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新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新课程标准解读与实践

202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的,重点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旨在分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实践,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新课程标准解读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应该集中在如何教授学生认知,实践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学生将完全了解他们身处的世界,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生活。

他们将能够了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地理因素对生活的影响。

在地理下册的教学中,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生活中的地方,生活的空间和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生活中的地方是指学生所处的社区或城市,它包括学生的家庭,学校和邻居。

生活的空间是指学生所处的地理环境,包括物理地理和人文地理。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是指与地理有关的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通过上述这些方面的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身处的社区和城市。

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们还将学习如何解决地理问题,并为将来的社区和环境做出贡献。

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是指让学生参与到身处环境中的活动。

这有助于学生巩固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使他们可以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探究生活中的地方时,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区或城市中去寻找有趣的地方和面临的问题。

例如,学校周围可能存在垃圾问题或自然环境保护问题。

学生可以在实地考察中了解这些问题,并学习如何解决它们。

在生活的空间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追踪地形地貌变化,学习地球的地表特征,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体验。

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可以被引导到实际工作中,例如参与社区或城市中的环境保护项目。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作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并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我们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选择合适的教材地理下册的教材应该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

湘教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分章节细化解读2020修改后一、标准要求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新增加: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在有经纬网的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修改)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五条标准)(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湘版新编初中地理教材给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内容编排、形式结构等方面都与以往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侧重探讨根据该教材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教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从整体编排来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写,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区一国家”。

初一上册安排的是关于全球的知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初一下册则是分区地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

初二中国地理的编写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初二上册学习的内容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区域差异;下册内容的第一章为中国的主要产业,以后的各章则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万里行)、沿边(第三章陆疆万里行)、沿江(第四章黄河万里行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的位置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区别于以前的教材按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方位编写的方法,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结构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采用大字正文和辅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点突出,版式新颖。

大字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解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

辅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两个栏目:“活动”栏目侧重安排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及关键内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阅读”栏目侧重选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课文所讲内容密切配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

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该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还起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

从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

在课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课文里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速描图、示意图、模型图、统计图、漫画图以及卫星图片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本文主要针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共包含六个章节。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础知识。

其中着重讲述了地图的制作原理和用途,为后续内容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层的自然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阐述这些基本概念,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地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人口与聚居该章节重点介绍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内容。

通过了解人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人口问题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第四章农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农业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演变。

同时,深入探讨了种植、畜牧、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以及农业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五章工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历史。

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章还讲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能源、环保、工业污染等相关内容。

第六章交通运输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等。

其次,介绍了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重点介绍了中国高铁建设相关情况。

综上所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涵盖了地球基本知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对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共30课时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共30课时说课稿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共30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共30课时,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大部分。

本册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为核心,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尤其是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的理解。

此外,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地理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四大部分的基本知识点。

2.教学难点:地理现象和地理概念的理解,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理模型、地图等教具,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回顾上节课内容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2.课堂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6.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利用好七年级地理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小编整理了关于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范文本学期主要学习区域性地理知识。

从认识大洲到了解地区到走近国家,根据区域面积大小同,根据地理学科整体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在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基础上,对比各区域不同的特征。

在教法上抓住以读图为关键,提取一定的地理信息,从而分析该地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以及经济的发展。

教材共有三大部分:教材的第一大部分“认识大洲”,以大陆为单元,介绍欧亚大陆上的亚洲与欧洲,非洲大陆上的非洲,美洲大陆上的北美洲和南美洲。

在整体上反映了亚欧大陆的东西差异;美洲大陆的南北差异;非洲大陆的对称特征。

在局部上从地形为切入口,分析气候、河流的特征,以自然地理的内容为主体在人文地理上也突出了各个地区的特点。

如亚洲、欧洲的人口与国家、非洲的亟待发展的经济以及美洲大陆的移民结构。

教材的第二大部分“了解地区”,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的内容,但又突出了人文地理的差异。

如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与华人聚集地、南亚的人口与宗教、西亚的地理位置和石油、欧洲西部的发达经济与旅游业、两极地区原始生态的科学研究。

教材的第三部分“走进国家”,除南极洲无国家外,每个大洲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国家。

如亚洲的日本、非洲的埃及、欧洲的法国、北美洲的美国、南美洲的巴西、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世界最大的国家俄罗斯。

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一面。

日本的地狭人稠与进出口经济、法国的工农业与核电、埃及的苏伊士运河与旅游、美国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巴西热带面积、农产品和水电、澳大利亚的独占大陆与工矿业、农牧业、服务业、俄罗斯的地广人稀与西伯利亚的开发。

