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顺应性理论在《围城》中的体现
《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论文
《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论文《围城》中女人追逐男人的文化论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处于客体的位置上,她们是男人欲望的对象,是男人审美的客体,是男人理想的载体。
男人将他们的审美欲望和审美趣味强加给女人,并借助强大的父系文化不让她们开口,不让她们成为她们自己,以使她们混淆自己的身份,以为男人所给她们的形象就是她们自己。
男人们按照自己强烈的征服欲望与猎弱的性心理塑造着女性。
于是乎文学上有了“侍儿扶起娇无力”,有了林黛玉的见花落泪、对月伤心,有了西施的心口痛。
弱不禁风、娇滴滴甚至病态成了男人的审美趣味。
天然的病弱似乎还不足以满足男人强势猎弱心理,于是又利用缠足来制造人为的病态屏弱美。
无怪乎法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一句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石破天惊,道出了女人所有苦难的秘密。
她在她的女性主义名著《第二性》里详细地分析了在强大的父权文化社会里女人所处的被动与边缘地位。
她指出:“女人不是生就成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有决定人类女性有社会的表现形象。
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
”女性的‘温存,‘柔顺’及一系列与此有关的观念仅仅是文化的产物,是社会性构作,而不是由生理特点决定的。
”男人这种审美愿望的达成又是通过剥夺女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来实现的。
他们迫使女性由社会转向家庭、从公共空间转向私人空间,从而使女人在经济上形成对男人的依附。
为了生存,女人必须取悦于男人,必须安于男人指派给她们的角色。
因此所谓的女性美,并不是女人自顾自怜自己设计的,而是按照男人审美期待设计的。
这种状况使女人始终处在了“被看”的位置上。
“为了讨人喜欢,她必须尽力去讨好男人,必须把自己变成客体。
既然女人的身份是由男人确定的,是“被看”与“被审视”,那么容貌的坟好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其意义就特别重大了。
花容月貌、体态风骚成了女人博得男人垂爱的资本。
从顺应论视角解读文学作品《围城》中的言语幽默
第l 1 期
牡 丹 江 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Vo1 .2 4 N o .11
2 O 1 5 年 1 1月
N o v . 20 1 5
文章编号: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1 1 - 0 0 1 8 . 0 4
市图分类号 : H 1 3 6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
也不属于跨学科 领域 , 它只是一种对语言使用的研 究, 确切地说 , 它是一种从认 知的社会 的和文化的
整体角度对语 言现象的综观 。 在这一前提下 , 维索
自2 O 世纪 8 O 年代 的第一个基 于语言学 的幽默
正是 由于语言的 个特性使 得 “ 做出选择 ” 成 为可能 ,而选择 的 目的是 为了实现顺应 。那么 . 语 言选择 和什 么构成相互 适应 呢?是哪些适 应 的相 关成 分促成 了或受影 响于所做 的选择 ?维 索尔伦 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研究视 角 ,以下 图为例 :
图 1( V e r s c h u e r e n . 1 9 9 9 :7 6 ) ’维索尔 伦认 为脱离语 境的语 言使用是 不存在 的。 语言使用总是置身于某一复杂背景 中 , 并 以各 种各样 的方式 与该 背景发生联 系。 他把这一 背景和
学角度具体分析 了各种类型的幽默 , 但 是他们 的研 究大多侧重在语音 、 修辞格 、 语码结构和语用策略 上面, 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了局 限性 。 鉴 于
维 索尔伦 提出的顺应论 语用综 观强调一种 从认知
的社会 的和文化 的整体角度对语 言现象 的研究 , 本 文将 以这一 视角对 言语 幽默这 一具有强 大魅力 的 语 言现象进行详细解读 。
破解《围城》中的婚姻观念和自由意志
破解《围城》中的婚姻观念和自由意志引言《围城》是中国著名作家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通过对周游和孙思邈这对夫妻的生活琐事进行描写,深入探讨了传统婚姻观念与个人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分析《围城》中的婚姻观念、自由意志以及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和挣扎。
1. 传统婚姻观念在《围城》中的体现在《围城》中,传统婚姻观念主要表现为封建伦理道德、父权制和社会舆论压力等方面:•封建伦理道德:男子应该保持家族血脉延续,女子则应顺从于丈夫,并履行母职责任。
•父权制:父亲拥有决定子女婚姻和未来走向的权力,而且更注重门当户对、财富地位等因素。
•社会舆论压力:社会上对于单身者、分居夫妻及离异者的鄙视和嘲笑。
2. 主人公周游和孙思邈的自由意志周游和孙思邈是小说中的夫妻,他们身上展现了对传统婚姻观念的不同选择:•周游: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男性形象,周游尊重父权制,并按照家庭期望与程蝶补办了婚礼。
然而,他内心深处却渴望自由,在外面结识了很多女性,并以此逃避婚姻带来的责任和束缚。
•孙思邈:在小说中,孙思邈代表着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意识。
她拒绝屈从于传统父权制,以品味幸福生活而闯入周游生活中。
3. 婚姻观念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围城》通过展示主人公周游和孙思邈的故事来探讨婚姻观念和自由意志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个人追求 vs 家庭责任:周游追求个人自由而放弃了家庭责任,造成夫妻关系破裂;而孙思邈则试图在夫妻关系中追求个人自由,但却遭受了来自传统婚姻观念的抵制。
•社会压力 vs 自我定义:周游感受到社会对他的冷漠和鄙视,而孙思邈也因为她与周游的不合常规选择而背负着巨大的外界压力。
结论《围城》通过描绘主人公周游和孙思邈的婚姻故事,展现了传统婚姻观念和个人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和挣扎。
小说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平衡传统价值观念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并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同时,《围城》也向我们提出了反思传统婚姻观念和尊重个体选择权利的问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和审美当下社会对于婚姻、家庭与个体自由如何进行理解和认可。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分析
的角度将其称 为 “ 媒介 ”( aaag &Tma,02。从 文学角度来看 ,笔者认为,语码转换可视为一种文 G frna o s20) 学叙事 的 “ 媒介 ” ,指两种 ( 或多种)语码成分在文学作品中的 “ 并置 ” 。摒弃基于 “ 语言结构和语 言功 对
