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体形态的评定

合集下载

最新《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一、人体形态的评定精品课件

最新《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一、人体形态的评定精品课件
第二十九页,共48页。
下肢(xiàzhī)长测量部位、体位与测量点
测量部位 下肢真性长
下肢外观长 大腿长 小腿长 足长
测量体位
测量点
仰卧位,骨盆水平, 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
下肢伸展,髋关节中 离,或大转子到外踝的距
立位

仰卧位,双下肢对称 脐到内踝的距离 伸展
同上
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 关节间隙的距离
而形成前凸畸形;
可引起疼痛等。
第四十三页,共48页。
第四十四页,共48页。
三、身体(shēntǐ)围度(周径)的测 量
2.残肢(cán zhī)断端围度的测量
截肢(jié zhī)残端围度的测 量方法
测量部位 测量体位
测量方法(测量点)
上臂残端 站和坐位 从腋窝每隔2.5cm测量一次,直至断端
前臂残端 同上 大腿残端 站立位 小腿残端 坐位
(2)检查方法:铅垂线通过的标志点:外耳孔→ 肩峰→大转子→膝关节前面(髌骨后方)→外踝 前约2cm。
第六页,共48页。
第七页,共48页。
1. 侧面(cèmiàn)观
(zhè ngchá ng)姿 势
(3)观察内容:足纵弓是否减少,踝关节有无趾 屈挛缩;膝关节是否过伸展;注意髂前上棘和 髂后上棘的位置关系:
一、人体(réntǐ)正常形态 的标志
3.头后枕部、脊柱和两足跟夹

缝线应处于一条垂直线上。

4. 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

(liǎnɡ cè)髂嵴对称地处于垂直
脊柱的水平线上。
第二十二页,共48页。
一、人体(réntǐ)正常形态的标志
5. 耳屏、肩峰、股骨
大转子、膝、踝五

第二章 第二节人体形态评定

第二章 第二节人体形态评定
第二章 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主讲:吴平来自第二节 人体形态评定技术
学习目标:
• 掌握:常用的形态评定的临床意义和操作技术。 • 熟悉:康人体形态测量的流程,体质指数、肢体长度、肢
体围度测量的方法。
• 了解:康复姿势评定的内容。
概述:
• 人体形态的正常与否对于功能的行使有着重要的意义。 • 形态评定包括:姿势、形态、体重等。 ✓四肢和躯干的测量是制订辅助产品的依据; ✓体重的测量是了解身体素质的基础指标之一。
• 小腿残端长:测量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残 肢末端的距离。
(二)肢体围度的测量
1. 四肢围度的测量
• 上臂围度:分别取肘关节用力屈曲和肘关节伸展两种体位, 测量上臂中部、肱二头肌最大膨隆处的围度。
• 前臂围度:将前臂放在体侧自然下垂,分别测量前臂近侧 端最大膨隆处和前臂远端最细处的围度。
• 大腿围度: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测髌骨上方10cm 处或从髌骨上缘起向大腿中段取6、8、10、12cm处的围 度。因此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应注明测量部位。
一、姿势评定
• 重心线——是一种不断变化的想象中的线,随体位的变化而变化。 • 姿势的形成——全身的韧带和肌肉收缩相互牵拉,使全身的重力均
衡的分布在负重面上,维持一定的姿势。
• 姿势评定方法:从不同方向观察人体重心线是否异常。 ✓侧面观——膝过伸、骨盆前倾、胸腰弯曲异常等; ✓后面观——脊柱侧偏、髋部股内收、外展等; ✓前面观——足部足趾情况、膝部髌骨位置异常等。
• 小腿围度:体位同上。分别测量小腿最粗处和内、外踝上 方最细处的围度。
2. 残肢断端围度的测量
• 残肢断端的测量是为了判断断端的浮肿状态和判定与假肢接受腔的合适程度。尽量做 到每周测量一次。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二章人体形态评定

