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

合集下载

“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1. 引言1.1 背景背景: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疾病,患者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正常收缩而导致半侧或全脸表情失常的症状。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逐渐受到关注。

该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传统中医经络学说和现代疗法,通过针刺刺激和局部药物的渗透,能够促进面部肌肉的神经再生和修复,从而达到恢复面部功能的目的。

虽然“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在一些临床病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其在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评估该治疗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验证“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速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我们还希望能够探讨“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的作用机制,深入了解其治疗原理,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对“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的临床观察和研究,为中医针灸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更多临床实践经验,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1.3 研究意义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常表现为面部肌肉麻痹或不能自主控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极大困扰。

目前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并没有明确的统一标准,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且存在一定的副作用。

探索一种新颖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促进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效果。

文章首先介绍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理,然后详细阐述了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方法。

研究采用了一定的方法进行实验,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讨论。

观察发现,中医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观察结论,并探讨了其临床意义。

展望部分展望了中医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中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本研究对于推动中医针灸治疗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医针灸,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效果观察,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治疗原理,方法,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观察结论,临床意义,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面部肌肉发生麻痹,导致对称性面部表情丧失,给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带来极大困扰。

目前针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众多,其中中医针灸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是由于气血不通、阳气亏虚等原因导致的,针灸治疗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激活阳气来恢复患者面部肌肉功能。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及其机制尚未得到充分验证。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验证针灸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方面的疗效,并进一步探讨其在急性期的应用方法。

也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可靠依据,促进中医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推广。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提供更科学的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价值,推动中医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和应用。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分析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分析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时应用温针灸治疗的疗效。

方法:抽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84例,以随机信封法分组,接受电针治疗的42例患者为参照组,接受温针灸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临床疗效、SBGS评分及FDIS评分。

结果:(1)两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SBGS评分及FDIS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BGS评分高于参照组,FDI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

结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时,应用温针灸的治疗方法可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面瘫症状及面瘫所引起的社会功能障碍。

【关键词】温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患病后患者一侧面部肌肉功能突然出现障碍。

针灸治疗此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具越早进行针灸治疗,疗效越理想。

温针灸是以针刺为基础配合艾灸治疗,有研究证实与常规针刺治疗相比,温针灸舒筋通络的效果更好[1]。

基于此,本次研究抽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期周期性面瘫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讨论治疗此病时应用温针灸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时间:2022年3月-2023年3月,研究对象数量:84例,以随机信封法分组,参照组42例,性别:男20例,女22例,年龄:30-64岁,平均(47.14±2.51)岁,病程:1-6d,平均(3.50±1.16)d,H-B分级:2-5级依次有8例、13例、14例和7例;观察组42例,性别:男18例,女24例,年龄29-65岁,平均(47.87±7.63)岁,病程:1-6d,平均(3.72±1.27)d,H-B分级:2-5级依次有7例、12例、15例和8例。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②自愿入组,依从性好,签署同意书;③无认知、交流障碍。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近况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近况
7. , 83 而对照组仅为 5 .%。陈啸峰 通过观察周 围性面 % 8 3 】
1 穴位注射 . 5

将急性 期周 围性 面瘫患者 随机分成 治疗组 6 0
例、 对照组 6 O例 , 疗组予 将维生 Biblioteka B 、 治 l地塞米 松注射 足
三里 , 对照组予普通 肌肉注射 , 两组均 同时配合针 刺治疗 ,
效率 2. %, 转率 3. %, 68 好 8 8 1 无效率 3 8 7 . %。于金 9

10例急性期 面瘫患 者治疗组 、 5 对照组 I、 照组 Ⅱ, 三组均 为5 O例 , 治疗组 急性期地塞米松 注射足三里 , 静止期维生
素 B 2注射针刺穴位 ; 照组 I 1 对 用两种药物肌肉注射 } 对照
络, 以致经气阻滞, 气血流通 不畅, 经筋失养 , 肉弛缓不收 肌
而发 。近年来 , 针对本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 , 特别是
针灸疗法方面的研究已取得 了很多 的进步 。现对急性期 周 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 近况进行综述如下 :
1 临床 研 究 11 毫 针 疗 法 .
愈率 8. 对照组痊愈率 6. 杨衍聚等 l 1 %, 2 8 %。 7 l 】 将急性期周
刺 治疗 , 操作 同对照组 Ⅱ, 三组均 在治疗 2 天后进行 疗效 8
围性 面瘫 患者 3 9例随机分成治疗组 2 例 、对照组 1 , 1 8例 急性期 内分别施梅花 叩刺闪罐推拿和给予激素 、病毒唑消 炎抗病毒静脉滴注治疗 , 急性期过后 , 均患侧 电针治疗同时 T P照射 。结果示 治疗 组 、 D 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 为 10 0 %、
效 率 为 9 .% 。 44
1 梅花针疗法 . 4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分析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3-01-05T01:33:57.903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8期作者:应小云[导读] 目的:研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分期治疗的效果应小云天长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安徽天长 239300摘要:目的:研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分期治疗的效果。