综合这方方面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世界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1.认识大洲:运用地图说明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运用事例说明某个大洲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地球一、标准要求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地球与地球仪(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

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浅析初中地理新教材

浅析初中地理新教材

浅析初中地理新教材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应驾驭好新教材,真正落实好课改新理念。

本人在使用了近两年的湘版初中地理教材后有如下几点看法。

1教材功能新传统的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的过程,这种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

教学主要以教材为本,教师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

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

新教材功能观认为,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

知识理解、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是显性的,直接体现在教材之中;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动态的,是活的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

这样,教学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

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

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其次,如何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

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学得好、学得活,能举一反三。

学生的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这种处理和加工的能力;第三,学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同时其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材的影响。

相比之下,传统的教材观对这些因素重视不够,而新教材在知识的陈述、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以及学生活动中,充分考虑到接受者的反应,不仅与生活中的地理紧密结合,同时贯穿着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

浅议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特点与教法

浅议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特点与教法

浅议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特点与教法几年来,通过义务教育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我深感这是一套符合教改精神、适应义务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公民素质与同时代合拍的好教材,现就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与教法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1.新教材重新调整了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和结构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一贯都是以初一《中国地理》、初二《世界地理》的呆板滞后的教材体系结构.新教材改为初一在学习了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之后,先学世界地理,初二再学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这种安排,体现了地理学由整体到局部,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结构,既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又便于知识前后联系和应用。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加强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世界区域地理人口突出重点和特点,减少了层次.以《东亚》一章为例,新教材改变过去没有“概述”,分国地理平铺直叙、没有突出重点的缺点.在内容安排上增加了“概述”,以归纳共同性,突出东亚区域地理特征,并侧重讲述其东西部差异挤简明碗要了重点突出,改变了过去面面俱到的传统体系。

并且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分析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在国家地理方面,新教材选择了东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在内容上比旧教材具有份量适当,头绪简明拼: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等优点.《概述》节,自然地理多于人文地理。

《日本》一节人文地理为主,并体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的精神,在自然地理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变,突出了重点。

2.课文中的小标题紧扣教材,醒目突出新教材课文中的小标题设计能紧扣教材,醒目突出,既抓住了重点,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重视,内容体系突出了人地关系,加强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时代感.以《巴西》一节为例,该节小标题可连结成: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人口分布在东部沿海壮阔的亚马逊河热带雨林的危机-迅速发展的经济—新建设的首都巴西利亚.这些简短的小标题既高度概括了巴西国家地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所有教学活动的起点,七年级地理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教材为依托,灵活的选择教学内容,帮助学⽣完成教学⽬标。

下⾯是店铺为⼤家整编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感谢欣赏。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分析范⽂ ⼀、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然地理与世界⼈⽂地理的基础知识。

共计五章,16节:第⼀章《让我们⾛进地理》,第⼆章《地球的⾯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地理的内容,阐述世界的⼈⼝、⼈种、语⾔、宗教、聚落以及世界⽂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候》这章包括天⽓和⽓候、⽓温和降⽔、影响⽓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候类型四部分内容,是后⾯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理的基础之⼀。

在前⾯各章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以后学习各⼤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

⼆、学⽣学情分析 刚刚升⼊七年级的初中学⽣,在⼩学学习中,接触了⼀些地理知识,但⽐较零碎。

地理作为⼀门独⽴的学科,他们还是第⼀次接触,很多学⽣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加到7个科⽬,学习压⼒加⼤,⼩学的学习⽅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我校很多学⽣的⼩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较不好。

所以,初⼀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

由于地理课是学⽣第⼀次接触,学⽣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点,上好第⼀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法;认识地球的⾯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培养,世界⽓候。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湘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是学习世界地理的基础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世界的海陆面貌,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为后续学习世界的气候、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等内容奠定基础。

同时,本节课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全球观念。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海洋与陆地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

海陆分布的特点。

七大洲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

洲际分界线。

四大洋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大小。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已经对地球的形状和表面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对海洋和陆地也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通过电视、书籍、网络等渠道接触到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

(二)学生学习能力和特点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探索新事物。

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像、模型等教学手段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探究。

(三)可能存在的学习困难对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记忆。

理解洲际分界线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候等地理要素的影响时,学生的思维可能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掌握海陆分布的特点。

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大小。

理解洲际分界线的划分依据。

能够运用地图和地球仪,识别七大洲和四大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和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海陆分布的特点和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分析.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分析.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板块:认识地理学科、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

