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爱情戏剧的异同探究在世界戏剧的璀璨星空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无疑是两颗耀眼的巨星。

他们虽生活在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却都以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千姿百态。

莎士比亚的爱情戏剧充满了浪漫与激情。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冲破了家族的仇恨,展现出了爱情的强大力量。

这种爱情是热烈而直接的,犹如燃烧的火焰,瞬间点燃了两颗年轻的心。

他们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在《仲夏夜之梦》里,爱情则带有奇幻的色彩,仙王的魔法让人们陷入了混乱的爱情纠葛之中,充满了巧合与意外。

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常常伴随着激烈的冲突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汤显祖的爱情戏剧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又因情而复生。

她的爱情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种爱情并非是瞬间爆发的激情,而是在内心深处逐渐滋长,如涓涓细流,最终汇聚成汹涌的情感洪流。

在《紫钗记》中,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历经磨难,充满了无奈与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从爱情的表现形式来看,莎士比亚的爱情多以行动和语言来展现。

剧中人物往往通过激烈的表白和勇敢的行动来追求爱情,情感的表达较为直接和外放。

而汤显祖的爱情则更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情感的积淀,人物的情感多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含蓄的言行来传达,情感的表达较为内敛和深沉。

在人物塑造方面,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性格鲜明。

罗密欧勇敢热情,朱丽叶纯真坚定;《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机智聪慧。

这些人物在爱情的驱使下,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汤显祖笔下的人物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杜丽娘的温柔婉约,霍小玉的忠贞不渝,都符合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

在戏剧结构上,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冲突。

他善于运用多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东西文化的历史错位郑培凯东西文化各自有其源远流长的传承,有其相对独立演变的时间段,有其信仰的不同,有其人间处境与人世关怀的差异。

文人与艺术家生活在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其独特的艺术感知,会探索自己熟知的人类处境,而凝聚出璀璨的艺术结晶。

一一般而言,在特定的历史环节上,不同文化传统会诱使心灵敏感的艺术家,专注生于斯、长于斯的独特文化面向,发展出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思考他们关心的人类处境;通过思想意识的艺术虚构,凸显人生的悲欢离合,叩问生命的实存意义;进而追求与创作出理想的升华或幻灭,在精神领域上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提出突破心灵困境的艺术方案。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人所面临的处境也有相似的悲欢离合,沉浸于爱情的甜蜜与死亡的悲怆,也同样会发出今古沧桑的感怀。

历史文化的发展是缤纷复杂的,也充满了偶然性的变数,因此,不同文化传统的独特展现,在特定的历史节点有时居然若合符节,甚至因为类似的外铄因素,而产生“历史错位”,使得本来是南辕北辙的艺术心灵,在同一个时间平台上,关怀相似的人生处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产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感觉,从而加深普遍人性的艺术幻觉。

汤显祖(1550-1616)与莎士比亚(1564-1616),就是一项探讨文化艺术产生历史错位的议题。

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我们到底想要比较什么?一般学者首先会想到,比较他们的文学作品,比较已经成为文学经典充满优越感的普世化标准,基本上排斥了不同地域文明发展演化的意义。

普世化标准的绝对化,不顾及人类文明的时空性,其实是无限夸大了研究者与评论家的当前性与在地性,昧于自身认知的局限,以主观能动替代客观存在,可以把新石器时代文明肇始与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文明认知混作一谈,放在同一杆秤上衡量,完全不管各地文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摒弃了文明认知与艺术审美的多元标准。

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我们想要知道什么?我们又是在怎样的历史框架下做这个比较?假如主观化了的普世框架不灵,采取多元文化标准,我们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会不会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出现“鸡同鸭讲”的现象?我想,只要能够清楚分辨鸡是鸡、鸭是鸭,橘子是橘子、苹果是苹果,各溯其源,各识其流,各安其位,比较不同文化的艺术产品,是能提升我们的审美认知的。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

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

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

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

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

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

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因此,如果不从他们所受的宗教文化的角度来全面考察、评论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就无法进一步认识他们理论的深度和特色。

莎士比亚在剧作中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新的伦理观,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存在、人的视野和认知能力。

这样,其伦理观中“善”的范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

汤显祖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贵生说”。

他第一次把淹没在神圣庄严的封建礼教模式中的个人的人性欲望作为一种合理的存在,提升到可以令人正视、令人崇尚、令人反省的高度,推出了一个值得几代人去为之奋斗的人生主题。

正文分四部分:以情越理的观念,爱情至上的主题,女性形象的塑造,浪漫主义的情调。

情是人的本性和欲望,它的力量是不可遏止的。

在西方传统的审美意识中,理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一)

洛阳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解题技巧总结选择题1、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采取的态度是()①要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②要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③为子孙后代的利益,要可持续使用④我国资源人均量少,应节约使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通过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来分析我们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种类繁多,但人均不足,所以我们在利用过程中要做到节约、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我们推断以上的四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故选D。

