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ea4855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7.png)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与模式研究一、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等重要作用。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吸引了广泛的研究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模式,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1. 刘江山理论:刘江山在其《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中提出了“资源类型论”和“市场类型论”。
资源类型论指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农产品等资源型产业上;市场类型论则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关注规模大、消费潜力大的市场。
2. 再工业化理论:再工业化理论认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从国际产业分工中提取更多附加值,实现再工业化的目标。
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技术、管理和创新的优势,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1. 资源获取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资源,满足国内发展的需要。
例如,中国的国有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能源和矿产资源,以支持国内的工业发展。
2. 市场开拓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海外市场,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3. 技术转移型模式:这种模式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
例如,中国的高科技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先进技术,推动国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1.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
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
![第四章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投资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a1aa057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7.png)
③市场导向型。
④生产和销售国际化型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的特点
(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一,投资国与东道国的技术差距越小越好;
第二,中小企业在制造业的投资比大企业更具有优势;
第三,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中赫克歇尔(-一)小岛清的比较优势理论 (俄第3)林二小(,岛凡H清⁃的是O比具)较有模优势比型投较的资成基理本论本的优假基势定本的是命题行合业理,
① 产业因素 ③ 国家因素
影响因素
② 企业因素 ④ 地区因素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3.市场内部化收益和成本比较 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 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具体包括以 下几个方面:
(1)统一协调生产经营,消除“时滞”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以及转移价格 (3)消除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 (4)有效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分析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 跨国公司针对内部因素进行决策的结果,除了区位 因素外,忽视了外部环境,如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该理论对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不具备解释 力。
局限性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三)内部化理论
1.内部化理论简介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 起源于1937年美国学者罗纳德·科斯 (Ronald H. Coase)的交易成本理论 (Transaction Cost Theory)。“内部 化”这一概念是由科斯首先提出来的, 他指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有成本的,当市 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 企业内部的交易活动将取代外部市场的 交易活动。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f314b3c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2.png)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持续增长,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述评。
1. FDI的定义和重要性FDI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境外投资和经营,通过建立子公司、合资企业或控股外国企业的方式,以及购买对外国企业的股权等形式参与境外经济活动。
在全球化进程中,FDI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元化的意义。
首先,FDI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FDI,中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FDI也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FDI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FDI,在境外投资的同时,中国也为合作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升级转型阶段。
起步阶段(1979年-1999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开放了对外投资的渠道,并进行了第一批试点项目。
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2014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中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设立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升级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监管和管理,重点关注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加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挑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优势:•市场规模巨大,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消费需求。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7c3f4d4f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c.png)
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与实践案例引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跨国公司或个人,在非常份额或绝对控制权下,通过设立子公司、购买股权、开展合作项目等形式,在一个国家获得或增加对企业的控制权,并进行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实际运营活动的行为。
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经济增长、贸易发展和科技进步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商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发展现状以及一些实践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外商直接投资与全球化经济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1.1 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个经济体的居民通过购买或设立境外市场的股权、购买投资项目的资产或充实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资本帐户上的资本流入,以获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并从中获益。
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外商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包括市场接近性、资源获取、成本优势、技术与管理经验引入等。
不同的国家和企业可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不同的动因,这取决于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等因素。
1.3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都有积极的影响。
它可以促进技术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外汇收入等。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资本外流、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2.1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2000年至2019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动从3,102亿美元增长到19,757亿美元。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中国、法国、英国和德国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3 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荷兰是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
