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西师大版五语下1.故乡的“水墨画”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1.故乡的“水墨画”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1.故乡的“水墨画”](https://img.taocdn.com/s3/m/ec6d679e960590c69ec37661.png)
课文中,作者把故乡长满菱角
的池塘比作“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 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
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
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散漫”指零零散散的,在文中
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
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
课文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水 墨画”吗?
水墨画:
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
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
国画的代表。基Leabharlann 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
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
词语积累:
菱角 十亩 缀满 馨香
一掐
采撷
徜徉
咀嚼
水淋淋
密密匝匝
疏疏朗朗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随意、自在的美。
“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 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 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 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读完了这篇课文,你对故乡“水 墨画”的总印象是什么?
独特、美丽
总结: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 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
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2019春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故乡的“水墨画”》精品课件
![2019春西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故乡的“水墨画”》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1249f4240c844769eaee9a.png)
拓展延伸
故乡
杨牧
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 我在画中走来走去, 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 远远地离开了故乡的时候, 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 一抬头,便能看见, 每当月下,透过一层薄薄的纱。
与故乡有关的成语
生身之地 故土养育 衣锦还乡 成长摇篮 恭敬桑梓 荣归故里 父母恩泽 故土难离 桑梓之地 思乡心切
词语积累(近义词和反义词)
诱惑的近义词:吸引 诱惑的反义词:抵制
迷惑 自制
默读第5自然段,说一说: 你能体会到什么?
而今剥着菱角,我 又徜徉在故乡的“水墨 画”中了:我看到了池 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 荡起木盆,我也加入了 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 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 细细咀嚼……
作者吃着菱角,想
课堂演练
一、选词填空。
密密匝匝 密密麻麻 1.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 挤得( 密密匝匝 )。 2.他仔细翻看着记得( 密密麻麻 )的几本《调 查手记》。
翠绿
碧绿
3.此时,一张张( 翠绿 )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 起来。
4.我们的家,住在天堂,( 碧绿 )的湖水荡漾 着美丽的梦想。
二、辨字组词。 菱(菱角 ) 亩(地亩 ) 掐( 掐死) 缀(点缀 ) 馨( 馨香) 撷( 采撷)
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 ? 你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 中的情景吗?你吃过菱角 吗?让我们一同随作者进 第一课时 行一次愉悦的旅行,到他 的故乡去欣赏满塘的菱叶, 倾听采菱人的欢笑,品尝 鲜嫩的菱角吧!
西师大版 语文 五年级 下册
1 故乡的“水墨画”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菱角 又叫菱。生长在湖泊中。果实可吃。
匝(密密匝匝)
咀( 咀嚼)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故乡的“水墨画”》教案及反思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故乡的“水墨画”》教案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0fde7e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66.png)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故乡的“水墨画”》教案及反思一、教案1.教学目标•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词和词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风景。
2.教学重难点•理解语文课文表达的主旨;•掌握新的生词和词语;•分析文章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教学过程•导入(活跃气氛,引起注意,激发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的故乡,回忆一下各自的故乡有哪些风景和名胜古迹。
•朗读(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让学生在小组里彼此交流文章中遇到的生词和词语,并且讨论它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
•单词表达(口语实践、教师提示)–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表演和讲述课文中涉及到的词语和表达方式,要求理解、记忆并口头表达出来。
•阅读分析(独立思考、问答互动)–教师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并通过问答、小组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反思(自我评价、思考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阅读课进行总结,回顾自己学习的收获和不足,并思考如何提高阅读水平。
二、反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怀念之情,通过“水墨画”的形式将故乡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描绘得栩栩如生。
本课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单词表达、阅读分析等活动,轻松地掌握了文中的生词和词语,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理解较困难,需要我在讲解的时候更加细致。
同时,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果。
总的来看,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故乡的美好风光,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是一篇优秀的语文课文。
我会继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和文学修养。
《故乡的“水墨画”》PPT课件二
![《故乡的“水墨画”》PPT课件二](https://img.taocdn.com/s3/m/2528e27155270722192ef791.png)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 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 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 独特与美丽,热爱我们的家园。
读一读
菱 亩 馨 掐匝 缀撷弥溢 咀嚼
阅读质疑
1、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 竟是什么?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得就有失,有爱就有恨,有快乐就会有苦恼,有生就有死,生活就是这样。 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左拉 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有智者立长志,无志者长立志。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有两种人是忘不了的,一种是你爱的人,再就是你恨的人,不过往往他们是同一个人。 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马尔顿
2、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 画”? 3、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池 塘的美?