能的考虑 ”( 自然 ,于国栋 ,2 0 )而进行的语 码转换分类 ,单就文学而论 ,文学作品 中只包括书面性语 何 01 码转 换 ( re o e w t ig , 即 作者 出于 一 定写 作 目的 的语 码 转 换 , 以及 人 物 会 话 性 语 码 转 换 w i n c d. i hn ) t s c
语
言
研
究
重庆三峡 学院 学报— —J u A F H N Q GT R EG R E NV R IY . 0 L O G  ̄ E O G S I E ST O C H U
20 0 6年第 6期 第 2 2卷— — ..0 6V1 2 o 2 0 o. . 6 2
《 围城 》 中语码 转换 的语用顺应 分析
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 内外部 的原因,在 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 的过程;人类之所 以能在语言
收稿 日期 :2 0— 51 060— 8
作者简介:刘 江 ( 97 ) 17一 ,男,湖南常宁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
6— 8
维普资讯
传统 的文学批评在分析钱钟书先生的小说 《 围城》的语 言特色 时,常常从幽默切入 ,对 作品的写作技
巧和文 体特 征加 以解读 。这种分析往往 忽视 了该作 品的另一突出的写作技 巧,即语码转换的频繁使用 。据
笔者统计 ,《 围城》中的语码转 换多达 17处 ( 附表 1 。对于这一现象,学界通常是从社会语言学 的 “ 4 见 ) 标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摘要】文学作品中的语码转换在刻画人物性格、彰显幽默风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可以更深入的从语言社会角度理解这种现象。
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从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在交际过程的作用。
【关键词】语用学;围城;语码转换0 引言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有一个突出的写作特点,那就是频繁的语码转换。
对于这一现象,学界通常是从社会语言学的“标记理论”来考察其社会功能、语言特点及影响因素等,很少从语用功能的角度考虑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作用。
[1]语码转换在对作品的人物塑造和主题的体现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写作手法,对其深入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说的精神内涵。
所以,本文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运用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小说中的语码转换进行深入的语用分析,从而阐释语码转换在交际过程中的作用。
1 理论回顾语码转换泛指语言使用者从使用一种语言(含方言、语体)转到使用另一种语言,它是语言接触中的普遍现象。
[2]近年来,许多学者都致力于这一现象的研究,就语用学来看,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对此有着强大的解释力。
Verschueren于1987年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顺应理论,从一种综观的角度来研究语言极其运用,随后又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详细阐述了此理论。
[3]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并且选择了特定的语言单位和结构,就是为了能够接近或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因为言语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必定有某种目的,而为了实现这种目的,他必定会使用一定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交际者所乐于采用的一种策略。
[1]本文就以《围城》中具体的语码转换的例子为语料,以顺应论为理据,从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三个方面来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语码转换来实现顺应的。
从顺应论角度看《围城》的翻译的开题报告
从顺应论角度看《围城》的翻译的开题报告【摘要】《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城市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泼辣幽默、洒脱豁达的语言风格深得读者喜爱,也是其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试图从顺应论角度出发,探讨《围城》的翻译问题,分析翻译过程中的顺应原则及其运用,并探讨翻译中的某些问题所涉及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围城》;顺应论;翻译;文化因素一、引言《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中国城市小说的巅峰之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被广泛传播和阅读。
然而,翻译作为一项跨文化传播活动,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
因此,对于《围城》的翻译问题,我们需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二、顺应原则在《围城》翻译中的运用1.语言顺应原则语言是文学的基础,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特征是其独特之处。
在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语言特色和风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围城》的翻译中,翻译者很好地运用了语言顺应原则,尽可能地将原作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体现出来。
例如,在原作中,有许多幽默诙谐的对话和描述,这是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之一。
在翻译中,翻译者也尽可能地将这些幽默诙谐的元素保留下来,使得读者能够在翻译文本中感受到原作的幽默风格。
2.文化顺应原则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和习惯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理解。
在翻译中,如何体现原作所处文化的独特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围城》的翻译中,翻译者也很好地运用了文化顺应原则,尽可能地体现原作所处文化的特点。