小提示:该题考查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分析解答即可。

2、下图中①、②两条曲线为我国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的流量年变化曲线,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河流位于东北地区,②为修建水库前的年变化曲线B.该河流位于东南地区,①为修建水库后的年变化曲线C.该河流位于西北地区,①为修建水库前的年变化曲线D.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②为修建水库后的年变化曲线答案:B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大,有必要兴建水库,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以调剂各季节的河流水量,图中河流自4-9月份为汛期,汛期长,同时河流的年径流量大,可以判定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最可能位于我国东南地区;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大,水库具有调剂各季节的河流水量的功能,①曲线河流的径流量平衡,说明是修建水库后的年变化曲线,B叙述正确,排除ACD,选B。

3、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中可知,比重最大的是()。

A.草地B.林地C.耕地D.建设用地答案:A中国土地资源类型齐全,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多种土地类型,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对土地进行多样化的开发利用。

然而,中国各类土地资源在土地资源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同的,其中草地面积较广,所占比重大,而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

建设用地目前比重偏小,但在逐年扩大。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

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汤显祖的《牡丹亭》与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两部文学杰作中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

通过对比分析这两部跨越时空、文化背景迥异的作品,我们将揭示梦境和神话仪式如何成为两位剧作家构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以及传达深层主题的重要手段。

《牡丹亭》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巅峰之作,通过描绘杜丽娘与许仙在梦境中的相遇与离合,展现了生死轮回、爱情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而《仲夏夜之梦》则是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瑰宝,剧中通过一系列荒诞幽默的梦境和神话仪式,探讨了爱情、欲望与人性的复杂关系。

本文首先将对两部作品中的梦幻元素进行梳理,分析梦境在剧情发展中的作用;将探讨神话仪式在两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仪式化的行为来强化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本文将总结两位剧作家在运用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方面的异同,并探讨这些艺术手法对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影响。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这两部文学经典如何运用梦境与神话仪式来展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追求。

二、《牡丹亭》中的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部充满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的杰作。

在这部作品中,汤显祖巧妙地运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与浪漫情怀的世界。

在《牡丹亭》中,梦幻成为了情节推进的重要手段。

杜丽娘因梦生情,她的整个生命历程都似乎被梦境所主宰。

梦境成为了她与柳梦梅相遇、相识、相恋的场所,也是她最终得以还魂复生的神奇之地。

这种对梦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汤显祖对梦境的深刻理解,也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气息。

《牡丹亭》中还融入了大量的神话仪式元素。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例如,杜丽娘还魂复生的过程,就融入了道教的炼丹术和魂魄复生的神话传说。

这一过程不仅充满了神秘色彩,也展现了汤显祖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牡丹亭》中的梦幻、梦境与神话仪式元素,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和浪漫情怀。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爱情观之比较(二)被阅览数: 296 次来源:中国文学网文字〖大中小〗)三、两位戏曲大师爱情观的特性1.莎士比亚的乐观性莎士比亚喜剧多半是在比较包容的思想氛围中创造出来的,展现了英国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一种繁荣景象。

最关键的是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主义气息,给他的创造带来了蓬勃向上的朝气。

莎士比亚喜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敢于冲破封建伦理道德、传统偏见、宗教禁忌的青年男女形象。

首先,莎士比亚的爱情观具有一种乐观主义精神,他认为爱情是伟大的,他相信巨大的爱情的力量能够冲破一切阻碍,正义能够战胜邪恶。

正如《维洛那二绅士》中开始恋爱的小姑娘裘丽亚表达她对情人的爱情一样,“你越把它遏制,它越燃烧得厉害。

汩汩的轻流如果遭遇障碍就会激成怒湍;可是它的路程倘使顺流无阻,它就会在光润的石子上弹奏柔和的音乐,轻轻地吻着每一根在它巡礼途中的芦苇,用着这样游戏的心情,经过了许多曲折的路程,而到了辽阔的海洋。

”⑨《温莎的风流娘们》中的安痕拒绝父母包办婚姻,密谋和情人私奔;《仲夏夜之梦》中的黑美霞为了爱情毅然离家出走,等等。

这些执著的爱情故事使我们看到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此外, 莎士比亚爱情观的乐观性还包含了他对人的缺点的宽容,他相信人能够收到正义和道德的感化。

《冬天的故事》中,郝美温妮在遭到丈夫误解之后,在宝琳娜的帮助下,以坚毅的意志生活下来,终于等到了丈夫醒悟和悔改的那一天。

面对妒忌成性的国王,宝琳娜毫不畏惧,当面谴责他的荒谬猜忌以及对王后的残酷与凌辱。

她以自己的勇敢、机智,促使了奇迹出现。

西西里国王利翁替斯也经历了十几年的自恨与哀痛的折磨,真心悔过自己的过错。

2.汤显祖的妥协性和莎士比亚相比,汤显祖生活的明代中后期,思想比较禁锢。

资本主义虽然有所萌芽,但根本没有动摇封建主义这棵大树。

汤显祖虽受到王学的影响,但是最终没有完全摆脱正统儒学的影响。

“中国的浪漫主义仍然不脱古典的理性色彩和传统。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异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异同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异同20世纪30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说:“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与莎氏同年而卒。

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1这是首次把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也就是说,他们同时活跃在东西方的剧坛上,各自创造出辉煌的艺术成就,又都在同一年逝世,正如青木氏所说“亦一奇也”。