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 朝菱” ,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 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 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 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 菱动作。
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 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 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 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 尝菱角的美味。
“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 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家家 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 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这 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 故乡的‘’水墨画” |西师大版 (共31张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 故乡的‘’水墨画” |西师大版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7bad392d5bbfd0a795673c8.png)
líng zhuì xīn
xié
菱角 缀满 馨香 采撷
jǔ jué jiáo
mǔ qiā
咀嚼 嚼碎 几十亩 掐断
zā
密密匝匝 零零散散
读一读
大大小小 零零散散 疏疏朗朗 密 密匝匝 轻轻一掐 摊摊担担水淋 淋 脆生生甜津津 凉冽冽 缕缕 细细咀嚼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每段写了什 么?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引读第一段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 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 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散满”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散漫:零零散散的,在文中是分散、不 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是非常准确的, 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 美。
化着,呈现出什么美?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
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
初春、一过”黄梅”、临近 中秋
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疏地疏变朗化朗着”是。
什么意思?
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
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
黄 后梅 :( 池黄塘梅又指有春什末么夏变初化梅?你 子子从 中黄这 体熟个会的句到一段时间。) 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了争什先么恐?后地涨满池塘, 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 了, 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西师大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菱是江南特产, 太湖中的红菱是菱 中的佳品,壳软, 薄面水分多,肉质 细嫩,甜爽清香, 味道甘美。菱可代 粮,可作菜蔬,还 是抗癌的药用食物。
黑白水墨画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故乡的“水墨画”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故乡的“水墨画”](https://img.taocdn.com/s3/m/f40a6db0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4.png)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故乡的“水墨画”前言在教学《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时,我们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手法,来表达我们对故乡的感情和认识。
在下面的教案中,我们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背景介绍•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及评价•教学后记背景介绍“水墨画”是一个绘画的概念,而“故乡的‘水墨画’”则是运用比喻的手法,用这种艺术来形容故乡的风景和自然环境。
这篇课文通过对故乡自然环境的描述,来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感情和认识。
教学目标本课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故乡的自然环境和风景;•了解比喻手法的使用;•能够模仿比喻手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乡美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爱好自然风景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比喻手法描述故乡的自然风景;•能够描述自己眼中故乡的美景。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喻手法,真实地描述出故乡的自然风景;•如何让学生有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的美景。
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和说明,让学生理解“比喻”、“抒情”等语言表达手法并学会掌握。
•同桌互动法:让学生在同桌之间交流,总结故乡的好风景,并找出其美好之处,从而促进思维的启发和交流的增进。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Step 1 引入•听一首描述故乡美的歌曲《故乡的云》,了解故乡的感情和认识。
Step 2 看读文章•让学生先读一遍全文,可以有笔记或关键词;•在教师的引导下,注意文章的描述性语言,学习“比喻”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Step 3 初步理解文章•询问学生小组,拉近师生距离;•教师指导学生写下各自心中故乡最美的风景;•学生展示自己的笔记和思路,用不同的角度了解故乡的美。
Step 4 进一步理解文章•同桌讨论总结,在教师帮助下发现文章的比喻手法、文章的主旨表达;•阅读篇章后,在同学及教师的指导或启示下,想象自己的故乡,画一幅以亲眼所见为蓝本的“水墨画”,并用比喻的方法描述自己的故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故乡的“水墨画”》PPT课件 (3)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故乡的“水墨画”》PPT课件 (3)](https://img.taocdn.com/s3/m/dfeb6f7cb307e87100f69601.png)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
2019/5/23
20
C、临近中秋: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 的菱角 ),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 绿色的“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 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2019/5/23
22
3.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 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 景呀!
2019/5/23
23
品读句子,感悟情感
1、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 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低头,大的有几十亩, 小的仅半亩多。 “散漫”“零零散散”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这 两个词用得非常准确,也很有意境,体现出了一种随意、 自在的美。 一个“卧”字将池塘写活了,这是一副多么美丽的充满生 机的、鲜活的“水墨画”啊。 句中把池塘比作“水墨画”,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了散落 2的019/池5/23塘的形状、样子,具有诗情画意的美。24
2019/5/23
10
初读课文
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
2019/5/23
11
阅读质疑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长满菱角的池塘
第一段的段意是什么?