方法:于我院周围性面瘫患者中随机抽取74例,分为对照组(37例,西药治疗)和观察组(37例,分期针灸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59%)较对照组(75.68%)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House-Brackmann(85.61±6.49)分,FDI(76.38±6.70)分,显著优于对照组[House-Brackmann(61.58±5.24)分,FDI (89.21±5.33)分](P<0.05)。

结论:对于周围性面瘫采取分期针灸方式治疗更有利于患者面部神经的恢复,改善面瘫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分期针灸治疗;面瘫症状前言:周围性面瘫患者主要存在呆滞、面部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状,对患者面部美观度和正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1]。

临床上主要采取西药治疗控制病情,如甲钴胺等,能够促进神经纤维恢复,改善神经退变。

针灸分期治疗能够对症取穴,疏经通络,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面瘫症状。

分期治疗是根据患者疾病不同阶段进行取穴,有效改善神经压迫,促进气血运行,能够提高治疗的针对性。

本文于本院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74例,围绕针灸分期治疗的效果,现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74例患者为样本,对照组37例,性别:男/女=19/18,年龄(42.58±4.36)岁,平均病程(13.42±2.90)d。

观察组37例,性别:男/女=20/17,年龄(42.65±4.51)岁,平均病程(13.50±2.75)d。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

针灸如何治疗面瘫面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面瘫就是俗称的嘴斜眼歪,西医则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则认为面瘫属于中风中经络范畴,面瘫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十分关键,如果出现治疗不当的情况,很容易会留下后遗症。

面瘫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的可能,而夏天则是面瘫的高发季节,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妈妈的叮嘱:不要睡觉开窗户、开风扇!其实这样叮嘱的目的就是避免受风而出现面瘫,所以听妈妈的话非常有必要。

面瘫在临床治疗上,使用最多的是中医治疗方法,其中针灸治疗的效果十分显著,但是对于部分面瘫患者来说,使用针灸治疗的方法为也会出现效果不明显的情况。

相信很多人对于针灸如何治疗面瘫并没有很多了解,接下来我们就围绕针灸如何治疗面瘫来进行简要的分析!1、什么是面瘫?面瘫属于常见的多发疾病,学名为面神经麻痹,也被称作为面瘫、歪嘴巴、吊线风、吊斜风等,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障碍为主的面部常见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嘴斜眼歪。

这种疾病的发作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一旦出现面瘫,日常的基本的比如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顺利完成。

面瘫有哪些危害呢?首先,面瘫会影响人的美观。

外貌对于一个人的交际是影响比较大的,一旦出现面瘫的情况,就会影响到自身的人际关系,而且面瘫还会影响到自身的语言工程,导致出现语言吐字不清、说话漏气、饮食速度慢等情况。

其次,功能受损。

出现面瘫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眼裂不能完全闭合、角膜炎、眼睛干涩疼痛等情况,甚至很容易引起迎风流泪的后遗症。

最后,面瘫还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面瘫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而长期心理压力较大,就会影响到睡眠,很容易出现自卑、自闭等情况。

2、穴位的选择针灸治疗面瘫的过程中,穴位的选择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我国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面瘫涉及到的穴位有81个穴位,其中最常取的穴位为受阻阳明经穴,并辅以足太阳经穴。

局部选穴一般主要有地仓、颊车、水沟、四白、听会、风池等,这些穴位位于面神经及主要分支的周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促进水肿的吸收,从而消除炎症。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在临床上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疾病就是周围性面瘫,主要的症状就是患者面部一侧的表情或者动作出现丧失的功能,与此同时伴随着嘴角下垂,并且嘴部歪,患者在闭眼的过程中国出现眼球向上转动的症状。