例如,在原作中,有许多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引用和暗示,如“大丈夫何患无妻”,“林黛玉掉了头发”,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典故。
在翻译中,翻译者也尽可能地将这些典故进行了翻译或者解释,使得读者可以理解原作所涉及的文化因素。
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尽管翻译者在翻译中尽可能地运用了顺应原则,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仍然会出现一些翻译中的文化因素问题,如把感情描写翻译成动作描写,或者把某些惯用语或者俚语进行直译等等。
浅析《围城》评述性语言
浅析《围城》评述性语言[摘要]:《围城》评述性语言特点表现有几个方面:一、《围城》采用了全知的叙述,作家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围城》的评述性语言言之有物,使读者通过其中包含的生活内容和对事物的观察来体会作者的观点。
三、《围城》的评述性语言是一种叙述,一种显示,巧妙地展现社会现实,洞察人性幽微。
四、《围城》的评述性语言是理性和形象的完美结合,是警句又是妙语。
[关键词]:评述性语言《围城》叙述视角比喻1.《围城》采用了全知的叙述,作家的主体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围城》评述性语言,指的是属于全知叙述者视角或主人公方鸿渐视角的带有定性意味的夹叙夹行文。
《围城》不论叙事状物,抑或议论抒情,其神来之处全在这一融合着作者对事物特别感验和天才艺术发挥的评述性语言之中。
我们先来看看评述性语言在小说中的作用。
对于小说中的评述性语言,有人不以为然。
诚然,一些作者张口之际,忽儿摇身一变而成哲学家、道德家、教育家,讲的已是文学的外行话,其议论虽富于哲理,但行文呆板,语气严肃,与上下文衔接极不自然,有生硬、突兀的穿插之感。
这样的评论不仅破坏了小说形式上的审美一致性,而且给人一种高傲、武断的感觉。
其实,小说的客观性代表的是一种艺术的真,它包含着集中和抽象的过,体现着作者对事物的特别感验。
小说不仅使人有所见,更使人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正如美国小说评论家布斯所言“提出本身就是介人”,[1] 讨论小说创作中是否该介,这本身毫无意义,重要的是看如何介入。
小说中的评论性语言是一种明显的介人,而象海明威《灯火阑珊处》那样主要由两人的对话和一点场景描写构成的作,也体现着作者的潜在介入。
海明威并非随意掠影一个小咖啡厅的深,或是随便记录一些无头绪的话,从那些简单而有家常味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象出人物的昨天和今,捉摸出他们的性格和心境。
这些对话便是海明威精心设计的浮出水面的冰山,在语句的特定组合排列,隐藏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好的评论也能象海明威的“冰山”一样,于有限中包含无限。
从语境顺应看《围城》中文化专有项的德译
本文 旨在以1 9 8 8 年 由德 国汉学家莫宜佳及其中国朋友史 仲仁合 作 的《 围城 》德译本为对象 , 通 过例证 , 顺 应论 中语境顺 应的角度分 析小说 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 ,总结 出顺应论对于翻译文化专有项 的指 导意义 , 并提出可行的翻译方法 。
1文化专有硬
E i n m a r s c h e s . ( Q i a nZ h o n g s h u , Mo n i k a Mo t s c h , J e m o r e S h i h , 1 9 8 8 : 1 1)
译 文:I nC h i n a w a r d i e I - l l t z en o c h s c h l i mm e r a l s g e w  ̄ h n l l c h . s p 蚰 d e u t e t e
ma r l a l s V o r b o t e n d e s K r i e g e s —m a n s c h r i e b 1 9 3 7 , d a s J a h r d e s j a p a n l s c h e n
2 顺应论 顺 应论 由 比利 时语用 学家耶 夫 ・ 维 尔索伦 ( J e f V e r s e h u e r e n) 提 出 ,他 发 表于 1 9 9 9 年 的专 著 《 语 用 学新 解 》 (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P r a g ma t i e s ) 标志着该理论 的成 熟 。顺应论认 为 ,语言的使用并 不是 独立于语言使用者之外 、一成不变 的,而是一个需要始终不断地顺 应 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 环境 、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 ,而语 言之所以能 够被选择和顺应是 因为语 言具有变异性 、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 性指 语言使用者在试图传达 特定信息 时可 以进行选择的各种可能表达 ;商 讨性指语 言选择不是机械 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 础上 来完成 ; 顺 应性 指语 言使用者 能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 出商讨性选 择 ,从而满足交 际的需要 ( 何 自然 , 谢朝群, 陈新红 , 2 0 0 7 :7 0 )。 语言顺应需要考察的 四个方面包括 :语境关系的顺应 、语言结构 的顺应 、 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其 中, “ 语境” 是指语言交际的环境 ,即与话语相互J 顷 』 立的一切因素和影响话语处理的 切 因素 , 包括交际语境 ( 分为物理世界 、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 及语 言语 境 ;物理世界指 的是影响语言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 社交世界 指社交场合 和社交环境对交际者言语行为所 规范的原则 和准则 ,心理 世界涉及交际者的认知和感情因素 ( 何 自然,谢朝群, 陈新红,2 O O 7 : 8 1 - 8 5 ) 。具体结合文学作 品的翻译 , 则物理世界包括文学作品中所涉 及 的自 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制度等,社交世界分别涉及源语语言群 体和 目的语读者群体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 ,心理世界则包括 目的 语读者的心理认知 、经验 、阅读习惯和审美期待等。本文将分别从物理 世界 、 社交何 体现译者对跨文化的交际语境做出顺应 、帮助 目的语读者在文化专有项 的理解 匕 建立语 义 连贯,从而实现交际 目的的。
《围城》的性际关系及深层意蕴
《围城》的性际关系及深层意蕴
宋颖慧
【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5)4
【摘要】<围城>是一部内蕴复杂丰富的小说.仅从性际关系而言,它通过展现多样态、世俗化和具有现代感的性际关系,强化了小说的思想意蕴,揭示了特定环境中的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在现代文明洗礼下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危机,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精神上关系密切,充分体现出了钱钟书的现代意识.此外,通过对<围城>性际关系的分析,还可以引发人们对建构和谐性际关系的思考.
