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合集下载

气象灾害防控措施

气象灾害防控措施

气象灾害防控措施一、灾前准备工作1.1 提高公众意识针对不同灾害类型,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渠道,普及灾害防控知识和技能,培养公众自我保护的能力。

1.2 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能力。

建立完善的观测站网,及时收集、处理、传输各类气象数据,提供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

二、风灾防控2.1 建筑物结构抗风能力提升加强对建筑物的风险评估和抗风设计要求。

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增加建筑物的自重和隔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风能力。

2.2 严格规范建筑物施工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施工规范,确保质量合格和施工工艺符合要求。

做好临时建筑物和门窗等设施的加固工作,防止风灾对这些脆弱结构的破坏。

三、洪涝灾害防控3.1 发展水利工程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增加水库、堤防、护岸等建筑物的规模和数量,提高抗洪能力。

改善排水系统,增加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3.2 加强河道治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工作,恢复河道自然的水文条件,增加河道的流量能力。

修建河堤并加固,防止河水泛滥造成灾害。

四、雪灾防控4.1 加强道路除雪工作建立健全的除雪机制,加强道路除雪和除冰工作。

合理布置除雪设备,及时对道路结冰、積雪等进行清理处理,确保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

4.2 加强供电设施保护针对雪灾风险,提前做好对供电设施的保护工作。

加固供电设备和线路,采取防冰、防风倒等措施,减少因大雪导致的停电和安全事故。

五、雷电灾害防控5.1 建设避雷设施在建筑物、通讯、输电线路等关键设施上建设有效的避雷装置,提高其抗击雷电的能力。

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雷电灾害发生的概率。

5.2 加强人员防护意识加强公众对雷电灾害的防护意识,宣传防雷知识。

教育公众避免在雷电活动频繁和强烈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特别是在空旷场地、高山、水域等危险区域。

气象减灾建议措施

气象减灾建议措施

气象减灾建议措施1. 引言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作为自然灾害之一的气象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减灾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气象减灾的建议措施。

2. 气象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台风、暴雨、干旱、地震、雷电等。

不同的灾害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来减少损失。

以下是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建议措施:2.1 台风台风是一种强风大雨的天气系统,常常伴随着暴风、暴雨和风暴潮。

台风常常引发风害、雨害和海洋灾害。

为了减少台风灾害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早期预警系统,提前通知居民台风的来临。

•强化建筑物的抗台风能力,如加固房屋的结构、加装防台风窗等。

•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避免积水导致的洪涝灾害。

•组织撤离行动,将居民转移到安全地点避风避险。

2.2 暴雨暴雨是指短时间内降雨量很大的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雷电、冰雹和强风。

暴雨容易引发洪涝和泥石流等灾害。

为了减少暴雨灾害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维护,清理堵塞的下水道和排水管道。

•做好山区的水土保持工作,防止土壤流失和山体滑坡。

•鼓励居民在建房时采用防水措施,如加装防水层和施工防水涂料。

2.3 干旱干旱是指降雨量明显低于常年的长时间天气现象,导致土壤干旱和水资源短缺。

干旱常常引发农业灾害和水资源危机。

为了减少干旱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

•推广节水措施,如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居民和企业合理使用水资源。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如改造灌溉设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2.4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造成的一种自然灾害,常常引发倒塌、滑坡和火灾等灾害。

为了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房屋结构的抗震设计和施工。

•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居民的应急反应和自救能力。

•建立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地震预警和监测能力。

气象防灾减灾年度总结

气象防灾减灾年度总结

一、工作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气象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有效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本年度,我单位在各级政府和气象部门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目标,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1)成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2)制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防灾减灾工作合力。

2. 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提高预警能力(1)加强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提高气象观测数据质量。

(2)加大天气雷达、卫星等气象装备投入,提高气象监测能力。

(3)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传递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

3.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降低灾害损失(1)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评估,掌握灾害风险分布情况。