2.4 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511c142c850ad02de8041bc.png)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和原因作了科学的分析和说明。
该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摒弃长期以来流行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所惯用的完全竞争假定,根据厂商垄断优势和寡占市场组织结构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
但该理论无法解释不具有技术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什么也日益增多地向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
无法解释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行为。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贸易方面,随着产品从“创新”到“标准化”,创新国会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而且新产品的周期演进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投资方面,具体内容:投资国生产、技术等优势,而东道国拥有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等的区位优势,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投资者就可以克服到国外生产所引起的附加成本和风险。
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对产品周期理论评价三、市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学者巴克利和卡森以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以科斯与威廉姆森等人的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内部化理论来解释企业跨国投资的原因。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因此企业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将中间产品交易内部化,即把本来应该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以维持垄断优势和降低交易成本。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是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内部化特定优势,是指跨国公司运用所有权特定优势,以节约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
内部化的根源在于外部市场失效。
区位特定优势是东道国拥有的优势,企业只能适应和利用这项优势。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道国不可移动的要素禀赋所产生的优势,如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灵活等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基础设施等。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
![国际投资学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课本精炼知识点含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4b671d27d3240c8447efb2.png)
第二章国际投资理论第一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西方主流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市场不完全性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垄断优势是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市场不完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一种市场结构。
市场的不完全包括:1.产品市场不完全2..要素市场不完全3.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市场不完全4.政策引致的市场不完全。
跨国公司具有的垄断优势:1.信誉与商标优势2.资金优势3.技术优势4.规模经济优势(内部和外部)5.信息与管理优势。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主要来源于其对知识资产的控制。
垄断优势认为不完全市场竞争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
(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在市场销售中的兴与衰。
(三)内部化理论: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
(纵向一体化,目的在于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1)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假设:1.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2.企业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3.内部化跨越了国界就产生了国际直接投资。
(2)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1.产业因素(最重要)2.国家因素 3.地区因素4.企业因素(最重要)(3)市场内部化的收益:来源于消除外部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包括1.统一协调相互依赖的企业各项业务,消除“时滞”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2.制定有效的差别价格和转移价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3.消除国际市场不完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4.防止技术优势扩散和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市场内部化的成本:1.资源成本(企业可能在低于最优化经济规模的水平上从事生产,造成资源浪费)2.通信联络成本3.国家风险成本4.管理成本当市场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大于外部市场交易成本和为实现内部化而付出的成本时,跨国企业才会进行市场内部化,当企业的内部化行为超越国界时,就产生对外直接投资。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基本因素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即“三优势范式”。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bc89b0c6bd97f192279e9dc.png)
规模经济优势案例:
企业是国内融资成本低还是国外融资 成本低?
公司规模较小,国内融资成本低 公司规模较大,国际融资成本低
瑞士雀巢公司 英国糖果公司
知识产权优势
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及销售
技能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
销售技能、渠道的重要性
投资要重视现金流的连续性
渠道为王 现金为王
案例:山东秦池酒厂的没落
没有提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产业、技术
和市场等)
第二节 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 接投资理论
垄断优势论
产品生命周期论 内部化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论
国际生产折衷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1.理论背景: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又
两人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二人并列为这一理论的创立者; 由于该理论主要是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
论分析法。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
斯蒂芬·赫伯特·海默(Stephen Herbert
Hymer),1934-1974, 加拿大经济学家, 跨国公司理论之父。生于蒙特利尔,死于美 国纽约州的山达肯的一场车祸。 1960年美 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 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 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率 先对传统理论提出了挑战,首次提出了垄断 优势理论。
称所有权优势论、公司特有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Hymer)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
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垄断优势来解释FDI的理论;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三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2136c03cc175527072208f7.png)
1、厂商垄断优势理论 • 1960年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 Hymer)在他的博士 论文中提出了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理 论。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与“垄断优 势”。
• 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 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国际贸易 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 根据比较利益从事出口活动。 • 而事实是:美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筹集并投资而不 是在美国筹集(举债投资);大量证券资本涌入美 国,而对外直接投资流出美国;只投向某些部门。 • 这种事实难以用传统的国际资本流动理论来解释。