【总页数】5页(P33-36,75)
【作者】宋颖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从隐性交际关系看"围城内"的人际冲突 [J], 冯莉
2.展现畸形社会人生的困境和人性的悲哀--论《围城》的深层意蕴 [J], 周呈武;吴燕
3.《围城》的深层意蕴与存在主义 [J], 陈晓霞
4.人性批判与人生忧患——《围城》的深层意蕴 [J], 王学谦
5.《围城》主题的深层意蕴 [J], 陈子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围城》翻译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5围城6翻译豆涛贺光辉语用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和顺应的过程。
本文从顺应理论出发重新审视翻译过程,并以5围城6的翻译为例进行分析,说明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原文和译文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1],是从语义到文本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翻译创作中,译者和翻译的实际运作均不同程度地受到诸多语用因素的影响。
从语用的角度展开对翻译的探索,也越来越引起国内外语言学界、翻译界的关注。
[2]V ers-chueren在5语用学新解6一书中提出的/顺应论0,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
顺应论从认知、社会、文化的综合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方式,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顺应论概述V ersc huere n认为人们能在语言使用中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原因是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变异性指人类语言是可以选择的,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按照某一特定的程式或特定的关系进行的,而是在极为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做出的;语言的顺应性是指通过商讨的方法来选择语言,以保证交际的圆满成功。
[3]二、动态顺应与翻译翻译实际上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译者与原文,译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翻译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则指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动态地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做出的某种顺应。
三、5围城6翻译中的顺应论解释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5围城6语言地道,既浓缩了现代汉语精华,又不失古代汉语风范,几十年来雅俗共赏。
其英译本由珍妮#凯利初译,茅国权先生润色、校正,英文的规范严谨亦毋庸置疑。
下面我们以5围城6中的个别句子为研究语料,来说明动态顺应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
1.翻译中的语境关系顺应V erse hueren指出,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必须与语境相适应。
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试析《围城》中隐喻的德译
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试析《围城》中隐喻的德译
韩梦怡
【期刊名称】《语言与翻译(汉文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钱钟书的经典著作《围城》用语巧妙尖锐,包含了大量的隐喻.这些隐喻因与当时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直译往往难以被人理解,意译又难免失去原文的风趣独到,故成了翻译的难点.文章试从顺应论中语境关系顺应角度对《围城》德译中的典型隐喻进行分析评述,以明确译者翻译目的,从而对《围城》中隐喻的德译策略作出评价.
【总页数】4页(P60-62,96)
【作者】韩梦怡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德语系,上海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语境顺应的角度解析隐喻的运作机制 [J], 谢睿玲
2.翻译中不同语境下的礼貌顺应——以杨译《红楼梦》中“老太太”一词为例 [J], 彭俊
3.从语境顺应看《围城》中文化专有项的德译 [J], 刘楠
4.《围城》英译的语境关系顺应研究 [J], 吴新红
5.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J], 吴天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语境顺应探析《围城》中文化词汇的英译
从语境顺应探析《围城》中文化词汇的英译
程玉婷;贾卉
【期刊名称】《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22)003
【摘要】以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为根据,对《围城》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按生态、语言、宗教、物质和社会五个方面进行了归类.通过分析《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词汇的翻译,文章认为为使目的语读者顺利理解原文内容,译者应选择顺应译语读者文化背景知识的语言.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程玉婷;贾卉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从文化语境顺应角度析《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J], 李芝;戈玲玲
2.文化移植视角下词汇空缺的翻译探析--以《围城》英译本为例 [J], 吴枫北
3.从语境顺应看《围城》中文化专有项的德译 [J], 刘楠
4.珍尼·凯利版《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J], 邓欣
5.珍尼·凯利版《围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J], 邓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顺应论分析
《围城》中语码转换的顺应论分析作者:吴天乐来源:《速读·下旬》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运用顺应论对小说《围城》中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小说中的语码转换是为了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顺应,同时也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技巧,从而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围城》;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却很复杂的语言现象,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从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们开始重视这一语言现象,在各自的路向上对语码转换进行分析并且已取得成就。