另外,出现周围性面瘫的人群,一般不分任何年龄,为此患者在出现症状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治疗,防止有后期会有后遗症,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研究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使用中医针灸方式临床的效果,本文将针对2017年9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取研究,具体的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9月~2018年7月接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20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把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员各100例,实验组的年龄在21到62岁之间,比例是61:39,平均年龄是(43.5±1.6)岁,其中左侧的患者出现病症是36,右侧出现病症的是64.对照组的年龄在19到60岁,比例是53:47,平均年龄是(44.8±1.1)岁,其中左侧出现病症的是4l,右侧出现病症的是59。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患病的部位等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按照面部神经麻痹的评分标准将分为10个指标采取评分,①眼裂的大小;②眼睑有无外翻;③口角下垂;④有无鼻唇沟;⑤皱眉是否正常;⑥吹口哨动作;⑦用力挤眼时眼睑完全闭合;⑧能看见上下犬牙;⑨用力闭眼时眼睑闭合;⑩能见上排第二门齿。

按照这些标准进行面瘫的判定。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是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要口服强的松(每天一次,每次30mg),与此同时还要注射联合肌肉每天一次。

实验组是采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针对急性患者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对其穴位使用针刺的形式,在患者的风池穴、地仓穴、穴足三里(双)穴等穴位采取针灸治疗,患者经过急性期,要在原有的穴位上,进行翳风穴、攒竹穴等穴位的针灸。

“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常见的面部神经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面部肌肉无力或麻木,导致面部表情不对称。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物理治疗等,但效果有限。

近年来,“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研究目的通过对采用“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患者进行一定时期的临床观察,探讨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来就诊于我院的10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患者年龄范围为30-70岁,男女比例约为1:1。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

观察组共进行10次治疗,每周2次,持续5周。

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后面部肌肉力度评分、面部表情对称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等,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3.研究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面部肌肉力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面部表情对称度评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较观察组差。

观察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可知,“通脱法”针刺结合局部药物涂擦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本次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量相对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有待进一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予以验证。

面瘫分期针刺疗法

面瘫分期针刺疗法

面瘫分期针刺疗法发布时间:2021-09-01T11:58:24.715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9期作者:曾云[导读]曾云(平昌县中医医院;四川巴中636400)周围性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以患侧眼裂增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眼歪斜等面部表情肌瘫痪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常见疾病。

本病会导致患者自身免疫能力不足而容易引起细菌、病毒的感染,大多是以面部神经在茎乳孔内发生炎性水肿,受压等造成损伤导致发病。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中属于“口眼斜”“口僻”范畴,主要是因为正气不盈、风寒、疫毒等邪气內侵袭面部脉络,导致血气淤阻,久则风痰瘀互结、经筋失养而发病。

流行性病学调查显示我们每年发生周围性面瘫的患者超过百万。

针灸治疗面瘫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拟定要求。

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该病通常为急性起病,症状可以在起病后的1~3小时内达到顶峰。

症状初期可为患侧乳突区、耳内或下颌角疼痛,患者表情肌功能丧失,额头纹消失不能进行蹙额,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上方转动,显露出白色巩膜。

口角下垂,展露牙齿时,口角像正常一侧偏歪,口轮匝肌瘫痪导致鼓腮吹起出现漏气,颊肌瘫痪不能正常的吞咽食物导致患侧食物滞留在齿颊之间。

体征,病变累及鼓索以上神经,可导致同侧舌头前2/3味觉丧失,病变累及镫骨肌支以上神经导致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或听觉过敏,累及膝状神经节除了导致味觉、听觉受到影响之外还会导致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分期标准:急性期:发病1~7d;静止期:发病8~15d;恢复期: 发病15d后。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针灸治疗学》拟定以出现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

患者常在睡眠之后突发出现一侧面部僵硬、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患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

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要点前言: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任何年龄段皆可以患病的面部筋肉麻痹性疾病,最多见的患者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并且男性患者数量显明多于女性患者。

而针灸分期治疗在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显著效用,本文,针对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的注意事点进行深入探究,为有效提升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发挥积极作用。

一、辨因审证,明确诊断(一)症状立足于中医角度看待周围性面瘫,其发病是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然后风寒或者是风热侵入人体的经络之中,导致面部筋脉阻滞且筋肉纵缓不收,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面瘫。