随着探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汤公和莎翁更有一种人性灵魂的呼应和戏剧内涵本质的相似,无论是戏剧理念、创作技巧还是语言特征及舞台转换等,甚至所发生的重大戏剧历史事件,都具有一种高度的巧合,不能不令人拍案和惊讶。

这恐怕是世界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

剧本创作多寡的原因分析莎士比亚除去与别人合作的几部剧作之外,一生中属于自己“真作”的一共有三十六部,而汤显祖一生所创作的著作只有“临川四梦”,加上最初没有完成的《紫箫记》,也只有半部。

那么,同样是东西方同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为什么著作数量却如此悬殊呢?这是我们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

汤显祖出身于江西临川文昌里的书香门第和耕读世家,与历史上千万学子一样,走的是一条科举入仕的道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远大抱负。

早在少年时期,汤显祖便显现出非凡的天赋与绝妙的才华。

十二岁阅读经史,作《乱后》诗云:“十三岁补入弟子员,已然为古文词,读诸史百家诸书。

”明隆庆四年(1570)二十一岁的汤显祖参加了乡试,题目《答策第三问》,对《易经》中的“八卦九畴”进行解析,大胆推翻传统世儒定论,独辟蹊径发表个人新的见解。

同考试官教谕陈批:“世儒类以图书说经,此作推原圣人本意,反复辩论,足解千古之疑。

”2两次进京会试,因拒首辅张居正笼络而落第,直至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即万历十一年(1583),汤显祖三十四岁时才考中进士。

入仕之后,因上《论辅臣科臣疏》而贬谪海南徐闻,又转调浙江遂昌,在这条官途上一路坎坷,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四十九岁时最终弃官归隐,在故乡构建玉茗堂,全身心地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戏剧意象比较研究

三、结论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中英文化宝库中的两位杰出戏剧家,他们的戏剧作品具有 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两位大师的戏剧意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 现,他们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主题思想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然而, 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他们都表达了对人性的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两 位大师的戏剧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 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一、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生平背 景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明朝末年的著名戏剧家,他出生于江西省临川县。 汤显祖自幼聪明好学,精通经史、诗词、古文、书法等多种学问,在戏剧创作 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他的代表作品是《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和《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
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戏剧家,他出生于英国中 部斯特拉福镇。莎士比亚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从小就热爱文学和戏剧,经常 参加当地剧团的演出。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 王》、《麦克白》等。
二、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意 象比较
1、人物塑造
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独具特色。他以丰富的细节描绘人 物性格和情感,让观众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在《牡丹亭》中,杜丽娘 的形象柔美温婉,情感丰富,她的性格和情感变化得到了细腻的刻画。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形象则更加多样化,他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来展现 不同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 人物,他既有忧郁的一面,又有果敢的一面,他的性格变化和情感经历更加丰 富多样。
相似之处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他们的作品都展现 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精髓。汤显祖的《牡丹亭》等作品弘扬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和 价值观念,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则呈现了 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其次,两位戏剧家的作品都人性、情感和命运等主题, 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来打动观众。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比较

争教两处销魂有两位剧坛,一位被革命导师推崇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一位被誉为古代“东方的莎士比亚”。

他们虽然早已先后陨落,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传人间,至今在舞台上历演不衰。

他们就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汤显祖生活在明朝晚期,身历嘉靖、隆庆和万历三朝。

晚明时期的中国,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把人们的思想从程朱理学中解放出来,引发了追求自由的个人主义和博爱主义思潮。

莎士比亚历经伊丽莎白时期和詹姆斯一世时期。

当时的英国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洗礼下,逐渐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梦者,在各自的国度试图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们走过迥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却都成了不朽的戏剧家。

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汤显祖首先是一个政治家,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他刚正不阿,与日益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最后退出官场,回到家乡江西临川,专心从事诗文戏剧创作。

而莎士比亚主要是一位戏剧家,在伦敦的戏剧舞台上实现自己的艺术之梦。

与汤显祖的政治活动相比,莎士比亚几乎与政治无涉。

汤显祖满怀“治国平天下”的踌躇之志,梦碎之后在诗文和戏曲中宣泄愤懑;相比之下,莎士比亚英国的舞台上却左右逢源,名利双收。

尽管境遇不同,两位天才仍有不少共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戏剧作品都穿越时空,为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欣赏。

四个世纪以来,他们的戏剧作品一直被人们阅读、上演和评论,重要原因在于两位大师都能冲破当时的艺术教条,不落窠臼,走自己的路。

汤显祖认为要以“曲意”为重,让创作的激情冲破格律的束缚,“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莎士比亚作为“自然的诗人”,常常冲破“三一律”的限制。

可以说,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之所以成为不朽的戏剧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摈弃了当时的艺术教条,尽情地表现了时代精神。

其次,两位戏剧大师都在早期作品中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而在后期作品里展现了悲观失望的世界观。

其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社会曾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尔后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汤显祖在创作前期,尽管对社会现状不满,但仍梦想着有一天能得到朝廷重用,大展宏图,对未来满怀希望;而创作后期已经对朝廷绝望、辞官回乡,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情绪。

