作中往往显现对公司法人意志左右的争吵。
持股比例、董事制度的安排、持股结构的设计、业务方向乃至法人持股及社会公众持股的比例,差不多上阻碍上市公司操纵权的重要因素。
正文: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上市公司操纵咨询题而产生的纷争与诉讼已发生多起,远的如新大洲、申华实业,近的如金帝建设、宝商集团等。
这些纷争与诉讼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曾被忽略的企业具体运作的细节咨询题凸显出来,对这些咨询题的研究有助于投资者在投资决策时及设计公司以后操纵结构时作出合理的安排,较好地实现投资意图。
公司操纵的产生及内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也随之持续提升,作为社会生产最差不多单位的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历经了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并进展到了公司制企业。
由于在个人业主制企业和合伙企业中出资者个人深入地介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出资人通过自已的参与治理而自然而然地保持了对企业的操纵,因而不存在本文所要讨论的操纵咨询题,而导致这一咨询题凸现的深层缘故在于现代企业组织形状的公司制的显现,专门是完全资合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显现(有限责任公司是人资两合公司,出资者相对较多地介入到企业中)。
由公司制而导致的企业出资者和企业内部运作相对分离态势的全然缘故在于公司制的一些本质特点:出资者产权的可分解性,这要紧表现在二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现代公司专门是股份有限公司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它是由众多的股东分别以各自的财产投资所组建的,因此其所有权不再是完整地归于单一主体企业主,而是体现在股票所有权上。
由于财产权主体结构的分散而导致公司内部显现了众多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主体。
这些不同主体其出资比例大小各不相同,因而对公司有着不同的阻碍力和参与程度,同时也会在利益的实现方式上存在较大差距。
其次,公司出资者的财产权显现了二重化分解,分解为公司的股权和公司的法人财产权,这一双层产权结构最终导致了公司的股权持有者从法律上与公司的实际运营相对分离,公司法通过公司代表机关董事会的构造以及相应权力的配置条款使企业所有者从法律上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脱离。
我们认为投资者兴办企业的目的在于猎取所拥有权益的最大化增值,而出资者与企业经营的脱节使得企业的经营行为有可能脱离出出资者的意志,损害出资者的利益,这一情形普遍地显现我国目前的大多数国有企业中。
而我们更为关怀的是在上市公司中由于不同持股比例的股东对企业参与程度和利益实现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对上市公司法人意志的左右咨询题。
如由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进展前景和定位的不同规划而显现的操纵权争夺,如新大洲案中的轻骑集团与海南桂林洋农场之争:作为大股东之一的轻骑集团最初投资设置新大洲的目的仅在于利用海南的专门政策优势,其功能要紧定位在为轻骑集团产品配套和补充,新大洲在其整个集团的进展布局中只是一个侧翼。
因此轻骑集团期望新大洲在产品结构上更为单一而与轻骑互补,在市场分配上立足于区域而幸免与轻骑的全国性战略相竟争。
而作为新大洲另一大股东的海南桂林洋农场则期望新大洲有关于轻骑集团表现出更多地独立性,其进展方略是全面出击,其市场目标不是南方一隅而是整个全国。
正是由于这种对企业进展定位的分歧而导致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闻名的新大洲收购战——两大股东不仅暗渡陈仓收购法人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最后进展到通过交易所系统举牌收购流通股。
尽管这场纷争最后平息,但也突出了公司操纵权对公司进展前景的阻碍。
另外再如:由于对上市公司经营和投资方向的分歧而显现的君安一申华讼案;由于大小股东在分配咨询题上的分歧而显现的宝商事件;更有戏剧性地是最近发生的金帝建设董事会之争,作为占有公司26.6 %股权的公司第一大股东上海复兴新绿公司在99股东年会上所提名的董事候选人竟无一人当选,使得金帝建设操纵权旁落到第二大股东手中。
上述案例有的还处于诉讼之中,还未最后定案,但也反映出了上市公司在操纵权上的一系列现实咨询题,即上市公司大股东如何使上市公司的法人行为符合自身意志,如何幸免操纵权的旁落,如何最大保证地获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等等。
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的操纵咨询题是一个制度设计咨询题,它通过公司权力机关的构造、权力产生基础的确定、权力的分解与配置等来构建上市公司股东之间、上市公司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乃至上市公司内部有关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模式和体系,并通过这种模式和体系来保证大股东的操纵权。
由于我们研究操纵权的要紧视角和动身点、大股东和第一大股东。
操纵权与控股权持有上市公司达到优势比例的股权(又称控股权)是实现操纵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保证,控股权分为绝对控股与相对控股,绝对控股是指持股在50%以上,相对控股则是指持股在50%以下,但能有效的操纵公司表决及有效地操纵公司的经营行为的持股比例。