臀围测量示意图
3.臀围 测量体位:站位 测量方法:将带状皮尺 水平置于大转子与髂前上棘 连线中间,臀部最粗部分环 绕一圈测量,记录测量厘米 (cm)数。测量3次,测试 误差不得超过0.2cm
4.腰臀比 腰围臀围比(WHR)是指测量的腰围与臀围比值,反映 体内脂肪分布的指标,也是评估肥胖的重要标准。 评定标准:男性WHR正常上限为0.85~0.9,女性为 0.75~0.8。男性WHR大于0.9、女性WHR大于0.8为中心型肥 胖。
(三)四肢体表标志点 1.上肢体表标志点 (1)肩峰 :肩胛冈向外侧延伸的扁平突起。 (2)肱骨内上髁、外上髁 :肱骨远端内外两侧突起。 (3)鹰嘴 :尺骨上段膨大的突起,屈肘时形成明显的隆起 (4)桡骨头 :桡骨上端膨大。 (5)桡骨茎突点 :桡骨下端外侧向下的突起。 (6)尺骨茎突点 :尺骨头内侧的锥状突起。 (7)指尖点 :中指末端点。
第三节 人体形态评定的内容
人体形态评定的内容包括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的计 算及评定范围、正常躯干与四肢的围度、残肢的围度、正 常四肢的长度及残肢的长度测量。
一、身高与体重的测量
(一)身高 身高是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反映人体骨骼发育
状况、身体纵向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一天内身高的变 动在1.5cm左右。清晨起床时最高,夜晚最低。这与一 天活动,身体在重力的影响下,脊柱生理弯曲加大,椎 间盘被压缩,足弓变浅等原因有关。因此,测量身高的 适宜时间一般在清晨或上午。
2.下肢体表标志点 (1)髂嵴点 :两侧髂骨翼最高点。 (2)髂前上棘 :髂嵴向前下方突出的点。 (3)股骨大转子 :股骨颈与股骨体交界处外上方的隆起, 一般在髂嵴下方一横掌处。 (4)股骨内上髁 :股骨远端内侧明显突起。 (5)股骨外上髁 :股骨远端外侧明显突起。 (6)髌骨中点 :髌骨底最高点与髌骨尖最下端连线的点。 (7)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 :股骨外上髁下缘膝关节线。 (8)内踝点 :胫骨下端突起,位于足的内上方 (9)外踝点 :腓骨下端突起,位于足的外上方。 (10)跟骨点 :足跟向后最突出的点。 (11)足趾点 :直立时,足尖向前方最突出的点。

《人体形态评定》课件

《人体形态评定》课件
例如,在游泳项目中,选材时会特别关注身体比例、肩宽、 臂长等指标;在体操项目中,则更注重身体柔韧性、协调性 和平衡能力等方面的评估。
康复医学领域
01
在康复医学领域,人体形态评定 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身体状 况,评估其康复进程和治疗效果 。
02
通过定期对人体形态进行评估, 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身体形态 的变化,调整康复计划,促进患 者身体功能的恢复。
肌肉量与糖尿病
肌肉量充足可以降低糖尿病风险,肌肉量不 足容易导致糖尿病。
肌肉量与心血管疾病
肌肉量充足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肌肉 量不足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
肌肉量与骨折风险
肌肉量充足可以降低骨折风险,肌肉量不足 容易导致骨折。
04 人体形态评定的 实践应用
运动员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人体形态评定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通过对运 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评估,可以预测其运动潜力和适合的运 动项目,为选拔优秀运动员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超声波检查,评估器官结构和功能。
肌肉功能评估
肌力评估
通过测试肌肉力量,评 估肌肉功能和运动能力

肌耐力评估
通过测试肌肉耐力,评 估肌肉持续工作的能力

柔韧性评估
通过测试关节活动范围 ,评估肌肉柔韧性和关
节灵活性。
协调性评估
通过测试协调性和反应 能力,评估运动协调性
和平衡能力。
03 人体形态与健康 的关系
健身与塑形领域
健身与塑形领域是人体形态评定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评估个体的身体形态,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和 塑形目标。
例如,对于想要减肥的人,可以通过评估其身体脂肪含量 、肌肉量和骨架结构等信息,制定合适的饮食和运动计划 ;对于想要塑造特定体型的人,可以通过评估其身体比例 和曲线等指标,制定合适的塑形方案。

《人体形态评定》课件2

《人体形态评定》课件2
围等
儿童标准:身 高、体重、头 围、胸围、腰
围等
老年人标准: 身高、体重、 腰围、臀围、
胸围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殊人群标准: 职业人群标准:
残疾人、肥胖 运动员、模特、
者、瘦弱者等
演员等
不同种族的人体形态标准
亚洲人:身高、体重、体 脂率、肌肉量等指标
欧洲人:身高、体重、体 脂率、肌肉量等指标
非洲人:身高、体重、体 脂率、肌肉量等指标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诊断疾病:通过 人体形态评定, 可以诊断出多种 疾病,如肥胖、 糖尿病、心血管
疾病等。
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人体形态评 定结果,可以为 患者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如 饮食、运动、药
物等。
康复治疗:人 体形态评定可 以帮助患者进 行康复治疗, 如运动疗法、 物理疗法等。
健康教育:通过 人体形态评定, 可以向患者普及 健康知识,提高 他们的健康意识 和自我管理能力。
运动员:肌肉发达,体格健 壮,耐力强
司机:坐姿端正,颈椎健康, 视力良好
在体育领域的应用
运动员选拔:通过人体形态评定,筛选出适合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 训练计划制定:根据人体形态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损伤预防:通过人体形态评定,及时发现运动员的潜在运动损伤风险 运动康复:根据人体形态评定结果,制定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计划
,
汇报人:
目录
人体形态评定的定义
人体形态评定是对人体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肌肉量等指标 目的是了解人体形态特征,为健康、运动和审美提供科学依据 应用领域广泛,如体育、医学、美学等
人体形态评定的目的和意义
评估人体形态:通过测量和观察,了解人体形态特征 健康风险评估:预测和评估个体的健康风险 运动能力评估:评估个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表现 制定运动计划:根据人体形态评定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和营养建议 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人体形态和健康的认识,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第二章 -康复评定-人体形态的评定