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传奇剧之大团圆结局的比较研究

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传奇剧之大团圆结局的比较研究

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传奇剧之大团圆结局的比较研究潘智丹【期刊名称】《大连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34)5【摘要】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的四部传奇剧分别属于东西方两个戏剧系统,但均采用大团圆作为结局。

通过分析发现,二者有着相似的戏剧属性,而且二者创作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剧作家个人思想根源也十分相似,这些都为二者相似的结局处理方式提供了现实依据,也说明了对二者进行深入分析的重要意义。

%The Four Dreams by Tang Xianzu and the four romances by Shakespeare exist in different dramatic systems: the East and the West, but both conclude themselves with happy endings. Analysis reveals that both belong to the same type of drama, that both were created in similar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hat both their creators produced them with similar ideological thinking. All of these provide realistic basis for the same type of dramatic ending and justify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further analysis.【总页数】5页(P58-62)【作者】潘智丹【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应用英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临川四梦"——汤显祖的自然人性梦 [J], 刘泓岑2.浅析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传奇剧的比较研究 [J], 潘智丹3.汤显祖临川四梦与莎士比亚传奇剧之梦幻描写的比较研究 [J], 潘智丹4.文化话语视域下的中国梦文化研究——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例 [J], 秦玉芳;5.汤显祖与“临川四梦”——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 [J], 苏子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摘要]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人类历史在相同阶段所产生的两位伟大戏剧家,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

尽管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在当时无疑都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人类历史在相同阶段所产生的两位伟大戏剧家,是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都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地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观看其剧作的观众也不同,他们的创作呈现了不同的面貌。

为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邀请中国沈阳师范大学的师生在2016年萨姆·沃纳梅克戏剧节上演绎汤显祖的《牡丹亭》4分钟选段,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因此开始真正的“合作”。

Cesare de Giglio摄。

历史时代1564年,莎士比亚生于伊丽莎白一世治下的英国;1616年,他死于詹姆士一世的治下,卒年52岁。

1550年,汤显祖出生于中国明朝嘉靖皇帝的治下,死于1616年万历皇帝的治下,卒年67岁。

今年,正好都是他们逝世四百周年。

那时期的英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新教国家。

它打败了老牌世界强国、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并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扩张,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成为一个工商业强国。

它在文化上也成了一个强国,戏剧的繁荣,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成就。

詹姆士一世时代,继续了这种势头,英语世界影响最大的两本书——首版对开本的《莎士比亚全集》和詹姆士国王钦定本《圣经》,都产生在这个时代。

汤显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自24岁以后就一直生活在万历皇帝治下。

这期间发生了“万历三大征”,明朝平定了宁夏哱\拜的叛乱;派兵援朝,击败了日本丰臣秀吉侵朝的军队;讨平了四川播州土司杨应龙的造反。

尤其是征倭的告捷,让明朝维持了自己在东亚的霸主地位,但也让明朝陷入了在财政上入不敷出的境地。

表面上看,这似乎跟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相似,但实际上,在英国,是一个新兴的国家击败一个老牌世界强国,在中国,则是一个老牌世界强国勉强战胜了对它的地位的挑战者。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剧中的梦幻--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比较
在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中,都存在着许多梦境和幻境。

然而,两位大师对于梦幻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却存在着不同之处。

首先,莎士比亚的梦幻通常是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情感
纠葛。

在《仲夏夜之梦》中,赫密欧斯和束缚她的家庭的矛盾、卢
西恩与海伦的互相爱慕、谷仓里幻境的混乱,都体现了莎士比亚的
主题:爱情的真实与虚幻。

而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母亲
梦到了死去丈夫,从而引发了哈姆雷特的怀疑和探究,形成了故事
的又一个转折点。

而在汤显祖的戏剧中,梦幻多用来描绘历史和神话传说。

比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就因为访梦牡丹亭,与潘母的传奇相会,
才有了后来的爱情传说。