仅在语言学方面,就有语法、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会话分析路向,它们从不同的视角分别揭示了语码转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但是这些研究只是针对语码转换的某一个特点或方面,并不能全面地解释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寻求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寻求一种能够兼容语码转换中的语言、社会、文化、心理和认知等因素在内的研究视角和模式。
1.顺应理论Verschueren认为,语用学旨在发掘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其中包括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语言、认知、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种种因素。
他在1999年提出一个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其解释力强大,且兼具包容性。
Verschueren的“选择——顺应”理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就语言的顺应性而言,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并且选择了特定的语言单位和结构,是为了言语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必定有某种目的,他必定会使用一定的交际策略,语码转换就是其中的一种策略。
一般来说,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会使用语码转换这种手法来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或是因为叙述简洁,或是因为突出人物性格,都是为了与读者能够成功交际。
因此,运用顺应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是可行的。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有多处中英、中法文的语码转换,本文就以其为研究语料,用语用学的顺应理论对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语言、社会、文化、心理和认知方面的全面分析。
从语用顺应的角度分析《围城》中的语码转换
对受众心理 的顺 应不 同的语 言或语 言变体 的使用反 映出人们 的 社会心理 , 交际者可以利用语码转换来趋吉避讳 、 创造幽默 、 标志身份 等种种心理动机 如 : ⑥跟孙柔嘉亲 密的是她的姑母 美国留学生 , 一位 叫人家小孩子 “ 你的b a b y ” 、 人家太太“ 你的M r s . 1  ̄ 那种女学生。( P 3 2 1 ) ⑦张先生大笑道 : “ 我不懂什 么年代 花纹 , 事情忙 , 也没工夫翻书
姐是海归 的博士 , 受过西方文化 的熏 陶。 但 即使这样 , 她毕竟是大家闺 秀. 有着较高的身份和修 养 . 在 当时的中国. 大家闺秀是不可以主动追 语 码转换 泛指语 言使用者从使用一种语言 ( 含方言 、 语体 ) 转 到使 求男人 的. 出于女 性的 自尊和对爱情 的渴求 . 苏小姐巧妙地运 用了语 用另一种语言 , 它是语 言接触 中的普遍现象 。[ 2 1 近年来 . 许 多学者都致 码转换来表达 自己的想法 力于这一现象 的研究 . 就语用 学来看 . V e r s c h u e r e i 1 的顺应理论对此 有 ( 3 ) 语码转换对心理 动机 的顺应 1 理 论 回顾
过程 的作用。
【 关键 词】 语 用学; 围城 ; 语码转换
0 引 言
钱钟书先生 的小说《 围城》 有一个突 出的写作特点 , 那就是频繁 的 语码转换 。对 于这一现象 . 学界通常是从社会语言学 的“ 标记理论 ” 来 考察其 社会 功能 、 语言特 点及影响 因素等 . 很少从语用 功能 的角度 考 虑其在 人物塑造方面 的作用 Ⅱ 晤 码转换在对作品 的人物塑造和 主题 的体现上有着不可忽 视的作用 . 是 一种重要 的艺术 写作手法 . 对 其深 人 的研究有 助于理解作者 的写作意 图和小说的精神 内涵 所 以 . 本文 从另外一个崭新的角度 . 运用 V e r s c h u e r e n的顺应理论 . 对 小说中的语 码转换进行深入 的语用分析 .从 而阐释 语码转 换在交际过程 中的作
顺应理论视角下对《围城》中反讽的研究
顺应理论视角下对《围城》中反讽的研究作者:贺婷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11期【摘要】反讽作为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经常发生在人们的交流中。
语言学中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在当今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们的重视,所以以其为理论指导,重点对小说《围城》中的反讽语言现象进行动态的语用理论分析,一以达到更好的分析和欣赏这部小说的目的。
【关键词】顺应理论反讽围城【Abstract】Irony as an interesting linguistic phenomenon often occurs in people's communication. The adaptation theory is the basic theory in linguistics; the aim is dynamically analyzing irony phenomena in the novel “Fortress Besieged”, in order to achieve a better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novel.【Key words】Irony; the Adaptation Theory; Pragmatics; Fortress Besieged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对场景的描述无一不体现其高超的语言功底,尤其贯穿全文的幽默风趣的反讽手法,让人为其折服。
在以往的作品研究中,大多数的研究者都从文学评论的角度进行赏析其艺术价值;而作为语言学研究者,如何把语言学的理论运用到文学语言的研究和赏析中去,成为了语言学理论应用的一个新的方向的尝试。
所以,基于语料的定性分析,以顺应理论为理论指导,动态的分析了小说《围城》中的反讽修辞的语言艺术和价值。
一、顺应理论及其主要内容顺应理论(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是近年来颇受关注。
从关联-顺应论视角看《围城》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二 、关 联 一顺 应 论 关联理论是S ebrD和Wio 提 出的关于人类 交际 p re l nD s 与 认 知 的 一种 科 学 理 论 。G t 把关 联 理 论运 用 于 翻 译 活动 ut 又 中, 提出 了全新的关联翻译观。关联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 种 对 原语 进 行 语 内或 语 际推 理 的 活 动 。 译 的过 程 就 是推 理 翻 的 过程 ,是 一 个 寻 求 关 联链 和 最 佳 关联 的认 知 过程 。 “ 关联一顺应研究路 向”是一个跨文化的、以译者为中 心的理论范式。在该理论框架我们 认为, 翻译既是一个寻求 关联 的明示推理过程 ,又是一个动态的顺应过程 。即,译者 在 原 文 认 知语 境 中寻 求 关 联 , 译 文认 知 语 境 中 作 出动 态 顺 在 应 。 翻 译 过程 中 , 者 站 在 原 文 作 者和 译 文 读 者 之 间与 其 在 译 进 行 跨 文 化 交 际 。 在 正 确 认 知 处 理原 文 作 者 的 交 际 意 图之 后, 译者是以确保译文读者认知和谐 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际 的。 译者调动 其现有的认知资源 并发挥其主体意识在原文认 知语境 中寻找最佳关联 , 以及《 围城 》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胡 芸