第二章 -康复评定-人体形态的评定

头面部标志:
头顶点 眉弓 颧弓 下颚隆起 乳突 枕外隆突
头顶点
胸部标志:
胸骨上切迹 胸骨角 剑突 其他,锁骨、第七颈椎棘突、肩峰、 肩胛冈、肩胛下角...
腹壁体表标志:剑突、肋弓、肋缘、脐、
腹股沟、腹股沟韧带...
四肢体表标志:
肱骨头,肱骨大、小结节,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 桡骨茎突,股骨大转子,膝关节关节间隙...
五、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3.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指标 2~12岁:标准体重(kg)= 年龄2﹢8 13~16岁: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 50%为重度肥胖。
The end
三、异常姿势对人体的影响
不对称或单侧姿势异常引起肌肉和韧带的不平衡 关节负责和所负责压力的异常分布 引起继发性功能障碍或继发性病变 异常姿势可引起疼痛: 姿势不正确、 姿势功能异常
第三节 体格评定
体格评定(physical assessment/evaluation) 是对人体的整体的量度和各部位的长度、围度、及宽度等进行测量。 常用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 了解因身体发育、伤病所致的身体形态方面的改变,客观的表现形态障碍对功
5.胸部畸形 扁平胸、圆柱胸 、鸡胸 、漏斗胸 、不对称胸
6.骨盆后倾 7.骨盆前倾
8.膝过伸 9.膝屈曲
(二)后面观
1.头部倾斜

2.肩下垂
3.肩内旋、外旋
4.脊柱侧弯
5.骨盆向侧方倾斜
6.骨盆旋转
重锤悬垂法
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 垂线通过的标志点:枕骨粗隆→脊柱棘突→臀 裂→双膝关节内侧中心→双踝关节内侧中心。

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

第二章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

04
视觉 调正 反射
检测体位:双手抱患者并使之在空中呈俯卧 位。 诱发刺激:维持俯卧位。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抬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垂直,口 呈水平位。 临床意义:阳性反应在头部迷路调正反射出 现后不久出现,直至终生(如果迷路调正反射不 存在,那么视觉调正反射在各个位置上都将是 无效的),在此时间之后仍为阴性反应可能提示 反射发育迟缓。
03
头部迷路 调正反射

检测体位:将患者遮上眼睛,置俯卧位。 诱发刺激:维持俯卧位。 阴性反应:头不能自动地抬至正常位置。 阳性反应:头抬至正常位置,面部呈垂直位, 口呈水平位。 临床意义:出生后大约1~2个月直到终生 阳性反应都是正常的,2个月后仍阴性反应 可能提示反射发育迟缓。
大脑皮质水平
这些反应是由于大脑 皮质、基底神经节和 小脑相互之间有效作 用的结果。平衡反应 的成熟标志着运动发 育进入人类等两足动 物阶段,它们在肌力 正常时出现并提供身 体对重心变化的适应
01
仰卧位平衡反应
02
俯卧位平衡反应
03
坐位平衡反应
04
第一种跨步及跳跃反应
01
仰卧位平 衡反应
检测体位:病人仰卧在斜板上,上下肢伸直。 诱发刺激:将斜板斜向一侧。 阴性反应:头和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 保护反应( 在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 应,但其他部位不发生阳性反应)。 阳性反应:头和胸调正,抬起的一侧上下肢 外展和伸直(平衡反应),斜板较低侧身体出 现保护性反应。 解释:出生后6个月直至终生出现阳性反应, 6个月后仍出现阴性反应可能是反射发育迟 缓的一个征象。
第一节
人体反射评定技术
反射
是指神经系统在调节机体的活动中,对 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