周围性面瘫的主要症状表现包括:突然发病且患者漱口时其一侧口角出现漏水情况;患者病灶一侧的面部较为麻木、松弛且板滞;食物被迫停留于患者病灶一侧的齿颊间;患者病灶一侧的耳后、耳下以及面部会出现疼痛情况,并且患者舌前大部分味觉消退或者消失;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其病灶一侧会出现面肌痉挛等情况。

(二)体征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病灶一侧会出现:额纹变浅或者消失;眼裂变大,眼晴无法完全闭合;唇角下垂,牙齿或有露出;病灶一侧做面部表面较困难。

二、分期论治,对证施法(一)急性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为患者发病后的前7d,如果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那么患者的急性期将会延续到10d左右。

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治疗,主要起到驱风祛邪以及通经活络的治疗效果。

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针灸治疗主要以四肢取穴,此时最好不选或者少选取患者面部穴位,再结合辩证分型选择准确的穴位,然后给予患者实施局部TDP神灯进行照射治疗。

如果患者耳后有明显的疼痛感,那么需要给予患者局部刺络拔罐放血。

风寒袭络证的患者选择泻足三里、泻风池以及泻合谷三个穴位;风热袭络证的患者应该选择泻足三里、少商放血、泻曲池以及泻合谷四个穴位;风痰阻络证患者应该选择泻阴陵泉、泻丰隆、泻太冲以及泻足三里与泻合谷五个穴位;气虚血瘀证患者应该选择泻三阴交、泻太冲、补合谷以及泻足三里四个穴位。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干预的文献综述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干预的文献综述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干预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年来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其中具体分析了急性期针刺干预的可行性,其次包括穴位的选择标准,针刺强度和手法等等,最后分析了针刺结合其他疗法等治疗形式,为临床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针刺;周围性面瘫;综述周围性面瘫有被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中较为常见,大多数患病者症状为皮肤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部分患者出现双侧同时瘫痪等,该病往往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生活压力,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该病主要患病原因是机体的脉络不通,且常有风寒毒侵袭,阳明,少阳两处的经气阻隔,并长时间失养,其中筋脉无法有效收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1]。

该疾病通常会发生在患者的任何年龄阶段之中,其中男女发病率相对统一,发病过程常常速度较快,患者多首先出现一侧的面部呆滞,麻木松弛等,之后闭目耸鼻等动作出现,患者患处的口角一般会向另一侧倾斜,患者疾病侧的额纹消失,难以闭目,少部分患者起初会出现耳后或者面部的疼痛等现象,治疗如果及时,则能够较快的恢复,但是如果不够及时,常会导致严重的后果[2]。

我国的医学专家对于该病的关注度较高,治疗方式多样,现进行以下的综述分析:一、对于急性期针刺干预的可行性分析对于针刺来说,其选择合理的介入时机是其关键,并对临床的治疗效果有着一定的影响。

在临床中,我们将周围性面瘫共计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急性期,多为1-7天,其次是静止期,约为患者患病的8-14天,最后为恢复期,为患者患病的15天以后[3]。

近年来,对于针刺治疗面瘫的报道相对较多,但是对针刺时机的选择尚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大多数的学者认为急性期使用针刺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另外,患者的病程相应较短。

国内的相关研究之中,有学者使用随机的方式将10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观察组患者给与针刺的治疗方式,对对照组的患者则在急性期不给于针刺的治疗,其中,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6.00%,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为84.00%[4]。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温针灸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热刺激和针刺刺激来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增加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和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

在针刺过程中,通过刺激针灸穴位,使其释放出生物活性物质,起到抗炎、镇痛、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在温针灸中,通过温热的刺激作用,可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流量,加速炎症物质的清除,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

在疗效评估方面,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是显著的。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疗程的观察和随访,可以发现患者的面部肌肉张力逐渐恢复,面部表情逐渐恢复正常。

温针灸还可以改善面瘫患者的面部感觉,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

疗效评估方面,可以通过面部肌肉力度的测量、面部表情的评估和患者的主观反馈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估。

在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时,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

温针灸是一种有刺激性的疗法,对于患者的皮肤和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患者在进行治疗前接受必要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温针灸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于治疗方法、刺激强度和穴位选择等都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操作,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出现并发症。