( 浙江大学 外 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05 ) 10 8
[ 内容提要] 文化缺省是与认知相关 的交际策略, 是认知交际过程 的 自然结果。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 交际活动 , 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原作者 、译者和译语读者三方 的认知活动。由于认知环境不同和文化 的差异的存在 ,文化缺 省的翻 译给译者带来 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入手 ,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系统 的分析和研 究。 以 《 围城 》 中 的文 化 缺 省 的翻 译 为 个 案 , 从 “ 联 一顺 应 ”的语 用 学 视 角 对 其翻 译 过 程 进 行 了研 究 ,并探 讨 在 翻 关 译 过程 中对 源 语 文本 中 “ 化缺 省 ”现 象 的 处 理方 法 。 文 [ 关键 词 ] 文 化 缺 省 : 关联 -N 应 ; 围城 [ 图分 类 号 ] H 5 中 09 [ 献 标 识码 ] A 文 [ 章 编 号] 10 —4 7 (0 0 90 9 .2 文 0 87 2 2 1 )0 —0 40 众所周知,翻译并不仅仅是语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活 动 。翻 译 活 动 的 目标 不 仅仅 是把 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 不是简单 的代码转换,而 是将 原 文 的意 义 如 实 译 出 , 让译 文 读 者 了 解原 文 所 承 载 的文 化 信 息 。 方翻 译 理 论 中 文 化学 派 提 出了 “ 译 的 文 化 学转 西 翻 向 ”这 一 口号 , 强 调 了文 化 在 翻 译 中 的地 位 。他 们认 为翻 也 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 , 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 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之 中。 翻译的本质是将一种特定的社会 文化 背景中的语言意义和 内涵再现于 另一种 社会 文化背景 语言 中的文化 交际。 而在这种 文化交际的过程 中,由于文化 缺省的存在,常常给译者带来很大的困难 。 文化 缺 省 在 交 际过 程 中 , 际双 方 要 想 达 到 预 期 的 目的 ,就 必 须 交 要 有 共 同 的背 景 知识 或 语 用 前 提 , 了这 一 共 同知 识 和语 用 有 前提, 在交流 时就可以省去一些对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或不
《围城》中的语言顺应论例释
2016 年第 7 期
语文学刊
《 围城 》 中的语言顺应论例释
○
张由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
[摘
洛阳 471003)
要] 自 1987 年维索尔伦提出语言顺应论以来,该理论被视为是解释话语生成 的 权 威 理 论 读 本,该 理
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 了,只 能 瞧 不 起 本 系 的 先
困在围城中,从 一 个 围 城 出 来 却 又 进 了 有 一 个 围 城。 诚 然,
千的人羡慕月薪八千的人,月薪八千 的 人 想 如 果 月 薪 上 万 就
好了,等他真的 月 薪 上 万 了,又 会 羡 慕 拿 年 薪 的 人。 方 鸿 渐
或多或少想到了自己。
交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即动态的语境观。
二、维索尔伦与顺应论
结构因素指的是从语言文字本身对语言各层次的结构
方面进行选择。结 构 顺 应 可 以 理 解 为 说 话 人 在 说 话 时 所 用
语言顺 应 理 论 (
l
i
ngu
i
s
t
i
cadap
t
a
t
i
ont
he
o
r
y)是 国 际 语 用
中他们的意,一 顿 饭 之 后,下 文 都 没 有 了,真 丢 人! 还 说:她
完了,而家人要面 子 才 弄 了 假 学 位;回 国 后 也 是 吃 住 在 丈 人
也没有白吃了哥嫂的,她在家里做 的 事,抵 得 一 个 用 人,为 什
浅析顺应性理论在《围城》中的体现
浅析顺应性理论在《围城》中的体现摘要:语码转换是指一种语言中夹杂别的语言形成混合语码。
《围城》中大部分主人公都有留洋的人生经历,所以文中出现了许多外语,其中出现最多的是英语,还有一些法语、德语等。
因为汉语是方块文字,而英语、法语、德语等是字母文字,所以语码转换在小说中特别醒目。
本文试图结合主人公不同的社会背景,运用顺应性理论探讨《围城》中语码混合的原因。
关键词:《围城》语码混合语码转换顺应性理论一、引言《围城》是一部剖析知识分子灵魂的短篇小说。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匠心独具,将一些英文、法文、拉丁文等外文夹进中文里。
这些外文,既有单个的词汇,也有完整的句子,或出现在对话中,或出现在叙述与描写中,既准确又流畅,鲜活独特。
这些外文语码和中文语码的混合使用对于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处处可见混合语码,时时可感觉到主人公的嬉笑怒骂。
这些夹着不同语码的言语,总似言尤未尽,情尤未抒,让人不禁想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从而使读者对下文更感兴趣。
二、语码和语码转换的定义在语言学中比语体或方言更中性的术语就是“语码”。
“语码”强调特定群体中实用的语体或语言。
例如,生活在纽约的波多黎各人可能有两种语码:英语和西班牙语。
人们上班时说一种语码(英语),在家时或和邻居说话时换另一种语码。
这样,人们就要选择语码,用不同的语码交流。
语码转换则是对谈话时不同语码选择的阐述。
具体指双语者在同一个会话语篇中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两种方言的语用现象。
从语码转换环节看,有句际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和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之分。
句际转换发生在话轮交替之际,是双语者根据交际情景或话题的变化而有意采纳的语码转换形式,目的主要在于改变说话风格。
句内转换也叫语码混合(code-mixing),发生在同一话语之中,当说话人一时忘词,却记得另一种语码中的对应说法时,或者当某一文化现象或理念没有被主脉语言编码时,可能会借助这种语码转换形式,以弥补语汇知识的不足或者语言中的语汇空缺。
浅析“围城”内外复杂的两性关系
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浅析“围城”内外复杂的两性关系摘要长篇小说《围城》以留法回国的青年学生方鸿渐为中心,描绘了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上的矛盾纠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猥琐灵魂和灰色人生。
从1947年出版至今,无论是在语言运用、人物设计还是主题意蕴、艺术手法都得到了国内外读者、学者、评论家的高度肯定。
但在小说中,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两性关系,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本文将从《围城》中两性关系下的人物性格入手,探讨“围城”内外复杂的两性关系。