在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

从地理知识的体系中看,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即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从现代教学的体系中看,众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求性。

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可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结构也分为:导读、正文、阅读、活动和图片五大部分。

导读内容在每一大章的前面,介绍了每一大章的核心内容和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虽然篇幅不大,但也足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正文部分大约占整个教材的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分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

活动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的更深一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图片可分为专题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如何教会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而获得地理知识,是一位地理教师主要传递知识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读P16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图,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描述地球的大小。

而不是简单告诉学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对教材中每一幅图不只是看一看图例,而是要了解这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的状况和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种或几种地理的事物以及这些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七年级地理可以讲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把握了教材结构各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报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描 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地球 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洋和陆地 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 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板块运动的 例证.用这个例证来证明此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第四节 海陆变迁
内容广,理论性强,学生难理解,建议本节的教学 内容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让学生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第二,用活动的形式拼合 大西洋两岸大陆〔南 美洲和非洲,看是否吻 合,提出它们原来是否 是同一块大陆
记硬背. 不要涉及到一些枯燥的有关地图知识,如地图的分类等,如教材
中就没有涉及到. 要从联系实际出发,紧扣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理念,通过教学
生如何在野外确定方向,以及让学生绘制学校平面图等,来了解 地图的制作过程以及地图的性质和要素.
第二节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
2、地理学习方法的介绍
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分析地理 问题---归纳总结----解决问题
与平原、山地与丘陵的等高线分布特点. 不必要记忆常识性的知识点,如五种地形类型的概
念,但要能比较判断.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教材在此部分内容上的呈现顺序: 地形的概念→陆地的五种基本地形→海拔与相对
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的景观图片→活动→海底地 形 建议老师在此内容上的处理方式: 介绍五种基本地形类型 读图2-31,让学生理解海拔,并学会估算两地间的相 对高度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本章备课说明

2024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本章备课说明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阅读世界地图,描述世界海陆分布状况,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3.通过阅读地形图、图像,观看影视资料,观察地形模型或实地考察等,区别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态特征。

4.结合地形观察,说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图上识别一些基本地形。

5.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陆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6.结合实例,说明海洋和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解释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下列要求,老师上课可适当补充说明,达到新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出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观察地形分布大势。

本章继续学习地理工具地图、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地理课程内容结构中的“认识全球”部分,将地球作为学习对象,由主题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主题二“地球的运动”、主题三“地球的表层”组成,按照宇宙—地球—地球表层的顺序,由远及近地引导学生认识人类地球家园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整体面貌。

本章重点学习主题三“地球的表层”中的陆地和海洋、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海陆变迁等内容。

二、本章教材分析本章涉及课标“地球与地图”中的“地图”(地形图)以及地球的表层中的“陆地与海洋”“世界的地形”等课程内容,共安排了“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和“海陆变迁”三节内容。

“地球的表层”包含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本章主要学习自然环境中的“陆地与海洋”,由“海陆分布”“海陆地形”“海陆运动”三个内容组成。

从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来看,认识海陆分布是极其重要的。

在地理环境的学习中,一个基础性的目标就是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

因此,在“世界的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教材展示了世界海陆分布特点及其面积比较等,并介绍了七大洲与四大洋,海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材分析解读优质课件》湘教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材分析解读优质课件》湘教版

海底地形
变迁 漂板 移块 说说
地表形态 变化
火山地震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材的内容安排: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地球的大小尺 寸→地球仪→经纬网
标准与教材的解析: 地球与地球仪(对应教材中的地球的形状)
㈠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标准: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标准有两个要求:
1.教材的内容结构 ·全书分五章,以介绍世界地理为主。
教材内容结构
























教材内容分析
2、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 趣
教材打破了以往教材先“地图知识”,再“自 然”,最后“人文”的传统编写方式,强调自 然与人文的融合。这种编排方式,突出了人地 关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社会责任感、 环境意识、全球意识。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标准: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的比例, 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海陆所占的比例,并结合 地球仪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而并不要求了解海 洋和陆地的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的特点: 海陆所占比例: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 大大小小的陆块; 陆地北半球比南半球多,海洋南半球比北半球 多; 无论怎样划分出的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陆地。
教材内容分析
3、力求分散教材的难点,降低难度
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分散教材的难点,降低难度,同时 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将地球和地图知识(是地理学 的基础,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也是初中地理中最大的难 点)分散编排在上册的一、二、四章及下册,这种处理避免 了将地图知识罗列在一起,难教难学。 同时也克服了以往学生学习地理的畏惧感和厌学情绪,符合 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分析.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教材分析.doc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分为五个大的板块:认识地理学科、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