通过控股达到操纵的通常的途径是在股东大会中行使相应比例的优势表决权。
对55家样本公司的统计分析表明:(1)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其在董事会中的席位比例,差不多保持一定的正向线性关系,达到完全操纵事会(代表第一大股东的董事比例≥50%)所需的最低控股比约为23%左右(参见附图);(2)公司前十大股东分散度越大(以标准偏差表示)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派驻董事的比例大于其持股比例,公司为获得操纵权支付的成本越低。
(3)对深沪市场30家第一大股东具有相近控股权(26%~35%)的样本公司分析表明,除开第一大股东外九至十大股东越分散(用标准偏差表示)则第一大股东取得操纵权可靠性越大(以其在董事会中所占席位比例显示。
两者之间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参见附图2)。
操纵权与董事制度现代公司是由人和财产按照一定的法律规范组织起来的盈利性民事主体。
自然公司作为一个拟制的法律主体也存在“公司利益”这一概念,但终极的公司利益总是归特定的自然人所享有。
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是公司利益的最终享有人,公司利益从而股东利益必须通过主动的经营治理来实现,由于股东只对公司债务承担间接的有限责任,股东本身并不以具有经营才能为公司得以成立和运行的要件,专门是在大型的公众股份公司中,股东只是一个高度分散和流淌的群体,而公司高效率的经营又必须以经营治理权高度集中为前提。
因而法律把公司权力的行使给予了特定的公司机关董事会。
董事会总是由独立的自然人所组成,他们尽管也有个人利益存在,但法律对他们的要求是只能为公司的最佳利益从而最终为全体股东的利益而工作。
如此董事的选举、赋权、操纵、制约就构成了公司法上的董事制度。
本文在就与公司操纵有关的有关董事制度作简单分析:(一)董事的选举。
由于公司法将公司的日常操纵权给予了董事会,董事会成为公司的权力机构中的要紧环节,因而操纵董事会就成为操纵公司的有效手段。
公司法和大多数公司章程以多数原则作为董事会差不多议事原则。
因而在董事会中占据相对优势的席位成为公司操纵的关建。
在我国绝大多数公司采取简单多数的方法由股东会选举董事,如此大股东能够利用相对股权优势将其推出的董事候选人在每一个董事职位上的得票保持优势,从而导致董事会全部由代表大股东利益的人士占据。
例如某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其51%的股权,公司章程规定董事会由7人构成,因此第一大股东能够推选7人参选并保证每一个人均以51%的股权支持当选。
这一情形在第一大股东保持绝对控股情形下经常产生。
在相对控股的情形下也能导致此结果。
但咨询题总有其两面性,相对控股股东在简单多数选举原则下也存在被完全逐出董事会的可能。
一旦公司第二大股东或其他股东联手操纵选举,则第一大股东会因在每一个董事职位的选举中不能获得多数票而败北。
此类案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已有发生如延中实业(现方正科技)的董事会选举中,持股比例仅5%的方正集团在9人构成的董事会中占据了5席,而作为持公司18%股权的第一大股东宝安集团则仅占1席,其缘故在于众多的中小股东对方正集团入主的热切期望,再如金帝建设,在98年董事会选举中,占公司26.48%股权的第一大股东上海新绿复兴公司竟无一人进入董事会,而占公司20.7%股权的第二大股东通过收集托付投票权等手段占据了董事会全部席位,使上海新绿复兴对金帝建设的操纵权完全旁落,如果讲前者的缘故中还有宝安集团有意淡出的因素话,后者则完全是一个选举战。
上述案例讲明在董事选举中简单多数原则的直截了当投票制的是一面两刃剑,既有可能使相对控股股东完全操纵上市公司董事会,又有可能导致操纵权完全旁落。
累积投票制则是另一种选择,这是指在选举董事时,一个股东在选举董事时能够投的总票数,等于他持有的股份数乘以待选董事人数。
股东能够将其总票数全部投给一个或几个董事候选人。
这一方式有助于少数派股东的代表当选董事,使得董事会的构成与股东的持股比例差不多一致。
从技术层面来看,按照累积投票制方式选举董事,选举一个董事所需要的最低股份数取决于参加投票的总股份数和需要选出的董事人数。
设选举一名董事所需要的最低股份数为X人,参加选举的总股份数为S,待选董事人数为D,则X=S/(D+1)+1。
例如在一次董事选举中,参加投票的总股份数为15000股,待选董事人数为5人,那么选举一名董事所需要股份数确实是,X=15000/(5+1)+1=2501股。
那个地点的一样规律是,选举一名董事所需要的最低股份数与参加投票的总股份数成正比,与待选董事人数成反比。
换言之,参加投票的总股份数越多,待选董事人数越少,则选举一名董事所需要的最低股份数就多,反之需要的最低股份数就越少。
在上例中,如果某一大股东持股数额为8000股,其他小股东的股份总额为7000股,专门明显在采取直截了当投制时,不管待选董事的数目为多少,这位大股东均可按照资本多数原则完全操纵董事的人选,然而如果采取积存投票制,他所能够能够决定的董事人选的比例将按照全部待选董事人数的多少为转移。
待选董事人数愈少,他能够决定的人选比例就越大。
例如,只选一名董事,那么这名董事的人选实际上由他的投票决定。
然而如果需要选5名董事,按照上述公式,他能够决定的董事人选数目为3人(8000÷2501),其他小股东如果采取一致立场,就能够决定2名董事人选。
从而也就保证小股东在公司董事会中有自己的利益代表。
只是由于董事会一样采取简单多数议事原则,故对相对控股股东而言,采取累积投票制反而能保证对公司的操纵而不致会显现由直截了当投票制而造成的大权旁落。
(二)法人董事咨询题我国公司法并没有明确规定规定法人是否有担任董事的资格,然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咨询题是股份公司的发起人公司或控股公司在公司设置时各自委派一名或数名本公司的高级治理人员出任股份公司的董事,而当该发起人公司或控股公司的高管人员调整时,往往向股份公司要求改派其他人来替代先前派出的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