(2)加强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4. 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1)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活动,普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2)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政策法规。

(3)组织气象科普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5. 推进气象灾害保险,减轻灾害损失(1)加强与保险机构的合作,推广气象灾害保险业务。

(2)引导企业和个人购买气象灾害保险,降低灾害损失。

(3)开展气象灾害保险理赔服务,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存在问题(1)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不够畅通,部分地方预警信息传递不及时。

(2)气象灾害防御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方防御能力不足。

(3)气象科普宣传力度不够,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有待提高。

2. 改进措施(1)加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力度,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传递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

气象灾害应急措施

气象灾害应急措施

气象灾害应急措施气象灾害是自然界的力量,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和影响。

本文将从防灾减灾、灾害监测预警、组织救援和加强社会应对能力四个方面探讨气象灾害应急措施。

一、防灾减灾1. 加强气象灾害防范意识气象灾害防范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关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灾害风险意识培训,提高公众对气象灾害的识别和应对能力,是防范灾害的基本环节。

2. 建设耐灾型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考虑气象灾害预防措施。

比如在低洼地区和易发生洪涝灾害地区,避免建设重要设施,或者采取加固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

3. 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能够有效减缓气象灾害的发生。

加强植被的保护,修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有助于减少山洪、滑坡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二、灾害监测预警1. 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网络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建立起灾害监测和预警系统。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灾害隐患,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警和预测,提前采取相应的防备措施。

2. 加强气象观测和预报能力提高气象观测的精度和预报的准确性,有利于准确判断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为紧急行动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3. 完善公众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的公众预警机制,包括短信、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的预警传播方式,以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迅速传达到每个受灾区域的居民,提高应对灾害的时间窗口。

三、组织救援1. 建立统一指挥体系在气象灾害发生时,建立起统一的指挥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

这样可以避免救援资源和力量的浪费,提高应对灾害的效率。

2. 加强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救援队伍的训练和装备,提高救援人员的技能和素质,为灾害发生时的紧急救援提供可靠的保障。

3. 健全灾后重建机制气象灾害过后,要及时启动灾后重建机制,为受灾地区提供灾后救助和重建支持,帮助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四、加强社会应对能力1. 增强公众的自救自护意识公众应该明白自救优先,掌握基本的自救自护技能,以降低由气象灾害带来的伤亡和损失。

2023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通用6篇)

2023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通用6篇)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2023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通用6篇)时间稍纵即逝,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工作做一个工作计划了,什么样的工作计划是你的领导或者老板所期望看到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23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1为贯彻落实国家减灾规划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防范应对灾害能力,有效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工作,普及科学救灾知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各种灾害的影响,使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迈向规划化、制度化、迅速化,促进社区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根据本社区实际,特制如下订防灾减灾社区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筹考虑各类灾害和防灾减灾工作的各个方面,充分整合各种社区应急资源,发动社区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建立一支防灾队伍,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保障社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工作目标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

长城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减灾知识和争创减灾示范社区”三方面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

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播放专题片、文艺表演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社区各界支持参与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营造良好创建氛围。

制订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组织居民观看预防灾害电教影片,参加自救呼救、医疗救护知识培训班等。

同时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居民楼道等地,居委会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等。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逃生技能及必要的应对灾害的救灾技术。

三、计划安排为提高自然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规范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建立健全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自然灾害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灾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结合我社区实际,制定本如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健全社区综合减灾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立。

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

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

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

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

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

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藏、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根底设施建立、公共工程建立、重点领域或区域开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开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立、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根底工程建立。

(六)加强防灾减灾根底设施建立。

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根底设施建立。

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

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检测、监视和管理。

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

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

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气象灾害是指因天气、气候异常而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寒潮、雷电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加强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暴雨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1、关注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了解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暴雨预警信号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级别越高,表明暴雨的强度越大,危害越严重。

2、做好排水设施的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房屋周边的排水管道、沟渠等是否畅通,如有堵塞应及时清理。