在内容上表现出:从地球环境到人文环境,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环境的知识结构。

从地理知识的体系中看,主要以全球、世界为出发点,讲的是整个地球、整个世界的地理知识,即表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也不失地理学科区域性的特点。

每一章节内容都有突出发展性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观点。

从现代教学的体系中看,众多的课堂活动和课外探究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一个个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渴求性。

真正体现了教材的可读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结构也分为:导读、正文、阅读、活动和图片五大部分。

导读内容在每一大章的前面,介绍了每一大章的核心内容和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虽然篇幅不大,但也足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

正文部分大约占整个教材的二分之一左右,主要叙述地理知识的概念和一些地理事物分布,是教材的主体内容。

阅读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专题性较详细的介绍。

活动部分的内容是对教材的更深一部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图片可分为专题地图、示意图和景观图,是地理教材的核心内容,也是学好地理的关键。

如何教会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从而获得地理知识,是一位地理教师主要传递知识的任务和目标。

例如:读P16图2-5地球的基本数据图,需要完成以下的任务: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描述地球的大小。

而不是简单告诉学习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球体的结论。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对教材中每一幅图不只是看一看图例,而是要了解这些图例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的状况和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每一幅图都表达了一种或几种地理的事物以及这些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

教学建议:七年级地理可以讲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把握了教材结构各部分的主要问题是关键。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与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与教材分析
整理课件
二、课程标准解读
●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对于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着眼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区的情况, 可等到后面世界分区地理中学习。 第二,通过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的变化。 第三,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自 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第四,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不仅要能阅读有关的人 口数据统计资料,还应能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可 简单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整理课件
四、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整理课件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学法指导: 1.在学习世界人口的知识时,建议学生采用“问题
解决”式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教材或教材设定一个个 比较具体而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增 长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 各种图表和资料,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从 而对世界的人口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整理课件
●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习世界的语言,需要了解具体的语言。 “标准”选择了这6种语言,不仅因为它们 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或使用人数比较多,而 且因为它们都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各语言 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 获得。
整理课件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举例说 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 文化传统。
“标准”要求“说出”世界三大宗教 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建 筑景观图片,让学生对宗教文化有直观认知。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PPT课件

优质教材推荐
1 2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
内容全面,系统性强,注重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的培养。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
注重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的教学,具有较强的实 用性。
3
北师大版初中地理教材
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具有较强的趣 味性。
自主选择和开发资源策略
结合地方特色选择教材
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 ,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教材 ,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和祖国的
跨学科联系
初中地理与其他学科如历 史、政治、物理、化学等 有着密切的联系,共同构 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
核心理念阐述
人地协调观
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 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树 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综合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联 系的、区域的观点认识地 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区域认知
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特征 和区域差异的认识,具备 分析和解决区域问题的能 力。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THANKS
感谢观看
科技创新对地理课堂影响预测
01
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课堂将更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GIS、遥感等,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兴趣。
0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
这些技术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地理学习体验,如模拟地理环境、地
貌等。
03
个性化学习
科技创新将促进地理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
趣。
应对策略及建议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探讨
传统教学方法回顾
讲述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传授知 识,系统连贯地讲解地理 概念和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地球一、标准要求1. 地球得形状、大小与运动•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得地理现象。

2.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得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得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得把握1.地球与地球仪(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就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得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就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

对“标准”把握得重点就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得就是“使学生受到有关得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瞧,它有两个要求,一就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得认识过程,二就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就是球体得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描述地球得大小。

地球得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

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得大小。

知识要求就是次要得,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就是主要得。

从“标准”得表达瞧,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得平均半径、赤道周长与表面积得数字,只就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得形状与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得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得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得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就是地球得自转与公转得周期、方向等被瞧作就是学生已有得知识;二就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得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就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就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就是一条)说明地球得自转与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就是一种)就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得,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得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得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得自转,用四季更替与不同纬度地区热量得差异来说明地球得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得划分。

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就是抓住了最主要得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得工具来瞧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瞧出经纬线与经纬度得划分,一切都就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得,不要盲目加深内容。

至于经线与纬线得特点,在观察地球仪得过程中,可顺带完成。

(5)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得位置。

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得目得就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准”得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得。

本条“标准”明确要求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就是学习地理应达到得基本技能之一。

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练。

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就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得经纬度;其二就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得地名。