关键词围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两性关系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叙述了以留法学生方鸿渐为中心的一群留学生和大学教授学习、生活、工作、交际以及情感、婚姻等方面的故事,小说自1947年出版以来,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德、俄、日、法等十多种语言的版本在国外发行,在国内外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可以“与《镜花缘》等古典名著同垂不朽”。
[1]随着九十年代“钱学”的正式形成,近年来出现了“钱学”热,《围城》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学者都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的对“围城”进行了深刻、精辟的阐述和分析,尤其是对其主题意韵、讽刺艺术、人物形象的论述,使人们对“围城”在社会、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意义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读完《围城》,更多的令人思考的,给人感触最深的还应是两性之间的情感“围城”,《围城》中的男男女女之间,无论是有形的、无形的关系,还是真实的、虚假的关系,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仔细品味,会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一、《围城》中两性生存背景的整体认识和感知(一)、“围城”中两性生存的时代、社会背景。
《围城》所描写的是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也是中国新旧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生)头脑中,既有封建思想的保守部分:“三纲、五常”、婚姻包办,同时也遭受着西方思想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围城》中的文化与自由
围城中的文化与自由引言《围城》是钱钟书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嘲讽和讽刺的手法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社交圈子中的封建思想、排外情绪和重男轻女观念。
在小说中,作者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个人自由之间存在的矛盾展开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分析《围城》中的文化与自由关系。
文化观念与束缚家族观念对个人选择的影响在《围城》这部小说中,家族观念被视为一种强大而古老的力量,对个体做出婚姻选择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例如,在小说中主人公方鸿渐面临婚姻选择时,他为了遵守家庭传统和争取家族荣誉而放弃了真爱。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个体权利与自由选择存在限制。
社会规范对婚姻观念的塑造《围城》也探讨了社会规范如何塑造婚姻观念和生活方式。
封建时代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对于人们的婚姻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说中描述的各色人物身上体现了这种束缚:有顺应婚姻压力而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的饶漱石,也有在寻求个人解放和自由的叶福子。
文化冲突与摆脱束缚中西文化交流与自由思潮引入《围城》描绘了上海这个特殊历史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出现的情况。
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作为国际大都会,吸引了许多新兴思潮和自由主义者。
小说中方鸿渐与宋思明等人接触到了西方自由思想,并开始怀疑中国传统礼教制度对于个体发展与幸福的影响。
自由选择与价值观念的碰撞小说中角色面临着传统价值观与个人自由选择之间两难抉择。
他们既渴望摆脱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又无法完全割舍掉家族的传统观念。
作者通过角色的内心挣扎以及对抗性格的刻画,展示了个人追求自由与文化传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自由意识与个体解放逃避现实与精神困境小说中的角色常常选择逃离现实,以此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自由。
比如方鸿渐去法国留学、叶福子出国旅行等。
然而,他们发现即使身处异国他乡也难以真正获得内心的解放。
这揭示了西方自由观念并没有完全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文化变革与自我觉醒尽管绝大多数角色在小说中无法摆脱文化束缚,但《围城》同时也呈现了一些角色能够通过对文化传统进行反思和抗争实现自我解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顺应性理论在《围城》中的体现语码转换是指一种语言中夹杂别的语言形成混合语码。
《围城》中大部分主人公都有留洋的人生经历,所以文中出现了许多外语,其中出现最多的是英语,还有一些法语、德语等。
因为汉语是方块文字,而英语、法语、德语等是字母文字,所以语码转换在小说中特别醒目。
本文试图结合主人公不同的社会背景,运用顺应性理论探讨《围城》中语码混合的原因。
标签:《围城》语码混合语码转换顺应性理论一、引言《围城》是一部剖析知识分子灵魂的短篇小说。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匠心独具,将一些英文、法文、拉丁文等外文夹进中文里。
这些外文,既有单个的词汇,也有完整的句子,或出现在对话中,或出现在叙述与描写中,既准确又流畅,鲜活独特。
这些外文语码和中文语码的混合使用对于这部作品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处处可见混合语码,时时可感觉到主人公的嬉笑怒骂。
这些夹着不同语码的言语,总似言尤未尽,情尤未抒,让人不禁想揣摩主人公的心理,从而使读者对下文更感兴趣。
二、语码和语码转换的定义在语言学中比语体或方言更中性的术语就是“语码”。
“语码”强调特定群体中实用的语体或语言。
例如,生活在纽约的波多黎各人可能有两种语码:英语和西班牙语。
人们上班时说一种语码(英语),在家时或和邻居说话时换另一种语码。
这样,人们就要选择语码,用不同的语码交流。
语码转换则是对谈话时不同语码选择的阐述。
具体指双语者在同一个会话语篇中交替使用两种语言或同一语言的两种方言的语用现象。
从语码转换环节看,有句际转换(in-tersentential switching)和句内转换(intrasenten-tial switching)之分。
句际转换发生在话轮交替之际,是双语者根据交际情景或话题的变化而有意采纳的语码转换形式,目的主要在于改变说话风格。
句内转换也叫语码混合(code-mixing),发生在同一话语之中,当说话人一时忘词,却记得另一种语码中的对应说法时,或者当某一文化现象或理念没有被主脉语言编码时,可能会借助这种语码转换形式,以弥补语汇知识的不足或者语言中的语汇空缺。
这种情况在双语或多种语群内非常普遍,通常是关系密切的一种标志,如在非正式场合下在朋友或同事之间。
混合语码涉及语言的不同层次,如语音、词法、句法结构或词项。
比如在《围城》中,赵辛楣谈及方鸿渐听孙小姐的话暂没有办婚事时,对方鸿渐说道“那么,你太weak”并且他自以为这个英文词嵌得非常妙,不愧外交词令,是个不错的语码混合。