对于地势较低的区域,可以提前准备沙袋、挡板等防洪物资,防止雨水倒灌。

3、避免在低洼地带停留暴雨来临时,应避免前往低洼的道路、涵洞、地下停车场等容易积水的地方。

如果在户外遇到积水路段,不要贸然涉水前行,以免陷入危险。

4、注意防范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居住在山区或靠近山坡的居民,要注意观察山体的情况,如发现山体有松动、裂缝等异常现象,应及时撤离。

同时,要避免在暴雨期间在山坡下停留或活动。

5、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生产来说,要加强农田的排水系统建设,合理规划灌溉渠道,提高农田的抗洪能力。

同时,在暴雨来临前,及时抢收成熟的农作物,减少损失。

二、台风灾害的预防措施1、提前了解台风动态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等渠道关注台风的路径、强度和预计登陆时间,以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2、加固房屋和设施对房屋的门窗、屋顶进行检查和加固,清理阳台、窗外的杂物,防止被风吹落伤人。

对于户外的广告牌、电线杆、路灯等设施,要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牢固可靠。

3、储备应急物资准备足够的食物、饮用水、药品、手电筒、充电宝等应急物资,以应对台风期间可能出现的停水、停电等情况。

4、转移危险区域人员对于居住在沿海地区、低洼地带、危房等危险区域的人员,要按照政府的安排及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2024年气象防灾减灾年度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气象防灾减灾年度工作总结范本(2篇)

2024年气象防灾减灾年度工作总结范本一、工作概况2024年是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发展的关键一年。

全年我国各地气象灾害频发,包括暴雨、台风、旱灾等多种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形势,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主要工作内容1. 加强监测预警能力通过加强气象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提升了气象监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利用国家气象卫星和雷达系统,实时监测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受灾地区的居民和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

2. 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培训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救援队伍。

与相关部门进行联动,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了救援队伍的应对能力和处置效率。

同时,加强与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升其自救互救能力。

3. 加强科学研究设立专门的气象防灾减灾研究课题,组织专家团队进行深入研究。

推动气象科学技术与灾害防护的结合,提高了气象防灾减灾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研究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

利用气象节气、气象灾害日等时机,开展集中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气象灾害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同时,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纳入课堂教学。

5.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气象组织的工作和活动,与国际社会分享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成果。

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签订合作协议,加强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的挑战。

三、工作成效1. 预警准确率提升通过对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预警信息准确率明显提高。

各地及时发布的台风、暴雨等预警信息,帮助受灾地区做好防范工作,减少了灾害损失。

2. 救援效率提高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培训,提高了救援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应对能力。

在灾害发生后,救援队伍能够迅速到达受灾地区,展开救援工作,有效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一、气象灾害及其防灾减灾
气象灾害是指由自然界无法控制的天气状况引起的损害和损失,例如风暴、洪水、台风、地震、暴雨、干旱、寒冷等,它们会造成人民生活损失和经济损失,更严重的会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关于防灾减灾,一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做好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家正确认识灾害,充分认识和理解气象灾害的危险性,了解气象灾害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并针对特定的气象灾害,采取防范措施。

2、加强监测设施的建设,让我们能及时发现气象灾害的发生,能预测气象灾害的发展趋势,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加强抗灾减灾能力建设,避免气象灾害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应采取迁移搬迁措施,迅速采取营救施救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

4、利用科技手段,通过建立起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为群众提供及时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

二、关于气象防灾减灾的宣传
1、强调“及时预防,永远是最好”的宣传理念,让大家重视气象防灾减灾,积极配合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民众应付灾害的能力。