第二章 人体形态评定

第二章  人体形态评定
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 髁的距离。
第三节 体格评定
三、身体长度的测量
(一)上肢长度的测量 3.前臂长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 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 腕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肱骨外上髁到桡骨茎突。
第三节 体格评定
三、身体长度的测量
(一)上肢长度的测量 4.手长
测量体位:手指伸展位。 测量点:从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 线的中点到中指尖的距离。
第三节 体格评定
四、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
(一)四肢围度的测量 2.前臂围度 (1)前臂最大围度
测量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在前臂近端最膨隆部测量 围度。
第三节 体格评定
四、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
(一)四肢围度的测量 2.前臂围度 (2)前臂最小围度
测量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在前臂远端最细部位测量 围度。
第二章 人体形态评定
主讲人 喻多多
1 概述 2 身体姿势评定 3 体格评定
第一节 人体形态评定的内容
(一)体格评定 : 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
度和围度 (二)体型评定 :
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 (健壮型) 、外胚型(瘦小型) (三)身体成分评定
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 内脏器官 1. 水中称重法 2.皮脂厚度的测量
第三节 体格评定
三、身体长度的测量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1.下肢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 踝的距离。
第三节 体格评定
三、身体长度的测量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2.大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距离。

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人体形态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人体反射和形态评定技术—人体形态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肆、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
一、四肢围度的测量
3.大腿围度
测量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
测量点:分别从髌骨上缘起向大腿中段每隔 6、8、10、12cm处测量围度,在记录测量 结果时应注明测量的部位。
肆、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
一、四肢围度的测量
4.小腿围度 可以分为最大围度和最小围度 测量体位:下肢稍外展,膝关节伸展位。 测量点:分别在小腿最粗的部位和内、外
一、四肢围度的测量
1.上臂围度 (2)肘屈曲位 测量体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 用力屈曲。 测量点:同肘伸展位。
肆、身体围度(周径)的测量
一、四肢围度的测量
2.前臂围度
(1)前臂最大围度 测量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在前臂近端最膨隆部测量围度。
(2)前臂最小围度 测量体位:前臂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在前臂远端最细部位测量围度。
3.腹围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 然下垂 。 测量点:通过脐或第12肋骨的下缘和髂前上棘连线 中点的水平线。测量腹围时,应考虑消化器官和膀 胱内容物充盈程度对其结果的影响。
陆、躯干围度测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臀围
测量体位: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上臀 部的最粗部分。
5.腰臀比
即测量的腰围除以臀围的比值, 腰臀比=腰围/臀围 。
壹、上肢长度的测量
1.上臂长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肱骨外上 髁的距离
壹、上肢长度的测量
2.前臂长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2人体形态评定

2人体形态评定

小腿残端围度:从膝关节外侧间隙起直到残端末端,每隔5cm测量一次围度
头围:用软卷尺齐双眉上缘,后经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一周。正常成人头围约为 54-58厘米。胎儿头围为32-34厘米。
颈围:喉结
躯干围度测量
胸围:通过胸中点和肩胛骨下角点,绕胸一周。测量应分别在被测者平静呼气末和吸 气末时进行,正常人胸围约等于身高的一半
腹围:通过脐或第12肋骨的下缘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的水平线。男性>85cm,女性 >80cm即为肥胖
臀围: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上臀部的最粗部分
腰臀比(west/hip ratio,WHR):正常男子为0.85~0.90,女子为0.75~0.80
身高
被测者应脱鞋赤足,背靠立柱,使足跟、骶骨正中线和两肩胛骨间三处与立柱贴紧, 足尖分开成60°,成立正姿势。并按测量者的指导,将头调整到耳眼平面,直至测量 完成。
中胚型(健壮型) 外胚型(瘦小型) 瘦长型(无力型) 易得内脏下垂的疾病
谢尔顿体型分类分类法
体型是指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营养、 环境及疾病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形特征
体型评定
人体形态评定的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矮胖型(超力型) 易患高血压、高血脂症
上腹角 90°
国内常用分类
均匀型(正力型)
水中称重法
生物电阻抗
足长:从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的距离
上臂残端的长度: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
前臂残端的长度:从尺骨鹰嘴沿尺骨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大腿残端长度:从坐骨结节沿大腿后面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小腿残端长度: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上臂围度
肘伸展位 肘屈曲