第一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
2019/5/23
12
• 第二段段意: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 ,菱盘山缀满小花。
2019/5/23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 故乡的‘’水墨画” |西师大版 (共23张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1 故乡的‘’水墨画” |西师大版 (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e09e946866fb84ae45c8dc8.png)
生字:
鲜嫩——鲜美 馨香——芳香(芬芳)清香——幽香 诱惑——引诱 欢天喜地——兴高采烈 反义词:
散漫——集中 鲜嫩——腐烂
读一读
生字
菱亩馨掐 弥溢咀嚼
初读课文
带着问题,有目的的阅读
阅读质疑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长满菱角的池塘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品读2~4段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 (用笔做出标记)
【时间顺序,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 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 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 【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
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 欢乐的场面呀!
品味第5段
“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 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 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 场景呀!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 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 景。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 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C、临近中秋: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 (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动作轻快熟练, 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 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 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 作。 )】
采菱
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 呈现出不同的美。
B、黄梅后(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间) 池塘又有什么变化?
a、【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
菱叶,显得很茂盛。)
b、【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那些词告诉了我们?】 (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 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
故乡的水墨画阅读答案
![故乡的水墨画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6546c7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9.png)
故乡的水墨画阅读答案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散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不集中的;零散的。
//充满或布满了。
2.“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这句话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比喻、拟人
3.第②自然段中与“密密匝臣”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___________的。
“脆生生、凉津津”是描写_________的,这两个词语让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疏疏朗朗//菱叶//菱角口感//菱角很可口
4.如果让你给文中的水墨画取名字,第②自然段描写的是一幅_____________图,第③自然段描写的是一幅
_____________图。
参考答案:菱叶满塘//采菱
5.题目中的“水墨画”为什么加引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水墨画”不是真的水墨画,而是指长满菱角的池塘以及采菱的优美图画,加引号是为了点明文章的中心,深化主题。
表达对故乡池塘的喜爱与赞美。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故乡的“水墨画”1精品ppt课件
![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故乡的“水墨画”1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800658d26fff705cc170a7b.png)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9/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6
谢谢欣赏!
2019/9/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7
西师大版 五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 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 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 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热爱我们的家园。
读一读
菱亩馨掐 弥溢 咀嚼
阅读质疑
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 ,动作 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 “水巷”里。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 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 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 直渗进心底。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 菱角的美味。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1.故乡的“水墨画” l 西师大版 (共16张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件-1.故乡的“水墨画” l 西师大版 (共1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18b60d2915f804d2a16c146.png)
水墨画:
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 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 国画的代表。根本的水墨画,仅有水 与墨,黑与白色,但进阶的水墨画, 也有工笔花鸟画,色彩缤纷。
词语积累:
菱角 十亩 缀满 馨香 一掐 采撷 徜徉 咀嚼 密密匝匝 疏疏朗朗 水淋淋
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
课文中,作者把故土长满菱角 的池塘比作“水墨画〞。
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
“故土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 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 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 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散漫〞指零零散散的,在文中 “故土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课文中,作者把故土长满菱角的池塘比作“水墨画〞。 菱角 十亩 缀满 馨香
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 “第二天一早,故土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 课文中,作者把故土长满菱角的池塘比作“水墨画〞。 菱角 十亩 缀满 馨香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
读完了这篇课文,你对故土“水 墨画〞的总印象是什么?
独特、美丽
总结:
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 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是呀,故 土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拓展作业:
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那 里的景色是怎样的?说出来跟同学 交流一下。
谢谢观赏!