结论
• 可见,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 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 相应发生变动,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 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欠 发达国家最终则由进口国变为出口国。
•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 决定生产区位选择与贸易方向。
评价: 进步性: ●把比较优势原理从国际贸易领域(流通)引入到国 际投资(生产)领域;
资本移动
利息率(利润率)
各国资本的供求关系
资本供给
资本需求
(二)麦克道格尔—肯普理论
• 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由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任何一个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的价格;产 品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完全 自由流动,没有任何干扰;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市 场情况理上的距离、文 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
(3)国家特定因素,如有关国家的政治和财政制度
(政府在关税、税收、利润汇回、汇率政策等方面对外部市场实施干预时,跨国公司 可通过内部化来避免其某些政府的干预 ;市场进入限制等);
• 没有反映新技术革命对当代国际投资的影响。产 品更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致使三个阶段 并不一定都依次在最发达、较发达、发展中国家 中进行。而且三阶段在三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 不明显。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 77页)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PPT 77页)](https://img.taocdn.com/s3/m/53a8fa2aa417866fb84a8ee0.png)
(2)内部化理论
市场内部化是指:“将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 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调拨价 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它能像固定的外部市场 同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内部化理论将市场不完全归因于市场机制的内 在缺陷,指出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迫使企 业进行市场内部化。
(2)由于制定有效的、有差别的转移价格所 带来的经济效益
跨国公司通过内部化建立内部市场,对内部市 场上流转的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运用差别性的 转移价格,使中间产品市场高效运转,加上跨国公司 的一体化经营战略,使公司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高效 有序地运行,提高了经济效益。
售额为836亿瑞郎,实现有机增长
7.5%,创造了近年来增长的最好
成绩。
二、内部化理论
1、内部化理论产生的背景
英国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在1976年和1978年 合作出版了《跨国公司的未来》和《国际经营 论》,他们以市场不完全为假设,将科斯的交 易成本说融入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内部 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的现象进 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后,提出了一种解释国际直接 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的理论。
四、分散投资风险导向型动机
这种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散和减少企业所 面临的各种风险。
投资者在社会稳定国家投资的目的是寻求政治上的 安全感,因为社会稳定国家一般不会采取没收、干 预私有经济等不利于企业的措施,企业在这类国家 从事生产经营决策的灵活性较大。再有,这些国家 一般不会出现会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极大影响 的国内骚动或市场销售状况的突发性变动。
2、市场不完全是企业获得垄断优势的根源
(1)完全市场
指在市场中众多生产者生产同一类产品,均无力控制 市场,而只能接受由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4033b22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8.png)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引言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国或地区的企业将资本投资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并且通过投资控制或拥有该企业的至少10%以上的股权。
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变得越来越重要,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投资者通过跨国投资,将资金和技术引进到目标国家,从而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
此外,国际直接投资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工人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了国际直接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因为市场存在失灵而产生的。
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无法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收益。
通过国际直接投资,投资者可以绕过市场的限制,直接控制和管理资源,并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市场失灵理论对于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资本国际化理论资本国际化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而进行的策略决策。
通过跨国投资,企业可以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资本国际化理论强调了企业竞争力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1.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直接投资可以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促进目标国家的经济增长。
外国投资者的投资使得目标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了整体经济效率和生产力水平。
2.促进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有助于扩大目标国家的出口和进口规模。
外国投资者可以通过在目标国家设立生产基地,提高本国产品在目标市场的竞争力,并促进双边贸易的增长。
3.促进技术进步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可以促进目标国家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外国投资者通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可以改善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7c046d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2b.png)
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国际间接投资理论1、古典证券投资理论主要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规律。
各国间存在利率差别是国际证券投资即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因。
2、资产选择理论主要研究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国际证券的选择和优化组合。
最初由美国的投资学家马柯维兹在1959年提出。
在证券组合投资中,不同证券的收益与损失经常可以相互抵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主要内容: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资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既不要把自己的全部投资都放在一种股票的债券上,也就是俗话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是要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股票。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产业结构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pproach)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打破了传统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在完全竞争假设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观念,提出跨国公司和直接投资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Market Imperfection)或不完全党争。
他的理论后来又由金德伯格(C. Kindlberger,1969)加以补充和发展,形成产业结构论。
市场的不完全性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同时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获利的条件。
1、市场不完全性产生于四个方面:(1)产品市场不完全。
这主要与商品特异、商标、特殊的市场技能或价格联盟等因素有关;(2)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这主要是特殊的管理技能、在资本市场上的便利及受专利制度保护的技术差异等原因造成的;(3)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4)由于政府的有关税收、关税、利率和汇率等政策原因造成的市场不完全。
2、垄断优势(1)市场垄断优势。