吴炳煌浅针术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吴炳煌浅针术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
1]郭中华,余 红 超,史 栋 梁,等 推 拿 配 合 针 刺 及 牵 引 复 位 治
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 效 及 对 血 清 IL

1β、
TNF

α的 影 响 [
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6(
19):
2064

2066,
2070

[
2]陈为坚,陈奕 雄 委 中 刺 络 放 血 对 腰 椎 间 盘 突 出 症 术 后 综
通过 医 院 医 学 伦 理 委 员 会 审 批(审 批 号 :
2018 临 审 第
州 医 疗 用 品 厂),采 用 弹 针 法 进 针 (施 平 补 平 泻 法 ),
度 应 松 紧 适 宜 ,将 针 尖 置 于 穴 位 上 ,用 右 手 拇 指 、食
指 或 食 指 、中 指 叠 合 ,蓄 力 弹 针 使 其 迅 速 穿 过 真 皮 ,
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关键词】 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吴炳煌浅针术;针刺
中图分类号:
R246
9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19621/
cnk
i
11

3555/r
2021
2111
j
周围性面瘫又 称 特 发 性 面 神 经 麻 痹,指 以 突 然 发
生的一侧面部表 情 肌 瘫 痪 为 临 床 表 现 的 疾 病,该 病 常
[
11]牛桦,胡 玉 华 刺 络 拔 罐 法 的 临 床 应 用 [
J]
针灸临床杂
心理造成伤害.笔者有幸以国内名中医访问学者身份
[
12]陈静霞,安月,段远芳,等 麦 肯 基 疗 法 联 合 刺 络 拔 罐 对 下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温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它利用特殊的温针刺激穴位,以治疗各种疾病。

在中医理论中,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损引起的面部肌肉麻痹,造成面部表情失常。

而温针灸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将就温针灸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温针灸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加速面神经的修复。

在急性期面瘫患者中,面部肌肉麻痹严重,血液循环不畅。

而温针灸可以通过温热刺激穴位,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提高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加速面神经的修复和恢复功能。

通过调理面部血液循环,温针灸可以缩短急性期面瘫患者的康复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温针灸可以调理面部神经系统,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温针灸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调和阴阳平衡。

在治疗急性期面瘫患者中,温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面部神经系统,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力和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温针灸可以用来刺激特定的穴位,激活面部肌肉,帮助患者恢复面部表情和运动功能。

通过调理面部神经系统,温针灸可以有效地帮助急性期面瘫患者恢复面部肌肉功能,改善面部表情和口角歪斜的情况。

温针灸可以调理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在急性期面瘫患者中,面部表情失常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貌,还会对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而温针灸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舒缓的温热刺激,调理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压力,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康复信心。

通过调理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温针灸可以帮助急性期面瘫患者更好地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温针灸在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价值。

它不仅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加速面神经的修复;还可以调理面部神经系统,恢复面部肌肉功能;改善面部肌肉的萎缩和痉挛情况;调理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在临床应用中,温针灸可以作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手段,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我们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探讨温针灸在治疗急性期面瘫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论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 中外医疗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分析张宏伟1,于薇薇2,戴晓红21.东北林业大学医院内科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 目的 探究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东北林业大学医院内科收治的80例贝尔氏麻痹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西医疗法联合电针灸治疗,比较两组HB 、TFGS 评分,Latency 、Amp 的变化,临床疗效及FDI 评估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23,P <0.05)。

治疗后,观察组HB 评分低于对照组,TFGS 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Latency 值低于对照组,Amp 值高于对照组,FD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中医针灸结合常规西医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和肌电图指标,促进面部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恢复。

[关键词] 针灸;周围性面瘫;面神经功能[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23)05(a)-0005-05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in Chinese MedicineZHANG Hongwei 1, YU Weiwei 2, DAI Xiaohong 21.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ospital,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40 China;2.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004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acute stage of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in Chinese medicin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9 to August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based on treatment methods, with 4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western medical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western medicaltherapy combin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Compared the HB and TFGS scores, changes in Latency and Amp, clinical efficacy, and FDI evalu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5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2.5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0.323, P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HB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TFGS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Latency valu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the Amp value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is ef⁃fective in treating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in the acute stage, which helps to improve facial nerve function DOI :10.16662/ki.1674-0742.2023.13.005[作者简介] 张宏伟(1979-),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常见病方面的临床工作。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体会面瘫是指面部神经肌肉麻痹,临床上区别于脑血管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其病因复杂,包括感冒、病毒感染、过度疲劳、过度思考、精神紧张、疾病等等原因。