第二章人体形态的评定

第二章人体形态的评定

(2)正常: BMI 21~24 (3)肥胖: BMI> 26
儿童和青少年的标准体重:
7-12岁:标准体重(kg)= 年龄×2﹢8 13-16岁:标准体重(kg)=【身高(cm)-
100】×0.9 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肥胖, 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
超过50%为重度肥胖。
三、四肢长度测量
测量点:通过胸中点和肩胛骨下角点,绕胸 一周。测量应分别在被测者平静呼气末和 吸气末时进行。
(三)躯干围度
1.胸围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 下垂。
测量点:通过胸中点和肩胛骨下角点,绕胸 一周。测量应分别在被测者平静呼气末和 吸气末时进行。
3.臀围 测量体位: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垂。 测量点: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 上臀部的最粗部分。
一 、 测 量 标 志 点
常 用 人 体 体 表 标 志
头面部标志:
头顶点 乳突 枕外隆突
头顶点
骨盆体表标志:髂嵴、
躯干标志:
胸骨角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 坐骨结节...
剑突
第七颈椎棘突(颈点)
四肢体表标志:
肩峰,肱骨内、外上髁,尺骨鹰嘴,桡骨茎突 股骨大转子,股骨内、外上髁,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 内踝,外踝
注意事项
5.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校 正;选用皮尺进行长度或围度测量时,应选择无 伸缩性的皮尺。
6.被测量者评定过程中着装应宽松、不厚重,以 方便被测量部位的充分暴露。
7.在测量肢体长度或围度时,应同时测量双侧肢 体的相同部位并进行对比,以保证测量结果可靠 。重复测量时,测量点应固定不变。
后面观
身体两侧结果是否在对称位置; 重心线有无左或右侧偏斜; 足部跟腱和跟骨是否在与地面垂直线上; 髋部有无股内收或外展

《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一、人体形态评定

《康复评定技术》实训一、人体形态评定

躯干围度的测量
部位 颈围 胸围 测量体位 测量方法(测量点) 用皮尺通过喉结处测量颈部的围 度,注意皮尺与水平面平行 测量分别在患者平静呼气末和吸 气末时进行,皮尺通过腋窝或乳 站和坐位,上肢 头绕胸一周,对乳房发达的女性, 在体侧自然下垂 可在乳头稍高的地方测量 测量通过脐或第十二肋骨的下缘 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点即最细处 的围度,注意皮尺与水平面平行
(一)正常姿势
2. 后面观
(3)观察内容:从足部观察开始,足有无内外
翻畸形、扁平足;双侧胫骨是否弯曲;膝关节
有无内外翻,双侧腓骨头高度是否一致;双侧 股骨大转子是否同高;观察骨盆,双侧髂嵴是 否在同一个高度;脊柱有无弯曲;双侧肩胛骨 是否与脊柱距离相等,是否同高,是否一侧呈
翼状;头颈部有否偏、旋转或向前。
身高是骨骼发育情况的主要指标。 测量时应保持头正、颈直、挺胸、收腹、 双下肢伸直(不穿鞋)、足跟并拢在一条 线上,足尖打开约30°~40°。 身高因时间不同而有差别,人的身长一般 在清晨时较高、傍晚时较低。所以测量应 在相同的时间、条件下,用同一方法进行 测量,以减少误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肢相对变长,身长中 点逐渐下移,6~7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之间, 成年时降至耻骨联合。正常人指距等于身 长。
测量上臂中部、肱二头肌最大 膨隆处的围度
分别测量前臂近侧端最大膨隆 处和前臂远端最细处的围度 髌骨上方10cm处或髌骨上缘 起向大腿中段取5cm 、10cm 、 15cm 、20cm的围度 分别测量小腿最粗处(或非骨 小头下方10cm处)和内外踝 上方最细处的围度
仰卧位,下肢稍外 小腿 展,膝关节伸展
小腿长
足长
同上
踝关节中立位
膝关节外侧间隙到外踝的 距离 足跟末端到第2趾末端的 距离

第2章人体形态评定

第2章人体形态评定
法—较少运用 令被测者直立,测量者将重锤
的端线置于被测者枕骨粗隆中点 (或第7颈椎棘突中心点),待 垂线稳定与两腿夹缝时,测量脊 柱每一呈侧凸区域偏离垂线的最 远点到垂线的水平距离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二)后面观
4.脊柱侧弯: n X线测量Cobb角—常用 Step1:确定侧弯的端椎; 确定方法:两个椎体间隙凹侧>凸 侧的最后一个椎体。 Step2:在上端椎的椎体上缘划一横 线,同样在下端椎椎体的下缘划一 横线。对此两横线各做一垂直线; Step3:二垂直线的交角
4
第一节 概述
体型评定(somatotype assessment/evaluation ) 体型是指人体在某个阶段由于受遗传、营养、环境及疾病 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身体外形特征。 体型评定多采用定性的评定方法。评定人体的体型,主要 是对体型进行分类。
1.美国学者的分类 (1)内胚型(肥胖型) (2)中胚型(健壮型) (3)外胚型(瘦小型) 2. 国内学者的分类 (1)瘦长型(无力型) (2)矮胖型(超力型) (3)均匀型(正力型)
第二章 人体形态的评定
人体形态的评定
1 第一节 概述 2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3 第三节 体格评定
2
第一节 概述
人体形态 概念:身体的最直观的外部表现,包括器官系统 的外形结构、体格、体型及姿势。
方法:测量+评价
意义:了解生长发育异常及伤病所致的身体形态 方面的变化,确定由于形态变化导致的功能障碍 及其程度。
Page 9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二.常见的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一)侧面观
从侧面观察,正常颈曲度和腰曲 度介于于3~5cm之间。 (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的方法为沿齿状突后
上缘开始向下,连每一椎体后缘成一 弧线,再由齿状突后上缘至第七颈椎 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弧线的最高点 至直线的最大距离为颈椎生理曲度的 数值。)