2、抓紧宣传灾害知识,增强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个人及家庭防灾减灾能力。

介绍气象灾害的危害,介绍具体的防御措施,告知公众如何做好灾害准备工作。

3、倡导灾害减灾文明理念,倡导以文明的方式应对灾害,弘扬
正确的文化,增加彼此之间的友谊和理解,减少受灾人们的痛苦。

4、宣传和发掘群众的防灾减灾措施,如宣传营造防洪渠等抗洪措施,提高群众的防洪能力;通过鼓励群众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来,提高群众的抗震能力;鼓励群众多做节水植树等绿化工作,减少沙漠化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率。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研究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研究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研究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为了减少灾害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气象防灾减灾应急措施被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探讨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对策和建议。

1. 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气象预警是减少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是首要任务。

加强气象观测站建设,增加气象探测设备,建立完善的气象预警系统,及时发布天气预警和气象灾害预警,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

2. 制定完善的灾害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应制定完善的灾害应急预案,加强灾难事故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同时要配备充足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并举行定期的应急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相关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3. 建立气象减灾知识普及教育公众普及气象减灾知识,提高灾后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

应当从小学阶段开始,将气象减灾知识纳入教育大纲,进行系统普及教育。

同时,利用互联网和各种新媒体手段,宣传气象减灾知识,提高公众的注意和防范意识。

4. 建立灾后普查和修复机制灾后的普查和修复是缓解灾害影响、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的关键。

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灾后普查机制、救济机制和修复机制,落实政府的灾后救援责任,加快救灾速度,向灾民提供必要的救援和帮助。

5. 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因此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政府要通过更加严格的环保措施,加强对草原、湿地、森林、水域等生态系统的保护,降低自然灾害的风险。

6. 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气象预报、灾害监测、信息采集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为应对气象灾害提供更加精确、更加快速的技术支持。

总之,气象防灾减灾应急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也是公众的责任。

只有政府、专业机构和广大公众形成合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7. 加强国际合作气象灾害是跨越国界的,因此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防御专项方案

气象灾害防御专项方案

一、背景气象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如暴雨、洪水、干旱、台风、冰雹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我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国气象灾害特点,制定本专项方案。

二、目标1.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2.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3.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负责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各级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等工作。

4.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四、工作措施1. 气象监测预警(1)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提高监测能力。

(2)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实现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发布。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预警信息覆盖率。

2.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1)开展气象灾害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加强学校、企业、社区等防灾减灾知识培训。

(3)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

3. 应急处置(1)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

(2)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实战水平。

4. 防灾减灾工程(1)加强防洪排涝工程、防旱抗旱工程、防台风工程等建设。

(2)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3)加强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5. 保险保障(1)推广气象灾害保险,减轻灾害损失。

(2)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气象灾害相关金融产品,支持防灾减灾工作。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

2. 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顺利开展。

3.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技术水平。

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

应对气象灾害的措施一、台风应对措施1. 加强台风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气象监测与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台风预警信息,以便公众提前做好防灾准备。

2. 加固建筑物和设施:在台风来临前,对建筑物和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加固易受台风影响的部位,如窗户、屋顶等。

3. 安排人员疏散和避难:根据台风强度和路径,组织可能受灾地区的居民和游客及时疏散至安全地带或避难所,确保人员安全。

4. 提高公众防灾意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台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使其了解台风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二、暴雨应对措施1. 加强暴雨监测和预警:建立暴雨监测网,实时监测暴雨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公众采取防范措施。

2. 建设排水系统: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改造,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除,减少城市内涝的风险。

3. 加强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包括组织抢险救援、提供医疗救助等。

三、雷电、冰雹应对措施1. 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雷雨大风、冰雹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加大预报时段密度。

2. 提醒公众采取防护措施:提醒公众在雷电、冰雹天气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采取适当防护措施,避免使用电器等易引雷的物品。

3. 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及时赶赴现场进行应急处置和分析评估工作,为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指导。

四、大雾、霾应对措施1. 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发布大雾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指引,适时加大预报时段密度。

2. 了解大雾、霾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工作,了解大雾、霾对交通运输、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五、个人应对措施1. 关注天气预报:及时了解天气预报信息,关注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以便做好应对准备。