温针灸是一种中医物理疗法,利用特制的温针刺激人体穴位,以达到治疗病症的效果。

本文主要从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首先,温针灸可以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和重建。

在针灸操作中,通过针灸的操作,可以有效地刺激面神经周围肌肉、皮肤等组织的神经末梢,使其产生感觉,进而刺激面神经的反射作用,从而实现面神经周围肌肉的恢复和重建,使面瘫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其次,温针灸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通过温针灸的刺激作用,可以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血液供应和代谢水平。

同时,针灸的作用还可以改善神经元的排泄作用,使神经元新陈代谢更加顺畅。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面神经的恢复和修复,使病情得以得到有效控制。

再次,温针灸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针灸操作中,可以锻炼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对病毒、病菌等外源性病原体的抵抗力。

此外,在针灸操作中,可调节内分泌系统,促进体内激素、酶类及抗体等生物物质的合成,进而提高机体各个系统的免疫及代谢能力,增加机体自我修复能力。

最后,温针灸也具有安全,简便,经济等特点,可以减少患者治疗的疼痛和不适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

总之,温针灸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很大,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神经肌肉的恢复和重建,同时还可以增强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安全,简便经济等特点使得温针灸在面瘫治疗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我们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予以充分推广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498-02周围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一直是争论的焦点,现将其综述如下,以供同仁参考斧正。

1 治疗时机部分学者[1,2]认为针刺治疗面瘫的最佳时机是静止期(发病后7~12天),急性期筋脉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从而导致正气更虚、邪气更甚。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针灸治疗面瘫越早越好,早期介入可显著提高临床治愈率。

李悦[3]通过对急性期采用少行针或不行针手法,结合稳定期用捻转提插行针,并配合电针等加强刺激;对照组仅在稳定期用捻转提插行针后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以1月为1疗程。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以痊愈加显效计),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沈来华等[4]对治疗组急性期行浅刺法,每日1次,急性期后隔日1次,并配合药物和tdp局部照射,7次为1疗程。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tdp局部照射,在急性期后加用针刺治疗。

隔日1次,7次为1疗程。

结果显示,治疗组7d,14d,21d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同时,部分学者认为:虽然面瘫的最佳治疗时期是急性期,但以浅刺、透刺为主,若手法过重可引起反跳现象,甚者发生痉挛[5]。

2 临床研究2.1 单纯毫针疗法陈啸峰[6]对治疗组急性期(发病7日内)针刺地仓、颊车、承浆、四白、合谷(双)、太冲(双)、足三里(双),风池。

急性期后,加阳白、水沟、翳风、攒竹、地仓透颊车。

急性期浅刺,手法宜轻,不捻转,泻法为主。

急性期后可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

得气后留针30 min。

对照组给予tdf灯照射耳后乳突区,急性期后开始针刺,取穴、方法、疗程同急性期后治疗组。

每日1次,10天1个疗程。

3个疗程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6.36%,对照组为83.72%(p<0.05)。

谢志平等[7]均给予强的松(30mg,每日1次)、阿西洛韦(0.2g,每日5次)。

治疗组就诊当天即行针灸干预,取下关、地仓透颊车、太阳、颧骨、四白、攒竹、风池、翳风、合谷(健侧)、足三里等。

闭眼困难加鱼腰、丝竹空;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加水沟;颏唇沟歪加承浆;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等,随症补泻。

对照组第8天时行针灸干预,取穴、手法同治疗组。

7d 为1疗程,3个疗程统计疗效。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100%,对照组为95.71%。

李妍[8]等用毛刺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60例,治愈率达97.69%。

2.2 电针疗法急性期可否应用电针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张兰杰[9]对110例患者在急性期应用电针进行治疗。

结果治愈率达89%,有效率达100%,无1例加重,同时与78例恢复期行电针治疗加以对照,结果表明,面瘫急性期完全可以采用电针治疗,但此期处于间生态,此时如给一个很弱的良性刺激,会使神经兴奋,促进神经纤维的收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使炎性渗出物尽快吸收,从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使面神经得到恢复。