人体形态评定

人体形态评定
内胚型(肥胖型):身体圆胖、头大、颈短而粗、胸厚而宽,腹部隆起,腰部粗壮,四肢短粗。中胚型(健壮型):身体魁伟,高大,肌肉结实粗壮,肩宽雄厚,腰腹较小。外胚型(瘦小型):瘦小、软弱无力,肌肉不发达,四肢细小。
身体姿势评定:
身体姿势: 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相对位置,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体格评定:
体格评定(physical assessment/evaluation )是对人体的整体的量度和各部位的长度、围度及宽度等进行测量。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等指标是体格评定的常用指标。
体表标志的确认:
体格评定:
头及躯干常用标志点:头顶点--头顶最高点 颈点—第7颈椎棘突后端的中心点 胸中点—双侧第四胸肋关节连线与胸骨中心线的交点 肩胛骨下角点—肩胛骨下角最下缘点,胸围测量背面的固定点 脐点--腹围测量时的基准点腰点—第5腰椎棘突后端的中心点
前面观
膝外翻 : 在膝外翻时,膝关节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外侧,两腿呈现X形。特征: 内收肌、内旋肌紧张,臀大肌和臀中肌无力。
前面观
膝内翻 : 在膝内翻时,膝关节的中心在大腿和小腿外侧,两腿呈现O形。特征: 缩短的肌肉:股四头肌、髋内旋肌、股薄肌、半腱肌和半膜肌、腓骨肌 拉长的肌肉:髋外旋肌、股二头肌、腘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
后面观
骨盆向侧方倾斜:骨盆侧方倾斜时,骨盆在冠状面偏向一侧。骨盆向右侧方倾斜时,伴有左侧髋关节内收和右侧髋关节外展。同侧腰方肌紧张,髋外侧时,对侧内收肌紧张和髋外展减弱。
后面观
骨盆旋转:重心线落在臀裂的一侧,可见内旋肌和屈髋肌软弱。以偏瘫患者多见。
后面观:
足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和内外方向的横足弓。内侧纵弓:内侧纵弓在足的内侧缘,由跟骨、距骨、舟骨、3块楔骨和内侧第1~3跖骨构成,弓背的最高点为距骨头。外侧纵弓:在足的外侧缘,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构成,骰骨为弓的最高点。前、后支点分别为第4、5跖骨小头和跟结节的跖面。

