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

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

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

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

二、解释概念:

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

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

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

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

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先秦时期所讲的“文

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

:“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

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

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

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

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

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如孔子对他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左传》中大量“赋诗言志”的记载,也说明《诗经》乃是他们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时必须熟练掌握的一种工具与手段。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诗教”;要为政治教化服务;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2、美和善

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4、《乐论》

二、解释概念: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所以孔安国注曰“引譬连类”。

“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的“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郑玄注曰“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曰“考见得失”。

“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

而不流”。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2、“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3、“以道制欲”是一个哲学上的命题,也是一个美学和文艺学上的命题。从哲学上讲,是不允许人性的自由发展,抑制人的个性,只能让它按照礼义的方向发展。从文艺和美学上讲,要求文艺创作严格地以礼义为基本内容,把礼义作为审美的前提条件,不允许有越出礼义的文艺创作和审美观点。“乐合同,礼别异”是儒家关于以礼节外,以乐和内的思想。“礼别异”即用儒家的礼仪制度来节制人们的行为;“乐合同”即用符合儒家伦理思想的诗乐作用于人心,使人们的思想感情平和中正,不生非分之想,使人们的思想感情都统一在儒家的共同原则上。

4、“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孔颖达注曰:“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三、翻译:

1、孔子说:“修身用《诗》来感发意志,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用‘乐’来陶冶情操,从而完成品德的修养。”

2、孔子说:“读《诗》三百首,把政事交给他,完不成任务;派他出使外国,不能独立地应酬、谈判;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3、音乐,就是人的喜乐感情的表现。是人的感情所不能缺少的,所以,人不能没有音乐。人的喜乐之情,必定流露在声音中,表现在动静上,而做人的道理,声音、动静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全部都表现在音乐之中。

4、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它感化人也是十分迅速的,所以先王十分谨慎地修饰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谐而不淫邪,音乐庄严端正,百姓就心齐而不混乱。百姓和谐心齐,兵力就强盛,城防就坚固,敌国就不感来侵犯。

四、论述题:

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为文艺有修身成人的作用,如“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干政的必要条件,如“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明确提出论诗的标准“思无邪”,认为诗歌内容应符合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提出著名的“兴、观、群、怨”说,认为文艺有感发意志、认识社会、团结百姓、讽刺政治等价值等等。

2、荀子提倡后天学习,认为一个人无论在道德修养上还是艺术创作上,要达到完美的境界都必须经过顽强的学习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