如产品性能差别、特殊销售技巧、控制市场价格的能力等。
(2)生产垄断优势。
如经营管理技能、融通资金的能力优势、掌握的技术专利与专有技术。
(3)规模经济优势。
即通过横向一体化或纵向一体化,在供、产、销各环节的衔接上提高效率。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2a4f8f72561252d380eb6ebb.png)
(二)基本假设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企业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从事各种贸易活 动存在各种障碍,其内部化经营的目的是 利润最大化 ●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 时,企业可以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 ●在不完全市场上实施内部化来到降低生产 成本,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时就产生了 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创新阶段
(New Product Stage) 产品成熟阶段 (Mature Product Stage) 产品标准化阶段 (Standardized Product St 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
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的选 择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并增添了时 间因素 把国际直接投资同国际贸易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结合起来解释美国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 区位的选择 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 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 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优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背景
(六)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
• 与其它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 论,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同时,内部化理论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其他 理论。
• 未考虑非生产要素的影响,只考虑自 身成本与利润之间关系 • 忽略了外部不完全市场对投资的积极 作用
第三节 考虑区位因素的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
• 一、国际产品周期理 论 •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 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1fafb15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3.png)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四、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是运用折衷主义的方法对跨国
公司理论进行了概括性和总结性分析,是一 种综合性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折衷理论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吸收各家之长, 二是适合于解释不同形式的国际直接投资; 三是能够解释企业开展国际经济活动的三
种主要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简言之,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必须同时具有 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生 产国际化的优势。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将直接影响企 业的经营活动决策,见表5.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表5.1 企业优势和国际经营方案选择
对外直接投资 出口贸易 许可证安排
所有权优势 1 1 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用企业内部过程转换替代市场交易,还 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于是跨越国 界的市场内部化过程,就形成了跨国公司和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生产内部化过程带来的收益包括缩短交 易时间,避免市场的不准确性,跨越贸易壁 垒和外汇管制。 生产内部化过程形成的成本主要是跨国 经营管理不便,以及通讯联系方面的费用增 加。
国际金融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在 国际联系的。一些学者 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相关链接
一般认为跨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①它是一个工商企业,包括设在两国或两个以上 国家的实体;②这种企业必须有一个中央决策体 系,有共同政策;③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通过股 权或其他形式形成联系,各个实体之间分享资源、 信息,同时分担责任。
内部化优势 1 1 0
区位优势 1 0 0
注:表中“1”表示具备该种优势;“0”表示不具备该种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https://img.taocdn.com/s3/m/9a593371a417866fb84a8e7d.png)
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指投资者以控制企业部分产权、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为特征,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的的资本对外输出。
1、国际直接投资内涵分析国际投资理论的内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与在另一国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具有长期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
”日本学者原正行认为,“企业特殊的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间的转移。
”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直接投资应该理解为向接受投资的国家传播资本、经营能力、技术知识的经营资源综合体。
这里讲的经营资源是指在经营企业中发挥各种能力的主体,从表面上看是以经营者为核心的,更实质地讲,是指经营管理上的知识和经验,包括专利、技术秘密以及市场调查方法等广泛的技术性的专门知识,销售、采购原料、筹措资金等在市场上的地位,以及商标及信用、情报收集、研究与开发等的组织。
”澳大利亚学者A.G.肯伍德认为,“一国的一家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一家企业的控股权。
”2、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脉络西方以发达国家作为投资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在众多的关于发达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流派中,影响较大、被奉为经典性理论的有垄断优势理论、产品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五大学派。
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关注和理论探讨,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的,特别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年出版了《第三世界跨国企业》一书,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威尔斯提出了著名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特殊的技术优势。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e0a19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4b.png)
理论评价
0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概述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理论背景
该理论是在对之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不足,更全面地解释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象。
理论发展
邓宁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经过不断完善,该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目录
contents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垄断优势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家竞争优势投资理论
01
西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概述
定义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在外国进行的长期投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外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控制权或参与其经营管理。
理论概述
国家应投资于提升自身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率,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技术、基础设施等。
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国内市场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推动企业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个国家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国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