2. 采取预防措施:根据天气情况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在台风或暴雨天气时关好窗户、加固屋顶等。

3. 准备应急物资:在可能出现灾害性天气前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应急灯等。

4. 选择安全避难所: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选择安全的避难所躲避危险。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一、工程性措施1、大力兴建水利工程加强根底设施建立,尤其是进展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好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兴建防护林防护林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

在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几年的开展,该工程完成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立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立工程。

“三北防护林”的建立,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非工程的措施1、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有效的减轻灾害的程度。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 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形成了门类比拟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准确的气象灾害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预测,对减少损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

目前,已初步建成合适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形式、中期集合预报形式、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形式和台风、沙尘暴、核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数值预报形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形式体系。

3、气象灾害的减灾效劳目前我国的气象效劳正逐步完善,效劳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浸透到国民经济建立的方方面面。

效劳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4、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制定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立,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气象灾害防御要点

气象灾害防御要点

气象灾害防御要点气象灾害是自然界常见的灾害之一,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洪水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提前预防和有效应对气象灾害。

以下是一些气象灾害防御的要点:1. 提前预警及时、准确的气象预警是防御气象灾害的第一步。

政府部门和气象部门应该加强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让公众提前做好准备。

2. 加强宣传教育公众应增强对气象灾害的认识,了解应对措施,做到知识储备。

政府和媒体也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3. 做好固定资产的防护对于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固定资产,如房屋、桥梁等,应加强防护措施,进行加固或修缮,以降低受灾风险。

4. 居民应急预案每个家庭都应该制定应急预案,包括逃生路线、急救措施等,以应对气象灾害时的紧急情况。

5.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规划中,应考虑气象灾害的影响因素,避免建设在易受灾区域,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6. 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工作居民应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工作,组织演练活动,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7. 加强协作与合作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应加强协作与合作,共同应对气象灾害,形成合力。

8. 不信谣、不传谣在气象灾害发生时,不信谣、不传谣是至关重要的。

应听从正规媒体和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9. 加强科技支持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为防灾救灾工作提供更精准的数据支持。

10. 持续改进防灾工作气象灾害是一个长期的挑战,我们需要持续改进防灾工作,不断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防御气象灾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

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计划范文

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计划范文

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计划范文一、概述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社会活动造成严重破坏的事件。

它们通常包括台风、暴雨、洪水、干旱、沙尘暴、暴雪等。

气象灾害的发生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制定一份完备的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计划对于减少灾害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本工作计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高效的气象灾害防范体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灾害,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三、具体措施(一)建立完善的预警体系1. 加强气象观测网络,提高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建立健全的气象预报模型,提高预报准确度和预报期限。

3. 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应急反应能力。

4. 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跨部门的预警联动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响应。

(二)加强城市防洪措施1.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能力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 加强河道和水库的维护和管理,提高抗洪能力。

3. 制定城市防洪预案,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

4. 加强城市建设规划,避免在洪水易发区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

(三)加强农田防旱工作1. 加强灌溉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

2. 建立农田水资源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干旱风险。

3.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培育抗旱作物品种。

4. 加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对单一作物的依赖。

(四)加强森林防火工作1. 加强森林火险监测和预警,做好火险等级评估。

2. 加强野外用火管理,禁止或限制野外用火活动。

3. 加大森林消防力量的投入和培训,提高扑火能力。

4.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森林火灾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五)加强抗台风工作1. 加强台风监测,提高台风的预报准确率。

2. 配备更先进的台风预警设备,提前发布台风预警信息。

3. 加强渔船和渔排的防护工作,及时组织撤离工作。

4. 加强海堤和防波堤的建设和维护,提高抗台风能力。

四、预算根据以上措施,我们预估实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计划的预算如下:1. 建设和改造气象观测网络:500,000元2. 开发和改进气象预报模型:1,000,000元3. 建设和改善排水系统:2,000,000元4. 河道和水库维护和管理:1,500,000元5. 建设防洪设施:2,500,000元6. 农田防旱工作:1,500,000元7. 森林防火工作:2,000,000元8. 抗台风工作:1,500,000元总预算:12,500,000元五、工作计划实施与监督1. 本计划的实施由气象局负责,监督由政府有关部门负责。