而在《汉宫秋》中,武则天的梦境则揭示
了她对江山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

此外,莎士比亚的梦幻情节多以手法繁琐著称,如《仲夏夜之梦》中的变形和变色,而汤显祖则善于运用隐喻和象征,如他笔下
的太真,和白石道人所说的人间虚幻。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对于梦幻的表现方式和意义各有
千秋,都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艺术遗产。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作品比较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作品比较
第 41 卷摇 第 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Vol. 41摇 No. 4
摇 2021 年 07 月
JOURNAL O1摇
二、取材与主旨的梦境相似
作品的取材与主旨包含创作者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创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对于汤显祖与莎士 比亚来说,虽然两人所处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不同,但通过对两人作品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取材 与主旨所传递出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相似性,都有对“ 梦冶 的相似体现,一是聚焦伟大时代背景与 人物命运,二是推崇以人为本的启蒙思想。
在之前学者的研究中,大部分集中在故事情节、主题等方面的比较。 本文将从梦的角度切 入,通过对文本内部脉络的基础性解读,联系时代背景与文学传统,来比较分析汤显祖与莎士比 亚作品中梦之异同背后的文化与文学世界。 对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的梦创作进一步审 视,创新研究内容,丰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品的研究成果。
阴文学研究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作品比较
冯英善,孙来法
( 安庆师范大学 黄梅剧艺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摇 要:通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涉梦之剧的情节梳理,总结两者在创作思想与主题表达的相似与不 同,进而阐述在文化与时代环境的影响下,相关作品均以各自文明中的伟大时代为背景,聚焦梦境 与现实中人物命运对比,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建立起一种时代隐喻;同时两人在主题的书写 上不约而同地融入时代启蒙思想。 不同的是汤显祖以戏剧为手段来折射社会现实,但缺乏直接的 批判,神佛思想的介入弱化了作品的现实性;莎士比亚则借助戏剧以实现直接批判现实的目的,呈 现出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在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上,汤显祖表现出对六朝文风的沿袭与挪用,呈现 一定的时代闭锁性,而莎士比亚则是在英国中古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和改造。 关键词:比较文艺学;汤显祖;莎士比亚;《 仲夏夜之梦》 ;“ 临川四梦冶 作者简介:冯英善(1994—) ,男,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戏曲文学研究;孙来法(1971—) , 男,安徽霍山人,教授,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明代传奇戏曲文体批评研究冶 (17BZW107) 。 DOI 编码:10. 13356 / j. cnki. jdnu. 2095-0063. 2021. 04. 008 中图分类号:I206摇 文献标识码:A摇 文章编号:2095-0063(2021)04-0066-08摇 收稿日期:2021-04-08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
此 , 时 的 中 国 . 上 到 下 自我 闭 关 , 此 从 自我 禁 足 . 自然 也 就 处 于一 种 自我 陶 醉的 状 态 下 在这 种生 活 富 足 , 物质 生 活得 到
而 此 时 , 在东 半 球 的 中 国 明 朝 , 曲 艺 术 的 发 展 到 达 就 昆 了 鼎 盛 时期 。 出现 了一 个 在 中 国文 学 和 戏 剧 史 上 不 朽 的 人
关 键 词 : 士 比亚 ; 莎 汤显 祖 ; 剧 ; 同 戏 异
中 图 分类 号 :0 16
文 献 标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1 8 (0 9 s —0 4 —0 17 — 7 52 0 ) 2 2 4 3
在 十 七 世纪 初 , 于西 半球 的不 列 颠 帝 国 出现 了一 位 伟 大
审美 心 理 以及 戏 剧 艺 术 实践 等方 面 的 区别 。本 文从 文 化 背 景 、 剧 艺 术 、 台 表 现 及 其 代 表 作 方 面进 行 了 比 较 浅 析 , 了解 莎 士 戏 舞 以 比亚 与 汤 显祖 各 自的 创 作 、 中西 方 社会 文 化 及 戏 剧差 异 , 跨 文化 研 究 有一 定 的意 义 。 对
亡 亡 于神 宗 。朱 氏 王朝 从 此 一 直 走 下 坡 路 . 崇 祯 吊 死 煤 山 到 而灭 亡 . 普通 百 姓 只管 小 日子 , 管 大 环 境 , 一 日饭 吃 , 但 不 有 有 一 张床 睡 . 兵 荒 马 乱 . 妻 离 子 散 , 谢 天 谢 地 了 。 因 不 不 就
戏 达 三 百 多 场 。到 莎 士 比亚 时 代 , 剧 演 出改 变 了在 城 乡利 戏 用l 临时舞 台演 出 的 形 式 。 始 在 固定 剧 场 演 出 。据 统 计 , 开 从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

工会论坛第卷第期年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人文主义思想比较[摘要]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东西方两位杰出的剧作家,同时又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先驱,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人文主义思想和精神。

相似的社会背景使得他们在很多作品都着重突出“主情”的人文主义思想。

汤显祖主张“以情抗理”,认为戏曲是“情”的产物,“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戏剧的本质在于抒发情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戏剧美学的理论。

莎士比亚作品中表现的“情”和“爱”也是含义广泛的,其人文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呼唤人间的真情、真爱,主张发挥个人才智,争取个人幸福。

[关键词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人文主义;戏剧美学[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I]I106106..3[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8——6153(20112011))06——0151——0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梁军童(1977-),女,山东济南人,文学硕士,山东政法学院外语系讲师。

16世纪,中国与英国各出现了一位在本国戏剧界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和莎士比亚(1564-1616)。

两者虽然远隔重洋但同时创造出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伟大作品。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分别反映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但其中也存在着共同的艺术规律。

我们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将两者的差异性与同一性辩证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认识了解两者的作品内涵和人类文化的共同特点。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16世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所处的社会有着相似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背景。

两人所处的社会都被压制人性、贬低人性的思想所束缚,经过进步人士的不懈努力,充满人文主义气息的新思想终于冲破传统,使人性得到解放。

相似的社会根源使得两者有着相似的文学创作思想倾向。

明代,君主集权专制统治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必然造成文化的专制。

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从内心收敛欲望,把封建伦理道德和秩序当作天理而服从,端正人的心术,止息邪说暴行,因此,倍受统治者的推崇,被奉为官学。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意象之比较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戏剧意象之比较