张中一等[10]采用电针疗法治疗面瘫急性期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其电针组治疗方法为:取百会、四神聪、水沟、夹承浆、双侧风池,患侧阳白透鱼腰、睛明、承泣、下关、颊车透地仓,双侧合谷、内关、神门、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电针取患侧合谷及下关,健侧合谷及百会,电流以患者局部面肌跳动,自感舒适为宜。

对照组取穴及操作同电针组,不接电针。

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4个星期。

电针组治愈15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6%。

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0.8%(p<0.05)。

2.3 放血疗法周渲芸[11]采用放血疗法治疗面瘫急性期患者,效果令人满意。

治疗组急性期第l~3天耳尖放血,每天1次,共治疗3次。

同时配合针刺治疗,取穴:阳白、攒竹、太阳、四白、牵正、迎香、地仓透颊车、承浆、翳风、合谷(病变对侧),浅刺;直刺病变对侧合谷。

对照组接受内科西药常规治疗,用药有地巴唑、地塞米松、泼尼松、维生素b1、维生素b2。

不采用耳尖放血疗法,针刺治疗同治疗组。

治疗组痊愈24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痊愈9例,好转2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

梁修深[12]对伴有面肿、耳痛、耳廓疱疹、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表现的患者,加用三棱针点刺攒竹、阳白、耳尖等穴放血,每次10滴左右。

治疗95例患者,治愈79例,好转16例,总有效率达100%。

2.4 拔罐疗法吴振英等[13]运用拔罐疗法治疗面瘫急性期患者:治疗组予拔罐疗法,首先取地仓、颊车、颧髂、太阳、阳白各闪罐5~6次,至皮肤潮红为度。

其次在完骨、肩井、大椎处刺血拔罐。

再次备大号罐拔双侧肺俞、脾俞、肾俞,留罐lomin。

对照组:强的松30mg,顿服;阿昔洛韦0.25~0.5g/次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vit b1100mg、vit b12250μg肌注,每日1次,连用7d。

7d后两组均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即拔罐疗法隔日1次,针刺每日1次,针刺取穴与拔罐取穴相同。

疗程1个月。

在治疗组的治疗组100例,痊愈68例,显效2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50例,痊愈26例,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2.5 穴位注射高铭[14]采用穴位注射治疗急性期面瘫:治疗组在足三里注射地塞米松、vit b12 0.5 ml,对照组为普通肌肉注射,两组均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取穴同常规。

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80%。

2.6 综合疗法在配合针刺疗法施以中药治疗时,医家多选用牵正散为基础方。

陈廷生[15]在牵正散的基础上佐以防风、天麻、黄芪、地龙等。

配合针刺疗法,总有效率达98.2%。

林荣娇等[16] 采用辩证分型配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组分别采用相应的的针刺治疗与中药治疗。

风寒型牵正散合桂枝汤加减,风热型牵正散合葛根汤加减,肝胆湿热型牵正散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脾虚痰阻型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

其疗效优于不分证型、单纯使用针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

陶加平等[17]等研究发现在面瘫急性期,针灸+中药内服+穴位敷贴疗效优于针刺加中药内服。

内服药以牵正散加川芎、防风、白芷为基础方,穴位敷贴则以白附子、红花、皂荚、冰片调成饼状,选择翳风、地仓、颊车、太阳等穴进行贴敷。

高洁[18]等针刺配合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满意。

治疗组施以针刺配合艾灸治疗,艾灸牵正、翳风、风池,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对照组单纯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取穴及手法同治疗组。

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熊小友[19]在治疗组中在患侧面部进行隔姜灸配合中药治疗,面部每穴灸2~3壮,四肢每穴灸~5壮,每周 3次,加以白附子、防风、鸡血藤、蝉蜕、僵蚕等,对照组则不用隔姜灸和中药治疗,仅口服强的松、维生素b1、维生素b12,并在急性期后仅用中药治疗。

对比两组疗效,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71.1%。

朱鹤[20]四步法治疗急性面瘫,患侧牵正穴、翳风穴注射曲安奈德30mg后,针刺患侧印堂、阳白、牵正、颊车透地仓、承浆、翳风、及合谷、三阴交等穴,留针30分钟,面部回旋灸10分钟,针后面部走罐。

对照组则单纯针刺治疗。

结果显示针刺组和对照组痊愈率分别为77.5%和50.0%( p< 0.01 ),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4.7%。