在训练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有趣得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得位置,把经纬度写明确(东西经、南北纬、度数)得重要性。

地图一、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得山峰、山脊、山谷等。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得地形类型。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得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得习惯。

•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得用途。

二、对“标准”要求得把握(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与估算高度就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得三项基本技能。

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就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与无特殊标志得地图;其二就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得相互方位。

在本节知识中,无须教给学生极地图上方向得判别,内容可放在后面得分区地理中学习。

量算距离只需要把握在平面图上进行即可,不要扩展到各类地图上量算。

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图上进行。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就是要明确等高线值与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瞧明白高度表。

在上述三项技能得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学生会理解图例与注记得重要性。

本条“标准”得学习,不能只局限与课堂与教材,建议教学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实践活动,效果更佳。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得山峰、山脊、山谷等。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得地形部位。

为使学生完整得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上得地形名称,建议在教学时,除掌握“标准”中列出得三个地形名称之外,补充掌握山脊、山谷得识别,并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归纳出山脊、山谷得等高线特点。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得地形类型。

对于五种地形,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一些。

本条“标准”学习得目得,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得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得地形图。

教学时,没有必要介绍它们得概念,而它们得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要去讲述。

“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得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得表现。

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得等高线分布特点。

(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得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得习惯。

本条“标准”包含得信息较多,可以做以下理解: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得差异。

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需要查找得地理信息地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得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

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几种图就是人们经常要用到得,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

因此,也需要学生熟悉这几种图得内容特点与阅读方法,以便于顺利地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要得地理信息。

第三,强化学生得用图意识,使它们在遇到有关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在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地养成用图得习惯。

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做经常得用图、读图训练。

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在城市里游玩,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等。

(5)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得用途。

对于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得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得卫星云图等在生活中得应用。

海洋与陆地一、“标准”要求1.海陆分布•运用地图与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得地理分布与概况。

2. 海陆变迁•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得运动与变化之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得关系。

二、对“标准”要求得把握(1)运用地图与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与陆地得面积数据。

海陆分布得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站比例;第二,全球得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得陆地;第三,陆地无论在东西南北哪个半球都就是海洋大大于陆地。

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用地图与数据用自己得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

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得认识,可通过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得训练办法,让学生掌握。

(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得地理分布与概况。

本条“标准”得要求包括运用地图说出与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

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与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要求记住)、分布特点、界线等。

对于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学生只需要运用地图能区分开即可,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概念。

应引导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得分布,加深学生对各大洲、大洋轮廓得印象,便于今后得地理学习。

(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得运动与变化之中。

本条“标准”重点在进行科学观念得教育。

受知识量得限制,学生很难举出能说明海陆变迁得例子。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更多得实例,开阔学生得视野。

提供得实例应包括陆变海与海变陆两个方面。

从培养观念得角度瞧,更重要得就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在得海陆轮廓仍在不断得运动与变化中。

如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大西洋与红海还在扩大等。

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感觉不出来,但地球在一直得运动与变化。

(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得关系。

本条“标准”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得培养。

对“标准”可做以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对海陆运动变化得理性认识,目得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得探索。

第二,作为探索,重在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科学兴趣得角度瞧,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得故事就是比较好得教学内容。

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得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得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

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与地壳比较活跃得地带(板块交界地带)。

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就是作为板块运动得例证。

建议按照以下要点与步骤把握教学:讨论大地就是运动变化得还就是稳定不变得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得可拼合性,提出它们原来就是否在同一块大陆得问题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移说展示支持大陆漂移说得证据设疑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得划分,板块交界处地壳特点展示证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得证据——高大得山系以及火山、地震得分布。

气候一、标准要求1.天气与我们得生活•知道“天气”与“气候”得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瞧懂简单得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得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得重要性。

2.温与降水得分布•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得分布规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得差异。

•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得变化规律。

3.主要气候类型•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得分布地区。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得影响。

•举出日常生活中得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与生活得影响。

二、对“标准”要求得把握(1)知道“天气”与“气候”得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

把握得重点在于:能够区分描述天气与气候得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得天气与某地得气候。

学习得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就是“天气”与“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得天气与某地得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两者得主要区别。

本部分得主题就是“天气与我们得生活”,因此,天气得学习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了解不同得天气对人们生活得影响。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瞧懂简单得天气图。

由于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得天气符号与天气图每过一段时间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当时得天气预报节目。

对“标准”得更深一步理解就是,当学生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瞧懂简单天气图后,会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较强得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