文艺生活 Literary And Artistic Life52南风 south wind戏剧意象不同于戏剧形象,它富有象征意义,戏剧原型通过原型象征或原始意象得到呈现。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剧作中的故事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景,比如《暴风雨》中的荒岛、《仲夏夜之梦》中的森林;《牡丹亭》中的后花园、《南柯记》中的孤槐、《邯郸记》中的邯郸古道等等,这些意象承载着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寄托着剧作者的主观情思。

1 “花园”、“森林”——爱情的伊甸园花园与森林分别为汤显祖戏剧和莎士比亚戏剧所运用的一类自然意象,都是人文化自然的呈现,在剧中均有着各自的象征意义,文本中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均在此生发并觉醒。

花园与森林都是剧中男女主人公逃脱现实世界而幻化出来的理想世界,见证着主人公爱情的发生发展,带有极强的虚幻色彩,它们作为乌托邦的一种存在象征,是超然现实之外的真实之地。

汤显祖戏剧中的花园花朵缤纷、莺飞燕舞,充满了勃勃生机。

花园总是见证着人物情感的冲突变化,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杜丽娘从小生活在父权制家庭中而备受管制,花园的出现却改变了她原本的想法唤醒了她的少女情怀。

其笔下的花园经常出现“花、柳、梅”等景物暗合作品中的人物,如“柳”和“梅”暗指柳梦梅;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中,在绝对父权统治下赫米娅和拉山德、海丽娜与狄米特律斯的爱情得不到肯定,于是他们选择逃离现实私奔到森林,四个人在森林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内自由的恋爱充满了浪漫气息。

其戏剧中的森林中常出现的“树”意象有着独特的涵义,树意象的内涵早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时就已显现出来,“树”本身就充满了太多的诱惑因素以及神秘因素。

汤显祖剧中的花园多半是适应季节的,展现的是天时的变化,暗合剧中人物情感的波动变化。

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森林所呈现的是盛夏的景象,它只是单单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所,并不承载剧中人物情感的波动。

花园可称为是家庭和社会的结合体青年男女爱情的最终归宿,是超越家庭又不超越社会秩序的一个存在。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异同研究分析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异同研究分析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异同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都是伟大的戏剧家,两人都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他们的作品广泛被世人所熟知。

它们是两位不同国家的文学大师,而他们的悲剧作品被认为是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两位文学家在悲剧主题上的异同。

1.主题的共同点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悲剧主题都强调了命运和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对抗。

命运是一种既定的力量,它超越了人的意愿和决定,以某种方式制定了人类的命运。

在两位文学家的作品中,命运是每一个角色的注定。

然而,这种科学或宗教上的人类其他力量的东西,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和汤显祖作品的主题之一。

同时,两位文学家都强调了爱情的力量,它使人克服一切的障碍。

爱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内在力量的源泉。

2.主题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主要强调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导致他们注定的命运。

他们的行为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例如,哈姆雷特被他的不信任和对疯狂的恐惧所困扰,所以他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定,这些错误的决定导致了他的悲剧性结局。

相反,汤显祖的悲剧就强调了主角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他的悲剧人物往往是被压迫或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由于环境的限制或者其他原因,他们无法使自己的梦想成真。

与莎士比亚的作品相比,汤显祖的作品更加强调社会、人性和文化背景对人物的影响。

3.表达方式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作品经常属于典型的欧洲戏剧,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和情节发展为主要手段。

另一方面,汤显祖的作品则在国粹的框架下,以多种形式表达悲剧主题,可以在大戏和演唱场景中看到不同的表达方式。

除此之外,汤显祖作品中的舞蹈、歌唱和音乐元素都是很重要的。

这些元素共同形成了一种充满中国特色的戏剧形式。

4.戏剧表达的不同点莎士比亚的作品主要通过角色间的对话、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戏剧。

而汤显祖的作品则以表演方式为主,通常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来表达戏剧。

比如,音乐、舞蹈、书法和武术等元素就经常出现在汤显祖作品中。

汤显祖的作品强调了形式和表现力。

莎士比亚更注重对话和性格细节。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戏剧大师的美学观念之比较。

莎士比亚,被誉为英国的国宝,他的作品深刻影响了世界戏剧艺术的发展;而汤显祖,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同样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时代和文化背景中,但二者在戏剧创作上展现出的独特美学观念却具有诸多值得比较的共通之处。

本文将首先分别概述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分析他们各自对戏剧艺术的理解与追求。

接着,通过比较两者的美学观念,揭示他们在戏剧主题、人物塑造、情节构建以及舞台表现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他们美学观念形成的因素,包括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等。

本文将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观进行综合评价,以期能为当今戏剧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莎士比亚戏剧美学观概述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戏剧创作和深刻的美学观念,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的璀璨明星。

他的戏剧美学观,既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风貌,又蕴含了个人独特的艺术见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的戏剧美学观首先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入剖析上。

他的剧作常常以人性的复杂多面为主题,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生动地展示了人的欲望、情感、理智与道德的冲突与交融。