人体形态评定

人体形态评定

(三)下肢常用标志点 1.髂嵴 2.髂前上棘 3.股骨大转子 4.股骨内上髁 5.股骨外上髁 6.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 7.内髁 8.外踝 9.趾尖
20/55
二、身体长度的测量 (一)上肢长度的测量 1.上肢长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肢 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伸展, 前臂旋后,腕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肩峰外侧端到桡骨 茎突或中指尖的距离。
第二章 人体形态评定
1
第一节 人体形态评定概述
人体形态是指身体的概观性特征,包括器官系统的外形结构、 体格、体型及姿势。 人体形态评定是定量化测量人体外部特征的主要方法。 它是研究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体质水平和营养状况必不可少 的手段,是衡量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2/55
二、内容 (一)体格评定 :身高、体重、胸围、肢体长度和围度 (二)体型评定 :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健壮型) 、 外胚型(瘦小型)
4.手长 测量体位:手指伸展 位。 测量点:从桡骨茎突 与尺骨茎突连线的中 点到中指尖的距离。
24/55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1.下肢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 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 到外踝的距离。
25/55
2.大腿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 立位。 测量点:从股骨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距离。
44/55
4.臀围 测量体位:站立位,上肢在体侧自然下 垂。 测量点:测量大转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间 上臀部的最粗部分。 5.腰臀比 即测量的腰围除以臀围的比值。
45/55
臀围测量
46/55
四、身高和体重的测量 (一)体重
一天中体重变化模拟曲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21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三、异常姿势的影响
(二)关节负重增加和压力分布异常
关节长期的异常负重压力可引起关节软骨的异常,导致关节过早退变。
(三)继发性功能障碍
直立姿势时躯体负重部位的异常可连锁地引起其他相关部位的改变。 人体闭合运动链系统中任何环节的异常,将导致整个运动链各组成部 分的相应代偿性改变。 运动链--人体若干环节借助关节使之按一定顺序衔接起来,是人体运 动的根本。包括开放运动链和闭合运动链。
Page 12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一)侧面观
6.骨盆后倾:耻骨联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前 7.骨盆前倾:耻骨联合位于髂前上棘之后
Page 13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一)侧面观
8.膝过伸:踝关节常呈跖屈 位,膝关节位于重心线后 方,股四头肌、腓肠肌紧 张 9.膝屈曲:常伴踝关节背屈、 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位于 重心线前方
Page 9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二.常见的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一)侧面观
从侧面观察,正常颈曲度和腰曲 度介于于3~5cm之间。 (测量颈椎生理曲度的方法为沿齿状突后 上缘开始向下,连每一椎体后缘成一 弧线,再由齿状突后上缘至第七颈椎 椎体后下缘作一直线,弧线的最高点 至直线的最大距离为颈椎生理曲度的 数值。)
Page 24
第三节
一、测量时注意事项
体格评定
1.检查项目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2.测量应按规定的方法操作 3.向被测量者说明测量目的和方法,以获得充分配合。 4.使用仪器测量时,每次测量前应对仪器进行校正。使用 皮尺进行测量时,应选择无伸缩性的皮尺。 5.被测量者着装以宽松、不厚重为原则,被测量部位应充 分暴露。 6.在测量肢体周径或长度时,应作双侧相同部位的对比以 保证测量结果可靠。重复测量时,测量点应固定不变。 7.评定表格设计科学,记录方法严格统一
7.胫骨内旋
Page 19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三)前面观
8.拇外翻
9.爪形趾
Page 20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三、异常姿势的影响
(一)肌肉和韧带失平衡
肌肉长时间被牵拉而变薄弱 肌肉长时间处于收缩状态,使收缩的随意性和灵活性降低 韧带长期牵拉而变得薄弱松弛,使支持和保护功能降低 关节一侧的肌肉和韧带支持减弱,导致关节稳定性下降
体格评定
Page 31
第三节
(一)上肢长度的测量
3.前臂长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 肢在体侧自然下垂,肘关节 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中 立位。 测量点:从肱骨外上髁到桡 骨茎突的距离。
体格评定
Page 32
第三节
(一)上肢长度的测量
4.手长 测量体位:手指伸展位。 测量点:从桡尺茎突中间点 到中指尖的距离。
Page 22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三、异常姿势的影响
(四)诱发疼痛
过度的压力和牵拉会引起疼痛反应,导致关节和周围组织的慢性无菌 性炎症,称之为疼痛综合征。 1.原发性姿势异常:长时间的不正确姿势会引起姿势性疼痛,如长时间 弯腰工作、伸颈看电脑; 2.继发性姿势异常:长时期不良姿势导致炎症、损伤和退变后,继发性 加重原有的姿势障碍和导致新的姿势障碍,并诱发或加重疼痛。
Page 8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一、正常姿势及其评定
(二)直立姿势的评定 1.前面观 从前面看,双眼应平视前方,两 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同一水平面上, 左、右髂前上棘应处同一水平面上。 2.后面观 从后面看,头后枕部、脊柱和两 足跟夹缝线都应处于一条垂直线上;与脊柱 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嵴,对称地处于垂直脊 柱的水平线上。 3.侧面观 从侧向看,耳屏、肩峰、股骨大 转子、膝、踝应五点一线,位于一条垂直线 上。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即向 前凸的颈曲;向后凸的胸曲;向前凸的腰曲 和向后凸的骶曲。颈曲和腰曲最大,胸曲次 之,骶曲最小。