常准确,也很有意思,表达出了一种 一掐 采撷 徜徉 咀嚼
课文中,作者把故土长满菱角的池塘比作“水墨画〞。
随意、自在的美。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故乡的水墨画教案PPT课件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故乡的水墨画教案PPT课件教学反思板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678b40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f.png)
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故乡的水墨画》教案PPT 课件教学反思板书设计西师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故乡的水墨画》教案PPT课件教学反思板书设计第一课:故乡的“水墨画”教学目标1. 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 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存优美的文句。
3.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明白得重点文句,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把握课文要紧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光的独特与漂亮,激发学生对故乡的酷爱之情。
教学预备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预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或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欢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咱们就随着作者一路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水池,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固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水池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
第2段写早春水池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水池,菱盘上缀满小花。
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
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
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诵课文,体会文句意思,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故乡风光的独特、漂亮,学会在阅读中积存优美的文句。
解读与提示 * “散漫”在文中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很准确,也很成心思,它表现出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 “黄梅”在那个地址不是水果,是指春末夏初梅子黄熟的一段时期。
* 从“黄梅”前的“细小”“疏疏朗朗”到“黄梅”后的“涨满”“密密匝匝”,可见菱角的盛期是在“黄梅”以后。
* 多美的水池呀!它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充满了欢乐和希望。
* “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
*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
2018-2019年度新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故乡的“水墨画” 教案教学设计
![2018-2019年度新西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1故乡的“水墨画”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696a043169a4517723a363.png)
1.故乡的“水墨画”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语。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和理解。
2.读熟课文,感知内容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
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
有谁到过江南吗?谁能描述一下在电视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景色。
江南是鱼米之乡,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
你吃过菱角吗?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故乡的“水墨画”,齐读课题。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问题预设:●作者的故乡在哪儿?●“水墨画”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水墨画”加了引号,指的是什么?4.看见这个题目,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我们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故乡的“水墨画”【课时目标】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并能正确地书写和理解。
2.读熟课文,感知内容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音乐以配乐朗诵,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菱角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以及江南水乡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总是把人们的思绪牵到风景如画的江南。
江南,自古就享有人间天堂之美誉。
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小桥流水、古镇小城、田园村舍、如诗如画。
有谁到过江南吗?谁能描述一下在电视或图画上看到的江南景色。
江南是鱼米之乡,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
你吃过菱角吗?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
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江南的水乡。
2.板书课题:故乡的“水墨画”,齐读课题。
3.对课题质疑。
教师可选能突出主题的问题简单板书。
问题预设:●作者的故乡在哪儿?●“水墨画”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水墨画”加了引号,指的是什么?4.看见这个题目,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起去学习我们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快速地阅读两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出段的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2.出示小黑板(或卡片、课件等),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抽读、齐读、赛读。
教师指导●读准字音:菱(línɡ)亩(mǔ)匝(zā)缀(zhuì)馨(xīn)掐(qiā)撷(xié)咀(jǔ)●书写指导:“缀”要和“辍”、“掇”等形近字区分开。
“馨”字下面是“香”不是“缶”。
●词语理解:采撷:采摘。
徜徉:闲游;自由自在地行走。
疏疏朗朗:疏散,不密集。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恐怕落后。
3.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对于比较难读的句子,可以让学生齐读或挑战读) 4.初读交流。
读了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注意:要将学生提出的不懂的地方进行梳理、归纳,并及时解决;若不能马上解决,可以简单板书,在后面的教学中相机处理。
)5.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师教师检查,指导:1自然段总写故乡的池塘就像一幅幅水墨画,2—4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出了“水墨画”各个时段的美,5自然段写作者想象自己加入采菱角的队伍中,再次为我们展现了惬意的采菱场景。
【课堂作业新设计】1.规范书写词语。
bàn mǔ mí màn jǔ jué yì chū2.辨字组词。
菱()掐()馨()棱()陷()罄()3.把下面的句子改为反问句。
零零散散的池塘正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