国家应鼓励企业采取合适的战略、结构和竞争方式,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提升自身竞争力。
理论概述
新产品刚刚研发成功,技术密集度高,生产要素需求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高素质劳动力为主。
创新阶段
产品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市场需求稳步增长,生产要素需求以大规模生产和市场营销为主。
成熟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00ac96b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38.png)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介绍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和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简称MNC)是国际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理论基础、动因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定义和理论基础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进行投资,通过获得股权或控制权来在投资国家或地区直接进行经营活动。
国际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1.内部化理论:根据内部化理论,企业选择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是为了通过直接控制海外市场来获取竞争优势,并将垂直整合整个供应链,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益。
2.市场失灵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原因,市场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此,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直接控制生产要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资源基础理论: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可以获取特定资源和技术,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分散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各国的资源和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跨国公司的定义和发展动因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以上国家开展业务的企业。
跨国公司的发展动因主要包括市场扩张、资源获取和资源整合:1.市场扩张: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开展业务,可以实现市场的扩张和多元化。
进入新市场可以带来更多的销售机会和收益。
2.资源获取: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投资,可以获取各国的资源,如原材料、劳动力、技术等。
这些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降低成本。
3.资源整合:跨国公司通过在不同国家之间分散投资,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例如,利用低成本的劳动力生产产品,再以较高价格销售到其他国家。
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23b86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b.png)
内部化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
详细描述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学者约翰·邓宁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 本、消除市场不确定性、保护技术优势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内部化理论的提出解释了为什么企业在拥有一定 垄断优势的基础上,仍然需要对外直接投资,以实现更高效的市场拓展和技术转移。
案例二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对南非的金属矿业项目,该项目 是中国对非洲最大的直接投资项目之一。
案例三
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美国的电信设备项 目,该项目是中国对美国最大的直接投资项 目之一。
THANKS
感谢观看
政策支持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 的产业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外 资流入。
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为投 资者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社 会等方面的信息支持。
04
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与案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投资规模
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领域涵盖能源、 矿产、制造业、服务业等。
比较优势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 比较优势的差异。
详细描述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学者小岛清提出的,该理论认 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基于母国与东道国之间比较优势 的差异,投资应该从母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开始, 转移到东道国相应的产业中去。这种投资模式可以充 分利用母国和东道国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促进双方经 济的共同发展。比较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发达国家与发 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点
对外直接投资具有长期性、控制性和实体性等特点,投资者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可以在国外市场获得竞争优势和长期收益。
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商务》
![第6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商务》](https://img.taocdn.com/s3/m/5f9f05294028915f814dc294.png)
6.2.2 交易成本和内部化理论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和内部化理论(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的根源来自于1930年代的科斯(R.Coase,1937)关于公司的理 论。其基本原理如下:由于公司内部和市场机制在执行不同类
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将陷入比较劣 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而这些产业是东道国 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的部门,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 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的这些优势又不能被利用。因此,投资 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
应该说,该理论比较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式形态理论”,更符 合日本现实的国情,反映了当时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通 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
FDI分为两种。一种是FDI流入(inward FDI),指外国人获取本国 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投资;另一种称为FDI流出 (outward FDI),指本国投资者获取外国资产或对外国的投资, 又称对外直接投资。我们将投资者所在国称为投资国(the home country),将投资流入的国家称为东道国(the host country)。
6.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关系理论
究竟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是相互替代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呢? 是否存在其他关系?
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究竟是互补还是替代的关系,联合国贸发会议 (UNCTAD)将FDI分为三种: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市场 寻求型。这三种不同的投资类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FDI与贸 易之间的关系。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6cfcee2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fd.png)
市场内部化的影响因素
*
*
知识产品、交易费用、转移价格、内部化
知识产品的交易费用高
转移价格 Transfer Price
手段和途径
将生产建立在公司内部。 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 外部市场。 内部化
-为什么? -知识产品的形成耗时长,费用大;在市场上转让相当于扶持了竞争对手,削弱了自身竞争力; 价格不易确定(保密需要,收益只有在投入生产过程后才能确定)。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示意图: 不同类型国家生产和出口产品的更替
0
t
0
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发生了变化,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发生了变化,导致进出口的方向也发生变化。
t0为美国开始生产时间,t1为美国开始出口和欧洲开始进口时间, t1 -t2为发展中国家开始进口时间,t3为欧洲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t4为美国开始进口时间,t5为发展中国家开始出口时间。
1
2
市场具有效率、信息不产生费用、没有贸易障碍、公平竞争
什么叫市场完全?