Page 7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一、正常姿势及其评定
(一)正常姿势 人体正常姿势包括静态姿势和动态姿势。 静态姿势--站位、坐位、跪位、卧位 动态姿势—行走、运动、劳动、舞蹈 影响因素—性别、年龄、身体状况、文化背景、性格、病理因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身体姿势!
直立姿势
是人体最基本的和最具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定姿势。 特征—双脚着地、身体直立,上肢能自由地进行各种活动,下肢能站 立、行走及跑步。 站立的高重心和足底的小支持面使得人体在站立时相对不稳定。
体格评定
Page 33
第三节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体格评定
1.下肢长 测量体位:患者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髂前上棘到内踝的最短距离,或从股骨的大转子到外踝 的距离。
Page 34
第三节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体格评定
2.大腿长 测量体位: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股骨的大转子到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的距离。
※ Cobb角<25°---观察随访
25° <Cobb角<45°---支具治疗 Cobb角> 45°---手术治疗
Page 17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二)后面观
5.骨盆向侧方倾斜 6.骨盆旋转 7.扁平足 8. 高弓足
异常足弓
Page 18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三)前面观
1.头下颌骨不对称 2.锁骨和其他关节不对称 3.髋外旋、髋内旋 4.膝外翻 5.膝内翻 6.胫骨外旋
Page 10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一)侧面观
1.头向前倾斜:颈部长期前屈姿势的职业 2.胸脊柱后凸(驼背):胸椎体过度后凸,脊柱结核、脊柱的退变 3.平背:脊柱胸段和腰段的生理弯曲弧度变小 4.鞍背:腰段过度前凸
Page 11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一)侧面观
5.胸部畸形 (1)扁平胸:肺结核 (2)圆柱胸:COPD (3)鸡胸:佝偻病 (4)漏斗胸:佝偻病 (5)不对称胸:脊柱侧弯
Page 6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身体姿势(posture)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它反映人体骨骼、肌肉、内脏器官、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 的力学关系。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具有能使 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 受的负荷不大;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表现出人体的美感 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一、正常姿势及其评定 二、常见的异常姿势及其评定 三、异常姿势的影响
Page 25
第三节
二、体表标志的确认
体格评定
在进行体格评定时,将体表的凸起和凹陷作为标 志点
标志点应具有相对固定和易于触及的特点
标志点常选择在骨缝、骨的起点、会合点或者皮 肤体表的特征处和肌性标志
Page 26
第三节
(一)头及躯干常用标志点
体格评定
1.头顶点--头顶最高点 2.颈点—第7颈椎棘突后端的中心点 3.胸中点—双侧第四胸肋关节连线与胸骨中心线的交点 4.肩胛骨下角点—肩胛骨下角最下缘点,胸围测量背面的 固定点 5.脐点--腹围测量时的基准点 6.腰点—第5腰椎棘突后端的中心点
Page 14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二)后面观
1.头部倾斜:一侧颈部屈肌紧张,对侧颈部屈肌被牵拉,头部在冠状 面上向一侧倾斜,如痉挛性斜颈 2.肩下垂:双肩在冠状面上不在同一水平,如一侧副神经损伤 3.肩内旋、外旋:肩内旋长期使用腋杖的截瘫和儿麻患者
Page 15
第二节 身体姿势评定
(二)后面观
Page 35
第三节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体格评定
3.小腿长 测量体位:仰卧位,骨盆水平位,下肢伸展,髋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到外踝的距离。
Page 36
第三节
(二)下肢长度的测量
4.足长 测量体位:踝关节中立位。 测量点:从足跟末端到第二趾末端距离。
体格评定
Page 37
第三节
(三)截肢残端长度的测量
1.上臂残端的长度 测量体位:坐位或站位,上臂残肢自然下垂。 测量点:从腋窝前缘到残肢末端的距离。
体格评定
Page 2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节
(三)下肢常用标志点
体格评定
1.髂嵴--髂骨最高突点 2.髂前上棘--髂嵴前端圆形突起 3.股骨大转子--髂嵴下一掌宽浅凹中。活动下肢可摸到其在皮下转动 4.股骨内上髁--股骨远端内侧明显突起 5.股骨外上髁--股骨远端外侧明显突起 6.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股骨外上髁下缘膝关节线 7.内髁--胫骨远端内侧隆突 8.外踝--腓骨远端外侧隆突 9.趾尖--足趾尖的顶点
Page 27
第三节
(二)上肢常用标志点
1.肩峰—肩胛冈最外侧的中心点 2.肱骨内上髁、外上髁—肱骨远端两侧突起 3.鹰嘴—尺骨上端膨大突起,屈肘时形成明显突起 4.桡骨茎突—桡骨远端手腕背外侧最尖端点 5.尺骨茎突—尺骨远端手腕背内侧最尖端点 6.桡尺茎突中间点—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连线的中点 7.指尖点—手指指尖顶端点
Page 5
第一节
概述
身体成分评定(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evaluation ) 身体成分是指皮肤、脂肪、肌肉、骨骼及内脏器官等身体的 组成成分。 身体成分评定主要是对人体脂肪成分进行测量与评定。体脂 和皮脂测定是身体成分评定的主要手段。 1.水中称重法 2.皮脂厚度的测量 3.生物电阻抗法 4.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和磁共振成像(CT & MRI) 5.三维光子扫描仪(3DPS) 6.组织活检
第一节
一、人体形态评定的发展
概述
二、人体形态评定的内容 (一)身体姿势评定(posture assessment/evaluation ) (二)体格评定(physical assessment/evaluation ) (三)体型评定(somatotype assessment/evaluation ) (四)身体成分评定(body composition assess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