答案:1.半亩弥漫咀嚼溢出2.菱角掐花温馨三棱镜陷阱罄竹3.零零散散的池塘不正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吗?【课时目标】1.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整体回顾,做好铺垫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为什么把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叫做“水墨画”?教师检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然后归纳讲解:水墨画由水和墨经过调配水和墨的浓度所画出的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
课文中的池塘,从形状和颜色极像一幅幅水墨画。
水墨画是高雅的、美好的事物,作者把家乡的池塘比作水墨画,表明了自己对池塘、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的情感。
二、深入研读,感受美景1.生读第1段。
出示第一组问题: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把什么比做了“水墨画”?课文是怎么描述这幅“水墨画”的?学生同桌讨论,师指名回答,教师指导,明确:“散漫”一词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相机板书:散漫)在文中,“散漫”指零零散散的,是分散、不集中的意思,用在这儿非常准确,也很有意思,体现出了一种随意、自在的美。
)小结:一个个大大小小长满菱角的池塘零零散散地侧卧在村边地头。
这是一种多么随意、自在的美呀!(板书:美)2.品读2—4段。
(1)自由品读,探究“水墨画”的美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所得。
(3)教师出示第二组问题,全班交流。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池塘的美的呢?把关键词用“”标出来。
明确: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了池塘的美。
(表示时间顺序的词:初春、一过黄梅、临近中秋)②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慢慢变化着,有着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呢?教师点评后,明确:A.初春:池塘有什么变化呢?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飘浮在碧水间。
B.黄梅后:池塘又有什么变化?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匝匝。
(“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密密匝匝”可换词“密密层层”“密密麻麻”)这季节的池塘里还有什么呢?小花的数量也真不少!哪些词告诉了我们?(缀满、一丛丛)颜色也非常美丽,有白色的,有粉红色的,还有一缕缕的馨香呢!池塘还是小动物们的乐园呢!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嬉戏。
这是一种多么惬意的美呀!C.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即第一批成熟的菱角),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
一只手“掀”,一只手“掐”,准确地写出了采菱女轻盈熟练的采菱动作。
(板书:采菱)③随着时间的变化,池塘也悄悄地变化着,呈现出不同的美。
(相机板书:变化美)④你们知道吗?在采菱时节,鲜嫩、清甜的菱角放进嘴里嚼一嚼,脆脆的、甜甜的,那美滋滋的感觉一直渗进心底。
难怪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尝一尝菱角的美味。
(板书:品菱趣)“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家家户户煮菱角、剥菱角,扑鼻的香味飘出窗户,弥漫整个村庄。
这是一幅多么温馨、诱人的画面呀!⑤作者用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一个多么和谐、欢乐的场面呀!3.品味第5段。
“徜徉”是什么意思?这一段是实景还是想象?“徜徉”的意思是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而今,我吃着散发清香的菱角,又想起了故乡的“水墨画”,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这是一个多么惬意的场景呀!三、巩固拓展,升华情感1.回归全文,体会作者感情。
配乐朗读全文,思考:(1)你对故乡“水墨画”的总印象。
(明确:故乡的“水墨画”独特、美丽。
)(2)故乡的池塘独特、美丽在哪里?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这篇课文让我们领略了江南水乡恬静、自然而不乏快乐的美景。
是呀,故乡风景美丽迷人,童年生活幸福、快乐。
(相机板书:故乡美童年乐)【课堂作业新设计】一、选词填空。
密密匝匝密密麻麻1.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个水面挤得( )2.毛泽东仔细翻看着记得( )的几本《调查手记》。
翠绿碧绿3.此时,一张张( )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
4.我们的家,住在天堂,( )的湖水荡漾着美丽的梦想。
飘出溢出5.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 )扑鼻的菱香。
6.啤酒杯就那么大,如果一个劲的往里灌啤酒,那当然要( )了。
放进扔进7.随手将一只菱角( )嘴中,细细咀嚼。
8.鲜鱼、肉等食品不能不作处理就( )冰箱。
二、读句子,做练习。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①“水墨画”指的是。
②这句话用了的修辞手法。
③用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三、默写描写江南风光的古诗(三首)答案:一、1.密密匝匝 2.密密麻麻 3.翠绿 4.碧绿 5.飘出 6.溢出 7.放进 8.扔进二、①长满菱角的池塘②比喻③雨后的彩虹就像一座五彩桥高架在天边。
三、(一)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二)江南春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板书设计】散漫的池塘大大小小的水墨画意境美变化的池塘变化美剥菱角徜徉其中细细品味心境美【课后反思】《故乡的水墨画》是西师版教材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这四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自然风光”这一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
《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
其中有长满菱角的池塘,有采菱欢乐的笑声,也有那美味的菱角,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独特、美丽。
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篇文章语句优美,在教授时,注重了让学生在阅读时,把文章所描写的画面再现在脑海里,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如在教授池塘景色变化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初春时节菱叶疏疏朗朗和黄梅后菱叶密密匝匝各是什么样的画面,学生会结合自己实际生活中看到的类似场景,想到池塘里不同时节的景象,仿佛身临其境,真的来到了江南,看到了那美丽的池塘,看到鲜嫩喜人的菱角和可爱调皮的孩子们,从而欣赏到了江南水墨般的画面,体会到了故乡景色的美丽和宁静。
这样,也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注重让学生感悟语言美,积累语言。
本文篇幅短,却把故乡的美丽、江南水乡特有的神韵形象地再现出来。
特别是通过作者的语言,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淡淡的水幅画,让人身临其境。
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建议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下来,并熟读成诵,从中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好处,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中注重评价,特别是小组的合作学习,而且评价的方式灵活多样,特别是在学生谈议的时候,不但有老师评价也有学生互评。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促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
在进行借景抒情方法训练时,从“我爱故乡”这一中心出发,让学生对课文中几处景色描写的语段,通过品味、揣摩,体会各自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处理教材有利于知识类化、系统化,也便于在“训”的过程中扶、放结合,给学生迁移运用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点做的很不够。
在教学中,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注意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学习语文。
如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描写的水乡的美丽景色画一画,应该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朗读时,注意指导学生用赞美、惊喜、恋恋不舍的语气读出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之情,特别文中对描写采菱朗读时,要指导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三方面把握好。
【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