遵义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遵义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遵义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摘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是一个农业气候灾害频发的地区。

暴雨、干旱、冰雹、高温干燥等气象灾害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以及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分析了遵义市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类型,包括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干旱导致的旱灾、冰雹对农作物的破坏以及高温干燥带来的干热风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对策。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

【关键词】遵义市、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洪涝灾害、暴雨、干旱、旱灾、冰雹、高温干燥、干热风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创新、农民意识。

1. 引言1.1 遵义市农业气象灾害的严重性遵义市位于贵州省中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由于遵义市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域,气象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遵义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包括暴雨洪涝、干旱、冰雹、干热风等多种灾害类型。

暴雨洪涝是遵义市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经常造成农田被淹没、作物受灾、农田被冲毁等严重后果。

为了有效预防暴雨洪涝灾害,可以加强预警监测,畅通排水渠道,加固堤坝等措施。

干旱是另一种常见的灾害类型,遵义市多山丘陵地貌,加之气候干旱,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巨大。

为了减轻干旱灾害的影响,可以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引进抗旱作物、开展水土保持等措施。

冰雹和干热风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灾害,冰雹对农作物造成直接的破坏,而干热风容易导致作物失收。

为了防范这两种灾害,可以建立防护设施,采取遮阳避风措施等。

遵义市农业气象灾害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防灾减灾科技创新,提高农民防灾减灾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各种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1.2 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性防灾减灾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生产和农民生计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气象灾害应对措施

气象灾害应对措施

气象灾害应对措施气象灾害是指由自然气象因素引发的灾害事件,如台风、洪涝、旱灾等。

这些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台风、洪涝和旱灾三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分别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台风的应对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台风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台风的生成发展情况,提前预警台风路径和强度,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和准备工作。

2. 安排人员疏散:当台风逼近时,应及早启动疏散预案,将人员有序撤离到安全地带。

对于低洼、易涝区域的居民,尤其要加强安排和引导,确保他们的安全。

3. 加固建筑物:加强对房屋、公共设施等的抗台风能力,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风能力,降低台风对房屋的破坏程度。

二、洪涝的应对措施1. 健全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洪涝监测网络,及时监测降雨情况,进行预警,使人们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和自救措施。

2. 做好排水管理: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力度,保持城市排水系统的畅通,加强对河道的清淤工作,提高排水能力,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3. 加强宣教救援:加强对公众的防洪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洪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健全洪灾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救援力量的组织与调度。

三、旱灾的应对措施1. 合理用水:倡导公众节约用水,制定严密的用水计划,合理安排用水时间和用水量,降低用水压力,保障基本生活用水的需求。

2. 引导规范耕种: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推广干旱抗逆作物品种,合理选择灌溉方式,降低灌溉水量。

3. 推进保障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抗旱救灾基金,支持农业灾后的恢复重建工作。

通过以上应对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减少气象灾害对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影响。

然而,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测且突发的,因此,政府和公众更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意识,以便在灾害来临时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应对和自救措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计划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紧紧围绕“两个体系”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这个中心,在提高基础业务、气象服务质量与水平及气象现代化建设上树立标杆、争先创优;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营造亮点、谋求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做好我局各项工作。

为此,我局度工作安排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一、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廉政教育为关键,认真落实八项规定要求,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

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教育学习,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为龙头,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用制度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形成利用制度管人、按照制度办事、依靠制度理财的有效机制。