这种对人性深入的洞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

莎士比亚注重戏剧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戏剧不仅能够娱乐观众,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对正义、善良、爱情等美好品质的颂扬,以及对邪恶、贪婪、自私等丑陋行径的批判。

这种对戏剧社会功能的重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莎士比亚还强调戏剧的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他认为,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应该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因此,他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韵律、情节的结构、人物的形象塑造等方面,力求使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 IANG NORM AL UNIVERSITY 第24卷(增) (2009)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黄 杨*(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摘 要: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为世界著名的戏剧家之一,虽说东西方相隔万水千山,两位巨人在年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他们的身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其差异也很显著。

他们在剧作中反映出了其所处的中、西方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审美心理以及戏剧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区别。

本文从文化背景、戏剧艺术、舞台表现及其代表作方面进行了比较浅析,以了解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各自的创作、中西方社会文化及戏剧差异,对跨文化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莎士比亚;汤显祖;戏剧;异同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9)S2-0244-03在十七世纪初,于西半球的不列颠帝国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及戏剧家,其作品享誉世界,经久不衰。

他的出现是整个西方戏剧上了一个台阶,亦出现了一个难以跨域的高峰。

在其名著 哈姆雷特中出现的那一句!to be o r no t to be∀通过设立一个人生僵局,或者十字路口来引导人们对人生,对爱情,对一切的一切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思索。

而他在抒情诗方面的登峰造极之作###十四行诗,在一些学者看来,其伟大成就在西方文学界至今仍无法超越。

他就是威廉∃莎士比亚(Wi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而此时,就在东半球的中国明朝,昆曲艺术的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

出现了一个在中国文学和戏剧史上不朽的人物。

他流传下的主要作品### 紫钗记、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这四部戏剧著作,都因内容于梦有关,又被统称为!临川四梦∀。

其代表作 牡丹亭情节曲折,构思奇特富有极强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其问世之时,受到欢迎之热烈,甚至!家喻户诵,几令 西厢减价。

∀,!京华满城说 惊梦 ∀的痴狂程度。

他就是有!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戏剧家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别号清远道人)。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这两位堪称奇迹的人物,他们的戏剧作品就如同!一座蕴藏着开采不尽的黄金和钻石的宝藏∀,他们身上有着太多的巧合,有着太多的可比性,使得半个多世纪以来,诸多学着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他们进行了比较。

现在我也在这里表述一下我的粗浅的观点。

一、历史文化背景方面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欧洲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汤显祖则生活在我国明朝中后期,身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

他们所处的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城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的兴起和统治者的提倡,出现了戏剧的繁荣局面。

莎士比亚时代是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先后统治的时代,这是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盛时期。

英国自十五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刺激了工厂手工业的畸形繁荣,它利用所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优越区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掠夺,成为海上霸主,国力强盛,伦敦成为国际贸易和信贷中心,市民生活富裕。

而汤显祖所处的时代,百姓的小日子过得也是相当滋润的。

虽然大环境不怎么样### 明史称,明亡亡于神宗。

朱氏王朝从此一直走下坡路,到崇祯吊死煤山而灭亡,但普通百姓只管小日子,不管大环境,有一口饭吃,有一张床睡,不兵荒马乱,不妻离子散,就谢天谢地了。

因此,此时的中国,从上到下自我闭关,自我禁足,自然也就处于一种自我陶醉的状态下。

在这种生活富足,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人们也会主动地寻找一定的事情来满足精神需求,文化生活就成为其必需品。

百姓喜欢戏剧,几乎平均每周有十分之一的居民去看戏。

统治者处于政治统治和宫廷享受之需要,也大力扶植戏剧,戏班子为使戏剧顺利演出,也不得不投身于权贵之下。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603###1616的十三年间,英国宫中演戏达三百多场。

到莎士比亚时代,戏剧演出改变了在城乡利用临时舞台演出的形式,开始在固定剧场演出。

据统计,从1558#1616年间,公开营业的和为贵族特设的戏院达十八所,戏班子有三十五个,剧本在五百以上,剧作家不少于一百八十人,戏剧盛况和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极其相似。

在明代,封建剥削阶级的疯狂掠夺与兼并,导致了土地高度集中,与此相一致的是政治上的高度集权。

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方面的封建统治,像浓密的阴云窒息着神州大地。

而在朱明王朝业已腐溃的土壤中,却已朦胧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萌发∃244∃收稿日期:2009 12 15作者简介:黄杨(1989-),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06级16班学生。

第24卷(增)黄 杨:浅较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星星之火,正是它的出现,!市民等级∀的成熟和!市民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内的深刻变革。

使两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市民文学∀繁荣起来,汤显祖时代的戏曲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更高阶段。

大明律虽禁止!搬做杂剧∀,却束缚不了戏曲在民间的蓬勃发展。

戏曲史上著名的戈阳、昆山、余姚、海盐!四大声腔∀,都在汤显祖时代各显千秋。

其中海盐腔成为汤显祖传奇创作中曲词格律的依据。

就传奇创作的思想内容来看,到明代中、晚期,富有人民性的作品迭相出现,戏剧作品以批判统治阶级,倾吐百姓心声为主要特点。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所处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除上述相似之外,也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时代的主导精神以及作家素质与社会处境的不同。