华裕鹏等[21]对急性面神经炎患者100例应用头针、眼针、中药并静滴舒血宁注射液。

中药采取牵正散加地龙,蜈蚣,甘草。

总有效率达97%。

2.7 其他路小定[22]等用三部(耳部、眼部、头部)穴位按摩法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面瘫急性期,其中耳部加迎香、人中、地仓等穴,头部加以拿风池、推印堂、捏颈脊并透穴翳风。

穴位贴敷颊车、听宫、太阳、翳风。

治疗102例,痊愈99例,有效率达97%。

封建国等[23]采用面三线挂挑针法治疗45例,风池、合谷直刺捻转得气,加姜汁熨疗。

对照组44例直接体针疗法加生姜熨按。

共治疗2 疗程。

治疗组痊愈率为84.4%,对照组痊愈率为63.6%。

赵欲晓等[24]采用浅针配合针刺之治疗58例急性面瘫患者,3个疗程总有效率为100%。

姚军等[25]对50例患者的采用滞针疗法,治疗组治愈率为86%,对照组治愈率为38%。

3 结语针灸对面瘫的治疗效果显著,但面瘫的急性期治疗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与争议。

如面瘫急性期是否应用激素治疗,各同医家观点不一,有一部分医家[3]认为激素如泼尼松可以抗炎、脱敏,从而改变病变部位缺氧缺血,减轻面神经局部水肿,对急性期面瘫治疗效果好;另有观点认为,一旦在急性期应用激素治疗,如果一个疗程没有较明显治疗效果,再介入针灸治疗效果较差,且病程远比没有应用激素的长,所以他们提出在急性期就介入针灸治疗而不用激素效果较理想。

另外,目前对急性期面瘫治疗的研究存在很多问题:疗效评估的不规范化,样本量较小,有些研究的干预因素较复杂等等,导致研究结果的说服力欠佳,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改进。

本病早期治疗是关键,恰当的治疗能缩短疗程并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1] 朱春华,林学武.谈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14(4): 223.[2] 苏云玉.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的选择[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1): 23.[3] 李悦.浅谈周围型面瘫针灸治疗的介入时机[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9): 369.[4] 沈来华,林惠芳.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时机和预后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4):504-505.[5] 吕士琦.多针浅刺法治疗面瘫78例[j].山西中医,2008,24(3):28.[6] 陈啸峰.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55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9):37-38.[7] 谢志平,张志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75例[j].陕西中医,2009,39(7): 878-879.[8] 李妍.毛刺法治疗急性期面瘫60例[j].河南中医,2009,29(4):394-395.[9] 张兰杰.周围性面瘫分期电针治疗结果对比分析[j].吉林中医药,1998.5::42.[10] 张中一,刘茵.电针干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9):517-519.[11] 周渲芸.耳尖放血疗法对面瘫急性期疗效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7):3318-3319.[12] 梁修深.针灸配合放血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j]. 内科,2011-12,6(6): 573-574.[13] 吴振英,秦立新.拔罐疗法为主治疗面瘫急性期临床体会[j]. 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0):1457.[14] 高铭.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2009,l5(7):150-151.[15] 陈廷生.牵正散加味配合针刺疗法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56例[j]. 广西医学,2008-6,30(6):946.[16] 林荣娇,张远忠.针药结合分型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46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16-18.[17] 陶加平,王玲,杨青容等.针药优化方案治疗急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7-9.[18] 高洁,李家康.针刺配合艾灸与单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比较观察[j].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4,11(2):47-48.[19] 熊小友.隔姜灸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4(6):359-360.[20] 朱鹤. 4步疗法治疗急性期面瘫78例[j].光明中医,2012,27(4):760-761.[21] 华裕鹏,王幼奇.针药并用治疗急性面神经炎10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1):11-12.[22] 路小定,侯瑞生. 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102例[j]. 中医外治杂志2011,21(2):31-31.[23] 封建国,赵锋. 挂挑针法加姜汁熨按治疗急性期面瘫45例小结[j]. 中医药导报,2008,14(6):86-87.[24] 赵欲晓,庞青民.浅针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58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09,25(6):20-21.[25] 姚军,陈炜.滞针疗法治疗面瘫急性期50例临床观察[j]. 甘肃中医,2010,23(5):34-35.[26] 张丽华.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