政府政策的不完全性 关税、进口限额等 政府其他管制,如价格管制、利润管制等 自然的不完全性:产品与要素市场、规模经济
市场不完全的表现:
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市场的不完全性
对外投资的可行性——企业的垄断优势
(1)技术优势:拥有先进的技术并且内部化使用 (2)对某些原材料的垄断。“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3)先进的管理经验。 (4)雄厚的资金实力:金融和货币方面;内部融资 (5)信息优势。 (6)国际声望。信誉和商标优势 (7)有独立的销售网络
技术内部化——防止技术优势的丧失。
微软通过建立自己拥有控制权的子公司或分公司使得许多交易都在内部进行,所有利润的归微软,这样就获得了最大利润。因为交易价格由微软自己制定,不存在竞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传统理论不能对此做出科学解释
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
• 海默认为:美国对外投资在于垄断优势和市场 不完全;
– 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 根本原因;
– 如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运行是完全有效的,则对 外投资就不可能发生;
– 由于存在不完全竞争,跨国公司具有垄断优势 – 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具有人文、地域、制
美国新产品的生命周期
美国生产和消费水平
消费线
出口
进口
新产品阶段 成熟阶段 标准化阶段
时间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基本观点
–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 海外市场而到国外投资。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 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创新)、成熟、下降(标准 化生产)的一个必然结果。
•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跨国公司建立在长期性 技术优势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的过程有以 下三个阶段
垄断优势理论的贡献
• 把资本国际流动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入生产领域,把国 际生产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区别开来, 主张从不完全竞争和垄断优势出发来研究美国企业对 外直接投资,并提出了垄断优势的内容,使国际直接 投资理论研究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
• 既能解释发挥垄断优势的横向投资,又能解释维护垄 断优势的纵向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几个问题
• 企业为什么要选择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方式, 而不选择间接投资的方式?
• 企业为什么要以生产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出口 商或技术转让者的身份参与国际经营?
• 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如何与占有天时、地 利和人和的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竞争并占居优势?
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几个问题
• 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很不均匀,主 要集中几个行业?
• 不能很好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产品分布或地理分 布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The Production Life Cycle Theory)
•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雷蒙· 弗农教授
(Raymond Vernnon)1966年5月发表了一篇
文章《产 况和市场营销中产品的营销寿命,提出“产品生 命周期”直接投资理论
德尔伯格(Kindleberger) 及其凯夫斯(R.E.Caves)
等学者补充和发展,成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最早的、 最有影响的独立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
• 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美国1914— 1956年对外投资
– 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证券投资,而对外直接投资则 没有;
– 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 – 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 – 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 – 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不
•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产品随其产生、成 熟到下降将在这三类国家进行转移
第一阶段:创新阶段(导入和增长)
• 创新国(发达国家,美国)凭借雄厚的研究开发资 金首先创新技术,开发出新产品,将新产品集中于 国内生产并主要满足国内少数高收入的阶层消费需 求,并部分出口满足其他收入水平相近国家的消费 需求
– 因为创新阶段的产品尚未定型
• 能解释实力强的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和美日欧三极所 支配的对外投资格局
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产物,对西方发达国家企业 的对外直接投资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双向投资现象作了 很好的理论阐述,但无法解释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 来,日益增多的发达国家中并无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 及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
– 产品的创新阶段(New Product Stage) – 产品的成熟阶段(Mature Product Stage) – 产品的标准化阶段(Standardized Product Stage)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假定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划分为三类
–新产品的发明国称为发达国家 –发展程度略低一点的国家称为较发达国家 –落后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
• 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产品的差 异性和专利、技术诀窍等差异
• 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即投入同样 的资本,只有少数企业可以得到规模收益 递增的效益。
• 政府干预经济造成的市场不完全:政府干 预、税收、利率和汇率
垄断优势的内容
• 技术优势 • 规模经济优势
• 资金优势 • 组织管理优势 • 信誉和商标优势
度等优势,但跨国公司仍具有净优势
垄断优势理论
• 基本观点
– 国内、国际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的垄断 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 素或根本原因
• 市场的不完全性
– 市场不完全理论的核心基于一种假设:企业具有 全球区位经营观念。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对当地竞 争者所占优势的有效利用
市场的不完全性的表现
• 为什么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 • 为什么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
跨国公司?
垄断优势理论的背景
• 二战结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出现了新的特 点
– 各国产品和生产要素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垄断 – 60年代的投资资本流向呈现多向性
• 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渗透 • 资本短缺国家也向发达国家输出资本
• 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不是各国利率的差异
垄断优势理论
(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 又称“市场不完全理论”(海默——金德尔伯格学说,
The Hymer—— Kindle Berger)
• 奠基人是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ymer)
• 1960年,“垄断优势”最初由他在其博士论文《国 内公司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首先提出, 以垄断优势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行为,后经其导师金
• 以产品的新技术为特征的理论,在解释国际直接 投资和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弗农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 投资的动态特征与产品生命周期密切相关
– 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 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 这种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流向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