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搞好干部职工的素质培训工作。

以培养政治过硬、懂业务、善管理的领导干部为重点,有计划、有安排的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定一线高级专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办法,实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述职制度,为业务人员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舞台,以此增强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抓好基础业务建设,认真实施业务体制改革的要求,继续保持测报工作的高水平、高质量。

牢固树立基础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意识,狠抓基础业务质量不放松,努力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熟练运用和维护自动化观测仪器装备的水平,加大一线人员的业务学习力度,积极开展基础业务技术练兵和业务竞赛活动,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保证基础业务稳步发展。

继续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特别做好灾害多发期、敏感时期的气象服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充分利用省、市两级气象预报指导产品,结合本地天气实况,及时发布适用于当地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和决策服务产品。

气象减灾应急预案

气象减灾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了提高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气象减灾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2.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3. 《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4. 《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5. 《地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水、干旱、高温、低温、寒潮、雪灾、冰雹、雷电、沙尘暴等。

四、组织体系1. 成立气象减灾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气象减灾工作。

2. 设立气象减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建立气象减灾专家咨询组,为气象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五、预警与响应1. 预警信息发布:气象部门要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确保预警信息覆盖到所有受影响地区。

2. 应急响应启动:根据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3. 应急处置: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按照应急预案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六、应急处置措施1. 预防措施:加强气象监测预报,提高预警准确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2. 应急救援: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确保生命安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3. 恢复重建:协助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七、保障措施1.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气象减灾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气象减灾工作顺利开展。

2. 人员保障:加强气象减灾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3. 物资保障: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需要。

4. 技术保障:加强气象科技研发,提高气象预报预警水平。

八、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要按照本预案要求,做好气象减灾工作。

3. 本预案由气象减灾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通过本气象减灾应急预案的实施,提高我国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实施方案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实施方案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今年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确保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结合我街道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上级指示精神,以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的生命才行安全为目标,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曾倩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和应急处理能力为重点,统筹利用各项资源,促进我街道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落实。

二、工作目标通过方案的实施,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的各项指标任务,确保气象信息的及时接收、传播及上报、气象实施设备不被损坏,努力减轻气象灾害的人员、财产损失,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三、工作措施(一)加强领导,强化考核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协助气象部门完成好气象为农服务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每个社区报1名气象信息员,及时接收并有效传播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

街道将会对辖区内各社区进行督查,对落实责任不积极的单位将给予通报批评。

(二)加强基层气象服务及气象设施的维护及时接收并有效传播气象防灾减灾专题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并对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调查并及时将灾情信息上报到区气象局。

协助区气象局做好辖区内气象设施的维护。

减少因气象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损失。

(三)团结协作,形成合力街道各部门、各个社区要打破界限,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一是强化信息资源整合,建立信息共享与联合发布机制,共同协作、联合发布综合防灾减灾信息。

二是强化人力资源整合,依托多部门、多社区,开展灾害风险普查、评估、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推广示范等业务,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四)注重工作时效各部门、各社区要实事求是、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地工作实际,按要求暴动相关资料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一、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

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

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 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

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

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

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 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 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

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 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 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

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 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

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 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 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 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优化、整合各类资源, 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

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 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

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 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 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

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

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 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 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

经常开展预案演练, 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 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

及时发布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

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

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 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组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 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十)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人工增雨、防
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队伍素质, 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

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 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 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十一)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

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后。

根据需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积极主动予以应对。

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加强查险排险科学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 并及时上报灾情。

认真落实减灾救灾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 确保灾区生产
生活秩序稳定。

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
的作用。

(十二)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重点抓好烟叶、高山蔬菜、柑橘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增雨防雹作业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
施建设。

四、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
(十三)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体制。

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 灾害易发地区要延伸到村、社区、学校和企业。

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建设、铁道、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
旅游等部门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 真正形成防灾减灾的工作合力。

(十四)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

各地要把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十五)增强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
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

加大对气象科普、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力度,尤其要采取多种形式, 切实加强对社会公众尤其是农民、中小学生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相关技能的培训教育
, 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