而明朝的中后期,于西方恰好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的欧洲,虽说是封建主义在统治,但在封建的压迫下,资本主义已经逐渐形成。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的神学为了反对封建的神学,而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

提出了人权,人性,人文主义,标榜以人为本,追求个性解放,享受人生。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就有了很强的表现###不管是上层统治阶级,还是下层人民,都表现出对于人生,爱情,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

而在中国,因为受传统观念及长期的科举制度的影响,知识分子在乎的大都是入仕,而压抑自我###!学而优则仕∀的终身憧憬,第二,科举制度的极度诱惑,第三,官本位架构下的毕生追求,是压在头顶上的三座大山。

然而奇怪的是,几乎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很少有觉悟者能够想得开,能够豁出去。

即使知道官场黑暗,官官相卫,吃人不吐骨头,仍旧是削尖了脑袋往里钻。

在只一点上就连可以写出追求!由生而死,死而复生∀爱情之上,映月可以看出一点个性解放特点的汤显祖也不能免俗###被张居正打压两次落榜之后,仍对仕途充满向往。

这也许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

不同的经历与处地造就出来东西方两个不同的戏剧家,正因为他买的不同,在他们的作品中才可以了看出他们的身上打着时代的烙印及思想上的不同。

二、戏剧作品方面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创作分属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戏剧类型。

艺术上,既表现了处于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们在戏剧艺术的探索和表现上的某些共性,也显示了种种主客观差异带来的个性。

从戏剧类型上看,莎士比亚的戏剧是诗剧。

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除一小部分外,都是诗,尤以素体诗为主。

像 麦克贝斯第三幕第五场中第18#28行的几句诗: M A CBET H,T ake t hy face hence(Exit Servant)Seyto n###I am sick at heart,W hen I beho ld###Seyton,I sa y!###T his push!W ill cheer me ever o r disseat me nowIs falln into the sear,the y ellow leaf,A nd that w hich should acco mpany old ag e,A s ho no r,lo ve,o bedience,tro ops of fr iends,I must no t lo ok to have;but in their stead,Carses,not loud but deep,mo uth#honor,breath,W hich the poor hea r w ould fain deny and dare not.这是麦克白斯面对绝境时的哀叹。

一个十足的恶棍,却又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诗人###这就是莎士比亚艺术的多面性。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戏剧基本上都取材于历史、典籍、民间传说和其他文学作品。

莎剧的故事情节除 爱的徒劳外,都能找到其素材来源。

汤显祖的五个戏曲则以唐人传奇 大宋宣和遗事及明人笔记小说为依据。

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也极善于处理现成的题材,以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功力,赋予它们卓越的新意和鲜明的现实价值,表现了社会的本质和民众的心声。

他们都非常注意作品的戏剧性,都精心构建和安排戏剧冲突,在其展开、深入和最后解决的复杂过程中来刻画性格和表现主题。

强烈的戏剧性使作品情节异常丰富,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莎士比亚的戏剧至少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平行情节线索交织,有!结构宽阔一派∀之称。

宏伟而匀称的结构,翻覆而流畅的情节使其具有巨大的时空容量。

汤显祖在这方面相对逊色,其情节线索一般不超过两条,以一条为主。

不过,在舞台演出方面,两人的戏剧都是相当成功的。

两人在艺术手法上不约而同的用神怪、传奇因素烘托戏剧情节,只不过附带上各自的民族特色。

莎士比亚笔下的精灵、神示与古希腊、罗马神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汤显祖传奇中出现的判官、阴曹地府则带有浓厚的中国民间色彩。

不过,在鬼魂显灵这一点上,两位作家的想象比较相似。

神怪、传奇手法的运用,既给戏剧添加了扑朔迷离的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特点也正是两人在艺术上最大的相似之处。

两人对戏剧结局的处理有些不同。

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审美习惯造成的。

中国传统讲究结局的皆大欢喜,把悲伤因素放在过程中表现。

西方文学对悲剧和喜剧有明确的定义和划分,判断一部戏剧的悲喜成分,除题材方面的特征外,结局是个重要标志。

就 哈姆莱特和 牡丹亭两部作品而论, 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 哈姆雷特里的奥菲丽娅在追求爱情中都经历了!朝向死亡的存在∀(海德格尔)。

死亡是她们追求!至情∀的必然选择。

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奥菲丽娅在死亡中表现了自己的!至情∀,而杜丽娘为了!至情∀还要复生。

!生不可以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语)。

然而,从对!至情∀的处理来看,两位大师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汤剧中的情不仅超越生死,而且超越人与动物的界线;而对莎士比亚来说,悲剧中的情止于死,不会出现人鬼恋的情节。

其原因之一在于,古代西方的男女相对自由,至少在结婚之前能够见面;而中国古代的男女交往受∃245∃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增)到严格的限制。

二是中国古代文学有人鬼恋的传统,而西方文学在这方面相对缺乏。

此外,西方的悲剧传统以死亡为最高境界,而中国戏曲常有一个happy ending。

三、舞台表现方面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剧作在演出方面也有许多不同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