三、语码转换的语用顺应理论语用学的顺应性理论是Verschueren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于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的理解》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语用学研究模式。
这是个兼具包容性和解释力的理论,所以它可以用来进行语码转换的研究。
Verschueren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
它们使人类能动态地使用语言。
顺应性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指的是人类用商讨的方法选择语言,从而使交际取得成功。
一般来说,语码转换者主要是通过顺应语言现实(Linguistic reality),社会规约(Social Conventions)和心理动机(Mental Motivation)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
(一)语言现实的顺应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考虑用一种语言表达思想或概念时,是否有另一种语言可作为语码转换的相应形式。
如果某个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种语言当中,那么当这两种语言互相接触时就会出现语码转换或语言借用的现象,因为其中的一种语言弥补了另外一种语言在这个方面的空缺。
比如方鸿渐追想他的国文先生都叫不响,不比菩蒂、陈散原这些名字,像一支上等哈梵那(Havana)雪茄烟,可以挂在嘴边卖弄。
哈梵那(Havana)牌子的雪茄烟仅是外国才有的,因而用哈梵那(Havana)是一种语言空缺的填补。
这种现象是语码转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语言使用者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就要动态地顺应这样的语言事实,从而有效地进行语码转换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例如,柔嘉不耐烦,道:“没有结!要穿,你自己去买。
我没见过像你这样nasty的人!我忙了六天,就不许我半天快乐,回来谁看你的脸。
”在此句中,表达式“这样nasty的人”是一个名词性短语,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形容词“nasty”是一个表态度的描述性词语,用来修饰中心词“人”。
在评价系统中,“nasty”属于判断性修饰语,表达了柔嘉对丈夫的评价及态度。
当时情况是柔嘉很生气,但一时又抹不开文人的面子,没有用难听的字眼骂方鸿渐,而用了比较隐晦的英语词“nasty”来责怪他。
另外,柔嘉和鸿渐之间的夫妻关系使得他们的语言具有非正式性,他们又都懂英语,就第二个因素而言,选择英语语码的余地就更大了,而且意识程度也较第一个因素下的语码转换的意识程度要高。
孙柔嘉在文中转用英语,可能觉得英语表达能更精确地体现自己虽生方鸿渐的气,但仍然很爱他,不会狠心地责怪他的事实。
(二)社会规约的顺应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指对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
语言使用者是生活在具体社会中的人,他们的行为(包括语言),会受到社会规约的约束和制约。
比如在典型的双语社会中可能有一种语言是高变体High Variety,而另一种语言是低变体Low Variety。
比如在教育宗教等场合下,高变体就是应该选择的语言,而在私下交谈等场合就要使用低变体的语言。
这样,语言使用者就动态地顺应或遵守了社会规约,或者出于交际的需要违背了社会规约。
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可能就会使听话者为难、尴尬、甚至生气。
例如:今天是作文的日子,孙小姐叫他们造句,他们全说没带纸,只肯口头练习。
她叫一个学生用三个人称各做一句,那学生一口气背书似的说:“I am your husband. You are My wife. He is also your husband. We are your many husbands.”全课堂笑得前仰后翻,孙小姐愤然出课堂。
在此例中,课堂语言比较严肃,但却被学生讽刺的语码推翻了,整个课堂失去了严肃性,而孙小姐由于学生突然转换语码丢失了颜面,所以极其生气。
(三)心理动机的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语码转换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这个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广。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心理动机会在许多情况下影响交际者的语言行为。
例如:(1)张先生呵呵大笑,一面吩咐进来的女佣说:“快去跟太太小姐说,客人来了,请她们出来。
Make it snappy!”(2)鸿渐拿了几件,看都是“成化”“宣德”“康熙”,也不识真假,只好说:“这东西很值钱罢?” “Sure!值不少钱呢,Plenty of dough。
并且这东西不比书画。
买书画买了假的,一文不值,只等于waste paper。
瓷器假的,至少可以盛菜盛饭。
我有时请外国friends吃饭,就用那个康熙窑油底蓝五彩大盘做Salad dish,他们都觉得古香古色,菜的味道也有点old-time。
”在张买办看来,讲几句英语似乎高人一等,英语就成了社会地位的象征。
例(1)中即使明知女佣不懂英语,张买办在命令时也要加上一句英文。
例(2)中在没有必要的地方用一两个英语单词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支配性地位。
这样作者就将张买办卖弄花招与崇洋媚外的心理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四、结语综上所述,语码转化的语用功能在《围城》中主要体现在顺应理论上。
语码转换可以用来弥补或填充语言空白,这主要体现在说话者由于不安、疲惫及注意力分散而想不起或缺少适当的表达方式,转而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会话中,语码转换可以使个体成为特殊群体中的一员,这种转换也常用来把不会说或听不懂二语的人排除在外;最后,语码转换也可达到许多其他交际目的,如同单语者在说话中可用各种各样熟悉的手段表达其态度、情感一样,双语者同样可以用语码转换达到其目的。
《围城》中的主人公们多用英语语码混合于汉语中,以此表现他们与众不同的社会地位,而在他们群体之间的语码转换则是显示他们关系亲疏程度,表现他们心理状态等隐性真相的重要手段。
简言之,《围城》中的语码转换让读者感受到更丰富、更充实的内涵,是其成名的主要原因,是言语主体为满足表达需要对语码选择的结果,是出于一定的语用目的,以便达到更准确、更方便地传递信息、强调观点、向对方靠拢以及表明说话人的社会地位等目的而运用的一种交际策略。
参考文献:[1]Jack C. Richard.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第三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2001,(1).[3]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4]张德禄.论话语基调的范围及体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5]钱钟书.围城汇校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0.[6]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7]张敏捷.从功能视角看“围城”的语码转换[D].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论文,2007.[8]胡育.论“围城”的语言技巧[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朱红梅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